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和敬~道人之德》

《六和敬~道人之德》

《六和敬~道人之德》

《溫馨提示:祈願此文為佛教板塊的各大修行人個個成就僧寶,秉持和尚精神面對人生》

和尚真正的含意,並非指剃光頭髮的僧人,而是指思想言行達到和諧的相處精神,永沒有退休,完全跟年齡無關。

種姓制度

2500多年前,當時印度社會嚴分為「四種階級」,稱為「種姓制度」,階級觀念極重,基本上當自人出生於何種級別,便註定影響今後一生命運:

  • 婆羅門:即印度原始僧侶,自認為是從創造宇宙的主宰「大梵天王」的(口裡)出生,掌握神權,主持祭祀,地位最高貴顯要,是人民精神生活的統治者,是宗教的貴族。
  • 剎帝利:即武士、王族,認為是從「大梵天王」的(肩上)出生,掌握政治和軍事的實權,是政治的貴族。
  • 吠舍:即平民、農人、牧民、手工業者和商人,認為是從「大梵天王」的(腿部)出生。
  • 首陀羅:即奴隸、僕役。被認為是從「大梵天王」的(腳下)出生,最為卑微,需替主人耕牧,從事務勞動,而沒有任何權利,終身備受壓迫。

當時人認為如果以「最尊貴」的頭,下拜「最下賤」之腳,代表對佛陀之教法尊敬,故此行五體投地,亦所謂「頭面頂體接足」法。

但原來真正的禮拜就是「行持如來教法,而並非什麼儀式」,否則那怕日拜一千,也不及行持「世尊之一句言教」。

眾生平等

「悉達多」皇子遠離奢華生活,捨棄皇位,據說十九歲出家修行,尋找了脫生死之法,終於約在三十歲那年,在月明皎潔夜空,坐於菩提樹下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就是我們之天人師「釋迦牟尼佛」,當時據說成道後口中第一句話是說出:「善哉!善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

白話意思是:「好呀!好呀!原來世上所有眾生也具有成佛條件呀!」

佛陀洞悉團結可產生力量,故此,後以「六和敬」之精神架構,成立僧團,相處之道。

六和敬

六和敬,又稱六慰勞法、六可憘法、六和、六和精神,此乃修行人在團體生活中須遵循的六種生活態度,和敬是於自和他兩層面而言。

和,指「外同他善」。

敬,指「內自謙卑」。

一、身和同住:指行為不侵犯人而共處。

二、口和無諍:指言語和諧無諍而溝通。

三、意和同悅:指精神志同道合而喜悅。

四、利和同均:指利益平均分配而共享。

五、見和同解:指思路建立共識而理解。

六、戒和同修:指建立戒律共識而降伏執著。

據說《增一阿含經》云:

四河入海,無復異名,

四姓出家,同稱釋氏。

(註:以上十六字據說是依照巴利文譯成漢文,讀者自行了解,筆者並沒有意見。)

真正的和尚

化繁為簡,憑以上經文得悉,僧團無分貴賤,出家後人人平等,打破舊有觀念,同為佛陀弟子,皆以姓「釋」作名字之首,並以「六和敬」之態度相處、互相勉勵扶持、不分你我、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完全平等,打破舊有種性制度觀念,比喻同為覺悟之子。

六和敬,並不只僧團應該遵守,學佛人每一個都要遵守,不論僧俗也不可用惡言相向的態度批判別人。

《華嚴經》云:

若能成就四攝法,

則與眾生無限利。

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究竟是表達什麼?實在為「佛子」必須學習的條件。

題外話,是否代表只有「僧團」才應以六和敬相處、相親相愛、互相勉勵、互相扶持?

三人行,有我師。

正人行邪法,正人亦邪。

邪人行正法,邪人亦正。

一張白紙有幾個污點,能否推翻白紙其餘潔白之處?

儘管邪人充滿缺角,即將下地獄,但能否推翻其生前曾向善之行 ?

佛陀曾介紹一位名叫「常不輕菩薩」給我們知道,目的要人明白不可以「分別心」妄論諸法及別人高下,因「是法平等,無有高下」,部份人常以分別心向外批判「大師、高人、上人、有修為」,又指出「小師、低人、下人、無修為」,整天說三道四。

阿修羅

部份人年齡成長中,也不斷成長「自大」,成為自大狂,卻不自知,看見別人所謂缺點,就無法忍受,彷佛不批評兩句,就晚上睡不著似的,不但令對方聽到,更想全世界聽到。

既知錯對,何不直接私下引導,對方不聽,自己可關房門對鏡批評、錄影也可嘛。

何必批評讓全世界知道,想表現自己優秀?不是「我執」嗎?

誰知人人有不同優點、缺點,人人平等,有善知識舉了一比喻,一個360度的圓,有人在20度位置缺一個角,有人在72、56度位置缺一個角,我們站自己位置看到別人缺角,卻不見自己站的位置,正是一個可能更多更大的缺角。

喜歡棒喝、批評、訓示的人必須小心,「阿修羅」的家鄉正等著你。

世間只是因緣和合的大集體活動,猶如是樹上的葉都不會落錯地上位置,全部都是因緣果,誰可以批判因緣果?

社會已經有法律,由政府決定。

人間已經有世情,由道德決定。

宇宙已經有因果,由宇宙決定。

法律、世情、因果,都已經有一定的規律,你批判什麼?

~《輕心》

P.S 筆者的胞兄是出家僧人,凡大乘佛法之僧人行菩薩道,必行「六度波羅密多」,布施是必行之切入點,故此終身傳法是他們的本分,沒有退休回家年齡,除非還俗,另作別論。


推薦閱讀:

轉《地藏菩薩本願經》淺釋認證版--凈慧法師 [中]
焚香
縱將白刃臨頭顱,猶如利劍斬春風
與善知識互動記錄
念經超度:《地藏經》全文(附:視頻誦讀、超度方法、迴向文)

TAG:地藏菩薩 | 佛教 | 般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