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天津被稱為武術之都?
我在看了廖凡主演的師父之後想到的。
這個名頭還是讓給隔壁的滄州吧還是。。
合影中有韓慕俠和周恩來,拍攝地天津。
張占魁、裘稚和、錢樹樵。拍攝地天津魁星里(古文化街對面,天津市少年宮旁)。
拳照。拍攝地天津魁星里。要論武術拳種齊全,門類豐富,實戰水平,那妥妥的是河北省,河北省里滄州尤勝,河北的老拳里有寶貝,也有很多從古至今傳承很清晰的拳種。其次就是關外,關外因為清末的混亂和河北拳師的闖關東,帶進去大量的武術流派。歷史上河南山東也曾經興盛過,像戳腳、梅花拳,佛漢拳等就是先從那邊傳出來的,除了菏澤習武風氣還比較濃以外,其他的都不是很明顯了,梅花拳和佛漢拳在那邊還很興盛,戳腳完全看不到流傳的痕迹,不知道是什麼原因。
啥時能改了把電影當現實的毛病呢。
這讓北京情何以堪?上海又算什麼?長春呢?南方的廣州呢?武術之都,習慣上沒有這個叫法。一般都說天津是曲藝之鄉,煎餅果子之城。
不過不能否認天津在武術上是有能人的,也是做過貢獻的。「南有精武會,北有武士會」。這裡精武會的創始人霍元甲是天津人,武士會指的是李存義創立的中華武士會,就設立在天津的中山公園。我理解啊,中華武士會這個機構,就像是民國時候的一個大門派,立在天津了,那肯定就能吸引不少練武之人。具體的情況,題主可以讀讀徐皓峰寫的逝去的武林,寫了不少天津武林的奇聞異事。也算是徐的創作來源吧。
謝謝評論里那個哥們兒指正。?一、武術沿革 明朝永樂二年(1404),天津建衛。由於南糧通過運河北運京都,水陸交通發達,經濟繁榮,居民增聚。天津民風樸實,任俠好義,有習武風尚,各地武術名師紛紛來津獻技傳藝。為保護南北商品運輸和來往客商的人身安全,因而武術成了重要防禦手段之一,天津也成為江湖遊俠、鏢師、武林高手薈萃盛地。不同風格的拳種、套路傳入津門,並得以發展和完善,逐漸形成體系。 清代,津門武風盛行。康熙、雍正和乾隆年間,清軍中十分重視武技操練,提倡練武,實行科舉制度,武科考試課目為馬箭、步箭、弓、刀、石,均為外場;以默寫武經為內場。先考騎射,不合格者,不準參加筆試。 鴉片戰爭之後,民族矛盾尖銳,社會動蕩加劇,大地主、大官僚多聘武功深厚者保鏢護院,平民百姓則習武以求自保。民間武術活動更趨發展,各家武術拳械套路和對練形式日臻完備。各地武術名家雲集津門,眾多拳種在津門傳播、發展。經過長期的傳播、交流、融匯、創新,天津武術日益走向繁榮。一些武術「社」「館」「會」開始出現。民間花會(廟會)活動期間多有「少林會」、「少老會」……進行武技表演。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爆發了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團民日夜練拳習武。一代武林宗師李存義、王絳雲等隨義和團到天津後,廣泛傳授團民拳技,形成武林群起共赴國難,人民紛紛習武響應。雖然義和團運動最終被清朝統治者勾結帝國主義所鎮壓,但對武術發展起到了很大推動作用。 進入20世紀後,軍事鬥爭中以火器取代了冷兵器。武術從以攻防技擊為主,逐漸轉向以健身、娛樂為主。 辛亥革命之後,武術得到官方倡導。1912年中華武術會曾在天津舉行過全國秋季大會。