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睿醫療CEO喬昕:定位臨床驅動 瞄準醫療AI
來自專欄投資人說
深睿醫療CEO 喬昕
文 | 耿言之
來源 | 科創者說
微信 ID |Innovator-Insight
今年4月初,深睿醫療宣布完成B輪1.5億元融資,由君聯資本領投,聯想之星跟投,A輪及A+輪投資方——丹華資本、昆仲資本、道彤投資、同渡資本、弘道資本繼續跟投。截至目前,成立僅一年的深睿醫療三輪融資累積金額達到3億元人民幣。作為同類公司中的後起之秀,深睿醫療在「醫療+AI」這一熱門新興領域嶄露頭角。
國內醫療AI首選醫學影像領域切入,近兩年湧現出一批主攻醫療+AI的創業公司,深睿醫療是其中之一。「將AI運用到醫療中的場景最為複雜,本身人體構造、疾病種類也夠複雜,可預見的是,醫療+AI會隨著技術的發展逐步成熟。」深睿醫療CEO喬昕接受「科創者說」獨家專訪時說,「其次,AI也會帶來新問題,重要的是如何解決、評估、預防,把對疾病的診斷工作往前提,符合醫學早診斷、早治療的科學觀。」
醫療+AI發展兩大步:
助醫生抽身繁瑣、AI輔助醫生
人們對醫生工作的繁忙程度並不陌生,尤其是一線城市三甲醫院,看病排長隊、去幾個科室東跑西顛是常見狀況。醫生忙、挂號難,瞧病不易的問題也導致了不少醫患糾紛。就連曾擔任上海第一婦嬰醫院院長、現為春田醫管創始人段濤也曾發「自白書」自曝「被病人家屬罵過、打過,當過很多次被告」,對作為臨床一線醫生的苦衷與忙碌程度深有感觸。段濤堅定不移認為AI未來會「消滅」很多醫生。【詳情請參見 醫學界「段王爺」段濤:未來很多醫生會被「消滅」,不管你願不願意】
喬昕接受「科創者說」採訪時表示,醫院有些工作「機器來做更好」,隨著人工智慧的發展,「不光醫生,所有工作崗位都會被重新排序」。他認為,醫療+AI的發展將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AI可以重現醫生的部分工作,讓醫生從重複性、複雜性的工作中解脫;第二階段,未來出現人們更為樂見的「AI輔助醫生」,可對醫生進行指導。AI輔助醫生的經驗、知識積累會超越人類。
目前來看,已有的AI系統、產品都比較初級,對可發揮的效用,業界也存在爭議。譬如與段濤對AI的高度認可截然不同,有些醫生反而認為AI幫倒忙。
此前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一位醫生公開表示,醫療+AI「被過分誇大」,他以肺結節篩查軟體為例提出不同看法:1、肺結節篩查軟體早已有之,AI技術的引入並未帶來實質性的提升;2、AI最小可以識別2mm的結節,人類醫生最小只能識別5mm的結節,雖然看起來AI更強,但2mm結節和5mm結節的預後一模一樣,臨床價值並不高;3、不解決假陰性問題,AI就無法幫助醫生提高效率,因為醫生還是要二次確認。
對上述醫生的看法,喬昕認為,AI可發現更小結節其實是有價值的,其價值在於「能及時對結節進行觀察、隨訪」,「等有一天結節發展到無法控制、惡化,就來不及了」。喬昕對「科創者說」強調,AI出現後要推動臨床技術的提升,人們不能停留在原有看法。AI可更早發現疾病,比人類更穩定、更敏感,這一點已在很多領域被證實。原來的技術無法發現更小結節,而AI不僅能發現,還可以預知這些小結節將來發展的趨勢、惡變程度、良性還是惡性。
喬昕認為,AI的學習猶如人們上學讀書,是循序漸進的過程。他強調,AI目前不能完全擺脫人類,今後很長一段時間,深睿醫療都會非常重視與一線醫生一起研究產品,產品的設計理念、方案,背後都有醫生的參與。目前,大概有50多家醫院正在與深睿醫療一起做針對性研發。
AI對醫生的輔助作用還體現在,可排除人為因素造成的失誤。是人就難免出錯,儘管機器也並非百分百,但精準度比人要更具優勢。「這是個福音,人太複雜,誰都不能確保萬無一失,但『AI輔助醫生』倒真可能成為全科專家。」喬昕說。
與此同時,從宏觀角度看醫療體系的發展,喬昕認為:「醫學是很重視實踐的科學,非常依賴practice(練習)和 experience(經驗)」,並非單靠某個軟體就能解決所有問題。醫療屬民生體系,許多流行病需要專門監控機構去分析原因,找到更好的臨床方法。」
利用AI深入醫療領域「沒那麼多容錯機會」
