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氣功外氣療法》

易筋經是氣功中動功功法的一種。本人將易筋經作為外氣療法導氣發功的一種基礎功法。「易」是改變,「筋」是肌肉,「經」是方法,顧名思義,「易筋經」就是鍛煉人體筋肉的方法。本功法是按人體十二經與任督兩經氣脈流注、運行的特點設計創編的一套功法,歷代相傳,經世不衰。練氣功除練靜功外,要重視配合動功的鍛煉,四肢筋脈經絡的氣機才能通暢。易筋經練起來,氣脈流注合度,無遲速痞滯的偏倚現象,是外氣療法發功的一種較好的基礎功夫。

  一、韋馱獻杵

  【原文】立身期正直,環拱手當胸,氣定神皆斂,心澄貌亦恭。

  【姿勢與要領】

  (一)左足向左平跨一步,兩腳距離與肩同寬,兩手自然下垂,頭端正,兩目半開半合,平視前方,舌抵上齶,松肩墜肘,含胸拔背,收腹松胯,膝松微屈,足掌踏實,全身放鬆。

  (二)兩手變陰掌慢慢地向上拾起與肩平,變陰陽掌向胸前靠攏,兩掌心相對,緩緩屈肘,兩拇指少商穴輕輕接觸,合十當胸,指尖向上,松肩沉肘。

  【呼吸與意念】作(一)勢時自然呼吸,心境澄清,神意內斂。至(二)勢時,用腹式呼吸,氣沉丹田。當氣脈流動時,意念隨呼吸,吸氣時導引氣從指尖而出,進入鼻內,下沉丹田;呼氣時,氣從丹田上胸、循手三陰入掌貫指。共練6息或12息。

  【效應】手太陰肺經之脈長3尺5寸,氣脈運行從胸至手。練本勢氣機發動;手太陰肺經氣脈最為明顯,並逐漸擴散至手厥陰,手少陰等經脈。初練手臂內側有輕微麻感,外側有癢或蟲爬樣感覺,是氣脈發動的現象。久練可體會到肺主氣、朝百脈而充全身的韻味。自覺兩手象抱一熱氣球,十指發脹,微微跳動,指尖麻感,似有絲狀物放出。這些感覺隨著意念的活動進行著。本勢是外氣療法中平掌式推、拉手法發氣的基礎功夫。

  二、橫擔降魔杵

  【原文】足趾柱地,兩手平開,心平氣靜,目瞪口呆。

  【姿勢與要領】接上勢,兩掌慢慢變陰掌,左右分開,成一字形,同時足跟微微抬起,腳尖點地(功夫深了只用趾點地)。凝神貫注前方,含胸拔背,收腹松胯,舌抵上齶。練9息或18息。

  【呼吸與意念】自然呼吸,意念集中於兩掌勞宮穴及足趾部。練純熟了改用腹式呼吸,吸氣時意念集中於勞宮穴,呼氣時導氣向手陽明,下達足陽明至足趾,意念集中於足趾。

  【效應】手陽明大腸經從手起,與足陽明胃經同氣相求。初練時自覺兩肩沉重,掌心發熱。練純熟了勞宮穴有一股氣流放出,指尖有粗脹感,同時地下陰精之氣上沖勞宮穴。此時則用意念和內勁按住上沖之氣,足尖象被地吸住似的,以手足陽明經為主周身氣機發動,特別是四肢氣脈穿流不息,異常輕鬆舒適。本勢是練一指禪式、平掌式推、拉、引手法發氣的基礎功夫。

  三、掌托天門

  【原文】掌托天門目上觀,足尖著地立身端,身周腿脅渾如植,咬緊牙關不放寬。舌下生津將齶抵,鼻中調息將心安,兩拳緩緩收回處,用力還將挾重看。

  【姿勢與要領】

  (一)接上勢。兩手從左右緩緩向上劃弧至頭上,將陰掌變成陽掌,掌心向上,手指相對,手背直對天門(前髮際上2寸),作托天狀。同時兩足跟提起,微微向外分開,足尖著地,閉住陰蹻庫(會陰穴),同時放開膀胱經之會陽穴(尾閭骨端旁開5分),牙關咬緊,舌抵上齶,兩目用內視法,通過天門,注視兩手掌之間。共做14息或28息。

  (二)兩手握拳、兩臂順原來路線緩緩下降而成「橫擔降魔杵」的架子。

  【呼吸與意念】開始鼻吸口呼,擺好架子,後改為鼻吸鼻呼,氣沉丹田。呼吸細、勻、長、緩,綿綿不斷。吸氣時意守丹田,呼氣時將意念逐漸轉入兩掌之間,待體內氣脈運行時,則以意隨氣。

