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冷症的辯證與扶陽治療
李德民
北京空達維爾醫學研究院 北京100010
摘 要 目的:介紹女性冷症的定義及辯證分型,提出扶陽論治的方法。方法:文章對該症辯證分型,通過介紹了自己的一些經驗和方法,對該症作出一些探討。
內容:第一部分介紹了該症的臨床表現,第二部分介紹了該症七大類型:心陽虛 、脾陽虛、腎陽虛、脾胃虛寒、肝氣鬱結、熱邪內伏、血虛寒凝。第三部分對症指出了藥物的治療方法和常用的食物療法,自我意象療法扶陽與按摩療法。結論:該症可以採用藥物、食物、自我意象療法扶陽與按摩療法綜合治療。
關鍵詞 女性冷症 意象療法 按摩療法 扶陽療法 臨床經驗
「女性冷症」,又稱「女性冷感證」、「女性手足冰冷症」,是由於營養缺乏、貧血、低血壓、腸胃疾病、甲狀腺功能減退、久病體虛、月經不調或體內雌激素的含量比較高等諸多原因,引起全身或局部血液循環不良,肢體末梢血液循環障礙,均可導致手腳冰涼。女性尤其是白領女性常見的、多發的一組病症。「女性冷症」,不僅是嚴重的亞健康問題,而且是疾病的表現,嚴重影響著女性的身心健康,使其生活質量下降。
一、女性冷症的主要臨床表現
患者自覺異常怕冷、畏寒、喜熱、喜暖。在秋冬季節,即使穿了很多衣服依舊手腳冰涼。有些女性即便是在酷暑難耐的夏季也手腳冰涼。
部分女性同時可伴有:懶 ,就是疲乏無力,不願活動;腫,就是面部及下肢水腫,尤其在晨起時比較明顯,尿常規化驗正常;煩,就是心煩易怒,遇事煩躁。
此外,有的女性還可以見到諸如腰痛、夜尿頻、尿少、胸悶、氣短、睡眠不好、月經失調、痛經、性冷淡,習慣性便秘,肩膀酸疼,疲勞不堪,容易發胖等臨床癥狀。甚至偶有肢體末梢循環障礙,手足冰涼的女性,在冬天還容易發生凍瘡。
二、女性冷症的中醫辨證
中醫理論根據「冷症」的臨床表現,辨證為腎陽虛弱。「陽虛則寒」,「陰盛則寒」。 「陽虛則寒」,是指當陽氣虛損時,氣血就不能溫煦臟腑和四肢末端,很多手足冰涼的病人都是由此而來;「陰盛則寒」,意思是說,寒邪入侵身體,寒濕中阻,陰盛內寒,這也是讓手腳容易冰冷的誘因。
中醫認為女性的軀體陰柔嬌嫩,心靈細膩感性,以血為本、陰中含陽。
腎主一身之陽,腎是人身體內陽氣的源泉。由於脾胃虛寒,氣血兩虛,腎陽氣不足。陽虛則外寒;腎主水之開闔,腎陽不足,水開闔失司,故腫;陽氣主動,陰氣主靜,故陽虛則懶動;腎陽虛弱,陰寒內盛,胸陽不展,故見心煩。
當然,「女性冷症」的病因亦不都是「陽虛」。常和「四逆」、「血枯」相區別。
1、「四逆」可見手腳冰冷。「四」就是四肢的末端;「逆」就是厥冷的意思。這種情況是因為血液循環不能達到四肢的末梢,因而血液供應不足而導致的肢體寒冷或肝氣鬱結,氣滯血瘀所致。
張仲景所著《傷寒雜病論》中有論述:「『厥』者,手足逆冷是也。」「凡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其意是說,手腳冰冷,就叫「厥」,手腳冰冷的發病機理是,陽受氣於四肢,陰受氣於五臟,當陰陽兩氣相貫,人才會健康並且精力充沛,如果二氣不能相接,就會造成「厥」。它的病因可以有很多,而不僅僅是「陽虛」。
2、「血枯」病,就是血液乾枯減少導致的貧血而畏寒,這是需要補血。女性在特殊生理期間也容易因貧血而引起畏寒,還有血液流失過多的人,也會有貧血畏寒現象。
