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第81集--金剛經-第100集
請掀開經本一百九十一面,第六行,從註解第七段看起。
【大智度論云: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一不異,不來不去,因緣生法,滅諸戲論。因緣生法,猶言因果。言一切法皆是因果。故一切法皆是具足八不之義。】
這是引用《大智度論》裡面一段開示,說明不一不異之義。前面曾經說到,不一不異展開來有八不、十不、十二不、十四不。由此可知,它的中心就是不一不異這一句。八不,《中觀論》上這樣說,《大智度論》上也是這麼說法,這個意思我們一定要很清楚的明瞭它,這就是佛知佛見;換句話說,這是宇宙萬有的真相。真相明白了,這叫大開圓解。解圓,然後行自然就圓了。所謂行圓,也就是樣樣放得下,樣樣都不執著,這叫圓。如果還有絲毫執著,放不下,你的解行都不圓,因此這一段的意思就非常重要。可是這個意思與我們的常識,與我們的觀念,恰恰相反。我們看一切法有生有滅,動物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異滅,礦物有成住壞空。這些現象都是生滅的現象、斷常的現象、一異的現象、來去的現象,怎麼可以說一切法不生不滅,乃至於不來不去?這個意思實實在在很深,雖然我們在大乘經上曾經讀過、曾經聽說過,而事實上,我們在境界裡面,這個念頭轉不過來。於是不但用功不得力,用功是行門,就是研教也不能夠深入,行門、解門都產生了嚴重的障礙。
這一段話的意思,末後這兩句是說明,「因緣生法,滅諸戲論」。戲論,就是我們平常講開玩笑的話,不是真的,這叫戲論。前面講的生滅、斷常,一異、來去,都是戲論,所謂是凡夫知見,在法相宗裡面叫「遍計所執性」,絕對不是事實。我們講依他起,依他起還有個依據、有個根據;這個沒有,比依他起還假,依他起已經是假的。遍計所執,要用現代話來說,就是完全是虛妄的抽象概念,絕對不是事實。因緣生法,因緣的意思很深很深。佛在經中告訴我們,所謂一彈指,一彈指六十剎那,也就是說一彈指的六十分之一叫一剎那,這一剎那裡面有九百生滅,這就是因緣生法。這樣微細的現象,我們怎麼能夠覺察到?不但凡夫沒有這個能力,我們說我們的心太粗了,境太微細了,粗心沒有辦法照見細境。因此世出世間聖賢,教導我們要收心,要修定;換句話說,要恢復清淨心,心愈清淨,我們講那個心就愈細,感應特別的靈敏,粗心的人感覺不到的,細心的人感覺到了。這樣微細的境界,實在講要極其細心之人,才能夠覺察到事實真相。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八地菩薩定功相當深,八地叫不動地,這一位菩薩見到阿賴耶識的微細相。阿賴耶識的細相,佛給我們講剎那九百生滅,就是阿賴耶的微細相。他見到了,見到這個現象才會點頭,確實一切法不生不滅。這個說法,我們不常聽到;但是另外一種說法,倒是我們很常聽到,就是所謂無生法忍。我們念佛,迴向偈裡面都有「花開見佛悟無生」,什麼叫無生?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一不異、不來不去,無生是見到這個真相,見到這個微細相,於是所有一切錯誤的看法想法統統放下了,滅諸戲論。我們以為有生有滅、有斷有常,全是妄想,全是分別執著,統統放下。由此可知,這個地方講的因緣生法是極其微細,不是粗相。
因緣生法,也就是講的因果,一切法都是因果的相續相。因與果也不是一定的,我們舉一個例子,諸位就能體會到。譬如我們種瓜,大家曉得瓜子是因,我們種下去將來結成瓜;瓜是果,這是一重因果。瓜結出來之後,那個瓜又是因,瓜裡面有瓜子,那瓜子又是果。所以一定要曉得,因果是循環的。因可以變成果,果也可以變成因,因果循環不斷,於是產生相續的現象。我們感觸到的粗相,是相續相。因為體性必定現相,這在前面都曾經一再的說過,相是不會滅的,沒有滅相的道理,沒有這個道理。為什麼?相就是性,性不滅,不生不滅,相怎麼會有生滅?相雖然不滅,但是相會改變。因此世尊教導我們無住要生心,這個道理在此地。為什麼要無住?因為相是剎那生滅,確確實實它不存在。所以這個經的後面告訴我們,「如夢幻泡影」,它不是實在的;「如露如電」,露是露水,太陽一出來,露水就沒有了,這是比喻我們凡夫所見的粗相。聖者所見的像閃電一樣,很短很短的時間,一剎那之間,閃電一樣,那是比喻細相。總而言之,都不是真實的,所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是教我們應當要放下,生心要生清淨心,你才能夠見到事實的真相,你才能夠解決一切問題。不但露不能執著,「如露亦如電」,露不能執著,電也不能執著;換句話說,粗相、細相都不能夠執著,這就是無住的意思。佛教給我們生清淨心而行布施,一味利益一切眾生,決定不要想自己,想自己決定是錯誤的。從這個事實,我們能體會到,一切法都具足八不之義。無論哪一法,從我們自己身體來說,這個身體就具足這八個意思。乃至身外,所謂十法界依正莊嚴,沒有一法不具足這八個意思。可是你一定要稍稍體會到事實的真相,你才能夠理解,這個理解就是佛門裡面常講的開悟。
【佛所說法,不外真俗二諦。】
古德有所謂「佛依二諦而說」,佛憑什麼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他所依憑的就是二諦,二諦是真諦與俗諦。
【俗諦法相,雖變化無常,為世俗所共見,故謂之俗。】
佛講俗諦,我們好懂,為什麼?是我們的常識,是我們的一般看法與想法,這個說起來我們可以接受,不至於產生懷疑。真諦就不然,真諦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不是凡夫境界。也就是說,凡夫境界所見的是虛妄相,佛與大菩薩他們所見到的是宇宙的真實相,真實相跟我們見的虛妄相恰恰相反。所以佛說出來,我們感覺到非常的生疏,很難接受。
【真諦法性,則常恆不變,為諸法之本體,故謂之真。】
「八不」是說明它的真相,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
【佛說二諦,皆用八不之義以說明之。】
八不的意思,後面還要說。
【諦】
這個字在佛法裡面用得很普遍,類似現代人所講的真理,在佛法上用諦,諦有真實的意思。
【明其事理確實不虛】
這才叫諦。
【一切眾生,所以輪迴生死,苦趣無邊,無他,由迷俗諦八不之義故也。】
八不,剛才講了,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凡夫不了解真相,迷了,以為一切法有生有滅、有斷有常,這是迷惑的見解。迷了,也就是說我們想法、看法錯了,於是你的做法、說法當然也就錯了,錯誤的結果就變成六道生死輪迴。你要問六道怎麼來的、生死怎麼來的?這把輪迴生死的原因說出來了,是這麼來的。
【一切聲聞乃至權位菩薩,所以有變易生死,無明未盡者,無他,由迷真諦八不之義故。】
俗諦上有八不的意思,真諦上也有八不的意思。八不歸納起來,就是前面所講的不一不異。你只要懂得一句,其他的意思都能夠明白了。
【於此八不義諦,迷有淺深,悟有高下,故有六道之紛紜,三乘之差別。】
迷得淺的是天道、人道,迷得深的是餓鬼、地獄,這是迷有淺深。覺悟也有淺深,悟得深的是菩薩,悟得淺的是聲聞、緣覺。這是說明十法界是怎麼來的,十法界的業因只是於真俗二諦迷悟淺深差別而說的。
【佛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即為令眾生了二種生死,故說種種法以開示之,令得悟入耳。而種種法,不出真俗二諦,故此義理貫通一切經論。】
貫通一切經論,實在講就是貫通世出世間一切法。由此可知,這一段經義的重要,勢必要細心去領會。佛出現在世間,為什麼?為幫助我們了生死出三界。生死有兩種:一種叫分段生死,一種叫變易生死。說法有很多種,我們講最普通的一個講法,分段生死是一個階段、一個階段。我們得人身,在這個世間生活幾十年,業報盡了,死了,這是一個階段的生死,這叫分段生死。這個說法,大家很容易明瞭,這個相講得粗。如果要說細一點,諸位仔細的想想,冷靜的想想:昨天能不能再回來?不能回來了,永遠不能回來了。昨天死了,今天生了;到明天,今天又死了,明天又活了。你一定要細細觀察才曉得,每天都一個生死,晚上睡在床上跟死人有什麼差別?再微細的觀察才能夠發現,原來念念都生死,念念都生滅。你能夠這樣觀察,慢慢的就覺悟了,就發現佛在經上依世俗諦講的無常,這就是無常,無常是依俗諦說的。變易生死是什麼?變易實在講,並沒有真的生死的相,而是他的感受起了變化,境界起了變化。譬如學生在學校念書,上學念一年級,過了一年他就升二年級。一年級死了,二年級生了,他哪有生死!沒有生死,他的境界往上提升。為什麼變易也叫生死?生死是苦。像他讀書,辛辛苦苦要念一年才能夠升一級,他要不用功、不努力,他升不上去。比喻菩薩修行亦復如是,初住菩薩要到二住,要認真修,才能夠捨初住升二住;二住菩薩再努力精進,捨二住升三住,這種現象就叫做變易生死。由此可知,六道裡面眾生兩種生死都有,分段、變易統有。見思煩惱斷了,證到阿羅漢果,超越六道輪迴,分段的生死沒有了,我們講他超越三界之外,三界之外有變易生死,一直到成佛。等覺菩薩還有一絲變易,捨變易生死就圓滿菩提。佛出現在世間可以說是為了這個,凡夫、二乘,不但是權教菩薩,乃至於法身大士,要想斷變易生死,都不容易!佛是大慈大悲,出現在世間幫助九法界一切眾生了生死、證菩提,佛是為這個。
故說種種法以開示之,幫助眾生覺悟。種種法要從總綱領上說,不外乎真俗二諦;換句話說,不外乎真俗八不。所以不一不異,這個義理就貫通一切經。我們常說一經通一切經通,那可能嗎?當然可能。為什麼可能?因為它的義理是貫通的。剛才說了,不但通佛法,也通一切世間法。問題在哪裡?那就是通的境界,要達到什麼樣的境界這一部經才叫通?我們把這部經念上十萬遍,背得滾瓜爛熟,從後面背到前面,一個字也不錯,算不算通?不算,沒通!要怎樣才通?要真正明瞭經中的義趣,那才叫通。換句話說,一切經都是講真俗二諦,都是講不一不異,你要從這上面體悟,那就叫通了,你再聽一切經、看一切經就不難了,毫無障礙,一接觸就通達。而不一不異,就是前面講的無實無虛,也就是前面講的無住生心。這些句子,我們的確念得很熟,自己也覺得好像有那麼一點通達了,實際上有沒有通?沒通。沒有通,不怕!宗門的方法,必須在句下提起疑情,也就是說,常常把這樁事情念在心上,不要把它忘記。在一切境緣之中,或是人事環境,或是物質環境,常常提醒這句話,看看能不能起作用,這叫疑情。久而久之,我們的妄念少了,心清淨了,智慧增長了,不定在什麼因緣之下,豁然大悟。我們教下所講的大開圓解,這才能悟入。宗門所謂「小疑則小悟,大疑則大悟」,這個疑不是懷疑,不是貪瞋痴慢疑那個疑,那個疑是煩惱,那怎麼能開悟?這種疑叫疑情。佛告訴我們,我們也有相當程度的理解,但是解得不圓,解得不夠透徹。要把佛提示的念念不忘,時時拿它來作觀照,這叫做提起疑情。我們再看底下這一段:
【性相不二,空有同時,有即是空,故俗諦之生滅,為假生假滅。】
如果你不知道性相不二,空有同時,俗諦不生不滅的道理,你永遠參不透,你永遠無法體會到。所以一定要曉得性相不二、空有同時。空是性,性空,有是相,它是同時存在的,永遠是同時的,即使千變萬化還是同時的。古德比喻得好,「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金跟器永遠不能分割,確實同時存在。我們凡夫只見相不見性,只見有不見空,毛病在這個地方。二乘聖者,他們的過失跟我們恰恰相反,他們是只見空不見有,只見性不見相,於是所謂有體無用,不起作用;而凡夫雖有作用,違背了性體,這都是錯誤。如果明白這個道理,確確實實領悟到性相不二、空有同時,你的心清淨了,你對於一切法自自然然不執著了。佛教給我們隨緣度日,你在境緣當中決定不會生一念攀緣之心。一念攀緣之心尚且無,哪有攀緣之事?你看你的心多清淨,多自在!馬上就得受用。為什麼?因為你明瞭所有一切現象都是虛妄的,如夢幻泡影,那個生滅是假生假滅,假生假滅就是不生不滅。
【空即是有,故真諦之不生不滅,亦是假不生假不滅。】
因為空就是有,前面講有即是空。有即是空是俗諦,空即是有是說真諦。空是性,性即是相,相即是性,所以性相不二。說生滅、說不生不滅,都是假設的;換句話說,都是虛妄相想。
【既見性,正好現相,隨緣度生。】
這是講菩薩,菩薩見了性,見了什麼性?這個事實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了。這是自度,自度之後再看看芸芸眾生,迷在其中的人還不少!佛勸我們要發大慈悲心,幫助這些迷惑顛倒的眾生,幫他們開悟,幫助他們見性,隨緣度生。隨緣兩個字好!因為隨緣,自己真的得度了,也真的幫助了眾生。如果是攀緣,不但度不了眾生,實在講也沒法自度。必須要懂得隨緣,隨緣就沒有煩惱、沒有憂慮、沒有牽掛。
【當知佛說,是佛境界。】
佛是一個徹底究竟圓滿大覺之人,一絲毫的迷惑都沒有了,他見到的完全是事實真相,經上常講的「諸法實相」,他見的是這個。
【所謂諸法實相,惟佛與佛方能究竟。所以華嚴會上,善財所參五十三位善知識,皆曰我惟知此法門,餘則不知。乃是實話,並非謙詞。】
這是我們必須要明瞭,必須要學習的。《華嚴經》上五十三位善知識皆是法身大士,從圓教初住到等覺菩薩,下面我們不談,我們單談等覺,文殊、普賢、觀音、勢至等覺菩薩。善財來訪問他,尚且說「我惟知此法門」,這句話顯示了等覺菩薩尚且一門深入,無量無邊的法門,他修一個法門,一門深入。問其他的法門,「其他的法門我不知道,你去請教另外的善知識。」我們讀到之後,這些菩薩給我們做榜樣,一點貢高我慢都沒有,彼此尊敬,彼此謙讓。我們會到這個地方去了,以為他是這樣子,其實怎麼樣?其實他是實話,實話實說,不是謙虛。我們要說他謙虛,實在講也沒說錯,但是它還是事實,真的是一門深入。唯有一門深入,才能夠達到究竟的根柢。究竟根柢是什麼?破最後一分生相無明,圓成佛道。你能夠想到這一層,你就知道他是實話。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善財五十三參,廣學多聞。善財是不是學雜了?沒有。善財童子還是一門深入,沒有學雜了。何以知道他沒有學雜?你看他每參訪一位善知識,到最後禮辭。參訪之後,對他感謝、禮敬,然後辭別。辭別的意思,就是你這個法門我不學,我不修,我還是修我自己的法門,「辭」是這個意思。不是在那裡告辭,再到另外一個地方去,你要這樣子的話,那就是望文生義,你就把意思錯解了。禮謝!不依他這個方法修,是這麼個道理。那個方法我聽了,我看了,我聽了,我不學,我還是學我的老方法。所以他沒有雜學,沒有雜修,依舊是一門深入。
參訪,既然一門深入,又何必要參訪?實在講,用不著參訪了。諸位要曉得,參訪乃是隨緣,不是攀緣。攀緣,那就不是參。參裡面,參是離心意識,諸位想想,離心意識,哪來的攀緣?識是分別,意是執著,不分別、不執著,那個心就更不可思議了。心是落印象,不分別、不執著、不落印象,這叫做離心意識,參!他哪裡有攀緣?為什麼要隨緣?我們有這個身體,身體沒有滅掉。身體在這個世間,你從早到晚你不能不接觸大眾。這五十三位善知識是誰?就是你從早到晚接觸的這些大眾,這裡面有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你接觸他們,你總會聽他們說話,你總會看他們工作,看他們辦事,這就是五十三參。由此可知,參學怎麼能避免?
