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倫理的現代價值

宗教倫理的現代價值

——全球倫理視域下的考察

[ 來源:新疆哲學社會科學網 | 發布日期:2014-11-17 ]

  [內容摘要] 宗教倫理是宗教與倫理這兩種意識形式統一和整合的產物,是以宗教信仰為核心而構建的倫理道德體系。面對全球性的道德危機,宗教倫理以其神聖性和世俗性的方式作出了獨特的應對,從而為全球倫理提供了可資利用的精神資源。因此在全球倫理視域下考察宗教倫理的現代價值,不僅對宗教本身的現代發展,而且對人類世界的發展、人類生活的完善都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全球倫理;宗教倫理;神聖化;世俗化;現代價值  隨著經濟、技術的全球化發展,以及環境、人口、核威脅等全球化問題的出現,現代社會和現代人類已經陷入了一場深刻的道德危機之中,這一危機既是整個人類現代性危機的集中反映,也極大地預示著人類未來的生活前景。面對全球問題帶給人類道德的困惑,西方一些有識之士提出了要重建一種新的普遍主義的倫理體系,作為在全球範圍內調整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關係的道德規範,即「全球倫理」(世界倫理、普世倫理)。由於世界各大宗教和倫理傳統中都有為全球倫理可資利用的精神資源,因此本文試圖在全球倫理的視域下對宗教倫理的現代價值進行一些探討。  一  全球倫理構想的出台以1993年的《走向全球倫理宣言》和1996年的「維也納宣言」為標誌。此前,德國杜賓根大學的天主教學者漢斯·昆(孔漢思)出版了《全球的責任——尋求新的世界倫理》一書,[1]提出了沒有世界倫理就沒有生存,沒有宗教和平就沒有世界和平,沒有宗教對話就沒有宗教和平的觀點。該書出版後,諸多有識之士支持孔漢思建立了「世界倫理基金會」,以促進全球倫理觀念的傳播,促進跨文化、跨宗教的研究和對話。  1993年8月28日至9月4日,為紀念「世界宗教議會」召開100周年,來自世界各地的6500名代表參加了在美國芝加哥召開的「世界宗教議會」大會。由於深感「世界正處於這麼一個時期,它比以前任何一個時期都更多地由世界性政治、世界性技術、世界性經濟、世界性文明所塑造,它也需要一種世界性倫理」,「若無一種倫理方面的基本共識,任何社會遲早都會受到混亂或專制的威脅。若無一種全球性的倫理,就不可能有更美好的全球性秩序」。[2]代表們在大會上討論、通過並簽署了經過反覆修改的《走向全球倫理宣言》(以下簡稱《宣言》),並界定了全球倫理的內涵:「我們所說的全球倫理,並不是指一種全球的意識形態,也不是指超越一切現存宗教的一種單一的統一的宗教,更不是指用一種宗教來支配所有別的宗教」,而只是「對一些有約束性的價值觀、一些不可取消的標準和人格態度的一種基本共識」。[3]實際上,《宣言》是為各文化圈內和各國的世界公民所制定的「不可取消的和無條件的規則」,其中概括了各大文明各大宗教的倫理金規,如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聖經》的「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伊斯蘭教的聖訓「你們當中,誰若不想要兄弟得到他自己想要得到的東西,誰就不是信徒」;佛教經文「在我為不喜不悅者,在人亦如是,我何能以己之不喜不悅加諸他人」等等。  具體來說,《宣言》的簽署者們認為,數千年以來,人類的許多宗教倫理傳統都具有並一直維繫著這樣一條原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或者換用肯定的措辭說:「你希望人怎樣待你,你也要怎樣待人。」對於這兩條倫理基本原則(實為一條)可以具體表現為同樣可見諸所有宗教和倫理傳統中的四條道德禁令,即:「不要殺人、不要偷盜、不要說謊、不要姦淫。」這四項寬泛而古老的人類行為禁令在宣言中被肯定化為四項不可取消的規則,即:1.堅持一種非暴力與尊重生命的文化──「不要殺人」;2.堅持一種團結的文化和一種公正的經濟秩序─「不要偷盜」;3.堅持一種寬容的文化和一種誠信的生活──「不要撒謊」;4.堅持一種男女之間的權利平等與夥伴關係的文化──「不要姦淫」。[4]  作為一個宗教家,孔漢思是在一個以宗教為聚焦點的文化視域中來建構全球倫理的模式的,即以多種宗教的共同信念為基礎,以世俗倫理為具體表現形式,建構有形可見的全球倫理。