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人類手稿 第五章
來自專欄張牙舞爪的熊貓
第五章 覺醒
5.1
當我們的歷史走到尊重需要發展階段,會發現我們從王權集權的社會已經走到了民主社會。民主之火熊熊燃燒、民主之花香薰四溢。歸屬和愛階段最明顯的特徵是中華民族對土地的深深眷戀、西方對宗教的無比虔誠,在我腦中,時常會浮現一個中華老農面朝黃土背朝天,手捧一碗土的喜悅與感激;對西方更多地印象是對宗教的篤定篤信,為之戰、為之搏、為之死。
從概念上看,尊重的需要又可分為內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內部尊重就是人的自尊,外部尊重是指人都希望自己有穩定的社會地位,要求個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會的承認,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別人的尊重、信賴和高度評價,而貫穿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權力。誰擁有資源誰就擁有權力。尊重來自權力(權利)。
在《權力:為什麼只有某些人擁有》一書中,作者分析了權力者的7個個人特質(雄心、精力、專註、自我反省、信心、換位思考、面對衝突),你會發現,歷史上英明的君主都是擁有這些品質的人。雄心,這個在秦皇漢武和少年康熙的身上表現最突出;精力,牛逼的皇帝都活得長活得久;專註與自我反省,以史為鏡鑒人鑒己;換位思考,考慮勞苦大眾、廣大百姓,以水與舟作了經典論述,等等。關於帝王故事多,但不符合我們「草根」的歷史觀,這裡不多說了。
5.2
中華民族和西方權力集中的方式來自兩個方向。這主要是歸屬和愛需要的增長方式不同。
中華民族主要是對土地的歸屬和愛,在以土地為紐帶位基礎上形成的氏族宗法、禮儀規則等,有時家裡出了事會從村裡請來一個老先生主持大局或斷官司。孫隆基在《中國文化的深層次結構》對中國人的「良知系統」和「二人結構」作了系統的論述。他在其中提出了一個命題,中國人格的組成有很大一部分是他制他律而少自我組織,因此一方面造成自我壓縮,不懂得為自己爭取權利,另一方面缺乏紀律,無需對自己行為負責,也少尊重他人之權利,「人我界限不明朗」、人格之依賴性。一些說法雖然有些偏頗和極端,但不過正如何矯枉?書中主要觀點在此不再贅述,有一些還有一定的啟發意義。
中華民族的集權方式不完全依靠暴力進行,基本上都是以「禮樂」作為「刑政」的配合。禮法是維持尊重需要的最重要手段。易中天在其中華史中將西周王朝稱為《奠基者》,作用不可小覷。中華民族很多源頭性的、至今還影響我們行為的一些東西都蘊藏其中,例如,宗法、分封、禮治都是至今還影響我們的「周人創造」。在我們的史學研究、資本注入和市場開發中把這一塊看輕了,其實我們都有意識無意識的生活其中。
5.3
西方是通過宗教來實現的歸屬與愛。尊重需要更多是通過教義來維持。
《天主教教理》第1929條講到,只有在人的超越性的尊嚴受到尊重時,社會正義才能實現。人代表著社會的最終目標,社會是為了人而組成的:維護和促進人格的尊嚴,是造物主交給我們的責任。對此,歷史的環境不論如何,男男女女都有重大的責任和應盡的義務。第1930條說到,缺少了對人的尊重,掌權者唯有訴諸武力或暴力,以使屬下服從。教會有責任提醒善意的人士,請他們謹記這些權利,並對不當的與錯誤的要求,加以分辨。第1932條說,對那些最感無助的人,不論在哪一方面,作為他們的近人、積極為他們服務的責任尤其迫切。「凡你們對我這些最小兄弟中的一個所做的,就是對我做的」。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天主教教理》第1933條說到, 這責任也推廣到那些思想和行為方式跟我們不同的人。基督的教導更要求寬恕他人的冒犯。基督把愛的誡命,也就是新的法律,推及所有仇人。福音精神的解放跟憎恨仇人,是水火不相容的;這裡,不容許憎恨的,是作惡的人,而非仇人作的惡。這種推己及人,為非宗教統治特別是其他文明客觀上加快了民主進程。(人人平等的觀點中西方自古都有,但中華民族更多的是「獨善其身」,缺少主動為他人負責的意識。我們更強調,修身齊家再治國平天下,從內而外的「內勝外王」。)
5.4
下面,我們看一下西方在政教合一體制下,民主革命推動的進程。十六世紀歐洲基督教國家出現了教會革新運動,也是歐洲新興資產階級在宗教改革旗幟下發動的一次大規模的反封建的政治運動和民族獨立運動。這是一般的定性。
簡要回顧一下歷史。當時,在德國反對羅馬天主教會的鬥爭激發了民族意識,連諸侯也能在一定程上卷進反羅馬的鬥爭中來,使革命較早成熟,終於爆發了資產階級反對封建制度的第一次大決戰,即馬丁·路德領導的宗教改革和1525年的農民戰爭,但革命失敗了。真正取得勝利的,是在百年以後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這次革命從1640年查理一世召開新議會開始到1688年詹姆斯二世在光榮革命中退位結束,是資產階級推翻封建統治建立英國資本主義制度的民主革命(其確定並貫徹了自由主義的原則,因此是一次民主革命)。