我們回來再看看,像大勢至菩薩,大勢至菩薩是專修念佛法門的。我們在《楞嚴經》上看到,他老人家告訴我們,他說「我與五十二同倫」,同倫,倫是志同道合,我們今天講同學,同倫比同學的關係還要密切,同學未必志同道合。同倫用今天講,勉強說是同志,真正同志,大家都是修念佛法門的。五十二個人是誰?從十信位,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五十個位次,等覺、妙覺,妙覺是成佛了;換句話說,這句話的含義,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我一句佛號念到底,決定不更改,不但不更改,決定不參雜、不夾雜,一門深入。所以夏蓮
我們現在看到許多道場,他們修行的方法,不能說不用功,但是雜修。當然他也不無道理,他說:「我這個道場,如果不搞這麼多花樣,沒有信徒來。」為了滿足信徒的希求,喜歡念佛的,我這裡有念佛會;喜歡拜《大悲懺》的,我這裡有大悲法會;喜歡拜《梁皇懺》的,有梁皇法會;喜歡念《地藏經》的,有地藏法會。一個道場,那個法會之多,有多上一百多種,熱鬧,道場真的是熱鬧!這裡面的信徒川流不息,從早到晚,一年到頭,很熱鬧,能不能成就?一個成就都沒有,這個道場失敗了。道場的興旺,實在講不是人多,不是香火盛,是問你這個道場開悟的有幾個,有多少?證果的有多少?往生的有多少?這是道場的興旺。這就是我們講的形式與實質,我們要講求實質,不能講求形式。如果你要是有真智慧,有真實的慈悲心,你一定是提倡專修專弘的道場。這個道場沒有幾個人,不要緊,它是真實正法道場,諸佛護念,龍天保佑。道場人數雖然不多,但是在這個道場修行的人,他會有成就,這才叫做殊勝。所以細細去讀五十三參,你能夠體會到這個意思。
【古德如智者、賢首等諸大師,平生只宏揚數種經論,蓋學力只能如此,此正古德高處、真處,後學所當學步者也。】
在我們中國歷代的這些祖師大德當中,他們一生弘揚的也只有幾部經,而這幾部經必定是相關的。譬如我們學淨土宗,淨土有五經一論,總共六種。這六種是關連的,講這六種經,依照這六種經修學,實在講,一即是六,六即是一,它不雜。這是大家只要稍稍留意,都能夠看得出來。而古德當中還有一些人,專門提倡一部經的,一生講一部經,依一部經修的。譬如古人有一生講《彌陀經》二、三百遍的,你問他其他的經,《無量壽經》我不會講,你去請教別人。其實他怎麼不會講?他樣樣都會講,不講!給後人做一個好榜樣,一部經。我明白這個道理,我也很想學習,一生講一部經,我之所以講這麼許多經論,這被逼的,沒法子!大家都來找我,我一想,也沒有別人講,這沒法子,這被逼的!對我自己來說,損失非常之大。一部經自行化他,那個境界確實不一樣,一門深入,功行進步非常顯著。講多了、講雜了,沒有好處,說這麼多東西,實在講這是很大的一個犧牲,為了便利於後學。
找好學生也難!早年做學生的時候,老師給我們講的話,我們很不容易體會。老師告訴我,學生要找一個好老師,難,不容易!反過來,好老師要找一個好學生,更難!這句話,一直到晚年才深深體會到。現在我還樂意講一些經論,原因在哪裡?有錄影機。這就是說明,遇不到好的學生不要緊,把經論錄下來,也許將來有學生遇到了,他從錄音帶、錄影帶裡面去學習、去體悟。這是以前
【即令頓悟同佛,而障若未盡,仍未能徹底會得,仍須向離相離念處,真參實究,而後乃能契入耳。】
這一段的開示,對於我們來講非常重要。「即令頓悟同佛,而障若未盡,仍未能徹底會得。」我們可以舉一個古人做例子:龍樹菩薩,這個人了不起!我們從《傳記》裡面所看到的,他的確是世間希有的天才,年紀很輕的時候,世出世間的典籍他讀盡了,不但他有這個能力,而且他有智慧,他能解其義,一切經義他都通達,他都明瞭。世出世間的典籍讀盡了,於是貢高我慢,瞧不起人。這是什麼?煩惱未盡。只要有這麼一個態度顯露出來,真正有學問的人,真正有修養的人,他看到了就不以為然。實在說,如來真實義他並沒有真的懂,他所能夠體悟的是表面、表層,沒有深度;如果有深度,我們中國古人所講「學問深時意氣平」,愈是有學問的人愈謙虛,愈是有學問的人愈退讓。不可能說愈有學問愈傲慢,沒有這回事情。修行人愈有功夫,說是愈瞧不起人,那個人可以斷定他沒有修行,不要說功夫,修行都談不上。修行是什麼?修正你錯誤的行為,貪瞋痴慢是錯誤的行為,你還常常起現行,可見得你錯誤的行為並沒有修正過來,這哪裡能夠瞞人?這是說明,他入得淺,他解得淺,沒有深度。這就是障若未盡,沒有徹底會得。
不過,像這些菩薩,他們有福報,必定有諸佛與大菩薩會幫他忙。龍樹菩薩的煩惱起來了,他貢高我慢,不可一世,這是煩惱現行。大龍菩薩趕快來誘導他,接他到龍宮裡面去,看看龍宮所收藏的典籍。龍樹實在也很難得,看到龍宮裡面的收藏,他嚇到了,才知道自己所讀的太少太少了,要跟龍宮裡面所收藏的典籍比,微乎其微!於是貢高我慢的心馬上就降伏下來。真的有這個事。我們自己要深深反省,「我有沒有這個毛病?」龍樹菩薩讀盡世間典籍,還犯了這個毛病,我們所學幾何?如果也自以為是,也犯貢高我慢,那就錯了。
必須要向離相離念處用功夫,這是講真實功夫,真參實究。參究,剛才講了,離心意識這個叫參,不用分別,不用執著,不落印象。究是樣樣明瞭,樣樣通達,這是究。離心意識用的是什麼?真心。這個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可不容易。哪一個學佛的人都知道,離心意識參,我們偏偏離不掉。你試試看,你能夠離開分別嗎?你能夠離開妄想嗎?我很想離開,很想離開就是妄想,就是執著,可見這個事情不容易!實在不行,還是回過頭來老實念佛吧!我看除老實念佛之外,沒第二條路可走。但是諸位必須要明瞭,老實念佛就是真參實究,老實就真,就真參。念佛功夫得力了,樣樣都清楚,樣樣都明瞭。這個法門殊勝,這個法門巧妙,
【不執一不執異,以此法印向一切法上微密印證。】
這個功夫,就是宗門裡面的原理原則。此地所說的,就是兩邊不執著,一切放下。不但事上如是,理上也有相當的覺悟。為什麼不執一?為什麼不執異?這個道理了解幾分,才真的肯做。這四個字也是大乘法印。行者,修行人,要把它用在一切法上,用在生活上,穿衣吃飯,用在日常工作上,用在處事待人接物上,用在佛法修學上,世出世間一切法都離不開這個原理原則,所以稱它作法印。能在一切人事物裡面去勘驗,這就叫微密印證,從一切法當中去體會、去觀察,與佛所說的原理原則相不相應。
【向自心上印證】
這才有用處。這個樣子,功夫才叫做得力,自心就是真心本性。
【向未起心動念處印證】
這一句是解釋上面一句,怎樣向自心上印證?真心沒起念,起心動念了,那是妄心,那就不是真心;要在沒有起心動處去印證。印證有沒有這個念頭?有這個念頭就錯了。這個說法不好懂,我們還說一句比較容易懂一點的,就是這個意思:處事待人接物,生活工作,樣樣事情都照做,而且樣樣事情認真負責,要保持自己六根在境界當中,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就是微密印證。用這種功夫,就是清涼大師在《華嚴經》上所講的四無礙法界,事無礙、理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為什麼會無障礙?因為一切法不一不異,所以它沒有障礙。因為一切法不生不滅,因為一切法不來不去,它哪有障礙!障礙從哪裡生的?從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個東西障礙起來了。諸佛如來在盡虛空遍法界度一切眾生,《楞嚴經》上所說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這兩句話就是《普門品》裡面所說的,「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相」。雖然現這個身相,他並沒有起心動念,也沒有分別執著。現相如是,說法亦如是,度生亦如是,種種示現無不如是,這個才妙!與不一不異完全相應,這是大菩薩修行的方式。我們明瞭,也可以試試看。我們用的老實念佛,與不一不異沒有障礙,無論哪一法都沒有障礙。這樣用功,功夫很容易得力。
【如此,庶有通達之可期。】
這個地方「通達」,就是明心見性,就是大開圓解。你要會這樣用功,大開圓解、明心見性那就有希望了。
【以此見地,向心行處及諸法上,了知其所以然,以求通達而無我者也。】
安住在無我法是諸佛,諸佛如來安住在無我法。凡夫、二乘、權教菩薩都執著有我,即使通達法無我,但是他還是住在我法上,沒有能夠安住在無我法;真正達到無我法,才真得大自在。「我」是枷鎖,諸位要知道,像受刑人一樣帶著枷鎖,枷是個牢籠,監獄的牢房、牢籠,都不是好事情。一定要覺悟,那個不是好事情。不能到無我,你就沒有辦法脫離枷鎖牢籠,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一定要契入諸佛菩薩的境界。方法,這個地方講得很好,非常具體,一定要用這樣的見解,以此見地,就是用這樣的看法,這個看法是諸佛如來果地上的看法,要用在我們自己「心」,起心動念之處;「行」是行為造作之處,要用在這個上面。在這上面去印證、去體悟,然後對佛所說一切經教之所以然的道理,你才能夠領悟,就是開經偈上所講的「願解如來真實義」。真實義你才見到、才體會到,然後也能跟諸佛如來一樣,通達無我法。
再看底下一段經文,意思愈說愈深,愈說愈妙!「明正知」,如來的正知正見,佛知佛見。第一小段明心行不可得,請看經文:
經【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一恆河中所有沙。】
這是從比喻上說的。
經【有如是等恆河】
佛當年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大部分的時間都在恆河流域,因此佛在經上凡是講到數目多,都用恆河來做比喻。恆河的沙很細,那一條恆河有多少沙,數不盡!佛的比喻很巧妙,把每一粒沙再變成一條恆河,恆河就無量無邊,有如是沙等恆河。
經【是諸恆河所有沙數】
再做一個比喻,每一粒沙變成恆河,每一條恆河又有那麼多恆河沙,這個數字。佛很會說話,很會比喻,我們一般人比不出來。
經【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
諸佛的世界,那個數量之多,就像這個比喻。再問須菩提尊者,諸佛世界多不多?下面是尊者的答覆:
經【甚多,世尊。】
太多太多了,沒有法子計算。這裡頭的意思很深,如果不細說,很不容易體會。我們看註解:
【心行,心之行動,起心動念也。】
起心動念是心的行為。我們講三業的行為,口是言語,身是造作,口的言語跟身的造作都有限,可以說都有數量。你今天從早到晚說話說個不停,也能計算得出來,你說的不算多!可是心裡頭的妄念,就沒有法子計算,無量無邊。妄念,愈是微細的妄念愈多,愈是不可思議。前面一小段是解釋科題,明心行不可思議。
【諸法,外境也。】
外面的境界,身外之物。
【約內心外境以明正知】
從內心妄念,從外面無量無邊的境界,顯示出諸佛如來的正知正見。
【意在使知無境唯識、心外無法之義。】
這是正知正見,意思恰好跟前面不一不異圓融起來了,結合得非常的巧妙。讓我們知道無境,境是外面境界,為什麼說無境?境是假的,境是假有,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假有。什麼東西?唯識。識是能變,假相是所變,這句話法相裡面講得最微細、最透徹。稍稍涉獵一點的人,都曉得八識五十一心所,心心所各有四分:相分、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各有四分。我們現在看到外面這些色相,是阿賴耶的相分;我們一切感受的現相,是心心所的相分。這要講起來時間很長,也很細。相從哪裡生的?從見生的,見就是識,就是分別。離開妄想分別,沒有現相。妄想分別是因,現相是果,前面講就是說的因果。相為什麼是虛妄,是不可得?因為見是虛妄的,識也是虛妄的,識也不是真的;這後頭要跟我們講,三心不可得,心行不可得。心外無法,一切法相是自性變現的,實在講就跟作夢一樣。末後這個比喻,雖然說了六個:夢、幻、泡、影、露、電,說了六個,六個裡面是以夢為主。必須要曉得,我們眼前境界是夢境,人生如夢。那個「如」,就是的意思,人生就是在作夢。夢能不能得到?夢什麼也得不到,假的!這都是說明事實的真相:心外無法。夢境從哪來的?夢境是我們的意識心變現出來的。這一段要給我們說明這個甚深的義趣。
【心外無法,故法法不外一真如。】
真如就是真心。當我們作夢,或者在夢醒的時候,夢中境界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自己可以好好去想一想,我心是什麼樣子?作夢的那個時候,就是心的樣子。為什麼?你的心完全變成夢境,那個夢是妄。經上常講,「全妄即真,全真即妄」,「真」是能作夢的心,夢是心變的幻相;真妄不二,真妄一如。心不現相的時候,你不知道心在哪裡,也不曉得心是什麼樣子,它一現相就找到了。它現出相出來,那個相就是心,心裡面的相。你每天做的夢不一樣,可見得你能現作夢的心是一個,它所變的相千變萬化,它不一樣。明白這個道理,才曉得一切法不外乎真心,不外乎自性。所以會的人,見相就見性,他明白了,他不迷了,所以叫明心就見性。我們今天為什麼見不到性,相上見不到性?迷了,我們是迷心,他是明心。
【但眾生外為境相所迷,內為心念所擾,不能證得。】
這是把凡夫見不到事實真相的原因說出來了,我們為什麼見不到事實真相?外面迷在相上,以為這一切相都是真的,相有生有滅,有斷有常,迷在這上面;內裡面妄念紛飛,妄想分別執著,這是裡面,這是心念所擾。因此事實真相見不到,不能證得。
【此般若所以令離相離念也】
佛在般若會上,教給我們明心見性的方法,教給我們恢復性德的方法,最重要的開示就是離相離念。離相,前面講四相;離念,後面講四見,見是念頭。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這是錯誤,這是妄想,這是分別執著,自性真心裡面決定沒有這些東西。如果有這些東西,你就不能見性,宇宙人生的真相就被它障礙,被它蒙蔽。只要把這虛妄的相想,世尊在《楞嚴經》上講的虛妄相想;相就是離相,想就是離念,相跟想都是虛妄的,這才教你要離。離的意思,不是不要,不是要捨離,那你就又搞錯了。離是不執著,不要把它放在心上,是這麼個離法,不是說不要相,那你就搞錯了。前面講過,相不能斷,你怎麼能離?相就是性,相雖然是妄的,性是真的,性相從來不離,性相是一不是二。你說相不要了,那性也不要了,哪有這個道理!離是離你分別執著這個念頭,是離這個。由此可知,說離相,就是離執著;說離念,就是離分別、離妄想。《華嚴》上講:「一切眾生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由此可知,妄想是念,執著是相,你把大經合起來看,意思就很清楚,不至於把經義錯會了。
【性體空寂,本無有念。諸法緣生,本來無生,當體即空。】
這一段要為我們說明離相離念的所以然。佛為什麼這樣強調,為什麼要我們一定要離?所以然的道理在哪裡?這一段要給我們說明。一開端講性體空寂,本來沒有念。可見得你有念都是妄念,妄念是過失、是錯誤,離念才是正確。有念那就是障礙,佛法裡講業障,有念就是業障。離念,離念消業障,業障消了。
「諸法緣生,本來無生,當體即空」,這是講離相。為什麼相不能執著?因為一切相是緣生的。包括我們自己的身相,我們自己身體也是個相,這個相也是緣生的。佛在經上常說,大家也耳熟,四大五蘊和合而現的身相,四大五蘊就是眾緣。既然是緣生之法,它沒有自性,它沒有自體,所以當體即空,你怎麼能夠執著?你執著這個身,你就生無量無邊的煩惱。你要是曉得這個身的真相,緣生之法,當體即空,你還有什麼煩惱?沒有煩惱了。
【故心行諸法,不一也。】
心行妄念,諸法幻相,不一,從相上看不一樣。
【叵得緣生,不異也。】
叵得是不可得。如果從真相裡面看,皆不可得,妄念也不可得,妄相也不可得,都不可得,沒有兩樣,不異;不一不異。從起心動念、從分別執著裡面,這不就是勘驗出不一不異的道理嗎?諸佛如來不一不異的法印,不就印在這些事實上!我們從這個地方體驗出來。這教給你一種方法,你要會了,在日常生活當中,無論哪一法裡面,你都用這個去勘驗,而後才恍然大悟,果然世出世間一切法都是不一不異。
【不一不異,諸法如義。】
前面經文上說:「如來者,諸法如義。」這句話說得妙絕了,要細心體會。
【如是而知名曰正知】
可見得正知正見是有標準的,不是漫無標準,它真的是有標準,這是諸佛與大菩薩的標準來說的。為什麼這裡面含著有大菩薩?因為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金剛經》中所說的諸佛,實際上是講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法身大士在天台家講六即佛,他是分證即佛;他雖然不是究竟圓滿,他是分證即佛,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他就是佛。他的見解跟如來果地上沒有兩樣,真實通達無我法,真實通達,所以他的知見叫正等正覺,雖然沒有無上,正等正覺,這就是如來的正知正見。諸位要曉得,正等正覺是已經通達無我法,決定契入諸法一如的境界,他才稱之為正知正見。
【知此,則知應離念離相之所以然矣。】
你把這個道理搞清楚,這個事實真相明白了,你才曉得,佛為什麼教我們離念,為什麼教我們離相。如果不離念、不離相,諸法如義你決定不懂,無實無虛、不一不異的境界,你決定不能夠契入。
【離相離念,正所以無我也。】
諸佛如來為什麼能夠通達無我義,為什麼能夠契入無我義?正是他徹底究竟離相了;不但離相,也離念,也就是說妄想執著統統放下了,才能夠契入這個境界。這是把科題裡面的意思先說出來,經文的比喻還沒說,然後再看底下,我們才曉得這個經文的比喻,是比喻什麼事情,這才能夠明瞭。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金剛經-第82集請掀開經本第一百九十三面,倒數第四行,從小註第四段看起。
【設喻河沙為言,意顯妄心及一切法,層出不窮,牽引愈多,不可勝數。以顯妄心法相,如幻如化,莫非假有。】
到了這個地方,才把恆河沙數的比喻說出來了。顯示出世尊與尊者的問答,裡面所含甚深的義趣,比喻眾生的妄心,就是妄想,無量無邊。妄想的形成發展,確確實實是沒有法子計算。有想就會有現相,佛在經中常說,一切法從心想生。法相,法是指一切法,一切法皆有相狀。雖然有相,這個相,本經說得很清楚,如夢幻泡影,因為它是緣生之法,沒有自體,當體即空,所以說它如幻如化,它是假有不是實有。這是我們必須要把它認識清楚的。
【於意云何】
這句話是探測須菩提尊者的看法。
【佛世界,就是三千大千世界,這是一尊佛的教化區。】
經文裡面為我們顯示,恆河沙的恆河沙數佛世界,說明佛世界之多、諸佛之多,都是不可思議。這些比喻都是顯示下面經文說出眾生心的妄念之多。請看底下經文:
經【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
諸位要想到前面的比喻,是恆河沙數的恆河沙數,那個大千世界之多不可思議!每一個佛世界有多少眾生?像我們娑婆世界,娑婆世界不只是這個地球,黃念老所說的,我們這一個銀河系,只是娑婆世界裡面的一個單位世界。娑婆世界多大?像我們現在所見到的銀河系,應當有十億個銀河系,十億個銀河系是釋迦牟尼佛的教區。這裡面有多少眾生,也是沒有法子計算的。
【爾所,指上文無量言。】
真的是無量無邊。
【國土即世界。所謂十方剎土,所有眾生,種種差別,族類、色身,大而天人,小而螻蟻,其心無不悉知。】
蚊蟲螞蟻是小的,在我們今天講動物裡面是小的。天人這是大的,這是報身大的。無論是大身、小身,無論是天道,還是畜牲、餓鬼道,凡是有情眾生都有念頭,也就是說都有妄想。不要說眾多的眾生,就是我們自己本人一個人,也不要說從生到死,簡單講從今天早晨到晚上,我們打了多少個妄想?自己都不曉得。從早到晚打的妄想,那個數量就不可思議!何況經年累月,何況無量劫來,又何況盡虛空遍法界無量無邊的眾生。這些眾生心裡面起心動念,佛都知道。這個話是真的還是假的?佛有這樣的能力嗎?也許說凡是念頭都是妄念,這個說法我們能夠接受,能夠體會到,不管你什麼念頭,總而言之都是妄念。如果我們從這個角度來測度如來的智慧,那就錯了。如來智慧無論是總相,像剛才我們講的是總相,只要是念頭都是妄念,這是總相。各各不同的念頭是差別相,何況念是因,它會現相,現相是果報。這裡面業因果報,非常非常的複雜。這些微細的差別相,如來在果地上確確實實悉知悉見;不但知道總相,確確實實差別相都能看得清楚。我們看底下這一小段:
【佛世界,亦含深旨。】
含義很深很深。
【當知世界之執持不壞,固由眾生業力。然非仗佛慈悲威神之力,為之攝持。以眾生業力之惡濁,早不知成何不堪之狀況矣。一切眾生皆蒙佛恩而不自知,此猶父母之照顧幼兒也。】
末後的比喻尤其是恰當。經裡面講佛世界,實在說大小乘經論裡面講得太多,其中的深義真正能領會的人並不多。世界為什麼會存在?佛法中講的劫數,我們常講一個大劫,一個大劫裡面有四個中劫,這四個中劫就是成劫、住劫、壞劫、空劫,成住壞空四個中劫。世界相續最明顯的是住劫。其實成住壞空,都是一切眾生業力變現出來的。但是成不是驟然之間成就的,現在的科學家觀察到,成是慢慢成就的;壞也不是一下就壞掉,也是逐漸慢慢的壞。但是總沒有住劫這個形相來得那麼明顯。我們現在是在住劫當中,賢劫,這個劫的名字叫賢劫,賢劫之中有千佛出世,這一千尊佛在這個世間出世,都是在住劫之中。壞劫的時候沒有佛出現於世,都在這一個中劫。
這個世界為什麼能夠維持這麼長久?同樣的道理,大的說世界,小而說我們人身。我們人身能夠在這個世間住世幾十年,這幾十年是什麼樣的力量在支持它?如果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懂得這個原則,我們可以觀察社會,觀察這個國家,觀察現前的世界,你就能看出門道。這裡講得好,固由眾生業力。世界上造業的人太多了,哪一個眾生不造業?業裡面有善業、有惡業、有無記業。如果這個地區眾生造的善業多、惡業少,這個地區的環境就好;固然是自己善業所感,這個地方承平,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我們今天講的物產豐富。人人不但過著富裕的生活,而且個個聰明智慧,這是要靠大家修善業才行!當然諸佛菩薩一定有慈悲威神願力加持,有眾生修善,佛慈悲加持的力量特別的顯著,這才能維持。如果眾生不修善,而去造作惡業,惡業感的是惡報、災難,這個地方上風雨不調、天災人禍頻繁不絕,人人都要受苦受難。這個災難從哪裡來?是眾生造作惡業所感。我們學佛的人聽到佛的教誨,我們能夠接受;不學佛的人,跟他講因果報應,他說這是神話,這是迷信,你說有什麼法子!明明是事實真相,他要說它是迷信,這就可悲。
這樁事情,如何能叫一切眾生回過頭來接受聖教,全靠教育。但是現在的教育,全世界幾乎每個國家地區都否定了聖賢的教育。今天世界大亂,東西方的預言都說這個世紀末,一九九九年兩千年全世界有大災難,這是幾百年前東西方古老的預言這麼說的。九九年跟兩千年距離我們很近,今年九六年,我們每個人都會看得到;換句話說,這個大災難我們都要親身去體驗。這個古老的預言可不可以相信?我們姑且不論,我們就事論事,看看現在世道人心,這個不假,這佛在經上教給我們的。現在世界人滿腦袋所想的,是些什麼?是善還是惡?是淨還是染?我們從這一方面來看,感覺到前途確確實實不樂觀。
我前幾天收到一位
佛力加持一切眾生,即使再惡劣的環境,佛也慈悲加持,所以這個世界不至於崩潰,不至於滅亡。這是一切眾生都蒙佛恩,行善的人蒙佛保佑,作惡的人也蒙佛保佑。佛雖保佑,這些眾生不知道,不知道有佛在保佑他。正如同父母全心全力照顧他的幼兒,幼兒並不知道,不知道父母在關懷他、在照顧他。諸佛菩薩照顧我們就是這樣,真的是「無緣大悲,同體大悲」,佛菩薩照顧一切眾生,沒有條件好說的。不是說我們行善,佛照顧我們;作惡,佛也照顧。行善,佛歡喜是真的;作惡,佛是搖頭,這是真的,但是沒有不照顧的。不是說你行善才照顧,作惡就不照顧,那佛的心不平等;佛心是清淨、平等、慈悲的,統統照顧。但是眾生行善,佛加持的力量你特別能感受得到;作惡,佛加持的力量你不太容易感受到,這是真的。
【諸大乘經所說,梵王、帝釋、乃至日月天子、一切諸神,皆在佛前發願,護持眾生。故知世界之執持,實賴佛恩慈悲威神之力。】
這些事情,《地藏經》上說得很清楚,大家讀《地藏經》的人很多。這些梵王、帝釋,這些日月神祇在佛面前發願,擁護這個世界,擁護眾生。我們在《華嚴經》上也看到,那個更殊勝。諸佛菩薩示現在六道裡面,作鬼王、作天王、作人王,幫助一切眾生來護持國土,來護持這個社會,這種情形,大乘經上常常可以看到。現在佛門裡面,經懺佛事很多,放焰口幾乎我們都曾經見過,焰口台的對面,有一個鬼王焦面大士。通常我們用紙紮一個鬼王,那個樣子很不好看,看了很恐懼。焦面大士是誰?給諸位說,就是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觀音菩薩在鬼道,要現鬼身去度餓鬼,所以焦面大士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這才曉得哪一道裡面都有佛菩薩。畜牲道也不少,你們吃雞吃鴨,可能那個雞鴨就是什麼菩薩、佛化身,你們都把牠吃掉了,這是真的。諸佛菩薩非常慈悲,來護持這個世界。
【世界國土,已多至無量。其中眾生,其數之多,那復可說。】
這個文我們念念就行了。
【何況眾生心乎】
眾生已經是不可思議了,多得不可思議,眾生那個念頭有多少?