正如他所說:「全球倫理所要做的,是要闡明各種世界宗教儘管有種種分歧,但在人類的行為、道德的價值和基本的道德信念方面,已經具有的共同之處。換言之,全球倫理不是要把各種宗教簡化為最低限度的道德,而是要展示世界諸宗教在倫理方面現在已有的最低限度的共同之處。」[5]顯然,孔漢思試圖在承認教義差別的前提下,存異求同,尋求人類對全球倫理的認同,通過宗教與倫理的結合來建立世界新秩序。  時過3年即1996年3月,「世界倫理基金會」又與「雙互促動協會」合作,在維也納召開會議,討論「世界倫理」的構想及標準,發布了《關於「尋求世界倫理標準」的結論與建議》(即「維也納宣言」)。《建議》宣稱:「世界各宗教和倫理傳統都是我們的精神資源。」[6]並聲稱,不同的宗教完全可以以開放的胸襟相遇,以便對人類今日所面臨的困境的迫切性取得一致意見。世界各大宗教一直有能力共同推進全球標準,使一些基本倫理規範得以在世界範圍內傳播。[7]  由此可見,《宣言》的簽署和發表以及隨後關於「世界倫理」構想的討論,實際上反映了宗教界希望尋求建立一種全球性的倫理以實現全球秩序和人類完善的努力,也表明了宗教倫理在應對現代社會各種危機和問題所可能具有的價值。以宗教倫理回應全球性的經濟、政治、生態以及道德危機也是當代世界宗教文化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誠如全球倫理的倡導者們所言,「在一個充滿空前變革的世界裡,人類迫切需要一個賴以安身立命的倫理基礎。世界各大宗教是人類智慧諸多偉大傳統中的一種。(宗教)這一智慧寶庫的起源十分古老,而且現在比任何時候更加需要」。  二  倫理關係是人類最早意識到的一種基本的社會關係。當人們將「支配著人們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9]幻想地反映為人格化神靈時,這種倫理關係必然也就被賦予神聖的光環而轉化為宗教倫理。也就是說,宗教倫理是宗教與倫理這兩種意識形式統一和整合的產物,是宗教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一套完整的倫理道德體系。與世俗倫理(只從人們的現實生活出發)相比,宗教倫理具有兩重性:  一方面是宗教倫理的神聖化。這是因為宗教倫理是以宗教信仰為其出發點和核心,並緊緊圍繞信仰構建自己的道德體系。雖然宗教倫理也可以調適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關係,但它和世俗倫理不同,宗教倫理是以神的名義,將道德規範神聖化,信徒遵從宗教倫理是宗教信仰的要求。在各種宗教中,信仰具有第一位的意義,各種倫理道德規範都來源於神的絕對命令。例如,仁愛是基督教倫理道德的一項重要規範,它起源何在?在基督教看來,它起源於神,因為神是無限仁愛的。他看到人類受苦,就派他的獨生子耶穌降臨人間,最後又以耶穌的死來代替世人贖罪,使他們得到永生。正因為上帝如此地愛人,所以,他就把仁愛的命令頒布到人間,形成道德規範。耶穌還對他的門徒說了一個比喻,他把神比做播種者,神的道德律就好比種子,眾人的心好比泥土。神把道德律播撒在人的心裡,恰如農夫把種子撒在土裡,從而在人們心中結出道德的果實。所以,人們相信、遵循道德,就是相信、遵循神的命令。這樣,宗教倫理就具有了神聖性。由於宗教信仰是宗教倫理道德的來源,它為道德判定提供了最高的根據,因此,對於宗教倫理所規定的種種道德義務,各大宗教都要求信徒憑藉著虔誠的信仰,在行動中實現神聖意志。從表面上看,這似乎是「他律」的,但這種「他律」不是世俗社會的外在強制,而是神的律令。實際上是神律轉化為教徒自覺的「自律」。  我們知道,信仰是一種特殊的社會心理現象,是人的一種特殊的情感和心理體驗,表現為人們對周圍世界的信念與態度。一旦信仰者對信仰對象持有一種積極而自覺的認識、情感和態度,那麼,其道德行為就具有自覺性和持久性。宗教倫理之所以比世俗倫理具有更強的約束力和自律性,就是因為它通過信仰強化了道德主體的內心信念。「一種建立在宗教基礎上的倫理觀念只要維持了宗教規定的態度,就能產生一定的心理約束力。只要宗教信仰存在,這種約束力就極其有效」。[10]因此,當一個人對道德規則的認識達到信仰的高度,將會在任何情況下,自覺地按照道德規範的要求約束自己的行為,而不會放縱自己,作出違反道德信念的行為,這也是宗教倫理的神聖性為世俗道德提供價值意義及信念資源所產生的結果。  另一方面是宗教倫理的世俗化。宗教所建立的神聖世界不是一個封閉的世界,雖然頭伸向天國,但它的腳卻仍立足於塵世,和社會生活密切聯繫在一起。