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龐明講太極拳2

第二課 練太極拳必須練氣

2000年6月29日

一、練太極拳必須練氣的根據昨天咱們講了說練太極拳的關鍵是練氣。有的同學沒接觸過太極拳,有個別的接觸過太極拳。現在社會上練太極拳的都不這麼講,我們這麼講是不是由於我們是練氣功的,所以龐老師就從氣功來講。其實不是那個樣子。太極拳本身就是練氣的。所以今天給同學們結合著有關材料講一講。今天主要講太極拳練氣,從太極拳著作當中來給大家講,然後再講松腰、氣貼於脊的問題。(一)、孫祿堂《太極拳學·太極拳之名稱》關於太極拳練氣我先講孫祿堂的太極拳——「孫氏太極拳」,也叫開合太極。書的開頭就講太極拳之名稱,太極拳的名稱怎麼來的,怎麼起的名字,他先解釋這個。下面我就按原文一邊念一邊解釋。他這書是一九二四年的第一版。「人自賦性含生以後,本藏有養生之元氣。」人從生下來之後,人體裡邊就有這麼一個氣叫元氣(補述:元氣對人的生命活動有保養作用)。「不仰不俯,不偏不倚,和而不流,至善至極,是為真陽,所謂中和之氣是也。」這兒講的是中和之氣。他這個講法呢基本是按照儒家中庸那個講法講的。因為從宋明理學之後,理氣學說在中國的道學以至於武術里佔了很大的比重,所以他這個解釋基本是按照儒家中庸的理氣學說來講的。我們原來講氣功時講「喜怒哀思之未發之謂中,發而皆中節之謂和。」管這叫中和,這樣引起的氣叫中和之氣。他這講的是:「不仰不俯,不偏不倚,和而不流……」這個是按照宋朝朱熹、程灝他們的解釋來講的。「其氣平時洋溢於四體之中,浸潤於百骸之內,無處不有,無時不然,內外一氣,流行不息。」這個氣在全身各處都有,沒有一個地方沒有,它是流行不已,不停的,里里外外都是那麼個氣。「於是拳之開合動靜,即根此氣而生,放伸收縮之妙,即由此氣而出。」對於練拳孫祿堂寫的拳譜,形意拳、太極拳、八卦拳都是從這個氣來立論的。孫祿堂是近代拳家中理論比較強的。他不僅對宋明理學、太極學有研究,而且對道學還有研究。他死的時候是沒有病,坐著死的。跟家人說,我要死了,坐在窗戶外邊,臉沖東南,背朝西北,就這樣死了。他的功夫是很不錯的。他對理論的研究在近代拳家中也是比較深刻的。拳的開合動靜就是根據氣而來的。一個放,一個伸,一個收,一個縮,這個拳裡邊表現的妙處也是從這個氣來的。「開者為放為伸為動,合者為收為縮為靜。開者為陽,合者為陰,放伸動者為陽,收縮靜者為陰。開合象一氣運陰陽,即太極一氣也。」這是在解釋拳的開合動靜。練拳不僅是開合伸縮的問題,就是太極一氣的問題。「太極即一氣,一氣即太極。以體言則為太極,以用言則為一氣。時陽則陽,時陰則陰,時上則上,時下則下。陽而陰,陰而陽。一氣活活潑潑,有無不立。」這是講氣,但是他講的體和用,一個理,一個氣,這是他的體會,他的講法。按照真正儒家理學還不是這樣講。從拳術那麼講是可以的,也是必要的。「開合自然,皆在當中一點子運用。即太極是也。古人不能明示於人者,即此也。不能筆之於書者,亦即此也。」太極裡邊那一點動態的真陽用意識來運用,這運用就是太極是也。古人不能明白告訴你,給你講清楚,讓你看得見。讓你看看吧,拿不出來,不能明白告訴你給你表示出來的就是這個東西,不能寫到書里也是這個東西。「學者能以開合動靜相交處,悟澈本源。」在開合動靜相交的地方去悟徹本源。本源是什麼呢?「則可以在各式圜研相合之中,得其妙用矣。圜者,有形之虛圈是也,研者,無形之實圈是也。」「圜研」是他用的一個名詞。咱們昨天畫了個圈嘛,太極嘛。「圜」也就是那個虛圈「○」,「研」就是那個實的「●」,無形的裡邊那個東西。「斯二者,太極拳虛實之理也。其式之內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矣。此氣周流無礙,圓活無方,不凸不凹。」這個有圈的和那個沒圈的,虛的是個實的,有圈的是個虛。這兩個是太極拳的虛實之理。這個圈裡邊空而不空,不空而空,就是這個圈。這個氣周流無礙,圓活無方,也沒有凹,也沒有凸,就這個東西。「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藏於密。其變無窮,用之不竭,皆實學也。此即太極拳之所以命名也。」一放開的話就是整個天空都是它,一收縮呢就一點點,也是它。叫做太極拳的一虛一實。這個太極外邊這個虛形和裡邊的氣,無形之氣,太極拳之所以叫做太極拳就是從太極而來的。太極就是一個虛和一個實的運用。孫祿堂的太極拳這個書一開頭就這麼講,完全講個氣,太極之氣,元氣,實際講的是這個東西。(二)、孫祿堂《孫氏太極拳·無極學、太極學、懶扎衣學、開手學》前面講了,那練拳時是這個樣子嗎?所以我們再講他的幾個姿勢,從姿勢再說一說。他從一開始練功,往這一站,就跟咱們智能功差不太多,兩腿並著。一般練拳不講兩腿並著。孫祿堂的太極、形意、八卦拳一開始都是兩腿並著的,跟咱們平時立正的姿勢是一樣的。太極學講無極生太極嘛。無極學,一開始是個無極的姿勢。第一章《無極學》。同學們聽聽就行了。我也不多解釋它。「無極者,當人未練拳術之初,心無所思,意無所動,目無所視,手足無舞蹈,身體無動作,陰陽未判,清濁未分,混混噩噩,一氣渾然者也。」往那兒一呆,沒動彈,這就叫無極。「夫人生於天地之間,秉陰陽之性,本有渾然之元氣,但為物慾所蔽,於是拙氣拙力生焉,加以內不知修,外不知養,以至陰陽不合,內外不一,陽盡生陰,陰極必敝,亦是人之無可如何者。惟聖人有逆運之道,轉乾坤,扭氣機,能以後天返先天,化其拙氣拙力,引火歸原,氣貫丹田。於是有拳術十三勢之作用,研求一氣伸縮之道,所謂無極而能生太極者是也(孫註:一氣者即太極也)。」所以一動之後才是太極。前邊這兒安安靜靜地一呆,那是個無極,這是個無極。「十三勢者,掤捋擠按,采挒肘靠,進退顧盼中定也。掤捋擠按(孫註:即坎、離、震、兌)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孫註: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亦即八卦之理也。進步退步左顧右盼中定也(孫註:即金木水火土也),此五行也。