  【效應】當擺好架子,調勻呼吸,氣沉丹田,關閉會陰穴,放開會陽穴後,以陽明經為中心氣機發動,全身氣脈自然賁張起來。自覺三陰氣脈順三陽經逆運上行,至會陽穴合督脈而上,背後三關自然通暢。尤以胃、肝、膽、大腸所流行的經道感覺最為明顯。有時功夫作完,氣機仍在發動,順經流行。內視天門,初覺兩掌有吸引感,練至相當功夫,自覺兩掌之間,白雲繚繞,韻味無窮。牙根咬緊後,自覺耳根顫動,上及兩鬢、津液滿口,將津液慢慢送至丹田。本勢是外氣療法中一指禪、平掌、劍訣等手式推、拉、引手法,用「力」運「氣」發氣的基礎功夫。

  四、摘星換斗

  【原文】只手擎天掌覆頭,更從掌內注雙眸,鼻吸口呼頻調息,用力收回左右眸。

  【姿勢與要領】

  (一)接上勢。右臂向前劃弧至前平舉,翻掌掌心向上,緩緩屈肘屈腕,指尖對額約距一拳,同時左手放下並反手以手背貼於左側腰眼部,兩目注視右手之內勞宮穴。

  (二)左手高舉,右手放下,手背貼於右側腰眼處,兩目注視左手內勞宮穴。左右手各練11息或22息。

  【呼吸與意念】呼吸用鼻吸口呼法,把息調勻,意念注視高舉之手的勞宮穴,並將內勞宮、兩眼與在腰眼處之手背的外勞宮穴連成一條直線,隨著呼吸吐納,腰眼產生一凸一凹的運動。在呼氣時注意內勞宮;吸氣時注意下邊手的外勞宮。心念內勞宮、眼睛、腰眼,隨著這種凸凹開合的動作,順其微微的運動。

  【效應】兩手與眼睛,三者在一條直線上,初練似有什麼東西吸住一樣,隨著呼吸、意念及腰眼、眼睛的凸凹開合的運動,眼睛初有癢感,久練有特別舒適之感覺。本勢是以足太陰脾經為中心,使三陰經氣脈收回內斂,陰經氣脈貫注於三陽經,使陽經負陰而上。練到相當功夫,高舉之手內勞宮穴周圍可見一團白雲似的丹光迴旋。本勢是練探爪式、龍含式、平掌式推、拉、引手法運氣發氣的基礎功夫。

  五、倒拽九牛尾

  【原文】兩腿前弓後箭,小腹運氣空松,用意存於兩膀,擒拿內視雙瞳。

  【姿勢與要領】

  (一)接上勢,右手從腰眼離開,微向下垂,順勢變成陰掌向右前方抄去,至與肩相平,五指撮攏,成「擒拿手」狀,腕微屈,指尖朝內向外,勁蓄袖底。同時右腿跨前彎曲,左腿伸直,成前弓後箭步。左手也同時放下,向左後方抄去,五指撮攏變成擒拿手,屈肘屈腕,指尖向上向外。右手指尖離額一拳遠與額同高,左手與左箭之腿成15度。

  (二)換左弓右箭步,左手反折抄向左前方,右手收回伸向右後方,動作要領同(一)勢。左右各練6息或12息。

  【呼吸與意念】呼吸用鼻吸口呼法,意想兩手拉成一條線,似拽著牛尾巴。吸氣時兩眼內視,觀注前伸之手,向後倒拽;呼氣時,兩眼內視,觀注後伸之手,向前順牽。兩手與少腹丹田的氣運開合,相應運動著。兩腿和腰、背、肩、肘等身段各部,亦隨著倒拽和前牽的韻味,相應地顫動著。

  【效應】本勢變「擒拿手」時,拇指緊捏中指,周身氣脈以手少陰為主,三陰經氣脈發動,兩手似有一線牽動之力牽引著,少腹空松,氣機隨著呼吸與拽牽的動作而在周身運轉。本勢是探爪式、平掌式、中指獨立式、龍含式等手式運用推、拉、引、顫等手法的基礎功夫。

  六、出爪亮翅

  【原文】挺身兼怒目,推窗望月來,排山還海汐,隨息七徘徊。

  【姿勢與要領】

  (一)接上勢,借前手向後倒拽之勢,前腿後收,兩腳併攏,兩手收回,掌指翅立筆直,掌心向外,變成「排山掌」,放於胸脅部待勢。

  (二)兩手以「排山掌」向前緩緩推出。開始前推,輕如推窗,推至肩、肘、腕平時,五指用力外分,身體直立閉息,兩目張開,不可瞬動眨眼,平直地望著前面,集中心念,觀看兩掌。

  (三)再把「排山掌」緩緩向胸脅內收,貼左右兩側胸脅處,如此反覆做9息或18息。

  【呼吸與意念】用鼻吸口呼法,向前推掌時呼氣,開始時輕輕用力,前推至極點,微微停息則重如排山。收回時吸氣,意念集中於兩掌中間。

  【效應】本勢鍛煉,以手、足太陽為主。練至呼吸與動作貫通一氣,則周身氣機發動。隨動作與呼吸,推出時力貫掌指;推至極點,自覺勞宮穴似有放電樣感覺。功夫深了,有一種觀賞明月的韻味,兩手間似有白光環繞,明月當空之感。收回時,自覺氣機順收勢而歸,如海水之還潮,有落汐歸海的韻味。本勢是外氣療法中以平掌式、探爪式手式,運用推、拉、引手法導氣發氣的基礎功夫。