【真所謂不可說不可說矣】
實實在在沒法子說。
【所以如是層遞以說之,顯不一之義。】
歸到最後,還是歸到不一不異,結歸到這個總綱領上來說,這是顯示不一無量無邊。
【如來悉知,以如義知之耳。】
「如」是什麼?諸法如義,如來沒有不知道的。不要講如來果地,我們讀《無量壽經》,佛在經上講得很詳細,凡是生到西方世界的人,即使是往生到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彌陀在四十八願裡面告訴我們,那樣的人也是天眼洞視、天耳徹聽、他心遍知,那個洞徹就是講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一切眾生起心動念統統知道。這是一個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還談不上什麼功夫,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他就有這種能力,何況如來果地!從這些大經裡面,我們讀了就能體會到,一切眾生心念差別之相,佛真的知道,不是假的。請看經文:
經【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
【諸心,就是指前面所說的,所有眾生若干種心,若干真的是無量無邊。非心,是就真如本性上說的,暗指非真心,真心即性也。】
眾生所有的念頭是妄心。法相宗所說的心意識,八識五十一心所,這都是妄心。八識五十一心所是無量無邊妄念歸納出來說的,無量無邊不好講,把它歸納為八個心王、五十一個心所,這就比較好說。每一個心所裡面,那個妄想雜念都是無量無邊,說之不盡。這些統統不是真心,全都是妄心。
【是名,約相也,暗指其是妄心。】
經上講:「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這個句子我們念得很多,這樣的句子,把真妄、是非兩邊都交代出來了。
【如來悉知。如來已證同體之性,便成大圓鏡智。所以一切眾生起心動念,佛心鏡中,了了分明。】
這也是真的,都是事實。現在科技進步,我們人的人腦的作用,有時候反而不如電腦那麼樣的明顯。現在電腦容量也相當可觀,我們佛門浩如煙海的《大藏經》,在電腦的容量裡面只佔小小一部分,才知道電腦不可思議。可是諸位要曉得,我們的真心容量是盡虛空遍法界。這個世間所有電腦加起來,放在我們真性裡面,那真是滄海之一滴,恆河沙數恆河沙裡面一粒沙而已,微不足道!很可惜的,我們的心性迷了,迷了之後就像電腦一樣,它有了故障,出了毛病,作用就衰退了。如果我們把這些障礙去掉,我們真心的作用就能恢復。所謂是轉八識成四智,那個「轉」好!你把那個念頭轉過來就行了。
轉要從哪裡轉起?佛告訴我們,八識,六、七因上轉,五、八是果上轉,這個話就交代得很明白。因上轉也就是我們下手之處,果上轉,那就不要理會了,那是現在沒法子下手的。因上轉的是六、七。第六識是什麼?分別。第六意識分別,第七識執著,末那識執著。我們了解這兩個識心的特性,我們在一切法裡面不分別,不分別就是轉第六識,不執著就是轉第七識。一切法裡頭不分別,你對於一切法的看法就跟諸佛菩薩一樣,這是妙觀察。妙在哪裡?就是這個經上所講的「即非是名」,你就入了這個境界。今天我們念《金剛經》「即非是名」,是釋迦牟尼佛、須菩提的境界,不是我們的境界。如果我們真對一切法不分別,離開一切分別,我們的看法就是「即非是名」;換句話說,佛在《金剛經》上所說的字字句句,都是自己現前的境界。於一切法裡頭不執著,不執著心就平等,轉末那識為平等性智。六、七兩個識轉過來,五、八就跟著轉;五、八不要操心,自自然然就轉了。
前五識就轉成五種神通,天眼、天耳,意識裡面就是他心通,五種神通就現前了。問題是我們會不會轉,換句話說,我們對人對事對物,是不是能夠不分別、不執著。我們也常常在講台上講,勸勉大家,在生活當中,工作當中,待人接物當中,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這就轉了。這話說得很容易,事實上非常非常困難。難的原因在哪裡?難在放不下,不肯放下,不願放下。為什麼不肯不願?實在講,事實真相沒了解,所以你放不下;也就是說,放不下是因為你沒有看破。讀經、聽經、講經,目的何在?幫助大家看破而已。看破是真學問;看破之後,你自然會放下,放下也就不難,放下是真功夫。
由此可知,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因為虛空法界一切眾生與佛同體,所以一切眾生縱然起一個很微細的念頭,這個微細的念頭可能他自己都不知道,佛很清楚,佛知道;也就是說,佛那個電腦的敏感度超過一切人,非常靈敏。盡虛空遍法界任何一點,一粒塵沙動一動,他都清楚、都明瞭。我們今天從科技的發展,能夠體會到佛經上講這個意思是可能的,是真實的,決不是虛構的,我們可以能夠信得過。佛心鏡中,了了分明。
【且佛心無念,故知動念者,皆為非心。】
這裡面含義很深很廣。我們今天的心,把作用失掉了;也就是我們這個心就是個電腦,現在不靈光,有了故障。這個故障是什麼?就是因為你有念,念是妄想。我們一天到晚起心動念,所以這個機器不靈了。怎樣叫機器再恢復它的能力?把它的障礙去掉,障礙是妄想。所以佛法的教學,行門當中是以禪定為樞紐。八萬四千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徑,八萬四千種是形容它多,許許多多的方法,無量的方法,諸位必須要曉得,它的目標是一個,都是得定。參禪,目的是得定;念佛,目的是得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禪定;持咒是要得三密相應,三密相應也是禪定;學教要求大開圓解,大開圓解還是禪定。可見得方法雖然多,目標是一個,方向是一個,所謂「法門無量,殊途同歸」,都歸到清淨心。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清淨心就恢復了。由此可知,八識五十一心所從哪裡來的?從妄想分別執著裡面變現出來的。這叫「非心」。我們用這個心,用妄想心,所以於一切法我們不了解,我們不知道,完全迷了。假如我們用真心,用大圓鏡智的心,我們跟諸佛如來一樣,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的心念,我們都了了分明。理事皆如是,不可以不知道。
【須知凡夫心念,雖鬼神亦知之。】
我們凡夫起心就動念,真的鬼神知道,這個很要緊,有定功的人知道,現在這個世間有一些特異功能的人他也知道。特異功能的人,知道並不詳細,因為人起心動念,他們是以氣功看人的氣,顏色不一樣,大小不一樣。你是善心,它放出來的光,我們佛門裡面講光,他們講氣,那個顏色是白色的、黃色的、金色的,這是善心;如果是惡的心,他那個光是紅色的、藍色的、青色的、灰色的;他能看到這個,他知道你心行善與不善,他從這裡看,這是小者。鬼神跟修定的人、有定功的人,因為你有念,它就有現相。譬如我們晚上睡覺,睡覺作夢,我們一般人,你在睡覺作夢,我們不曉得你作什麼夢;如果有定功的人看到,你作夢,夢那個相現前,他能看到你夢中的境界,他可以看到,你在夢裡幹些什麼事情,你醒過來,他可以告訴你,因為它有相。作夢有相,我們打妄想也有相,這個鬼神看得出來。鬼神有五通,我們騙凡夫容易,騙這些糊裡糊塗的人,騙他們容易,鬼神都沒有法子騙。
【所謂機心才動,早被神知。】
鬼神都知道,你修行,你是真修是假修,你能夠騙人,你能夠騙自己,你騙不了鬼神。鬼神都不能欺騙,何況佛菩薩!修行剋實而言,就是你從早到晚你想什麼,你想的是什麼?你念的是什麼?這個就是修行。修淨土的人,起心動念念阿彌陀佛,想阿彌陀佛。真正念佛人,鬼神對你恭敬,鬼神保佑你。為什麼?你所現的相是佛相。你心裡面念佛,佛相現前,鬼神看到,你的頭頂上是佛相,他怎麼不尊敬你!如果你是貪心,你現的相是鬼相,瞋恚心現的是地獄相,嫉妒心現的是修羅相,不一樣。起心動念都現相,他都能看到,都清清楚楚,你能騙誰!
【若微細念,則惟菩薩羅漢能知。】
鬼神看到的還是粗念、粗相,但是比一些特異功能的人那要強得多。但是微細念、微細相,鬼神就沒有能力見到。譬如你深入禪定當中,定中境界相,鬼神見不到。因為那個相微細,心細、心清淨,愈清淨,超過他的心量,他見不到;你的心比他還要清淨,他就見不到。唯佛,佛是無不悉知,佛心最清淨,等覺菩薩的心裡頭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斷,比起佛心他就不清淨。佛心最極清淨,等覺菩薩動一個微細的念頭,佛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是無不悉知。
【當知神通不可執】
這是佛在經上常常教訓學生的,而世間人往往喜歡神通,喜歡感應,這個壞事!我們看多少學佛的人著魔了,我們佛門叫著魔,世間醫學裡面講神經分裂,瘋狂了,我們講這是神經病。學佛為什麼會學成這個樣子?喜歡神通,執著神通,搞這個東西。這個害人,神通不可執。
【執之,輕則賣弄生害,重則著魔發狂。】
這是我們在現前看到的,在國內、在國外,現在這個現象非常普遍。有不少受過高等教育,拿到博士學位、碩士學位,發心學佛很難得,學不到半年、一年就發神經了,去住精神病院去了。你去追究其原因,都是喜歡神通,喜歡感應,不知道這就是著魔的因緣。真正念佛人,不求神通,不求感應,老實念就對了;不但神通感應不求,連一心不亂也不求。見佛、見瑞相、見蓮花這種念頭都不能有,有這個念頭都很容易著魔。偶爾見到,見到也當作沒見到一樣。不要見到就自以為了不起,向別人誇耀,這都是容易著魔的原因。要曉得魔來障你的道,魔要來破壞你,現這種境界來誘惑你。這樁事情,《楞嚴經》上講得非常詳細。《楞嚴經》在末後三卷,佛為我們說出五十種陰魔。魔境界你要是沒有能力辨別,你會把它當作佛境界,其實它是魔境界,絕對不是佛境界。所以沒有智慧的人,不老實的人,往往就受騙,這是不能不知道的。這些,這裡話講得沒錯!
【矜奇好異,人之恆情。】
中國、外國都不例外,所謂是好奇騖怪,對於這些奇奇怪怪非常有興趣,攔都攔不住的,這個都是著魔的因緣。
【倘大眾看重此等事,既足為修行之障,且恐為法門之害。】
這些奇奇怪怪的事情真的到處都有,我們現前道場裡面也不能避免,可是主持的人要是有正知正見,見怪不怪就沒事了。像我們在法會當中,有很多人來照相,底片洗出來之後,看到有發光的,有顯其他現象的,照片我都看過,照的相不可思議!拿來給我看,我馬上撕掉丟到字紙簍去,不必給別人看,不要拿這個宣傳「我們這裡有感應」,不是好事情。你要曉得,學佛,剛才講了,無量法門修的是什麼?修的是定。什麼是定?清淨心。你看到這個現象,一生歡喜心,你的清淨心被破壞,這不是魔是什麼?每一個人看到之後,心還是清淨的,若無其事,那行,那個可以。大家現在沒有這個功夫,看到之後心就動了,這是魔來破壞道場,不可以不知道,這不是瑞相。如果主持的人,主持道場的人沒有正知正見,拿這個來炫耀,我這個道場有感應,佛菩薩有靈驗,連法門都破壞了,那就真可惜!奇奇怪怪的事情,我們知道有,不是假的,確實是有,但是要知道它是怎麼一回事情,我們要把它搞清楚、搞明白,不受其害。
【當知三明六通,是學佛人本分事。但修行時,不宜注意此事,恐走入魔道。】
六種神通,三明就是六通,通的能力達到圓滿的時候稱為三明。我們一般稱阿羅漢、菩薩天眼通,但是在如來果地上稱為天眼明,那個能力達到圓滿。這是我們本分的事情,也就是說三明六通是我們的本能,有什麼希奇!但是我們現在本能,被煩惱、被妄想障礙住,不能現前,我們認真修學,這個能力一定會現前。可是不必去求,我們修的是清淨心,我們求的是往生極樂世界,這個事情大家要注意!我們要想在這一生當中得到一個結果,一心不亂得不得到,說老實話沒有關係,不重要!重要在哪裡?念念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希求重要,也就是說我們這個希望、我們這個願求重要。這是佛在經上一再告訴我們,能不能往生在信願之有無,可見得這個願太重要了。你得一心,你往生的品位高;不得一心,往生品位低。但是要曉得,縱然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如果你求往生的念頭不懇切,還是不能往生,那多可惜!所以我們一定要把求往生擺在第一位,這個才是重要的事情。要把這個身心世界統統放下,這樣求生西方淨土你才有把握。往生有把握,誰有把握?誰能放下,誰就有把握;放不下,沒把握,一定要放下。所以對於神通感應,甚至於一心,都不必放在心上。信願持名老實念就好,我們求生淨土的道路才平平安安、穩穩當當。
【無明盡時,神通自得,得之之後亦不宜輒與人知,恐為捏怪者所藉口,後患甚多也。】
這幾句話說得很好。所以佛在經上,再再囑咐弟子。弟子當中許許多多都是具足神通之人,不要說菩薩,阿羅漢六種神通都具足。就是連小乘初果須陀洹,須陀洹有天眼通,有天耳通,六種神通他得了兩個。我們凡夫看不到的,他能看到;我們肉眼看不到鬼神,要是證須陀洹果,他能看到鬼神。雖有神通,決不以神通做佛事。什麼叫以神通做佛事?決不以神通來接引眾生,來誘導眾生,佛不許可弟子這樣做法。為什麼?這裡面弊病很多,因為妖魔鬼怪都有神通。如果用神通做佛事,神通來接引大眾,那妖魔鬼怪也都變成佛菩薩,於是佛菩薩跟妖魔鬼怪就沒有辦法辨別。現在我們佛門裡頭問題嚴重,就是拿這些神通感應來接引大眾,這是犯了大戒,犯了大忌諱。佛門用什麼方法來接引大眾?用講經說法。妖魔鬼怪不能講經說法,他可以顯神通,他不能講經說法。道理在哪裡?他心不清淨,知見不正。諸佛菩薩心地清淨,正知正見,所以用這個來弘法利生,這是妖魔鬼怪沒有辦法仿冒的。如果用神通他們會仿冒,我們很難辨別;唯有清淨心、正知正見,這是妖魔鬼怪所沒有的。所以即使自己神通現前,也不用神通,也不顯神通,有等於沒有,不必向人炫耀,免得人家造口業,那個有後患,有後遺症。這個道理、事實,無論我們自己有沒有通,都要了解,遵守佛的教誨。
說河、說沙,這個地方經文上用河沙來做比喻。
【說河,喻心念之流動。】
河水是流動的。
【說沙,喻心念之繁密。】
佛用恆河沙來做比喻。河是比喻起心動念,沙是比喻念頭的複雜,念頭之多,不可思議,所以用這個做比喻。
【說沙為河,喻心念從微而著。】
把恆河沙每一粒沙變成一條恆河,那個沙很小,恆河很大,這是從微小到顯著,從小到大,比喻裡頭含著這些深義。
【說河之沙,喻心念由總而別。】
河是總,沙是別,一條恆河這是總,無量的沙是別。
【由河沙而說到世界國土眾生,喻眾生心念既流轉不停,復膠固不化,既細瑣無比,復馳騖無極。】
馳騖無極,括弧裡面就是現在所講的脫序,不守規矩,不守次第。
【有任運而起,有施設而成,所以言若干種心。】
任運而起的是細念,施設而成的是粗念,也就是你有心、有計畫、有設計的去做,那個念頭粗。這一段把比喻裡面的意思都說出來,可見得對話裡面的含義真正是很深很廣。佛所說的,實在講不是說別人,正是說我們自己,我們冷靜仔細想想,我們的心念確實如佛所說。
【如上所言,凡有兩重不一不異。】
這把它結歸到總綱領上,才曉得任何一切法都離不開「不一不異」的總綱領。無論是世法、佛法,前面說這個比喻。
【外而山河大地,我們講的依報的世界。內而五蘊色身,事相至不一。而為眾生心所現物,則不異也。】
這是一重的不一不異。從各個相狀上來看,不一;但是無論相狀怎麼樣的複雜,怎麼樣的繁多,都是眾生心念所變現之物,也就說這一切法從心想生,心想,這是不異,沒有兩樣。不異就是一,不一就是異。結歸到綱領,沒錯!不一不異我們體會到了。
【又眾生心念多至若干種,若干種實在講是無量無邊,不一也。而皆為非心,則又不異。】
前面是從依正相狀上說,我們看到不一不異。後面這一句是從眾生心念上說,也是不一不異。
【此皆發覺者,所應了知。】
發覺是發菩提心覺悟的人,一個發菩提心,一個覺悟的人,應當要明瞭,應當要知道,這是事實真相,不可以不知道。知道跟不知道有什麼關係?關係大了。你能夠知道,就是你覺悟了,你才肯放下,知道就是看破了。你對於外面一切境界,前面說外而山河大地,我們物質的生活環境;內而五蘊身心,你都能放得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唯有看破,你才肯放下;你不看破,你怎麼能放下?所以了知的關係在此地,幫助你放下。這一放下,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功夫就得力,成就容易了。
【總之,不一不異諸句義。】
諸句,就是前面,這是一展開就是「八不」,不生不滅、不來不去,像這些句子,這個句子裡頭的義理。
【既顯法法皆如】
顯示出沒有一法不是真如,沒有一法不是自性,法法皆是真如自性,這是顯這個意思。
【即是顯無有定法】
法法皆如是不異的意思,無有定法是不一的意思。
【令行人當於一切法上,活看活用。】
這也是我們在講席當中,常常提起來勉勵同學的,我們學佛要活學活用,要應用在生活上,這個佛才沒有白學,學了真有用處。
【不生拘執】
拘是拘束,執是執著。大乘佛法確確實實是活活潑潑的,特別與現代的社會,開放的社會、開放的思想,非常相應。開放社會當中,如果能學佛,所產生的效果完全是正面的、美好的,的確是真善美慧的人生。如果不學佛,開放社會裡頭容易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這個社會呈現出來的是污穢的,不是清淨的。由此可知,大乘佛法對於開放社會是一付清涼劑,是能把它導入真善美慧這樣的一個人生社會。於是才顯示出佛法對於現代人意義價值特別之高,特別的殊勝。
【故佛時而說一,以顯其不異。時而說異,以顯其不一。時而一異俱說,顯其雖不一而不異,雖不異而不一。時而一異皆非,顯其並不一不異亦不可說。】
這是四句,四句顯示釋迦牟尼佛一生四十九年為一切眾生說法的一個原則,你明白這個原則,你就可以細細觀察一切經典。從小乘到大乘,現在我們集結成《大藏經》,一部《大藏經》所說的,總離不開這四個原則。正所謂「一經通,一切經通」。你把它的總綱領、總原則掌握到,才知道佛說的是什麼,才懂得佛所講的真實義。在開經偈上講「願解如來真實義」,你才能體會到。綱領原則曉得,目的何在?後頭這一句:
【無非為遣執情,令證一如耳。】
這一句是佛說法的目的,目的無非是幫助一切眾生,破除一切妄想分別執著,這叫執情,情是迷。佛說法不為別的,正是所謂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這一句是破迷,下面「令證一如」就是開悟。
【總以明處處皆不可著,無論世出世法,皆應依此義觀,依此義行。】
義是義理,佛所講的這些道理,我們一定要記住,一定要遵守。對於世間法要用這個觀點來觀察,對出世間法也要用這個觀點來觀察。世出世間一切法,無實無虛、不一不異。無實無虛也是不一不異的意思;無實就是不異,無虛就是不一,無實無虛。
後面,這是這一科,就是這一段的總結,總結成不可得。世出世間所有一切法,你要曉得都不可得,所以教你不要執著。執著是一個錯誤的觀念,決定不是事實。
經【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科題裡頭說,結成叵得。
【叵得,即不可得。】
就是不可得的意思。
【此說「非心」之所以然】
前面佛說了,講眾生所有這些妄念,都是非心,不是真心。這一段要說明,為什麼佛說這些心念都不是真心?真心是常住的,真心是不生不滅的,妄念這個念頭的心是生滅的,所以有過去、有現在、有未來。
【心念既有三際,故謂之遷流。】
這就好像河裡頭的水,流動的,所謂後浪推前浪;前念滅了,後念就生,這是妄心、生滅心。
【因其心念,剎那不停,故有過去、現在、未來。】
過去、現在、未來是從什麼地方發生的?是從妄念裡面產生的幻相、假相。
【剋實而論,只有過去、未來,並無現在。】
這個意思幾個人能懂?如果真的懂得這個意思,天下太平了,真的什麼事都沒有了。確確實實只有過去跟未來,沒有現在。為什麼?說現在,現在過去了。哪裡有現在?現在到底在哪裡?我們今天講的時間觀念,現在是不是這一秒鐘是現在?那一秒鐘當中,佛還講一彈指再把它分成六十分之一,那叫一剎那,一剎那還可以分為九百分之一,佛講那是微細的生滅念頭。一彈指六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滅,可見得這個念頭生滅得快,找現在找不到,根本不存在,哪有現在!只有過去跟未來,並無現在。
【不可得者,明其當下即空。】
諸位要曉得,心是能打妄想的、能分別的、能執著的。能分別執著的都不可得,所分別、所執著在哪裡?所分別、所執著的是一切萬相,一切萬相因緣生法,當體即空,也了不可得。這個地方給我們顯示出,你能執著、你所執著的都是一場空,都不可得,你說你冤枉不冤枉!每天心裡頭想東想西,還這個設計、那個計劃,全是一場空,全都在打妄想。覺悟人心中沒有這些事情,迷惑顛倒人心裡頭有這些事,覺悟人心中沒這個事。
【真心,則常住不動。非心,言非常住之真心。】
真心是清淨心,真心裡面沒有念頭,無念就沒有生滅,不生不滅。不一不異那是真心的樣子,妄心才有生滅的念頭。什麼時候證得真心?我們淨土宗裡面講念佛的功夫,所謂一心不亂,一心不亂有事一心、有理一心,事一心不亂這是講把妄念伏住,妄念不起來了。但是真心還沒有現出來,也是功夫還不夠深,能夠把生滅的念頭伏住,暫時不生滅,暫時止住,這個境界叫事一心不亂。功夫再要提升,妄念滅了。前面是妄念伏住,伏住並沒有消滅。等到妄念消滅,沒有了,真心現前了,那個時候叫理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就是常住真心現前,這個時候大經裡面稱之為法身大士,法身大士就是說這個境界。《華嚴經》上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真心現前了。他們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用真心,這就是佛菩薩。如果我們生活、處事待人接物,還是用生滅心,用這個念頭生滅心,這是妄心,這是凡夫。這跟佛菩薩不一樣,佛菩薩用真心。真心沒有生滅,真心沒有念頭,所以它是真實的。
【生滅心是妄非真,故曰是名為心。】
「是名」是假名,眾生知見,以為這是心,其實這個不是的。
【執著者,必自以為我能取。】
他一定有這個妄念,有這麼一個妄想,我們仔細觀察,哪一個人沒有這個妄想:我能得、我能怎樣怎樣。
【不知即此能取之一念,三際遷流,當下即空。念尚不可得,尚何能取之有乎。】
這一句經文,我們要常常去讀誦它,常常讀誦會提醒我們,幫助我們覺悟,幫助我們看破,幫助我們放下;換句話說,也就幫助我們往生淨土。往生淨土,必須把這個世界要捨棄掉才行。我們在這個世界住久了,所謂是感情很深,難分難捨,毛病在此地。這個經文多念幾句,慢慢就覺悟,原來是一場空,原來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實的。這才能真正肯放下,不再打妄想。
【三言不可得,不可得連著說了三句。真乃錐心之語,直令我見無立足處。】
這個的的確確,我們無始劫以來就執著有個我,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從我見裡面再執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四句,將十法界依正莊嚴統統包括盡了。一定要曉得,能所都不可得。
【楞嚴經曰: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此文道盡三界輪迴之真相。】
《楞嚴經》這一段的經文,把三界六道輪迴裡面的真實相說盡了。我們一切凡夫無始劫到今天,在六道輪迴裡打轉,什麼原因?細細讀這一段經文,就知道了。前面這三句是講現象,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死能死得了嗎?死不了。佛在《地藏經》上講得很清楚,人這一生死掉了,頂多七七四十九天他又去投胎去了,他又去找一個身體去了。由此可知,我們在六道裡頭這個身體,正像穿衣服一樣,捨身受身就好像換衣服,衣服髒了,脫一件再換一件;身體壞了丟掉,再去找一個新的身體。每一次找的身體不一樣,有好看的,有難看的,由不得自己選擇,你說這個東西多麻煩!被業力支配,自己做不了主宰。自己能做主宰,當然選漂亮的衣服;自己做不了主宰,你說糟糕不糟糕!這是佛教給我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生心要生善心,生清淨心,那麼你換這個身體愈換愈殊勝,愈換愈莊嚴。千萬不能生迷惑顛倒的心,不能生造作罪惡的心,這個不可以。這是說明無量劫來,在六道裡頭生死相續。經上也常講生死疲勞,做不了主。
它的原因,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把自己的常住真心迷失了。「常住」這個意思很明顯,不是遷流,「真心」就不是妄心。剎那遷流,就是剎那生滅的念頭,那是妄心,那是無常的。一個念頭生,一個念頭滅,這個念頭是無常的。你看跟真心不一樣,真心是常住的,不是無常的。性淨明體,真心是清淨的,真心是光明的,這個意思要懂。清淨心是真心,染污的心不是真心。我們的心被污染,被妄想污染,被分別污染,被煩惱污染,被情執污染,這不是真心。真心裡頭決定沒有污染,絲毫的污染都沒有,真心是清淨心,是平等心。不平等也是污染,真心是清淨平等。「明」是智慧,真心裡面充滿了智慧,就像佛的大圓鏡智一樣。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一切眾生起心動念,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叫明。為一切萬法之本體,所以叫做性淨明體。我們把這個東西迷失了,這是我們的真心。如果見到性淨明體,見到性淨明體就是禪宗裡面講的明心見性,你見到真性,見性就叫成佛。我們今天成不了佛,就是把自性真心迷失了。現在學佛,學佛為什麼?要把迷失的真心再找回來,就這麼回事情。找回來就不叫凡夫,就叫成佛。
這是說我們迷了,迷了以後,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我們今天搞六道輪迴,原來是這麼一樁事情。現在還繼續不斷用妄想,把妄想當作真心。你看平常我們人與人見面,你最近想什麼,你有什麼計劃?佛菩薩聽到全是妄想。覺悟的人見了面會問你:「你這幾天打什麼妄想?」全是妄想,不得了!妄想裡頭有善有惡,善的還勉強,惡的就太可怕!善的,利益眾生,利益社會,這些妄想是善的。如果是求自私自利,甚至於損人利己,這個妄想是惡的,非常可怕,果報不可思議!世間相是什麼相?就是眾生這些妄想業因果報的相續相而已。你要是真的把它看穿了,毫無意義。人生還講什麼意義價值!都是一場空,哪有什麼意義價值!如果用常住真心,有意義,那真有價 值。如果用妄想,你想想看,哪裡來的意義價值!覺悟的人,醒過來的人,看這個世界眾生就像酒醉的一樣,迷惑顛倒自以為是。酒喝醉了顛顛倒倒,還告訴人:我沒喝醉。他還沒喝醉,你說有什麼法子!眼前芸芸眾生就是這個樣子。可是佛菩薩確實大慈大悲,看到眾生這個樣子,還不捨棄,還是盡心盡力來幫助他,來維持這個世界。所以這一段跟《金剛經》上「三心不可得」、「諸法因緣生」合起來看,意思更透徹、更明顯。把三界六道輪迴的真相,為我們說出來。我們要是能夠體會得到,能夠明瞭,你對於三界六道不會再留戀,你已經看清楚。凡是對三界六道還有很濃厚的感情、有留戀的,沒看破,不知道事實真相。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金剛經-第83集請掀開經本一百九十七面,最後一行看起。
【若心不隨相而動,便除一切苦。所謂了生死出輪迴,心了耳,心出耳。修行人第一步,便當明了此理。】
這是說到三心不可得的事實真相,通達之後你所得到的實際受用。凡夫不明事實真相,所以心隨境轉,就像前面的河沙比喻一樣,煩惱重重,無量無邊,因此長劫無法脫離輪迴。其實解決這樁事情並不難,難在沒有智慧,看不到事實真相。若有智慧,這個心就不動了,不會為外面境界所轉,所有一切苦都離開了,正如同《般若心經》裡面所說的,「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一切苦厄,包括三界裡面的三苦、八苦,都沒有了。只要你有智慧,能夠看出五蘊皆空,這個地方所講的三心不可得跟五蘊皆空意思是一樣的,這就了生死出輪迴了。「了」是明瞭,明瞭是把事實真相徹底看清楚;了也是了斷,永遠與三界生死輪迴脫離,永遠脫離了。由此可知,了是心了,出也是心出。心了、心出,我們這個身了不了、出不出?實在講這個身沒有關係。
諸佛菩薩,乃至於阿羅漢,示現在三界六道度化眾生,他有沒有生死?有沒有輪迴?給諸位說,沒有。釋迦牟尼佛當年出現在世間,八十歲入般涅槃,一般人就說佛滅了。佛到底有沒有滅?沒有!《無量壽經》上就講得很明白,佛示現八相成道,是為中下根人所示現的。由此可知,上上根人他明瞭,佛出現在世間,也沒有生;佛入般涅槃,也沒有滅。正是不生不滅,與本經旨趣所說的不一不異完全相應。佛如是,菩薩如是,羅漢如是,我們再問,哪一個眾生不如是?如果說眾生不如是,諸法如義就講不通。萬法皆如!可惜我們凡夫被妄想分別執著障礙住,見不到事實的真相。我們見不到,諸佛菩薩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說修行人首先要把這個道理搞清楚,而後我們用功,真的才有下手之處,才有入門之處。不了解這個道理,實在講怎麼樣勤修都不得其門而入。
【分別執著,妄也。妄是虛妄。不分別執著,真也。】
離開一切分別執著,那是真心起用。分別執著是妄心在起用,妄心不是真心,這個要搞清楚。我們修行要斷妄、要求真;可是真,實在講不能求。有一個求真的念頭,又是個妄想,妄去了之後就是真。
【真心無念】
無念是決定沒有一切妄念。什麼是妄念?妄想、分別、執著。什麼叫妄想?《金剛經》上說得很具體,「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這些是妄想;「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些是執著,真心裡面沒有。
【起念即妄。修證者無他,除妄是已。】
修行人沒有別的,離一切妄念、妄相而已。千經萬論,不但是世尊為我們講經說法四十九年,乃至十方一切諸佛所說無量經法,也不出這個原則,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
【妄云何除】
妄想、妄相怎麼個除法?
