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心外求法是聰明,心內求法是智慧 論心外求法與心外相

心外求法是聰明,心內求法是智慧唯佛與佛能知,應向內求,莫要向外攀緣,非是汝心 ... 修心,觀心,善護身口意,無欲無求。向內觀。心內求法是佛法,心外求法即外道。「圓覺」為人人本具的真心,也是萬法的平等真如性。但是我們一直沉睡在六塵之中,被無明所覆障,妄認虛幻之身心為真實。釋迦牟尼佛發現緣起性空、性空緣起的真諦。法師對「圓覺」做了解釋。「一切眾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佛的境界就是圓覺。具足眾德曰圓,照破無明曰覺。圓覺之性就是一切法之平等真如性。儒家所說「人之初性本善」,學佛就要清凈身口意。華嚴經曰:「眾善奉行,諸惡莫作,自凈其意,是諸佛教。」 聽起來簡單,道理卻很深刻。只有證得空性智慧的才能得清凈。學佛的人不能生活在自己的習性中。馬祖道一禪師說「即心即佛」。佛不遠人,即心而證。初學者必須親近善知識,聽聞佛法,如理作意,開啟慧命,才是學佛正解。要對佛的教導「歡喜奉行」。如何聽聞佛法,就是「不覆、不臟、不漏」;如何斷無明,方法就是「圓照、清凈、覺相」。身心不可得,修行亦不可得,修無可修,行無可行。當察覺妄想來,當下清凈,不再去想把妄想空掉,妄想不空而自空。一念清凈圓照,慢慢修下去。學佛就是向內觀。心內求法是佛法,心外求法即外道。要打開如佛摩尼寶珠一樣的心性,體悟圓覺清凈的心境,必須通過精進的努力,隨時保持正念,隨時保持覺知,建立起「防火牆」,把煩惱拒斥在外。要求凈圓覺心,修行之要,在於離幻,離幻即覺。當下就是學佛,要有覺照力。修行就是把妄心安下來。「秋風落葉亂為堆,掃盡還來千百回。一笑罷休閑處坐,任它落地自成灰。」佛說覺照,是一乘法,沒有迴避,不繞道。如百丈禪師所說;「體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緣,即如如佛。」 學佛的基本方法,初學應從文字入手,從經教開始,漸次修學。對於《圓覺經》的學習,可以從後向前學,容易理解。法師告訴學員,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具體的修學方法,每一部經都是修行的操作方法。如何思維?先觀察身,次觀察心。覺性圓明,即顯此心本來清凈,而非以緣影為相。妄心依無明而起,虛妄心斷則真實心顯。要對五蘊持續訓練,直至幻化虛妄境界消滅,「能所雙亡,根塵脫落」。法師告訴學員記住四句經文,即「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 在以後的學修中慢慢體悟。法師開示,明心見性需要兩種心力,即:持續的專註力,敏銳的觀察力。保持正念,不隨習性,念茲在茲,遠離煩惱。心內求法與破迷開悟! 外道:從百度名片上查閱:「指的是佛教以外的道,總稱為外道;佛陀所說的教法,則為內道,蓋心外求法是為外道,心內求法是為內道。佛教自古以來,統稱異教徒為外道,此一名稱並非輕侮之意,因為佛陀在各經論中,都說佛法在自己心中,不向外求;中國禪門也說:「不作佛求,不作法求,不作僧求。」可見佛法即自己的真心自性,若在此以外談法論議,都是心外求法,故被視為"外道』。」 從上述定義可見看出,以是否心外求法還是心內求法為外道與佛教的根本區別!外道將自心觀察出的境界,作為思維與祈願的對境,真切的認為神佛與自己是分離的。而佛陀則教導我們,凡觀察與遭遇的一切境界,都是我們自心的顯現,是自心內景的幻象,也就是阿賴耶識種子的現行。故此,無論是你眼前出現的境界,還是你遭遇到的境界,其實都是唯心所造,並無實意,所謂空觀就是這個意思! 但需注意的是,佛陀的教導,並非排斥生命的多樣性,因為胎、卵、化、濕乃生命存在的四種形式,無論天人還是地獄,既可以說是虛幻不存在的,也可以說是真實存在的!