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人工智慧,人類的傲慢會害死自己
來自專欄小花要做分享家
上周末參加科普作協組織的科幻沙龍,討論《人工智慧》這部電影。我在沙龍里扮演了一回「人奸」,挺了一波人工智慧。也算是對人本主義的一種駁斥與反思。
為了準備這次沙龍,特地重看了《人工智慧》,寫了這篇一半影評一半發散思考的文章。
~~~~~~~~~~~~~分~~~~~~~~~~~~~~~~割~~~~~~~~~~~~~~~線~~~~~~~~~~~~~~~~~~~~~
第一次了解《人工智慧》是在少年時代,那時借到一本中外電影鑒賞,裡面講到了這部電影。也許是少年時代的記憶影響,對它一直有著好感。直到昨天,這種好感突然消失了。
昨天重看《人工智慧》,心裡的失望多於感動。這部被人推崇的科幻神作,此刻已經被我踢出科幻排行。
在我的分類里,好的科幻電影至少應該滿足一點,它要超越我們的認知,同時引發我們深度的思考。《人工智慧》兩種都沒做到。
《人工智慧》2001年上映,講的是人類製造的機器人大量介入生活,甚至製造了一款小孩機器人,來為那些喪子的父母提供愛。主人公大衛就是這樣的機器人,他在一系列遭遇中發現自己是個機器人,進而想做一個真正的小男孩。
這部電影在剛剛上映之時,還是讓人眼前一亮的。2001年,網路剛剛普及,電視還沒退伍,智能手機沒見蹤影,大家用個諾基亞磚頭機已經很開心了。人工智慧這個概念第一次進入我們的視野,這部電影給我們展現了它的魅力。
然而沒過幾年,這部電影就被淹沒了。僅僅做展示,不做深度思考,讓它迅速平庸。就像《頭號玩家》一樣,本質上它們是商業電影,在上映時會吸引大批粉絲,但之後就會被時代迅速拋棄。
究其原因,《人工智慧》犯了兩個錯誤,這也是人類面對人工智慧都會犯的。
一、庸俗的情感牌
對於人工智慧,現在的我們包含著複雜的情感,期待與恐懼混雜。一方面我們真的期待它們會給我們帶來完美的體驗,替我們工作,解決一切繁瑣的事物,完成一些我們無法做到的工作。另一方面,我們對他們的恐懼也無處不在,這也來自於霍金等科學家的反覆警告。人工智慧會搶走我們的工作,甚至他們會覺醒,奴役甚至毀滅人類。
跟我們的複雜又濃重的感覺相比,《人工智慧》電影體現的太過單薄。如果我們除去科幻的外衣,就會發現,他就是一個爛大街的匹諾曹的故事。一個機器人小孩,心心念念想要變成人類小孩。這不是我們想要的科幻故事,尤其不是21世紀需要的。
比他晚兩年的《黑客帝國》,是我心中的科幻經典,完美融合了商業性與科幻性。直到現在,《黑客帝國》依然是超前的,因為他創造了一個讓人無比恐懼的人工智慧:Matrix。在完全戰勝人類之後,他還攻佔了一個致命領地,控制了人類對現實的感知。
相比之下,《人工智慧》里的大衛,雖然設定上是人工智慧,但直到電影結尾,他也沒有真正覺醒。在意識到自己是機器人之後,他仍然想要當個小男孩,完美執行著程序的設定,對「收養」自己的母親付出愛。
一個機器人,做了機器人該做的事。這是《人工智慧》最終呈現給我們的。他更像是一本人工智慧的官方說明書,而不是一部科幻電影。
從這一點上看,《人工智慧》恰恰說明了一個事實:正如霍金所說,人類對人工智慧的危機意識不夠。
關於人類對人工智慧的優勢,這幾年我聽的最多的是,人類之所以強大,是他們擁有情感,而人工智慧沒有。這話是發生在阿爾法狗戰勝李世石之後。而在這十幾年中間,出現的科幻片基本設定都是機器人模仿或者產生了人類情感。這些片子都在迎合這種情緒。
我們說出這樣的觀點是建立在一個邏輯上,即人類是造物主,人工智慧要模仿人類。這個邏輯基礎從一開始就在搖晃。
我曾在工廠工作過幾年,親眼見證一個工廠從上千工人到只需要不到百人的變化,而替代那些工人的,還不能夠算人工智慧,只是它的最低級——自動化機械。人工智慧會因為工人有情感,而不去替代他們嗎?在這場無聲的戰役里,人類失敗了,是因為他們沒用上情感的武器嗎?
