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賓士新E級「偷工減料」這件事,到底是誰在忽悠?

賓士新E級「偷工減料」這件事,到底是誰在忽悠?

我這人超討厭查參數,恨不得試車評車都不看一眼參數表。但這兩天我還是騰出了很多時間查了一番官網數據,為的就是查證賓士新E級「剛換鋁」這事。

這事簡單說來,就是賓士新E級上市後,有媒體「揭發」其車身用料從海外原版的鋁換成了鋼。並且有媒體指出,國產版比進口版重了近200公斤,使得性能大有差距。一時間網上就炸開了鍋。

我當時看到的感受是,如果賓士真的把大量的鋁換成了鋼,還導致車子比海外版增重200多公斤,那是挺過分的。但我對這個程度、幅度,還有懷疑。

然後,咱們廣州的車評人袁啟聰親身去香港,調查了進口版新E級,再回來對比了國內的新E級。對比的結果是,在前發動機蓋、前翼子板和尾廂蓋這幾個部位,海外版是鋁,國產版是鋼。這確鑿證明了國產新E級的車身材質和海外版不同。袁啟聰還用同樣方法對比了上一代E級,發現上代國產和進口E級的上述部位都是鋁。這證明了國產版的「以鋼換鋁」,是賓士從這一代新E級才開始的。

這事我在周六發了條微博,當時這麼寫的:

隨後,賓士公關方面還是「非正式」地和我溝通了。大意是,國產新E級的確在四門兩蓋(賓士的朋友提到了「四門」,但據袁啟聰的視頻,海外版的門外板也是鋼的,這一點還有待再深入查證)、前翼子板這些部位是以鋼替代了鋁,另外白車身也因為加長,鋁合金比例會和海外版有別。我特別詢問了底盤部件是否有鋁換鋼?答覆是沒有。

對於這麼做的理由,公關方面的說法是外覆蓋件以鋼換鋁,總重量增加不到50公斤,但節約下來的成本(公關「打比方」說是2萬元)可能給消費者帶來一些更實惠的配置,這樣的決定是經過充分論證調研的。

我認為,「增重不到50公斤」這一點是關鍵。如果鋼鋁的差別只是50公斤,而不是之前某些媒體傳的「超過200公斤」,這樣的影響就小得多。

網上流出了上面這張據說是一位白車身工程師給出的資料截圖,顯示新E級的前艙蓋和兩側翼子板換成鋼材料後,共增重22.1公斤。以此推論,就算加上其它一些部位以鋼換鋁,總增重50公斤是個合理數值。

那麼網傳「國產版比海外重了200多公斤」是怎麼來的呢?其實稍作資料收集對比就知道,那數據根本站不住腳,可能是拿海外E200最低配手動擋車型(1575kg)來比,而國產E200L不僅用了9AT變速箱、標準配置更高,最重要的是做了加長。

加長在中國由來已久,ABB的中國特供加長版車型都已各自發展了兩代。加長對車重有多大影響?說實話這問題我以前沒太在意。雖然我能開得出所有長軸距車型的操控都比原版變差、變鈍了,但潛意識總歸咎於軸距的加長。今天做了一番功課、查了一番數據,才發現原來加長軸距確實會讓車重大幅度增加,全行業都一樣——

說明:表中選取車型為國內、外同等動力版本,且盡量選頂配,因為頂配車型的配置、技術,國內外更為接近。

先不說新E級,就看看其它幾款車:奧迪A6L加長重了105kg,寶馬5Li重了115kg,全鋁構造的捷豹XFL重了135kg(並沒有因為是全鋁而減少增量)。增重最小的是英菲尼迪Q50L,僅重了12kg,原因不明,但它加長的幅度比歐洲對手小很多。

再看回賓士新E級長軸距版,它增重了145kg。如果減去上面提到的四門兩蓋、前翼子板以鋼換鋁帶來的50kg加重(假設就是這個數字),新E級因加長而比海外版增重的幅度還不到100kg,比競品還要低,說明這次「加長手術」的輕量化效果其實已經不俗。

因此說白了,賓士新E級的國產加長版本和海外原版的差別,並沒有比對手大。它只是把海外版用鋁的四門兩蓋、翼子板等換成了鋼的,由此額外帶來了50kg重量。就這麼個事。

賓士新C、E級所用的車架並不是全鋁車架,而是鋼鋁混合構造,網傳的「全鋁」換成「全鋼」在工藝上不可能發生。

這個事我們應該如何解讀呢?兩個問題:一,鋁換成鋼,除了重量增加,還有什麼壞處或者好處?二,賓士這樣做算不算偷工減料,應否被斥責?