說它們是虛幻不存在的,是因為一切都是「唯心所現」!說它們是真實存在的,是因為當我們遭遇業障或病障的時候,它們就會真的出現來向我們討債。這樣的事例比比皆是!故此,無論我們在生時,還是在臨終,都不能用簡單的「唯心所現」這四個字來否定看不見的生命形式的存在!所以,佛教也才有了超度一說,所以,超度的修法也才有了多樣性!佛教的「一切唯心造」,是教會我們一種認識世界的思維方法,而並非教我們否定六道輪迴。 那麼,我們修行到底是修的什麼呢?是修得一顆妙明真心。既然修心,就要以心為立點,來糾正我們自己認識世界和宇宙的錯誤看法。那麼關注生命的玄密,破解生命的密碼,追求生命的解脫,獲得生命的快樂,才應當是學佛行者需大力精進的目標!佛陀教導我們,不管生命的形式如何,我們都要對他們滿懷慈愛之心,因為我們與他們一樣,也曾無數世的輪迴在六道之中,飽受精神之苦!故此,救助他們出離精神的苦海,是我們作為一個學佛修行者義不容辭的責任!而根據宇宙的因果法則,當我們救助了他們的時候,我們同時也救助了自己,因同樣的利他行為可令我們自己得到今生的完善,最終趨向徹底的解脫! 有人說,在筆者這裡,所有的外道內容都能見得到,那就對了!因為筆者研究生命與修行,從不排斥任何外道的知識,須知,外道的所有知識,其實在浩瀚的佛典里一樣可以找到依據!只是佛陀為了避免行者被境界所迷而著魔,有得不到最終解脫的危險,才反覆強調要重視自心空性的觀察與修行的。再者,筆者從一個什麼都不信的人,成長為一個虔誠的佛教徒,都是因為諸佛菩薩為筆者顯現了諸多神跡,才令筆者從好奇研究,到最後被降服而虔信的!故此,筆者絕不反對一如筆者同樣因緣而進入佛門的學人。眾生能從對生命的迷惑而最終走上菩提之路,也是佛菩薩指引的一條殊勝捷徑呵!筆者不能不讚歎諸佛菩薩渡眾生的「先與欲勾牽,再令入佛智」的高明手段!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170d3a0101847p.html論心外求法與心外相 何謂心外求法?聽聽人生論壇上的根根師兄精彩開示:關於心外見法,網上有一個名為《心無內外,本不可得》的帖子,其觀點是錯誤的,現將全文錄在下面,並加以剖析: 心無內外,本不可得 佛法中對於心的描述有很多,經典中常常是整篇的文字來闡述心的問題。不過在描述心的開示中,大都有一個共性,或者說是一個經常被提及的說法,心是:無內無外、非有非無、不生不滅的。 例如:《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善男子。如是所說心心所法。無內無外亦無中間。於諸法中求不可得。去來現在亦不可得。超越三世非有非無。常懷染著從妄緣現。緣無自性心性空故。如是空性。不生不滅。無來無去。 這個心根本沒有所謂的內外、也沒有存在與不存在之說。更沒有出生與毀滅的過程。遠遠超出了邏輯思維所能觸及的範圍。 現在有不少人非常流行的一句話:心外求法。即是外道。或者也有說心外見法的。 這些話出自古德語錄。有其具體的對境而言,並非沒有道理。而且也有經典的依據。但是現在很多人的理解卻是錯誤的。 如果這個心是指真如本性來說,那麼這句話就不成立,因為此心本無內外、非有非無、不可得的東西啊。何來心外求、心內求呢? 這句話的意思另有所指。原因在佛法中對心的描述上,有內外分類。《占察善惡業報經》講:如是所說心義者。有二種相。何等為二。一者心內相。二者心外相。心內相者。復有二種。云何為二。一者真。二者妄。所言真者。謂心體本相如如不異。清凈圓滿無障無礙微密難見。以遍一切處常恆不壞建立生長一切法故。所言妄者。謂起念分別覺知緣慮憶想等事。雖復相續能生一切種種境界。而內虛偽無有真實不可見故。所言心外相者。謂一切諸法種種境界等隨有所念境界現前故。知有內心及外心差別。如是當知。內妄想者為因為體。外妄相者為果為用。依如此等義。