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古代哲學家簡介(3)

(根據《中西哲學小史》,結合查閱的資料整理,僅供參考:)十三、柏拉圖(Plato,前427-前347),在雅典創辦了著名的學院。是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學乃至整個西方文化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寫下了許多哲學的對話錄,他和老師蘇格拉底,學生亞里士多德並稱為古希臘三大哲學家,被廣泛認為是西方哲學的奠基者。此外,他創造或發展的概念包括:柏拉圖思想、柏拉圖主義、柏拉圖式愛情、經濟學圖表等,他在西方的地位相當於中國的孟子。主要著作有《伊壁鳩魯篇》、《蘇格拉底的申辯》、 《克力同篇》、 《斐多篇》、《克堤拉斯篇》、《泰阿泰德篇》、《智士篇》 、《政治家篇》、《巴曼尼得斯篇》、《菲力帕斯篇》 、《饗宴篇》、《斐德羅篇》、《阿奇拜得篇之一》、《阿奇拜得篇之二》 、《高爾吉亞篇》、《智者篇》、《政治家篇》、《斐利布斯篇》、《法律篇》、《理想國》 、《蘇格拉底之死》。(1)西方客觀唯心主義的創始人,其哲學體系博大精深:認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現象世界」所組成。理念的世界是真實的存在,永恆不變,而人類感官所接觸到的這個現實的世界只不過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現象所組成,而每種現象是因時空等因素而表現出暫時變動等特徵。(2)柏拉圖認為,任何一種哲學要能具有普遍性,必須包括一個關於自然和宇宙的學說在內。(3)他提出理念論和回憶說的認識論:他認為自然界中有形的東西是流動的,但是構成這些有形物質的「形式」或「理念」卻是永恆不變的。當我們說到「馬」時,並沒有指任何一匹馬,而是稱任何一種馬。而「馬」的含義本身獨立於各種馬(「有形的」),它不存在於空間和時間中,因此是永恆的。但是某一匹特定的、有形的、存在於感官世界的馬,卻是「流動」的,會死亡,會腐爛。這是「理念論」的一個初步的解說。柏拉圖認為,我們對那些變換的、流動的事物不可能有真正的認識,對它們只有意見或看法。我們唯一能夠真正了解的,只有那些我們能夠運用我們的理智來了解的「形式」或者「理念」。因此知識是固定的和肯定的,不可能有錯誤的知識,但是意見是有可能錯誤的。在柏拉圖的《理想國》中,他用著名的洞穴比喻來解釋理念論,即「形式」其實就是那陽光照耀下的實物,而我們的感官世界所能感受到的不過是那白牆上的影子而已。我們的大自然比起鮮明的理性世界來說,是黑暗而單調的。不懂哲學的人能看到的只是那些影子,而哲學家則在真理的陽光下看到外部事物。但是另一方面,柏拉圖把太陽比作正義和真理,強調我們所看見的陽光只是太陽的「形式」,而不是實質;正如真正的哲學道理、正義一樣,是只可見其外在表現,而其實質是不可言說的。(4)柏拉圖的《理想國》一幅理想的烏托邦的畫面:柏拉圖認為,國家應當由哲學家來統治,公民劃分為治國者、士兵和普通人民三個階級。分別代表智慧、勇敢和慾望3種品性。治國者依靠自己的哲學智慧和道德力量統治國家;武士們輔助治國,用忠誠和勇敢保衛國家的安全;勞動者則為全國提供物質生活資料。3個等級各司其職,各安其位。在這樣的國家中,治國者均是德高望重的哲學家,只有哲學家才能認識理念,具有完美的德行和高超的智慧,明了正義之所在,按理性的指引去公正地治理國家。治國者和武士沒有私產和家庭,因為私產和家庭是一切私心邪念的根源。勞動者也絕不允許擁有奢華的物品。理想國還很重視教育,因為國民素質與品德的優劣決定國家的好壞。他的理想國要求每一個人在社會上都有其特殊功能,以滿足社會的整體需要。女人和男人有著同樣的權利,存在著完全的性平等。政府可以在為了公眾利益時撒謊。每一個人應該去做自己分內的事而不應該打擾到別人。在今天看來,柏拉圖描繪的理想國是一個可怕的極權主義國家。但是「理想國其實是用正確的方式管理國家的科學家的觀點」。他認為「憲法國家」是僅次於理想國的最好的國家,並認為婦女和男人應該得到同樣的尊重和訓練。柏拉圖後來又提出了政治中道、混合的概念,首次明確論述了法律的作用,並以法律作為劃分政體的標準。