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危機與重建

文化危機與重建

一定得去韓國,找最好的醫生,從頭到腳按范冰冰那樣整。回來找最好的工作室,上最好的平台,微信、新浪、頭條一個也不能少。炒作,那是必須的,買幾萬水軍,天涯,知乎去發帖,對罵明星,製造緋聞,這樣還不火,那就得來狠的,大尺度直播,尬舞,吞蛇,全上!干我們這行就得餓死膽小的撐死膽大的,這兒就是印鈔廠,錢多人傻,速來!

網紅眾生相

1970年南懷瑾先生在台灣成立了東西文化精華協會,辦會的初衷就是注意到當時的台灣只注重物質的發展,忽視了精神生活,南師看到這個危機後開始著手對文化進行重建。「國家亡掉了不怕,還可以復國,要是國家的文化亡掉了,就永遠不會翻身了。」他從而進一步提出「十九世紀威脅人類的是肺病,二十世紀威脅人類的是癌症,二十一世紀一定會是精神病。」這麼看來,恐怕精神病的世紀已經提前到來了。

我一直有使用印象筆記整理知識的習慣,6年下來整理有1萬多條筆記在冊,近來覺得深受電腦卡頓影響,逐開始刪減文章。在梳理的過程中,有不少自己摸不著頭腦的文章,百思不得其解當初究竟是個什麼動機。不乏有xxx必背100條,xxx必備菜譜,xxx捷徑之類的;另外還有大部分當時沒有讀完的文章,現在看起來已經完全過了保質期;還有一類佔比很重的就是來自微信的公眾號文章,數量之多,內容之廣讓我始料未及。細細甄別,雖不全是雞湯,但是大部分說是也不為過。苦笑自己什麼時候養成的這種飲食習慣。手動一條條刪除完之後,我陷入了思考。

微信的產生是當時騰訊針對QQ所覆蓋的市場死角之外與飛信競爭的一個策略。由張小龍帶隊的這個項目沒有幾個人預料到能成長到今天的模樣。我猜它的父親和老闆都沒能預見到它今天的發展軌跡。移動設備在國外普及得較早,大陸用BB機和小靈通作為過渡的台階,簡訊文化就是那時候興起的。大鬍子吳鷹看準了這個機會把美國貝爾實驗室淘汰的技術引進到大陸通過UT斯達康賺了一個盆滿缽滿。隨後蘋果挑起智能機的大旗把HTC、諾基亞、摩托等狠狠甩在屁股後面,從此一騎絕塵風騷好多年。沒有高通的晶元,google的開源系統、蘋果的iOS,以及4G的網路支持,就沒有今天的社交網路,也就沒有微信,更早出生的MSN,Skype都後悔為何生不逢時。

移動設備極大地豐富了我們的生活,世界變平了,地球村裡天南地北是一家。效率提高的同時我們節省下來的時間也急需找到出口,好在各大巨頭都提前幫我們想好了。《未麻的部屋》里有了記錄日常生活的部落格,來到大陸改命叫做博客,大洋洲則牢牢被Facebook和tweet把控著,騰訊在祭出QQ空間、騰訊微博後,劍走偏鋒搞出了微信。時間碎片化成為一個現象,背後是精神生活與物質生活的失衡,忙忙碌碌的碌碌無為中,極度豐富的物質生活對面的心靈需要一點小小的慰藉。這一點小小的慰藉如同星星之火,燎起了開發商們大大的胃口。

「世界主流語言的文字信源剩餘度估算中,漢字的表達效率為百分之 32 ,也就是你每寫 100 個漢字,裡面的實際有效信息只有 32 個」

「人類是由原子和分子組成的奇妙物種,我們要找到普適於宇宙與人類的第一性原理,必須從最基本的概念出發,那就是能量、信息與時空。它們的結合,產生了能量密度與信息密度的概念。(值得注意的一點是,物理學家引進了熵的概念,後來發現熵的統計意義就是信息,兩者是等價的。)」

碎片化恰恰違背了信息密度的定義。物極必反的文化氛圍中,金本位是資本主義最後階段的特徵。一切資本化帶來的是物慾橫流的金錢至上與娛樂至死。一開始扭扭捏捏吃螃蟹的羅玉鳳、芙蓉姐姐、木子美成為網紅1.0之後,文化資本化正式吹起了集結號。各路大咖、KOL開始大舉知識套現,其中就有高曉松、papi醬、和羅振宇,這些是2.0。這時目睹大咖賺錢的新生代們終於按耐不住了,傾巢而出,烏央烏央一大片浩浩蕩蕩地挺進互聯網社交網路這塊處女地,是為網紅3.0。

你或許不認識HUGO,咪蒙,ayawawa,但是他們生產的雞湯你一定能在朋友圈、家群、工作群里見到。本來人生苦短,偶爾喝點雞湯也無可厚非,但就怕這雞湯不僅僅是一碗雞湯那麼簡單。如果把義務教育的知識比作主食,那麼興趣閱讀就是美食,碎片閱讀的雞湯只能算作零食。郝明義將閱讀按目的分為四類:生存需求;思想需求;工具需求;休閑需求。處置得當就可獲得閱讀的樂趣,處置不當卻會令閱讀習慣日益萎縮到消失,從而無法盡數體驗這個世界的複雜和美好。現在的問題就是偏食。該培養審美習慣的時候學校里只准吃主食,到了工作後突然想起提高審美時,卻因為之前的偏食而無從下手。更有篤信起跑線的家長從小就給孩子打激素、興奮劑(補課,興趣班)。這樣的大環境下就給了動機不純的黑手混水撈魚的機會。

坊間傳聞不少大號剝削工人,具體就是以前攢書的模式。雇一批在校生,用固定的題材,誇張的語氣,恨不得喂到你嘴裡的弱智格式,燉一鍋雞湯。公眾號佔了現代傳播學的便宜,幾乎可以做到0成本運作,以前還要去批的書號現在也不用了,攢書多麻煩呀,直接燉就是了。完全符合一流商業模式的受眾廣,大批擁躉喝湯上癮的每天重複消費,更有寫而優則版、必商的模式複製性。多好的生意啊,乃至某上市公司遞交申請要求拆資38億購入981個公眾號的奇聞異事。這羊毛得出在哪呢?表面上毫無支出的你,透支了你的時間和精力。營銷的概念通過集體智慧隨著雞湯流進你的血液。

直到有一天半夜起來上廁所,第一反應是刷手機時,你才曉得,你是雞湯中毒,病在腠理了!


笛卡兒認為,所謂的「智慧」,「指的並不只是處事審慎,而是精通人能知道的一切事情,以處理生活、保持健康和發明各種技藝」,而「這種知識要能夠做到這樣,必須是從一些根本原因推出來的……也就是本原」。而他在摸索,思考這個「本原」的時候,用的就是他所說的:「任何一種看法,只要我能夠想像到有一點可疑之處,就應該把它當作絕對虛假的拋掉」,因此,思考最重要的是「懷疑」。所以,「我思故我在」里的「思」,不是別的,是「懷疑」。(參照《談談方法》三要則)

推薦閱讀:

世上兩種人:人和英國人 | 倫敦 · 文化
交龍書院→文章頻道→查看文章→《三教文化古今談》9
寺和廟有什麼區別呢?
一 陽光明媚應常在(選自本人小說《鬼道滄桑》第一節)

TAG:社交網路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