據動脈網vcbeat消息顯示,國外130多家醫療+AI公司中,20多家做醫學影像,大概分兩類:綜合影像AI公司、專病影像AI公司。Arterys、ZebraMedical、Lunit、Enlitic等屬綜合影像AI公司,這些公司將AI技術同時運用到多個疾病領域,像X線、CT、MRI等,疾病種類涉及肺、肝、骨、乳腺、心血管等。專病影像AI公司有HeartFlow、IDx、MedyMatch、Viz等,其中HeartFlow成立時間最長,2007年成立後,主要製造心血管血液動力模擬輔助診斷軟體,通過CT掃描採集的三維主動脈和心臟模型計算出血流儲備分數(FFR),屬冠心病醫學診斷技術上的突破,並在2014年獲FDA批准,近兩年HeartFlow運用AI深度學習技術,能讓醫生作出更精準、迅速的診斷。
國內做醫療+AI的創業公司大概比國外像美國、以色列起步晚2—5年,但國內推進醫療+AI在數據、政策、市場、前景方面並不比國外弱。以深睿醫療為例,在醫療+AI領域部署很全面,公司計劃5年內打造AI+醫療閉環生態圈,包括全科問診、早查、精準診斷、病曆數據挖掘、術後評估、術中導航,覆蓋分診、檢查、診斷、治療、複診整個醫療流程。
促進醫療+AI發展的關鍵要素還是人本身。喬昕說:「需要有更多了解AI人工智慧技術,具備醫療行業知識,並熱愛該行業的複合型人才加入。現階段我們討論的是將現有技術AI化,從而優化工作流程,但實際上AI能做的事情遠不止這些。診療還需要醫生和醫生之間、醫生和患者之間互動,這才是人工智慧面臨的一個艱巨挑戰。畢竟在情感層面、與人的交互上,並不是人工智慧的優勢。所以醫療+AI前景很光明,挑戰也很大。」
選擇醫療這一領域,決定了必須更為慎重對待。喬昕對「科創者說」強調:「這是人命關天的事情,不允許像做其他領域有很多容錯機會,醫療是非常嚴肅的行業。」這也是為什麼公司沒有起名叫「深睿科技」,而命名為「深睿醫療」的原因。
目前,深睿醫療亦與北美同行展開互動,對針對腫瘤方面除影像學以外的先進技術進行交流,推進行業發展。喬昕強調,實踐可以對產品進行打磨,會快速推進落地場景的實踐,並會專門成再立一家公司,針對人工智慧在服務領域的應用和落地場景去做深度實踐。
臨床需求驅動數據 數據驅動技術革新
深睿醫療成立僅一年,早在2015年初,由百度創始人「七劍客」之一雷鳴帶領八名博士進行智能醫療影像探索。後於2016年9月結識歷任西門子(中國)醫療CT事業部總經理、大中華區副總裁、醫療服務領域總裁,擁有深厚醫療知識背景及市場營銷經驗的喬昕。2016年12月,結識曾在百度、高德任職,精通大數據、機器學習,在互聯網產品研發運營管理方面有豐富經驗的李一鳴,由他來擔任公司CTO。喬昕表示,三人不同的資源優勢形成強勢互補,尤其是雷鳴對行業的理解與執著,堅定了自己的決心。自此,深睿醫療開始迎接新挑戰。
目前,深睿醫療已組建100多人的團隊,科研人才主要來自於北大中科院博士、碩士,工程團隊由來自BAT等一線互聯網公司研發人員組成,團隊成員曾在ICCV、AAAI、CVPR等頂級會議發表過多篇文章。公司銷售副總裁Sally.Yang(美籍)為原Terrecon中國區總經理,市場副總裁李朝陽為原西門子市場總監,臨床科研總監信穎醫學博士為原西門子醫療資深臨床專家,醫療團隊成員中擁有醫學影像碩士博士學位,擁有多年醫學影像診斷經驗。
團隊優勢對創業公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投資人覺得我們不像初創公司,我們團隊成員由具備深厚從業經驗,管理過大型團隊的職業經理人組成。而且開始沒走任何彎路,成立公司之初與目前想做的事仍然一致。」對於為什麼能獲得投資人認可,喬昕解釋道。同時,他認為醫療+AI之所以能燃動行業,主要得益於天時、地利、人和,人工智慧是與工業革命、信息化革命相提並論的新革命,將對整個經濟環境、人們的生活起到大變化。
喬昕認為,當經驗和實踐發揮出優勢,將會倒逼技術革新,這是醫學與其他行業不同之處。每有一起流行病爆發,都是一種需求指令,必須要解決這個問題,技術要服從這個指令。「這就是為什麼說我們是一家臨床驅動型公司,臨床驅動數據,數據驅動技術,技術再去驅動科學進步。」
「科創者說」對話深睿醫療CEO喬昕
以下為部分採訪實錄:
「科創者說」:深睿醫療生產的Dr.WISE比原先醫院設備有哪些優勢?
