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泛心論萬有精神論 物理學家稱存在涵蓋全宇宙的「原意識場」宇宙其實有自我意識!查默斯 迥絕常蹊的哲學家

泛心論萬有精神論 物理學家稱存在涵蓋全宇宙的「原意識場」宇宙其實有自我意識!查默斯 迥絕常蹊的哲學家

物理學家稱存在一個涵蓋全宇宙的「原意識場」,宇宙其實有自我意識!

幾個世紀以來,科學的進步一直在拉進人類與宇宙萬物之間的距離。先有牛頓證明,掉落的蘋果與沿軌道運行的衛星適用同一組物理定律,再有卡爾·薩根(Carl Sagan)發出「我們都來自恆星物質」的感慨,就是說,構成我們身體的每個原子,都是在其他恆星的核熔爐中鍛造出來的。

可即便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格雷戈里·馬特洛夫(Gregory Matloff)的觀點也堪稱駭人聽聞。作為紐約城市技術學院的資深物理學家,他在最近發表的論文中提出了這樣一個觀點:在物質和精神組成上,人類都與宇宙間其他一切類似。

他提出,存在一個涵蓋全宇宙的「原意識場」。太空中的億萬恆星也許都是會思索的實體,有意地控制著自己的運行路徑。說得更直白些:整個宇宙都可能存在自我意識。

宇宙存在自我意識?

左邊是放大後的腦細胞,右邊是超大尺度下的宇宙結構。是不是很像?

這聽起來更像是某些披著科學外衣的神棍所喜歡的話題,而不是學術期刊的探討內容。其實,它有一個正式的學術名稱——泛心論,也稱萬有精神論,而且在各個領域都有聲名顯赫的支持者。

紐約大學哲學家、認知科學家大衛·查默斯(David Chalmers)就是其中之一。

還有艾倫腦科學研究所的神經科學家克里斯托夫·科赫(Christof Koch)

以及引力與黑洞領域的泰斗、英國物理學家羅傑·彭羅斯爵士(Roger Penrose)

羅傑·彭羅斯爵士(Roger Penrose)

馬特洛夫認為,泛心論的重要性不容忽視。「這一切都只是猜測,但可以通過檢驗,來加以證實或證偽。」他說。

三十年前,彭羅斯提出了泛心論中的一條關鍵理論,他認為,意識植根於量子物理學的統計學規律之中,存在於腦部神經元之間的微觀空間。

德國物理學家伯納德·海斯以活躍恆星研究和對非正統科學的開放心態而著稱,2006年,他把彭羅斯的觀點向前推進了一大步。他提出,意識在瀰漫一切虛空(所謂「量子真空」)的量子場中產生並傳播,遇到任何足夠複雜並有能量流經的系統,便會湧現。

不僅僅是大腦,任何物理結構都有可能滿足條件。馬特洛夫被這種可能性深深吸引住了,他很想通過某種觀測,檢驗一下這些說法的準確度。

生命的標誌性特徵之一,就是能否對刺激作出響應,進而調整行為。於是,馬特洛夫開始尋找意外展現出這一行為的天體。

近期,他鎖定了一種鮮有人研究的恆星運動異常現象,名為帕拉尼戈不連續性(Paranego』s Discontinuity)。平均而言,在繞銀河系中心轉動時,低溫恆星的速度要快於高溫恆星。

格雷戈里·馬特洛夫(Gregory Matloff)

針對這種現象,多數天文學家認為,它是恆星與星際氣體雲互動所造成的。馬特洛夫則提出了另一種解釋。他指出,出現這種異常的恆星,其溫度都足夠之低,以至於使其大氣層中有分子存在,這使它們的化學複雜性大大增加。

馬特洛夫進一步指出,一些恆星只朝一個方向噴流,這種不平衡的過程可能會促使恆星改變運動軌跡。於是他想:這是不是一種有意識的行為?那有沒有什麼方法能判斷這一猜測?

如果帕拉尼戈不連續性是由銀河系內部的特定狀況引起的,那麼,它在不同位置應該不盡相同才對。但如果原因來自恆星內部——比如意識——它在各處就應該全都一樣。馬特洛夫宣稱,已有的恆星數據似乎支持後一種觀點。

到2018年,旨在繪製星際地圖的蓋亞太空望遠鏡將發回詳細的觀測結果,屆時,更加嚴謹的檢驗將成為可能。

馬特洛夫並不指望他的同事們會順利接受這一觀點,但他並不悲觀。「至少先檢驗一下再說吧。誰知道呢,也許泛心論真的會從哲學領域運用到天體物理學領域。」他說道。

物質之外的精神

克里斯托夫·科赫(Christof Koch)

同樣為驗證泛心論,馬特洛夫選擇了仰望星空,而克里斯托夫·科赫則將目光投向了人類。在科赫看來,一種普遍存在的意識,與當前科學界對意識的理解——即神經起源——密切相關。