同年成立了「中華武士會天津分會」。二三十年代以後「天津武術學會」、「進德武術會」、「道德武術研究會」、「天津武德會」等相繼成立,不同規模的武術館、社128個,部分學校開設了國術課。天津南開學校於1916年聘請武術名家韓慕俠為武術教習。周恩來(翔宇)在校期間曾從師韓慕俠習武。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武術作為民族形式體育運動得到政府的提倡。1951年建立了天津武術工作委員會。張文廣(河北師院體育系教授)任主任,張鴻玉任副主任。邀請了各武術門派的拳師、教練、各武術社、團的負責人郝家俊、張璧如、樊瑞豐、黃歧山、周樹林、張喆、寧士俊、高凱庭、李恩貴、韓義祥、張國祥、鄧洪藻、劉萬福等為委員。同時,開辦了「天津市武術界學習班」,設在新華路體育場,由開始三四十人增至五六十人,比賽、表演期間達百餘人。在學習交流過程中,集體創編了「團結保衛拳」和「迎新劍」。棉紡一廠、棉紡四廠、棉紡五廠、棉紡六廠等都成立了武術隊。鐵路局工會、建築工會的武術隊、大刀隊享有盛名,參加鍛煉的工人日益增多。范家莊、李七庄、宜興埠、紀莊子、小南河以及鹹水沽等都建立健全了武術會。1952年9月,舉行了天津市民族傳統體育表演比賽大會,有工廠、機關、學校及武術社團40多個單位、700多名運動員進行了100多個項目的表演和比賽,其中徒手和器械的擂台賽比較突出。1953年11月8日至12日,在天津第二人民體育場舉行了「全國民族形式體育表演及競賽大會」。參加大會表演及比賽的有:六大行政區及內蒙古自治區、中國人民解放軍、火車頭體育協會等9個單位,397名運動員。漢、滿、蒙、回、維吾爾、哈薩克、塔塔爾、苗、傣、朝鮮等十幾個民族的選手薈萃於津門。有145名運動員表演了332個武術項目,其中拳術有少林、武當、八卦、太極、形意、通臂、螳螂、綿拳、猴拳等139種。賽後,組織了赴京表演團。天津的李文貞(女)、李恩貴等隨團到京在懷仁堂和各部委、大專院校作彙報表演。中央領導人接見了表演團。1954年天津的劉萬福、李文貞、孫世廣等入選國家武術集訓隊,少林武術名家周樹林任集訓隊教練員。 抗美援朝期間,天津武術界以「衛國保家」的愛國熱忱,自發組織多次捐獻飛機、大炮的武術義演活動,積極認購「榮譽參觀券」。各門派以國家為重,消除門派之爭,內、外名家、南北各派主動登台獻藝。
「文化大革命」期間,天津武術遭到嚴重摧殘,武術被全盤否定;武術愛好者、工作者被扣上封建遺老遺少的帽子;大量武術拳譜、武術書籍被抄,遭散失;武術器械被收繳銷毀。
1978年以後,天津武術運動開始恢復。是年12月25日,南開區體委、區工會在南開體育場聯合舉辦了太極拳訓練班,招收學員100多名,由老拳師鄧洪藻任教練。1979年3月27日市體委舉行傳統武術表演。各區、縣40多名業餘武術愛好者參加。1982年3月22日本市第一個民辦公助的武術組織——天津振華武術館在新華路體育場成立,正式開班訓練。由武術界知名人士李士廉、李文貞(女)任館長,聘請具有各類拳術專長的拳師任教練員。4月28日,以吉廣光正為團長的日本神戶太極拳同好會訪華研修團,應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天津分會邀請,抵津訪問。