這裡,我們不從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觀點去進行分析,也不結合歷史事件(光榮革命等)和具體人物(查理一世、黨派人物)進行分析,而是從需要的發展階段和幾個重要運動進行簡要的點撥。
①大憲章運動。做個簡要介紹:1066年諾曼人開始入侵英格蘭,並成為英國的國王,逐漸強大,1199年成為歐洲最有權力國王。但是當英王約翰在十三世紀初即位之後,國王與貴族的矛盾日益突出,約翰被迫贊成貴族提出的「男爵法案」。在強大壓力下籤署《大憲章》。其中主要反映西歐封建政治制度的特點,即國王只是貴族「同等中的第一個」,沒有更多的權力。而貴族則在6月19日重申對約翰效忠。最後皇室秘書將國王與貴族間的協議正式登錄,即成為最初的大憲章,並將副本抄送至各地,由指定的皇室官員及主教保存。大憲章中最為重要的條文是第六十一條,即所謂「安全法」。根據該條的規定,由二十五名貴族組成的委員會有權隨時召開會議,具有否決國王命令的權力;並且可以使用武力,佔據國王的城堡和財產。這種權力是出自中古時期的一種法律程序,由此可見西歐在中古時期的奴隸社會時,就像古希臘一樣具有民主的意識存在。由於《大憲章》有著限制王權的作用,也就使英國人在傳統上具有了民主思想,所以當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時,又賦予《大憲章》新的意義,用以反對專制王權。這個本質是尊重需要體的第一次擴大,從國王到貴族(中國歷史上,其實就是皇權與相權的鬥爭,本來三國兩晉時期已經有了比較寬鬆的條件,但最終相權敗下陣來,明清達到高峰)。
②清教運動。因為當時清教也是反天主教並且反王權的,這和資產階級的利益是高度一致的,而且有許多資產階級分子本身就是清教徒,所以這次資產階級革命在一開始就是打著宗教改革的旗號,在革命前期掀起了清教運動。其實就是資產階級利用了宗教改革,進行了自己的民主革命。這個本質是尊重需要體的又一次擴大,從老牌階級到新生階級(尊重需要體還要經過再一次擴大,就是我們後面要講到的民族解放運動帶來的「大陸覺醒」)。
這裡,不能不提到文藝復興,是文藝復興的思想解放動搖了專制統治的精神支柱。文藝復興與啟蒙,都走在憲政和民主運動的前頭。由此,廣大人民群眾的民主意識不斷增強。這個本質是尊重需要體面上的一次擴大,但質上影響不大。另一個視角看,文藝復興發生的原因是教會嚴重阻礙了新型需要體的發展,天主教原先的教義也與新興需要體經濟的理念相左(平等自由、有尊嚴的通商),它是新興需要體在思想文化領域掀起的對於中世紀基督教神學的改良運動;之所以說它是改良運動是因為它並沒有徹底的否定基督教神學,只是像奧古斯都一樣利用古代聖人的名義對基督教的一些內容作了新的闡釋。通過文藝復興,人的思想得到解放,為日後的民主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礎。
5.5
中華文明始終維持在禮法之中,不逾矩(這種狀態,隨心所欲不逾矩,總有個不逾矩),沒有瘋狂的人和瘋狂的事,如果有誰跳出來,就會被規訓與懲罰,並且統治者在不斷強化這一場景,我們看過莫言的《檀香刑》,對死刑可以說古人無所不用其極(福柯在《規訓與懲罰》一書中對人類社會這一現象也進行了分析,因此西方也有),因此大家都在一種集體的暖床和溫箱中睡著。這是超大版圖、超大國家的母體限制(逃不出),導致部分人在歸屬和愛的需要階段長期停滯,也許是尊重需要稍有增長,就會被以各種方式消滅在萌芽。當年的竹林七賢一直都是古代部分文人嚮往的狀態和生活,打鐵為生、飲吟作樂、出則入仕,似乎與皇權達成了一種默契,但這實際上是古代德治與禮樂統治的手段而已。
中華文明是在一聲炮響後來了德先生。鐵屋中也有吶喊聲,叫醒了一大幫人的春秋美夢。尊重體(新知識分子)戰勝了歸屬體(遺老遺少)。
世界民主革命的高潮來了。
5.6
補充一點。一般,我們都是在講民主和科學,按理來說,這兩種需要似乎是一體的。在全世界民主革命進程中,爆發了兩次科技革命,似乎是認知革命、發展的是認知需要。沒錯,這個階段是人類基本需要大階段向成長需要大階段轉換的過程,需要體之間在相互交織,需要體之間的矛盾在急劇暴漲,最激烈的表現就是爆發的世界級戰爭。
這個階段,人類的知識量在急劇增長。通過對電的認識和利用(自火之後又一次大進步),讓人類發展到了新紀元。我們可以發現,兩次科技革命主要是在少數科學家、發明家小範圍內開創的,他們是先鋒體,廣大民眾的認知也只是停留在知道會用而已。這遠遠不如今天這個認知大爆炸的社會。人類思維從系統上、深層次,無論是面上還是點上,無論是對自己還是對外界,都有了重新的定義和認識,從一個角度說,這才是真正的認知革命(互聯網的聯結,重新排列組合實現的量變到質變),帶來的是繼民主革命之後又一次「覺醒」。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