喬昕:能大幅縮短檢查、出報告的時間,能代替日常重複性工作,大幅度提高效率,並最大限度減少人為因素,尤其是在醫療這種由人高度控制的行業,人為因素不可避免。「機器醫生」的上崗,要在流程制度上(與醫生)形成相互監管的機制。醫生仍要保持重要角色,對最終結果,和「機器醫生」一起承擔診斷責任。在很長時間內,醫生應該扮演這樣的角色。
「科創者說」:「機器醫生」會超越醫生嗎?
喬昕:「機器醫生」可以超過普通醫生,但醫院還是有很多高年資醫生,很有經驗的專家,機器想達到他們的水平,還是有差距的。
「科創者說」:AI新醫療技術的收費情況怎樣?
喬昕:技術最終要普惠於人民,應該有個合理價格。如果公司開發成本不能滿足成本控制,國家大的醫改目標仍有控費在裡面,國家也不希望像美國在保健投入失去控制一樣,最後國家赤字靠這些來彌補,所以我們要在合理的經濟承受範圍內來推廣我們的產品。產品定價將是患者完全可承受的。
「科創者說」:怎樣看待目前同樣很火的臨床基因檢測?
喬昕:我們高度重視基因檢測,也在做類似工作,但我們現在還沒將其作為商業性產品去推廣,希望基因技術和診斷技術相結合,提供早期診斷。基因技術的作用在某些疾病上已被證實,也處在高速發展、不斷完善的階段。
基因檢測成本非常昂貴,這些年通過不斷努力,成本已經快速降低,但仍未達到普及狀態。一項技術要普及,技術首先要成熟,另外,價格要惠民。我們要有這個使命,完善技術,讓技術更加便宜、惠民。
「科創者說」:國內醫療數據基礎工作較薄弱,對發展人工智慧有怎樣影響?
喬昕:醫療+AI一開始應該是臨床需求帶動數據,沒有臨床需求,數據沒有針對性。那麼,沒有針對解決這個問題的數據,也就沒有針對這個問題解決的技術去和數據相結合來解決問題。國內信息化不完善,AI興起後,不是說以原來信息化程度就可以解決標註問題,而是那個問題仍然存在,新問題又來了。目前,數據需要規模化以及非常有針對性,數據一定要深度挖掘,找到解決問題的有價值的數據。醫療大數據思維和其他大數據思維不同,我們現在面臨最複雜(的狀況),大家目前對大數據的理解還不足以解決問題。
「科創者說」:數據由誰來收集搭建?
喬昕:需要醫院信息化從業者、職能部門解決,但數據的挖掘、分析仍需非常專業的公司和醫生緊密結合。現在處於數據挖掘階段,國外同行也遇到類似問題畏難而退。技術、數據不斷在發展,需要重新標註、整理,數據實際上是有生命的,不斷evolution(進化)的過程,挺有挑戰。剛開始進行數據收集,不會考慮那麼全面。數據從收集到分析,遠比我們想像的複雜。
「科創者說」:怎樣看待中國醫改?
喬昕: 醫改是系統性工程,對醫改要有耐心。目前,醫改已經邁出很多重要步驟,但要達成效果還需要行業人不斷努力推動,這是國際性問題,包括美國、歐洲,他們的醫療體系也是優劣並存,像美國的醫療體系佔GDP18%,花很多納稅人的錢,人民生活得到更多保障。但中國以後要不要參照,我不知道。
中國有自己的經濟基礎和我們自己的醫改目標,現在整個醫改經歷了特別艱苦的階段,往下醫改目標應該很明確。包括基礎醫療、重要耗材、藥品及器械採購等,如果注意到十九大以後新的政府職能轉變,各個部門新的定位,這些跡象實際上已經為今後的醫改指明了方向。比如國家衛建委的功能定位,新的質量監督管理局的定位,新的社保中心的定位,實際上,這些都是基本上按照新醫改去做的功能性架構。
本文系「科創者說」原創內容,欲了解更多科創內容,請聯繫本文作者,微信號:lulugem666,添加時請註明身份及事由。
0?????
推薦閱讀:
※AI優質報告 | 2018第二彈 | 03.18-03.24 | Poggio訪談、技術爆炸、FB事件評論……
※除去「惡」的一面:劍橋分析公司給AI產業何種啟示?
※經濟學人:谷歌、亞馬遜等巨頭有數據技術優勢,會接管麥肯錫、波士頓諮詢手中業務
※AI行業周報 | 2018第十三周 |03.25-04.01| Tensorflow更新、YOLO V3、阿里巴巴I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