宗教作為一種世界觀,它要給信仰者以精神上的追求,而作為一種人生觀,又要給人們如何生活的規則。雖然宗教都有自己追求的「天國」、「極樂世界」,但現實的信徒又都是生活於世俗生活之中的,如何處理現實的生活問題,是宗教無法迴避的。所以,宗教倫理都來源於世俗社會的道德,它是世界各大宗教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不斷吸收、凝聚世俗社會的公共道德規範,並將其制度化、神聖化的結果。我們不難發現,各種宗教根據信仰的要求所制定的一整套教規和戒律,其中就內涵著調整人與人規範的世俗道德的內容。  英國學者海倫·加德納說,否定世界和肯定世界這兩種傾向在張力下的共存,是每一種宗教的本質。所謂否定世界是指宗教對彼岸世界的嚮往與追求,所謂肯定世界,是指宗教又植根於現實世俗世界之中。如果說彼岸世界(神界)與此岸世界(人界)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我想,宗教倫理就是不可或缺的橋樑。從宗教倫理的神聖化看,宗教倫理通過對社會世俗道德的「聖化」,為世俗倫理道德提供一個終極保障,一個至上權威,使世俗倫理變得「神聖」起來,從而有力地促進了人們對現存道德關係、規範、準則的認可與遵守。從宗教倫理的世俗化看,宗教正以一種越來越世俗的面目進入人們的視野和心靈,不斷地密切著與現實社會的關係;同時,當代宗教正以積極的態度進一步滲透於人的現實生活,強調其現實意義和現實關懷。在宗教倫理世俗化的過程中,人不僅從神的束縛下解放了出來,而且也使當代宗教倫理與世俗道德更加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從而對人類社會的穩定和發展產生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可見,宗教倫理具有兩重性:一方面是極力超越世俗而走向彼岸的神聖,另一方面,又將在此岸世俗生活中以「為善去惡」作為走向神聖的基礎。神聖化構成了宗教提升世俗生活的精神情懷,世俗化構成了宗教存在的現實基礎及發展條件。  三  當今世界人類所面臨的共同的倫理道德問題包括人與自然的危機、人與社會的危機、人與人的危機,都顯示出對宗教倫理精神資源的強烈訴求。雖然各種宗教都是在特定的自然、社會、人文環境中生長起來的,它們的基本教義歧異甚大,倫理價值觀念不盡一致,具體倫理規則表達方式也不相同,這就是宗教倫理文化之間的差異性,但由於宗教的信仰主體都是人,都是在人類社會中生活的有七情六慾的人,其內容都是人對宇宙、社會、人生的一種理解和把握,都是人類精神、情感訴求的一種形式。因此,在各種宗教倫理中都可以看到一些寬泛而古老的人類行為準則,諸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寬容誠信,公平博愛等等。這些倫理原則就是各種宗教倫理價值觀經不同的話語所表達的一種具有約束力和不可或缺的基本共識,它體現了對生命的珍惜,對人性的尊重和對仁愛的珍視,這都說明了宗教倫理是人類倫理道德文化的重要資源,是人類文化傳統的重要內容。實際上,全球倫理的最終目的就是要提升人性,使人與自然更加和諧,人與社會更加和諧,人與人更加親密,人與自我更加完善,而所有這一切都將緣於人心的改造。而宗教倫理作為人類生存智慧的總結和人類道德智慧的結晶,一直保持著與全球人類倫理共同擁有的價值觀和道德意識境界,因而在改造人心、克服全球化所帶來的道德危機方面具有其獨特的應用價值。  從人與自然環境的關係上看。隨著經濟、技術的全球化發展,也帶來了一系列問題如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這些問題已經威脅到了人類的生存,面對這些問題,宗教倫理為我們提供了可資借鑒的豐富思想資源。如佛教的緣起說,強調人類與自然是互相依存的,生命原本就是共同體,是一而不是二,是同而不是異。傷害他人,破壞環境,就如同殺害自己。在佛教看來,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濫殺無辜,塗炭生靈,是極大的罪過,因而主張「不殺生」,這不僅指不殺人,也指不殺鳥獸蟲魚,還指不亂斬草木等,要求以慈悲為懷的心境來對待生命。與不殺生戒律相聯繫,佛教還提倡放生,奉勸世人珍愛生靈,保護生態,通過弘法利生的行動給人類造就良好的生態環境,這都直接有助於維護生態平衡。世界各大宗教倫理所提倡的這些道德準則顯然對於人類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維護自然都有積極意義。  