  七、九鬼拔馬刀

  【原文】側首屈肱,抱頭拔耳,右腋開陽,左陰閉死,右撼崑崙,左貼胛膂,左右輪迴,直身攀舉。

  【姿勢與要領】

  (一)接上勢,兩手側平伸,掌心向下,右臂屈肘上提,平掌貼枕部「玉枕關」,用食指、無名指與中指輕輕挾拉左耳的尖端「天城穴」(在兩耳尖端,把耳輪折卷,有折縫處),肩肘相平,右腋張開;左手向左方劃弧,反手以手背貼於脊部兩肩胛間,左腋緊閉。

  (二)兩手臂恢復成側平舉,做與(一)相同,方向相反的對稱動作。左右反覆做14息或28息。

  【呼吸與意念】以鼻吸鼻呼法,吸氣時,意念集中在抱

  頭攀耳之手的肘尖,微微拔牽,頭頸同時與掌相應的運動。呼氣時意念集中在貼於背部手背的外勞宮穴,氣沉丹田。

  【效應】本勢氣脈運行以手、足太陽經為中心,與手、足少陰經相貫通。練功時,姿勢、呼吸與意念融合一體,氣脈運行不息。隨著呼吸與手的一拔一攀,頭、肘相應的一張一弛,氣緩緩沉于丹田,不可升降氣機,微微略帶閉合之意,輕輕的呼吸,全身放鬆,自覺氣機特別沉靜。貼背心之手背,有被背心吸著的韻味,兩手通過耳部有一線牽著,隨著呼吸氣機緩慢的運動著。本勢是臨床運用一指禪式、劍指式、平掌式等手式推、拉、引手法的基礎功夫。

  八、三盤落地

  【原文】上齶抵尖舌,張眸又咬牙,開襠騎馬式,雙手按兼拿,兩掌翻陽起,千斤彷彿加,口呼鼻吸氣,蹲足莫稍斜。

  【姿勢與要領】

  (一)接上勢,兩手向左右平伸,與肩相平,成一字形,掌心向下,同時左足向左跨一大步,兩腳的距離0.7~1.7米(人高矮不同可以略大或略小些)。

  (二)兩膝彎曲慢慢下蹲成騎馬襠勢,含胸拔背,至大腿與小腿成90度為標準。兩腿下蹲的同時,兩掌用陰掌亦緩緩下按,至與膝相平為止。動作緩慢,穩穩用力,舌抵上齶,兩眼睜大。

  (三)將下按之掌翻轉為陽掌,如托重物之狀,隨兩腿的慢慢伸直一起上升,至與胸相平為止。初練反覆操作3~5息;練至一定功夫,可達11息。

  【呼吸與意念】以鼻吸口呼法,姿勢下按時呼氣,氣沉于丹田,意念集中於兩手掌,好象按壓一種有彈性的東西。姿勢上升時,吸氣,意念仍集中於兩手掌,象托拿沉重的東西。

  【效應】本勢鍛煉,氣脈在手、足少陰經與手、足太陽經運行,陰陽相應,循環無端。下按時,兩手發脹,掌心發麻,勞宮穴有放電樣感覺,似按著從地下反彈上來的一種力量,如此綿綿不斷地按下去。上升時兩手似托沉重的東西,並有氣從指尖直貫手掌上臂,下沉丹田。本勢是平掌式、一指禪式、五雷訣式等手式推、拉、引等手法導氣發氣的基礎功夫。

  九、青龍探爪

  【原文】青龍探爪,左從右出,左掌糾行,踡傍脅部,右爪乘風,雲門左露,氣周肩背,扭腰轉腹,調息微噓,龍降虎伏。

  【姿勢與要領】

  (一)接上勢,左腳向內收回,至與肩等寬待勢。左手翻掌向下,變成陰掌「龍探爪」(5個手指的小關節屈曲,掌心空而圓),用腰勁,運動左肘尖領先,向左後方縮去。同時右掌也翻轉向下,變成陰掌「龍探爪」,借左掌後伸的姿勢,右掌如乘風破浪一般朝左側面探爪。將左期門穴、雲門穴放開,右邊的期門穴、雲門穴閉著。隨著左掌後縮,右掌左探的同時,腰部、腹部相應的扭轉,同時要放得很松,才能將「帶脈」鍛煉得柔韌如絲,鬆緊合度。

