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教育培訓64年經驗,能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示
上次發了一篇關於講述台灣教培業變遷的文章,收到了....很多關注,我想到之前做過一篇遊學台灣的文章,這個應該是那篇文章的前篇。
依然期待各位知友的討論交流。
去台灣遊學時間一周左右,負責接待的鐘藏政老師告訴我們,我們幾乎受到了台灣教培業的頂級接待,這些「大佬」平時都很少交流,王不見王。
響噹噹的台灣補習教育協會總會長邱其昌;
創辦了「陳立數學」,目前近4萬學生,但卻僅有40多位老師,有38年教齡,最多時一人教授1萬學生,同時1000人大班上課的陳立;培養了一大批現在教培業名師的語文泰斗吳岳 ……
置身那天的晚宴,我感覺像在看香港電影中的大佬聚會,又彷彿面前展開了一部鮮活的台灣教育培訓史。
如果你沒有走過台灣的南陽街,你很難想像台灣的培訓學校至今已經60多年歷史了。這可不是我憑空亂說的,而是有史可考證的。
這是能找到的台灣最早的補習班登記信息
注意看這張圖,立案文號是00017號,立案日期是1953年,這是台灣目前可考還存在的培訓學校。
算一下,至少已經64年了。
這次遊學台灣中,我們看過台灣唯一上市的線下實體培訓學校陳立數學、在大陸知名度最高的楊基教育、夏恩英語、最大的少兒美語加盟長頸鹿美語、台灣補教泰斗辦學45年的劉毅英文、台灣唯一必須家長一同上課的思達數學、最大的直營機構何嘉仁……而聽到最多的一句話是「台灣的今天就是大陸的明天」。
那台灣的今天是什麼樣呢?
? 大班授課盛行
我前面說過陳立老師曾同時給1萬人上課,其實不止他,國文巨擘吳岳,英語泰斗劉毅……這些神級名師都曾創造出同時上千人聽課的奇蹟。
這樣的大班制不僅帶來豐厚的利潤,更深遠地影響了台灣現在的培訓業。參訪了這麼多學校,我們發現台灣的班型一般都在50人以上,100人、200人的班依然不少。
這和大陸普遍提倡的精品班、班型越做越小的情形截然不同。
? 如此規模的班級該怎樣保證教學質量呢?
我看了一段劉毅老師上課的視頻頗為震撼:
400人的教室,近12米的弧形黑板,教室里有7位老師服務。他在台上主講,剩下的6位老師分別是1位板書老師,專門負責寫板書,1位教學老師,負責協助教學,1位帥氣的小哥負責擦黑板,人稱「板哥」,還有3位老師負責維持課堂紀律。
此外,教室外還有5名答疑老師專門坐在教室門口,負責解答學生問題。答疑老師一般為大學生兼職或者剛入行的新老師,這些人一般都曾經是機構的學生,這樣他們的解答不會偏離名師的教學,同時人員成本也不高。
值得注意的是,一位答疑老師要想真正上台開班授課,至少要經過2-3年答疑磨鍊。
? 做到極致的服務
我們這兩天還參觀了一個「小」機構—楊基教育,200平米的校區每年創造1000萬業績,使用了10年的校區依然如新,比絕大多數我見過的大陸機構都要乾淨整潔舒適,我敢說楊基教育的廁所甚至比有的家庭衛生間都要乾淨。
不管是楊基教育,還是陳立數學,12米長的黑板不管是板面上還是槽里,你根本摸不到一丁點粉筆灰,粉筆也像擺積木一樣整整齊齊的擺好,就來連走廊上的窗帘要拉開的比例都有嚴格控制……
跟大陸不一樣的是,台灣的學生平時放學後都會去機構寫作業,因為機構會給學生免費提供茶水、點心、老師答疑,老師還會跟學生談心,聊聊孩子不願意跟家長交流的事,這些細節堆疊出來的結果就是學生根本不捨得離開培訓機構。
楊基教育提供學生自習的吧台,臨街的牆是一面玻璃,學生坐在這裡台學習,周圍街坊鄰居看到這樣的場景,怎麼會不把孩子往這裡送
? 而這一切服務都不會再另外收錢。
長頸鹿教育創始人魏忠香說,星巴克之所以成功在於它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家庭和辦公室之外的第三場所,安放自己,而培訓機構應該也能為學生提供一個學校和家庭之外的第三場所,不僅教給學生提分的技巧,更要給他們一個有溫度的環境。
所以台灣同行從來不說自己是搞教育的,而說自己是做服務業的。
? 為什麼台灣的今天就是大陸的明天
你可能會充滿了疑問,為什麼我前面會說台灣的今天就是大陸的明天。
這就是要從台灣培訓行業狂飆突進的80年代說起。
這是台灣這幾十年的人口變化情況,明顯看出七八十年代交接期台灣經歷了一個生育高峰。
在這張表可以看出,台灣人均GDP在1980這一年突破萬元,之後的15年繼續保持高速增長。
? 有人、有錢,造就了培訓行業大發展的時勢。
更值得關注的一個細節是上表最後一列,不同時期對應興起的培訓機構類型。
60年代台灣經濟沒有騰飛之前,民眾為了有一技之長,混口飯吃,職業技能培訓佔據主流需求。
到了70年代,台灣經濟發展進入快車道,如同大陸的剛剛改革開放時期,美國日本的第二產業開始向台灣轉移,工廠建立除了對產業工人的需求外,對專業人才的需求也大增,會計培訓在這時興起。
幾年發展之後,先富起來的人自然想著把孩子送到發達國家讀書,留學業務出現。
等到人均GDP突破萬元,人們就有了更多資源投入到孩子的教育,少兒英語、文化課培訓……培訓行業因此大爆發。
對照大陸的發展情況,1993年大陸人均GDP達到6480元,這一年新東方成立,2006年達到16738元,新東方是年在紐交所上市,三年後學而思也在美國上市。
? 我們更應該去關注台灣培訓行業具體發生了什麼?為什麼台灣人能把服務做到這麼極致?
