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公平不是你想像的那樣
來自專欄經濟思想的歷史演變
社會公平不是你想像的那樣
前言:經濟效率並不等於公平,人們普遍相信,政府干預經濟效率,是因為公平是一個社會和諧穩定的基礎,恰如馬克思所描寫的那樣,如果資本家對於工人毫無休止的壓榨,最終會演變成工人的暴力反抗,所以資本主義內部,工人和資本家關於收入分配方面,實現了一定程度的妥協,達到了相對的公平,從而培育出了穩定的中產階級,中產階級的存在使大部分人相信,資本主義在一定程度上是穩定的,是目前為止人們最優的社會制度,這種關於公平和效率的思想真的是這樣的嗎?
要思考這個問題,我們所需要分析經濟對於「公平性」的影響。在這之前,我們需要闡述一個基本邏輯—什麼是公平。公平是一個抽象概念,它的表現形式並不來自於「公平」的本身性質,而是通過「不公平」映襯「公平」,「不公平」則是人們的結果和期望比較,結果<期望,並通過人的情緒表現出來,被其它人所感知,讓其相信情緒能夠醞釀行動。換句話講,如果規則客觀上即使不是公平的,但是心理認可這種規則,感受不到不公平,自然也不會表現出來,而在這種情況下,去分析公平和不公平已然失去其價值。
第一部分
經濟對於人們意識形態的「公平性」影響,直接分析,顯得較為困難,這時我們需要一個跳板,才能過渡到關於「公平」的分析,這個跳板則是「知識經濟」。
經濟能夠相對發達,其背後的一個根本支撐是生產力,生產力的基礎則是科學技術知識。而科學技術,則是一個具有雙面性的事物,一方面他能夠給帶來嘆為觀止的物質充裕,一方面它也能為人們在內心打開一個新世界。它的不同表現形式,則存在於不同的經濟狀態。
經濟增長迅速時,知識所帶來的物質豐富,不斷的刺激人們挖掘著知識技術的生產力,從而又不斷的推動著經濟的增長,形成這樣一個反饋循環。經濟趨於平穩之時,知識對於物質創造的支撐,屬於人們可以預見範圍,人們並不會對此抱有很大的激情,這個時候的知識技術,平穩的更像是一個普通的生產要素。
經濟的兩種基本形態「均衡」和「增長」,實際上是外部世界和人心世界這樣一個(反饋)經濟系統的均衡和增長,即經濟處在均衡時,人們對於知識的(物質)財富創造和人的物質財富慾望都趨於穩定,而經濟處在(比較快速)增長時,人們對於知識的財富創造和財富慾望呈現著相互促進的反饋循環,從增長到均衡,本質上還是外部世界對於我們的約束。
例如:
中國的經濟發展十分迅速,這一部分是資源、人口、市場等(客觀原因)潛力巨大,一方面則是人心的磅礴力量,並且這兩者在現實世界存在著相互促進的關係,這也是市場的放大機制。人們將所有激情和夢想揮灑在經濟建設之時,其關注焦點自然也在經濟本身,一是經濟總量,二是經濟分配,並且對於經濟分配相對十分敏感。
反觀於日本,它的經濟發展相當穩定,社會的投資、生產、消費顯得十分穩定。經濟發展的穩定固然受到外部約束,成長於日本經濟失落的三十年的一代人,則逐漸將其內化為內心慾望平穩,不再會對經濟活動產生巨大激情,反而去追求一些其它的奇葩。
第二部分
Why?