「關於意識,目前只有一個佔主導的理論,而這個理論認為,它是與複雜性有關,也就是一個系統就自身狀態採取行動、決定自身命運的能力。」科赫說,「這個理論可以延伸到非常簡單的系統。從理論上講,一些純粹的物理系統,即便是無機的非生物系統,也有可能是有意識的。」

科赫受到了整合信息理論的啟發,這是當代神經科學領域的一個熱門話題,該理論認為,判斷一個系統有無意識,關鍵看它能否被前置狀態所影響,以及是否能夠影響後續狀態。

人腦只是這一過程的極端案例。科赫解釋說:「我們相對比較複雜,自我意識更加強烈——至少有些人是這樣——但其他系統也有意識。這種體驗也許是人和其他系統所共享的。這就是意識的本質:它能感受一切,從平淡無奇的經歷,到最為深刻的宗教體驗。」

和馬特洛夫一樣,科赫和同事們也在積極嘗試,試圖用實驗來驗證這些觀點。方法之一是研究腦損傷患者,看他們對信息的反應是否與意識的各種生物指標相對應。

更進一步的方法是通過電線,將兩隻小鼠的腦部連到一起,然後觀察:當流經的信息量增大時,整合後的意識將如何改變。根據整合信息理論,當信息量增大到一定程度後,兩隻小鼠的腦部便會融合為更大的單一信息系統。有朝一日,我們也許能在人類身上進行此類實驗,將人腦連接起來,看其中能否湧現出新型意識。

儘管在一些問題上有著類似的看法,但對於馬特洛夫的意志化恆星,科赫有些將信將疑。根據馬特洛夫的理論,凡是有生命的物體,其獨特之處不在於它是不是活的,而在於其複雜性。

與細菌相比,太陽之大簡直無邊無際,但從數學角度看,太陽卻要簡單得多。所以科赫認為,即便恆星擁有精神世界並因此存在某種「感受」,但是其程度仍然遠不及哪怕是大腸桿菌這種低級生物。

另一方面,「就連通常我們認為沒有生命的系統,也可能存在些許的意識。」科赫說,「這是自然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從這個角度講,說宇宙能夠思考或許有些過了,但這不等於它沒有內在體驗,而這種體驗與你我的體驗緊密相連。

泛心論下的宇宙

這就要說到彭羅斯和他那套將意識與量子力學聯繫起來的理論。彭羅斯並不以泛心論者自居,但他認為,自我意識和自由意志始於腦部的量子事件,歸根結底,這一觀點將我們的意識與宇宙聯繫到了一起。

在《通向實在之路》一書中,彭羅斯完美地總結了這種聯繫:

物理定律產生複雜系統,複雜系統引出意識,意識產生數學,而數學又以簡潔而啟發靈感的方式,編碼了催生它的物理定律。

即便是彭羅斯這樣的泰斗級人物,他的意識理論還是招致了反對的聲音。奇怪的是,比起這個,他的同事們更願意接受量子力學中,「有意識的宇宙」這種更為奇特的觀點。

自上世紀20年代以來,物理學家一直對一個問題困惑不已:在量子理論中,觀察者扮演著一種匪夷所思的角色,似乎擁有某種特權。粒子存在於一種混沌的不確定性之中,但只要一經觀察並測定,粒子似乎就坍縮進入了某個絕對位置。

已故物理學家約翰·惠勒(John Wheeler)曾這樣總結:量子力學看似奇怪,但它卻建立在一個更宏大、更奇怪的真理之上,即宇宙整體都處在一種混沌的不確定態之中,只有在意識體——也就是我們——進行觀測的那一刻,它才變成了一種明確、實際的存在。

「我們都參與了創造現實的過程,既包括眼前的、當下的現實,也包括遙遠的、悠久的現實。」惠勒2006年時說。他將自己的解讀稱為「參與式人擇原理」。若他的理解是正確的,那麼,宇宙就是有意識的。不過,同樣都是認為宇宙存在意識,惠勒的看法卻與馬特洛夫幾乎背道而馳。惠勒認為,宇宙只因意識的作用而存在。

我們很難想像,參與式人擇原理該如何用實證加以檢驗。現實是否依賴於意識而存在?面對這個問題,我們既沒有恆星可以監測,也沒有誰的大腦可以測定。不過,即便無法證實,參與式人擇原理也延展了當代科學的大一統範圍,激起了一種強烈的連通性,也就是愛因斯坦所謂的「宇宙宗教情懷」。

「在我看來,找到對此能產生共鳴的人,在他們心中喚起這種情懷,並保持這種情懷的鮮活性,這正是藝術與科學最重要的功能。」愛因斯坦在1930年為《紐約時報》撰寫的評論中寫道。

馬特洛夫這樣的探索者常常被視為邊緣思想家,並不受學界重視,然而,人類意識究竟是不是宇宙意識的冰山一角?正是在對這一問題的孜孜以求中,這種宇宙宗教情懷才得到了最完美的表達。

==================================================================================

查默斯:迥絕常蹊的哲學家

網易公開課

TED  如何解釋意識?