中國武術協會委員、天津市武術協會副主席鄧洪藻和武術教練劉寶玉舉行了專題講座,傳授、交流了太極拳專業知識。隨之南開武術館經南開區體委籌建就緒開館。鄧洪藻、張彬、田金鐘等出任教練。1983年紅橋武術館開館授藝。陳式太極拳第十九代傳人陳小旺應振華武術館的邀請來津,向津門武術界介紹了國內外學習陳式太極拳的動態,並傳授了陳式太極技藝。國家體委副主任、中國武術協會副主席徐才到津了解開展武術活動情況,並與天津體育學院武術教研室、振華武術館、南開武術館的教練們座談。9月22日以鄧洪藻為組長的天津市太極拳講師組一行11人赴日本講學。1984年1月20日,在北京舉行的全國千名優秀武術輔導員授獎大會上,本市鄧洪藻、李士廉、李文貞等40名優秀業餘武術輔導員受到國家體委的嘉獎。中華全國體育總會天津分會、天津市武術協會和體育科研所為本市16位老拳師表演的拳術和器械錄像,使瀕於失傳的武術技藝得以保存下來。公園、廣場等處的太極拳、太極劍等武術輔導站由幾十個發展到近200個。具有300年歷史的北倉「少練老會」恢復了活動。在此基礎上本市正式建立武術代表隊,鄧洪藻任教練。10月17日,本市舉辦了全國武術觀摩交流大會。22個省市及水電體協的148名民間武林高手會師津門。1984年天津市武術協會進行調整,主席空缺,副主席有王希斌、劉萬福、鄧洪藻、郝家俊、李士廉、權寶華;秘書長由鄧洪藻兼任。武協會址設在南開武術館。 自1984年開始,進行天津傳統武術挖掘整理工作,市體委和區、縣體委相應地成立了挖整小組。經過3年多工作,初步查清在天津廣為流傳的武術拳種套路,整理編印了《天津市武術拳械錄》。整理編寫了「猿猴通臂拳」、「金陵太極功」、「圈掌」、「達摩鏟」、「梅花槍」等初稿。為部分拳師錄製了「太祖門二十四式」、「秘宗一至五路」、「二郎刀」、「羅成槍」、「連手拳」、「五虎斷門槍」、「八極拳」、「無極拳」、「迂閃拳」、「形意拳」、「太極五星錘」、「小功力」、「大功力」、「少林拳」、「八門拳」、「猴拳」、「滿江紅」、「金陵太極功」、「猶龍太極」、「三節棍」、「雙戟」、「柳葉刀」、「雞爪鉞」、「苗刀」、「梅花雙刀」、「通臂十三式」等拳械套路的錄像片。在挖整工作中,南開區體委獲全國雄獅一等獎,王希斌、傅友山獲雄獅二等獎,孫玉龍獲雄獅三等獎,傅友山獲紀念獎。1985年,天津市開門八極拳研究會在第二文化宮成立。6月23日,應天津精武體育籌備會挖掘整理霍元甲史料辦公室邀請,上海精武體育會有關負責人及武術拳師到本市辦班傳藝。日本第四次神戶太極拳研修訪華團來津研修。1986年11月17日,「天津日報杯」國際武術邀請賽在市人民體育館舉行。1987年,北京體育學院武術系和滄州武術隊19名武術隊員到本市西郊區小南河霍元甲故居作了精彩武術表演。1990年2月7日,近代武術家霍元甲故鄉小南河村開闢為風景旅遊區。7月3日天津市武術團出訪日本四日市。 二、拳械概錄 清末、民國期間,天津地區武術拳種套路、器械流派諸家並立,如太極拳有陳式、楊式、吳式、武式、孫式等;形意拳有河北派劉氏、郭氏;山西派宋氏、車氏、戴氏;河南派;猿猴通臂拳、八卦拳、少林拳……等等。一些重在實用、健身的新拳種,也不斷出現,如鴨形拳、螺旋拳、圈掌等。加之武術界一些名家在天津傳技授藝,致力於武術的傳播、研究,人才輩出。五六十年代,以開展簡化太極拳、劍為主。