  (二)左探爪做定,再向右縮,右探。向左右探爪時,要同時微微發出「噓」音相應著。頭頸亦跟隨左探、右探動作轉動。做6息或12息。

  【呼吸與意念】以鼻吸口呼法,在左縮左探,或右縮右探的過程中吸氣,將氣緩緩送入丹田,縮探至盡處,呼氣,口念「噓」字,手十指小關節輕輕一抓,意念集中於兩手掌。

  【效應】本勢是練上、中、下三焦之氣脈的架子,肺、膽、肝、帶脈四經的氣機發動最為明顯。當吸氣時氣沉丹田,呼氣念「噓」字時,手十指一抓,自覺丹田之氣,躍然運行到手掌,勞宮、十指端有放電樣感覺。可體會到帶脈統束諸經的作用,腰腹部有如絲軟綿綿地盤旋於腰周的感覺,其韻味無法形容,久練自能體會。本勢是探爪式、平掌式推、拉、旋、引手法導氣發氣的基礎功夫。

  十、卧虎撲食

  【原文】兩足分蹲身似傾,左弓右箭腿相更,昂頭胸作探前勢,翹尾朝天掉換行,呼吸調勻均出入,指尖著地賴支撐,還將腰背偃低下,順勢收身復立平。

  【姿勢與要領】

  (一)接上勢,重心右移,左膝收至右膝關節前,右腿支撐,兩臂向兩側平舉,左腿向左前方跨一大步,成左弓步。同時兩手向前,五指著地,掌心懸空(初練可用整個手掌著地),頭向上略抬。

  (二)前足收回,足背放於後足跟上。先做一個俯卧撐,再下俯,臀部慢慢向後收,兩目平視,腰部放鬆,收至兩臂伸直,似虎撲食準備之動作。

  (三)頭昂起,前胸以低勢(約離地4寸),頭、腰、臀、四肢呈波浪形向前運動,似向前撲食之狀,目視前方。至前臂呈垂直時,胸稍停,再收回。如此反覆8次或16次(初練可做1~3次),最後還原成右弓步。

  (四)做完收回站起,再以同法變右弓步,照前法做足次數,還原成弓箭步後,站立成中襠(兩腳與肩等寬)。

  【呼吸與意念】以鼻吸口呼法,兩手扶地,變前弓後箭步時,用意調勻呼吸。做俯卧撐時,撐起吸氣、下俯呼氣。再向後退縮時,吸氣,收腹,經氣經任脈隨意念存於下丹田;向前運行時呼氣,氣脈順督脈上行,意念凝注前方,有向前撲捉之感。

  【效應】本勢是用矮架子來鍛煉任、督兩脈,並十二經脈之經氣循環運行。久練周身經絡氣脈發動最為猛烈,至此勢使易筋經鍛鍊氣脈達到高潮。首先覺丹田堅定,背肩發熱,後達全身,隨著一退一進,一吸一呼,一屈一伸,一沉一起的運動著,氣脈以任、督兩脈為中心環流周身,微微汗出,全身有一種說不出的輕鬆愉快的韻味。本勢是平掌式、探爪式、一指禪式、龍含式、劍指式推、拉、旋、引等手法的重要功夫。

  十一、打躬擊鼓

  【原文】兩掌持後腦,躬腰至膝前,頭垂探胯下,口緊咬牙關,舌尖微抵齶,兩肘對手彎,按耳鳴天鼓,八音奏管弦。

  【姿勢與要領】

  (一)接上勢,兩腳與肩寬,站立正直,待勢。

  (二)兩手抱頭,掌心按耳,兩掌的中指尖微微接觸,指頭貼在「玉枕關」處。兩尉屈曲,肘與肩平行。擺好姿勢的食指擊打「玉枕關」頻頻敲擊,耳中發出「隆隆」的響聲,稱之為「鳴天鼓」。

  (三)鳴完天鼓之後,雙手抱頭,慢慢俯身彎腰,將頭向兩膝的空襠中間彎垂下去,以不能再垂彎為度,兩腿挺直,腰胯放鬆,舌抵上齶,咬緊牙關,兩目從胯襠中觀看身後的天際。

  (四)隨即慢慢直立起來,還原全身筆直的架子,再度「鳴天鼓」與下彎。反覆做14次,站立正直接下勢。

  【呼吸與意念】呼吸用鼻吸鼻呼法,在彎腰、直立過程中慢慢的微閉口呼吸(久練後可閉住呼吸,直立起來)彎腰時注意丹田,直立時注意兩手掌。

  【效應】本勢是易筋經十二式氣脈周流十四經脈,至足少陽,並逐漸向收勢過度的架子。氣脈運行仍以任督兩脈為主,並向少陽,厥陰流注。久練則周身輕鬆,頭腦清醒,耳聰目明,是全套功夫收勢的過度功夫。

