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千古 ︱吳家麟 · 新中國憲法學泰斗
吳家麟先生於2017年5月3日早上8點因病去世,享年91歲。
先生千古!
在吳家麟的名字前加上「中國憲法學泰斗」這樣的前綴,是因為他在該領域取得的成就更顯著。其實,吳家麟更應該算是個大家、雜家。
他在普及邏輯學方面造詣頗深,他的《故事裡的邏輯》、《與中學生趣談邏輯》讓枯燥的邏輯學有了親切的面孔;他對圖書館學也很有研究,1985年吳家麟任中央電大圖書館學概論課程主講教師,主編教材《圖書館學概論》獲中國圖書館學會優秀著作獎;另一方面,擔任寧夏大學校長期間,吳家麟憑藉自己在中國法學界的聲望,與邵逸夫先生多次接洽,由其出資為寧大建設了3000平方米的外語教學樓,使學校的教學條件得到很大改善。
一場法庭辯論鑄就律師夢
1926年,吳家麟出生於福州市的一個普通家庭。一次偶然的機會,讓他萌生了今後做律師的夢想。那是在福州高級中學念書時,有一次,吳家麟因好奇去與學校毗鄰的福建省高等法院聽審,法庭上雙方律師精彩的舌戰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後,吳家麟對法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夢想著自己有朝一日也能成為一個滿腹經綸、博學多識、匡扶正義的大律師。1947年,吳家麟如願以償考上了北京大學法律系。
在北京大學讀書時,吳家麟師從張志讓先生。張志讓早年留學美國,在哥倫比亞大學攻讀法律專業,回國後先在北洋政府任推事(相當於最高法院法官),後到復旦大學任法學院院長,並掛牌當律師。新中國建立後,張志讓出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並仍在北大法律系兼課。吳家麟擔任課代表的憲法學,正是由張志讓先生授課。
張志讓淵博的學識、雄辯的口才深深地吸引了吳家麟。因為聰慧好學,求知慾強,吳家麟也得到張志讓的賞識。在張志讓的支持下,吳家麟在同學中組織了一個憲法學研究小組,組織大家對中外憲法問題進行探討。這更加深了吳家麟對憲法學這門學科的興趣,以至於他在北大畢業後進入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讀研究生時,又一次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攻讀國家法專業。
首部著作數十萬冊行銷中國
1951年底,因工作需要,吳家麟被調到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國家法教研室任教,並擔任中國國家法教研組組長,主講中國國家法課程。1954年,國家首批評定高等學校教師職稱,吳家麟被評為講師。就在這一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全體會議通過了新中國第一部憲法,全國掀起了學習宣傳新憲法的熱潮。
吳家麟對此表現出極大的熱情,並敏銳地意識到普及憲法教育對於新中國憲政將至為關鍵。於是,他挑燈夜讀,奮筆疾書,在新憲法正式頒行前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論著——《憲法基本知識講話》,積極宣傳新憲法的精神和意義。這本宣傳小冊子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由於是新憲法頒布前第一本系統宣傳憲法的專著,深受讀者歡迎,印刷發行了90萬冊。
在《憲法基本知識講話》中,吳家麟提出的憲法概念和分析憲法問題的基本方法,對新中國憲法的產生與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奠定了「中國化憲法概念」的基本性質與特點。更為可貴的是,他在該書中已經注意到憲法實施問題的重要實踐意義。
吳家麟因此在法學界嶄露頭角。此時的吳家麟對建立法治國家滿懷憧憬,他大聲疾呼:「現在民主和法治的陽光已經照射出來了,理性的王國已經開始出現了。」
任教寧大後潛心研究邏輯學
1957年5月,吳家麟在中國政治法律學會召開的一次徵求意見座談會上發表了激進的演說。十幾天後,聲勢浩大的反右派鬥爭開始,他因為那次發言被打成了右派。吳家麟先是被發配到北京南苑農場勞動,後於1961年到寧夏大學任教。
迫於形勢,他暫時改教起了《形式邏輯學》。雖然暫時脫離了法律界,但他在感情上一直未能割斷與法律界的聯繫。回憶這段往事,吳老說:「我當時是身在邏輯界,心系法律界,總想能找個機會為法律教育事業做點貢獻,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貢獻。」他致力於探討邏輯與法律結合的途徑,力求做到學以致用。憑著過人的才智和艱苦的付出,他竟然在自己並不熟悉的領域耕耘出了一片新的天地。