第一個問題,把鋁換成鋼,壞處是增加了重量。但事實上此舉增加50kg,相當於多坐一個人,對於E級這種大小和動力水平的豪華轎車來說,加速、油耗所受影響確實不大。操控方面,四門兩蓋和翼子板是均勻分布在全車的,對整車配重也構不成大的影響。所以我覺得,增重的負面影響理論上存在,但實際感知很弱。

那麼正面影響,也就是好處有沒有?有的。首先就是維修會更方便便宜。我也聽說鋁合金車身外板件碰撞後要做鈑金修復很貴,甚至大部分時候難以修復,只能更換,因此維修成本很高。昨天微博有位車主告知了他的真實經歷,見:

這麼一個小坑維修費9千,印證了鋁合金車身覆蓋件確實維修貴。有人說維修難、要更換,交給保險公司就可以了,皆大歡喜。錯了,新的保險制度下,來年你的保費上漲絕對不那麼「歡喜」,佔到的便宜都要還的。也有人說只有4S維修這麼黑,到坊間維修店肯定不用這個花費。這一點我就不探討了,畢竟多數車主買保險都會以4S標準來理賠維修。

另一個好處當然就是製造成本更低。賓士公關「打比方」說差價2萬元,具體是多少他們就算知道也不會說。但我覺得,即便能讓車價降低一萬幾千,又或者把這個差價換成一些實惠的配置,很多用戶都願意。而且新E的頂配E300L還成功把價格控制在了50萬的心理關口以內,這個一萬幾千的成本控制,就顯得意義重大。

以上就是以鋼換鋁的客觀影響。下面我們再來看一個更主觀的問題——賓士這樣做,是否偷工減料?應否被斥責?

正方會說,賓士不把最先進的工藝技術同步放到國產車型上,明著搞「區別對待」,是歧視中國市場和用戶。賓士這種具有行業老大地位的汽車品牌,對中國市場搞這種雙重標準,很不應該,此風不可長,所以要訓斥。

反方會說,加長軸距、增加配置,提升高級感,這些本來就是「區別對待」,為的是滿足中國消費者的獨有需求。以鋼換鋁,在技術性能犧牲不多的前提下降低了售價,或豐富了配置,更受多數中國用戶歡迎,這很可能還有調研數據支持。

對於這個問題,我的觀點更傾向於後者。討好消費者,可以說是一種妥協,也可以說是「用戶思維」,而非「工程師思維」。賓士這樣做,我並不覺得它會掉了身價。

全球獨有的「邁巴赫式」後門和后座,唯中國版E級獨有,這算不算「區別對待」?

我相信,我的這個觀點是佔主流上風的,不僅消費者這麼認為,汽車企業應該也會這麼認為。所以我猜測類似這種「以鋼換鋁」的改變,在其它品牌其它車型上還會出現,關鍵還是拼用戶體驗,給用戶帶來什麼價值。

藉此我又想到另一個問題:中國用戶是不是就「不配」擁有全球最先進的技術?或者說,中國這個全球最大汽車市場,是否對新技術的吸引和包容能力,註定要落後於先進國家?

答案是肯定的。原因包括我們的用車條件(兩桶油的油品擋住了多少高性能車)、法律法規(排量稅、發改委油耗制度、改裝非法等,擋住了大批有文化底蘊的車型),也和主流消費觀念有關。此地曾被認為「人傻錢多」,由於購買力是那樣強大,聰明的商家都會主動投消費者所好。不論消費者是不是真「傻」,要教育和引領消費觀念需要太長時間,還不如快速調研最多人想要什麼,我就直接給你們造什麼。

怎樣的消費者決定了市場上有怎樣的產品。因此,那些最高新、最技術流的產品不會在中國成為主流,西方「璀璨」的汽車文化也很難進入中國、改變中國。但換個角度看,這就是中國消費者已然形成的文化,是我們自己的話語權。我們不能改變全世界的汽車市場,但可以讓世界汽車巨頭為我們改變——這不也是一種「地位」嗎?

上下圖都來自奧迪官網,上為德國站,下為中國站。是不是我們的市場「有面子」很多?

wx.djcars.cn/qa/qaDetai (二維碼自動識別)

PS:在「大家CARS」車問里,這幾天也有大咖在回答新E級「偷工減料」這件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掃碼進入收聽:

?YYP,資深車評人、試車視頻主持人。想緊跟YYP最新動態,請關注微信公眾號「顏宇鵬-車言論」;提問YYP並讓他親口回答你,請加公眾號「大家CARS車問」。

推薦閱讀:

凱美瑞車主看雅閣:從托關係加錢等貨,變成一台吸引90後的中級車
SUV和轎車是如何劃分三六九等的?
汽車的歷史
瑪莎拉蒂SUV怎麼樣?
英朗和經典朗逸哪個好?來自朗逸車主的分享?

TAG:汽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