合上述之四正四斜為十三勢,此太極拳十三勢之所由名也。其中分為體、用,以太極架子,進退顧盼定言,謂之體。以掤捋擠按,采挒肘靠言,謂之用。又或以五行謂之經,八卦謂之緯。」這是講的十三勢。「總而言之曰:內外體用一氣而已。」那個十三勢是個內外一氣而已。「以練架子,為知己功夫,以二人推手,為知人功夫。練架子時,內中精氣神,貴能全體圓滿無虧。操練手法時,手足動作,要在周身靈活不滯。先達云:終朝每日長纏手,功久可以知彼知己,能制人,而不為人所制矣。」這就說無極學一站是這個樣子。第一式無極學圖解「起點面向正方,身子直立,雙手下垂,兩肩不可向下用力,下垂要自然,兩足為九十度之形式,如圖是也。兩足尖亦不用力抓扣,兩足後跟亦不用力蹬扭,身子如同立在沙漠之地,手足亦無往來動作之節制,身心未知開合頂勁之靈活,但順其自然之性,流行不已。心中空空洞洞,內無所思,外無所視,伸縮往來,進退動作,皆無朕兆。」說無極學這個姿勢。我們這兒就不管它了,往這一站一呆就完了。就從無極學那兒一站,空空洞洞,渾渾噩噩,這個樣子。太極學呢?第二式就是太極學。「太極者在於無極之中,先求一至中和,至虛靈之極點。」安安靜靜的呆著,就找那個虛靈的極點,就是自己的精神意識:我要動,我要練功了,裡邊要動了,那個虛靈的意識,指的這個東西呵。「其氣之隱於內也,則為德。其氣之現於外也,則為道。」你這一動,氣藏在裡邊呢,氣隱藏在裡邊稱為德;現之於外稱為道。「內外一氣之流行,可以位天地,孕陰陽。故拳術之內勁,實為人身之基礎。」拳術的內勁,練拳得要內勁,裡邊要動,那個意識的勁,意念動。「在天曰命,在人曰性,在物曰理,在技曰內家拳術。名稱雖殊,其理則一,故名之太極。」裡邊那個意念一動,那個內勁,靈明的意念活動稱為太極。「古人云:無極而太極。不獨拳術為然,推而及於聖賢之所謂執中,佛家之所謂圓覺,道家之所謂穀神,名詞雖殊,要皆此氣之流行已耳。故內家拳術,實與道家相表裡,豈僅健身體、延年壽而已哉。」跟佛家道家都是相通的,不是光益壽延年的。所以孫祿堂在講太極拳時是比較重視的。他那個姿勢我們就不管它了。我在早年學太極拳、太極功的時候,我把這個弄起來之後,就根據孫祿堂的太極拳簡化出太極功,這麼一個小冊子,我把它印出來,搞成這樣。然後就講攬雀尾,也叫懶扎衣。說以前穿長袍的,要練拳了,先把衣服摟起來叫懶扎衣,以後就改了,其實太極拳叫攬雀尾。比著懶扎衣還要更複雜更精確一點。開始講姿勢了,你看他怎麼練的。「第三章,懶扎衣圖解。先將兩手合向里扭,扭至兩手心相對,兩手再徐徐同時一氣,如抱著大圓球相似。」具體的不管它啊。他是這麼起的。咱們捧氣貫頂法的起勢是半陰半陽掌。我們將來要搞健身太極拳的話,也要用半陰陽掌,半陰陽掌有它的特殊性。兩個手抱著一個大圓球,是一個大氣球。「兩手之距離遠近,順著自己的兩肩,向左斜角,自下邊,往前,又往上邊起。兩手起時與吸氣同時如同畫兩條弧線,畫至離丹田處(孫註:即小腹二寸許)。」他是這麼起的。因為他是開合太極嘛。起來以後要伸開,一前一後。「前式似停而未停之時,即將兩手,仍如抱著一圓球,靠著身子,與呼氣同時往回返畫弧線。此種呼吸不可有聲。右手畫至心口,與左手平直,身子仍直立,不可俯仰歪斜。兩腿於兩手畫時,要同時徐徐往下彎曲。彎至里曲圓滿,上下似半月形,腰要塌住勁。昔人云:以腰為主宰,刻刻留意在腰間,是此意也。兩腿里根,同時往回縮勁,右足後根,極力往上蹬勁。語云:勁起於腳根,亦此意也。頭亦極力往上頂勁,心要虛靈(孫註:將兩肩鬆開,再將氣力用意往回收縮,用神逆運于丹田,則心自然虛靈矣)。」頭要頂住,心要虛靈。「將前式,亦似停而未停之時,左足再向左斜角邁去,足後根似落未落地之時,兩手再從心口,前後著徐徐一氣。」還是一個氣。然後往後縮,不要用拙力。「向左斜角伸去,伸至極處。兩肩亦同時往回縮勁(孫註:即是鬆開兩肩)。兩股前節要有力。以上蹬頂伸縮,皆是用意,不要用拙力。先哲云:虛靈頂勁是也。又云:不丟不頂,引進落空,是打手用法之意,不在此例。右足於兩手伸時,亦同時向前跟步,足尖著地。離前左足二三寸許,停住。左足與右足邁時,亦漸漸滿足著地。兩手仍如同抱著圓球相似。兩眼隨著兩手當中看去。外形式似停,而內中之氣不停。兩肩里根,與兩腿里根,即速均往回縮勁。腹內要圓滿虛空,神氣以意逆運至丹田(孫註:神氣收斂入骨是此意也),再將兩手一氣往右邊,如劃平弧線,右手劃至與右肩平直,左手心,與右胳膊里曲相齊,左足尖仰起,足後根著地,如羅絲軸之意。左足尖,與身手,同時向右邊旋轉,右足根,亦同時徐徐著地。兩眼望著右手看去,不可停住。」他在講攬雀尾的時候都在講手動著要氣,拿著個氣球,都在講氣。「再將右足往前邁去,足後根著地,隨即將兩手一氣著。」兩手一動氣要連著。「與右足往前邁時,同時如轉一圓圈相似,轉至兩手心向外。左手心離著右手裡腕二三寸許,兩手再一氣,往前推去。」兩手還是一個氣往前推去。「兩胳膊略彎曲點。左足與兩手向前推時,同時跟步,足尖著地,離右足二三寸許,右足尖亦同時往下落地,兩足尖均對斜角,兩眼仍看前右手,微停。腹內要虛空(孫註:即是松靜)舌頂上胯,轂道上提,腰要塌勁,足蹬勁,頭頂勁。古人云:腹內松靜氣騰然,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是此意也。兩肩,兩腿,里根縮勁,仍如前。亦皆是用意,不是用拙力,以後仿此。」「自起點至五節,要一氣流行。不惟五節如此,由始至終亦要周身節節貫串,勿令絲毫間斷,學者不可忽也。」因為他的開合太極拳每打一個姿勢就要打一個開合。攬雀尾完了就來一個開合,一開合就是氣的開合。咱們形神庄不是有個開合嗎?咱們形神庄就是從開合太極拳裡邊取的開合。他還講:「即將兩手,如同抱著氣球,內中之氣,如同往外放大之意。」象個氣球放大之意,一合再把氣收回來。所以孫祿堂這兒都是講的練氣呀!所以咱們說練太極拳是練氣的,不是咱們自己的杜撰,孫祿堂那麼說的。他還練道家功,孫祿堂是練性命雙修的。頭頂的穴位也叫層,有一層、三層、七層、九層、十三層。孫祿堂是練頭頂穴位的十三層的。他也練道家功。(三)、陳鑫《陳氏太極拳圖說·太極拳推原解、分類語錄》那別的太極拳是不是這樣呢?看看比較早的陳家太極拳。這是後人總結之後搞起來的,它裡邊也有太極拳的解釋,二十年代陳鑫寫的,裡邊分了幾個大問題,其中就有談氣的問題。