從人與社會的關係上看。全球一體化趨勢也給社會帶來了深刻的變化。人作為社會的主體,在現實社會中追求自身發展時,如沒能達到自己的主觀要求,必然產生主客體之間的矛盾衝突。有些人遇到這種情況,不是主動自覺地修正自己的主觀願望,而是把自己與社會對立起來,用極端的手段與社會抗衡,以身試法,從而使人與社會的關係無法健康地發展。而宗教倫理所蘊涵的世俗道德規範卻可以用來解決這一問題。世界各大宗教倫理都以「善」為最高的範疇,將揚善抑惡作為人之為人的根本準則。為此,它們制定了許多誡命和戒律以規範人的道德行為,這些系統的倫理規範,從社會功能來看,有利於社會結構和社會秩序的穩定、和諧,有利於緩解人與社會的對立乃至敵對的關係,有助於人類社會的健康發展。  從人與人的關係上看。世界經濟一體化使競爭日趨激烈。經濟的懸殊,思想的差異,使人際關係變得越來越緊張,人與人之間相互利用、相互戒備的情緒也在增加,那種過去的人與人之間的親情正在慢慢淡薄,道德危機正在腐蝕著人們的心靈。宗教倫理所蘊涵的道德規範,能化解人與人之間的矛盾,促進人際關係的融洽。所有這些宗教倫理都體現了一種寬容精神與利他精神,在社會存在貧富差別懸殊、弱勢群體生存艱難的情況下,對於協調人際關係,緩和人群之間的矛盾,有著積極意義。  從人與自我的關係上看。現代人精神上最大的痛苦和不幸,大概可歸結到一點:即自我的失落。客觀原因是現代科技的高速發展,使大多數人失去越來越多的個體自我本有的種種主動、能動和自由;但更多的是來自主觀方面的原因:自我的擴張。即把個人、自我看得比群體更為重要,甚至把個人自我放在群體之上,把自我擴張到了一個不適當的地步。他們以為追求自我慾望的最大滿足才是自我價值的完全實現。其實,這種以個人為中心的自我設計,在現實社會中是很難行得通的,而到頭來他卻在群體中找不到自我的恰當位置,而失落了自我。所以,人類如果不能從節制自己的慾望追求入手,或者說不能透過現象之我去把握真正的自我,就不可能從根本上消除現存的、潛在的種種社會問題,也不可能真正解決自我失落的問題。而宗教倫理在精神上可以為人們提供「一種意義的根基、終極的標準和精神家園」,使人在神聖的氛圍中受到精神、道德上的熏陶。  總之,宗教倫理是人類倫理道德的重要資源,是宗教中最具有廣泛社會影響和教化作用的部分。在道德實踐過程中,宗教倫理與世俗道德在內容和目標方面都有一致性,因此,在全球倫理的建設中也能提供重要的精神資源。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宗教倫理畢竟是一種宗教,與一般社會的倫理思想和道德規範還不是完全相同的。由於宗教自身的局限性和特殊性,其在特定的社會時空條件下所產生的影響也是極為複雜的。因此,宗教倫理要真正成為當代人類倫理價值觀的重要內容,在現代社會生活中發揮重要的積極作用,就應該注重自我完善,實現現代轉化。一是宗教倫理應積極地與世俗道德進行溝通對話,這是一種不能帶有宗教話語權威的對話與交流;二是應積極地參與不同宗教倫理價值觀的對話和溝通,這是一種平等的,「合而不同」的對話與溝通。只有在這種基礎上形成的宗教倫理才不會是某一種宗教的體現,也才可能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人類社會的需要。  ________________  參考文獻:  [1](德)漢斯·昆.世界倫理構想[M].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1996.  [2][3][4][5][7][8](德)孔漢斯,庫舍爾.全球倫理——世界宗教議會宣言[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1;2;15-26;2;174;28.  [9]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54.  [10](德)馬克斯·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M]. 北京:三聯書店,1987.60.

推薦閱讀:

國防大學研究員:西方普世價值不是靈丹妙藥
愛彼維修點的存在可以說明愛彼手錶的價值嗎?
舊版10元紙幣價值28萬?
咋說?生還是不生,體現人的價值和尊嚴的寶貴自由

TAG:倫理 | 價值 | 宗教 | 現代 | 代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