1984年天津市開展傳統武術挖掘整理工作,組織了傳統拳術、器械表演。到1986年,共挖掘拳種47個,拳械、對練、技擊套路1294個,以及拳譜、手稿資料及古代武術器械等。 據1986年統計,分布在天津地區的拳種有: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拳、翻子拳、通臂拳、戳腳、螳螂拳、開門八極拳、攔手拳、花拳、炮拳、二郎拳、大功力拳、小功力拳、彈腿、太祖拳、大成拳、羅漢拳、秘宗拳、迷蹤拳、綿拳、五子拳、少林拳、武當拳、地躺拳、醉拳、猴拳、鴨形拳、螺旋拳、無極拳、八卦轉掌、連環掌、五行拳、蛇行拳、迂閃拳、八門拳、惡虎拳、滿江紅、大洪拳、小洪拳、堂拳、金剛拳、陸花拳、操拳、萇門拳、金陵太極功。 武術器械和對練有:大刀、朴刀、單刀、雙刀,大槍、花槍、雙頭槍,齊眉棍、短棍、三節棍、梢子棍,單劍、雙劍,匕首、大戟、雙戟,鴛鴦鉞、護手鉤、鋼叉、單拐、雙拐、虎尾鞭、繩鞭、七節鞭、方便鏟、雙鏟、雁翅鏜、牛頭鏜、峨眉刺、雙筆、雙圈、跨虎欄、釘耙、雙鞭、刀加鞭、雙鐧、雙錘、雙橛、杵;雙人三人徒手對練、徒手奪槍、徒手奪刀、徒手奪匕首、單刀進槍、單刀拐子進槍、單刀盾牌進槍、雙刀進槍、三節棍進槍、大刀進槍、雙練棍、三節棍進棍、對刺劍、對刺槍、雙劈刀等。 太極拳 太極拳源於何人,多說並見。據考系明末戰將陳王庭,吸取各拳之長,創編了陳氏太極拳。清代道光年間,由第十四世孫陳長興傳與楊露禪。相繼衍變成為楊式、吳式、武式、孫式等流派。於清代陸續傳入天津。 陳式太極拳 為河南省溫縣陳家溝陳氏世傳太極拳原式。其特點是剛柔相濟,快慢相兼。有老架、新架之分。老架舒展,新架緊湊。新架是老架演化而成,出自溫縣趙堡鎮。又稱為趙堡派。 楊式太極拳 楊露禪(1799-1872)名福魁,河北省永年縣人。十餘歲為河南省溫縣陳家溝陳氏家僮。從陳長興習陳式太極拳。40歲返里傳藝。與其子楊班侯、楊建侯,孫楊澄甫(1883——1936)將發勁、縱跳、震足等動作減小難度,使其更加簡便易學,創楊式太極拳。拳式舒展,平正樸實,動作柔和,練法簡易,流傳極廣。吳式太極拳 滿族人吳全佑(1834——1902)從楊露禪、楊班侯父子學技,並傳其子吳鑒泉(1870——1940)而創吳式太極拳。特點是架子緊湊,拳式小巧靈活,不縱不跳,式正招圓,舒展自然,動作連綿不斷,以柔見長。
武式太極拳 武禹襄(1812——1880)河北省永年縣人。從楊露禪學楊式太極拳,又從陳氏十五世孫陳清萍學陳式太極拳新架,遂創武式太極拳。功架以緊湊、輕捷著稱。 孫式太極拳 孫祿堂(1861——1932)名福全,號涵齋。河北省完縣東任瞳人。初從郭雲深等學形意拳,繼而從程廷華學八卦掌,後從武禹襄再傳弟子郝為真學技。得武式太極拳真傳。結合形意、八卦諸拳長處創立孫式太極拳。拳式小巧緊湊,步活身靈,舒展圓活,敏捷自然。 李式太極拳 李瑞東(1851——1917)名樹勛,字文侯,人稱「鼻子李」。天津武清縣人。自幼癖好拳棒,曾拜師李老遂習戳腳;繼而從慧海法師學少林拳,盡得少林悟真派內廊密法;又從岳青山習形意、八卦奇門;從楊露禪門下王蘭亭習藝,學楊式太極拳,廣結武林豪傑,學到十多種拳功技藝。集眾家之長,自成一家。創編了李式太極拳。 猶龍太極拳 據傳為宋朝道士張三丰留傳。