台灣這些年經濟發展進入新千年後開始放緩,08年金融危機甚至出現了負增長,工資水平已經十多年不漲,但物價房價上漲步伐卻沒有停止,同時這些年台灣人口增長放緩,2015年出生人口總數只有20萬。
而同年大陸有1655萬人出生,並且隨著二胎開放,2017年大陸出生人口數上升為1786萬。大陸一年生出了大半個台灣。
欣喜於大陸市場空間一望無際時,我們也要關心一些,在如此艱難的市場環境下,台灣同行是如何生存的。
? 我想用一個詞可以概括——沉澱。
台灣有個基本的生活態度,小確幸。每個人都安居樂業、保持對生活最原始基本的熱情,在各自的領域上期穩定的耕耘者,不驕不躁。不管你10歲,20歲,還是70歲。
所以,73歲的劉毅老師依然一站上講台聲音洪亮,激情滿滿,保持每2個月出一本書的速度,現在已經出版了一千多本書;教了38年的陳立老師,依然致力於教學教研一線,用大量數據做到一本講義覆蓋全台灣學生95%的需求……
這就是積澱,不浮躁,心中充滿了信念。
我們剛到台灣時,同行的很多校長遇見大佬就急切的想知道招生方法、教師培訓方法,幾天之後,發現這些招生方法根本不是辦學的本質。
? 在台灣,你會聽到一代師、二代師、三代師……,這是什麼意思?
每個新老師入行,都會安排一個師傅給他,師傅要做是言傳身教,而新老師需要先從答疑老師開始慢慢做起,有的2年,有的3年。楊基教育的教學總監李婕就是吳岳的徒弟,所以見面後,要謙卑的稱呼「老師」。
就像好酒需要時間醞釀一樣,教學也好,服務也罷,需要的也是這樣持久平靜的沉澱和傳承。我相信這才是你辦學的關鍵,到時候招生會隨之而來。
就像成立31年的思達數學,值得一提的是他們知道現在90%以上的招生還是通過轉介紹實現。
楊基教育,在台灣並不是一家很大的機構,比起那些動輒30年歷史的前輩,楊基也只有10年歷史。
有一次楊基教育舉辦了一次比賽,比比哪位老師新招的學生多,結果老師的學生們聽說,都主動拉同學過來,要幫老師贏,結果一位老師在評比中輸了,學生哭著跟老師說對不起,怪自己沒有幫老師招到更多學生,老師還要反過來安慰自己的學生。
? 楊基的學生為什麼可以對老師這麼有感情?
楊基是這樣要求自己老師的:
1.每一堂課給學生感到,獲得成就感
2.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3.永遠保持謙虛不自滿,不斷學習前進4.熱情、溫度,用生命影響生命
楊基最經典的一句話是:「你照顧好自己的老師,你的老師自然會照顧好你的學生。」所以,要想解決一個問題,找到問題的本質才是最關鍵的。
包括開頭我提到的那場史無前例的聚餐,也是楊基老師籌備的,他請到的那些大神,其實也是一路提攜幫助他成長起來的前輩。
我經常聽到很多校長跟我說這兩年競爭壓力越來越大,培訓機構越來越難做,對比台灣,我們面臨的壓力算什麼呢?我們能做的還有很多,機會也還有很多。
「台灣的今天就是大陸的明天」,這句還有後半句,「大陸的明天就是台灣的後天」,與各位共勉。
推薦閱讀:
※綠營民代稱將邀達賴訪台讓大陸跳腳,你怎麼看?
※陳弘毅:憲政主義在台灣與香港的實踐
※謝謝再見,最可愛的「土匪」李敖大師
※為什麼說香港回歸二十年的實踐證明,蔡英文當局沒有第二條路可走?
※台灣年輕人越來越「獨」? 國台辦回應|國台辦|台灣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