【離念是已】
只要你把妄念念頭斷掉就除了,這個諸位不能不清楚。真心離念,真心裡面沒有念頭,有念都是妄念。
【離念則分別執著自無】
念頭沒有了,真心就現前,妄想分別執著自自然然沒有了。
【真心自見,生死自了。】
真如本性當中沒有生死。所以見性之後,兩種生死都了了,變易、分段都了了。可是問題擺在我們眼前,我們現在知道離念重要,也明白佛教給我們離念的方法;可是這個方法用不上,怎麼離都離不了。也許諸位會覺得,我不離好像還沒事,愈離愈多,妄念愈多。這是無始劫來的習氣已經養成習慣,這也顯示出大乘法中,理可以頓悟,古人講事須漸除,慢慢的除。我們今天的人來看這個,事簡直是無法除,不是漸除,是沒辦法除。這才幸虧有一個念佛法門,這個法門真的是救了我們。念佛法門的好處,就是不要斷念,不必要離念,把念頭換一換,換成阿彌陀佛這一念就行了。換念頭容易,離念難!這是淨宗法門的殊勝,就是教你把所有的念頭都換成阿彌陀佛。
【一切眾生,所以認妄為真,由於不知其是不可得,不辨其是生住異滅、剎那相續。】
這兩句講的是十法界依正莊嚴的真相,我們今天講宇宙萬有的真相,眾生不知道不可得。我們學佛的人雖然天天讀經,讀歸讀,行歸行,是兩樁事,它不相應。《心經》幾乎每天都讀,《心經》到最後最重要的一句「無智亦無得」,此地跟你講「三心不可得」。你偏偏以為這也可以得到,那也可以佔有,這就錯了!所以說經典讀歸讀,行歸行,不相應。如果你說讀了之後你覺悟了,知道一切法不可得,你在萬法當中這個希求的心就斷掉了。希求是妄想、是煩惱,所以說希求、憂慮、牽掛這些心全部都捨掉了。縱然不能恢復圓滿的清淨心,我想一半以上決定恢復了。這個就是說,在念佛人來講,理一心不能證得,事一心是沒有問題的,確實可以證得的。證得事一心不亂,往生淨土就生死自在了。不知道真相是一法都不可得,包括自己的身體,身體都不可得,何況身外之物?不辨其是生住異滅、剎那相續,這是講所有一切形相、色相,總不外生住異滅,這就是說的無常。現相怎麼會存在?那是剎那相續,並不是真的存在,一剎那有九百個生滅的念頭,相續相。
【實不可得,執之何為?】
你為什麼要執著?實實在在不可得,身心世界都是剎那相續相,當體即空,了不可得。為什麼在這裡面打妄想?為什麼在這裡面造罪業?學佛、聽經、念佛、參禪,如果不開悟,不開悟就是對於這個事實真相不能夠徹底的明瞭,不能徹底放下,沒用處!我們從無量劫前,就聽經、念佛、修行搞到今天,今天還是這個地步,還是照樣打妄想,還是照樣要造業障。你要問這什麼原因?沒有看破,沒有放下,原因就在此。由此可知,若不看破、放下,決定不能解決問題;六道輪迴還要繼續去幹,還要繼續去受報。
【且自以為能執,而實無可執,徒增妄想業力而已,真愚痴可憐也。】
佛說一切眾生「可憐憫者」,這句話講得很好!為什麼一切眾生可憐憫?道理就在此地。他自己以為能執著,自己以為能分別,自己以為能得到,其實他什麼也得不到,當體即空,了不可得。只是在那個地方打妄想,妄想從來不間斷,妄想就造業,業力改變這個相續相,剎那相續相,業力在那裡變。法相宗所說的「唯識所變」,變好、變壞,也是我們常講變苦受、變樂受,就在你妄想裡面的善惡。一念善的妄想,變的境界是樂受;一念迷的妄想,變出來就是苦受。佛門常說,「菩薩畏因,眾生畏果」。眾生迷惑顛倒,善惡不能辨別,這是非常非常之苦。有很多人以為自己做了好事,出錢出力,以為做了好事,殊不知他造了惡業。有能力辨別善惡,有能力辨別利害得失,實在講需要相當的智慧。如果能辨別邪正,能辨別真妄,那更要高度的智慧。誰造業?誰叫人造業?迷惑、愚痴。愚痴就叫你造業,愚痴就促使你造業。
學佛最要緊的就是開智慧。我們舉一個淺顯的例子來說,大家都能覺察到,現代的社會變了,人心變了。如果與三十年前的社會做一個比較,你一定會感覺到,三十年前的人心純厚,人與人之間相處真誠,比現在人誠實。這個原因是什麼?為什麼一代不如一代?一世不如一世?我們中國人講,三十年是一世。世界那個世,是三個十。這裡面的因素,佛經上講得透徹,講得明瞭。迷妄這個發展,就像癌細胞一樣,到擴散的時候不可收拾,太可怕了!所以古聖先賢建立一個國家,維持社會的安定繁榮,用什麼方法?教學。中國《禮記》裡面所說,「建
現代這個世間,學校裡教的是什麼?教的是科學技術,這個不是教育。中國古代的教育,它是教人怎樣做人;換句話說,教你了解人與人的關係,人與大眾的關係,人與大自然的關係,人與天地的關係,讓你了解這些。實在講就是佛法裡面說的,教你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然後你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自然就有規律,自然於情、於理、於法就相應,所以社會和諧。現代我們把這種教育捨掉了,於是人與人之間相處,只知道有利害,這還得了!沒有道義,這是今天整個社會動亂的根源。人之所以異於禽獸,就是在於能接受良好的教育,能夠辨別真妄,能夠辨別邪正,能夠辨別是非,這是人之可貴處。今天我們看到這個現象,無限的感慨,不能責備任何一個人,這裡面的因素太複雜了。如何挽救?實在講,唯一有效而快速的,只有推行佛陀的教育,這真正能夠救世間。這些理論與事實,正是此地所說,
【此理惟佛知之說之,修行宜急覺悟也。】
實在這個太難太難了,似是而非的東西太多了,讓我們真假莫辨。行善,現在大家都知道,善行裡面常常為諸佛菩薩所讚歎的是法布施。《金剛經》上有不少次的比較,一切大乘經裡面較量功德,我們看到的太多太多了。財布施,大千世界七寶布施,都不如為人演說《金剛經》上的四句偈,這才曉得佛法超過一切世間法。法布施裡面又以什麼為最勝?無過於續佛慧命、弘法利生,這是無比的殊勝,你想轉這個業力是最快最快的。過去我們在學講經的時候,老師很慈悲,看到學生命相很薄,我們俗話講短命相,真的能看得出來,一看就看出來了,而老師勸這些人發心出來學講經弘法。那個轉業最有效,最快速,真的能夠延年益壽,變換體質,非常快速,這是發心弘法利生。它的理在哪裡?道理就是用願力把你的業力換過來,原本你這一生是受業力支配,發願弘法利生這是願力,願力超過業力就是乘願再來,所以他能夠延年益壽,這是道理。這是曉得這個功德第一大,你看連壽命都可以延長,何況其他的?身體有一點毛病,算不了什麼,念頭一轉自然就好了,這都是真正的事實。
說到弘法,我們就想到辦佛學院,辦佛學院的功德第一,不是培養一個、二個,培養很多的弘法人才,這是開了佛學院。佛學院的課程,如果請很多老師開很多課程,四年、五年佛學院畢業出來了,學生得到什麼東西?是不是真的能夠擔負起諸佛菩薩弘法利生的事業?是不是真的能夠續佛慧命?如果達不到這個效果,這個做法就似是而非。你才曉得這個事情難!講經,許許多多的人誤會了,以為我多讀經,多看註解,多聽,這就會講了。會講,沒錯!是會講,也能上台講得天花亂墜,可是不管用!當時人聽的時候聽得很好聽,走出門外都忘得乾乾淨淨,這又有什麼用處?古時候祖師大德們培養弘法人才跟現在不一樣,諸位要是看看佛經,看看佛教的史傳,古來沒有一個法師辦過佛學院的,沒有!沒有一個法師辦過培訓班的,也沒聽說過。他那個學生是怎麼訓練出來的?是從聽眾當中選拔出來的。老法師天天講經,坐在下面聽經的,有興趣學講經的,老法師看看也很不錯,讓他出來複講,這樣訓練成功的。所以並沒有佛學院,也沒有培訓班,全是講小座出身的。講小座是有來源的,來源是誰?我想諸位同修都知道。但是不給你提起,你怎麼也想不到。阿難尊者,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五百阿羅漢集結經藏,怎麼集結法?請阿難出來複講,不就是講小座!阿難複講,底下同學給他記錄,以後整理出來就變成經本。所以講小座是從哪裡開端的?集結經的時候阿難開端的。於是代代相傳,都用這個方法培養講經說法的人才,而且這個方法非常有效。
真正能夠擔負起弘法利生的使命,要修行功夫,功夫是什麼?正受,佛家的名詞叫三昧。講《般若經》,如果沒有證得般若三昧,《般若經》怎麼講法?講淨土宗,如果沒有得念佛三昧,你淨宗經典怎麼講法?講《華嚴》,要得華嚴三昧,講《法華》,要得法華三昧。由此可知,古人跟今人不一樣。諸位必須要知道,一門深入才能成就三昧。三昧是定,三昧是清淨心,三昧也是此地講真的看破、放下。我們這部經後面講,「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兩句話簡單講,決不會為外面境界所動搖,不會被外面境界所誘惑,這叫不取於相,這個花花世界,不被外面誘惑;內裡面不起妄想分別執著,這是如如不動,這就叫三昧。與哪個法門相應,就叫哪一種三昧。我們今天讀《金剛經》,研究《金剛經》,這就是金剛三昧。我們研究《無量壽經》,講解討論《無量壽經》,就是念佛三昧。先得三昧,然後這個經義沒有不通達的。古來祖師大德這些註解可以看看,看看什麼?看看他們是怎麼個講法的。實在說,看也可以,不看也可以。為什麼?你要是得三昧,你自己有見解,你一觀察就通達了。你要不相信的話,你看六祖大師的《壇經》,六祖為無盡藏比丘尼講經,講《涅槃經》,六祖大師沒有參考別人的註解;為法達禪師講《法華經》,他不但沒有看《法華經》的註解,他連《法華經》都沒有看過;而你看這個經裡面八首偈頌,說明法相宗的經義,講得妙絕了。他這個智慧能力從哪來的?三昧來的。什麼三昧?就是《金剛經》上這兩句話,「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人家做到了,我們掛在口皮上說,沒用!一定要做到,做到才管用。
所以學習經教一定要一門深入。一門,看那個樣子很笨很拙,非常笨拙的方法,沒錯!開頭是很笨,不起眼,看不出來。這個東西就像什麼?像蓋大樓,蓋大樓先打地基,地基打在下頭,看不見,不起眼。殊不知地基愈堅固,將來大樓蓋的愈結實,就這麼一個道理。一開頭就要好看,那就壞了,永遠不能成就。世出世間法,都不外乎這個原理原則。所以我們一定要有能力,微細觀察邪正、是非、得失,自己才會立於不敗之地。往往我們看到世間人,真是好心想修福,可是結果他造的是罪業,我們看也就看了,也不能說一句話。他看不到,你給他說,他不承認,反而生起毀謗,那個業就造得更重。所以只好隨他去!等到他哪一天果報現前,想回頭了,這個時候可以點醒他;他還正在迷惑的時候,正在自以為是的時候,一句話都不能說。像這樣的誤會,像這樣的迷失,幾乎在在處處我們都看到。所以這個事情,惟佛知之說之,佛是在經上跟我們說,貴的是我們自己能夠體會,能夠覺悟。
【此事為凡聖之關鍵。本經雖離相離念並說,實歸重在離念,不過以離相為離念之方便耳。若離念,則見相即見性,儘管隨緣現相,廣度眾生,毫無障礙矣。】
那就入到法身大士的境界,像《華嚴經》上所說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那是無障礙的法界。這一段說得好,說的非常重要!這是凡聖關鍵之所在。此地這個凡聖,不是講別人,是講我們自己。學佛、修行,我們還是作凡夫,還是作佛菩薩,這是一個關口,能夠突破,超凡入聖;不能突破,還要做迷惑顛倒的凡夫。關鍵是什麼?關鍵是離念。所以善知識、好老師教導我們,他教學的方針是什麼?縱然不能達到離念,也要把妄念降低到最低的程度,這個老師就是
離相,實在講是離念的方便。這在初學的時候,世尊制定許許多多的戒律。戒律裡面特別是止持,哪些事情不能做,規定得很嚴格,這都是離相。目的在哪裡?目的是在離念。離相只不過是一個手段而已,它不是目的,是幫助你離念的。念沒有了,相妨不妨礙?不妨礙!事事無礙,相哪有什麼妨礙?不妨礙了。由此可知,持戒不是目的,持戒是手段,目的是得定。離念才能得定,不離念不能得定。定,實在講還不是目的,還是一個手段,開智慧是目的,因定開慧,那才達到佛法教學真正的目的。智慧一開,什麼問題都解決了。離念,念離了之後,為什麼說相不障礙?因為見相就是見性。所謂是清涼在《華嚴》裡面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事相就是性德。儘管隨緣現相,廣度眾生,毫無障礙。
【三心實不可得,當下即空。】
一切眾生迷惑顛倒,迷在哪裡?就在此地。以為三心可得,不知道三心不可得。如果知道三心不可得,諸位想想,他這個妄念自然就離開了,不再打妄想了。為什麼?不可得。世間人哪一個不想想過去,再想想未來,這叫胡思妄想。過去已經過去了,想它幹什麼!未來的還沒有來,不需要想它。但是他會想,就是以為真能夠得到,真有所得。這一樁事情,若不是佛為我們說破,世間人沒有能力得知事實真相。學般若,特別是學金剛般若,要怎麼樣才能做到無住生心?這個地方是一個好方法,用三心不可得、用諸法緣生來觀察一切法。這個觀察就是《心經》上所講的「照見五蘊皆空」。離念,念是心法,受想行識是念。一切諸法是色法,色法緣生的。底下一大段要講諸法緣生。知道諸法緣生了不可得,三心了不可得,五蘊空了,五蘊皆空。所以這一段經文念了之後,你就曉得,觀自在菩薩是怎樣照見五蘊皆空的,我們知道了。知道了要照,不照不行,你要會照,那你跟觀世音菩薩沒有兩樣。觀音菩薩那個方法、原理原則,就在這兩段經文上。所以要曉得,
【應當向不可得處觀照契入】
我們心裡起了個妄想,或者起了個貪心,或者起了個瞋恚心,起了個嫉妒心,觀察,這個心是現在心、是過去心,還是未來心?想想三心都不可得,念頭就沒有了,貪瞋痴就沒有了。你要不這樣想一想,貪瞋痴繼續發展,愈來愈嚴重。你能夠這樣微密的去想,這就是觀照,自自然然它就放下。你所貪的對象是財、是色、是名,想想諸法緣生,因緣生法,當體即空,了不可得,外緣自然就放下了。
【身心世界俱不可得,湛湛寂寂的常住真心它就慢慢向外透了。】
常住真心現前,就是宗門裡面所講的明心見性。
【正所謂,狂心不歇,歇即菩提。】
這兩句話是《楞嚴經》上的,世尊對富樓那尊者所說的。狂就是妄心、妄念,妄念不停,一個接著一個,這叫不歇。歇即菩提,菩提就是真如本性。妄心息了,真心就現前,本性就現前,我們學佛目的在此地。
我們再觀察世間人學佛,目的在哪裡?目的說老實話,在增長貪瞋痴。學佛了,佛菩薩保佑我升官,保佑我發財,不是增長貪瞋痴嗎?他到佛門來是學貪瞋痴的,來求貪瞋痴的,跟佛法完全背道而馳。佛門裡面是斷貪瞋痴的,他到這個裡面還來增長貪瞋痴,你說成什麼話!但是今天這個社會,多少人把增長貪瞋痴當作真正的佛法,你說糟糕不糟糕!所以學佛學到最後的結果,往生了,大家都往生了,到哪裡往生?餓鬼道往生,畜生道往生,地獄道往生,都往生了,都搞這個東西。不了解什麼叫做佛法,這學佛學錯了。
【此節文亦具兩重不一不異】
這是把它結歸到總綱領上來說。
【過現未三心】
過去、現在、未來這三心。因為過去、現在、未來,當然這不一。
【皆不可得,不異。】
這是一重不一不異。另外一重,
【又遷流心與常住心,不一也。】
這三心是虛妄的,是動的,像水一樣流動的,跟常住真心不一樣,常住真心是不動的。諸位要曉得,真心是不動的,妄心是動的。般若智慧是不動的,無明是動的。也就是說,明是不動的,不動就放光明,動就是無明。假如諸位同修把這句話要是體會到了,我想你用功會得力,你有法子了。不動是智慧,動是無明,我們要去研究經,我們用思惟、用想像,用這個,這是動,這是無明。用無明如何能解如來真實義?這很明顯。怎樣才能解得如來真實義?清淨不動。讀經也好,聽經也好,決不用分別,決不用想像,絕對不執著,就開悟了。
我們看到佛在經上所講的,佛講經還講不到一半,聽眾當中有開悟的。以《楞嚴經》做例子,《楞嚴經》十卷,我們中文的譯本,世尊講到三分之一,第三卷講圓滿的時候,阿難尊者開悟了。經大概講到一半的時候,摩登伽女證果了,證到三果。這是為什麼?會聽。《金剛經》前面說過,一般大乘經上常講「諦聽諦聽」,什麼叫諦聽?離名字相、離言說相、離心緣相。心緣叫你想像,我聽了要想這個經什麼意思,那是心緣相。不能想,只管聽,要用不動的心去聽,會開悟。我們聽經聽一輩子都不會開悟。為什麼?一面聽一面打妄想,隨相流轉。這個相是什麼?音聲,音聲是相,是六塵的相,隨著說法的音聲在打妄想,那怎麼能成功?這就是聽一輩子經不能開悟,原因在此地。
我在初學的時候,實在講老師慈悲,老師高明,這是李炳南老居士。我們學講經的這些學生,那個時候我沒有出家,還是在家,我們學講經的學生是坐在第一排,二十多個人,在講經的時候我們坐第一排,外面來的聽眾從第二排以後他們坐的。第一排都有桌子,我們學講經的時候,有的
【知其不可得而當下空寂,則不異。】
這裡面是兩重不一不異。
【佛之委曲說此四重,開示修觀之方便也。】
我們不曉得修觀,其實諸位要知道,說修觀,八萬四千法門統統都是修觀;說參禪,八萬四千法門都是參禪;說念佛,八萬四千法門統統是念佛,這個諸位要懂。你聽了感覺到奇怪,為什麼感覺到奇怪?你不懂不一不異。如果你懂得不一不異,我講的這個話,你就會點頭了。其實這個話不是我在此地說的,佛在經上早就講過,確實如此,一定要通達不一不異,你修觀用功就有門路,就有入處,功夫自然就能夠得力。
【由不一觀不異】
看一切法,法相不一樣,在這裡面觀它相同的地方,觀它的體性,體性是空寂的。
【一念不生,而實相生矣。】
形形色色不同當中,看到它相同的。看出來之後,因為不異是個空相,佛法裡面常講萬法皆空,空是同的相,就是不異之相。萬法是不一,皆空是不異,這個樣子,我們的妄念,剛才講的,我們的希求、我們的得失,這些妄念自自然然就降低,雖然不能完全斷盡,淡薄了。也就是說,一切法當中,我們自自然然看得淡了,不會像從前那麼樣堅固的執著,看淡了幾分;也能夠放下幾分,這就是很大的進步。這個在修持上,也就是生活上,你得到受用,你的心清淨,清淨心生智慧。所以一念不生,而實相生矣。
【由不一入不異】
前面是講觀,這個地方是講入,入比觀深了一層。「觀」是看法,你的看法正確了,智慧現前了,「入」,那得受用了。為什麼?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了。觀是看破,入是放下,愈放下愈自在,愈放下愈真實。
【除分別執著,亦即無我。】
雖然沒有得無我法,但是確確實實是向著無我法這個方向、向著無我法這個目標在進步,證得無我法就成佛了。什麼時候證得?圓教初住菩薩就證得;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法身是無我法。
【迨至一念不生,人我、法我兩種執著,人我執、法我執,尚復何存乎。】
這個境界講到最低層的,圓教初住菩薩,兩種執著都破了。
【真無我之妙法也】