是故我說一切諸法悉名為心。 佛法中的心,含義多種。可以分成內外二相。外相就是除我之外的一切外境。山河大地、人物對境。心內相又分兩種。一種是我們的妄心,就是思慮、推度、記憶等等心緒。一種是真心。這個真心就是我們說的真如本性、無內無外、非有非無、不生不滅的心。內妄想心是因是體,外相為果為用。 說到這裡,我們就了解了。所謂心外求法即是外道,其實是在講,我們不要去追求那些虛幻的外相境界。這裡指的就是心外相而言。是提醒我們修行中的一種錯誤。 但是這並不是外道的定義。因為心內求法也不一定就是佛法。心內相中還有真妄之分,依妄想心求,同樣遠離正道,而說到真心,就更沒有什麼內外之別了。這就如同說殺人放火就是犯罪一樣。殺人放火可以定為犯罪,不過犯罪不一定就是殺人放火。貪污腐化、玩忽職守一樣是犯罪。 如果我們把古人指出我們修行中的弊病的言語當成了外道的定義,就成了十分荒謬的笑話。殺人放火是犯罪,這個沒錯,反過來,犯罪就是殺人放火,就成了以偏概全了,因為貪污瀆職也是。 古德說:心外見法、即是外道,沒有錯,因為他是在指出我們的問題,你要是執著外境,當然是外道,而非佛法。但是如果說外道就是:心外求法。則錯誤的很。因為心內求法同樣錯誤。諸佛妙法,無內無外,《楞嚴經》中七處征心,已經明確告訴大家,不要說內外中間,此心本妄,何來內外? 所以請大家切實了解佛法本意。指出心逐外相的錯誤沒有問題,認為只要不心逐外相,就沒有錯誤,則成了荒唐。《圓覺經》講的修行四病,作、任、止、滅。無一不是依心起修,經典卻說其為病。外道尚有修行禪定達到非想非非想處,非修心不能得禪定。故說外道就是心外求法,是錯誤的。 要想真的鑒別佛法與外道,那麼依據四法印即可:諸行無常、一切行苦、諸法無我、涅磐寂靜。剖析 此言差矣,心外見法和心外相可不是一回事。心外見法的說法來自「三界唯心」,佛言:「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真妄、性相俱不出於一心,因此也叫「心外無法,法外無心」,這是佛陀所證悟的宇宙本理。反之,沒有悟到這個宇宙本理之前的眾生,都是在心外見法。 一樓文章所引用的《占察善惡業報經》這段經文,說的正是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的道理——無論是心內相還是心外相,都是心之相,所以,內相外相都是一心,所以經中說:一切諸法悉名為心——這就是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心外無法、法外無心。 需要注意的是,這裡的心外相併不是心外見法的意思,而是說根塵等妄境是此心所變現的外相,這正是三界唯心的道理。反過來,如果我們執著於這些境界,認為實有(悟道之前我們都如此),不知這些境界是心變,那麼,這時的心外相才成為我們心外所見之法。不但心外相,妄心也如此。不但妄心,即使我們已經證到真如了,如果未亡能所,也仍然是心外見法,換句話說,這種情況下,我們所證的真如也是心外所見之法,如《圓覺經》:「善男子,其心乃至證於如來,畢竟了知清凈涅槃,皆是我相。」又云:「善男子,其心乃至圓悟涅槃,俱是我者。心存少悟,備殫證理,皆名人相。」《宗鏡錄》:「前第七地,雖除分別有無之心,猶見己心以為能觀,如(真如)為所觀。其所觀如不即心,能觀之心不即如。心如別故,心外求法,故有功用。法外立心,故有體障。」《圓覺經》的這兩句話其實就是心外見法的另一種表達方式。 一樓說:「因為心內求法也不一定就是佛法,心內相中還有真妄之分,依妄想心求,同樣遠離正道。」從這句話可以明顯看出,作者並沒有弄懂心外見法的含義,想當然的將《占察善惡業報經》中的「心外」二字等同於心外見法的「心外」。其實,如果不犯心外見法的錯誤,自然明白一切法唯心所現,真也好,妄心妄境也好,都是一心之性相,都是一心,這時怎麼還會像一樓說的那樣「依妄想心求」呢!