看他怎麼說的。《太極拳推原解》,太極拳看他怎麼解釋。第一段《太極拳原解》,我們就不多說它了,說後面的。「其樞紐在一心。」太極拳的樞紐在於心,就是「心」、「意」、意識。「心主乎敬又主乎靜。」一個是安靜的靜,一是恭敬的敬。「能敬能靜,自褒虛靈。」咱們智能功不是也搞內敬外靜嘛,他這也是這樣子的。他這是根據很早的書《管子》里的古老氣功要求而來的。「天君有宰,百骸聽命。動則生陽,靜則生陰;一動一靜,互為其根。清氣上升,濁氣下降。百會中極,一體管鍵。」他這提了兩個穴位,一個百會,一個中極,中極穴在恥骨上一寸,但不是要注意這個地方,是要注意中極裡邊,那是人體的關鍵。所以他這兒講得不確切。一般是往中極裡邊走一寸、兩寸、三寸。這還不夠。有的說中極是會陰,有的書說是會陽。實際會陰會陽差得不多,就差一點點。那條直線才是關鍵。「初學用功,先求伏應,來脈轉關,一氣相生。手眼為活,不可妄動。其為氣也,至大至剛,直養無害,充塞天地。配義與道,端由集義,渾灝流行,自然一氣。」太極拳就這麼個氣啊,一氣相生啊。而這個氣是充塞天地的。後邊就講這個太極拳的用處了。「輕如楊花,堅如金石。虎威比猛,鷹揚比疾。行同乎水流,止伴乎山立。進為人所不及知,退亦人所莫名速。」「理精法密,條理縷析。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其大無外,其小無內。中和元氣,隨意所之,意之所向,全神貫注。變化猶龍,人莫能測,運用在心,此是真訣。」練太極拳就是用意念來帶著這個氣,來支配這個氣。練太極拳就練這個東西。那這個氣是什麼呢?他這個《陳氏太極拳論·分類語錄》裡邊一共是十三個問題,第三個問題就講「輕靈圓轉,中氣貫足」。裡邊講的就是這個氣。我挑了它一點,沒有全念,念多了這個課就不好講了。念這些東西就是要同學們知道傳統氣功跟傳統武術是一致的。太極拳和氣功更是一致的。「不偏不倚,無過不及,內以修身,外以制敵。臨時制宜,只因素裕。不即不離,不沾不脫。接骨斗筍,細心揣摩,真積力久,升堂入室。」「其勁皆發於心內,入於骨縫,外達於肌膚,是一股勁,非有幾股勁,即氣之發於心者。得其中正即為中氣,養之即為浩然之氣。」練太極拳要用內勁,內勁怎麼來的呢?用心勁,用意念。意念怎麼來的?用那個氣來的,支配那個氣來的,中和之氣。「中氣貫於脊中。」中氣貫到脊中裡邊去。「中氣上自百會穴,下貫長強穴,如一線穿成也。」他這兒是說百會和長強,前面說百會和中極。中極是前面,長強在後面,一個任脈,一個督脈,他就沒有講會陰。「以心中之中氣運乎四肢之中,是人所不見己,我獨知之也,須時時神而會之,久而自明。」心中的中氣往四肢去運。中氣是什麼呢?「頂勁領起來(頂勁:心之中氣。領:如提起)。」心裡邊的氣把頭領起來。「頂勁何在?在百會穴,其意些須領住(領是領其全體精神,令其不偏不倚)就算,不可太過。」不要太厲害,不要太使勁了。「過則下崩上懸,立不穩當,此是一身關鍵,中氣之所通者,不可不知。」這麼一領中氣就能通。從百會那兒氣就能通。「中氣上通百會,下通二十椎,此處一通則上下皆通。」百會一通,上下皆通。「全體之氣脈胥通,自無倒傾之弊。腦後二股筋是佐中氣之物,二筋之間其無筋處乃中氣上下流通之路,下行脊骨之中至二十一椎止。即前後任督二脈亦皆是輔吾之中氣。」他這講那個中氣是對的,講路線有的地方就講得不夠了。因為本來陳氏太極拳講經絡講得並不夠。從古來陳氏太極拳就沒那麼講。只是陳鑫寫書時用了好多經絡學說。實際太極拳裡邊不僅是陳氏太極拳講經絡講得少,各門太極講經絡都講得不夠。他們就會講一個太極之氣。哪個門派講經絡講得多呢?峨嵋派,峨嵋派講經絡講得多。峨嵋派是從「武當派、太極派」分出去的。武當太極有兩派是練經脈的。有一派他們的祖師現在還健在。他們完全是按照經脈走下來的。但一般的太極拳是不怎麼講經絡的,陳氏太極拳更不講經絡。但是陳鑫在寫書的時候,動作裡邊加了好多經脈的道理。有的地方講經脈是講對了,有的地方是泛泛的講的,對實用意義不是太大。後邊講中氣。「中氣最難名,即中氣所行之路處亦最難名,無形無聲,非用功夫久,不能知也。」說中氣最不好說,它怎麼走的最不好說,也最不好講。要是不經常練功夫,練出本事來,體會不出來。「所以不偏不倚,非形跡之謂,乃神自然得中之謂也。」不偏不倚不是指形體不偏不倚,指的是精神要得這個「中」。「即四肢中所運之中氣亦即此中氣之旁流,非另有一中氣。」這點是講對了的。身體里的中氣,到肢體里的中氣,這是一個氣,不是有幾個氣。「此外不偏,而後四肢之中氣皆不偏,雖四體形跡呈多偏勢,而中氣之流於肢體中者自是不偏,此意第可神而明之。」如果神這兒定住了,姿勢有偏頗的時候,但這個氣不偏。「氣非有兩,其柔而勁者為中氣,一味硬者為橫氣。其為用也,不偏不倚,無過不及,是中氣之用,非中氣之體。中氣之體即吾心中陰陽之正氣,即孟子所謂配道義浩然之氣也。」這是陳氏太極拳,有好幾處講氣。這一段講氣講得比較多,所以我給同學們念一念,說一說。我們說練太極拳就是要練氣,而且我們講練太極拳有太極拳的練法,有太極功的練法。練太極功直接從練氣練起來。所以我們這個講法看起來跟傳統太極拳是不矛盾的。只是傳統太極拳他們沒有分太極拳、太極功、太極道。一般社會上教太極拳的,包括孫祿堂也沒有這麼講。(四)、武禹襄《十三勢行功解》再從另外的角度再講一下這些問題。同學們可能也看過拳書,龐老師,這兩本書都是二十年代出的書,孫祿堂那本書是一九二四年出的,陳鑫那本是一九年寫成,三三年出的。三十年代又出了另一本陳氏太極拳。再早一點的書是不是也是這麼講的?所以我們再講一本比較早一點的,武禹襄得到王宗岳的《太極拳論》之後,根據他的練功體會寫的《打手要言》、《行功歌》,以後他的外甥李亦畲又把它寫成《走架打手行功要言》,後人不知道是誰把這材料給整理了一下,叫做《十三勢行功解》,但是內容都是武禹襄的。我就把這個給大家講一下,因為這個《十三勢行功解》對練太極拳來說是很關鍵的,方方面面的內容他都講到了。原來找這個材料的時候我以為沒有,看來這兒有,就是有些個錯別字,所以我把它改了一下。網際網路上有個網路快報,裡邊也有這個東西,它這個解釋還不錯。因為看書的時候這個材料我沒拿著,我這拿的是《張三丰太極煉丹秘訣》原本里的東西,裡邊有些印錯的東西。