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抱怨人情冷暖,不如努力提升自我
前段時間由於搬新家需要購置新傢具,正好有一位朋友是在傢具店上班,於是我便和她約好了時間,要她幫忙參考和推薦。在她的幫助下,我選購了心意的傢具,同時也收穫了很多傢具保養方面的知識,感覺收穫頗多不虛此行。
正事辦完,再加上我特地選在工作日來的,這時候幾乎沒有其他客人,於是我們便閑聊起來。
我和朋友以前是同一個部門的同事,她比我後進入公司,也是我負責指導還是新人的她,因此我兩關係很好,即使在她離職之後也保持著聯繫。我們的話題從彼此的近況聊到家庭,再聊到曾經的公司,以及我們部門的主管。
這時候,朋友突然嘆了一口氣,說道:「這個世道真的是太現實了,人走茶涼,以前我還在公司的時候,主管對我就像自家人,但我離開了之後,就形同陌路了,平時都幾乎沒有來往,逢年過節連一句問候都沒有。」
我相信朋友的人品,她絕對不是那種小肚雞腸、背後說人壞話的人,我想她只是單純地在感慨而已。當然我們的主管也沒有她所抱怨的那樣不近人情,之所以會讓她產生這樣的誤會,只是兩人之間缺少了交流罷了。
於是我解釋道,一定是主管他平時太忙了,所以對這方面有所疏忽,如果你真的有什麼事向他尋求幫助的話,他一定會像以前一樣義不容辭的。
這個小插曲讓我開始思考起,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究竟是如何構成的。有研究表明,一個人能夠經營關係網的極限人數平均是150人,此外的大多是點頭之交或者點贊之交,並且如果以150為一個臨界值的話,圈內和圈外的構成也會隨著時間而產生變化。
以我的主管為例,在朋友尚在公司時,她無疑是存在於主管的150人大名單內的。然而在她離職之後,兩人的交流日益減少,她也逐漸地被排除在了主管的150人大名單之外。這並非是主管有意為之,而是我們每個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地對所有人一視同仁,因此勢必會做出抉擇。
那麼,怎樣才能讓自己成為能留在別人的150人大名單的人,或者說什麼人才值得讓我們將其留在150人大名單之內呢?
答案無疑是「有價值」的人。
如果說價格是一件商品價值的衡量值的話,那麼人的價值就體現在人際關係上。一個人要一個團體里受他人尊重和喜歡,必然是因為在他身上有著讓別人能夠獲益的價值,或許是他掌握著某種資源的使用權、或許是他很博學能解決很多疑難雜症、或許是他人很好能讓人感到舒服,有的價值能立刻「折現」,而有的價值有「長遠投資」價值,因此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就是建立在有意無意地「價值評估」之上。
這個結論看似現實殘酷,事實上它就存在於每一個人的潛意識之中,比如我之所以會一直和朋友保持友誼,或許就是出於「或許某一天會有助於我」這種潛意識的影響也說不定呢,而在我需要購買傢具時,就真的成為了事實。
再說回我的朋友和主管,正如她自己所說,主管對她的態度,可以將「辭職」這個事件作為分水嶺,前後有著明顯的變化。在辭職之前,排除人的個體情感,主管對朋友關照有加,是出於「團隊業績」「團隊凝聚力」「領導者的責任」等考慮;而在辭職之後,失去了「同事」這一層關係,維繫他們兩人關係的僅僅只是「彼此是熟人」而已,如果不繼續為兩人之間添加其他關係的橋樑的話,疏遠不過是時間問題。
對此,我向朋友提出了一些建議,當然並不是打著「與主管改善關係的10條妙招」之類的旗號,而是能幫助她提升銷售業績。
即然是在傢具店上班,那麼自然而然地就能為他人提供傢具相關的諮詢,我也是因為時常看到她在朋友圈發布傢具的信息,所以在需要購買傢具時就第一時間想到了她。當然朋友圈是一把雙刃劍,務必要保證信息的數量以及質量,否則對於不需要傢具的人來說,這些信息和垃圾沒什麼區別。
其次是要「自我提升身份」,如果只是單純地發布一些諸如「我家的沙發特價優惠」「新進的一批書櫃造型很潮」的信息,那麼和街邊叫賣的商販有什麼區別呢?因此我建議她把自己打造成「居家顧問」,像是她交給我的傢具保養的知識,就可以做成便於閱讀和收藏的公眾號文章,提升自己的知名度,相關領域的「居家風水」「室內裝潢」的知識同樣可以涉獵,成為這方面的專家。
再高一個層次,就是把自身當作一個「公司」來經營,把每一個學習的機會看作是「進貨」,把與他人的交往看作是「公關」,把為他人提供幫助看作「銷售」,把自控看作是「企業管理」,那麼個人的價值就像是公司的市值。投資股票要看公司業績,結識朋友要看個人價值,當我們的價值看漲之際,「有朋自遠方來」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推薦閱讀:
※總感覺諸事不順,你缺的究竟是什麼?
※我的爸爸沒有父親了
※怎麼理解才子玻璃心,庸人滾刀肉?
※任何的改變都源於受夠了
※透視消極的行為,掌握與他人相處的秘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