達到這種程度,已經「煩惱即菩提」了,也可以說妄想即菩提了,即使此時依妄想心求,大概也不會太離譜吧! 另外,文中還有一個錯誤,作者說:「《圓覺經》講的修行四病,作任止滅,無一不是依心起修,經典卻說其為病。」正確的說法應該是:悟的人才能依心起修,此時,這四病就不是病,而是葯,所謂「正人用邪法,邪法亦正」;未悟的人是依妄而修,認識不到作任止滅與真心不相干,此時這四病才是病。所謂: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存乎一心。批駁2 注意!了解佛法「唯心」的含義後,自然就明白何謂心外見法了。唯心,簡單的說就是:一切都是心,所以佛說「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真如是心之性,妄法是心之相,真妄都不出一心。古德解釋唯心:「唯謂揀去,遮無外境,境無非有。」意思是:唯心的唯字,是指沒有心外境界,只有心。 「識能了別,詮有內心,心有非無。」一切都是心。比如說,這個世界以及我們的身體、思想,其實都是心的作用,都是心所變現,都是心的相,如《楞嚴經》: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現物。《楞伽經》:不覺自心所現分劑,不覺內識轉變外現為色,但是自心所現,不通達如此分劑,名惡見論。 說到這裡,何謂心外見法自然就明了了:唯心是佛陀所證悟的宇宙本理,因此,沒有證悟到這個宇宙本理之前的眾生,包括二乘,都是心外見法。二乘認為實有心外境界,所以他們要跳出三界,不知三界唯是一心,不算大自在、真解脫;凡夫則連心是何物都不知道,見山是山,見水是水,不論我們的佛學有多好,沒有實悟,就是心外見法。 「三界唯心」出自佛口,而「心外無法」似乎是中國祖師所獨創,稱呼雖然不盡相同,但是兩者所表達的意思則是完全一致。也可以說,「三界唯心」是表詮,是順向而說;「心外無法」是遮詮,是反向而說,「心外見法」一詞正是從「心外無法」演繹而來,追溯起來,正是「三界唯心」的嫡系後代呢。何謂一心 《大乘入楞伽經》:寂滅者,名為一心。一心者,名如來藏。 《大乘起信論》:所言法者,謂眾生心,是心則攝一切世間法出世間法,依於此心顯示摩訶衍義。何以故?是心真如相,即示摩訶衍體故;是心生滅因緣相,能示摩訶衍自體相用故。 《占察善惡業報經》:如是所說心義者,有二種相,何等為二?一者心內相,二者心外相。心內相者,復有二種,云何為二?一者真,二者妄。所言真者,謂心體本相如如不異,清凈圓滿無障無礙微密難見,以遍一切處常恆不壞建立生長一切法故。所言妄者,謂起念分別覺知緣慮憶想等事,雖復相續能生一切種種境界,而內虛偽無有真實不可見故。所言心外相者,謂一切諸法種種境界等,隨有所念境界現前,故知有內心及外心差別。如是當知,內妄想者為因為體,外妄相者為果為用。依如此等義,是故我說一切諸法悉名為心。外道的定義 至於心外見法能不能作為外道的定義,這個我覺得「只有嘴巴厲害」的人實在不宜妄加褒貶。(一)佛經中有沒有這種說法,就算你讀過全部佛經也不能下結論,因為也許你讀的時候可能沒有注意到,忽略過去了,到如今所讀的內容也忘掉大半了,更無從憑據了。並且「心外見法,名為外道」,佛經中如果有,也不一定用這八個字表達,也許用另外的八個字,也許十個二十個的,都不一定。看見有些人很自信的質問別人:「經藏中有心外見法是外道的說法嗎?你給找出來!」我估計這類人讀完所有佛經的可能性小,用網路搜索功能搜索這八個字的可能性大,搜索不出來,就認定佛經里沒有。(二)有人例舉佛經中有關外道的語句來證明這八個字定義的虛妄,其實讀過佛經的都知道,佛經中對同一問題常有不同的答覆,執一非余根本是腸道不通的人的做法。即使「心外見法名為外道」的說法與佛經的定義不同,也未必能說明就是錯的,也許兩者側重點不同,或者層次不同。