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寒門再難出貴子?
父母的社會地位會以一種在很大程度上是無形的但又是強有力的方式衝擊著孩子的人生經歷。
——安妮特·拉魯
無論何時,教育問題總是能引起全社會的關注,因為孩子是家庭的延續,更是國家的未來。在一年一度的國際兒童節到來之際,讓我們一起來聊一聊孩子、童年和教育。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每天都能像兒童節一樣開心。但這只是理想狀態。現實是,在現代社會殘酷的競爭環境之中,很多孩子從小就背負著巨大的壓力。補習班、興趣班填滿了他們的生活,簡單純粹的童年「一去不復返」。前段時間的「幼兒園小朋友雷人簡歷」事件,更是突出反映了家長們生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焦慮。
這種焦慮並不是中國父母所獨有的。印度電影《起跑線》的故事,也是許多中國家庭的真實寫照。電影中的父母為了女兒能夠進入好學校學習,用盡各種手段。在中國,這樣的父母也很多。「學區房」的瘋狂就是最好的見證。
電影《起跑線》
為何家長們這麼在乎所謂的「起跑線」呢?起跑線真的這麼重要嗎?
不可否認,每個人從出生時就處在不同位置的「起跑線」上了,這是家庭帶給我們的。不同的家庭情況會對孩子的未來產生不同影響。
著名紀錄片《人生7年》通過對十幾個孩子長達幾十年的追蹤記錄,展現了不同家庭、不同階級的孩子完全不同的人生軌跡。大部分中產階級的孩子長大後仍然是中產階級,而大部分基層家庭的孩子成年後依然做著基層的工作。但也有特例,其中有一個出生於英國鄉村的男孩通過自己的努力最終成為了一位大學教授。
BBC紀錄片《人生七年》
眾所周知,父母的社會地位並不會完全決定孩子的未來。「富二代」也有不成氣候的,「窮小子」也能實現人生的逆襲。但是在孩子的童年階段,家庭尤其是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尤為重要。中產階級的父母不但可以為孩子提供更多的物質支持和教育資源,而且也能以其較為成功的人生經驗指導孩子的成長。而較為貧困家庭的孩子在教育之路上可能會遭遇物質與經驗的雙重考驗,他們只能通過自身的努力來彌補「起跑線」的差距。
美國社會學家安妮特·拉魯的著作《不平等的童年》也揭示了類似的道理。安妮特通過對十二個有9-10歲孩子的家庭(六個白人家庭,五個黑人家庭,一個混血家庭)進行調研,發現父母的社會地位會以一種無形但強有力的方式衝擊著孩子的人生經歷,不同階級的孩子有著不平等的童年,進而也會促成不平等的成年。
父母的社會地位之所以會對孩子的未來產生影響,主要是因為不同階層的家庭會採取不同的教育模式。
安妮特·拉魯認為,家庭生活中的各個關鍵要素緊密結合,整合成一套教養孩子的文化邏輯。一般而言,中產階級家庭的父母傾向於採用這樣一種教養孩子的文化邏輯:他們注重對孩子進行協作培養。相比之下,工人階級家庭和貧困家庭父母則趨向於採取成就自然成長的文化邏輯,類似於中國人語境中的「放養」。
在《不平等的童年》一書中,安妮特歸納了兩種教育模式的特點並進行對比:
人們往往認為,中產階級的協作培養是更為科學也更有利於孩子的成長的。但事實上,兩種教養方式各有利弊。協作培養讓家長疲於奔命,讓孩子筋疲力盡,而且強調個性發展有時會損害家庭群體觀念的形成。而貧困家庭的孩子儘管沒有從小被培養出各種技能或特長,卻被培養出了更加吃苦耐勞和獨立自主的性格。
無論是採用協作培養還是成就自然成長或是其他教養方式,我們最應該關注的都是孩子們的感受,這是衡量某種教育模式是否適合孩子的重要標準。就拿上興趣班這個事來說,所謂「興趣班」看中的就是興趣,如果孩子不是出於自身的興趣而是被迫去參加的,那對孩子來說就是一種折磨。
中國人早就意識到了教育的重要性,俗話說:「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因此很多家長將大量的金錢和精力都投入在孩子的教育上。並且隨著中國中產階層數量的增加,不少家庭也有條件為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資源。而出於「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殷切期待,不少家庭都想方設法讓子女接受高於自身社會地位的教育。中產階層的家長用盡各種方法,讓孩子能夠進入「重點高中」「知名中學」;而工人家庭的孩子也不再是「放養」,逐漸也開始向中產階級的培養模式靠攏。
但是我們不能忽視,在中國依然存在著大量的底層家庭和貧困家庭。他們沒有錢買學區房,也無法支持孩子上價格昂貴的輔導班或興趣班。還有大批農民工,他們為了生計背井離鄉。而他們的孩子則成為留守兒童,連基本的家庭教育都是缺失的。在偏遠地區,很多孩子甚至還面臨著「上學難」的問題。這些孩子的教育狀況不僅沒有多大的改善,而且與時代的差距越拉越大。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會感嘆「寒門再難出貴子」。
事實上,在「害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種焦慮的背後,並非僅僅是父母社會地位的不同所帶來的「起跑線」的差距,更多的還是對於教育資源分配不公的無奈。如果說家庭條件影響了孩子們人生之路的起跑點,那麼整個社會的教育資源分配則會影響孩子們奔跑的速度。
然而,現在的中國教育資源壁壘之嚴重,相信很多人都能體會到。城鄉不均衡,區域不均衡,同一區域的不同學校之間也存在嚴重的不均衡。
針對這個問題,美國政治學家羅伯特·帕特南在其著作《我們的孩子》中說,富家子弟上好學校,窮孩子上差學校,但這種學校教育的階級隔離之所以形成,原因不在於學校追求的政策,而是孩子們自身帶給學校的資源和問題。這樣看來,自學校問題上,最有希望的變革就是在不同的學校之間實現學生、資金和教師的再分配。
我國政府也努力在教育資源再分配的問題上做到更加公正和均衡。譬如黨的十八大報告就明確提出,大力促進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資源,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教育均等化,縮小區域差距。到2020年,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
與此同時,父母教育觀念的轉變也十分重要。父母對孩子未來的種種擔憂都是出於對孩子的愛,這是人之常情。但是父母決不能打著「為孩子好」的旗號而將自己的意志強加於孩子身上,必須重視孩子的想法和訴求。不要讓孩子過早地承受社會壓力,更不能以自己成年人的思維和價值觀扼殺孩子的天性。
如果整個社會都能夠實現教育機會的公平與均衡,如果我們的教育理念不再是那麼的急功近利,那麼或許「起跑線」之熱就能夠得以降溫,而孩子們也就可以擁有簡單純粹的童年,擁有孩子該有的模樣。
(文/子水)
《不平等的童年》
作 者:(美)安妮特·拉魯 著
何止是起跑線,
階層究竟如何影響教育方式?
為人父母不可不知的培養細節。
推薦閱讀:
※對不起,我準備徹底放棄我自己了!
※基於web2.0的學習
※精英特速讀記憶訓練軟體多久訓練能達到一眼看兩行文字的能力?
※無量壽經科注第四回學習班 (第二十集)
※無量壽經科注第四回學習班 (第九十一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