陽虛是引起手足冰冷的重要原因。心陽虛、脾陽虛,或者是腎陽虛的癥狀中都有「形寒肢冷」的表現。首先辨明「冷症」主要是因為哪一臟腑的「陽虛」引起。
1、心陽虛
表現:除了畏寒肢冷,還會出現心悸、怔忡,容易出虛汗、胸悶等。
2、脾陽虛
表現:四肢困重、乏力、畏寒、腹瀉、臉色蒼白、腹脹、食慾不佳等。
3、腎陽虛:
表現:四肢不溫,腰膝酸軟,精神萎靡、氣短、氣促、水腫等。
4、脾胃虛寒:脾胃是氣血生化之源,脾胃虛弱,陽氣虛衰,血脈無力或中焦寒盛,寒邪凝滯,氣血滯行不能到達四肢末端。
表現:沒精神,臉色黃,胃口不好,舌淡脈弱。
5、肝氣鬱結:肝氣被遏抑在內,肝鬱則氣滯,氣滯則血瘀,氣血不能外達,導致手腳冰冷。
表現:胸悶、腹脹、雙肋脹痛、精神抑鬱,並伴隨手足冰冷,舌苔白。
6、熱邪內伏:熱邪在體內不能透發,陰陽二氣不能相接,就會造成「厥」故四肢發冷。
表現:煩熱口渴,舌紅苔黃,便秘,腹脹。
7、血虛寒凝:本有失血、貧血,又受到寒邪入侵,血液循環凝滯變慢,就會引起手足冰冷。
表現:頭暈,面白,肢麻,體痛,女性經量少,色暗。
三、女性冷症的扶陽治療與調理:
(一)自我意象療法扶陽與按摩治療
1、自我意象療法扶陽
① 把能量灌注到手掌、手指
意念中使體內的能量從丹田經胸、肩、上肢湧向手掌、手指,想像手掌、手指在迅速脹大,且無限大。然後再使其縮小,如此反覆21次。
然後從肩內俞穴開始,從上往下捶手臂,重複十次,注意,方向是從上往下,不要來回捶打。
② 把能量灌注到足底、腳趾
意念中使體內的能量從丹田經小腹、大腿、小腿湧向腳、足底、腳趾,想像腳、腳趾在迅速脹大,且無限大。然後再使其縮小,如此反覆21次。
然後再先捶打「風市」200下,再從上到下捶打大腿、小腿三遍,先捶外側,再捶內側。
「風市」穴是腿部的陽經——足少陽膽經上的重要穴位,擊打它可以激活下肢的陽氣。捶打大小腿的目的則是為了把血液輸送到足部,促進血液循環。
③ 意守丹田
中醫有「氣歸丹田」的說法,「丹田」內匯聚了身體的真氣;掌管氣血的關鍵穴位叫「氣海」,在肚臍下一寸半的位置,將兩手疊放在這裡(女的右手在下,男的左手在下),分別按順時針和逆時針方向各旋轉60下,再放在這裡不動,深呼吸三次。同時意念中全身能量向丹田匯聚,後再使丹田之能量灌注全身,但應避免上注清陽。
意象醫學治療時應注意:必須選擇幽靜環境,閉目端坐、靜心平氣,周身放鬆,避免焦慮過度、壓力太大、心生雜念。
2、自我按摩治療
①按摩上肢六大穴位
按摩「曲池」,「列缺」,「合谷,「內關」、「外關」, 「勞宮」穴各20次。
這些穴位是位於三大陰經和陽經上的重要穴位,按摩它們可以調節陰陽;特別是「曲池」和「合谷」穴,在陽氣最盛的大腸經上,是激發陽氣的關鍵穴位。
②揉捏指關節,搓手、甩手。
按摩、揉捏指關節,從小指、無名指依次按摩到大拇指,再搓摩兩手的手背、手心,最後做甩手動作。增加手掌和手指上的血液流通量,促進氣血循環。
③按摩下肢四大穴位
按摩「血海」穴、「三陰交」穴、「足三里」穴各20下,按揉或是摩擦「湧泉」穴100下。
「血海」穴在足太陰脾經上,是治療內分泌失調,調節氣血平衡的穴道;「三陰交」穴在三條陰經的交匯處,是非常重要的穴位,中醫上常用按摩「三陰交」穴來治療失眠、月經失調等多種病症。「湧泉」穴更為重要,中醫上把這穴道稱為「接地氣」的樞紐,按揉它可以調節氣血、治療失眠。
④擰動腳趾
用手擰動腳趾,擰到發熱為止,同樣是從小趾到大腳趾,然後轉動踝關節10-20下。 促進血液循環,活動關節。
(二)營養調理與扶陽葯膳治療
1、冷症的營養調理原則