網易四川省達州市網友

意識作為一種『時、空』層面的基本概念,不存在形態差別,亦沒有對錯,因它的相對作用而產生的意識波動也是自然而然的——如同水落瀾起(想到這裡,已經近乎與『中國古哲』的『天人合一概念』了)。

同樣的,如同時空,物質在時空中變化,而時空本身是如如不動的,那麼,意識作為一種等同於『時空』的基本概念,在意識下發生的各種心理變化和情感反應如同時空中物質的變化,同樣的,意識也是如如不動的。

佛學與道家的『哲學』是融合了意識來討論世界的科學,是完整的,真實的。而當下所謂的科學,摒棄了意識這個基本概念,反而,是殘疾的。

這段演講讓我震驚,但是其中的類容並不是所有人都能一下看明白的,歷史上時代精神的每一次革命的開端,都是從那個時代的異類開始的——就像生物的進化——從一個錯誤的基因開始——從一個瘋子開始。

真希望這段演講能引起世界的重視。

有態度網友06Y6KZ[網易陝西省手機網友]2017-07-18 08:36:13

你解釋不了意識的原因也許正是你以為大家都非常關心意識這個問題,並太相信自己能做到這件事了。但是,語言的功能真是太有限了,千萬不要想著把你知道的所有東西都表達出來是在幫助別人,它僅僅是你獲得你自己以為是的存在感的方式~~~~別太累,就算你自己覺得你把意識已經完全搞清楚了,說出來又能怎樣呢?

查默斯:迥絕常蹊的哲學家

2016年01月19日 14:31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大衛·查默斯是當今世界哲學舞台受到廣泛關注的澳大利亞哲學家。為了推進世界的意識科學研究,普及有關知識,他發起和參與了一項極富創意和韻味的活動,即不定期舉辦「感受性質音樂節」。感受性質是當今包括查默斯在內的一些心靈哲學家在對心靈進行「地理大發現」和探礦式深掘過程中所發現的一片「新大陸」。該活動最先由美國哲學家理查德·布朗發起,其主唱為查默斯,參與演出的是來自紐約大學的科學家和哲學家,如J.杜勒、D.席勒等,音樂表現的主題是人的意識和感受性質。

  查默斯對包括心身問題在內的心靈哲學的研究,至少有三大特點。第一,他撰寫和發表的關於心身問題尤其是關於意識問題的論著是最多的,著作有多本,論文有幾十篇之多,其中影響最大、被引證討論最多的是他的專著《有意識的心靈》。第二,他提出的「意識困難問題」以及所建立的意識理論已成了爭論最多、最大的對象,參與討論的人數很多(活躍在心靈哲學界的重量級人物幾乎都發表了自己的意見)、由之促發的論著也很多。第三,查默斯哲學研究的範圍廣泛,除心靈哲學和認知科學之外,還發表了邏輯學、語義學、人工智慧、心理學等方面的論著。

  在心身問題研究中,他集中研究的是意識的起源與本質問題。由於他自認為其研究帶有科學的特色,因此常把其理論稱作關於意識的科學理論。這種理論本質上是一種二元論理論。從個性特點上說,這種二元論同時又帶有自然主義、雙重語言論、心身兩面論、泛心論、實在論、物理主義、功能主義的傾向。他認為,圍繞意識可以提出許多不同的問題。從解決的難易程度看,人們所關注的意識問題有容易問題和困難問題兩大類。所謂容易問題是容易解決的意識問題,如意識所表現出的整合作用、內在控制作用、可報告性等,一旦說清了有關功能是如何執行的,那麼它們便迎刃而解了。困難問題則相反,即使說明了它是怎樣由神經過程、功能組織完成的,問題依然故我。

意識的困難問題有三個方面,即感受性質問題、心理的主觀內容問題和主觀經驗的存在問題(主觀經驗狀態為什麼是存在的?怎樣從物質性實在中產生出來?)。這些已得到了心靈哲學家的廣泛認可,並成了爭論最激烈的問題。

  在他看來,解答意識的困難問題尤其是其中的意識如何產生出來的問題,其實就是尋求一種說明或解釋。他認為,把意識與物質關聯起來、讓意識從物質中產生出來的心理物理規律或原則有三方面,即結構一致性原則、組織不變性原則和信息兩面論。他所找到的原始的解釋項像牛頓所發現的萬有引力一樣,是一種足以導致意識起源的東西。他稱之為「泛心原」。泛心原既不同於宏觀物理現象,也不同於微觀物理實在,是所有物理理論都解釋不了的東西,因此可以說是不同於物理東西的心理的東西,但根本上,它又不是物理實在之外的東西。就此而言,這種理論是一種極為特殊的物理主義理論。

華中師範大學心靈與認知研究中心 高新民


推薦閱讀:

答疑:中國和世界級哲學家 | 科技袁人
「。。。一個壞女人,能把男人變成哲學家。」
羅素:明星式哲學家悲劇性的一生
論犬儒主義、斯多葛學派以及伊壁鳩魯學派的主要哲學思想和現實意義
【好書推薦】法律是什麼?何以讓千年以來的哲學家為此爭論不休?

TAG:意識 | 哲學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