我給大家一邊講一遍念。這個《十三勢行功解》是武禹襄寫的他對《打手要言》、《太極拳論》和《十三總勢歌訣》的理解和解釋。這是把武禹襄打手要言裡邊精華的東西都集中起來了。顧留馨寫的《太極拳術》,上海體育出版社出版的,裡邊也有。同學們將來可以買這本書。「以心行氣,務令沉著,乃能收斂入骨。」用心意識來行氣,要沉著。這個「沉著」不是咱們說的那個幹事要沉著,不要慌忙,這個「沉著」不是。這個「沉著」是要氣沉丹田。這麼做就能把氣收斂到骨頭裡邊去了。「以氣運身,務令順隨,乃能便利從心。」按以心行氣,以氣運身,用那個氣來運那個形體。這樣就能夠心裡怎麼想它就怎麼動起來了。「不行呀!我現在動不起來呀。」這是說練功得練到一定程度。所以現在:我想動!你想伸胳膊你還得伸,你想了它不伸。你還得真伸才行。練功時你得想伸,用以氣運身。但一開始這個氣還感覺不到它,得練功以後體會到氣了,神和氣合一了。因為練太極拳有兩種練法,一種練法是自發功,自發動起來,氣一衝,意念跟著動。這是意念和氣合到一起了。最後也是神氣合一。最後就不僅是氣來動起來,而是神和氣合成一個,意念一動氣就跟著動,氣一動意念就動。這是從自發功練起來的;另外一種普通的練法練起來,先從姿勢練起來。也是要用意念這麼練。不要用力氣,要用意念來動彈。這要伸胳膊,這樣一伸,不要使勁,用那個意念,空的。怎麼叫用意念呢?要放鬆,形體要放鬆。怎麼叫放鬆呢?胳膊一動的時候,用手帶著胳膊動,推也是手帶著胳膊動。這樣就叫放鬆了。這是個竅門,用手來動,手不要使勁,拿手動彈,它自己就放鬆了。這樣就能便利隨心。「精神能提得起,則無遲重之虞,所謂頭頂懸也。」練功時精神提起來,練氣功也是如此,練太極拳時精神得提起來,頂頭懸,你精神提起來就沒有遲滯、沉重、重拙的樣子。「意氣須換得靈,乃有圓活之趣,所謂變轉虛實也。」意念和氣要換。昨天咱們講虛實變換,虛實變換得用意氣來變換它。意念一動氣帶著動,形體帶著動。這樣變化才能靈活。從前邊這幾句話來看,練太極拳就是練意和氣。昨天咱們講的《十三總勢歌決》一共一百四十字,裡邊一共使用了七個意字(命意源頭在腰隙,變換虛實須留意,勢勢存心揆用意,刻刻留意在腰間,意氣君來骨肉臣,想推用意終何在,字字真切意無遺。)練太極拳就是練意念、練氣。「發勁須沉著松靜,專主一方。」太極拳在練的時候要發勁,有人把十三勢作為推手的,他這兒就講那個發勁,發勁的時候要沉著松靜。要發勁,一對手,意、氣、力、形得專註到一個方向去。你要發勁,看這兒弄那兒,那就不行了。得專註一方。「立身須中正安舒,支撐八面。」身體形體一立要中正,一口鐘一樣,前後左右上下都得要中正。這樣氣才正。「行氣如九曲珠,無往不利。」九曲珠有好多種解釋,說身體上中下三節,胳膊的肩肘腕三節,腿的胯膝腳三節,稱為九曲珠,有這麼解釋的。但是這麼講好象沒有抓住它的要點。九曲珠從內講是講脊柱。脊柱的生理彎曲有九個。這九個彎曲,九曲珠得把它們連起來,一個壓一個,一個壓一個的連起來,微微有一點小彎曲。這樣才能把氣貼於脊,將來才能力由脊發,才能發揮它真正的作用。當然這麼講也可以:上肢三,軀體三,下肢三,這是「力發於足,主宰於腰,形於四肢。」但是對於「主於脊,主於腰」就強調得不夠了。「運勁如百鍊鋼,何堅不摧。」太極拳運勁時很軟的,但是真到用的時候是綿里裹針。「極柔軟,然後能極堅剛」嘛。「形如搏兔之鶻,神如捕鼠之貓。」有的書把鶻字印錯了,印成鵠字了,應該是鶻,鷹的一種。鵠是天鵝,它不會逮兔子。這是象鷹抓兔子一樣很快的,蓄而待發,很勇猛,很快;象貓要逮耗子的時候,在耗子洞前守著,等著耗子出來,趴在那兒,精神非常集中。一個是形,蓄而待發,很勇猛;一個是神,很安靜,很集中。其實練任何拳都是這個樣子,練氣功,練形神庄、五元庄都得這麼精神集中才行。可我們練的時候晃晃蕩盪的,那怎麼出功夫呢?那是對自己練功夫要求得不夠。古人用語比較簡練。「靜如山嶽,動若江河。」安靜時象山嶽一樣。有的是說靜如秋岳,動如飆風。「蓄勁如開弓,發勁如放箭。」你要練起功來也是一樣,蓄勁時象張弓一樣拉起來,蓄而不發,要發勁象放箭一樣很快出去了。有的說太極拳慢慢噹噹的,怎麼打人呢?因為現在練太極拳的大部分都是老頭老太太,有病的、體弱的。所以象外面說的太極拳打不了人,什麼也幹不了事,是豆腐拳。為什麼是豆腐拳呢?都是身體弱的人在練。好多練長拳、炮捶等別的拳的人,他身體原來就棒,所以打太極拳的就讓人打了。好多練太極拳的一講起來倒是挺漂亮,一比劃手就輸了。「太極拳打不了人!」這是因為練太極拳的人素質太差。實際太極拳那是綿里藏針。《打手歌》里講嘛,你來得緩我就緩,你來得快我這兒還快。過去講「彼不動,己不動,意在彼先」,你要不動我也不動,意念在你前面;「彼若動,己先動,力在彼先」,你要動,還沒動,我先動上了,力量在你前面。你要不快,他一動,力量能走到他前面去了嗎?所以練功夫都是有它一定功夫的。咱們現在練太極拳不是為了搞技擊,但是實際上太極拳應該是很厲害的拳術。「曲中求直,蓄而後發。」太極拳練的時候走圈,到用的時候就不走弓背了,該走弓弦了,化你的時候,用力的時候還得走圈。「力由脊發,步隨身換。收即是放,放即是收。斷而復連。」關鍵的一句話就是力由脊發,從脊樑發出去。腳步跟著身形來轉換。「往複須有摺疊。進退須有轉換。」這兩句話對練拳太有意義了。往複須有摺疊什麼意思?摟膝拗步,打出去了,怎麼摺疊?這腰松不了摺疊不了。一推出去怎麼回來?我們一推出去又回來了,那樣回來就不是太極拳了。所以這兒一出去,這兒一推,到頭了,腰那兒一松又長出去了,一長出去了,手上半個圈,外邊半個圈,這一個圈拿回來,一個太極。粘連黏隨關鍵就在這個地方上。腰松不開,這個粘連黏隨就不好練出來了。現在腰會鬆開了,腰那兒往後一松,腰往後去,手往前邊去了,它自然就回來了。所以這個拿腰來解決。當然我們不是著重去練技擊,我們著重於練養生,但是道理要懂。道理懂得它:腰很關鍵,得解決腰。不管你練技擊也好,為養生也好,腰你解決不了,問題都解決不了。將來你會力由脊發了,光力由脊發了,弄不好就出毛病。腰松不開氣機不能上下流通,不能轉換,你看好多練太極拳的,到了晚年,紅頭漲臉,虛陽上越,得了半身不遂。不要以為練太極拳,內家拳就不出事,也可以出事,我跟郝部長說嘛,郝部長說:「龐老師啊好多練太極拳的情況都這樣,我看了以後很感慨就是了。」