這是教給我們初學的人,就是教我們,我們如何能夠證得無我法,如何能夠見到法無我,你就用這個方法,這個方法真的有效。只要你會用,用得恰當,而且進步非常快速。你在一切萬法裡面去觀察,不一就是萬法,世出世間一切法,你去觀察不異,也就是說,從相上、萬相上,你去觀察它的體性。這個說法你要是不容易理解,經上所講,你在一切世出世間法裡面觀它緣生,這個比較踏實一點,你觀它是眾緣和合而生的,觀察它沒有自體,就是沒有自性,當體即空,這樣能生智慧。智慧開了之後,所以叫看破,宇宙人生真相你看清楚了,你還會分別嗎?你還會執著嗎?自自然然就不會了,不分別、不執著,就放下了;入進去了,入佛知見。《法華經》上所講,「開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佛為我們開示,我們覺悟了。觀是悟入,悟佛知見。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入佛知見。而佛知見,前面說得很清楚,法無我、無我法。一切法無我,是看破;入無我法,是放下。一個是看破,一個是放下,圓滿的自性完全現前了。所以這個方法真正是無我的妙法。無論是解悟、證悟,這個方法妙絕了。
【此為開佛正知,開佛正覺也。】
開就是我們一般講的開悟,這是開悟的妙法。
【下諸法緣生一大段】
三心不可得到這個地方,這一段是結束了,底下一大段要說「諸法緣生」。三心是講我們能執著的,諸法是我們所執著的。能執著的不可得,再看看所執著的,所執著的也不可得。
【亦復如是開之覺之。而一是向心行上開覺。】
前面講的三心不可得,是從心行,就是從念頭上,讓你了解事實的真相。
【一是向諸法上開覺】
這是向外面境界上,說明外面境界事實真相。
【雙方並進,則心境皆亡。】
心裡面的妄念,外面的分別執著,統統會失掉。確確實實與《金剛般若》經題完全相應。
【我法俱空。無我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矣。】
一切諸相都離了,沒有法子稱呼它,不得已假設一個名詞,叫它做「諸佛」。成佛就佛了,為什麼叫諸佛?諸位要曉得,雖然離相離念,離相離念的功夫不等;但是要曉得,統統是離相離念沒錯,裡面功夫不一樣,所以他有差等。這就是《華嚴經》上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為什麼會有四十一個位次?這四十一個人統統都是離相離念,心境雙亡,因為功夫淺深不一樣,把它分作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是從它功夫上分的。這種分法,諸位必須要曉得,是佛為我們分的,對我們這樣講的。對那些法身大士,人家已經離相離念,還有什麼十住、十行、十迴向?沒有這些。佛要遇到你,絕對不會說:「你是凡夫,我是佛!」他要有這個念頭,他是凡夫。為什麼?他還有念,他還著相;他沒有了。所以佛見一切眾生都是佛,他的心是清淨的,是平等的,決定沒有一個分別的念頭。所以說菩薩的位次,這是隨順眾生說的。前面講,佛是依二諦說法,這是依俗諦說的,所以有這個等差。
同樣一個道理,這個不能不曉得,不曉得會產生許多誤會。念佛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怕自己的品位很低,聽說下下品往生要十二劫才花開見佛,以為太長了。常常有人來問我,這真的還是假的?這些都不懂得不一不異的原理,有這麼多虛妄分別執著在。你要嫌長,你就認真努力,何必要下品下生,你上品上生不好嗎?多用功,不要打妄想。其實問這些話的人,天天雖然念《無量壽經》,沒懂《無量壽經》的意思。經上跟你講得很清楚,西方世界是平等世界。不管你品位高下,到那邊全是阿惟越致菩薩,那是佛力加持的,平等法界。《觀經》上為什麼要這樣說?《觀經》上不論加持,沒有講佛力加持,是你自己念佛往生的,那就是那個樣子。到那裡去蒙佛力一加持就提升,大家都平等了。所以三經要合起來看,才能看得圓滿,才能看得究竟,把你的疑惑、障礙統統破除掉。我們念佛,心也踏實了,不再有疑惑,不再有妄想了。緣生,再看底下這個,我們再看下去,「心境皆亡,我法俱空」,一直到最後,是名諸佛。《金剛經》上所講的諸佛,都是從圓教初住菩薩講起,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就稱之為諸佛。
【教下名言甚多,無此直捷了當。】
除了禪宗之外,其他九個宗派都叫做教下。名詞術語非常非常的繁雜,繁雜我們就感到困難,不但難修,解都難。可是要跟《金剛經》來比,實在說沒有比《金剛經》更直捷了當。《金剛經》不長,全經只有五千八百多個字,一個字的廢話都沒有,字字句句都是從如來果地上流露出來的,直捷了當。
【宗門棒喝交馳,無此彰顯明白。】
前面兩句顯示這個經在教下第一,回過頭來再看宗門,禪宗。禪宗教學用棒喝,棒喝不簡單。祖師大德真正是明心見性的過來人,看到你功夫接近純熟,或者是用棒,或者是用喝,一聲喝的時候把你驚醒了,那個關口突破了,人就開悟了。如果不是這樣的真善知識,也要學祖師那個模樣,說老實話,那個棒把人打死了都不開悟,冤枉死了,怎麼會開悟?喝更沒用處。所以,那種方法,在樣子上是學不得的,沒有用處。功夫不到,學了一點用處都沒有。這是說明宗門這個方法,不像《金剛經》上這樣清楚、這樣明白的道出來。宗門裡面悟,悟個什麼?就是此地講的,無住生心、無實無虛、不一不異、法無我、無我法,就是這個。但是宗門裡面不說破,教下是把它說出來,宗門不說出來。實際上真正入這樣的境界,解這個境界,真正體會到、理解了,解悟;真正是做到,入了無我,叫證悟,這證果。
我們看底下這一大段,這一大段因為含義很多,所以在沒有講經文之前,不能不先交代。這說明「諸法緣生」,就是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約福報明無性」。底下有兩個中段,第一個中段裡面,是就福報說明無性,無有體性。再分幾個小段,第個一小段「約法施」。在布施當中,法布施第一。就法布施來說,也是當體即空。先把大意說明,然後再看經文。
【此一大段,含義甚多,須先說明,入文方易領會。】
【上面心行一段,是約內心明義。】
從內心說明這個道理,義是道理,說明三心不可得。比喻裡面,用恆河沙來比喻,把河比喻三心,遷流不息,就有過去、現在、未來。把恆河裡面的沙,比喻心的妄念之多,沒有法子計算。這是河沙比喻心行。
【此諸法一段,是約外境明義。】
心行裡面,這個事實真相我們明白了。外面的環境,外面環境的真相是什麼?不能不熟。
【諸法多不勝數】
外面境界相之多,實在講跟心裡面妄念那個數量恰恰好相等。諸位明瞭嗎?為什麼會相等?一切法從心想生,它怎麼不相等?你要曉得妄念有多少,盡虛空遍法界的諸法有多少,你的妄念就多少。多了,就不好講了,還要用歸納的方法,這說法才方便。
【今約福報及法施明義,則可賅攝一切法矣。】
舉這一個例子,這個例子能夠包括一切法。這個例子明白了,於一切法中你就能夠推想,都能夠聯想,就都明白了。
【布施攝六度,六度攝萬行。布施中以法施為最。法施之義明,則六度萬行皆可例知。法施是善行,善行之義明,非善行之事亦可例知。】
所謂舉一隅而以三隅反,佛給我們舉一個例子,我們用這個例子來推斷,於一切法當中都能夠正確的理解了,得到它的真相。
【因緣生法,謂一切法之生不外因緣,故法即因緣所生之果,無異言一切法不外因果,故因果攝一切法盡。】
這是討論諸法,觀察諸法,首先的一個大前提,一定要懂得因緣果報。凡夫粗心大意,觀察叫一切法,其實一切法並不存在,一切法的現象是什麼?是因果剎那生滅相續的幻相而已,哪有真實?所以這是一個大前提,這個大前提必須要搞清楚,要搞明白。下面我們再細細的來觀察、來看。
【因緣生法,但有相而無性。】
性就是體性,所謂是本體。它有相,因為相沒有性,所以這個相是假相,這個相是幻相,如夢幻泡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為什麼?因為它沒有性體,這個相就是虛妄的。
【可知一切法之當體,如幻如化,如空中花,如水中月,絕非實物。】
所有一切的物質現象都是這樣的,沒有一樣東西有實體。比喻也比得好,如幻如化,幻是什麼?像變魔術,變現出來的,變化的。空中花,這個空中花,眼睛害過毛病的人有這個經驗。眼睛要是害了病,看到空中出現一些花;好眼睛沒有,病的眼睛會看到空中花。在《楞嚴經》上,世尊用這個比喻,叫「目眚」,就是眼睛害病,看到空中花,看到燈上有圓影;好眼睛的人看不到。這是說明假的,不是真的。「水中月」,人人都能夠看得見。水中的月影沒有自體,不是真實的。
【故標題曰體空,顯其當體是空。】
諸法體空,果然明白一切法體空,你對於一切法決定不執著了,自自然然你會放下了。諸位要曉得,妄想執著是造業,造業必定有苦報。雖然這個報也是當體即空,就像作夢一樣,你做了個惡夢不好受。夢確實是假的,也當體即空,但是你要受,你真的在裡頭受罪。六道裡面亦復如是,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真要受!雖然三惡道也是當體即空,你不能不受,那個受是非常非常的痛苦。這些現象,它的過失根源是不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產生了堅固的執著,不肯放下,這樣才搞得生生世世六道輪迴。佛在經上講,頭出頭沒。凡是在六道裡面的人,三善道雖然比較好一點,畢竟是在三善道的時間短暫,在三惡道的時間長久。你要問為什麼?實實在在講,這個答案不必問別人,自己一想就明白了。我們從早到晚,起心動念,有幾個念頭是善,有幾個念頭是惡,這不就清楚了!只想一天的就夠了,今天早晨到今天晚上,念念都是自私自利,念念都是貪瞋痴慢,那就是三惡道。念念幫助別人,念念利益社會,那是三善道。你想想看,哪個念頭多?於是就明瞭,我們在六道裡面,哪個地方我們住得久,不就清楚了嗎?貪心重的,你家在哪裡?在餓鬼道。因為餓鬼道住的時間最長,那裡是你的家。住得短的,到外面去旅遊觀光,住得短。嫉妒瞋恚心重的,你家在哪裡?在地獄。邪正不分,是非顛倒,愚痴是畜生道。我們只要很冷靜的觀察,造三惡道的業太多太多了!不知不覺統統在幹這些事情。三善道的業,非常非常之希有。這才知道,佛在經上所講的話非常有道理,惡道的時間長,善道的時間短暫,叫「頭出頭沒」。像苦海裡面,頭伸出水面,吸一口新鮮空氣,比喻三善道;再一個跟斗又栽到海裡底下去了,那叫三惡道。說明沉在底下的時間長,出頭的時間很短暫。這個比喻,比喻得很好。
【具足身相】
這是後面經文上講到的。
【顯無性義】
這個地方,佛現的這個身相是報身,現的是大身。
【法施,顯體空義。由是可知,說緣生,無異說不可得。說不可得,亦無異說緣生。】
這話一點都不錯,給你講萬法因緣生,就是告訴你,緣生性空,皆不可得,是說這個意思。我們何必要在這個世間患得患失,那錯了。不要說這個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不可得,佛門佛法也不可得。你學般若,你得了般若?哪有這個道理!沒有這個道理。你學法相,你得了法相?無有一法可得。在一切法裡面,實在講,感應這是有的。所謂是眾生有感,佛菩薩有應。我們心有感,法有應,感應道交不可思議!但是你一定要知道,當體即空,能得、所得皆空,都不可得。你要是能看破、能放下,你的清淨心現前,你的真如本性現前了,這個時候可以說,你一切法統統得到,你是真得到。沒有見性,換句話說,你什麼都得不到;見了性之後,你完全都得到了。沒見性之前,佛告訴我們,常樂我淨,這四個是假的!四念處裡頭講,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常樂我淨俱不可得。可是你見了性,常樂我淨四淨德真的有了。法身有常樂我淨,般若有常樂我淨,解脫有常樂我淨。你要問為什麼?因為你見到性,性是真的,不是虛妄的。你沒有見性,你都是著在相上,相是虛妄的。你是用虛妄的心,前面講三心,你用虛妄的心,執著虛妄的相,結果是統統不可得。見了性之後,虛妄的心捨了,虛妄的相捨了,你得的完全是真實。所以法身、般若、解脫三德密藏,各具常樂我淨四淨德,統統得到了。佛教給我們捨虛妄取真實,但是「真實」不能有這個念,你有這個念那還是一個虛妄,還是個妄想,還是個執著。連真實念頭都沒有,才叫真的真實,有這個念頭都不行,這就是經前面所講的「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金剛經-第84集請掀開經本第二百頁,第五行,從註解第七段看起。
【眾生處處執著。能執,無非妄想。所執,便是諸法。佛以誠言告之曰:汝以為有能執者耶?心行不可得。能執之意,當下即空。又告之曰:汝以為有所執者耶?諸法緣生,所執之法,當體是空。如此開示,正是將眾生執見,從根本上推翻。】
這一段的開示非常重要。我們無始劫來的病根,就是妄想執著,妄想執著一天不除,輪迴的業果就一天不息,這是我們必須要認識清楚的。如何能超越輪迴,如何能一生親證佛果,這一段開示就重要了。現代西方的科學家也相當的聰明,用數學的理論,用科學儀器的觀察,對於大宇宙,太空,小宇宙,原子、電子、粒子,都能夠觀察入微,這相當不容易。但是在佛法的標準裡,他們依然不能稱為正覺。原因在哪裡?他們沒有離開能所;換句話說,依舊是有能執、有所執,跟這個經上講的完全相同。能執著的無非是妄想,這句話前面說得很多。「真心離念」,不但真心離念,就連般若也講「無智無得」。《心經》上最後的結論,無智亦無得。由此可知,有智就是妄想,有得就是執著,所執著的是諸法。佛在經上教誡我們:「汝以為有能執者耶?」你以為有一個能夠執著的嗎?前面我們讀過,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心行不可得。能執著這個意識,當下即空,三心不可得,你用什麼去執著?又說,你以為有所執著的嗎?你所執著的無論是人、是事、是物,以為你能夠得到,以為你能夠擁有,這是錯誤的觀念。
真實的實相,諸法緣生,緣生就沒有自性;換句話說,沒有自體。正如同現代科學家觀察,構成宇宙萬物基本的物質,他們叫粒子。而這種粒子,已經有許多科學家觀察到,它只是一種波動的現象;換句話說,根本就沒有物質的存在,這個說法愈說愈接近佛法。所以所執之法,當體即空。這樣看來,能執、所執俱不可得,這是事實真相。明瞭通達這個事實真相,這才叫正覺,佛說這個人真正覺悟了。佛這個開示,正是將眾生無始劫的病根一下拔除了。這是眾生執著我見,見能執,執就是所執,這個開示是從根本上推翻了。換句話說,能執、所執根本不存在,根本就不是事實,是眾生迷惑顛倒,錯誤的想法,錯誤的看法。
【緣生與不可得】
不可得是前面講的三心不可得,緣生是說諸法緣生。
【皆明即空之義】
都是說明當體即空,能所俱空。
【妄念為成凡之由】
這句話要緊,凡是六道凡夫,你為什麼會墮落在六道裡面當凡夫?佛說正是因為你有妄念,妄念就是妄想。你天天打妄想,打妄想就墮六道,變成凡夫了,這是非常的可怕。
【將欲了生死、證聖果,必須斷念。】
過去沒有遇到佛法之前,迷惑顛倒,雖然知道六道很苦,從來沒有動一個念頭想超越六道,當然更不知道用什麼方法超越六道輪迴。一直到今天,我們遇到大乘了義的經典,才知道我們應當發心永脫輪迴。而佛教導我們,確實有超越六道輪迴的理論與方法,這真是希有難逢。我們真想了生死,真想作佛、作菩薩,必須斷念,妄念一定要斷。這樁事我們總算是明白了,我們很想斷念,可是妄念愈斷愈多,好像不斷還沒那麼多,愈想斷妄念愈多,這是什麼緣故?事實上,我們的妄念就非常多,沒有注意它,不知道它的多;到想斷念,想把心靜下來,於是發現妄念是這麼多。並不是說我們想斷的時候它愈來愈多,不是的,本來就這麼多,平常粗心大意沒發現而已。這個時候真正發現了,才曉得有這麼多的妄念。斷妄念談何容易!所以佛教給我們一個特別的法門,妄念可以不要斷,把念頭轉移過來也行,轉念阿彌陀佛,這是無量法門裡面最殊勝、最巧妙的一個方法。末法時期除這個方法之外,要斷妄念非常困難。下面說:
【當知一切法,只是緣生,本來是空。既已緣生,不無假相。故法與非法,皆不應取。以一切法,雖絕非真實,而事相儼然。行人亟應覺悟,空有不著,離相離念。隨緣不變,不變隨緣耳。】
這些真實的道理,真實的事相,我們應當牢牢的記住,時時反覆讀誦經文,提醒自己的正念。妄念為什麼斷不了?正是因為我們無始劫來,習慣把這些虛妄的假相當作真實,而無法放下;雖然聽了佛的真實教誨,可是我們的習氣太重,觀念依舊轉不過來。但是比一般世人沒有聞到佛法的,還不曉得事實真相,那要好得太多。因此,必須遵依經文,時時提醒自己的覺悟,這對我們修持會很有幫助。一切法是無量因緣所生,只要是緣生就沒有自性,就是當體即空。雖然它體無自性,但是它有相,這個相是假相、幻相。我們看到這些幻相,實際上是它的相續相,這在前面說過好多遍,一剎那當中有九百生滅的業因果報的相續相。佛為我們這樣說,實實在在講,是粗說、是略說。如果是真實說,恐怕我們懷疑,恐怕我們不能接受,只說一個粗相而已。至於微細的相,等待有一天我們的心清淨了,自自然然就見到,然後才能體會到佛說法的善巧方便,循循善誘。因為它有這個現象,有假相,法就是假相,非法就是空性,空與有兩邊都不可以執著,這個地方的取就是執著。為什麼不能執著?因為兩邊都不是真實。我們要在這個地方覺悟,空有不著,離相離念。離相是離執著,離念是離妄想,妄想、執著都不能有。
在日常生活當中,學諸佛菩薩,「隨緣不變,不變隨緣」,這個生活就自在,就真正的幸福。這兩句實在說,就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裡面的「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我們再把它說淺一點,說白一點,大家更容易體會,那就是我們生活在這個世間,無論是工作,處事待人接物,真正要做到「於人無爭,於世無求」,要真正做到,那就是隨緣不變,不變隨緣。為什麼於人無爭、於世無求?你所爭、所求的,都是妄想執著,都是了不可得,那你又何必要爭、又何必要求?無爭無求,心就定了,心就清淨;「信心清淨,則生實相」,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就生智慧。智慧生出來,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就愈來愈清楚,愈來愈明白,這個時候你會體會到法喜充滿。
【若不離念,寂且未能,遑論乎照。】
真實的功夫就在寂照。可是若不離念,寂達不到,寂是清淨心,就是真心。照是真心起作用,像《般若心經》裡面所講「照見五蘊皆空」。通常講,就以本經所說的五眼,照最低限度也是慧眼、法眼,它才有照的作用。
【故學人於此行門,必須空有不著,而於觀門,則須一空到底,此理不可不知也。】
行是生活,是事相,也就是說我們對人、對事、對物,一定要做到空有兩邊不住,你就自在。「觀門」就是我們今天講的見解與思想;也就是說,你對於宇宙人生的想法、看法,這個一定要一空到底。正如惠能大師所說「本來無一物」,本來無一物就是一空到底。這個道理必須要曉得,才能夠永遠保持清淨心,永遠保持心裡面沒有一個妄念。我們初學下手的方法,還是用一句佛號;換句話說,我們空,空不了,一定有念頭,就把這個念頭集中在阿彌陀佛名號上,用這一念把所有一切妄念都打掉,這個方法一般人都可以做到的。
【用功當以離念為主】
這個底下說:
【念佛即是離念】
我們用這個方法,念阿彌陀佛就是離念。
【離一切妄念,離一切三界輪迴念。】
