89歲老人當裸模:餘生,和父母談一場戀愛

文/予舍先生

(公眾號/文史范兒)

01

最近,一則新聞讓我很吃驚:

一位89歲的老人王肅中,

在四川成都的一間公租房內,

一室一廳,一個人,一盤牛肉,

度過了剛剛過去的除夕之夜。

其實,

這位老人,如今已經輾轉各大高校從事裸模工作長達6年,

膝下四個孩子,與他「老死不相往來」。

老人說,孩子們不認同他,嫌他丟臉,

而他也就當沒有這些孩子。

面對家人的集體反對,甚至惡言惡語,

他始終堅持自己的做法,

他直言:「我這是藝術,是在為社會做貢獻。」

看到這裡,

便有網友說,遲暮之年,垂垂老矣,不要讓自己活成子女的負擔。

甚至還有很多人想起了《論語》中的一句話:

「老而不死是為賊」!

其實,網路上關於父母子女的愛恨情仇從來都不曾少過,

這不禁讓我想起豆瓣上,

一個叫做「父母皆禍害」的討論小組。

據說,這個小組已經成為一眾「曾受過父母迫害」的年輕人的聚居地,

他們在這裡互訴愁腸,

傾訴著在兒時受到的種種傷害,

探討如何抵禦,對抗那些或「無理取鬧」,或「自私自利」的父母。

誠然,人生在世,我們無時無刻不在和父母的「關係博弈」中對抗,

兒時的聲聲呵斥,成長中的垂簾聽政,以及後來的代際矛盾,一樁接一樁。

你抱怨他們啰嗦,無聊,思想僵化,觀念老舊,

他們說你太小,太嫩,不成熟,不知天高地厚,

儘管如此,

可當絕交,控訴,禍害......這些辭彙映入眼帘時,

你依然很難把它們和你的父母聯繫起來。

這又是為什麼呢?

02

人說,世上既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

之前,網上爆出一則消息:

一位留美的北大碩士,

一篇萬字長文,說他已經拉黑父母6年,12年沒有回家過年。

這位本該令人羨慕的「別人家的孩子」,

如今回憶起和父母的點點滴滴,不是父慈子孝,沒有天倫之樂,

他滿腔怒火,

發泄著對親人的控訴,

父母的綁架式「掌控」,「約束」和「操縱」,

不僅讓他身心飽受摧殘,

更一度使其懷疑人生,遊走在崩潰的邊緣。

可是,

他的父母不愛他嗎?

他的心裡,真的對父母恨之入骨嗎?

只是,

從小在一個扼殺自我的環境中苦苦掙扎的人,

有朝一日,一旦掙脫枷鎖,可以對這個世界說不時,

他對自由的渴望有多深,那份埋在心底隱隱發作的恨意也就有多痛!

愛和恨在記憶里交織滋長,

兩代人,如人海中的兩條船,漸行漸遠,再難靠攏。

03

曾幾何時,吐槽父母似乎成為一種政治正確,

人群之中,如果不能45度角仰望天空,

露出邪魅一笑,來一句「唉!我媽也是這樣,真是夠夠的!」

似乎就得承受來自同齡人鄙夷的目光。

我想,在剛剛遠去的春節,

你一定或多或少曾被這些暴擊命中過:

結婚,回家,你選一樣!

房,車,你能拿出哪樣?

老大不小,幾時讓我抱孫子?

禮尚往來,你或許也曾以彼之道還施彼身:

我的事我自己做主!

老古板,你們已經跟不上時代了!

整天嘮嘮叨叨,真無聊!

於是,當你在與家庭長輩們唇槍舌戰,大戰正酣時,

網路上也鋪天蓋地製造出一篇篇十萬加擂鼓助威:

什麼「春節相親十大指南」,

「三招完美應對父母嘮叨」,甚至「春節如何更好的裝X」,

可謂直擊痛點,讓人拍手稱快。

然而,比起這些讓你腎上腺急速飆升的網路爆文,

下面這個問題似乎更加令人揪心。

春節期間,各大網站曾紛紛發起向父母送祝福的活動:

「但求歲月寬容,輕饒慈母之手!」

「如果有機會能讓你的父母變年輕,你願意嘗試嗎?」

現實中,前一秒「我可以混出一片天地」,

後一秒你已經背負雙親的重擔。

「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龍應台這句話倍受自媒體人青睞,只因它確確實實道出了兩代人的心酸。

現如今,多少年輕人一邊喊著逃離父母,

一邊又緊緊攥著父母的衣角,不肯鬆手。

頭疼腦熱,挂號買葯,沒有人會比父母更關心你;

求學結婚,生兒育女,找他們開口永遠不會覺得掉面子;

仕途坎坷,情場失意,你隨時都可以向兩位老人敞開心扉......

愛與苦在現實中找到對接,

兩顆心,似兩條線,終究連到一起。

04

中國有句俗話說得好,

——「我做這一切還不是為了你」?

同樣,在《戰國策》中也有一句,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生活中,很多人都會有這種困惑:

為什麼父母們越是口口聲聲「為你好」,為我們「計深遠」,

而我們卻越是與他們矛盾重重,甚至漸行漸遠呢?