所以力由脊發必須要松腰才行。當然這兒講得就不夠了。「往複須有摺疊。進退須有轉換。」咱們現在先不管這些問題,因為才開始練姿勢。一開始第一階段,你能做到姿勢圓活、輕靈、松就行了。一開始還什麼都談不上呢,先把姿勢比划下來。現在一練就腰酸腿疼的,可能也有的能了。我們年輕人現在一練還難受,就說明我們的體質還需要加個太極拳再變一變。我希望師資班的同學們畢業之後身體素質能上一點點。練太極拳的時候你就不能直腿練吧?一練就是弓箭步,這麼一練,大腿也疼了,腰也難受了。老做弓箭步,給你耗著呢。所以講,練功夫可不是那麼簡單。你以為功夫一說就來了?真得練才行。「極柔軟,然後極堅剛。」你練時身體能夠軟下來。一開始你綳著勁,那成拙勁了。為什麼太極拳練氣能練得快呢,你把它放鬆了,你放鬆了氣才好過。你綳上勁,肌肉一緊張,就壓迫了,氣就不好過了。「能呼吸,然後能靈活。」練太極拳第一步不配合呼吸,到了第二步才配合呼吸。一般開時呼,合時吸,升時吸,降時呼。你把呼吸配合好了,你的姿勢它就自然了,它就不彆扭。「氣以直養而無害,勁以曲蓄而有餘。」這個氣不是呼吸之氣,是指內里的氣。講太極拳裡邊,一個是呼吸之氣,一個是內里的氣。利用呼吸之氣來調動內里的氣。這是兩個氣,兩個開合升降。「心為令,氣為旗,腰為纛。」心、意識,發命令的;氣是旗,一發命令旗就動彈。腰是大旗的杆子。有的說腰為纛,手為旗,腰一動彈,手就動彈。「心為令,氣為旗」心和氣來說,心是做主導的,氣跟著動彈;腰與四肢來講,腰是為主導的。他把它分開。「先求開展,後求緊湊;乃可臻於縝密矣。勁似松非松,將展未展,勁斷意不斷。」一開始練,姿勢先要求開展,以後練緊湊,由開展到緊湊才能達到縝密。「又曰:先在心,後在身。」練拳時,想做哪個動作意念要先想怎麼動彈,心裡先把它預想出來。想得越具體越好,意識里發的命令越具體越好。然後由那個意念帶動形體來動彈,這叫先在心,後在身。「腹松,氣斂入骨。」腹部要放鬆,把氣收到脊背骨裡邊去。「神舒體靜,刻刻在心。切記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牽動往來氣貼背,而斂入脊骨。內固精神,外示安逸。」裡邊把精神固住,外面很安詳的,不急不躁,很自然。「邁步如貓行,運勁如抽絲。」這裡要注意了,因為這個《十三勢行功解》是武禹襄來解釋的,他那個《打手要言》也是這麼寫的。因為武氏太極拳小,是活步。他那一邁步,跟貓一樣,一邁步是腳尖先著地,腳跟後著地。其他的楊氏太極拳、陳氏太極拳、吳氏太極拳、孫氏太極拳都是腳跟先著地。而武氏太極拳是腳尖先著地,跟貓一樣邁出去。這個「邁步如貓行」最少包括這麼幾層含義:一、貓很輕靈。地上一落,腳尖先著地;第二、貓要跑跳時,腰會弓起來,有彈性。所以腰要弓著。那我們練太極拳為什麼要腳跟先著地呢?因為要調動陰陽之氣。真要是用到武功上,用的時候還得是腳尖先著地。這腳一出去,一抬起就是一腿。離得近,一抬腿,首先是膝蓋一撞;離得遠,一抬腿往前走的時候,一般腿是不突發,往前一出隅就是一腳,腳往下一落地,那樣身子得跟進去,往往是腳尖先落地。腳尖先落地就是為了使腳更加輕盈。腳尖一落地,腳心得含起來,含住,氣才能收住。這是練武功腳要輕盈的意義,腳要輕盈就這個意思。按過去武功的踢腳,高低腿,把腿往下一落,腳尖點地。不是一踢起腿來,「吧嗒!」撂下來,不行。往上一踢腿,現在不要鉤腳尖,原來踢腿要腳尖鉤著,把後面抻著,往前踢腦門。踢過山腿是右腳往上踢,繞過左耳踢後腦勺,或是左腳往上踢,繞過右耳踢後腦勺。原來是要腳尖鉤著踢,現在不讓那麼踢了。腳往下一落時,腳尖一鉤,這就是練的反應,這就是武功的用。「邁步如貓行,運勁如抽絲。」他們對抽絲研究得還不夠。陳鑫陳氏太極拳講纏絲,籠統的講得比較好的。有正纏絲、逆纏絲。螺旋勁、抽絲勁是進如螺旋,退如抽絲。這個昨天咱們講了,不是什麼都是抽絲。往前走你抽絲還怎麼抽啊?胳膊往前怎麼抽?抽是往回才對呢。往前怎麼抽啊?就不好抽了。說「進如螺旋」,螺旋是一轉,轉著出去。拿拳可以轉,張著手也可以轉。你把手指伸開,這麼一轉,注意大拇指一扣,這麼一轉,食指,這麼動,或是這麼動。慢慢地動一動,你手指尖的穴位就有感覺。你得放鬆了動,別使勁。一使勁就不靈了。得放鬆了。這麼慢慢地動一動,手指尖的穴位就開始會有感覺了,氣感就可以出得來。這是纏絲裡邊的抽絲。你要是分開的話要注意小指大指,用劍指做也可以,去體會它。這麼慢慢練也可以把經絡練開了。「全身意在蓄神,不在氣。在氣則滯。」神意要全,把神意集中起來,神要蓄住,要含蓄、儲存、準備。全神全意幹什麼?要把精神蓄起來,不要把神住到氣上去。在於蓄神而不在於氣。精神要集中,不要蓄到氣上去。練太極拳要以心使氣,現在又講要在精神,不要在氣,為什麼呢?「在氣則滯」。你把精神住到氣上去了,意念和氣定住了,它不靈活了,不變了,獃滯了。在神上定好了,神如捕貓之鼠,在一塊呆著,耗子一來,騰!就過去了,非常快。所以把神蓄起來,神一蓄,氣它自然而然就蓄起來了。不要管氣。一管了氣,氣就滯住了。「在氣則滯」嘛。「有氣者無力。無氣者純剛。」這句話有弊病。應該是在氣者無力,你的意念都在那個氣上,不好轉化成力了;或者是「尚氣者無力」,光注意氣了。這句話有弊病,可原文就這麼寫的。應該是在氣者無力,在意者純剛,完全用意念,剛勁就來了。「氣若車輪。腰如車軸。」他這裡面很多地方不僅講了氣,不僅講了要用氣,而且要氣貼於脊,氣斂入骨。氣收斂到脊柱裡邊去,而且這個氣還要把它用起來。怎麼用氣,怎樣才能斂氣入骨呢?在這一點上拳書上都寫了「斂氣入骨,氣貼於脊」,但是具體怎樣「斂氣入骨,氣貼於脊」,好多書都沒有講。有的說一含胸之後就氣貼於脊了。哪有這麼簡單?那氣貼於脊也太好做了!練太極拳講究主宰於腰,但要怎麼主宰於腰,腰不鬆開怎麼主宰於腰?現在好多練太極拳的都講磨腰,腰象磨一樣轉。當然咱們站著不好轉,一轉是在轉胯了。坐著好轉腰,會轉的脊梁骨會一節一節地轉,那叫轉腰。但僅僅如此那還不叫主宰於腰。一開始形體一動主宰於腰。比如:胳膊伸直了放在體側,放鬆了一轉,轉過來了,它也跟著轉,一回來,它也跟著回來。跟個鞭子一樣,鞭梢那樣晃蕩。這麼一轉,你看轉快點,快了一轉,你這兒停了,它還不停呢。你不要故意這樣動。