這個不能不知道,除了一句阿彌陀佛之外,所有一切的念頭都是三界輪迴念。換句話說,如果不念佛,一天到晚起心動念都在那裡造輪迴業。我們想脫離六道輪迴,但是輪迴心、輪迴業永遠不斷,你想想看,你怎麼能超越輪迴?所以唯一的一個方法就是念佛,把所有一切的念頭統統轉變成阿彌陀佛,要在日常生活當中去鍛鍊。眼見種種色相,要有能力把它變成阿彌陀佛的相;聽種種音聲,也有能力都把它變成阿彌陀佛聲。這樣漸漸在境界裡,就能做得了主宰。這個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確實也有困難,真正難在哪裡?還是難在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放不下。所以一個修道人,必須要把名利看輕、看淡,知道這個東西是煩惱、是繫縛,生生世世修行沒有成就,就被這個害了。這一生如果不能放下,如果不能擺脫掉,必然還是要搞生死輪迴,那就非常可惜了。
【迨至往生見佛,自然圓離矣。】
我們現在要看淡,要看輕;換句話說,我們生活在這個世間,只要衣服能穿得暖,飲食不缺乏,有一個小房子可以遮蔽風雨,足夠了,不必要奢求。如果希望把自己的生活品質提升,這個念頭就是依然留戀六道生死輪迴。所以為什麼古時候修道人,無論出家、在家,從前出家人不必說了,所謂「一缽千家飯,孤身萬里遊」,過這個行雲流水的生活。在家居士學道,他也能夠把他的家業、親人捨掉,在山上住茅蓬,在寺院掛單修行,比比皆是,這個樣子能成就。也就是說,他對於世間名利、五欲真的放下,真的看破了,這樣功夫才能得力。一直到往生見佛,那就是圓滿永遠的捨離。
【真心不但真空,且是真有。】
真有跟真空是一樁事情,是一體。我們常講一體兩面,哪來的兩面?如果說一體兩面,它還沒有能夠完全契入,沒有能夠完全明瞭事實真相。前面我們討論到無實無虛、不一不異、萬法一如,真空、真有就是顯示這個意思。
【真空,離名絕相故。真有,常恆不變故。】
這底下講,空有一如。這段話的意思很深,一定要細心的去體會。真心所現的境界叫一真法界,《華嚴經》上毘盧遮那佛所現的境界,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現的境界,都是真有。與此相對的,一切諸佛剎土裡面的十法界;十法界叫假有,不叫真有,叫假有。真假怎麼分法?佛門裡面有一個簡單的定義,凡是會變的就是假的,凡是不變的,我們就叫它做真的。由此可知,真有不變。西方極樂世界的佛,與所有往生的大眾,他們的身相永遠不變,他們的生活環境永恆不變,那叫一真。一真,實在講就是《華嚴經》上所說的唯心所現,那個心是真心,所現的一真法界,所以那是真有。假有則是唯識所變,把一真法界變成無量無邊的法界,無量無邊不好講,所以佛把它歸納為十大類,叫十法界,十法界是唯識所變,那是假相。諸位從這個地方,去細心體會這一段文的意思,體會空有一如。
【一切緣生之法,本無是物,但假現相而已。乃是真空假有也。】
前面給你講的是真空、真有,這個地方講真空、假有。假有是指十法界,真有是講一真法界,差別的意思在此地。空有相待,故曰同時。
【或曰:心外無法,心生則種種法生。此心指妄心而言。然則佛菩薩既無妄念,而能現種種境相,不知何由而成。】
底下一段為我們解答這個問題,這些話都是大乘經上的。心外無法,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前面這個心是真心,心外無法這個心是真心,下面心生這個心是妄心,兩個同樣是心,意思完全不相同,佛經難讀也在此地。「無法」是無十法界依正莊嚴之法。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虛妄的,它從哪裡來的?妄心變現出來的,妄心就是識,唯識所變,妄心就是唯識。佛與大菩薩,一般說圓教初住菩薩就轉識成智,轉八識成四智,他沒有妄念,不再用妄心,這個地方我想許多同修們都知道。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見一分真性,真性就是真心。從此以後,不再用妄心,也就是不再用心心所,八識五十一心所。初住以前的菩薩,包括二乘、凡夫,我們起心動念,都是用八識五十一心所。在《百法》裡面,稱之為異生性,在二十四個不相應裡面,說之為異生性。異就是不一樣,跟佛用的心不一樣,佛用真心,我們用妄心。圓教初住菩薩、別教初地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真性,就叫做同生性。他們用的心跟諸佛如來相同,佛的覺心圓滿,他們是覺心、是真心,但是不圓滿,裡面還摻雜著無明,但是他確確實實是用真心,不再用妄心。
「佛菩薩既無妄念」,這是指圓初住、別初地以上的。他們也能夠現十法界,他也到六道裡面來現應身、化身度化眾生。正如同《普門品》裡面所說,應以佛身而得度,他就現佛身;乃至於應以童男童女身而得度,他就現童男童女身;應以
【佛菩薩實無有念】
真的!他沒有妄念。
【種種境相,乃留惑潤生,亦實由心而現。】
這真是慈悲到了極處,我們通常稱佛菩薩叫大慈大悲,大慈大悲的意思就在此地。他有能力把煩惱斷盡,他不是沒有能力,真有能力;雖有能力斷,他不斷,不忍心去斷,不斷就是把煩惱留住。確實有能力斷,不是像我們根本沒有能力斷,他有能力斷。轉煩惱為菩提,他把煩惱轉成菩提,轉生死為涅槃。實際上講,諸佛如來所現的種種相,大多數是菩薩相,如果最後一品生相無明斷了,他就超越十法界,不可能再回到十法界來,不可能再來,他留那一品生相無明不斷,這叫留惑潤生。潤好像滋潤。為的是什麼?為的是教化眾生,幫助一切苦難的眾生,不肯把最後一品無明斷掉。他在六道裡面、在十法界裡面,現種種相,現種種身,亦實由心而現,這個心是妄心;那一品生相無明不斷,這就是妄心。他要把妄心留住,真心他證得,妄心可以保留住。
【此則由於因地發大悲願,隨緣度眾。】
這就是說明為什麼他不斷,是在因地的時候曾經發過大願。哪一位菩薩,甚至於哪一位同修,沒有發過四弘誓願?四弘誓願第一條「眾生無邊誓願度」,我們發過這個願,成了佛哪有不度眾生的道理!成佛、成菩薩,過去發的願都要兌現。
【故證果後,雖不起念,而藉夙昔悲願薰習之力,便能隨機感緣,現諸境相。】
這個道理就在此地。過去生中,生生世世都發度眾生的大願,這個願力薰習的力量也是不可思議!能令諸佛菩薩不忘眾生,眾生有感,他就有應,感應道交。我們曉得,證得法身的菩薩就是成佛,這是佛門當中常說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圓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見一分真性,他也成佛,他就有能力在我們這個世間示現八相成道。如果這個世間眾生緣成熟,應以佛身而得度者,他就現八相成道;他證得法身。法身遍一切處,像我們現在所講的電子一樣,無線電的電波遍滿一切處。我們有個收音機擺在此地,頻道一撥,全世界的節目我們統統都能夠收得到,原因在哪裡?因為電波無所不在。諸佛菩薩的法身遍滿法界,哪裡有感,哪裡就有應;應身現前,那佛有沒有來?佛是不來而來,實在講是無來無去。這個法身,法身是體,從法身就現應化身。體是一個,盡虛空遍法界,應身無量無邊,哪個地方有感,哪個地方就有應,感應道交不可思議!這是說他能現境界,能現相。
【西方淨土,亦彌陀因地大悲願力所現者也。】
這是我們在《無量壽經》裡面讀到,西方極樂世界確確實實是阿彌陀佛悲願所現的。
【我等修因時,必須悲願具足,深觀諸法緣生之義,使薰習成種,乃能於大定中隨緣示現耳。】
這一段是教導我們,我們應當要學佛,要學佛真實慈悲、真實發願。我們為什麼強調真實兩個字?這兩個字跟文上「具足」意思相同,一定要做到。發的願要做不到,這個願是虛願、空願,發了一定要做到。雖然發大慈悲度眾生的大願,這是好事,可是世間事,自古以來中國、外國都不例外,所謂好事多磨,磨是什麼?障礙。你想做一樁好事,你的障礙就非常多,障礙從哪裡來?因為你妨礙了許許多多人他們的名利,他們認為名利是他現前真實的利益,你要做好事,一定對他的名利有妨礙,於是這些人想盡方法來阻礙你,來障礙你,來破壞你,這是免不了的事情。因此必須要有耐心,必須要有智慧克服種種魔障,使你的願心能夠落實,能令一切眾生得到真實的利益。這個地方就教給我們,如何堅定悲願,消除障礙。
「深觀諸法緣生之義,使薰習成種」,這就是與諸佛如來沒有兩樣,雖然通達明瞭諸法緣生,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但是度眾生的弘願,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的願心,並沒有因此而消失,反而能夠堅固薰習在阿賴耶識裡面變成了種子,於是才能夠在大定之中隨緣示現。什麼叫大定?是不是你每天盤腿面壁去坐禪,這叫大定?那就錯了。因為你盤腿面壁去修禪定,你對於一切眾生什麼忙都不能幫,那個不是大定。大定是什麼?佛在本經上有兩句話,我們還沒念到,在後面,「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是大定。《楞嚴經》上所謂首楞嚴大定,就是《金剛經》上這兩句話的形容。什麼叫做不取於相?我們六根緣六塵境界的時候,不會被色聲香味觸法所誘惑,不為外境所誘惑,這叫禪。如如不動,內裡面不起心不動念,這是定。所以大定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行住坐臥,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之時,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不分別、不執著就是不取於相;不起心、不動念就是如如不動。我把這兩句說成四句,大家好懂,這叫大定。這樣才能夠隨緣示現,就如釋迦牟尼佛在本經開端發起的那個樣子一樣。世尊示現住世八十年,為我們講經說法四十九年,三百餘會,他表現出來的那個樣子,實在講就是《金剛經》上這兩句,他真的做到「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也就是我所講的,於一切境緣,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一切人事、物質環境當中,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他做出這個樣子給我們看。這就叫空有兩邊不住,這就是無住生心、生心無住。大定是無住,隨緣示現是生心。雖然隨緣示現,還在大定當中,正是所謂「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他的行住坐臥都在定中。這是我們要知道,要學習的。
【開佛知見一大段,這是一大段經文,實為全經最要部份。】
是一部《金剛經》最重要的一部分。
【前後所說,無非開佛知見。】
佛的知見,前面已經把它總括起來說,就是諸法如義;經文上就是這一句,「如來者,諸法如義。」世尊再為我們加以解釋諸法如義怎麼講,經上告訴我們,一切法無實無虛、不一不異,跟我們講八不,八不的意思就是諸法如義,這是佛知佛見。
【信者信此】
我們對於大乘佛法,對於般若經典,你信了。信什麼?就是信諸法如義,就是信無實無虛,就是信這個,就是信不一不異,就是信緣生與不可得。
【解者解此,修者修此,證者證此。合信解行證,方將開字功夫做了。】
開佛知見,就是我們平常所講的開悟了,某人開悟了。《金剛經》讀到這個地方,有多少位同修已經開悟?這個地方把開悟講得這麼清楚,這麼明白。悟了之後,這是講你信,
【信是初開】
我想初開大概我們人人都有分,這是初開。
【而解、而行、而證,乃究竟開。】
這是需要功夫,可能我們現在功夫還不到這個境界。但是信這個初開,是一定可以得到。但是我們一定要進步,要向解行上下功夫,我們的悟處才有真實的受用,才能把它應用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請看底下一段經文,明福德,明福德因緣:
經【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
下面是須菩提尊者的答覆:
經【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
這是以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我們看小註:
【此是總明緣生之義。從布施因緣說到福德。布施,因也。福德,果也。因緣所生,因果無盡。布施等。】
等就是等其他的五度,這個字裡面包括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
【為佛門大事,尚不離緣生,不離因果,則其餘一切法可知矣。】
說明世出世間一切法皆是緣生,都不離因果,它這個意思在此地,讓我們了解因緣所生、因果無盡。正因為這個事實真相,所以佛教給我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道理在此地。為什麼要無住?因為能執著的三心不可得,所執著的諸法緣生,當體即空,所以你不能夠執著,不能執著,你執著都是屬於妄想,執著是一個妄想,那是完全錯誤了。為什麼叫你生心?因為因果無盡。你生的善心,現的是善果;你生的是不善心,現的是不善果。因緣果報絲毫不爽,這是佛提醒我們一定要生心,要生清淨心,要生善心,所現的業果自然就善,自然就清淨,這個意思在此地。
【前半部中,長老答辭,多言不也。】
他那個「不也」,也不是否定的,這前面都說過了。不是否定,但他也不是肯定,意思是說不能這麼說法。但是後半部的答言,
【後半部惟開佛知見中】
在開佛知見這一大段經文裡面。
【答如是最多。】
像此地的經文,他答覆的也是「如是世尊」,答「如是」。
【表諸法一如、一切皆是之義,是明融相會性。】
性相一如,性相不二。必須要開佛知見之後,這個答覆就有意思,就正確而沒有錯誤,這個人得的福是多。請看經文:
經【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這一段科題上說「明緣會則生」;由此可知,福德是因緣所生法,因緣所生法當然也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所以開佛知見之後,對於這些道理、事實真相,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看註:
【因為福德是緣生法。一切眾生,但能布施六度,深植因緣,則因緣聚會,福德便生矣。】
這是答覆福德多的意思。由此可知,它的重點不是在果,是在修因,這也正是大乘經裡面常說的,眾生畏果,菩薩畏因。眾生惡的果報現前,害怕了!害怕實在講也沒有用處,也沒有辦法避免。菩薩跟我們心態不一樣,菩薩對於造因非常謹慎,也就是說起心動念、所作所為,他非常謹慎,必定是斷惡修善,積功累德,他在這裡下功夫。這就是他能修布施六度,深植善因,這個因緣是善因緣。可是修福也不是一個容易事情,如果沒有善根,如果沒有福,沒有智慧,往往錯修了。《了凡四訓》上講得好!我們講善與惡,正如中峰禪師所說,善跟惡有真有假,有偏有圓,有半有滿,如果你沒有智慧辨別,把假善當作真善,把真惡當作假惡,那你就全都搞錯了。你所修的因,問題就多了。所以一定要有智慧,要能夠辨別真妄、邪正、是非,這樣才能真正達到斷惡修善,積功累德,深植因緣。因緣聚會,近的在這一生,遠的在來生、在後生。諸佛菩薩教給我們一樁事情,福德一定要給眾生去享,自己不要去享福。佛跟菩薩他們修福不享福,這是做出一個榜樣來給我們看;只種善因,善果讓一切眾生共享,這裡面的意義非常的深遠,顯示出佛菩薩無盡的悲心,利益眾生。
【表面說福德,實是說布施,實實在在是講布施。若不修布施之因,那來福德之果?故如來不說得福德多。正因福德當體即空而無實,乃是因緣生法,故欲得果者,但修其因。若勤修布施,則福德自至,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由此可知,經文裡面的意思句句都有深義。從理體上講,如來不說得福德多;從事相上、因果上講,如來說得福德多。這一句經文裡面,面面俱到,講得非常的圓滿,性相因果統統都說到,正是我們學習之處。無論是在六道,在六道當然更重要;除了三界六道,作菩薩、作佛還是要修福德之因。為什麼?無福不能度眾生,無福不能利益一切眾生,所以諸佛如來沒有一個不修福的。佛尚且修福,何況菩薩、聲聞,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再看底下這一段小註:
【法法莫非因緣所生】
法法是指世間法與出世間法,都是因緣所生。
【福德布施亦是緣生】
無論從因從果上,也都是緣生。
【福德之因緣為布施。布施之因緣,發心是也。】
你為什麼肯布施,因為你明瞭事實真相,明瞭法界眾生與自己是一體,因此你的施捨是出於真心,你的施捨是出於無條件。這是真因,必定感真實的果報。心是無盡的,雖然施物不多,但是所感的果報也是無盡的。
【欲布施不著相,必先於福德不著相。布施之所以著相,無非為貪求福德,則大誤矣。】
這一點很要緊!自古以來,在佛門裡面修福的人很多很多,他不知道這個道理,不曉得這個事實真相,也就是說他沒有智慧。他所修的有沒有福?當然有福,福報不大不廣,所謂是有漏的小福報而已。如果是有個智慧的人,了解事實真相,他能把小福報變成無盡的福報。怎麼變法?不分別,不著相,這個福報就無有窮盡。所以不可以貪求福德。修一切福德之因,決定不貪求福德的果報。諸位要知道,你有一個貪心在,你怎麼能出得了三界?三界是怎麼來的?貪瞋痴變現出來的。所以只要有一絲毫的貪心沒斷,貪瞋痴慢疑,所謂是地獄五條根。疑,說老實話,我們今天對於念佛成佛、往生淨土這個法門生起疑惑,那就完了!他這一生沒有超越六道輪迴的指望。所以今天這個疑字,我們要這樣講法,唯有深信淨土法門,發願求生淨土,他才有希望在這一生當中,永脫輪迴,超越三界,他才有希望。貪瞋痴慢疑這五種煩惱,有一絲毫沒有斷乾淨,就出不了三界,也就沒有法子往生。往生雖然是帶業,經上講得很清楚,他是帶業因,帶業習的種子,不帶現行,現行是你現前不能有,你念佛的時候不可以有,那個有,念佛裡頭還夾著貪瞋痴慢疑,這個不能往生。在念佛的時候,煩惱的習氣念頭決定是斷掉了,這一句阿彌陀佛取而代之。心裡頭只有阿彌陀佛,而沒有貪瞋痴慢疑,那叫功夫,叫做功夫得力。有這些東西摻雜在其中,念佛念得再多,念得再好,一天念十萬聲,也不算功夫,功夫不得力。得力不得力,就看裡面有沒有夾雜。所以我常講淨念,淨就是不懷疑、不夾雜。不懷疑,貪瞋痴慢疑,沒有疑,不夾雜就是不夾雜貪瞋痴慢,這個很重要很重要。貪求福德的貪字壞了,那個就誤了,大誤!
