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媒體實習,竟有這種操作?!
來自專欄新聞實驗室
上個月短暫路過上海,辦了一次新聞實驗室會員計劃的線下活動。大家在聊天的時候,提起自己找媒體實習和工作的經歷,頗有些千奇百怪。
其中最精彩的一個故事莫過於一位就讀於南京藝術學院的小哥哥敲開澎湃新聞實習大門的經歷。他說,本來大家一般到了大三才會考慮澎湃這個級別的媒體,「但我頭鐵,所以大一趁著元旦就『闖入』了它。」
他說的「闖入」是真的「闖入」,不請自來、混過保安的那種。以下是他的自述:
因為年輕,所以在地圖上搜索到了它的位置後,立刻就到了現場,但到了以後發現一樓光是門衛就有四個,那一瞬間頓時扭頭就想走,但也是那一瞬間發現已經和其中的一個門衛確認過眼神。帶著「現在走下次就麻煩了吧」的想法,決定裝一回大尾巴狼。頓時下巴微翹眼神尖銳大步流星(想像中),帶著表演課老師跟我們說過的話「不要去演,你就是」的想法與年近30的外貌,走到了門口。
但又一大問題出來了,低頭髮現了這門口竟然有閘!那一秒停滯正不知這玩意咋開的時候,很幸運的裡面有人要出來,只見他用卡刷了一下閘就開了,便一計上心頭。隨即繼續頭微低的前行,三兩步走到一個門衛前,表情微顯驚喜,用醞釀了一會的我最低聲線的播音腔說了一句「啊,不好意思,我卡忘在了上面了,能不能幫我開一下門?」當時內心也想著」我這一白襯衫黑褲子配上這一套動作,你能不開這個門?」門衛貌似也被我這樣的給唬住了,便帶著一臉「熱情洋溢」的笑容一邊說「好說好說這不小事嗎」給我開了門。當時內心是想開心的想跳起來但想著戲沒完,隨即微笑了一下帶著想像中「上位者」欣賞的眼神低聲的說了聲「謝謝」。但過了閘沒兩步我就瞬間頓住了,因為我一是發現了這是一棟樓,我根本不知道我該去哪層,二是我不知道電梯是不是也要刷卡,如果要刷卡的話穿幫了豈不是很慘。好在那兩秒里我很快的發現了樓層表這個東西,但眼光一瞥發現這些都不合適,但我知道我不能停留在這裡,在這個大廳里時間越久我就越麻煩,硬著頭皮半跟隨旁邊的一個人走上了電梯,那個男人按了一個5樓,也是因為我所知道的樓層都不合適,所以我沒得選,在5樓也跟著那個人出了電梯。
剛出電梯,我便看到了澎湃新聞的logo,瞬間又恢復了點勇氣。便站到了窗前,一個深呼吸,捋了捋頭髮,便去敲了敲離得最近玻璃門。等人開門後,邁步,一個45°的鞠躬。「您好,這裡招實習生嗎?」大概是長時間緊繃吧,說這話時候整個人氣就卸掉了一半。隨後跟開門的記者聊起了天,將近三個小時,從解釋怎麼上的樓,到我想做什麼以及我會做什麼,新聞理想,到行業現狀。現在想來或許是一腔熱血,老師答應了帶我進去,隨即給我介紹了各個欄目的帶頭人,給了我不少建議後,2月,我正式加入了澎湃成為一名實習生。
聽完他的故事,我的心裡飄過七個字:牆都不扶就服你。
我想,他擁有的不僅是好運氣(遇到一位心態開放的記者),更是一種初生牛犢的勇氣(去現場採訪的時候很需要)。當然,也得在聊天的時候肚裡有貨才行。
另一位朋友也分享了她找到媒體攝影部實習的過程。當時,她心裡已經明確有了希望跟的攝影記者。而這位記者又正好辦了一次個人的攝影展,於是她去了這個影展,找到了這位記者,表達了自己的意願,獲得了實習的機會。
看上去很簡單的過程,但前提並不簡單:你需要是某一家媒體或者某一位媒體人的「真愛粉」,需要對他們做過的報道以及最新的行蹤了如指掌,然後能夠恰到好處地出現在他們面前,與他們分享你對他們的了解,以及自己能做的和想做的事情。
能做到這個份上的,想拿不到實習機會都難啊。