他認為,真政治家(哲學王)無需用法律統治,但現實中真政治家極為罕見,即使有真政治家,法律也還有一定的作用。因為政治不僅是一種藝術,亦是一門科學。法律對於政治家,猶如教練和醫生的訓練方案和處方一樣,法律雖然在理論上是荒謬的,在實踐中卻是必要的。從理想出發,他推崇哲學王的統治,「沒有任何法律或條例比知識更有威力」;從現實出發,他強調人類必須有法律並且遵守法律,否則他們的生活將如同最野蠻的獸類。在這一思想指導下,他設計了他的「第二等好」的城邦,與《理想國》中的正義之邦相比,在具體措施上有很大區別。主要有:政治制度由哲學王執政的賢人政體轉為混合政體,以防止個人專權。《理想國》主張統治者實行公產、公妻、公餐、公育制,第二等好的城邦則恢復了私有財產和家庭。《理想國》中劃分公民等級是依照其先天稟賦的優劣,而《法律篇》則是按照後天財產的多寡。(5)柏拉圖企圖使天文學成為數學的一個部門。他認為:「天文學和幾何學一樣,可以靠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來研究,而不去管天上的星界」。他認為宇宙開頭是沒有區別的一片混沌,這片混沌的開闢是一個超自然的神的活動的結果,是造物主為世界制定了一個理性方案;關於這個方案付諸實施的機械過程,則是一種想當然的自然事件。柏拉圖的宇宙觀基本上是一種數學的宇宙觀。他設想宇宙開頭有兩種直角三角形,一種是正方形的一半,另一種是等邊三角形的一半。從這些三角形就合理地產生出四種正多面體,這就組成四種元素的微粒。火微粒是正四面體,氣微粒是正八面體,水微粒是正二十面體,土微粒是立方體。第五種正多面體是由正五邊形形成的十二面體,這是組成天上物質的第五種元素,叫做以太。整個宇宙是一個圓球,因為圓球是對稱和完善的,球面上的任何一點都是一樣。宇宙也是活的,運動的,有一個靈魂充溢全部空間。宇宙的運動是一種環行運動,因為圓周運動是最完善的,不需要手或腳來推動。四大元素中每一種元素在宇宙內的數量是這樣的:火對氣的比例等於氣對水的比例和水對土的比例。萬物都可以用一個數目來定名,這個數目就是表現它們所含元素的比例。(6)建立了完整教育體系,他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個提出完整的學前教育思想並建立了完整的教育體系的人。他要求3~6歲的兒童都要受到保姆的監護,會集在村莊的神廟裡,進行教育。7歲以後,兒童就要開始學習軍人所需的各種知識和技能,包括讀、寫、算、騎馬、投槍、射箭等等。從20~30歲,那些對抽象思維表現特殊興趣的學生就要繼續深造,學習算術、幾何、天文學與和聲學等學科,以鍛煉他的思考能力,使他開始探索宇宙的奧妙。他主張未來的統治者在30歲以後,要進一步學習辯證法,以洞察理念世界。經過5年後,他就可以成為統治國家的哲學王了。他的教育體系主要有:唯心教學、階段施教、提出四科(算術、幾何、天文、音樂) 、教學觀點、理性訓練、體育教育等部分。(7)「精神戀愛」的柏拉圖式的愛:這種愛認為肉體的結合是不純潔的是骯髒的,認為愛情和情慾是互相對立的兩種狀態,因此,當一個人確實在愛著的時候,他完全不可能想到要在肉體上同他所愛的對象結合。十四、斯多葛派(The Stoics斯多亞學派,或斯多阿學派)是塞普勒斯島人芝諾(Zeno,約前336-約前264)於公元前300年左右在雅典創立的學派,因在雅典集會廣場的廊苑(英文stoic,來自希臘文stoa,stoa原指門廊,後專指斯多葛學派)聚眾講學而得名,是希臘化時代一個影響極大的思想派別,芝諾被認為是自然法理論的真正奠基者,亞里斯多德譽之為辯證法的發明人。斯多葛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巴內斯、塞內卡、埃彼克泰特、馬可·奧勒留(帝王哲學家,著有《沉思錄》,是學派晚期最著名的代表)、克里斯普等。斯多葛派認為,哲學是尋求智慧(對人的及神的事物之知識)藝術的實踐,其中藝術最高者是道德。道德分為三種:物理的、倫理的和邏輯的。由這三種道德又形成三種哲學:物理學(考察宇宙及其所包含迫之物)、倫理學(研究人生)、邏輯或辯證學(研究推理:即修辭學和辯證學)。芝諾認為,最大的善是率性而生,即依首道德而生,是天性引導我們達於此,人之幸福也在於此。斯多葛派理論經過三個階段,早期時,唯物主義到辯證法,帶有宿命論和禁欲主義;中期時,拋棄唯物辯證主張,傾向宗教和神秘主義;晚期時,主張宿命論和禁欲主義。