清代光緒年間,武當山道士裴元辰雲遊至北京時,傳給武術名家司世明(字新三),司新三傳給早年在天津鐵路局工作的山東濟南府人張振之(1894——1970),張又將此拳傳授給張鴻逵、閆行庄、曲朝祿、周文濤、王逸樵、熊春懋等。此拳遂在天津廣為流傳。此拳特點以團圓緊湊下盤樁功為主,式式要求做到纏、繞、裹、捻、擰、定、切、蹉、琢、磨,剛柔相濟,斜里求正,立足單輕,含蓄力極大;行步發招講離、奇、閃、轉,一觸即發;身法要求含胸拔背,松肩墜肘,圓襠坐跨,頂頭懸;兩足內扣,兩膝內裹,足跟著地;心意講斂氣藏神,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運轉抻筋撥骨,往返摺疊,起伏升降,運動量大。功架有懶搭衣式、雙按掌式、犀牛望月式、梳樁照鏡式、推山斜靠式、豹虎歸山式、摘星攬月式、披身撇臂式、霸王卸甲式、金蛇盤身式等。 金陵太極功 始創於南北朝,盛行於唐宋。清代乾隆嘉慶年間,金陵谷宗雲、谷宗秀傳河南李六如。李傳京師夏桂勛(字恭甫)。夏傳橫壽山和天津武清縣的李祝軒。橫壽山傳天津郭靜山。郭靜山經多年研習,於1934年著《太極功解》。並收徒授藝,天津的周鶴軒、胡維堃、陳家泰等就是其得意門生。陳家泰(1911—— )天津市人。自幼習武,於15歲拜河北省南皮縣武彩雲(字希臣)學金鋼八式、戳腳、翻子、奇門拳、形意拳。18歲從郭靜山學金陵太極功。20歲從河北省固安縣肖海波學八卦掌,從河北省文安縣邢連科習少林拳術。經多年習練研究,提煉出「關節運動」功法,簡單易學,功效顯著。授徒達三千多人。 形意拳 又稱行意拳。原稱心意六合拳。據考由明末清初山西蒲州人姬際可(又名姬龍鳳)始創。傳給河北省深州人李洛能後始稱形意拳。李洛能(1809——1890)又名李老能、李能然,號飛羽,清代道光二十六年(1846)經商至山西祁縣,習得心意六合拳。經10年苦練,改為形意拳,並廣為傳播。至清代同治、光緒年間,已逐漸形成河北、山西、河南3個支派。河南支派拳式勇猛,氣勢雄渾。山西支派拳式緊湊,功力勁巧。河北省支派拳式舒展,穩健紮實,最為普及。系李之弟子劉奇蘭、郭雲深、劉曉蘭等所傳。劉奇蘭(1819——1899)河北省深州人。從李洛能習武,雖一生務農,但頗有學識,不囿於門戶之見,授徒眾多。形意拳經後繼傳人李存義、張占魁、馬禮堂、姜容樵、黃柏年、楊福山、孫祿堂、馬玉堂等發揚,並傳入津門。在內容上山西派與河北派相近,基本拳法以三體式,五行(劈、崩、鑽、炮、橫),十二形拳(龍、虎、猴、馬、龜、雞、鷂、燕、蛇、鷹、熊)為主。山西有些地方站樁不用三體式,而用六合式,「站丹田」,變十二形拳為十形。河南派的基本拳法即為十大形(龍、虎、雞、鷹、蛇、馬、貓、猴、鷂、燕)。 河北派郭雲深系:郭雲深(1820——1910)河北省深縣人,與劉奇蘭等同為李洛能高足弟子,尤以月牙劍著稱。對形意拳的三步功有獨到建樹。其弟子李魁元、李振山、王薌齋、張品齋等在天津收徒授藝。山西派宋世榮系:宋世榮,字約齋。原籍河北宛平縣(今屬北京市)人,後遷居山西省太谷縣。從李洛能學習形意拳,潛心鑽研。清代光緒二十九年手書「內家拳經」。成為山西派代表人物。宋派傳人李旭洲1944年到天津課徒授藝。山西派車毅齋系:車永宏,字毅齋,山西省太谷縣人。從李洛能習形意拳。其弟子喬錦堂遷居天津收徒授藝。山西派戴龍邦系:戴龍邦,山西省祁縣人。向洛陽曹繼武學形意拳十餘年。