你要放鬆了以後,一轉,你這兒回來,它這兒就又再回來,這樣打個圈又回來。這叫主宰於腰,拿腰帶動形體就是這個意思。你肩關節、肘關節得放鬆了,不放鬆不行。你不放鬆,就這個樣子。先是身體一動,肢體落在後面的,將來氣充起來了,身體一動也是要主宰於腰,它肢體就過來了。二、松腰法但是怎樣把氣入到脊裡邊去,怎樣主宰於腰?那就得松腰。咱們講練三心並站庄能松腰,練蹲牆能松腰。那時候講了松腰,但是講蹲牆的時候就沒全講它。因為當時我們說要練混元竅,咱們智能功不練下田,直接練中上二田,所以松腰就一般的講了。而真正全部松腰得松命門,往命門去松。按太極拳的要求是「命意源頭在腰隙」,這個問題也講了一些,但是沒有非常細緻的強調它。所以現在看來練太極拳補我們這個不足是非常有必要的。「命意源頭在腰隙」呀,命和意都在那兒產生啊,得強化它呀。所以今天我們就給大家專門講這個問題。講這個松腰。先得會把腰鬆了,松腰的同時要把氣收斂到腰上去。這個腰的位置一般是指腰椎二三四,說得更確切點,還應該包括腰一,腰一到腰三,當然加上腰四也行。關鍵是腰二的命門。其上是懸樞穴,懸樞穴兩邊是三焦俞。那個脊椎到了第一腰椎以下就沒有脊髓了,變成了脊神經往下走了。所以我們在松腰的時候要把命門鬆開。鬆開它以後,不僅它自己會前後動彈了,你還得會使它往命門收東西,意念往那兒收。你看咱們小腸系膜上後邊連著的,要會往那兒收它去。再有這個松腰就是氣斂入脊,還包括了把我們的脊神經的功能強化起來,感覺神經往裡邊走,運動神經、脊髓神經往外出,要把它的功能強化起來。要強化它,脊柱那兒要會動彈,將來不僅會前後動彈而且還會轉著動彈。小腸里有好多食物的氣,食物的氣是後天的氣。腹部往回一縮,後天的食物的氣和先天混元神室的氣場一結合就帶著了全身的生命信息。腰往那兒松是要松這個去。這樣才能起到真正起到強化我們周身的氣的作用。要強化這個氣。(一)、坐式怎麼練?一個是躺著練,一個是坐著練,一個是站著練,站著練三心並站庄。我們強調的是蹲牆和坐著練。說起練來很簡單。今天我主要給同學們講坐著練。我要一說,大夥一聽會說:這麼簡單呀!坐著兩個腿往前一伸一坐,完事。平著,腿伸直了,兩個膝蓋並上,你們坐馬扎還好做,一坐平了就抻得慌了。象練太極拳的要求將來得是力由脊發,氣貼於脊,腰要鬆開,肩與胯合,肘與膝合,這一坐就都有了。就這麼簡單?欸,就這麼簡單。當然這裡邊還有很多的動作。一開始練的時候要把我們的基本功練起來。按五元庄叩齒,舌頭轉圈,先叩門齒九次,然後依次叩左齒、右齒各九次,再叩門齒九次,這樣來集中精神。接著舌頭圈著牙齒正轉三圈,再反轉三圈,再在牙齒外面正、反各轉三圈,這樣同樣是為把精神集中起來。坐的時候隨便一坐,不一定非得要坐得筆挺的,要放鬆了越自然越好。腰往後塌,鬆鬆垮垮的一呆,好像賣肉的把骨頭剔了,沒骨頭了,那樣松著。腿要伸直,把膝蓋往一塊兒一併著,兩手捂在膝蓋上,肩放鬆了,按松肩空腋的要求做,放鬆,真放鬆了,肩會往下沉,這一放鬆就都有了,一下坐兩鐘頭。這不象盤腿,盤了腿,腿麻,這麼坐腿不麻。坐一會兒,腰胯就酸了,酸了就不好坐了。這是練毅力呀,練定力,練精神的定力。這是最簡單最基本的。一般外面教就不講這個了,師資班的同學你們聽了也別當小販去買去,你先好好練練再說。因為這個真是寶貝呀。可我們很多同學不拿它當好的呀,當土坷垃給扔了。這真是好東西,你上外面去聽不著的,沒人搞這東西的。就這麼坐非常了不得。你認真坐兩個鐘頭,看什麼感覺?不要多了,一天練兩個鐘頭,練六十天,完了以後你們再寫練功體會。希望你們都寫點練功體會,我看看你們有什麼體會。「老師,我們一百多人你能看嗎?」你們這一百多人,只要你寫我就給看。可能有的同學今天練兩鐘頭,明天可能就不練了。第一,覺得太簡單,就練這個?第二,覺得太難受。就這個還難受?你試一試,看難受不難受。這麼一坐,首先要放鬆,精神要集中到命門穴,命門穴那兒要注意是個氣球,要想到命門穴前面椎管裡邊的脊髓。我們練時是先從前面練。肚臍往回收,縮回命門去,用力縮,縮得越使勁越好,縮得越大越好。會陰往命門上提,會陰肌、大腿肌都要使勁往命門上縮,大腿股四頭肌也綳上勁了,大腿折窩也往那兒縮,使上勁。同時尾閭骶骨往後突。會陰那兒往上一提,肚臍往那兒一縮,它那兒就往後突,命門往後突。吸氣時膈膜下降往命門那兒擠去,肚子不要鼓起來,膈肌下面的附著點在第一腰椎,意念往那兒去,幾個地方一起來。這幾個動作是吸氣時一起來,呼氣時就放鬆。一吸氣腰要往後一弓,身體自然放鬆了就往下落一下,一呼氣就開一點。就反覆這麼搞,反覆這樣練。可以給自己規定一下,練上三十六個或四十九個呼吸之後,再使勁扳腳,拿腦袋夠去。扳時要注意膝蓋要往裡合住,別鬆開。年輕人練這個應該都不費勁,就是時間長了就受不了。同時還要注意發音。把五元庄的「誒吁英」變一變,吸氣時發「吁」的時候加個「en」音,發出來就是「氳yu-en-」音。吸氣時發音,會陰往上提,把地氣升上來,到命門那兒去。注意不要發出聲來,默念,慢慢的兩個音發得要長,兩個音不要同時發出來,發到「en」音的時候還要保持「yu」音的口形,要保持兩個音的口型。一吸氣,發個音,氣就下去了。上面膈膜下去,會陰提上來,肚臍往回收,股四頭肌收縮,膝蓋也往回帶。這是吸氣的時候。呼氣時發「yi-e-ng-」音,保持三個音節的口型,呼氣時也是默念。就這樣反覆練,慢慢腰那兒就鬆開了,氣就進去了。等氣進去了,腰那兒會「窟嘚!」一下,有個感覺。當然不會「窟嘚!」響一下,有個別的還真會響一下。一般不要管它。就這麼練,氣就往脊柱裡邊去了。實際上是往脊髓裡邊去。再以後,練它以後你慢慢全身會松,就反覆練,整個軀幹都會放鬆,胳膊發沉往下墜,肩膀也要往下墜,肋骨也要往下墜,肋骨還會疼。一喘氣肋骨還疼,「怎麼出事了?」沒出事,放鬆了。這兒疼,這兒脹。就這麼點小玩意兒事還挺多。就是胯骨酸呀,腰酸呀,難受極了。這是練毅力呀,看能不能堅持呀。真好好練,真出功夫。這是最基本最基本的功夫。將來你這一吸氣,會陰上提,胯也會往上提,往回縮,肩膀往下一放鬆,好了,肩和胯成為一個整體了。練內家拳說肩與胯合,怎麼合住?欸!就練它、體會它,就合住了。等再練一練,胯會收了,膝蓋再那麼一收。會陰一縮,膝蓋也往命門那兒去了,兩個肘也往回那麼一縮,肘和膝蓋也合到一起了,往命門那兒合進去了。