佛經中經常出現這樣的情況,比如有時說不得誹謗小乘,有時又把小乘批得很慘;有時說不能對小根眾生講大乘佛法,有時又說對一切眾生都以大乘化導。外道的定義也是這種情況,通常的定義是:佛法以外的是外道,「心外見法名為外道」則把「雖學佛法但未得其義」的人也包括進去了,因此有人就不願意了,因為他也是「雖學佛法但未得其義」的人。 其實呢,我覺得,依據「心外見法名為外道」的定義,我們即使是外道又能怎樣;依據「佛法以外的是外道」的定義,我們不是外道又能怎樣。我們應該依照一乘了義的圓頓佛法來評判自己——悟得徹底,那麼萬事皆休;沒有悟,即使嘴皮子再厲害,也沒有用,這時我們不是外道又能怎樣?得到安慰了嗎?那也未免太容易自足了吧!所謂的「器小易盈、得少為足。」而「心外見法名為外道」,正是以這種一乘了義的嚴格標準來衡量的,悟了,就是正道,沒悟,就是外道,就這麼乾脆。這種嚴格的衡量標準對大根人有督促的作用,小根人則容易產生畏懼排斥的心理,就像《圓覺經》:「善男子,其心乃至證於如來,畢竟了知清凈涅槃,皆是我相。」又云:「善男子,其心乃至圓悟涅槃,俱是我者。心存少悟,備殫證理,皆名人相。」都證到法身、圓悟涅槃了,還不行嗎?還沒到家嗎?經中說了,就是不行,就是沒到家,還要「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所以佛經中說「聞深不怖,是人功德無量無邊」,這就是大根人了,聽聞高深的佛法不恐怖、不排斥。要是小根人就會想:「我都證到法身了,怎麼還不行?」或者,「我學的是佛法,怎麼還說我是外道?」泥於名相。 還有人一再反對「心外見法名為外道」的理由是:佛經中沒有這種說法,我們不能隨意篡改經典教義。他們的動機就偉大了,但是上述的分析仍然適合他們:(一)佛經中沒有這八個字,不代表就沒有這個意思。(二)他們未必讀過所有經藏,讀了也未必能全部回憶起來。(三)何為外道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悟沒悟到佛的教理,「迷與悟」應該是我們評判自身的標準。(四)「佛法以外的是外道」的定義與「心外見法名為外道」的定義,兩者取捨標準不同,而且佛經中可能有類似的意思,壞亂經教從何談起?(五)依經不依論沒錯,但也不能太離譜,否則表面上是依照世尊的教導,實際上完全是增上慢的自大心理、狐假虎威、*仗人勢,打著世尊的旗號說這個古德不對、那個古德錯了,這才是壞亂經教。 仔細想來,隨著末法時代的到來,佛法逐漸被後人摻了水、需要肅清整頓不假,但是有些人矯枉過正,憑著一知半解的佛學知識卻想對佛法進行手術,消滅宗派、回歸原始佛教、批駁心外見法、含蓄的排斥論藏、暗指祖師知見不正等精華糟粕一刀切的做法,未免不是末法時代的特徵之一,未免不是自食獅子肉。應該說這兩種極端都是在壞亂經教,只不過有的做的隱蔽,有的張揚,有的是真小人,有的是偽君子。用佛法來分辨邪法唯佛與佛能知,應向內求,莫要向外攀緣,非是汝心用佛法來辨別正邪,來判斷這種觀點正確與否佛說長阿含經卷第二第一分遊行經第二之一爾時,世尊於靜室出,坐清涼處。阿難見已,速疾往詣,而白佛言:「今觀尊顏,疾如有損。」  阿難又言:「世尊有疾,我心惶懼,憂結荒迷,不識方面,氣息未絕,猶少醒悟,默思:"如來未即滅度,世眼未滅,大法未損,何故今者不有教令於眾弟子乎?』」  佛告阿難:「眾僧於我有所須耶?若有自言:"我持眾僧,我攝眾僧。』斯人於眾應有教令。如來不言:"我持於眾,我攝於眾。』豈當於眾有教令乎?阿難,我所說法,內外已訖,終不自稱所見通達。吾已老矣,年且八十。譬如故車,方便修治得有所至;吾身亦然,以方便力得少留壽,自力精進,忍此苦痛,不念一切想,入無想定,時我身安隱,無有惱患。是故,阿難,當自熾燃,熾燃於法,勿他熾燃;當自歸依,歸依於法,勿他歸依。云何自熾燃,熾燃於法,勿他熾燃;當自歸依,歸依於法,勿他歸依?阿難,比丘觀內身精勤無懈,憶念不忘,除世貪憂;觀外身、觀內外身,精勤不懈,憶念不忘,除世貪憂。