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我、自我、超我
來自專欄自我進擊
大多數人都會覺得自己與眾不同,直到所有人性的弱點都在自己身上一一應驗的時候,你會發現自己不過是暗合了芸芸眾生的普遍規律。於是,有的人開始探索、對抗、反思以至頓悟,通透,直到那時你才會與眾不同!
你有沒有那麼一個瞬間,覺得自己集合了多種人格?
上帝造人貌似在偷懶,造物法則總是藏著脈路清晰的成長路徑,那「自我進擊」的就是了解「本我,自我,超我」的三種人格結構,其實答案早就藏在在95年前的先知的著作里。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心理學家、精神病醫師,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是奧地利猶太心理學家、精神病醫師,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弗洛
伊德在《自我與本我》(1923年)一書中詳細闡述了他的人格結構理論,認為人格結構包括本我、自我和超我三個部分。
本我是最原始的、潛意識的、非理性的心理結構。它充滿著本能和慾望的強烈衝動,受著快樂原則的支配,一味追求滿足。
自我是受知覺系統影響,經過修改來自本我的一部分。它代表理智和常識,按照現實原則來行事。
超我是人格中高級得、道德的、超自我的心理結構。它以良心、自我理想等至善原則來規範自我。
在網路社交中,我們依然被「本我、自我、超我」的三種人格結構所塑造:
在匿名化的評論中,我們看到了冰山底部的「本我」,它衝動、率真、利己,只服從於「巴多胺」的滿足,貪吃、好色、虛榮等等,都是人性中難以磨滅的弱點。本我不滅,因而形成低端而有龐大的消費,甚至是網路灰產。
但人知廉恥,因而有了自我,他強調的是理性,修正自我適應社會,因而自我要減肥、要情商、要學習,當人已經成功解決了底層需求,那麼自我帶來的就是消費升級的可能。
而更高層次的「超我」則意味著賦予了自己的使命,諸如馬斯克等人形成了「道德帶領」的社會意識,「社會良心」「天降大任」的自我賦予,讓人類不滿於當下處境,繼續攀登更高的目標。
但本我、自我、超我並非以人群而劃分,而是每一個人身上都有三種人格屬性,我們努力的方向就是去調整「自我冰山」的比例,降低本我的害他性,豐富自我的規則性,成就超我的歸屬性。
推薦閱讀:
※自媒體平台是怎麼把錢攤分給創作者的?
※新媒體紅利期已過,致趣百川告訴你2018還能怎麼玩?
※?怎樣找到自己的定位?記住這5句話吧!
※唐子鹽:你的今日頭條還賺錢嗎?自媒體人如何選平台?(11課)
※劉釗軍:新媒體運營策略營運方案我是怎麼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