  十二、掉尾搖頭

  【原文】膝直膀伸,推手及地,瞪目搖頭,寧神一志,直起頓足,伸肱直臂,左右七次,功課完畢,祛病延年,無上三昧。

  【姿勢與要領】

  (一)接上勢,將兩手從腦後向正前方推出去,使兩臂伸直,與肩相平。

  (二)將兩掌十指交叉扣起,掌心向地,慢慢向胸前收攏,至與胸兩拳遠時,隨即慢慢下推及地,兩腿挺直。隨即前面左右各推一下,頭亦隨之搖擺。

  (三)再緩緩伸腰,兩掌同時上提,雙掌鬆開。

  【呼吸與意念】全勢用自然呼吸。在推掌及地時意念集中在兩掌心,直立時意念集中於鼻尖。

  【效應】本勢是易筋經最後一個姿勢。是結束練功的一種收勢。看來簡單,實則能使全身20部常經奇經的氣脈,通暢調和,鍛煉之後,全身各部統一鬆散開來,在練功之後,全身覺得輕鬆舒適。

  收功勢:接上勢(三)之姿勢,兩手豎掌向前推出,兩腳跟微微提起,前腳掌著地,兩掌逐漸向外翻,至肩、肘、腕平時,掌心向外,劃弧向兩側,翻掌提至腋下,掌心向上,兩腳跟同時落地,腳掌提起;然後再推出,反覆共7次。最後恢復至第一式韋馱獻杵勢收功。自然呼吸,意想自身之氣與天地分離,收歸自身,下沉丹田。

  本功法十二勢,最好按順序練完,以保持全身正奇二十部經脈的脈氣按次序循環鍛煉,使周身氣脈協調。但也可根據自身情況選練某一勢或數勢。初練若十二勢連續鍛煉,每勢3~7息(次),逐漸達到每式所規定的次數。

九九陽功

  九九陽功,是在練易筋經的基礎上,採用震樁的姿勢,使丹田之氣鼓盪,並按一定的姿勢、呼吸、意念,使氣在周身運動,以增強體質與氣的活力,是外氣療法的主要手法,如震法、顫法及點射形導氣發功的基礎功夫。

  一、預備勢練法

  (一)基本襠勢:基本襠勢是中襠震樁式。

  松靜站立,兩腳與肩同寬,五趾著地。兩手自然下垂,沉肩垂肘,頭如頂物,兩目平視,視而不見,舌抵上齶,前胸微挺,後臀微收,膝放鬆微屈,精神貫注,自然呼吸。

  站定後先如練靜功之法,吐濁氣三口。然後以膝關節的微動屈伸,引動全身震動,開始震動之幅度大,也不自然,經一段時間的鍛煉後,震動由全身向下丹田收攏,以丹田為中心震顫,氣機隨丹田的震顫有節奏的向周身擴散。

  (二)柔帶脈:接前中襠震樁式,做以下預備功勢的鍛煉。

  兩手放於右側帶脈處,掌心向帶脈。用逆腹式呼吸,配合進行手的運行。吸氣時,左掌在前,右掌在後,以震顫之力推動帶脈之氣向左側旋轉,意念隨手,以意導氣,氣行意隨,兩目微閉,內視帶脈;呼氣時,右手在前,左手在後,以震顫之氣推動帶脈之氣向右旋轉,內視、意念同上,共9息。然後用同樣功式,引帶脈之氣吸氣向右,呼氣向左轉9息。

  操作時姿勢、呼吸、意念、震顫要配合好。腰部充分放鬆,以手的氣動,帶動腰部自然作小幅度的旋轉。自覺腰軟綿如絲束,帶脈溫熱,氣行腰周,全身經絡氣脈活躍、通暢。

  (三)三田開合:取中襠震樁式,吸氣時兩手移至下丹田處,掌心向外,兩外勞宮穴相對。然後慢慢向兩側分推,約與肩同寬。同時收腹、提肛,意想丹田開放,浩然之氣自丹田而入。呼氣時兩手翻掌內勞宮對向下丹田,慢慢內收,至約一拳之距離。同時鼓腹松肛,意念、震顫、兩手與丹田成為一體,震顫感應之氣收入丹田,口鼻呼吸浩然之氣,亦下沉丹田。共9息。

  然後兩手移至中丹田(膻中)處,以同法在中丹田開合9息。但吸氣時提氣中丹田,呼氣時要使真氣下沉於下丹田。

  再將兩手移至上丹田(印堂)處,以同法在上丹田開合9息。但吸氣時初練只提氣至中丹田,逐漸練習提至上丹田;呼氣時氣沉下丹田。

  最後仍以震樁式鍛煉。兩手移至前額上,兩掌心向下,指尖相對。呼氣時兩手下推至恥骨聯合處,以意向下丹田引氣,貫通上、中、下三田。吸氣時,兩掌在恥骨聯合處翻掌,手心朝上,向上升舉至額上,以意引氣使氣貫三田,共10次。

  【按】預備勢練法中柔帶脈與三田開合共做完天地55數,以成乾坤陰陽之合數。全身氣機振奮,氣貫三田,與天地之氣相合,內外交流,共振不息,天、地、人三才合為一體,為各姿勢練震顫之氣運至指掌打下堅實的基礎。再練各勢才能「氣」「力」相合,顫動運行相貫,以意行氣,以氣催力,得心應手。