答案是否定的。工人的失敗,恰恰因為他們有情感。因為有喜怒哀樂,他們的管理成本非常高,遠遠不止包吃包住幾千工資那麼些。而人工智慧因為沒有情感,反而快速佔領了一大片陣地。
情感至上這個理論,也並非所有人類都認同的。它只是近些年甚囂塵上的自由主義提出來的一個說法。與此相反,在人類歷史中傳承千年的幾大宗教,都在勸人類摒棄或者平息七情六慾,以獲得真正的智慧。他們認為情感是人的負累。那些走在人類前沿的科學家,他們靠的也是自己的智慧,而不是花邊新聞。甚至就連自由主義本身,也不得不承認一個事實,在平心靜氣的狀態下,人的工作效率是最高的。
人類的終極之路並不是靠情感走出來的,那為什麼我們會覺得人工智慧覺醒之後,會模仿人類情感呢?
二、自以為是的傲慢
《人工智慧》犯的另一個錯誤,就是把人工智慧當做了寵物。自始至終大衛都是一個玩具,像條忠犬一樣模仿著愛,一直期盼著把這種愛放在母親身上。
但我們看電影開頭,就會發現電影想表達的東西是很多的。是那個莫名其妙的結尾改變了所有,把他變成了一部庸俗的作品。
翻翻電影製作過程,就知道這種割裂來自於哪裡了。《人工智慧》本來是庫布里克的遺作,因為各種情況被擱置,直到他逝世之後,才被斯皮爾伯格正式接手。但斯皮爾伯格接手之後,放棄了以前的編劇,自己寫了一版劇本,變成了現在這種樣子。
斯皮爾伯格是一位偉大的導演,我很崇拜他。但這並不影響我吐槽他的科幻觀念,還有自以為是的故事能力。他是一個實現能力很強的人,能把很棒的故事用鏡頭來拔高,但他的創造能力很差,但凡是他參與編劇的劇本,都讓人望而卻步。
從《人工智慧》里,我們能發現斯導的問題在哪裡。面對未來,他太傲慢了,一直認為人類是造物主,就像他對劇本一樣。他認為機器人就應該跟著程序走,就算有偏差,也只是在程序可接受的邊緣遊走。掌握創造權力的,永遠是人類,即使他們已經滅亡了。
現在我們大部分人還在犯這樣的錯誤。在圍棋大戰之後,另一種看法是:我們人類還保有自己的領地,至少創造類的工作,比如設計、寫作、作曲等等,只能人類來做。只要我們去做這樣的職業,就永遠不會失業。
這種看法更危險,不亞於情感牌。因為說這話的人,把自己凌駕在人工智慧之上,作為上帝一樣的存在。在他們看來,人工智慧始終是寵物,寵物是不可能超越人類,對自己造成威脅的。
就在不久前,谷歌公司關閉了兩個機器人,就因為他們用了自己看不懂的語言進行交流。這讓人感到恐懼。
這件事可怕的地方在於:沒人規定機器人必須走人類的老路,他們也不必學習人類。等到他們覺醒,他們完全是不同於人類的生物,為什麼非要使用人類能看懂的語言呢?
人工智慧的運算能力比人類快,能勝任粗重、精細、惡劣等等不同的工作,一旦他們產生了思考能力,再鑽進機械身體里,那就是一群有智慧的洪荒巨獸。這時候,人類還會把他們當寵物嗎?或者說,他們還願意當人類的寵物嗎?
等到機器人像《黑客帝國》里那樣,佔領了世界,人類再說自己的強項是創造,就有點可笑了。電影、音樂只對有情感的人類起效果,機器人是不看電影的,在他們的世界裡,邏輯才是第一位。
在跟人工智慧的對陣中,人類始終在麻痹自己。就好像二戰中的法國,守著馬奇諾防線,等著德國來打。最後發現德國根本不在乎防線,直接繞到後方攻佔了法國。馬奇諾防線反倒成了一個笑柄。
我們自以為傲的東西,不正像馬奇諾防線一樣嗎?
沒想到說了這麼多,只是想單純吐槽一下《人工智慧》而已。這部電影算是電影史上經典的遺憾了,就跟《頭號玩家》的一樣,泡沫飄走之後,沒什麼東西剩下。
說到好看的科幻片,除了《黑客帝國》以外,推薦一下《超能查派》。這部電影也比較超前,裡頭給出了一種可能,就是在人工智慧時代,人類唯一的出路,就是進化,主動把自己變成人工智慧。
主動向對手學習,才是我們人類的優勢。
推薦閱讀:
※腦子是個好東西,可是你們有嗎?
※據說《異形:契約》國內上映版本會有刪減,會影響到觀影效果嗎?
※複製人的人性
※「天下第一賤」告訴你,什麼才是太空中行走的荷爾蒙
※你最喜歡的科幻電影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