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別讓醫生成了折了翅膀的天使

別讓醫生成了折了翅膀的天使

別讓醫生成了折了翅膀的天使

--關注醫務工作者的執業健康

--做個人健康的COO,由醫務工作者開始

白衣天使是對醫務工作者的美稱,TA們純潔、善良、富有愛心,TA們救死扶傷,被喻為是奉上帝的差遣來到人間治病救人的天使。

小時候曾經天真的以為醫生從不會生病,TA們是最有學問的人,TA有著崇高的理想和堅強的意志品質,對工作和生活充滿熱情,有著良好的人際關係和溝通能力、以及自我調控能力。

這簡直是完美的化身,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近年來,醫生自殺、猝死、襲醫傷醫事件屢見報端,令人心痛。我們一直在要求醫務工作者奉獻,向TA們索取無度,甚至拿道德來綁架TA們。但我們往往主動忽略了TA們也是普通人,作為一個特殊的服務行業群體,醫務工作者承受了巨大的工作壓力和心理壓力,TA們工作時間長、工作強度大、休息時間少、執業環境嚴峻等已經成了行業常態。當生理疲勞與心理疲勞累加到極致,任何一點因素都可能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而醫殤的悲劇往往由此而生!

醫者不自醫,在55種社會職業調查中,醫生的自殺率排在第一,護士的自殺率排在第三;MedScape在2015年報道,美國每年約400名左右醫生死於自殺。可悲的是,救死扶傷的醫生卻救不了自己。而巨大的工作壓力和高強度的工作負荷,還讓醫生成了猝死的高發群體。據個人不完全統計,2017年,有33名醫生猝死,平均年齡不足38歲,80後已經成為猝死的高危人群,佔比67%,35歲~45歲是處於人生的黃金階段,卻佔了56%的比例。頻發、年輕化已成為醫生猝死事件的標籤。麻醉科、外科更是醫生猝死的重災區,從2013年至今,已有超過30名麻醉科醫生猝死。

另外,頻發的襲醫傷醫事件,讓醫務工作者無法從行醫環境中得到應有的、足夠的尊重,更讓當前的醫療環境雪上加霜。

我們一直在強調對患者的人文關懷,而當醫生承受著輿論的壓力和社會的誤解,用自己的生命去守護患者健康的時候,誰又來守護醫者的健康?一個個白衣天使的猝然離去,不僅僅是醫院、患者的損失,背後更有一個個家庭在舔舐著TA們離去帶來的傷痛。

2017年國內領先的實名醫生平台-醫聯聯合艾瑞諮詢共同發布了2017年《中國醫生生存現狀調研報告》,報告從工作強度、生活質量、疾病、心理壓力、薪資和職業規劃等多維度全面剖析當下中國醫生的生存狀況。

醫生的健康問題不僅體現在身體上,還體現在心理上。調研數據顯示,97.1%的醫生表示壓力大,僅有2.9%的醫生認為自己沒有壓力。同時,醫生群體壓力佔比前6項的包括工作壓力、社會關係、醫院環境、生活壓力和健康狀況。

1、工作壓力:調查中77%以上的醫生表示曾一周工作超過50個小時,24.6%的醫生工作時長曾超過80小時。甚至很多醫院還要提倡帶病堅持工作,你自己不健康怎麼能為病人服務的呢?

2、社會關係:醫患關係緊張是影響醫生健康的最主要原因之一。調研數據顯示, 61.5%醫生表示主要壓力來源包括醫患關係,同時29.9%的醫生表示其所處的醫院經常發生鬧事件。另外,患者對醫療期望過高,公眾對醫療工作的誤解和媒體的推波助瀾,都在給醫生傳遞社會壓力。

3、醫院環境:醫療改革方興未艾,改革的主要方式就是把醫生變成商人,醫療市場化,醫生左右為難,不知如何是好,不知自己是商人還是醫生?