吳家麟的學生、現在寧夏大學政法學院執教的張通明副教授評價:「以前邏輯給人的感覺是乾澀無趣,吳先生讓邏輯學變得有親和力。他在邏輯普及工作方面做出巨大貢獻,可以說是開風氣之先。在他出版《故事裡的邏輯》和《中學生趣談邏輯》之後,一大批普及邏輯學的著作步其後塵。」
擔任校長後銳意創新
儘管吳家麟是學者出身,但是在擔任寧夏大學校長後,在管理者的崗位上他也在許多方面銳意創新。寧夏大學以前是師範性學校,培養目標是把學生塑造成合格的中學教師。為適應自治區經濟、文化建設事業的發展以及幹部知識化、專業化的要求,從1983年下半年起,學校陸續增設了非師範性的專業:地理、財經、新聞等,這就為學校走向綜合性大學打下了基礎。
吳家麟回憶,由於受「師範院校只搞教學,不必搞科研」的舊觀念影響,以前寧大師生普遍忽視科研。校系的學術報告會和研討會不多,有些教師多年來沒有寫學術論文,有的畢業班學生連習作性的畢業論文也寫不出來。吳家麟擔任校長後,為激勵師生開展科研活動,學校制定並下發了《關於科研工作的幾點意見》,文中明確了科研在學校中的地位、作用和指導思想。1985年,學校舉辦了首屆科研成果的評獎。此後,系與系之間、校與校之間的學術交流活動活躍起來了,學術空氣日漸濃厚。
文革之後,各校教師都緊缺,而且遠水解不了近渴。為此,學校領導決心自力更生,在關心中年教師提高素養的同時,創造條件,培養青年教師。學校制定了委託培養和定向培養研究生的計劃,把一批優秀青年教師送到外校去培養。幾年間,先後投資100多萬元,培養了80多名研究生,充實到教師隊伍中來。這就使寧大教師隊伍不僅後繼有人,而且在質量上不斷得到提高。
在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之初,這些舉措實屬不易。
重回法學界後編撰多部教材
文革結束後,吳家麟中斷了20多年的憲法教學和研究工作重新開始。「我能重新回到憲法界,首先要感謝我的好朋友王珉燦先生。」吳家麟說,粉碎「四人幫」後,高校恢復招生,法學院系也先後複課或重建,急需法學教材。此時王珉燦正主持司法部法學教材的編輯工作,便委託吳家麟主編《憲法學》和《法律邏輯學》。
通過編寫法學教材,吳家麟名正言順地歸隊了。從離隊到歸隊,吳家麟熬了20多年。他深感時間的寶貴,便以飽滿的熱情夜以繼日地工作,直至憲法學和法律邏輯學教材問世。
1982年9月,由吳家麟主編的高等法學教材《法律邏輯學》由群眾出版社出版,該書首次明確使用「法律邏輯學」這一專業名稱。吳家麟對該書的寫作,從學科定位、體例安排以及案例的選擇與分析,都傾注了不少心血。
1983年2月,群眾出版社出版了由吳家麟主編的高等法學院校法學教材《憲法學》,解決了當時各個法律院系對教材的急需。該書被許崇德譽為「破國內數十年法學研究之冰封,開日後憲法學繁茂之先河」,是1982年憲法頒布後國內發行的第一部憲法學教材。該書作為全國大專院校通用教材的時間比較長,它的體系內容和編排模式成為後來各類憲法學教材的重要範本。由於成就突出,該書獲得了寧夏第二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在吳家麟整個思想體系中,有關憲法方面的理論和觀點無疑是最重要的部分。1988年憲法頒布6周年之際,吳家麟應《人民日報》之約,發表了《怎樣使紙上的憲法變成現實的憲法》一文,對6年來執行現行憲法的經驗以及存在的主要問題闡述了自己的看法。
他指出,制定憲法不是為了裝潢門面,更不是為了糊弄人民,而是為了對國家的富強和人民的幸福起到真正的保證作用,關鍵就在於如何使憲法的各種規範切實貫徹於實際生活之中,即把「紙上的憲法」變為「現實的憲法」。要保障憲法的實施,必須設有監督立法實施機構以及監督憲法實施的機制。
此後,吳家麟又在《論設立憲法監督機構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一文中呼籲,鑒於我國現行的由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來監督憲法實施的立法保障機制存在著若干不足,有必要在全國人大之下設立憲法監督委員會作為專門監督機構來保障實施。
如今,在千里之外的福州定居後,吳家麟不時接待著前去看望他的學生和老同事。吳家麟說,他知道現在寧夏的路修得越來越漂亮,寧夏枸杞的深加工越做越大。自治區50大慶時,如果身體允許,他很希望能回來看一看自己的第二故鄉。
推薦閱讀:
※對我國現行《憲法》第十條第三款的解讀
※人大法大北大清華:堅決擁護完全贊成憲法修正案
※何永紅:政治憲法論的英國淵源及其誤讀
※寫在第一個「國家憲法日」前夕
※讓憲法精神紮根每個人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