有可能,是這兩個因素在作怪。

第一個:情感勒索。

你可能遇到過有人勒索你的錢財,敲詐你的財富,

但卻很難想到,比起金錢,

還有人能勒索你的情感。

2010年,出身農村,名校畢業的女孩幽香,準備和大學戀人談婚論嫁,

無奈娘家人獅子大開口,認為自己辛辛苦苦多年培養的女兒不能就這樣白白便宜了別人,

堅決提出必須有8萬元的彩禮錢才能舉行婚禮,少一分都不行。

一對情侶左求右請,終於說服公婆。

但是,公婆卻提出條件:

將來不管其娘家有什麼意外,或者家裡有人生病,幽香都不能出錢。

之後,娘家父母用這筆錢蓋了三層小樓,

還給另外兩個兒子娶了老婆,買了汽車。

之後,娘家兄弟酒駕撞人入獄,老人重病住院,

這時,娘家親人又把目光投向了當年那個以8萬元高價彩禮「賣身」的女兒......

這個故事中,娘家人的8萬彩禮,不僅徹底將親生女兒推給了別人,

而且之後的「有求於人」更是將女兒置於尷尬境地。

父母通過綁架女兒的情感,而滿足自己的需要,這就是一種情感勒索。

作者蘇珊·福沃德在書中描繪,典型的情感勒索,有著四種面孔,

而具體到父母子女之間,是這樣的:

——懲罰者:「如果你不聽媽的話,我就把你這個月零花錢減半!」

——自我懲罰者:「如果你再不帶女(男)友回家,我就絕食!」

——受害者:「你還知道回來?我還不如死了算了!」

——誘惑者:「把這碗飯吃完,媽帶你去逛遊樂園。」

武志紅說:「無論是親子關係還是親密關係,一旦有情感勒索發生,那麼就意味著權力遊戲開始了,關係隨之也會失衡。」

正如那位一封長信,拉黑父母的北大碩士,

兒時,父母強行把他打扮成女兒的樣子,

並威脅他做出各種自己極度討厭卻又無法拒絕的行為,

失衡的親密關係,最終釀成了雙方的悲劇。

第二個,情感賬戶。

所謂情感賬戶,是一種衡量人際關係間輸入與輸出的工具。

你存儲進去的是信任,依賴,

支取的是關係,是一方對你心甘情願的付出和幫助。

存和取,是兩套動作,

付出和回報,是一因一果。

在子女成長的過程中,父母扮演角色的多樣性和親近程度,

是決定雙方情感積澱的關鍵因素。

接觸越多,越是親密,情感賬戶也就越發充盈。

一個父親懷疑自己的孩子做錯了事,

頓時火上心頭,對孩子厲聲呵斥,

委屈的小孩噙著淚,跑去找媽媽訴苦。

了解真相後,父親摸著小孩的頭,

「你看,爸爸打你也是怕你做錯事啊,是為你好啊,乖啊!」

小孩撅著小嘴,問媽媽,

「媽媽,為什麼爸爸做錯事就不需要道歉呢?」

孩子的心裡也有一桿秤,當他得不到情感的認同,與父母的關係就會減淡一分。

類似的事情還有很多,

比如,孩子對課外學習充滿期待,你送他幾本科學讀物就是為情感賬戶充值,

比如,世界那麼大,父母希望在餘下的時光里多去看看,你就帶他們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同樣也是為情感充值。

相反的,

親子交談時,雙方心門緊閉,

那麼當家庭遭遇重大矛盾時,雙方同理心不強,相互體諒也就成了奢望。

你存儲的信任不夠,又如何換來等價的理解呢?

05

我為什麼要講這幾個故事呢?

其實,是想告訴大家幾個親情的哲學。

第一個,子女們,你們的「孝順」要有鋒芒。

情感勒索,得以達成的一個關鍵因素,是一方不會拒絕。

有時候,違心的順從,單方面的讓步,

只能形成一個和諧的假象。

父母缺乏設身處地的思考,而強加於你的要求,

若一味苦苦忍耐,違心接受,

等待雙方的,只有不期而遇的衝突和層出不窮的對立。

第二個,父母們,你們的「為你好」需要走心。

生活中,和朋友談心,和同事交往,和陌生人相視一笑,

你會把握一個準則,「交淺而言深者,愚也。」

同樣,放到婚姻家庭,父母子女的關係中,也自有一套準則。

這正如情感賬戶告訴我們的,

任何關係的維繫都是一個雙向的互動。

經常地,父母竭盡全力把最好的給你,

你信號不在服務區,拒他們於千里之外。

換句話說,若想獲得孩子高度的認同,就需要充分的同理心,離不開充分的換位思考。

第三個,我愛你,你愛我,不等於「相愛」。

很多人說,對父母最好的孝順,就是讓他覺得自己有用。

老人王肅中的精神感動著很多人,

他可以和一起「工作」的學生們打成一片,有說有笑,

卻始終得不到子女的諒解和支持,

老人說,「做裸模,讓我感覺到自己被需要著。」

兒子說,「你死了我也不給你收屍!」

有網友說,垂垂老矣就要多替子女考慮,別讓自己活成累贅,

然而對老人來說,這難道不是另一種情感勒索嗎?

子欲養,親尚待,

我愛你,你也愛我,

但是,卻沒有人能成功叩響對方的心門。

所以,去積攢自己的情感賬戶吧,

定個小目標,

先存它一個億!

-------------------------------------

予舍先生,90後文科男,新媒體行業。一枚理性生活,感性成長的寫作者。

頭條號,公眾號文史范兒(yushekanjian)


推薦閱讀:

你搖搖頭,我擺擺手,餘生我們分開走!
薛之謙復婚:「餘生請多指教。」
婚外有情的女人,餘生不得安寧
一次放手,餘生不再糾纏你的星座
古代女子守寡後,怎麼渡過餘生?

TAG:戀愛 | 父母 | 餘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