【其所得者,不出三界,終是苦因。】
他所得的,的確得人天福報,可是人一享福就迷惑。諸佛菩薩的福報大,太大了!我們看華藏世界,看極樂世界,那個富貴不要說我們人間不能比,天上的大梵天王也比不上。可是諸佛菩薩示現到我們這個人間來,為什麼不享福?為什麼示現的那麼清苦?道理在哪裡?道理就在我們的煩惱習氣沒斷,一享福就迷了。所以佛菩薩示現,雖有福德,不享福,還是三衣一缽,每天去乞食托缽,還是去幹這個。以身教做個樣子給我們看,不能享福。六道裡面眾生有一點福報就糊塗了,他那個心裡頭天天在增長貪瞋痴,你說那怎麼得了!增長貪瞋痴,就是輪迴心造輪迴業,念佛也不能往生,何況修其他法門,這就大錯大錯了。他來生那一點福報享盡了,又要墮三途,福報愈大墮得愈苦,所以說終是苦因。這樁事情,諸佛菩薩看得清清楚楚,所以屢次的告誡我們。「故依如義不說得福德多也」,不說得福德多,它也有理論的依據,依據諸法一如而說。
【觀一切法空,無福德之念。但為利益眾生,修離相之三檀。則是福慧雙修,悲智具足,必得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故依如義說其得福德多矣哉。】
這一段是說明諸佛菩薩為什麼要修福德之因,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觀一切法空,你心裡面自自然然沒有受福德這個念頭,貪心就不會起來了。貪心雖然不斷,它真的被伏住,被你的定慧伏住;定慧就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動」。為什麼要修因?修因是為了利益一切眾生。諸位想想,我們現前這個世界,現代由於交通便捷,科技的發達,資訊的發達,幾乎全世界每個國家地區的狀況,我們都能了解。現在這個世間人想的什麼?他說的是什麼?他做的是什麼?我們把它總歸納起來,真的是五個字,貪、瞋、痴、慢、疑。全世界的人都幹這個,這樣的世界,這樣的因果,這個世界還能建立嗎?焉有不壞之理!為什麼這個世界還不壞?就是因為有佛菩薩在修檀,在修布施,在修因。我們在造罪業,所有眾生都在造罪業;造罪業,這個世界要壞。佛菩薩要挽救這個世界,使它不至於崩潰,他們在修福德,在修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三檀是三種布施,檀是檀那。
「福慧雙修,悲智具足,必定得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這個功德不是佛菩薩自己受用,而是為一切苦難的眾生,給他們受用。眾生雖然受用,並不知道,這是俗話說,「不知道佛菩薩冥冥之中在保佑我們」。造這樣極重的罪業,這個世界還不壞,道理在此地。我們把這些話說給大眾聽,大眾反過來還笑話我們迷信,他不能接受,他不能相信。雖然不接受、不相信,佛菩薩還是保佑他,還是加持他,還是修福來供養他,這叫「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徹底顯露無遺。佛菩薩這樣做,佛菩薩也教導我們、勉勵我們也要這樣做。故依如義說得福德多。
【佛經所說因果道理,徹底圓滿,極其精微,廣大圓妙,世出世法,所莫能外,然後始知因果可畏,始知佛法為人人所必需。】
這段話講得非常之好!因果的道理,世間聖賢如同科學家、哲學家、宗教家也都明瞭,中國、外國,自古至今,說的人非常之多,但是沒有佛說得這麼徹底,沒有佛法講得這樣圓滿,這是事實。尤其佛在大乘經所講因果之理,因果事實的真相,確確實實像此地所講的,極其精微,廣大圓妙。世出世間法都不能超越因果之外。如果對於這個道理,這個事實,能夠稍稍體會到一些,你就會得很大的受用。這個受用是什麼?你真的知道因果可畏,你才真正知道。人、眾生,為什麼會做錯事、為什麼會做惡?實實在在講,他不明因果可畏,他對於因果的理事沒搞清楚,所以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他不在乎。菩薩看在眼裡非常可怕,單單就這一點,我們就曉得佛法確確實實為一切眾生所必需;因為只要能夠深深體會到,因果的理論與事實,這個人決定會斷惡修善,決定能積功累德,他的前途是一片光明。他的果報正如同經上所說的,「以是因緣,得福甚多」,這是必然的。
【欲真明瞭世間法,不能不先明佛理。】
這個話說得很正確。為什麼明瞭世間法要先明佛理?諸位要知道,所謂佛法就是解釋世間法的,我們在《認識佛教》裡面,一開端就把這個意思說出來,佛所講的一切經,內容是什麼?就是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人生就是我們自己本人,宇宙是我們生活環境,這裡面包括人事環境與物質環境。世尊說法四十九年沒有說別的,就是把事實真相跟我們說明而已,豈不是欲真明瞭世間法,不能不先明佛理。
【然後始知離相離念,關係重大。】
這從因果上說,離相離念是因,明心見性是果。離相離念是因,成佛、成菩薩永脫輪迴是果,還是一個因果。這個關係太大了。如果不能離相離念;換句話說,永遠不能夠脫離六道輪迴,你想這關係多大!所以清楚明白了,
【決不致漠視,決不敢畏難。乃能發大心、修大行、證大果也。】
由此可知,修行人因循苟且,也就是不肯認真用功,把修學看作自己生活當中不太重要的一部分,這就是漠視,這就是無知、迷惑。如果把這些因果道理搞清楚,事實真相搞清楚,他決不敢輕視,會把修行這樁事情,當作自己一生當中唯一的一樁大事來看待,他會非常認真,決不敢畏難,他要認真努力。這樣才真正能夠發大心,什麼是大心?了生死出三界,念佛往生,不退成佛,這是大心,他發的是這個心。修大行,什麼是大行?空有兩邊不住是大行,信願持名是大行,往生不退是證大果。
【總之,佛說因果,能令人成世間善人、賢人、聖人。】
這是佛說法得小利益者。那些心量狹小之人,他來學佛,目的是什麼?目的求人天福報,沒有出三界的念頭。我們也時有所聞,學佛希望來生還得人身,來生富貴比這一生還要殊勝,求這個,這是眼光淺的人。稍微大一點的人,知道人壽命短促,縱有富貴享受也不久,聽說天上的福報大,天人壽命長,學佛目的在生天。佛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一定滿眾生的願望,你想得人身,來生一定得人身,想生天享天福的,來生一定能生天享天福,滿你的願。所以能令人成世間善人、賢人、聖人,能夠成就。如果真正覺悟,真正明暸,不但六道不能住,十法界也非究竟,這個人可以算是徹底覺悟,真正明瞭了。不但是要超越六道,還要超越十法界,佛也能滿他的願,也能幫助他,滿足他的大願,乃至成菩薩、成佛。總而言之,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出因果定律,其廣大圓妙至極,這是真的。世間無論什麼人講因緣果報,說實在話,都不出世間,不超越世間。縱然有一些宗教家們,他們有真實的禪定功夫,在定中的境界延伸了不少,他們看到六道的狀況,於是說的因果比世間一般人要講得高明,可是他們終究出不了三界六道。唯獨佛法所講的因果,的確是廣大圓妙,達到極處。他能夠達到成究竟圓滿佛的因果,這才是真實究竟,真實的圓滿,達到極處了。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金剛經-第85集請掀開經本二百零四面,第四行,請看經文:
經【須菩提,於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這一段是從佛的報身來說。請看註解:
【具足,圓滿之義。指功行圓滿,萬德莊嚴之報身。色身名為具足者,正因其諸相具足。故色身為所莊嚴,諸相為能莊嚴。分而說之,意在顯其有能有所,正是緣生法耳。】
不但本經字字句句含無量義,即使小註也不例外,裡面意思非常的深遠廣大。不僅是諸佛菩薩的報身,即使六道眾生,像我們凡夫,我們的身體,我們的容貌,都與自己的心行有密切關係。體質的健康與否,容貌的圓滿與否,世間人常講相隨心轉,而佛在經論裡面告訴我們,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的身體,乃至於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所有一切的受用,無不與心行有著密切的關係。經上「具足」是圓滿的意思,是說他的煩惱斷盡,業習斷盡,功德圓滿了;也就是說,清淨心完全恢復了,因此身相一絲毫的欠缺都沒有,這是表面的意思。更深一層的意思,雖然文字上沒有,但是文字裡面確確實實含攝在其中。正如世尊在《華嚴》裡面所說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一切眾生當然也包括我們自己在內,我們有圓滿的智慧,有圓滿的德相,就是像經典裡面讚佛萬德莊嚴的身相,我們本來有。本來有那麼好那麼圓滿的色身相貌,現在會變成這個樣子。我們要知道,圓滿的色相是我們本來具足,是我們本有的,是自己本能。現在在六道裡面,得的這個煩惱有漏之身,這是錯誤的。為什麼變成這個樣子?迷失了自性,迷失了本心,真正是相隨心轉。我們一天到晚打妄想,一天到晚生煩惱,這個色身容貌怎麼會圓滿?這是我們讀這段經文,細細的去觀察,它確實包含這個意思在。我們要想恢復圓滿的報身,一定要斷惡修善,一定要離念離相,功德才真正圓滿。
「諸相具足」,這個相通常我們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都顯現在身體上,所以說「色身為所莊嚴」,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能莊嚴」。把相好跟色身分開來講,它的用意是告訴我們有能莊嚴、有所莊嚴,有能有所那就是緣生之法,因緣生法。既是因緣生法,它必然也是無有自性,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這是前面把這些道理、事實的真相,一再為我們顯示。
須菩提尊者答覆的言詞裡面,第一句是「不也」。這個「不也」跟前面的答覆意思是相同,它是個活句,「謂亦可亦不可」,或者說「不能這個講法」,它不是一個否定的詞。
【法身報身,不一不異。】
不一不異是般若裡面的精髓,這句話非常重要,前面我們費了許多的時間,說這四個字的意思。這四個字如果真正能夠通達明瞭,則世尊二十二年所講般若的義趣,你就能夠掌握到;換句話說,般若的受用,多少你也能得幾分。不一跟不異是一樁事情。
【若會歸不異之性,則可見。若執著不一之相,則不可見。上言不也,下言不應,意顯無所謂可不可,但不應耳。】
也就是不應該這樣說。不但不應該這樣說,實在說連這種念頭都不應該有。那是為什麼?如果有這個念頭在,我們的心就不清淨,像六祖所說「本來無一物」,你怎麼還有一個可見、不可見,怎麼還有這個雜念在其中?所以它的含義很深很深。
「何以故下」,後面這一小段,「明不應之義」。為什麼不應該這麼說,為什麼不應該有這個念頭?那就是「即非是名」。這樣的句子,我們在前面讀過很多,它的精義、它的精華,我們多少也能夠體會到一些,這是《金剛經》講到這個地方已經超過一半。
【必深解緣生道理,而兩邊不著,然後性相圓融而不異,則見相便是見性。】
這就是可見的意思。但是它有條件,見了性的人可以這個說法,沒有見性的人不行,為什麼?不是他的境界。所以對於萬法緣生的道理、萬法緣生的真相,一定要深刻的了解、透徹的了解。那個了解的樣子是什麼?底下一句說,兩邊不著。我們現在還是執著,為什麼你會執著?你對於緣生的道理跟事實真相,沒有真正透徹;如果真正透徹,你一定是兩邊不住。凡夫著相、著有;二乘著空;權教菩薩是亦有亦空,我們講的就是中道,他住在中道上。其實中道能不能住?也不能住。空有是兩邊,把空有合在一邊,中道又是一邊,還是緣生之法。所以真正顯示這個事實真相,只可以說「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彷彿把這個樣子透出一點點,但是心行處滅也住不得,也不能有這個念頭。心行處滅尚且不可得,諸位細細想想,言語道斷應不應該說?不應這句話就正確。
深解緣生的道理,兩邊不著,然後性相就圓融,這個時候見相就是見性。中國古代禪宗大德,測驗見性的學生,問答的言詞都記載在禪宗《語錄》之中,我們稱作機鋒話。一般人聽到他們的問答,不知道他們在說些什麼,好像是所問非所答,所答非所問;那個見了性的人聽起來就很有味道,所以境界不相同。其所見者,他見的是什麼?跟我們果然不一樣,他見的是:
【無相無不相】
在一切境界相裡面,他見的是這個。這個意思如果我們一下子會不過來,我們可以舉一個淺顯的例子,諸位從這個比喻例子當中去體會。譬如新加坡最近我看建不少大樓,工程都還沒有完工。我們一般外行人看到,看這個樓很大,一看多少層,很壯觀,我們看的是這個,著相,不見性。建築師、工程師到那兒一看,跟我們看法不一樣,他看的是什麼?他看的是個圖樣、結構合不合理,這棟建築裡面需要多少鋼筋,需要多少水泥,需要多少工作日,他看這個東西,這是我們看不出來,外行人看不出來的;懂得建築結構,他看法跟我們不一樣,這個大家好懂。見性跟不見性也彷彿是這樣。見了性的人,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他看的是無相無不相,他看的是不一不異,他看的是無實無虛,哪裡是我們的境界?因為他看出這樣,所以他空有兩邊不住。我們看不出來,看到這些六塵境界都是有,實實在在有,有裡面又起了貪瞋痴,我們幹這個,這跟見性的人就完全不相同。
【見性的人,他所見的是如實空、如實不空之全性】
他見到是真的具足圓滿。圓滿的意思,像《大方廣佛華嚴經》裡所講的體、相、作用,面面俱到、面面清楚,他看的是這個。我們雖然沒有達到這個境界,聽佛在經上講講也好,知道我們跟諸佛菩薩在思想上、見解上、生活上,究竟差別在哪裡?大乘經特別是《金剛般若》,給我們透露了不少的消息。我們看底下這一段:
【心有所取,由其動念。】
這個念頭極其微細,就是講著有、著空,或者是兩邊不著,你們想想他著了沒有?兩邊不著,他著了兩邊不著,他還是著了,可見得真是很微細。這是什麼?心有所取,他心動了。動心,這地方講動念,動念跟動心是一個意思。心動了就有所取,有所取一定就動心,實在講也是一而二,二而一。
【欲一無所取,惟有離念。】
一無所取是正確的。不但你取世間五欲六塵錯了,你取佛法也錯了;本經前面世尊跟我們講過「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那個法是佛法。佛教給我們恢復自性,佛教導我們明心見性,怎樣才能明心見性?一定要一無所取。那麼《金剛經》上所說的境界,就是你自家的現量境界,一無所取重要。我們在初學常常提起兩句話,但是要做到,「於人無爭,於世無求」,常常記住這兩句話,要把這兩句話認真努力的去做到;這兩句話做到之後,那就是一無所取。到一無所取,就是本經佛教給我們離相離念,你才真做得到。
【離念不能,則唯執持彌陀名號,一心稱念,而離一切雜念。】
這個話說起來容易,不要說一無所取的離念,就是我們剛才講的「於人無爭,於世無求」,都做不到。離四相四見,當然是更不必談。在這種狀況之下,我們如何能夠脫離三界六道,如何能夠了生死、成佛道?唯有一條路,那就是念佛。所以說,離念不能。諸位要知道,佛法裡面,無論是哪一個宗派,無論是哪一個法門,所謂無量無邊的法門,八萬四千法門,儘管修學的方法門徑不相同,但是它的方向、目標是相同,都是離相離念。如果做不到離相離念,就沒有辦法脫離六道輪迴,這是我們在大乘經上常常看到的。佛說像我們這些眾生,都是無量劫來生生世世都在那裡學佛,都在那裡修積善根福德,所以你能夠到這個地方來,聽兩個鐘點《金剛經》不簡單。你看看新加坡三百多萬人口,為什麼他們不到此地來,你到這個地方來?這是佛講的,你們過去生中,生生世世修積善根福德因緣無量無邊。這樣殊勝的福德因緣,為什麼你還在搞六道輪迴?過去我們不知道原因所在,現在曉得,沒有離相,沒有離念,我們的毛病就發生在這裡。這才曉得一切法門修學的難處,難在不容易離相離念。這一次我們的緣殊勝,正如《彌陀經》上所說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我們這一生當中善根福德成熟了,諸佛菩薩把因緣為我們促成。我們知道佛門裡面有一個淨土法門,只要具足信願持名就能往生,不需要離相,也不需要離念,只要老實念佛就行了,這是真實不可思議,無比殊勝的法門。這個地方也教給我們,唯有執持彌陀名號。
念佛的人很多,往生的人並不多,這個毛病又出在哪裡?出在他的信願持名沒有達到一心;也就是說,他相信淨土,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他還放不下。他願生西方極樂世界,但是他也不願意捨掉現前的環境,於是他念佛裡頭夾雜,這個念不叫淨念。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念佛的方法,「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我們今天念佛沒有收攝六根,六根還是向外面六塵境界上攀緣,六根沒有收攝。念不清淨,一面念佛一面還打妄想,這樣念佛不能往生,只可以跟西方極樂世界種一點善根,這一生當中決定不能往生。要想這一生往生,記住這幾句話,「一心稱念,而離一切雜念。」離一切雜念就是不夾雜,一心稱念是不懷疑;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那就決定得生。
【以彌陀名號,能導入真實報土故也。】
這一句話是講果報,念佛人的果報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是真實報土。報土是報身所居,所以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果報不可思議!《無量壽經》裡面講得很詳細,諸位常常讀誦自然明瞭。
【佛說諸法緣生之宗旨,在令人體會即假即空、即空即假道理。】
諸法緣生,《般若經》裡面講得最多,法相經典裡面講得也不少;由此可知,這樁事情,確確實實是世尊為一切眾生開示的主要的一個命題。他的用意何在?眾生無始劫以來,生生世世都迷在境緣之中,堅固的執著,以為緣生之法是真實的,以為緣生之法是可取的,是可以得到的,這是我們生生世世在六道裡面生死輪迴,不能夠脫離的原因。佛為我們說緣生的宗旨,就是叫我們了解這一樁事實真相。你不了解,佛單單勸你放下,勸你捨棄,你不會甘心情願。縱然聽佛說的道理說得很好,說得很圓滿、很有道理,可是自己還是不肯放下。佛曉得,雖然佛說了很多,你的觀念依舊轉不過來,佛不怪我們轉不過來,不怪我們;他知道我們的病根之所在,他沒把我們治好。他像醫生一樣,我們是病人,吃了他的藥,病還沒見效。所以佛繼續不斷來為我們治療,這就是說法四十九年,為什麼不是短短時間就完成,要那麼長的時間;不僅是四十九年,說真的生生世世。佛法當中常說:「佛氏門中,不捨一人。」無論我們淪落到哪一道,諸佛菩薩總是跟著我們,總是找機會開導我們,這是大慈大悲,總希望我們早一天覺悟。真正明瞭體會到了,世出世間一切法空有同時。
「即假即空」,假是說相,空是說體,體是法性。相是幻有、假有,前面我們也曾經多次說過,是剎那九百生滅的業因果報的相續相而已,實實在在像《楞嚴經》上所說「當處出生,當處滅盡」,「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它確確實實是了不可得。本經說得透徹、說得好,不但諸法不可得,就是說到我們能執著的心,三心不可得,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這就說明我們凡夫起心動念,以為有能執著的心,以為有所執著的法,哪裡曉得能執、所執俱不可得,這是把諸法緣生的宗旨徹底顯露出來了。
【知一切法本無可執,亦不必執,以離念耳。】
離念的功夫是以這個為基礎。知道一切法,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可得,不可得當然就不可以執著,也沒有必要執著,執著就錯了。不執著這才能離念,這個心自自然然就平下來,心像水一樣,沒有境界風去吹它,自自然然心水就平靜,恢復到清淨平等;清淨平等是真心、是本性。
【修離念之因,必獲無念之果。】
佛法的修學,歸根結柢總離不開因果的定律。六道有六道的因果,十法界有十法界的因果,成佛也有成佛的因果。我們修究竟圓滿的離念之因,必定會得無念之果。
【仍不外乎緣生法也】
古德判佛陀一代的經教,就是以一乘圓滿的大經,《華嚴》、《法華》,都離不開因果。《華嚴經》裡面五周因果,《法華經》裡面一乘因果,所以這裡說仍不外乎緣生之法。
【無念者,所謂佛智也、真如也。】
我們為什麼要得無念之果?無念之果是什麼?無念之果就是如來智慧德相,無念之果是真正究竟圓滿,無有絲毫欠缺,我們常講圓滿的佛果,圓滿的佛果是無念。正如同佛在《般若經》上講,究竟圓滿的般若是無知。我們曉得,《金剛經》是《般若經》的精華、《般若經》的綱要。這在開經的時候,經題裡面就向諸位報告過了。除了《金剛經》之外,還有更精彩的綱要與精華,那是什麼?《般若心經》。我相信每位同修都會念,《般若心經》是《金剛經》的綱要,是《金剛經》的精華,而歸結到最後,達到頂點,像寶塔到了尖端上,尖端上說的是什麼?無智亦無得,這是般若的頂尖。「般若無知,無所不知」,「般若無得,無所不得」,這才是真正的大圓滿。所以此地講的無念之果,就是《心經》上講的無智亦無得。達到這個境界,就是一般說的,你已經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無智亦無得,這是佛智,這是真如,這是本性。我們宗門裡面講明心見性,就是見的這個,見到無智無得,見到無念之果。在淨土宗裡面,這個境界稱之為理一心不亂。名字儘管不同,境界是一樣的,是一個境界。這是離念的功德利益,我們知道了。
【世出世法,莫非緣生,即莫非因果。】
這個不可以不知道。
【無智慧者,以惡因招惡果,以善因招善果。以小因招小果,以有漏因招有漏果。】
這幾句都是講凡夫,凡夫沒有智慧,凡夫有聰明,聰明不是智慧。智慧的定義是什麼?智慧的定義是煩惱的對面;換句話說,煩惱沒有了,智慧就生。煩惱跟般若就像明與暗一樣,明生了,暗就沒有了,消失了;暗要是生了,明就消失,明、暗不能對立。佛門裡面講有智、無智,就像這個比喻,有智是明,無智是暗。有智慧的人他怎麼會造惡?我們再舉一個淺顯的例子來說,無智的人著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智慧的人生四見: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無智,沒有智慧。有智的人怎麼樣?有智的人沒有四相,有智的人也不生四見,用《金剛經》這兩句話來解釋有智、無智,就很清楚、很明白。想想我們自己是屬於哪一邊,屬於有智那一邊,還是屬於無智慧者。再想想大概都是屬於無智慧這一邊,不是有智慧的那一邊。有智慧的人決定沒有四見、四相。
再說得粗淺一點,因為這句意思太重要了,對我們修學有沒有成就關係太大。有智慧的人起心動念都想著一切眾生,無智慧的人起心動念都想著自己,這個大家好懂。起心動念什麼都想自己,都想著自己的利益,自己的好處,這個人沒有智慧。你再問:「想自己有什麼不好?怎麼會沒有智慧?」你想想經上講的我見、我相,天天想自己,這是我見在增長,天天想怎麼樣利益自己,那是我相在增長。真實的智慧是破四見、破四相,你不但不破,天天在增長四見、增長四相,從這個地方我們就能夠辨別得出來。覺跟迷,有智慧就是覺悟,沒有智慧就是迷惑,所以起心動念為自己著想是迷惑。這句話說出來,大家聽著好像能懂,實際上不懂;看得好像懂,真正講起來你沒有懂。同樣這句話,可能要聽幾百遍、聽幾千遍、聽幾十年,忽然懂了。我講的都是真的,古人開悟是這個悟法,我自己也是這樣。這幾句話在經上常常看到,常常聽這些法師大德們講經說法,常常聽到,聽了幾十年現在才懂。你們沒有聽幾十年,我說說你就懂了,沒那回事情,不簡單的!我是過來人,這裡頭的情況我很清楚。所以總得聽幾千遍, 聽個幾萬遍,真正還得要一點修學的功夫,如果沒有功夫的話,一輩子都不會懂,聽了一輩子也沒聽懂,這個都是實話。
沒懂的人還是以惡因招惡果,惡因是自私自利,損人利己,這個要招惡果報。以善因招善果,念念想利益眾生,念念心裡頭想做好事、想做好人,這好不好?在我們一般人看,好!這個很難得;在佛法裡講不好。為什麼不好?他著相,他沒有離相,沒有離念。好人好事,善因善果,還是在六道,沒能出六道,那好在哪裡!佛法的標準,超越六道輪迴才算是真的善,沒有離開六道,不能算是真善。
以小因招小果,為什麼因小?心量小。我們想幫助眾生,幫助我們這一個都市的眾生,幫助我們這一個國家的眾生,乃至於幫助我們整個地球的眾生,這個心量如何?還是小。小因還是招小果報。什麼叫大因?四弘誓願裡面講,眾生無邊誓願度,那個無邊是真的,盡虛空遍法界,那是無邊際。所以說一個大千世界,十萬億個大千世界,它還是有邊界,還不算大。大,所謂是大而無外,那就真正叫大。以有漏因招有漏果,什麼叫有漏?你在修因當中,漏是煩惱的代名詞,你煩惱沒斷;換句話說,你的見思惑沒斷,你所造的善因,再善的因都是屬於有漏。即使在佛門裡面種的善因,也還是有漏,不要以為在佛門裡面做一點善事,這真實的功德,那你就想錯了。
古時候大家曉得有個梁武帝,是佛門的大護法,他以國王的身分,以國家的財富護持佛法,為佛教建了四百八十座道場、寺廟,蓋了四百八十座寺廟,大大小小。度出家人,供養出家人幾十萬人,他自己以為,自古以來修福報的人,修福報沒有一個人能超過他。這在事相上講,真的,梁武帝之前沒有人能超過他,梁武帝之後也沒有人能超過他。達摩祖師到中國來,他們是同時代,跟梁武帝見了面,梁武帝也相當傲慢,值得驕傲。他做了這麼多好事,向達摩祖師邀功,你看我對佛教的護持,做了這麼多的事情,他問達摩:我的功德大不大?哪裡曉得達摩祖師不會做人,雖不會做人,達摩很老實,說了一句老實話,並無功德。梁武帝聽了很生氣,不護他的法。所以達摩在中國就相當苦,沒人護持他,跑到少林寺去面壁去了。如果那個時候他要是會說話的話,對梁武帝說:功德很大很大!那梁武帝馬上請他做國師,那還得了!其實達摩講的是真話,不是假話,並無功德。為什麼?他是以有漏因招有漏果。你看看他那個傲慢的習氣,自以為是的習氣,換句話說,充分表現貪瞋痴慢,哪有功德!所以梁武帝所修的是有漏的善因,他將來果報當然有,得有漏的善果,不能出三界。
講到梁武帝,我們聯想到梁皇懺,梁皇就是梁武帝,梁皇懺的來源,我想你們每一位同修都知道,這個地方拜梁皇懺的風氣也挺盛的。這個超度佛事的起源,梁武帝的皇后死了以後墮在惡道,託夢給梁武帝說她很苦,求梁武帝請高僧大德做佛事來超度她。當時的高僧首推寶誌公,寶誌公到以後我們曉得,是觀世音菩薩化身來的,寶誌公就是觀音菩薩。觀音菩薩來超度她,誦經念咒來超度她,這個超度的儀規以後留下來,就稱作梁皇懺。觀世音菩薩是西方世界的三聖之一,並沒有能夠把梁武帝的皇后超度到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僅僅是從三惡道裡面幫助她生忉利天。這個事情我們要清楚、要明白。超度的力量,必須要真正的高僧大德,有修有證,他才有這個能力。而超度人最高只能超度到忉利天,忉利天再往上去,那個能力就不夠。什麼原因?因為四王天跟忉利天可以憑福德因緣保送上去,夜摩天以上必須要自己修持的功夫,也就是要有定功。你自己沒有真正修行,全憑別人的福德來加持,那是達不到的;自己沒有修持功夫,憑別人的福德加持,最高可以到忉利天,這是我們不可以不明瞭。了解這個事實真相才知道,現前修行非常重要。活的時候不修行,死的時候求人超度,你就是遇到觀音菩薩,大慈大悲超度,你也只能到忉利天。這個事情難!所以有漏因招有漏果。
【若開佛知見,則能以殊勝因招殊勝果。】
那就完全不一樣。開佛知見,開悟了。佛的知見是什麼?《金剛經》上所說的,都是佛的知見。你如果真的明白、真的通達,讀《金剛經》就開佛知見。從《金剛經》上開佛知見,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可以說是一個代表的人物。他是聽《金剛經》開悟的,我們平常講開悟,就是開佛知見。佛知見一開,不一樣了,不但是離四相,四見也沒有了;也就是說,真正能夠契入離相離念的境界。他的因殊勝,無論修什麼因,樣樣都殊勝,而所得的果報自然不可思議,得殊勝之果。
【謂證無念真如之果】
他這個殊勝的果報是成佛、成菩薩,是這樣的果報。
【此經難講,前後不異。】
這是自古以來講《金剛經》的人都有這個感觸,《金剛經》的確不好講。難在什麼地方?「前之難」,《金剛經》我們說過,它有前後兩部;昭明太子將本經分為三十二分,三十二分究竟妥不妥當,我們不去論它,三十二分的本子流通很廣,這是事實。說起三十二分,大家的印象很深刻,前面十六分是前半部,後面十六分是後半部,我們用這個來說前後兩部,大家一定印象比較深刻。講前半部的難處,是本經的精義、精華的部分在後面,如果講前半部就把後半部的經文常常提出來,講到後頭沒得講,犯下。講到後頭沒得講,這是犯下,這是難處。
【只能帷燈取影,不能暢所言。】
這是前面難處。只能夠略略的提一提,不能詳細說,詳細說到後頭沒得講,那些經文在後面。像我們講前面這段,引用到後面重要的經文,像「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我們只能把經文拿來念一念,不能細說,細說到後頭怎麼辦?「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也可以念念,不可以細講,經文在後頭,這就是帷燈取影,沒有辦法很痛快的來說這個意思。
【後面的難處,難在理深境細。】
這是真的,講這一段我相信同修們都能夠體會到一些。道理太深,境界太微細,言語雖然很平常,但是聽了似懂非懂,這是實實在在的。
【言語不易形容,且處處要顧到離名絕相。雖可暢所欲言,卻不可說煞一字,塞人悟門也。弘宣此經應知。】
《金剛經》的確是難講,自古以來講經的法師都不願意講《金剛經》,道理在此地。《金剛經》句句話不可以落實,落實就把人悟門堵死,那個不但沒有功德,還有過失。如果有意,那是罪過;無意的也不好,也有過失。因為這個經字字句句是要誘導人開悟,所以這是難處。真的叫聽這個經的人,聽到覺悟、開悟了,講《金剛般若》的目的就達到。如果這一座經講下來,一個開悟的都沒有,這就等於老師教學生,教了一個學期,也很辛苦,認真教學,可是學生一考試,沒有一個及格的,糟糕不糟糕!這個難就難在此地,沒有一個及格的。開悟算及格,沒開悟都不及格。所以這個經我們曉得,自古以來這些法師們不太願意講這個經,有他的道理。我們看下面的經文:
經【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這個句子跟前面一段經文非常類似,好像只換了幾個字。前面是講色身,色身非性;這個地方是講相好,講諸相。所以那個文好像只換了一、兩個字,但是它的意思完全不一樣。我們看註解:
【自經初至此,舉身相問答已三次。而每次所明之義不同,一層深一層。】
這是讀《金剛經》、聽《金剛經》,不能不清楚的。這三次我們在這裡都列出來。初次,第十九節。這一次我們印的這個經本,完全採取
【初次,在第十九節。佛問:可以身相見如來不?這個地方所講的身相,是指一切身相,非專指佛身。如來指自性。】
這是前面曾經說過。
【第二次在六十九節。佛問: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
這個地方講三十二相,那就不是一般身相,三十二相是佛應身所具足的,
【這是專指佛之應身】
這個地方,就是第一百四十節,剛才我們讀過的,一百四十一節,就是這個地方,這個地方一段經文。
【問具足色身】
前面一段是具足色身,我們講過去了,這一段,
【具足諸相,是約佛之報身。】
可見得雖然講色身相好,這三次不一樣,三次非常明顯的不相同。
【前曰身相即非身相】
這是前面的一段,我們剛剛講過去的。
【這個意思是顯相皆虛妄,故不應住。】
住就是執著,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所以對於一切相不應該執著。剛才說過,也沒有必要執著,這個一定要曉得。因為相即非相,你執著就生妄想、就生煩惱;妄想是無明,煩惱是六道輪迴的第一個因素。你為什麼會有六道輪迴?就是你有煩惱,見思煩惱是六道輪迴的業因,見思煩惱斷了,就超越六道輪迴;小乘阿羅漢見思煩惱斷了,這是超越六道輪迴。所以我們曉得,妄想執著麻煩,有妄想不能出十法界,有執著不能出六道輪迴,所以不應該住。
【又即非是名並說】
這樣的句子,在《金剛經》前後兩半部都很多。
【顯約性則非,約相則是,兩邊不住。】
凡是這樣的句子都是提醒我們,讓我們觀察一切法,無論是世間法或者是出世間法,你要看得仔細,你要看得圓滿;換句話說,你必須面面俱到,不能只看一面,這個意思就是說明,性相兩邊都要看到。過去我在台中求學的時候,
【又即非是名雙舉】
我們又看到這個句子。
【以顯緣生之法,空有同時之義。】
還是這個意思,讓我們了解空有同時,性相同時,理事同時,因果同時,所以說一切皆是。
【不住,謂於相上即見其非相,便是不住,便能見性。非謂壞相而後見也。身相如此,諸相皆然。】
佛舉他的報身做例子,這個意思非常之深。佛的報身尚且如此,何況其他的諸相。這是佛為什麼不舉,像前面,不舉色身、不舉應身,而舉報身,道理之所在。佛在此地教給我們,就在相上要見非相,這個就在事上見到理,在相上見到性。我們為什麼見不到?我們是著相,執著相就見不到性,執著事就見不到理,世俗有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兩個人打官司,為什麼要打官司?迷!兩個都迷,請法官來判斷。法官是什麼?法官是局外人,旁觀者清,他不迷,就這個道理。當局者執著這個事相,看不到理;旁觀的人,這個事情與我不相干,與我沒有利害關係,他就看得比較清楚。你為什麼有利害?執著就有利害。不執著的人就有智慧,執著的人沒有智慧,這個理容易明瞭。所以要緊的是不住,兩邊都不住,空有兩邊都不住,性相兩邊也不住,然後見相就是見性,見性就是見相,必須兩邊不住,這個境界才會現前。因此不必要壞相,把相破掉之後再見性,沒這個道理。諸位必須要曉得,相是不能破壞的;換句話說,相是永遠不會消滅。為什麼不會消滅?因為相就是性。相要是滅掉了,性就沒有了,哪有這種道理!