  二、姿勢練法

  各姿勢練法,是在練習預備勢的基礎上,以下丹田為中心震動,使氣機隨著震動之勢,在意念控制下自然運行。其法仍以中襠震樁式進行,但必須震樁與姿勢柔為一體,使氣運達到姿勢之動作上去。

  (一)仙人指路:

  1.吸氣時,收腹、提肛,從下丹田提氣至中丹田;兩手隨之上移,屈肘仰掌,置腰之兩側,掌心向上。

  2.呼氣將真氣收歸於丹田,同時以丹田震顫之氣機為中心,以意導氣,氣行意隨,運氣於右上肢。四指併攏,拇指伸直,腕關節微背伸上翹。隨氣運行之力,肘臂運勁,立掌著力向前推出,勁蓄小魚際處。

  3.吸氣時握拳或原掌式收回胸前,變俯掌下按。左手仰掌上行,提氣至中丹田。呼氣時以同法將左手推出,左右各9息。收回胸前,提氣至中丹田,側掌待勢。

  【按】本勢是練少陰、太陽、太陰、陽明經氣脈的架子。呼氣運動前推手臂之力,將從下丹田提至中丹田之氣,由少陰、太陽經運達於掌、小魚際及小指處。吸氣收回時,氣由以上表裡經之太陰、陽明收回中丹田,與下丹田上行之氣相合。氣脈隨著丹田,全身震動之節奏而運行。氣行如珠注,源源不斷的發出並不斷的收回下丹田。本法是推、拉、引手法發氣的基礎功夫。

  (二)前推八匹馬:

  1.接前勢,呼氣時,運氣中丹田達於肩臂,兩掌心勞宮穴相對,拇指伸直,四指併攏,慢慢向前推動,至肩、肘、腕相平。拇指上翹後拉,四指併攏,側掌下壓,氣貫四指之指端。同時借膈肌的下壓與腹肌的隆起,導真氣下歸於丹田。

  2.吸氣時,四指放鬆,拇指上翹後拉,慢慢屈肘,收回兩脅部,同時提丹田之氣與兩手回收之氣合於中丹田,再呼氣推出共9息。然後,收回兩掌在胸前交叉待勢。

  【按】本勢是練手三陰、手三陽經氣脈的架子,是練指端活力的功夫。運氣主要由手三陰、手陽明經發出,貫手掌達於指端,再由手三陽經、手太陰收回。練功中指端有麻脹、熱感,是氣達於指的效應。本式是震、推、拉、引、定等手法發氣的基礎功夫。

  (三)鳳凰展翅:

  1.接前勢,呼氣時,兩手由立掌交叉,慢慢向左右分開,運中丹田之氣下行下丹田,上行於兩臂。十指欲翅,四指併攏,內勞宮有欲突出之勢。兩手左右拉開,順勢將掌心轉向左右兩側,再向兩側分推至肩、肘、腕平。指仍欲翹,勞宮欲突,氣蓄掌心。

  2.吸氣時,兩掌旋腕,屈肘內收,逐漸掌心相對,在胸前立掌交叉,共做9息。再收回胸兩側,仰掌待勢。

  【按】本勢是練手厥陰及手少陽經的架子。推出時氣蓄內勞宮,收回時氣蓄外勞宮,轉而收回丹田。本勢久練,發氣線在掌之周圍,其集中點在內外勞宮之間。是推、拉、顫、定手法發氣的基礎功夫。

  (四)兩手托天:

  1.接前勢,呼氣時,兩掌緩緩上托,至廉泉部,慢慢向外翻掌成兩手上托之勢,托至頂點,兩手指端約距一拳,虎口相對,四指併攏,拇指分開。同時運中丹田之氣,一股上行,隨上肢的運動,達於掌指,凝聚於兩手之間;一股隨膈肌下降,下行於丹田。

  2.吸氣時,旋腕翻掌,指端向上,手掌內勞宮對向任脈收回,收指掌之氣並提下丹田之氣共9息。兩手仰掌於胸兩側待勢。

  【按】本勢是練上、中、下三焦,少陽、太陽、少陰經氣脈的架子,使陰經之氣脈負陽而上達於整個手掌面,然後順陽經抱陰而下,達于丹田,再下達於足趾。是推、拉、引、顫手法發氣的基礎功夫。

  (五)水中撈月:

  1.接前勢,呼氣時,兩手向左右分開,腰微前俯,兩手象撈物狀,在兩腳間向中點合攏,至兩手指尖距一拳左右,指掌蓄勁有撈托重物狀。同時運中丹田之氣,一股下降于丹田,一股隨動勢達於兩手之間。

  2.吸氣時,順勢直腰,抱月至胸前,貫氣于丹田,共9息。兩手側掌置於胸兩側待勢。

  【按】本勢下俯,運腰用柔勁,緩緩而動。兩目微閉,調節兩目閉合之鬆緊度,視兩腿之間,猶如月之圓者,或一團一點亮星者作為月。兩手似水中摸物,緩緩集中於此亮處撈起,收入丹田。本勢是養丹練腎,通調任、督及推、拉、顫手法發功導氣的基礎功夫。