我回想起自己在讀本科時得到《南方周末》實習機會的經歷,也是一條「非正常途徑」。
當時,我很喜歡寫博客(跟現在喜歡寫公號差不多是一回事),喜歡假裝指點江山,點評媒體報道。當時在豆瓣上有一個「南方周末小組」(後來早已被河蟹),我也常在裡面混。小組裡面有個人據說是《南方周末》的編輯,他總喜歡和大家互動,並鼓勵大家對報紙發表看法。於是,我把自己的一些評報發到了小組裡面,也漸漸讓他留下了印象。
後來他和我互動得更為頻繁,還和我打電話交流。我知道了他是《南方周末》評論版的編輯,名字叫蔡軍劍。(對,如果你看過我寫北大岳同學的那篇文章,裡面提到的蔡蔡老師就是他。)
有一次,他問我要不要去實習。我當然是萬份激動,故作鎮定地說:好啊,我們大四上學期正好要求實習半年。
所以,在論壇上灌水,也是一條獲得實習機會的途徑。
當然,我知道很多新聞學院都給學生提供很好的實習機會,用不著自己去費心尋找,特別是資源最豐富的那幾所學院,實習機會簡直不要太多。
我在《南方周末》工作的時候,曾經帶過一名來自中國人民大學的實習生。她來之後,表現比較怪異,並沒有其他實習生那樣埋頭投入工作的幹勁,反倒總是作出懷疑人生狀,也一直對《南方周末》做的報道並沒有什麼認同感。有一天我實在忍不住,問她:你為什麼選擇來《南方周末》實習呀?
她回答說:「因為有一天上課的時候,我偶然和教新聞采寫的老師說起《南方周末》,她馬上問我要不要去實習,我覺得可以試試,然後她很快就幫我聯繫好了。」
我聽了竟無言以對。對於許多學生來說,這樣一個夢寐以求、通過各種努力才能得到的實習機會,對於另一些學生來說,需要的只是動動嘴巴說出「南方周末」這四個字。
我真心覺得人大的這位老師特別棒,這位老師的學生特別幸福。但我同時也發現,命運其實還是公平的:太容易得到的東西,人們往往不會珍惜。後來這位同學很快就不再出現在《南方周末》的辦公室里,她的實習以不告而別、無疾而終結束。而那些付出了更多努力才得到實習機會的同學,往往也從實習經歷中收穫更大。
其實上述案例,不管有多麼奇葩,都具備一個共性,那就是媒體實習往往都是通過非正式渠道獲得的。
和其他很多行業不同,媒體實習機會往往不是發布在某個統一的招聘網站,即便媒體自己的網站上有招聘欄目,也往往是萬年無人維護的狀態。大多數的實習機會,並非通過「發布招聘啟事-投簡歷-面試」這樣的制度化流程完成,而是通過內推、自薦等渠道獲得的。
和嚴絲合縫運轉的大公司比起來,中國的媒體大部分都是非常隨意的機構。記者本身的性格就自由散漫,媒體機構的規章制度也往往是很不健全。體現在實習生招聘上,就是正規招聘流程的不存在。
那麼,對於想找媒體實習的同學來說,應該如何正確操作?像開頭提到的那位小哥哥一樣勇闖媒體編輯部?這種高難動作不是那麼容易效仿的。但有一件事情一定可以提高你的成功率,那就是熟讀你希望去實習的媒體,對板塊設置、經典報道、編輯記者姓名做到如數家珍,那你就離獲得實習機會不遠了。如果恰好獲得了和記者互動的機會,不管是線上還是線下,不管是主動聯繫還是他人介紹,那多半就會水到渠成了。
編輯記者都是很懶的動物。他們不希望招一個實習生進來之後還要費盡口舌跟ta普及這份媒體的歷史概況和風格要素、介紹經典報道和當家筆桿,他們期待你是一位認同本媒體價值、確認過眼神就可以上崗共同工作的同事。這種默契無法假裝,它需要建立在你做了大量功課的基礎之上。
所以,說到底,不論哪種操作,「互相欣賞」才是找到心儀實習的最重要秘訣啊。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