經其子輾轉傳到河北省新河縣李希鳳。李希鳳到天津工作後,戴氏形意拳傳到天津。河南派馬學禮系:馬學禮,河南省南陽人。向姬龍鳳學形意拳,輾轉六、七世到盧嵩高。後傳至天津。 八卦掌 又稱九宮八卦掌。其宗師董海川(1797——1882)系河北省文安縣人。據其碑文記載,董青年時,南遊九華山,「得遇仙傳,業遂大精」。回故里和北京傳播。命名八卦掌。傳徒多為商界人士,故其技在冀、京、津廣為流傳。又有李振清(1825——1900)河北省霸縣魏家營人。從河南董夢麟習陰陽八盤掌。藝成傳蕭海波、任致誠等多人。其陰陽八盤掌法又稱李式八卦掌。又有田如鋐,字相甫,號豪傑。祖居山西,明末遷居天津塘沽區鄧善淀村。一次遠遊至四川青城山一帶。危難時,遇兩位道士相助,化險為夷。遂拜道士為師。後知師名為碧雲、靜雲,李姓。學藝10年,得真傳。明亡辭師歸故里傳藝。又有史(紀棟)式、尹(福)式、程(廷華)式、蕭(海波)式及龍形八卦掌,形意八卦掌,游身連環八卦掌等諸多門派。史紀棟(1833——1906)字振邦,人稱史六,河北省冀縣人。少年習彈腿,少林連環腿。後從董海川,創史式八卦掌。尹福(1841——1910),字壽明。河北省冀縣人。幼習信拳,及長從師董海川,創尹式八卦掌。程廷華(1848——1900),字應芳,河北省深縣人。從師董海川,創程式八卦掌。清代光緒二十六年(1900)英法聯軍進攻北京時他隻身殺死德兵多人,後中彈身亡。蕭氏八卦拳(掌) 側坡八卦全藝傳人蕭海波(1863——1954),靜海縣獨流鎮人。15歲前習少林長拳,後從李振清習陰陽八卦掌法。以「龍形式」、「獅子步」和「八盤刀法」為最精。19歲時,李贈其一「四尺二寸八盤刀」,命其攜刀以為門戶標記,去河南拜訪同門不遇,而北上京都,棲居同鄉砂鍋店內,遇陳仆、聞人達薦其到熱河側坡。從凈緣法師習八卦全藝8年。藝成下山進京。到庄親王府任武藝教師。清亡後在河北省文安、固安、天津等地收徒授藝。1930年應張兆東之邀,到天津第一國術館傳藝多年。授徒達千餘人。在天津的親傳弟子有陳家泰、盧忠仁等。
八卦掌以《易經》八卦闡述拳理。掌法有定式、活式、變式、及先天八卦、後天八卦等。定式為轉走道家之雙魚圖形,足踏八卦之乾坎艮震巽離坤兌8個方位,同時轉換8個掌式。是樁法、掌法、腿法、腰法、身法的基本功,也具有較高健身作用。活式加快走步、換掌頻率,如龍飛鳳舞,輕靈迅捷。變式為八掌式不分先後,隨機穿插組合,形成諸多套路,並在練中求通求變。後天八卦為先天八卦派生64掌計384手,適於攻防技擊。八卦掌以動作輕靈,步法敏捷,掌似穿梭,上下相隨,如行雲流水為風格。諸門各有特色。董式及尹、程、史等式以走圓漟泥步法和「虛無式」為特點;李式則不走漟泥步,以「夾馬式」、直趟走圓相結合;田式、峨眉等攻防剛勁;游身連環八卦掌以後天八卦掌法的直趟功防見長。各家均有諸多拳械套路。八卦刀是其器械套路之一種。不說多,天津高手確實多
謝謝邀請天津這個地方靠近北京又是港口,也曾是租借地清末民國時期天津非常繁華北京的能人常常退隱天津所以天津這塊地方很複雜高手多是受京派文化圈的影響
天津也算精英薈萃之地,經濟文化都曾經極為繁榮、現在在北方城市裡發展程度之高仍屈指可數。