  (六)抱球三揉:接前勢,呼氣時,兩手出掌右側,左掌在上,右掌在下,成抱球狀。吸氣時兩掌抱球向上下微拉,似球充氣脹大之狀。隨之左手向內旋,右手向外旋,邊旋邊拉,運氣在兩掌之間旋轉。使中丹田之氣下歸丹田與上行兩手之間。呼氣時微按如壓縮之狀,隨之左手向內旋,右手向外旋,運氣在兩手掌之間旋轉,同時提下丹田,運上肢之氣收回至中丹田。共3息。再以同法,右手轉上,左手轉下,在中間拉壓3息;最後在左側,左手轉上,右手轉下,拉壓3息,共9息。兩手在左側抱球待勢。

  【按】本勢是運氣出勢的架子。氣達兩掌間,手、足三陽、三陰經脈之氣貫入兩手掌。陰陽氣在兩手之間運行,似抱球之旋轉,此球縮脹與意念相合,陰陽相抱,周流不息。是推、拉、旋、顫等手法發氣的基礎功夫。

  (七)運掌合瓦:接前勢,呼氣時,左手在下前伸三陰之氣外行;右手拉回,三陽之氣內收。吸氣時右手向前伸,三陰經之氣外行;左手拉回,三陽之氣內收。兩手在一推一拉之時,導引手三陰、手三陽之氣脈運行,共9息。兩手仰掌置於胸兩側待勢。

  【按】本勢導引手三陰、三陽經使氣脈外達於掌,內行於丹田,陰陽相抱,循環不息。是推、拉、引、顫手法發氣的基礎功夫。

  (八)風擺荷葉:接前勢,呼氣時,兩手慢慢交叉向前推,肩、肘、腕、手相平,右手在上,左手在下交叉,掌心向上。同時運中丹田之氣下行於下丹田,上行於兩掌,兩手陰經與陽經氣脈相接。再兩臂外分,微下壓,氣脈達大魚際及拇指端。吸氣時小魚際上翅,兩臂內收,至兩手交叉,再收回胸前,共9息。兩手仰掌放於胸前待勢。

  【按】本勢是運動三陰、三陽經氣脈的架子,出勢以手太陰、陽明經促動厥陰,少陰經氣脈達於掌指;收回則以少陰、太陽經為主,促動陰經之氣脈達於中丹田。是推、拉、引手法導氣發功的基礎功夫。

  (九)混元調氣:

  接前勢,呼氣時兩手仰掌伸出,至肩、肘、腕相平;同時運中丹田之氣下降下丹田,並運達指掌。吸氣時,變側掌,掌心向外,劃弧向兩側,翻掌提氣至腋下,掌心向上,指端向胸側。最後呼氣再推出,共9息。

  【按】本勢調動天地人三氣於一體,調合周身之氣脈,為收勢做準備。

  收勢:兩手相疊,左手在內,右手在上(女相反)放於下丹田處,慢慢停止震動,收氣歸於丹田。自然呼吸,守丹田片刻。然後搓臉及手,自然活動。

揉腹壯丹功

  揉腹壯丹功是配合靜、動功練氣的輔助功法。兼練此功法,五臟堅實,內氣壯盛,氣積不弛,氣力倍增,穴位開合靈敏,不致出偏。特別是練功已成,發氣治病之時,不練內壯揉丹之類的功夫,則不能保持內氣壯盛。雖大小周天已通(特別是意通),氣可循周天運轉,亦能隨意達於四肢。但是此時內丹則虛,氣虛力薄。若此時持續練功,不發氣醫人之疾,尚能健身延年。若要發氣醫病,因內尚不壯,而氣到穴開,衛外之能力不足,很易受病理之氣的干擾,而影響自身,造成局部不適,或出現周身氣機紊亂,使長年練功之成果毀於發氣醫病。揉腹壯丹功,是兼壯內氣的輔助功法之一,若長年堅持,必得效益,亦是發氣治病者必練功夫。

  揉之方法是:首先仰卧於床上,兩腿自然伸直,兩手放於體側,周身、內臟放鬆,排除雜念,自然呼吸,舌抵上齶,將腹部衣帶解開,暴露揉的部位,按以下步驟練功。

  (一)腹部行功:

  1.將右手掌放於劍突下胃脘部約一掌大之部位,自右向左旋轉揉動,女則以左手自左向右。此因男左轉順陽為補,女右轉順陰為補之故。揉動時不可故意用力使手僵硬,要自然柔和,覺腹內軟綿綿,是為正法,排除雜念,靜心內觀,著意守中,意不外弛,勿忘勿助,自然呼吸,注意體會掌下綿綿悠悠,溫暖如春得氣之感,切勿手臂過度勞累。每次揉15~30分鐘,逐漸增至1小時。每天早、中、晚3次或早、晚2次.