十五、亞里士多德(Aristotélēs,前384-前322)是古希臘色雷斯斯塔基拉人,亞里士多德學派,世界古代史上偉大的哲學家、科學家和教育家之一,堪稱希臘哲學的集大成者。他是柏拉圖的學生,亞歷山大的老師。創立了形式邏輯學,豐富和發展了哲學的各個分支學科,是最早論證地球是球形的人,對科學等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作為一位百科全書式的科學家,寫作涉及倫理學、形而上學、心理學、經濟學、神學、政治學、修辭學、自然科學、教育學、思想家、詩歌、風俗,以及雅典憲法。在哲學方面, 亞里士多德的思想對西方文化從根本傾向到內容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上古及中古時期,他的著作就被譯成拉丁文、敘利亞文、阿拉伯文、義大利文、希伯來文、德語和英語。希臘學者、拜占庭的學者都研究並推崇他的著作,他的思想是中世紀基督教思想和伊斯蘭經院派哲學的支柱。馬克思曾稱亞里士多德是古希臘哲學家中最博學的人物,恩格斯稱他是「古代的黑格爾」。亞里士多德的著作是西方哲學的第一個廣泛系統,包含道德、美學、邏輯和科學、政治和玄學,隨著其作品的不斷被發現,中世紀出現了一個研究亞里士多德主義的新時代,學者們以此作為求得各方面真知識的基礎。亞里士多德是集古希臘科學文化知識之大成的百科全書式的思想家,他不僅為後來的許多科學門類奠定了基礎,也把古希臘好學深思的精神發展到了頂峰。在他死後的幾百年中,再也沒有出現過一個人有勇氣和智力像他那樣對全部知識進行系統考察和全面掌握。他在西方歷史上的地位相當於中國的荀子。主要代表作有《工具論》、《物理學》、《形而上學》、《倫理學》、《政治學》。(1)科學方面:一是,理論的科學(數學、自然科學和後來被稱為形而上學的第一哲學);二是,實踐的科學(倫理學、政治學、經濟學、戰略學和修飾學);三是,創造的科學,即詩學。(2)哲學方面:一是,拋棄了柏拉圖的唯心主義觀點,認為知識起源於感覺。這些思想已經包含了一些唯物主義的因素。二是,對因果性的看法提出有四種:第一種是質料因,即形成物體的主要物質。第二種是形式因,即主要物質被賦予的設計圖案和形狀。第三種是動力因,即為實現這類設計而提供的機構和作用。第四種是目的因,即設計物體所要達到的目的。在四因中,他看中的是物體的形式因和目的因,認為形式因蘊藏在一切自然物體和作用之內。他還認為,在具體事物中,沒有無質料的形式,也沒有無形式的質料,質料與形式的結合過程,就是潛能轉化為現實的運動,表現出自發的辯證法的思想。三是,創立了形式邏輯這一重要分支學科,這也是亞里士多德在哲學上最大的貢獻。他在研究方法上,習慣於對過去和同時代的理論持批判態度,提出並探討理論上的盲點,使用演繹法推理,用三段論的形式論證。希臘和中古時代的科學界在亞里士多德的權威下,運用演繹法把許多錯誤的權威說成是絕對正確的,並用欺騙性的邏輯形式進行了許多錯誤的推論。四是,形而上學方面,亞里士多德的哲學和神學思想在伊斯蘭教和猶太教的傳統上產生了深遠影響,並繼續影響著基督教神學,尤其是學術傳統的天主教教會。(3)天文方面:認為運行的天體是物質的實體,地球是球形的,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天體由不同的物質組成,地球上的物質是由水氣火土四種元素組成,天體由第五種元素「以太」構成。(4)物理方面,他的關於物理學的思想深刻地塑造了中世紀的學術思想,其影響力延伸到了文藝復興時期,直到被牛頓物理學取代:一是,反對原子論;不承認有真空存在。二是,認為物體只有在外力推動下才運動,外力停止,運動也就停止,提出的假設是「凡是運動的物體,一定有推動者在推著它運動。中古世紀的基督教說「第一推動者」 就是指上帝,並將亞里斯多德的學說,與基督教教義結合。這樣的結合讓亞里士多德的學說成為權威學說,一直到了牛頓手裡,才建立正確的力學學說。三是,認為作自由落體運動的物體重的比輕的落得快,這個錯誤觀點直到十六世紀,被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推翻。四是,地上世界由土、水、氣、火,四大元素組成。其中每種元素都代表四種基本特性(干、濕、冷、熱)中兩種特性的組合。土=干+冷;水=濕+冷;氣=濕+熱;火=干+熱。