針對不同病因,應多食具有扶陽、補氣、養血,補腎的性平、溫熱類食物;健脾利濕,活血化瘀,平衡免疫功能,補充缺乏的營養素。
2、選擇適宜的食物
可多食一些具有補腎陽虛作用的食品,如羊肉、狗肉、鹿肉、雞肉,根據"春夏養陽"的法則,夏日三伏,每一伏可食用羊肉附子湯一次,配合天地陽旺之時,以壯補人體之陽。還可以吃韭菜、泥鰍來進行食補。
另外,多吃一些性屬溫熱的食品,以提高機體耐寒力。常見的溫熱食物有:牛肉、大蒜、辣椒、生薑、圓蔥、山藥、桂圓、當歸等。
3、飲食禁忌
1、盡量避免吃一些生冷的、破氣耗氣、性寒涼、辛辣油膩的食品。如冰凍飲品、冰激凌和生冷瓜果等。辦公室白領女性,,最好選擇熱的飲料. 熱茶等。
2、在吃溫補食物的同時,盡量避免同時食用滋陰類食物,出現相互抵消滋補功效。
4、扶陽葯膳
①、歸杞生薑羊肉湯:
用當歸45克,枸杞子20克,生薑45克,羊肉500克,水煎服。煎好後吃肉喝湯。中醫稱「人蔘補氣、羊肉補形」,羊肉中的脂肪含量僅有豬肉的1/2,因而女性不必擔心因攝入過多而引起肥胖。
②、月棗薑湯:
主要原料為:月季花3克、大棗10枚、生薑5片、紅糖適量。具體做法是:大棗10個、生薑5片、紅糖適量,煎湯後泡月季花3克代茶飲,每日1次,堅持服用。可促進氣血的流通,改善全身的血液循環,手腳自然就溫暖起來。
③、杞竹鹿肉粥:
枸杞子20克,玉竹20克,鹿肉40克,粳米50克,煮粥食用。
④、參芪歸姜羊肉粥:
黃芪30克,西洋參2克,當歸20克,生薑10克,生羊肉250克,粳米80克。黃芪、當歸先煮20-30分鐘,將藥渣撈去,留汁燉西洋參、羊肉,待羊肉爛後,放入生薑,陳皮絲(5克),粳米煮30-50分鐘,即可食用。
⑤、豬蹄花生大棗湯
豬蹄2隻,花生50克(連衣),大棗10枚,調味品適量。將洗凈豬蹄、花生、大棗一同放進鍋中,加水共煮至熟爛,加入調料即可。 既健脾胃又養血,如有貧血或哺乳期乳汁不足,可以多喝常喝。
(三)中醫辨證治療
中醫認為冷症屬腎陽不足,陽虛則外寒。
臨床上常用中成藥有腎寶、金匱腎氣丸、右歸丸等。
亦可用當歸芍藥散、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桂枝加附子湯、真武湯、附子理中湯、四逆湯等調理。
1、溫腎助陽法
方葯:附子10克,白朮15克,茯苓20克,當歸15克,生薑15克,白芍15克,續斷15克,杜仲10克,淫羊藿8克,肉桂6克,吳茱萸6克,菟絲子9克;隨症加減,每日一劑內服,連服5-7天。
2、強心壯陽法
方葯:淡附子12克,桂枝12克,党參15克,白朮12克,淡乾薑6-9克,五味子9克;隨症加減,每日一劑內服,連服5-7天。
3、健脾扶陽法
方葯: 理中湯化裁——人蔘、炮製乾薑、炙甘草、白朮各10克,炙附子6克;隨症加減,每日一劑內服,連服5-7天。
或香砂六君子湯化裁——人蔘5克、白朮10克、甘草6克、陳皮9克、半夏3克、砂仁6克、炙附子6克,木香4克;隨症加減,每日一劑內服,連服5-7天。
4、解郁宣陽法
方葯:四逆散化裁——柴胡、芍藥、枳實、甘草、桂枝;隨症加減,每日一劑內服,連服5-7天。
李德民(1947-) 「新中國中醫事業奠基人」、原衛生部中醫局局長呂炳奎先生弟子、中華中醫藥學會會員 外治分會委員
北京空達維爾醫學研究院院長、首席研究員 中醫教授 中西醫結合主任醫師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