4、生活壓力:醫生也要贍養父母,為子女付出高昂的學費,醫生高知識含量的付出與合法收入過低導致了醫生隊伍的不穩定。

5、健康狀況:醫生經常要花費大量的時間與病人打交道,工作的關係是以服務對象的現存問題為中心的,並經常圍繞病人的精神、心理、社會問題(如窘迫、恐懼、失落等)進行工作,而解決問題的方法又常常不容易獲得,長期的睡眠不足,因而工作情景難免令人沮喪。長久以往,積累的壓力會情緒化地影響心身健康,嚴重者造成心身耗竭綜合征。中國醫師營養健康狀況調研報告,對7000多名醫生調查結果表明,現在有1/4的醫生患有心血管疾病,1/2的醫生患高血壓,40歲以上男性醫生患病率是普通群體的2倍;高血壓、高血糖、血脂異常等疾病的發病率逐年增高。

放眼國外,美國醫院專為醫生配心理諮詢師,心理諮詢師設在醫院內部,院方會專門針對醫生面臨的心理問題對心理諮詢師進行培訓,包括因工作時間過長、病人多、責任大、壓力大、隨時待命等因素導致的各種心理問題。

德國勞工法則規定,醫院方面若看到醫生帶病工作,而不採取任何保護措施,院方將被罰款至少2.5萬歐元(約合人民幣21萬元)。嚴重者甚至會被判罰1年以上有期徒刑。如果醫生在醫院裡病情越來越重,甚至傳染給同事及患者的話,院方被罰的可能性會更高。為此,德國衛生部門還設立了專門的部門進行監督。許多醫院建立起員工健康委員會,關注醫生的健康問題。

而國家雖然在心理健康也間有發聲,更多的還是從全民健康出發,提升人民的健康水平。

對醫務工作者的執業健康更多的還是依賴傳統的調節方式,就是改變自己,因為環境是最不容易改變的。但當局者迷,大文豪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也說過:「世界上只有兩種人:一種是觀望者,一種是行動者。大多數人都想改變這個世界,但沒人想改變自己。」

傳統的健康觀是「無病即健康」。現代對於健康觀的理解是人的整體健康,世界衛生組織認為健康是指是一種在身體上、精神上的完滿狀態,以及良好的適應能力,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衰弱的狀態。近年來,世衛組織又將道德修養納入了健康範疇。

當下,移動醫療技術的進步賦予了患者積极參与甚至主導醫療的權利。「互聯網+醫療」時代,我們也希望患者帶著數據來參與個人健康的管理,那麼我們更有理由相信:做個人健康的COO,先由醫務工作者開始。這也是我們的價值主張。

我們的解決方案是構建基於大數據的執業健康管理服務平台。我們通過鏈接個人體檢、病史病曆數據、工作負荷等數據,並通過智能穿戴設備對醫務工作者的日常健康數據的採集,進行生理健康分析和預警;通過引入心理健康評估模型,進行醫務工作者的心理健康分析和預警;通過對活動管理、醫風醫德等系統的對接,完成社會適應能力、道德修養數據採集。最終形成基於大數據的執業健康畫像。

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在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由「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2017年《The Lancet》公布的一項研究中分析了中國2005年至2015年中國衛計委公布的衛生年鑒,其中25-34歲醫生的比例從31.3%降至22.6%,60歲以上醫生比例從2.5%增加至11.6%。作為醫療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醫生也面臨著極其嚴峻的職業壓力——職業耗竭。

我們沒有能力改變這樣一個環境,總得讓我們開始為醫務工作者做點什麼。

致:東軟執業健康大數據管理服務平台


推薦閱讀:

上班族參加健身教練培訓的原因是什麼?
例假期到底喝紅糖水、吃黑巧克力是會有益還是有害?
為什麼靜坐能治病?
金龍魚油2012年的還能食用嗎?
腺樣體肥大和鼻炎、鼻竇炎有沒有關係?

TAG:醫生 | 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