滄州雖然叫武術之鄉,那也都是一地之特色,和天津比不得。天津的武術圈更具包容性,門派眾多天津武風很盛是真的。北方的拳種在天津都能看到也都有高人。但是武術之都還說不上,長春瀋陽,京津滄,滬上,佛山廣州,還有西安蘭州銀川,哪裡不是人才濟濟。貿貿然冠一個都字,真有人打上門去,找誰說理去。
天津人表示沒聽過。。。有說是哏都的,又說是曲藝之鄉的,這武術跟天津人有啥關係我還真不知道
我只知道天津是哏都
五方雜地。打架的多。
天津還曲藝之都呢。
中國武術的發展史、屬性以及現狀:
中國武術在歷史上是任何體育項目無可比的,但由始以來中國武術就不是一個產業性的社會成分,使它的自身價值於社會上的回收不成比值,以致沒有文學、影劇等編造的那樣「闊派」歷史。
介入它的人們,自始就多在窘迫的境況中進行「生產」和沿傳。這種狀態中的事物,它會存在相當落後的低品位成分與形態,這就是量性的中國百門武術的大體和現狀。
由於民間性的事物很多不上史載,這不只使其不斷丟失,且可任人編說它的來史。為此它的「史料」會存在很多傳說與牽強附會的成分。因在過去的時代,休閑和消遣的事物不多,武術方面也就成了人們茶餘飯後的話題。由於人嘴的介入,再加文學「理直氣壯」地編造。而人的「嘴」又多利用人們的不知情而去進行編「實」,這樣的「用心」不亞於文學,且又多會超過文學的作用,以至把中國武術弄成了「虛假廣告」。為此使大多數人們對國術的「知道」與論及,多就成了「優美的傳說」,因此人們對中國武術的社會分量,在認識上,得到更多的是空想。
如《隋唐演義》中的「一百單八槍」、 武俠小說中提到的什麼「秘籍」,這都是後人的編說。再如「武術」中提到的「幾十個式」,「多少路拳」等等……
有人不信此說,這是他們的不知。中國之大,武術門類之多,自始以來在時代與社會因素下,人們對中國武術的了解,就是介武者也處於籠中。再加一些理念的加入,更使自立其體,並固理固體的在地方或個體中,成為主導方式地使它們存留下來。
武術的「門派」,為了自身觀感上的規範,便用了古老意識--求數整的方式,來格式化武術的原貌。為此湊數齊就成了立「門」的通用行為。如「六六三十六拳」,「八八六十四式」等等,這又增加了它們的「強迫實質」的增量,其理述上也是如此。
這種方式當然好念易記與感觀舒適,但武術需要的是嚴肅(這裡重要的是「一致性」問題,這需涉及進一步的方面,暫略)。對事物的添說、增量是使事物進步的好人為。而不了解介入成分的進行添增,這就往往給它增量著負數,以至使它的原質變了向。
為了「充盈」而加入不類,就同純水不導電,加上雜質就成導電性,這是變性而不是多上一點兒的事。這是人們難理解的深一層提示,這也是以後要揭示的。
再如格鬥中的「虎抱頭」說之類,人們也熱衷抱著它連說有詞、小說上也被納入。這證實由於人們的不知,使國術的成分中存在了人為的扭曲,以致把國術弄成了雜質的水。
武術「門」的設稱也是類此。如人們不知太極拳為什麼用「太極」一詞來命拳名,便以「歸元論」逆向地來認為它了【這是到今天所有氏的太極拳們不知道太極拳中還設有密鎖的緣故,對此以前博客里都有說明】。即……三才歸一為陰陽,陰陽歸一為太極,就「元」也作「圓」地把太極拳給「圓」了。由於「圓中有陰陽」,便又把「陰陽魚」也「應該地」與拳術一回事了。從中又弄出了個「獨」門的大圓球,以致與太極拳的「來本」更兩碼了事【待秘傳人把真實太極拳揭底,人們就會明白,是飛了邊地兩碼事】。如果人們了解太極拳,它的今天絕對不會是這個樣子,它會比今天的「勢力」大的不止是一點的事了。這就是秘傳人網發里提到的「太極拳打開設迷,它的自身會騰越現今」的由來。
