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芬·肖爾 | 這位美國攝影史上最具分量的攝影師開了ins賬號,用手機開始拍照了?

史蒂芬·肖爾 | 這位美國攝影史上最具分量的攝影師開了ins賬號,用手機開始拍照了?

來自專欄手機攝影:收集世界

文 / KKM

攝/ 史蒂芬·肖爾 韓松 KKM

原畫冊韓松、KKM、攝影師敖然前段時間共赴紐約,除了採風,更重要的行程是到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看史蒂芬·肖爾(Stephen Shore)的攝影展。這位在現當代攝影史上有著重要地位的藝術家,其作品到底有什麼力量?給我們又有什麼樣的啟示?當代攝影和我們每個人又有什麼關係?

KKM /攝 紐約MoMA史蒂芬·肖爾回顧展

這得從有些奇葩的美國入關開始說起……

1/ 移民檢查官說:他的照片不怎麼樣

從舊金山入境美國海關的時候,檢查官例行問了韓松一個問題:「你來美國做什麼?」答曰:「去紐約看展。」再問:「看什麼展?」答曰:「史蒂芬·肖爾的在MoMA的展。」隨即檢查官竟然開始上網搜索這位攝影師,看了半會兒說道:「我覺得他拍得不怎麼樣啊,你覺得哪裡好?「

而後,你們敬愛的韓松老師,就在美國海關,給入境檢查官上了一堂當代藝術課,解釋了史蒂芬·肖爾的價值所在,方才放行。

?史蒂芬·肖爾 / 攝 選自《美國表面》biHolbrook, Arizona, June 1972

?史蒂芬·肖爾 / 攝 選自《美國表面》Tyler, Texas, June 1972

?史蒂芬·肖爾 / 攝 選自《美國表面》Dallas, Texas, June 1972

你的感覺沒錯:他的照片就是被「吐槽」太隨意。

不僅是入境檢查官,大多數人看到肖爾的照片都會覺得像是「隨便拍的」。1972年,史蒂芬肖爾的作品《美國表面》(American Surfaces)在光線攝影藝廊(Light Gallery)展出時,當時的觀眾大都對其作品無感,即使當時「尺度最大」的策展人約翰·沙考夫斯基都覺得他的作品看起來「太隨意」,像是業餘的彩色快照。肖爾聲稱自己的隨意是有意為之,並在他另一個攝影項目《不尋常的地方》(Uncommon Places)採用大畫幅拍攝,有了質感、細節,但形式上依然很「隨意」,是「刻意的隨意」。

?史蒂芬·肖爾 / 攝 選自《不平常的地方》Perrine, Florida, November 11, 1977 即使用大畫幅拍攝,肖爾也讓場景看起來「隨意」,有時拍完食物都涼了

2/

「平常美感」奠定了他在當代攝影史上的地位

肖爾出生在紐約曼哈頓,9歲開始攝影,14歲向MoMA攝影部主任愛德華·史泰欽(Edward Steichen)自薦作品,竟成功「推銷」出三張作品。隨後在年僅24歲時在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和MoMA舉辦個展,成為首位在大都會上藝術博物館舉辦個展的攝影家

時至今日,當我們在2018年MoMA的史蒂芬·肖爾五十周年回顧攝影展上看到美國人通過他的圖像,紛紛被調動起情緒,讓人從其中感悟到來自上世紀70年代的「懷舊」。回過頭去看《美國表面》《不尋常的地方》,這些作品在首次展出時,觀眾完全沒有這樣的感受。當年平常的場景和瑣碎的日常被認為是隨意的「路人照」,如今成為耐看不造作的、題材豐富的、屬於美國一代人的歷史切片。

?史蒂芬·肖爾 / 攝 選自《不平常的地方》 Merced River, Yosemite National Park, California, August 13, 1979

?史蒂芬·肖爾 / 攝 選自《不平常的地方》Ginger Shore, Miami, Florida, November 12, 1977

?史蒂芬·肖爾 / 攝 選自《不平常的地方》U.S. 93, Wikieup, Arizona, December 14, 1976

肖爾是一位不拘器材的攝影師,從米老鼠傻瓜快照相機、彩色膠片機大畫幅相機到近期的iPhone,經過幾十年的探索,他將「快照美學」應用到藝術攝影中,並將彩色攝影確立為藝術攝影的形式

3/

對決定性瞬間不感冒,平凡中見力量

肖爾曾經說:「……它們(新聞媒體)不會報道日常生活中的平常事情……但這世界遠比新聞報道更加豐富多彩……美國文化也不僅僅只是越戰和反戰……美國不止這些,我對生活中的小事件感興趣。」1970年代,黑白照片仍是藝術攝影的主要形式,風景、人像和新聞紀實攝影已經達到一個高度,人們對脫胎於新聞攝影的「決定性瞬間」製造的巧合和情緒爆點津津樂道。而「決定性瞬間」,以及決定性瞬間背後關於陌生感和戲劇性等圖像審美取向,對於肖爾來說統統不成立,更不用說誇張絢麗的明信片風光片。

肖爾感興趣的是

城市和鄉村的街道

所遇見的人

吃過的每頓飯

睡過的每張床

用過的每個廁所

正在播放的電視機

掛在牆上或在室內擺放的裝飾畫或藝術品

商店櫥窗

住宅建築,及室內場景

?史蒂芬·肖爾 / 攝 選自《不平常的地方》Fifth Street and Broadway, Eureka, California, September 2, 1974