增長經濟向均衡經濟的過渡,在這個過程中,人們對於知識技術本身的認識也會潛移默化的發生著大的改變。一開始,人們興奮於知識技術對於我們生活的巨大改變衝擊,隨後在經濟趨於平衡之時,社會生活(方式)的也趨於平穩,沒有人會次次坐飛機都興奮不已,人們對於知識就不會像以前那樣,總是站在生產力的視角,抱著極為強大的激情,這個時候知識本身的韻味也會慢慢的散發出來。
然而經濟始終是人們其它行為的保障,知識基礎便是一個必要的生存技能,自己將人們的知識追求靜態的分成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掌握知識的生產力;第二階段:發現知識的多樣性,它可能真正源自於量變引起的質變。
回到現實,社會中有一部分人是達不到第一階段的,即他們還未真正的進入「知識經濟」的大門,為自己獲得一份期望的物質報酬;而達到(或接近)第二階段的人,本質上也不完全醉心於知識所帶來的財富報酬,逐漸更看重知識背後所構建的精神價值,因此物質慾望和知識數量的增長不再緊密相關。
可以想像,均衡的經濟並不代表完全不增長,而只是緩慢的增長。所以經濟背後的知識技術支撐,個體所需要的基礎知識數量也在緩慢的增長,然而那些始終徘徊在「知識經濟」邊緣的人們卻依然停留在原地。這個時候,擁有必要知識的人們或許生活就像均衡的經濟一樣,波瀾不驚,然而缺乏基礎知識的人們,生活相比於經濟的均衡,自己則是每況愈下了。並且,知識越少,人們對於情緒的發泄也就愈為直接,「指桑罵槐」這種事情他們是干不出來的,他們要的是痛快的發泄。
這個時候的公平性,實際上來自於社會的情緒發泄,並不是我們所認為的什麼標準度量。那些有著堅實知識的人們,所獲得的財富創造可能十分龐大,但是可能因為對於物質的期望並不比和知識成正比,所以當社會剝奪它一些物質財富之時,它也不會很憤怒,缺乏必要知識的人們,它的物質期望或許低於其個人生產力,但是他會直接發泄自己的憤怒,直斥這個社會的不公平,因此他會被社會所補貼,但是他並不會心存感激,而政府這種行為真正的是兼顧公平嗎?
第三部分
例子:
關於北歐國家、西歐國家、中國、美國等可以按照這個思想去分析,而自己則是要分析兩個國家日本和美國。
日本人整體上比較勤奮,所以整個民族的文化知識相對比較好,並且其國家是單一民族國家,相對比較封閉。日本經濟所經歷了飛速發展和失去的三十年,在飛速發展的時期,日本人對於知識的認知,主要在於知識的物質創造力,所以那一段時間日本的科學技術追趕歐美十分迅速。
在接下來的失去的三十年,日本的經濟在初始,受外部條件的約束,如美國的貿易制裁、國內的經濟泡沫,日本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下降等原因影響,經濟增長率一路下滑,但是日本的經濟好歹是穩定住了,其背後是日本人整體的知識技術實力雄厚。
由於日本缺乏大的移民,在經濟放緩之後,日本的國內生活水平增長也幾乎陷入了停滯,但就算這樣,日本依然是一個發達國家的生活水平,然而人們的心理卻發生了潛移默化的變化,他們對於知識技術促進經濟飛速發展的激情緩慢的喪失了,在掌握了其謀生的知識之後,許多日本人開始專註於生活(知識)的其它方面,所以日本的奇葩也特別多。
日本人對於經濟感受公平嗎?他們絕對不會有很不公平的感覺,所以談論公平的意義便不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而毫無意外的是,這樣的「知識經濟」對於人的意識形態的緩慢塑造,讓人們逐漸淡忘了公平的意義,哈哈。
美國人相比於日本人則任性的多,一方面它是世界霸主,有著做老大的天生光環,一方面則是它是一個大量的移民國家,並且移民進入美國的,許多是知識技術十分雄厚的人,自帶強大的生產力。
不過恰如我們所言,美國本土人民在美國經濟穩步增長的環境下,一部分人民的知識追求依然沒有到達第一個階段,而本土的精英和移民已經將美國的科學技術推到了又一個新的高度,他們生活相比於經濟的發展,是每況愈下。
這種結果和期望的落差,自然會讓他們感受到不公平,感官上的不公平通過選票發泄出來。恰如奧巴馬所講「美國中產階級已死」,中產階級是支撐這個國家經濟創造的中堅力量,他們的良好知識儲備,讓他們一方面有著相對優厚的物質報酬,一方面也有著人生的精神追求。美國資本主義固有的分配製度,讓資本家的利潤愈來愈多,而其標榜的絕對民主和自由,又讓那些生產力低的人們,通過選票獲得生活上的庇護,而中產階級呢!則成了待宰的羔羊。因為他們的自身物質和知識儲備,讓他們能夠忍受物質被剝奪的妥協,他們並不會像下層人民一樣,表現出歇斯底里的憤怒,而他們又沒有巨額的資金遊說國會,為自己獲得政府庇護,所以社會的工作環境愈來愈不優待他們,收入不斷縮水。
真是「會哭的孩子有奶吃嗎?」,政治家的許多標榜公平的行為,是真正的公平嗎?關於公平的本質,絕不是你所想像的那樣。
推薦閱讀:
※見義勇為真的完全取決於道德嗎?
※玩賺餐飲圈:合夥開店最重要的是什麼?
※槍擊演習中勇敢站在最前面的小男孩:「我願意為保護朋友而死」
※我們該如何懲罰連環殺手
※混社會久了,你才會懂的這六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