受、意、法觀,亦復如是。是謂,阿難,自熾燃,熾燃於法,勿他熾燃;當自歸依,歸依於法,勿他歸依。」  佛告阿難:「吾滅度後,能有修行此法者,則為真我弟子第一學者。」《阿含經故事選》 12. 佛陀八十歲那年,在竹林村最後的雨季安居期中生病了,患了嚴重的腹瀉。那時,因為當地饑荒,只有尊者阿難隨侍在側。眼看著佛陀病了,又沒有其它人在,尊者阿難既擔憂又惶恐,但想到佛陀尚未對比丘們有任何的遺命,應當不會入滅,就寬心了不少。待佛陀病好轉,可以出房走動時,尊者阿難才放了心,並將他的想法告訴了佛陀。佛陀聽了,回答尊者阿難說:「阿難!我對大家的教導,一向是毫無保留的,大家還期待我指示什麼呢?如來從不以自己為領導者的,只有自認為是領導者,才會留下遺命。我已經老了,八十歲的身體,就像一部中古車一樣,只有靠不斷地維修,才能勉強維持。所以,大家是不能一直想依靠我的,應當依靠自己,依靠法,因為除此以外,就沒什麼好依靠的了。怎樣才是依靠自己,依靠法呢?那就是應當努力在自己的身體、感受、心念、想法上專註覺察,來止息一切憂愁煩惱。我入滅後,能夠這樣修行的人,一定能夠達到最高的成就,那就是我真正的弟子了。」之後,佛陀又繼續往西北方游化。最後,在末羅國首都波婆城接受鐵匠純陀的菇茸供養,引發更嚴重的腹瀉,勉強走到拘屍城,為一位名叫「須跋」的婆羅門說了八正道,引導他證入阿羅漢後,就在城中沙羅林中的雙樹間入滅了。臨入滅前,告訴尊者阿難說:「阿難!你們之中,如果有人以為"大師的教導沒有了,我們再也沒有大師可以依靠了』,阿難,可別這麼想啊!我成佛以來所說的經法與戒律,就是你們的大師,你們的依靠。」通過以上經文可知,老師告訴我們應當依靠老師所說的經法與戒律至於老師所說的當自歸依,歸依於法,勿他歸依,指的是要依循老師所說的經法與戒律去做,去生活,修心,觀心,善護身口意,無欲無求,而並不是心內求法,心內求法,求來的是妄想心造的妄想法同時,唯佛與佛能知,應向內求,莫要向外攀緣,非是汝心,這種觀點引導眾生不去讀佛經,不去按照老師的教誨去做,去生活,而是心內求法,按照自己的妄想心造的妄想法去做,去生活通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唯佛與佛能知,應向內求,莫要向外攀緣,非是汝心,這種觀點是謗佛,是謗法,是邪知邪見,應當警惕,應當遠離,同時應當告訴別的佛弟子心內求法是妄想心造妄想法,是邪法,勿使邪法迷惑眾生,禍害眾生。http://www.chinafowang.com/?action-viewthread-tid-70270從斷肉問題看心內求法一粟 在梁扶南國三藏僧伽婆羅譯《文殊師利問經》中,有講到 大聖 佛祖教授了吃三凈肉前應持的咒語之後。  文殊師利菩薩請示 大聖 佛祖:「世尊。若得食肉者。象龜經大雲經指鬘經楞伽經等諸經。何故悉斷。」 大聖 佛祖答:  「佛告文殊師利。如深廣江不見彼岸。若無因緣則不得渡。若有因緣汝當渡不。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我當渡我當渡。或以船或以筏或以余物。   佛復告文殊師利。以眾生無慈悲力懷殺害意。為此因緣故斷食肉。   文殊師利。有眾生樂糞掃衣。我說糞掃衣。如是乞食。樹下坐露地坐阿蘭若冢間。一食過時不食。遇得住處三衣等。為教化彼我說頭陀。   如是文殊師利。若眾生有殺害心。為彼心故當生無數罪過。是故我斷肉。若能不懷害心。大慈悲心為教化一切眾生故無有過罪。」
推薦閱讀:

聰明的女人與智慧的女人
聰明人,一輩子只做兩件事
女人,就要做聰明的狐狸精(組圖)
要是你家寶寶一直在吃這五種菜, 恭喜你, 寶寶會很聰明
聰明的女人在選擇老公時,明白有這3種特質比人品更重要

TAG:聰明 | 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