陰陽說是太極拳中吐吶導引術的延用理論部分,它與拳術的技擊術功法論沒關係。而後人把它給合在技擊術的功法論中了,使人們更遠離了太極拳之本。後來還出了個「無極拳」,這個攀比來的創意也就過了,即把自己「古」到沒有了。當然如對這個「無極」以什麼「無中生有、有亦是無」,或什麼「化境」之類的辯解等說,這與太極拳的創意都不是一回事。
再如一個「門兒」的秘訣是「處處打人不彈簧」。別說它的作用如何,就詞的指意,這是逗猴,還是抽筋、還是「彈弦子」呢。為此中國的武術雖然門類龐多,但能上層位的成分相對就不多了。
由於武術對應的只是人,它的理述與實質成分等等就不會沒有個邊際。因此在各個「門兒」的「豐體」過程中,就會把與眾類同乃至一同的成分用為自體組建,這便使其「武德」中的「一塵不染」等成為空說。而其「各有所長」明指的就是「它有所短」。眾人均是如此,眾人也就均是「抱短」了,這就是中國武術具有了唯心性的「由來之本(之體)」。
唯物論與唯心論都有辯證法,它們的辨證「路數」是類同,但起點與落點則是兩個體系了。武術的「門」也是這一成理性質,它在哪個起點上,就會在哪個起點上論證、認定並「立論」下去。以至強化刻模自家以為定型原則以保其所長,如太極拳的強調走架子、處處不彈簧等等……
門派們又在「一塵不染」下,便不去「這山望著那山高」地「正宗」了自己。門類的數量便被增量下來,形成了如今「各持己長」的雜多門類。這個從理述到接受、落實到門派的定位,就是武術的「第一介入認定性」。
中國武術的很多成分,就是來於個人想像的一面倒理由(這方面的論證暫略)。只是現代的時期,武術學校依舊把老舊成分,舊時街頭賣藝的「藝份」也充於教學。這類成分如需保留的,它只能歸為老性的藝術,多不屬於技術或功夫。學校是素質理念打根的地方,這樣的現實,能不讓外國人看它是「雲山霧罩」嗎?
只是說,國家雖大,它也是一個「區域」,因此中國武術的百門之多,總有一個「類性」。如跆拳道與泰拳,它們的發展地與中國近,就與中國的武術有近似。但跆拳道的技術含量少、泰拳又需要狠,「不要」了自家的命。 而遠國的拳擊,與中國的武術就有「質」的不同了。
微信公眾號:驚世報道 新浪博客: 世界無新聞--_新浪博客
天津不光是武術之都,清朝就有食都之稱,曾經還是水都,還有洋都、哏都之稱,可見天津宣傳多麼差勁
不應該是哏兒都嗎
霍元甲,你嘛時候是津門第一啊?
清末明初。天津衛就地理位置來說:離皇城近,著名港口,租界。。
就文化:九河下稍,魚龍混雜。附近都往天津這一塊兒湊,為了混口飯吃。肯定「能人」多啊。
我印象中滄州才是武術之鄉吧。李三兒,大刀王五祖籍不都是滄州么。天津練武的多不多不知道,摔跤場倒是不少。
天津本地人表示沒聽說過「武術之鄉」,可能是因為霍元甲是天津人吧。
天津有楊氏太極,實戰那種。
推薦閱讀:
※為什麼我們會叫外國人「老外」?
※「綠茶婊」為什麼以綠茶命名?有何意義?
※「我們花了兩年學會說話,卻要花上六十年來學會閉嘴」這句話是海明威說的嗎?原文出自哪裡?
※「待我長發及腰,少年娶我可好」這句話是怎麼火起來的?
※「在下一盤很大的棋」這句話的出處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