等再以後,手那麼一縮,腳那麼一縮,它們也回去了。外三合要從練拳上合住,練好多年都不好合住。可練這個絕對過不了一年。甭多了,一天練兩鐘頭,一般的人快的人一個月就合上了,慢的人三個月就合上了。特別特別不好好練的那就沒法說了,不練那就合不住了。有了方法以後不練不行。慢慢去體會,往回一縮,會陰、腿使勁時什麼體會?放鬆了什麼體會?腿綳直了,不用力,用意念往回縮,什麼樣子?用肌肉一縮什麼樣子?多體會體會,用不同的辦法來體會它。但是這個得要時間,你才開始練,一天都想要體會到它,你還做不到,就要反覆練。這樣練就是「腰為第一主宰,丹田為第一賓輔」。昨天講的《心會歌》裡邊就有。對於這個問題好多拳書裡邊都沒有解釋。「腰脊為第一之主宰,喉頭為第二之主宰,心地為第三之主宰;丹田為第一之賓輔,指掌為第二之賓輔,足掌為第三之賓輔。」把丹田氣收到腰那兒去,通過腰再行於四肢,練這個就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這個松腰法就是為解決這個問題的。什麼叫心會呢?用心來體會,用心來領會嘛。從練太極拳到太極功就是練它就夠了。《心會歌》是誰寫的也不知道,我也沒去查它的出處,六十年代學太極拳的時候師父說過,我也沒追這個東西,現在也沒去查它。《心會歌》寫得太好了。「腰脊為第一之主宰,喉頭為第二之主宰,心意為第三之主宰。丹田為第一之賓輔,指掌為第二之賓輔,足掌為第三之賓輔。」咱們講的這個松腰法是為解決第一主宰和第一賓輔的問題。第二主宰和第二賓輔我們現在暫時還不能講它。一方面講了也沒意義,也沒用。免得同學們聽了,懂得太多了,當小販賣去。先講第一個主宰和第一個賓輔,好好去練去。等有人真練得有點門道了,我看看,第二主宰我再單個講。誰練第一主宰我看練得行了,後面的才單個講,就不能公開這麼講,就不講這麼多人了,要不他們也太不知道值錢了。第三主宰和第三賓輔那就更談不上了。第一主宰這麼練,同學們一定要把它當作寶貝來練。你練了以後,不僅對你身體有變化,對氣有變化,而且是真正練功夫最根本最根本的基礎。所以以後松——松——松下來了以後,慢慢它自己就可以起來,可以呼吸,時間可以很長。就這第一主宰練好了以後,慢慢它會喘氣呀,裡邊從命門那兒會象個葫蘆那樣在開合,可以從命門那兒,嗚——它在開合。有同學寫體會說:「龐老師,我命門那兒會開合了。」好啊!我看看。你會開合我能看得著,甭坐著,就是站著也可以看。一看就完了,那說不了假話呀。這是坐著練。(二)、躺式再有就是躺著練。等你練完坐功之後,要睡覺之前,躺著再練一會兒。仰著躺平了,放鬆了,把姿勢調整好了,把腰椎往下塌。一般躺著時腰椎是往上弓起來的,腰後就空了。用意念讓腰椎放鬆,放平,平——腰後突出去,把尾閭往上翹一點,兩胯往上收一點,平下來。這是第一個動作。再把兩個手的指背靠在一起,從肚臍下面一寸半的氣海穴往下壓,摁住斜著向上摳,直著往下壓也行。會摸到腹主動脈嘣嘣在跳。好多人一壓裡邊就疼,說明裡面還有濕寒之氣。再轉一轉,吸氣往那兒放鬆,跟那個吸氣的辦法一樣。吸氣往下壓,呼氣抬起來。慢慢再轉,先逆時針轉,再順時針轉。這個辦法也很簡單。我估計最少有十分之七的人一壓就疼,就說明我們身體的健康程度還不夠。等你一壓不疼了,裡邊氣就足了,它比較好通了。這也能衡量我們的氣充足的程度。有的人肚皮很軟,一壓就好像摸到骨頭了,這是說明丹田氣不足。一吸氣時往下沉,慢慢練得腹壁有了彈性。像這些東西都是很簡單,很隨便就練了功夫了,可就是沒人好好練。「龐老師,沒人給我們說啊!」那好,我現在說了,咱們過兩個月再檢查看看,看什麼樣子了。一般來說躺著練不要太多,最多最多練八十一個呼吸就夠了。呼吸八十一次才多大一會兒啊?八十一個呼吸就夠了。吸氣時不要發音,壓下去,呼氣抬起來。練完後,兩個手放在身體的兩邊,安靜地想:一吸氣往命門那兒去……。睡不著覺就練,睡著了就睡。就完了,多好?挺美。但堅持下來就不容易了。堅持下來就是功夫,就是不好堅持。(三)、蹲牆式再就是練蹲牆。練蹲牆就和我們練坐功差不太多,意念、活動基本都是一樣,就是姿勢不一樣。往下一蹲的時候,你自己可以考慮,是蹲的時候吸氣還是起的時候吸氣。一般是起的時候吸氣好一點。可以自己摸索。你自己覺得蹲的時候吸氣好就蹲的時候吸氣。因為每個人情況不一樣。要求肚臍往回縮,吸氣時膈膜往命門垂呀,會陰往上提呀,這些要求都是一樣的,吸氣往那兒去,呼氣就鬆開,吸氣發「雲」字音,呼氣發「英」字音,是一樣的。所以這裡邊看起來就比較簡單了。刻刻留意在腰間,氣貼於脊,打好基礎然後沒有事,你就隨時隨地想著命門,慢慢就成為「命意源頭在腰隙」了,命和意,氣和意念都集中到命門了。這既是「命意源頭在腰隙」,又是氣貼於脊。等我們前面做好了,你還要注意後面,後面也要往那兒縮,從命門外面往回收,往那兒擠;從長強、尾閭那兒往回收,從枕骨那兒也往回收,這樣就成球體往裡收了,所以從形體上先就這麼做。等你做熟了,很自然了,一吸氣,會陰上提,膈膜下降,肚臍往回收,這時就把它放開,腦子裡面空空蕩蕩,丹田裡面也空空蕩蕩。我們那時再取天河之氣,不往腦袋裡面放,而往那兒放,就好放了。所以這本身既是練我們的意志力,練定力,練安靜,又是練氣。這一點當時為什麼沒有講呢?因為當時想往混元竅去做,而且我們那些人都是一般的練功的,所以練功時著重於外面的混元氣,我們用那個方法把外面的混元氣快點搞起來。因為以前練功對外面的混元氣注重不夠,我們智能功搞了這東西,需要快一點把它搞起來。因為當時我練功時自己覺得這挺好,混元氣開竅,混元竅開,挺好!往肚臍一收,收得挺好。所以現在我就說:「就忘了你龐鶴鳴練了幾十年功了,你從四歲就接觸功,人家從什麼時候接觸功啊?你往這一收挺好,別人也收得這麼好嗎?」這說明還是有點主觀性了。但好多人往混元竅收氣也行,好多輔導員不也會收氣治病了嘛!所以真正怎麼把內氣固定起來,把身體素質再強化一下,變一變,所以這幾年從咱們師資班畢業來看,同學們畢業以後病還沒好,別的沒長進,眼鏡倒長了。我一看,我這當老師的有福,這麼多「進士」(近視)。過去這麼多進士,就可以當翰林,當狀元了。別的沒出,培養這麼多「進士」,這說明我們裡面的東西還不夠啊!所以現在形勢一變,我也反思反思。當然將來我們練太極拳不一定每個人都這麼練,因為有的人他不一定願意這麼干。