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應以「災難美學」麻醉反思的力量

不應以「災難美學」麻醉反思的力量
文/唐潮

文/唐潮

相比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4月20日發生在四川雅安蘆山縣的7.0級地震雖然相差一個級別,但由於信息傳播過程中社交媒體的加入,雅安地震對國人的內心震動可能更大。我們看到了志願者及NGO組織現場救援的經驗,同時也看到了媒體及社會組織的理性,更看到了政府職能部門在應對災難時的速度與效率。

曾經我們看到有高校把默哀當成一種形式,有企業把募捐當成一種宣傳,有官員則把重建當成一種進階的手段。而令人心悸的是,直到如今我們依然無法忽視這種「消費災難」與「經營災難」的無底線行為,仍是我們必須嚴肅審視的人性陰霾。五年來,我們不應該只學會捐款和同情,更需要的是反思,反思天災之外的人禍,反思常識的裂痕。

地震發生後,我們看到個別微博大號極盡營銷之能事,希望能從地震的輿論中「分一杯羹」,在它們的價值譜系中,利用一切可被利用的熱點,消費一切可被消費的事件,這就是品牌,就是成功。但是,一個沒有人性的品牌,根本就是個黑店。而另一面,以李承鵬、鄧飛等為代表的網路知名人士,作為一支正在崛起的民間力量,他們擁有專業的救援裝備與豐富經驗,爬山涉水深入災區救援,與那些消費災難的微博大號們形成極大的人格反差。

我們看到地震災區諸多記者在忙碌工作,為外界發回可以影響救援和挽救生命的一切信息。而個別媒體記者所患的「新聞青光眼」卻不得不讓人質疑他們進入災區的目的,他們沒有看到災難的慘痛,也沒有看到人性的溫暖,卻能用鏡頭拍下榨菜的外包裝,甚至有勇氣在一片狼藉的安置地採訪抑或問剛剛失去親人的災民,「你開心嗎?」他們過於相信「災難美學」的表現技巧,卻不知道災難美學最終不應該掩蓋人性本能。

紅十字會在此次地震募捐行動中所遭遇的輿論和尷尬讓人們看到,你可以保持你的高傲,但你無法阻止我「用腳投票」。而實質上,行政化、官僚化和不公開透明的官辦慈善運作機制不改革,倒下一個郭美美,肯定會滋生劉美美和李美美。我們告誡,對捐款的挪用與揮霍就是對愛心的侮辱與褻瀆。「信任代理」日趨盛行的當下,官辦慈善組織對善款的處理方式已經讓公眾失去信心和耐心,而受捐單位對善款的使用效果也讓人們不再「感情用事」。

賑災的方式不應只是捐款、捐物以及以唱歌表演來募捐,我們仍應思考如何使災難的破壞性降到最低,對災難的防範措施得力始終要強於救援的聲勢浩蕩,對災難的理性反思始終要強於感性同情。我們見慣了災難報道重點始終是「領導重視」,救災報道重點始終是「八方支援」,募捐晚會始終是「歌舞昇平」,而受捐人員始終是「聲淚俱下」,最終要表達的全都是「大愛無疆」。災難頻發的年代,我們不應寄希望於將情緒上的感動,更不應被「災難美學」麻醉了理性反思的力量,而應推進對災難事故的調查、檢討以及問責。災難除了留下了廢墟以及孤兒,同時應留存能使未來變好的空間與可能。

推薦閱讀:

美的三個層次
發微讀書會第二季第十三期:古典美學微探
瓷雕(91)中國瓷:不朽的美學文化
杜夫海納 審美經驗現象學
拿什麼拯救你,「平煩」的生活?

TAG:麻醉 | 美學 | 災難 | 力量 | 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