  約行功月余,氣漸凝聚,胃覺增大,腹內壯實,飲食增加,睡眠也好。其中脘部按之有堅實及氣充彈手之感覺,腹直肌也較堅硬或漸隆起,如運氣弩力則更明顯。此時自心口至腹上之中線,軟而有陷,為任脈不充之表現,以掌根重點揉之,並握空拳自上而下輕輕敲擊。久練則無下陷,氣亦充實,至此約百日。

  2.以後行功則先用右掌揉腹右側,自肋下至腹股溝旋轉揉運12數,再以同法以左掌揉運左腹側12數,然後將右掌放於小腹部丹田處,自左而右,旋轉揉運。呼吸意念同上,15~30分鐘。揉後以空拳輕輕拍打。約百日,丹田及整個腹部氣機充盈、堅實而有彈力。

  3.然後行功,先用空拳捶擊胸之中線及兩側,後施用丹田之揉法。久行胸腹之氣皆堅實、充盈,是為任、沖二脈氣滿。

  (二)背腰部行功:此時可運氣入督脈,用特製之桑條棒或木槌自行打擊,或著人用空拳拍擊督脈及膀胱經第一支線與第二支線處。自下而上,自上而下,輕輕捶擊。然後以掌根揉之。凡捶擊後,必用掌根搓揉,令其氣機均潤。約百日,督脈之氣充滿,堅實。

  (三)四肢行功:當任、督二脈充實之後,就可自行或著他人用空拳或掌或特製工具拍擊上肢及下肢。自上而下,重點捶擊肌肉豐滿處。

  以上各種部位之捶擊,可用手法,亦可使用特製之沙袋、桑條棒或木槌進行捶擊。

  當功行約一年,則氣周全身,堅實而有力,衛外之機能堅強,穴位閉開靈敏,不致受穢氣之干擾。以後只每日拿出一定時間揉腹,捶擊四肢,作為繼續鍛煉之用。

乾坤運轉功

  乾坤運轉功是通過兩手在人體上下、左右、前後三個位置上運轉以行周身陰陽之氣機。使陰陽二氣上達於手循環交流,以鍛煉周身之氣機,提高手法對氣的感知程度。是導氣、發功的必練的功法。

  (一)預備。取坐式或站式。以站式為例:松靜站立,兩腳與肩等寬,全身放鬆,自然呼吸,排除雜念,兩目輕閉,舌抵上齶,兩手合十當胸成佛掌式待勢。

  (二)上下抱球運轉。兩手掌在胸、腹前自然伸開,呈抱球狀。男左手在上(女右手在上),拇指與膻中穴同高;右手在下,小魚際與肚臍平。兩手內勞宮相對。呼吸自然,意想兩手抱一球(陰陽太極球),陰陽之氣在兩手之間循環。先用意吸一口氣入丹田,呼氣時從丹田將氣送入兩掌之間,隨之兩掌用內勁推、拉數次。有氣牽引或撐張感後,兩手推動氣球,左手向左旋轉,右手向右旋轉,似搓球之狀,做天數25次。然後兩手再向相反方向旋轉搓球,做地數30次。自然呼吸,意存兩手掌。抱球靜守片刻。

  (三)左右抱球運轉。兩手在胸腹兩側自然伸開,呈抱球狀,兩內勞宮穴相對,兩拇指與膻中穴同高,意想兩手抱球。先吸一口氣入丹田,再呼氣送入兩手之間,隨之兩手左右用內勁推、拉數次。有氣牽引或撐張感後,兩手推動氣球,左手向左旋轉,右手向右旋轉,做天數25次。然後兩手再向相反方向旋轉,做地數30次。自然呼吸,意存兩手掌,抱球靜守片刻。

  (四)日月輪轉。左手在上,平天突穴;右手在下,平神闕穴,兩掌心向內,如懷中抱物狀。先吸一口氣入丹田,然後呼氣、運氣於兩手之間,用內勁將兩手與胸、腹推、拉數次。待有氣感後,左手向外轉,右手向內轉,兩手、前臂內外輪轉,做天數25次。然後兩手再向相反方向輪轉,做地數30次.最後兩手在胸前合十,成佛掌式收功。

若【中醫寶典】對您有所幫助,請資助本站,現在捐贈 >>>

《氣功外氣療法》書籍目錄: ……第四章 練氣  第一節 練氣的要領  第二節 練氣的要素  第三節 練氣的時間、方位及注意事項  第四節 靜功  第五節 動功(當前內容)第五章 導氣  拉線形導氣  點射形導氣  圓旋形導氣 ……

  中藥材功能主治 >>>  中藥方功能主治 >>>

推薦閱讀:

八景宮的文件夾【醫家氣功】
曾慶餘氣功談之十六
毛小妹教授講座:五運六氣體質學講座(國際太極氣功中醫養生群)
武當太極養生資深專家陳師行解釋,道家養生氣功法
峨嵋臨濟氣功天罡法硬功大八勢

TAG:氣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