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艱澀的愛情嫩苗及其苦澀的愛情觀/釗藝
06-03
[ 作者:釗藝轉貼自:本站原創點擊數:1506更新時間:2010/8/15文章錄入:秋麗 ]一九六九年四月中旬,直子滿二十歲。這天夜裡,我同直子睡了。我不知道這樣做是否正確,即使在二十年後的今天仍不知道。大概永遠不會知道。不過那時候卻只能這樣做。她情緒激動,不知所措,希望得到我的撫慰。我關掉房間的電燈,緩緩地輕輕地脫去她的衣服,自己也隨之脫掉,然後抱在一起。那是個溫和的雨夜,我們赤身裸體也未感到寒意。我和直子在黑暗中默默地相互撫摸身體。 然而當我探進去時,她卻說很痛。我問是不是初次,直子點了點頭。這倒使我有點不解了—我一直以為木月和直子早已睡過。最後,直子用力抱住我發出呻吟聲。在我聽過的最衝動時的聲音裡邊,這是最為悽楚的。且慢感動,上述年輕人發乎自然的情景並非在知青群體中發生。雖然我們生長於同一時代,可是當年的愛情觀卻與此大相徑庭。兩情相悅的浪漫和情不自禁的性愛更離我們是那麼的遙遠。一九六九年,老三屆知青上山下鄉的第一個年頭。是的,那時的我們都很年輕,和《挪威的森林》中的男女主角是同一個年紀。知青這個群體,正處於從十六歲到二十五歲左右的豆蔻年華。可是,我們的愛情觀和性愛觀念是含混模糊的,即使一些年紀已經超過二十歲的知青們,他們的戀愛生活也幾乎是空白一片。同樣的年紀,在日本的年輕人,二十歲已經行過成人禮,愛情和性正如與生俱來的本分。然而大洋彼岸的知青們,天真、無邪,甚或無知、無趣。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看來,卻是那麼的不可思議、有違人性與悲哀。那時候的知青群體,面對異性的態度,基本上是以種:一、經過了十七年新中國的正統教育,絕大部份的青年們對兩性的生理知識是一無所知。而且對性的慾望和愛情懷有與生俱來的「無產階級」潔癖,敬而遠之,遑論以身相許了。那時候無論是課堂上還是文藝作品中宣揚的是革命的理想主義高尚情操,是以「無產階級必須先解放全人類,才能最後解放自己」為己任,這種正統思想燻陶下的接班人,對自己一如舞臺上革命前輩的高大聖潔的形象趨之若鶩,「鬥私批修」一閃念還來不及,遑論投慾海入情關了。二、浪漫和愛情還要是在年輕人中間自然發展蔓延的,畢竟朝夕相處,同生活共患難。可是當年政治掛帥的環境下,浪漫的愛情往往傾向於柏拉圖式的愛情,甚至更極端的,佔了非常高比例的是顧左右而言其他,將愛投射到祖國啊、偉大領袖之類的。有知青寫下來典型的詩句::「你以傷痕累累的乳房,餵養了、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騰的我」這種對祖國的衷情,其實是一種政治需要,然後還要:「那就從我的血肉之軀上,去取得,你的富饒,你的榮光,你的自由」許多人受過這樣的鼓舞,獻上自已的血肉之軀,爲了「國家的利益」搶救國家財產而犧牲了寶貴的生命。詩人小波總結的好:「你像一道美麗的閃電,慷慨地對人說『再見』!」「我們把愛情獻給這片熱土,它才有如此美麗的閃爍。」三、源於對性和愛情的不潔的慣性「正統」思維,知青群體對愛情觀的表達和認同也是閃爍其詞。真正的愛情是要建立在兩個獨立的人之間的!然而知青之間很少能夠建立獨立的人格,於是女性往往成為另一個強有力的男性的附庸。這表現在愛的表示,投射到一些事業上,愛一個人,是因為他的思想進步、表現優異、事業紅火、相對於愛情話語的直白,這種表達和依附其實很迂腐。可是,當年的知青群體卻不善於或者恥於對個人的愛意表達,轉而把對異性的傾慕投射到一些外在的表象之中。四、上山下鄉的那個年代,會把愛情觀劃分為「無產階級的愛情觀」和 「資產階級的愛情觀」,硬是用階級觀念把人類的最本質的生理和心理的需求割裂開來。愛情本來是人的動物本能的昇華,如果人的動物本能只體現在洩慾上,當然不妥。但是,由於知青群體在遠離政治文化中心的農村,思想和觀念都受到了社會現實的強烈衝擊。已經產生了更為現實的愛情觀。不甘於一輩子在比起城市生活相對落後的農村紮根的決心,令更多的知青男女不敢更不願入情關。在對政治和現實失望之餘,不附帶承偌的性關係也隨之蔓延開來。這是後知青年代的比較普遍的愛情觀。總而言之,知青年代的青年們總體上來說是比較單純的,傳統的。在此基礎上衍生出來的各種不算豐富但卻多彩的愛情故事,多產生於知青大批回城的後知青年代。加上回城以後的工作落實問題、學業困擾等問題造成大齡青年、老處女情況比比皆是。晚婚遲育情況普遍。這是上山下鄉運動給大批當年的知識青年人生帶來的極大困擾和嚴重後果。可以說,知青青澀愛情嫩苗的生長環境是苦澀的,由此所產生的愛情觀也是不近人情的。之所以說知青的愛情觀是不近人情的,是因為普遍的愛情與情愛關係中人性的缺位。愛情的永恆性不僅在於它在文學敍事中經久不衰,而且還在於它能穿透時空的障礙,獲得古今中外的溝通。今天的愛情與遠古的愛情,中國的愛情與西方的愛情,在本質上都是沒有差異的,這才是愛情的永恆的魅力。當我們回顧知青的愛情觀與當今年青人的愛情觀,發覺他們並沒有本質上的不同。他們的共同點正是人性的缺位,而從嚴格的意義上來說,人性的缺位,是不成其為真正的愛情的。當年的知青,將人性抽離,代之以事業、理想的追求;反觀今天的年青人,人性的抽離,則以經濟和錢途所取代。馬克思曾經深刻分析過貨幣對一切事物的萬能的異化功能,包括愛情。馬克思認為,在人與人的關係中,如果體現出人類的本質,他們就會用愛交換愛,用信任交換信任。希望真正的人文精神和自然和諧遠離功利的愛情觀,經歷幾代人的人性回歸,能夠重新在中華的大地發芽、長葉、開花、結果。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成熟男人怎麼看待感情,成熟男人愛情感悟,成熟男人愛情觀 (2)
※偏財格的愛情觀
※莎士比亞的愛情名言,講講名人的愛情觀
※帝王的愛情觀之皇太極
※最經典的愛情觀 -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