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君子與西方紳士的區別

(黑白先生)  英國文化和中國文化。一個追求紳士之風,一個追求君子之道,中國君子一把摺扇,錦衣華袍,謙謙君子,溫潤如玉。英國紳士謙和有禮,卻也霸氣側漏,一頂禮帽,黑色風衣,帥炸了。中國君子一生追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追求自身價值和社會意義的相統一。源於貴族精神的紳士文化,同樣紳士是從英國貴族而來的一個特殊群體,而紳士風度則是由深厚的文化累積沉澱而來的,其精神涵蓋了言行舉止、生命價值觀,生活方式各個方面,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內涵,這種精神特質其實同中國的「君子」的內涵真的很相像。中國君子與英國紳士都有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那麼中國君子與西方紳士的區別在哪呢?中國君子,君子溫良恭謙讓,以服從社會、順從皇帝為美,為第一目標。英國的紳士則以自由精神、獨立人格為美,以爭取每個人個體權利為第一目標。中國君子是集體人格,是儒家教化下的一個符號,沒有個體。西方紳士是源於基督,是信仰的產物,是虔誠的、道德服從的、勇敢而樂於助人的、敢講真話的,如果面對災難,是敢於自我犧牲的,個性非常鮮明。古代君子的定義: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儒家很多聽起來美好的很誘人的句子。但其實本質是口號式的名言。比如,窮則獨善其身,世上90%以上的窮人大概都是這樣的,這就無需舉例了。關鍵是後一句達則兼濟天下恐怕做到的人不多。古人造了這句話,又有古人造了另外一句話:為富不仁。當然,不排除有宅心仁厚的富人,他們有兼濟天下的善舉,但是真實記載下來的,好像不多。  修身之道,儒家天天講,講了兩千多年。可是,對兩個基本問題,一個是性,一個是利,始終不敢面對,且採取了偽裝。於是,導致儒家的修身,多數是偽君子。有沒有成仁成義的呢?有。但是少數。比如海瑞,比如文天祥。究其原因,還是儒學之修身太虛偽了,或者說標準太高了。標準太高,做不到,只好作偽。儒家講浩然正氣,講君子之風,卻多是人前裝模作樣,實則利益第一。兩千年下來儒家治國,大家都習慣於把表面功夫做好,然人與人之間的信任仍低,概因彼此互知虛偽。故君子基本皆是偽君子。其實人類的道德,必須有內心的痛苦反省,才能起到進步作用,只靠老師講台上的教化,道德很容易走向形式主義。「偽善是最大的惡」,幾千年前老子在道德經里已經嚴重警告過世人了,可惜自宋朝興起的教條主義儒家思想和科舉制度卻製造出了大量的偽君子假道學,延續至今。中國為什麼誠信度這麼低?源於中國人從不自己反省,只會指責別人。所以儒家歷史上沒出過幾個有名有姓的正人君子。唐人吳競在《貞觀政要》里說:「君子、小人本無常。行善事則為君子,行惡事則為小人」。這句讓我想起西方有句名言:「世上只有兩種人:一種是正義的人,他們相信自己是罪人;另一種是罪人,他們相信自己是正義的人。」不得不說,在道德自省方面,基督的原罪教義,要比容易走向鄉愿虛偽的儒家經典高明得多。  中華文化的最後成果就是中國人的集體人格。魯迅把集體人格說成是「國民性」。儒家的人格理想是「君子」,幾千年來國人沒有獨立之人格,不看重個人,輕視自己。沒有勇敢面對自己的態度、沒有自我反省的剖析,國人的人格素養便永無提升。英國家長為了把孩子培養成紳士,不論貧窮和富裕,都會嚴格要求孩子。在英國家長看來,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不是家庭的中心,更不是父母的附屬品。紳士教育從教育孩子獨立開始。在基督教信仰傳統的國家裡,人最重要的是和神的關係,而誠實是這種關係的基礎。所以在西方要大面積撒謊或者讓別人來配合你撒謊是很難的。所以英國的貴族沒有驕橫傲慢、欺上瞞下的貴族通病,顯得比較隱忍克制。保守靜謐的島國生活養成了他們舉世聞名的紳士風度。儘管他們內心中可能狹隘任性,骨子裡傲慢自大,行為卻不顯痕迹,不失矜持。對待王室,舉止得體,不以阿諛奉承為榮。1688年-19世紀中葉,英國貴族的特點,是一種精神,不貪圖享樂、有文化教養、勇於擔當、敢講真話、珍惜榮譽、勇敢而樂於助人,面對災難敢於自我犧牲,貴族是社會道德的楷模,是國家的精神支柱。英國貴族存在的時間,超過10個世紀,直到1998年英國議會改革,才被廢除。英國貴族一直在推動英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作出過不朽的功勛。
推薦閱讀:

教你如何成為完美紳士
紳士必讀!如何挑選口袋巾的款式,讓它好看又出彩
「十三釵」贊貝爾紳士 稱平面電影拍出3D感覺
男士如何穿衣打扮才更紳士?
英國紳士文化

TAG:中國 | 君子 | 紳士 | 西方 | 區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