一般的人練練拳,活動活動,舒服舒服就行了,誰追這個呀!真要是研究生命活動的,真要是研究拳術的,不這麼練,根基打不起來。想真正往高層次上走去,那種情況看來內在的基礎還不夠。所以這也是現在,我們搞了一大段了,辦學辦了十一年了,回頭總結總結經驗。我們真要是全面變化我們身心素質,還得從基礎上打,直接走混元竅還不夠。所以這次給師資班和職工們來講「命意源頭在腰隙」,把先天的根本竅打開它,把內在的精氣充起來,裡邊有了本錢了,再吸收外面,那就好做了。龐老師,那前些年是不是搞錯了,搞糟了?不能說搞糟了。我們不是搞得挺好嘛,外面反應挺好嘛。讓咱們再好點!龐老師,將來還有好的沒有?我可以告訴大家,肯定還有好的!現在為什麼不教?不是不教。因為如果將來一旦是我們把氣的本質搞出來之後,要從意識上來講述人體的穴位、經絡。經絡這個問題,現代研究有了成果,但經絡是什麼還不清楚。將來如果真要是要搞氣功生命研究的話,要按照智能功的經絡學、經穴學,也還得搞。將來很可能上幼兒園,就給小孩搞點我們自己特製的娃娃的動畫片,一條經絡,一個小孩在那兒蹦蹦,穴位在往外冒氣。讓小孩背經絡、經穴,讓他還沒有上學就知道哪兒有什麼什麼穴位,他自己竅一開,氣就通了。所以智能功講混元,這些東西丟了還行啊?為什麼我們現在不教它呢?因為現在我們好多人對經穴還感覺不到。就那麼轉(螺旋轉掌開啟指尖的穴位)……老師我們現在腰上那麼轉它行不行?你先別轉它,你先集中精神解決集中的問題。你想一下把什麼問題都解決了?做不到,得有個時間性。我想就轉這個,反覆這麼轉,放鬆了以後,大腸經慢慢也能通。多長時間通?誰也不知道。一天通?一個月通?也許你練一年也沒有通,倒是費了事了,所以先不搞它。將來很多知識,很多練功的方法都要搞起來。古人好多正統的練功,好的東西我們還是要繼承下來。我們說我們智能功並不是把古人傳統功法里的好東西都集中下來了,還不是。我們智能功,八十年代編功,後來寫書,那都是根據八十年代以前實踐寫的書。這麼多年來,從編了功,整天就教功啊,又寫書啊,弄得腦袋昏頭脹腦的,和以前練功時就不一樣了。以前就拚命練功就行了。以後光顧了為人民服務了。你要練功,一般性的練功好練,你要想搞點發明創造,那樣去練功就不行了。你不下點功夫那還行啊!日常生活練功,我去講課,太累了,先組個場,組場講課,一邊講課,一邊練功了,那樣練功你還有發明創造?你的性命還有得了嗎?再高深一點你能研究得了嗎?你能保住你的小命就不錯了,別癟了就是。好多東西古人沒有啊。像咱們方才講的松腰,這個東西不是過去老師教我的,老師以前就沒教這個東西,沒這麼教。站庄松腰那是老師教了的,老師給擺姿勢,摸摸老師的腰。以後都是自己慢慢來體會體會,在實踐當中搞起來的。有的是經過老師認可了的;有的,老師都死了,也沒法認可了。所以也不需要老師認可了,你感覺到了嘛!所以這些問題自己來體會它。站、坐、躺都練松腰,把腰鬆開了,身體的素質、自己這個氣的變化就非常快了,那樣再練太極拳就有意義了。現在我們白天練練太極拳活動活動筋骨,活動活動關節,也好。所以你們一定要加上時間好好練它,哪怕晚上少睡點覺,不練兩個鐘頭,中午練半個鐘頭或一個鐘頭也行,晚上坐它兩個鐘頭。放了假之後,一天沒事就坐著去。你們真坐一個暑假的話那就行了。真是這兩個月的時間,除了吃飯睡覺上廁所,沒有事就坐,這麼坐兩個月最少最少要過一關,有的可能中關都過去了。小關,腰鬆開以後,氣進去,氣一進去,沿著脊梁骨裡邊走啊,甚至在脊梁骨前面氣也會走啊,脊梁骨的氣與四肢連起來啊,用意念一動彈,四肢當中的氣也往回走哇,近似於中脈的影子啊,有好多就可以做得到。可是我們同學們就是:第一,坐坐就煩了。這沒味,這沒什麼意思啊,這就是個酸哪,難受啊,沒別的東西啊。我說這麼多酸不就來勁了嘛,有酸的感覺不就行了嘛。你腰胯多動一動,一方面放鬆地動,多體會體會;綳勁,放鬆,腰挺直了,鬆開;肩沒事轉一轉,鬆開,空著;把肘往前翻一翻,放著,憋著,放著。都慢慢體會一下。一開始你還什麼都沒有做,你就別去體會這些情況。等你放鬆了以後,有點味了,你再去體會這些東西。一開始還什麼都沒有,你體會什麼?一開始就這麼閉著眼睛好好獃著,就管呼吸發音、集中精神。等同學們這一關過了之後,我們再講下一步。可能開學之後還給同學們講怎樣充實我們的五臟六腑。把腰的問題,根本問題解決了,身上的零件還得收拾收拾啊,這五臟六腑還得管管它。把根本解決了。所以我說這一屆師資班可能趕上美事了,可能要系統地把基本的教一教,可能教到第三步左右。等於是把我們原來教的的東西再深化一步。因為不按我們原來教捧氣貫頂法、形神庄、五元庄、中脈混元的順序,不教中脈的話,就從基礎上搞起來。和我們前面搞的也不矛盾,但是更簡捷一些,更簡單扼要一些。充實五臟和我們五元庄一點也不矛盾。這些東西下個學期再給同學們講。所以現在先講太極拳正好打腰的這個基礎。如果同學們有的腰松得很好了,我再給你們講「喉頭為第二主宰」,那時是單給個別人講。公開講收拾零碎——五臟六腑。講完了五臟六腑之後,再講定神,這是第三步功夫。還都沒有講喉頭的那個情況。喉頭那個情況要搞形體。因為練功修道,咱們書本上寫了:「虛無之道有淺深焉,深則兼被於形,淺則惟及於心」,淺只到意識,深層才能定於形體,充斥到形體上來。光在意識上是干慧,乾的智慧——有智慧,有功能。有時查查病,遙感等功能都可以出得了,但屬於乾的智慧,形體還沒有充斥起來。所以太極拳《心會歌》講的三個主宰從練功來講,直接關係到術、功、道,這是從武學上講的。過去傳統氣功不這麼講。傳統氣功是直接修大道。所以今天我們給同學們講了太極拳練氣,氣還要貼於脊,這是練太極拳的關鍵,所以後邊我們講了怎麼練氣貼於脊,講了方法。今天內容不多,我想就到這兒就結束。今天早結束幾分鐘,你們洗洗,今天晚上就坐一坐,試一試,當然,你能坐得時間長一點那就更好。「我坐三個鐘頭,我坐四個鐘頭,我耗功,坐八個鐘頭。」那我一聽了,我這個嘴就咧到後面去了。
推薦閱讀:

和式太極拳技理概述
一、太極拳歷史簡介
孫氏太極拳創始人--孫福全宗師
武當太極拳泛化於俗的體系——來自網路
太極拳穴位採氣功法

TAG:太極拳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