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為什麼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好?

你為什麼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好?

在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或者學習中,每當有人在誇獎我們某件事做得好時,我們的回應往往是:「沒有,沒有,真沒有你說的那麼好!」

這並不是我們謙虛,而是一種真實的感受。雖然被人稱讚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是在我們的內心總是覺得有些惶恐,感覺別人對自己的誇獎要麼是因為客氣,要麼是因為不了解真相。

為什麼有時候我們這麼急於自黑,覺得自己沒那麼好呢?

簡單來說,原因有兩點:

1.用理想自我來要求現實自我

心理學家羅傑斯曾把自我分為兩種:理想自我和現實自我。

理想自我就是期望中的那個自我,這個自我在各方面都是完美的、理想化的。現實自我則是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呈現出來的樣子,這個自我往往是存在缺憾和不完美的。

因為不完美,所以我們對現實的自己不滿,並對理想的自己懷有期待。所以,無論工作也好,家庭也好,人際關係也好,都會不自覺的給自己設定一個目標。比如要達到一個什麼樣的成就,要有一個什麼樣幸福美滿的家庭等等。

多數情況下,我們對理想自我是能正確看待的,會把它當成促使自己不斷努力的目標。但是也有一些時候,我們會把理想自我這個目標當成必須要達成的標準,認為只有達到了這個目標,你才是一個有價值的人,否則就是不可接受的。

當一個人總是用理想自我來要求現實自我的話,覺得自己不夠好就是必然的了。

2.關注錯覺

生活中,我們經常有這樣一種感覺,總是能輕易的發現別人的好:覺得別人更快樂,別人更自信,別人更受歡迎,等等。然後回頭看看自己,這個不好那個不好,就會感到一種落差和壓力,甚至感到自卑。

事實真的如此嗎?如果你去和一個你認為很優秀的人聊天,深入的溝通,就會發現對方也並不覺得自己多完美,甚至他也總是為自己的種種不足而感到焦慮。

也就是說,我們對一個人感知的樣子,和他自己實際的樣子也是存在很大差異的。

而問題的關鍵就在於:選擇性認知。

在每天緊張忙碌的生活中,我們絕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其實都集中在了我們自己身上,而對於他人,只是在偶爾交往的時候,我們才會有一點點碎片化的理解。並且,人的心理特性也決定了,我們更容易被別人身上的閃光點所吸引,而對於別人的不足之處,會因為覺得和自己沒有關係而忽略掉,於是會下意識的誤以為,這就是對方全部的樣子。

這樣的認知偏差,就是關注錯覺。

無論是對自己過高的預期也好,還是關註上的錯覺也好,都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容易掉進去的陷阱。但是如果再深入的去思考的話,就會發現,從根本上說,這一切還是源於我們在自我價值感不高。

自我價值感低的人往往和他的成長經歷有關。在一個經常被比較、被否定的家庭環境中長大的人,他對待自己的看法,更多是複製了幼年時期父母對自己的看法,會不自覺的認為:我是不夠好的。

就像自戀的人,認為自己處處別人強,讓別人反感一樣,當我們走向另一個極端,認為自己什麼都不好,也會導致很多問題,甚至讓別人看不起。

那麼,我們應該怎樣調節這種心態呢?

1.重新認識自己

這裡的認識自己,是認識和了解自己的心理模式。心理模式是一個人在漫長的成長過程中形成的,是通過無意識的方式影響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我們不能覺察它,意識不到它的存在,它就會作為我們的潛意識一直影響我們。

一旦我們了解了它的存在,知道當我們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好的時候,不是自己真的不好,而是我們固有的心理模式扭曲了我們的感知,是一種心理上的錯覺時,就有可能改變這種扭曲的心理模式,用一種更全面、更成熟的心態來看待自己。

2.別總拿自己和別人比較

與別人比較的好處是,可以讓我們了解到自己和別人的不同,同時認識到自己還有哪些更大的提升空間。但是過度的比較只會讓你陷入困境,因為它會打亂你自己的生活節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最重要的是要專註於如何實現自己的目標。

有自己目標的人,才能夠建立自己的價值觀。所謂價值觀,就是在你看來,那些是好的,適合自己的;那些是不好的,不適合自己的。擁有自己價值觀的人,更容易明白自己的需求,而不容易被別人表面上的優點所影響和誤導。

3.不要逼自己事事完美

完美只是一種評價標準,是人們內心渴望極致體驗的一種投射,我們可以去追求,但是要提醒自己,完美不是生活的常態,真正的完美只存在於我們頭腦的想像中。

內心坦然的人,並不是因為現實的自己多好多完美,而是因為他們懂得接納自己不完美的一部分。缺憾是生活的一部分,你並不需要解決所有的問題,你只需要解決那些少數對你重要的問題就可以了。

懂得帶著問題生活的人,才是真正的強者。


推薦閱讀:

初入職場,該如何和領導相處?
人際交往技巧
要求點幾個贊很過分嗎?
到了大學,你還害怕老師?
高情商的人,是怎麼樣「好好說話」的?

TAG:心理學 | 人際交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