?史蒂芬·肖爾 / 攝 選自《不平常的地方》Room 125, Westbank Motel, Idaho Falls, Idaho, July 18, 1973

當拙劣的攝影師在炫技和尋找奇淫技巧的過程中樂此不疲的時候,肖爾用五十年的跨度詮釋了「平凡的力量 」,以獨特的選材和圖像語言引起了跨時代的共鳴。

4/

對構圖不感冒,喜歡研究「結構」

「一位攝影師不是通過構圖將各種元素組合在一起形成了圖像,而是在其中做了決斷。」肖爾曾經這樣詮釋「結構」。

肖爾拍照用結構思維而非構圖思維。因為構圖(composition)是一個合成的過程,就像畫畫一樣。畫家是在空白畫布上作畫,一點點做加法,增加畫面的複雜性。而作為攝影師則正好相反,TA面對的是整個世界,TA的每一個決定都帶來秩序。

肖爾常用下面這張照片解釋「結構」。他認為三維空間坍塌在了二維圖像中,並且其中的線條有著隱含著的相互關係,這些關係是一個整體,攝影師將其「框」在畫面中,決定了畫面有哪些元素,同時也固化了其中的秩序。

?史蒂芬·肖爾 / 攝 選自《不平常的地方》 Beverly Boulevard and La Brea Avenue, Los Angeles, California, June 21, 1975

韓松 /攝 iPhoneX—— 一個簡單的「結構」,空間不同深度的元素「拍平」在二維,並和其他存在的元素形成結構

在紐約百年書店STRAND購得的光圈(APERTURE)雜誌

光圈(APERTURE)雜誌中肖爾對結構的解釋

?史蒂芬·肖爾 / 攝 選自《不平常的地方》 South of Klamath Falls, U.S 97, Oregon, July 21, 1973

5/

為什麼值得我們飛行十幾小時去看展

史蒂芬·肖爾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的大型攝影展,分階段回顧了肖爾五十年來的攝影生涯。從早年的和安迪·沃霍爾和「工廠」的拍攝,到「All the Meat You Can Eat」對圖像的社會傳播關注,再到《美國表面》家庭快照,再到《不尋常的地方》中大畫幅相機的精確詮釋,以及演化至近年對iPhone攝影及instagram社交圖像的關注。

早期黑白作品每半小時一張照片記錄一個人的一天

記錄大名鼎鼎的安迪沃霍爾

布展甚是講究,以《美國表面》來說。兩百餘張照片被輸出成家庭快照大小,三排貼牆,需要通過很近的距離方能觀賞,其中「隨意」的內容包括不合時宜的牆漆、吃剩的食物、沒沖的廁所,然而正是豐富的多元的表達傳達了屬於一個時代的記憶;而其大畫幅拍攝的項目《不尋常的地方》則採用卡紙大幅輸出,富有儀式感地展陳,是「精緻地」表達「隨意」;1980年代拍攝的大畫幅風景作品採用大幅輸出;近期的作品通過ipad直接連接肖爾的ins賬號展出,實時更新——一支iPhone結束了整個展覽。

《美國表面》

KKM /攝 《美國表面》布展

史蒂芬肖爾於80年代拍攝的風景,全為大畫幅相機拍攝,布展方式也與《美國表面》有所不同

韓松 /攝 空中垂下的小集子,每一本都是一個小小的攝影項目。包括中央公園,紋理等等,展示了肖爾對於細節的觀察。

2014年肖爾開始用手機拍攝,上傳instagram展示自己的作品。現場有多台ipad供大家瀏覽肖爾的ins作品。

2014年肖爾開始用手機拍攝,上傳instagram展示自己的作品。現場有多台ipad供大家瀏覽肖爾的ins作品。

當人們武斷給出「他拍的照片太隨意」的結論時,MoMA的這次展覽全方位展示了肖爾延綿五十年的創作脈絡,表明了其在當代攝影史和社會層面上的巨大影響。

6/

啟示:超越朋友圈,回歸平實

當幾乎所有人都從「好不好看」(形式)入手攝影時,肖爾似乎用「結構」直接略去了這一點。有個有意思的現象: 無論手機還是相機,大多數拍照的人都傾向於在拍照時用力製造與現實相悖的幻象

——黑白、風格化、巧合、故事、情緒、戲劇性……,肖爾卻用一生的時間,在平實的題材和取景中尋找圖像的力量。如果朋友圈的點贊來源於照片的好看,那超越了朋友圈價值取向的「耐看 」,你又有什麼解讀呢?

展覽最後,歸於「手機」,耐人尋味

————

知乎live推薦:

給手機攝影者的美學基礎?

www.zhihu.com圖標

————

關鍵詞:形式美/審美/攝影語言/好看的照片

公眾號:原畫冊


推薦閱讀:

如何將照片變歪 Orz
春節假期,你可能需要一份手機煙花攝影教程
喵星人、汪星人這樣拍,太好好好看喇!
香港老街漫遊記:九龍篇(復古美圖 標註精確地點)
《悅時攝影》千萬張照片解析後的景別構圖,最好玩的手機攝影教學

TAG:攝影 | 當代攝影 | 手機攝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