五是,認為白色是一種再純不過的光,而平常我們所見到的各種顏色是因為某種原因而發生變化的光,是不純凈的,這種結論直到牛頓的三稜鏡試驗,看到白光的純凈的七色光時,才被推翻。(5)生物方面:對五百多種不同的植物動物進行了分類,至少對五十多種動物進行了解剖研究,指出鯨魚是胎生的。他是將生物學分門別類的第一人,並為之寫出了專門著作(如動物分類,動物繁殖等等)。他首先發現了比較法的啟發意義,並理所當然地被尊稱為比較法的創始人。他也是詳細敘述很多種動物生活史的第一人,寫出了關於生殖生物學和生活史的第一本書。他特別注意生物多樣性現象以及動植物之間的區別的意義,雖然沒有提出正式的分類(法),但按一定的標準對動物進行了分類,而且對無脊椎動物的分類比兩千年後林奈的分類更合理。在生理學上他大都採用了傳統觀點因而並不出色。和他的前輩比較起來,他是一個堅定的經驗主義者,他的推論總是植根於他過去的觀察,超過理智思考所能提供的信息。在這一方面他和經院哲學家中的亞里士多德派完全不同,後者認為單憑推論就能推論出一切問題。他並不滿足於僅僅提出「怎樣」的問題,而且還提出「為什麼」的問題,這在當時來說是非常了不起的。亞里士多德堅信世界基本完美無缺從而排除了進化的觀點,他的先進思想只是近幾十年才得到充分肯定。(6)教育方面:一是,認為理性的發展是教育的最終目的,主張國家應對奴隸主子弟進行公共教育。二是,重視練習與實踐的作用。三是,在師生關係上,不是要求對導師一味言聽計從,而是在繼承的基礎上敢于思考、堅持真理、勇於挑戰,如他所言的「吾愛吾師,吾尤愛真理」。四是,在人性論、認識論及其對於兒童身心發展考察的基礎上建立起教學思想。他把人的靈魂分為兩個部分,一是非理性靈魂,其功能是本能、感覺、慾望等,二是理性靈魂,其功能是思維、理解、認識等。他認為在人的認識過程中,靈魂的主要功能是感覺和思考。靈魂藉助於感覺器官而感知外界事物,那被感覺的東西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從而承認感覺在認識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但是,他又認為感覺在這裡只起到一種誘發的作用,真理和知識只有通過理性的思考才能獲得。因此,亞里士多德的教學目的是發展靈魂高級部分的理性。五是,亞里士多德為其哲學學校設立了「百科全書」式的課程。主張學生在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且在不同時期各有所側重。幼兒期以身體發展(體育)為主;少年期以音樂教育為核心、以德、智、美為主要內容;高年級要學習文法、修辭、詩歌、文學、哲學、倫理學、政治學以及算術、幾何、天文、音樂等學科。但不重心都應放在發展學生的智力上。他特彆強調音樂在培養兒童一般修養上的作用。認為音樂具有娛樂、陶冶性情、涵養理性三種功能,它能使人解疲乏、煉心智、塑造性格、激蕩心靈,進而通過沉思進入理性的、高尚的道德境界。在體育教學中,他不同意教師只讓學生進行嚴酷甚至痛苦的訓練,要教「簡便的體操」和「輕巧的武藝」,著重於讓兒童身體正常發展。(7)政治方面:一是,與柏拉圖一樣,認為城邦高於公民,但是也主張人有自己的權利,要求實現城邦和公民利益的平衡。他還確立了公平的正義和交換的正義的均衡正義原則。一方面對於不同出身、財產、地位、能力的人要平等對待,另一方面對於特殊的任務也可以給予特殊的優待。他推崇民主制和君主制的結合,在立法問題上實行民主,行政上實行君主制。他希望藉此在維護城邦整體利益時保證公民的各種利益,並提出了分權學說。二是,亞里士多德是現實主義的鼻祖。不同於他的老師柏拉圖以自己假定的理想國衡量現實,他主張從現實的國家出發,防止國家墮落和促進國家的發展。他對人性和理性持懷疑態度,主張法治,而法律的來源也不是人的理性或者學者的思考,而是來自於歷史和傳統中為人們所遵循和認知的東西,也就是歷史的理性。他對變法和改革持一種十分謹慎的態度,非到萬不得已不宜改革。
推薦閱讀:

近代西方世界興起原因的再思考(上)
通勝第十講:二十八宿(三)西方白虎七宿
什麼是西方三聖--是什麼|什麼叫|是什麼意思
西方國家的男權主義者是怎麼樣的觀點?
如何清晰梳理世界史?

TAG:哲學 | 古代 | 西方 | 哲學家 | 古代哲學 | 簡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