這個意思諸位一下體會不過來,我們再舉個比喻,古人所講「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我們將黃金造一尊佛像,這個大家好懂。金就是相,相就是金,不需要把相破壞我才得到金,哪有這個道理!你把相破壞,實在講相沒有破壞,相改變了。佛像我不要,我把黃金熔化成一團,它有一團的相,它還是有相;把它變成方塊,它有方塊的相,它還是有相,不管你怎麼變法,它都有個相在。所以相會變,不會消滅。我們在六道是這個相,在十法界還有相,將來成佛也有相,我們的相也是會變,不會消滅。你那個相會消滅,沒有這個道理,相滅了性也沒有。就好像剛才講的金一樣,相沒有了,金就沒有了,有金決定就有相。性相永遠分不開,正因為這個關係,佛在這個經上教給我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何必要而生其心?就是因為相不會滅,所以教給你要生心。你生善心就現善相,你生佛心就現佛相。
諸位果然把這個道理參透,也就是真的搞明白,你對於念佛絕對不懷疑。為什麼?相是心變出來的。我們世間人算命看相的人常講,相隨心轉,你相不相信?你要不相信,馬上可以試驗。你喜歡的時候,那個相很好看;你不高興的時候,那個相好難看,相不隨心轉嗎?馬上就可以試驗。相真的是隨心轉。既然曉得相是心變現出來的,我念佛的心當然變念佛的相,這個道理不難懂。念佛成佛,念菩薩成菩薩,念什麼就變現什麼,「一切法從心想生」,這是佛在經上說的。所以這個道理搞清楚、搞明白,我們對於念佛往生不退成佛完全肯定,一絲毫的懷疑都沒有了。我要想我的相好,我的相貌一天比一天好,一年比一年好,念佛!為什麼?佛的相貌是最圓滿,菩薩比佛還差一等,不如佛,佛的相貌最好。你要想相好,要想身體健康,最正確的方法就是念佛。不要相信世間沒智慧的人所說的話,沒智慧的人在騙你,怎樣健康?天天叫你吃補藥,教你用什麼方法,那都是假的。你要不用還好,愈用愈糟糕,它裡面產生副作用。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曉得從心裡頭轉變。心清淨了,什麼毛病都不會生。毛病從哪裡生?從妄想生的,從煩惱生的,從憂慮牽掛裡面生的。你要能夠離開一切憂慮牽掛,離開一切妄想執著,那怎麼會生病?沒有生病的理由。在佛法講因緣,沒有生病的因緣,沒有衰老的因緣,沒這個因緣。沒有因緣,哪來的果報?
世出世間法都離不開因果,這是經上講得這麼清楚。善因一定感善果,什麼是善因?身心清淨是善因,沒有比這個更善。你心不清淨,所以你才會有毛病。工作,有不少同修工作很累,常常來跟我說:我這個工作好忙、好累!我也知道他累,他自己不曉得他什麼原因累的,以為工作就累了,這是個錯誤觀念。什麼累了他?妄想執著累了他。假如他妄想執著沒有了,工作量再多也不累。《行願品》裡面,願願到最後「無有疲厭」,疲是疲勞,厭是厭倦,沒有!沒有疲勞、沒有厭倦。為什麼?心清淨。心清淨做再多的工作,作而無作,無作而作,他作跟無作是一不是二。我們凡夫為什麼作一點點就會累?他作,他執著作,他作了,他作不是無作,他作跟無作是兩樁事情,所以他累了。作也累,不作也累。你說不作怎麼會累?因為他執著不作,他也累,他也厭倦。這就是這個地方所講的,有智慧跟沒有智慧不一樣。
可是這些道理很深,這些道理一般人不容易接受。我們看到這些人也不能不照顧,不照顧這說不過去,在佛法講沒有慈悲心。跟他講,他聽不進去,他也聽不懂,所以只有用一個方便法。我教人當你累了的時候,他說:我很忙!我叫他休息,很忙沒有辦法休息。我怎麼教他?休息五分鐘。五分鐘的時間都沒有,休息三分鐘;三分鐘的時間都沒有,休息一分鐘,可以吧!這一分鐘怎麼休息法?確實它有效果,一分鐘當中,你把所有一切妄念放下,就是什麼都不想,讓你心空下來,我們今天講腦都空空的,什麼都不要想。整個身體放鬆,你坐在那裡好、站著也好、躺著也好,一分鐘,你的精神體力就恢復。如果能夠有三分鐘,或者有五分鐘最好,這個對於工作很忙的人,他隨時都可以休息。最重要的是沒有念頭,要把所有一切念頭統統放下,什麼都不想,身體放輕鬆就很容易恢復。特別是對一個工作量多的人,早晚很重要,晚上睡覺之前,這樣子放鬆五分鐘,早晨起來也放鬆五分鐘,對於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幫助。這是對於不懂般若的人,只好用這個方法來幫助他。如果真正通達教理的,那就不一樣,他所得的利益之殊勝,真的是不可思議!
【離名言相,謂應知性非名言之所及。非謂無名字、無言說、無相也。但於名言之假相,心不取著,即是如來。】
本經跟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裡面,都是教導我們佛法的入門,要離名字相、離言說相、離心緣相。實在講離這三相,就是此經所說的離念,這是功夫精純到極處。這個地方這一段的解釋很清楚。名言,名是名詞、名字,言是言說,它的意思是教給我們,應當要曉得真如本性沒有名字,我們今天不得已,把它叫做真如本性。其實它也不叫真如,它也不叫本性,是我們為了表達這個意思方便起見,不得已假設的名詞,你可不能當真;你要當真,你就迷了,你就錯了。這是舉一個例子。所有一切相都沒有名字,名字只不過是彼此之間溝通的一個工具而已;千萬不能執著,執著你就錯了,你就迷了,真相就見不到。所以「性非名言之所及」,不但性非名言之所及,相也非名言之所及。我們中國從前老子,《老子》這本書第一句話「名可名,非常名」,他懂得名是假名。常名是沒有名,無有名那叫常名,常是不變的意思。名會變,你喜歡給它取什麼名字,它就可以叫什麼名字。
「非謂無名字、無言說、無相也。」名字可以有,假設的。言說也可以有,相狀也可以有。名字、言說、色相它都會變。我們佛法講真的、假的,真的不會變,假的會變。譬如我們剛才舉的比喻,我們用黃金做一個相,你看看相會變,但是它的金不會變。你用一斤重的黃金,你做個佛像,它還是一斤重,它還是一斤的黃金。你不要佛像,把它造一個菩薩像,相變了,那個黃金沒變,還是那麼重。我什麼相都不要,我把黃金捏成一團,一團的相;打成一個方塊,一個方塊的相;金不變,相會變。會變的是假的,不變的是真的。所以你要曉得,名字會變,不是真的;言說會變,不是真的。相會變,不是真的;性不變,性是真的。離相不是說這些言說、名字相都不要,不是的;是離我們心裡執著的那個相,只要你心裡頭一切不執著就叫做離相。佛菩薩離一切相,是這個意思,這個不可以不知道。「但於名言之假相,心不取著」,取是什麼?攀緣。不攀緣、不執著,這叫離相。前面講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叫離相。離相就是如來,離相就見性,離相就成佛。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金剛經-第86集請掀開經本二百零七面,第五行。
【佛與具足色身同說,明因果非虛。如來與具足諸相同說,明性相一如。】
這是從經文裡面看到,文字是很簡單,詞句不多,可是它含的意思非常的深廣。「佛」是從相上說的,「如來」是從性上說的。佛與具足色身,這裡面就顯示出果報是真實的。「佛」是覺的意思,圓滿的覺悟。圓覺是因,所感得的色身就是果報。前面曾經跟諸位同修說過,我們希望有好的身體,健康的身體,有好的容貌,有好的精神,這些真正的因緣都是清淨心。清淨心就是覺心,所以感得具足色身;具足色身的意思,就是沒有一絲毫的缺陷,圓滿的色身。如是因感如是果,因果不虛。如來與具足諸相同說,這個意思是顯示性相一如。如來是性。具足諸相,以我們一般的講法,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相好光明是事相,如來是本性,所以這是顯示出性相一如,性相不二,顯這個意思。下面說:
【言是名,令其不可執異。言即非,令其不可執一。】
不一不異,前面說過很多,這是《般若經》裡面最重要的一個概念,學般若的人不能不知道,不能沒有。如果沒有這個概念,換句話說,縱然是修學般若,也得不到般若的受用;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也不能夠開智慧。你要真正開智慧,要懂得不一不異的道理。說「是名」,是從相上講;「即非」,是從性上說,從體上說。但是都不能夠執著。為什麼?前面說過,世出世間法,包括佛法,都是因緣所生,因緣所生之法,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所以不但相不可執著,性也不能執著,執著就錯了。
【不執一異,是為圓見。】
圓是圓滿,沒有缺陷。諸位仔細去思惟、去體會,為什麼一切不執著就叫圓見?圓見就是如來五眼圓明。凡夫、二乘、權教菩薩,雖然說心清淨,還不是究竟的清淨。凡夫執著有,也就是執著相;二乘執著空,也就是偏重在性上;權教菩薩執著在中道,兩邊不立,他有個中道。所以都不是究竟,就是他心裡還有念頭。念頭無論是粗念,無論是細念,無論是微細念頭,都是障礙。所以你見性不圓,你的知見就不圓,必須要統統捨得乾乾淨淨,心裡面絲毫的執著都沒有,這個時候你的知見就圓滿了。
【見圓則知亦正,知正則見亦圓。】
「正」就是經上常講的正知正見。你所看的完全是正確的,沒有絲毫錯誤,這叫正見。由此可知,正見跟圓見的意思很接近,圓是圓滿,正是正確。
【若知一切法莫非緣生,這個很重要很重要,則見一切法不一不異。】
見到一切法緣生,不一不異就見到了。不一不異是諸法實相,也就是說,一切法的真實相,我們講真相。「不一」是從相上說的,這一點我們還要重複的提一提,才知道什麼叫不一。眼前我們所見的一切色相,我們舉這個例子來說。其實我們講相,一定要包括六根、六塵。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講,像眼前我們看到這一朵花,我們注目仔細去觀察,似乎這個境界存在,真的存在我們面前,其實事實不是如是的。今天科學家所說的,比我們佛經講的還要微細。我們佛經裡面說的,一剎那九百生滅,我們所觀察的,乃是現象生滅的相續相。諸位要知道,一切法它是個生滅相,生滅相哪裡會有一?我們看這朵花,這朵花已經是無數個現象在相續,我們看的是相續相。
這個意思如果一下體會不到,我們另外舉一個例子。像我們看電影,我們看電影的銀幕,銀幕裡面也有動作的、也有靜態的。銀幕裡面的人都會走動,銀幕裡面那個場地好像不動,那個房屋好像沒有動。其實那些房屋跟人物是同樣都在動,為什麼?放映機後面的底片,那個鏡頭是在開合,開一次放一張膠片,關起來再開,放第二張。因為它放的速度太快,實在講也不算太快,一秒鐘二十四張;換句話說,一秒鐘二十四個連續的相,我們已經沒有法子感覺它是假的,好像是真的,一秒鐘二十四個相續相。所以你要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相都是相續相,生滅相續相,不是真的。包括我們的身體,也是生滅的相續相。這個現相,一秒鐘不只二十四個相續。照佛經,佛經是隨順眾生說,世尊這個話是隨順俗諦而說的,就是隨順我們眾生知見來說的,一彈指六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滅。照這個說法,一秒鐘應該是兩個十萬八千次,也就是二十一萬六千次的生滅相續相。所以我們以為一切的境界相都是真的。
《楞嚴經》上雖然說:「當處出生,當處滅盡。」這個當處我們體會不到。到我們稍稍明白了,我們聽到佛這兩句話,點頭了,一點都不錯,確確實實當處出生,當處滅盡。那個當處,實在講無法形容,我們今天講時空,極短的時空。這是讓我們了解不一,絕對不是一個相。我們坐在這裡看任何東西,不要說看一分鐘,看一秒鐘,不是一個相,是許許多多的生滅相續相,要明瞭這個道理,要知道這個事實。如果你明白了,你肯定了,你對於所有一切萬相,你自然就放下了,自然就不生執著。為什麼不生執著?因為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不但不執著,想都不去想它,想它叫打妄想。不可以執,也沒有必要去執;不可以想,也沒有必要去想,人的心才清淨,他才真的看破。雖然一切現象是一個生滅相續的現象,但是能現現象的體是真的,不變的自性,真性,那個東西不變,這就是一切相也「不異」。不但體性不異,實實在在說,變成現象最基本的東西也不異。
現代的科學發展,可以說兩個趨向:一個是向無限的太空去發展,可以說這是往大的地方去,無限大;另外一個方向,往小的發展,研究基本的物質是什麼。一切萬物基本的物質是什麼,找這個東西,從分子找到原子,原子找到電子,電子找到中子、質子。現在知道質子、中子還可以分,他們稱之為叫基本粒子。基本粒子是不是還能分?科學家都認為,如果科學技術再進步,大概它還是可以分的,這是講最小的。但是現在分到基本粒子,已經觀察到了,所以有一派科學家認為,它是一種波動的現象。這個跟佛法講的,愈來愈接近了。
佛告訴我們,這一切萬法從什麼地方來的?「一念不覺,而有無明」,這麼來的。法相宗裡面講的,「無明不覺生三細」。無明就是波動,非常微細的那個念頭在動念。那種微細的念頭在那裡動,我們凡夫決定覺察不到。佛經裡面講,到什麼時候你才能覺察到阿賴耶識裡動的狀況?佛給我們講,八地菩薩,很深的定功,在那麼深的定功裡面觀察到,阿賴耶識在動,那個就是無明,那個就是不覺。七地以前都沒有見到,都沒有發現,聽說而已,像我們現在聽佛在經上講的而已,自己沒有能夠覺察到。我們能覺察到的,這個心裡頭起心動念,很粗很粗,粗心大意我們能覺察,微細的念頭自己不能覺察。但是它的體是真性,不異。最初一念才動,微細的動,那個也不異。所有一切法都是無明變現的,三細相:無明業相、轉相、境界相,境界相就變成物質,物質就現前了。用現代話來說,轉相也叫見分,是精神的一部分。我們今天把一切生物,分做精神部分跟物質部分。境界相就是相分,相分是物質的部分。見相同源,同一個本體,這個體叫自證分。自證分就是此地講的真如本性,這是同的,這是不異。
說不一不異,才把事實真相完全說清楚了,完全都說出來了,這是般若的精華,這是真實的智慧。你不能夠通達,不能夠深深的體會,你當然放不下。我們今天所謂看不破、放不下,原因在哪裡?事實真相沒搞清楚。事實真相果然搞清楚,哪有放不下的?自然放下,不需要人勸。世尊當年在世,用二十二年的時間來講般若,有他的道理在。從二十二年談般若,我們也能深深體會,眾生放下不容易。所以佛要花這麼長的時間,讓你了解事實真相,你才甘心情願肯放下。放下之後,心裡頭沒事了,這才能入法華的境界。法華是一乘因果,所謂成佛的法華,才入這個境界。
【不異不妨不一】
不一跟不異,也就是性相沒有妨礙,性不妨礙現相,相決定不妨礙真性。清涼在《華嚴》上跟我們講「無障礙的法界」,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就是不異不妨不一。
【故本一如也,而緣生諸法。不一不礙不異,故雖諸法也,而皆是一如。】
這也是解釋前面經文上所說的,「如來者,諸法如義」。諸位同修如果從本經一開端你就來聽,你沒有中斷,我相信你能夠體會到,《金剛經》後面的確是很深。前面聽起來好像還能夠懂,後面是真難懂。字字句句裡面含的很深的意思在,但是很有趣味,一定要很冷靜去體會。體會少分都有用處,對我們修學有一定的幫助,幫助我們看破,幫助我們放下。實在講,幫助我們破迷開悟,幫助我們離苦得樂,幫助我們現前的生活更幸福、更美滿、更快樂,這個一點都不假。
【佛說緣生之要義】
要是重要、是精要、精華。
【令知世出世法一切皆空,惟因果不空。】
世出世法確確實實是緣生之法,當體即空。為什麼說因果不空?一切法空,因果當然也是空的;因果確確實實不空。剛才說過,體性它會現相,所現的相剎那生滅,所以這個相是空的,當體即空。所現的這個相,它不是一個相,相會變,它會變成十法界的相。為什麼會變十法界的相?因緣在支配它,因緣在主宰它,十法界的相是果,現的相是果。由此可知,因果的確不空,果上現的相是空的,因果這個事理不空。
【所以因果可畏。種善因必得善果。】
這是佛在本經前面教給我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住就好了,就沒事了,為什麼還要生心?就是因果不空。佛教我們要生無上菩提心,佛教給我們要生覺心,也就是此地講的善因善果。何必要生惡心,何必要變三惡道的惡果?由此可知,不但是六道,連十法界的主人公,是自己。其他宗教裡面講造物主,造物主是誰?造物主是自己,就是自己的念頭。你一個善念現善境界,一個惡念現惡境界,十法界依正莊嚴從心想生。這個道理講得很透徹、很清楚,因此我們對於念佛法門深信不疑。有人說,我們修淨宗的同學,念一本經不會成就,念一句阿彌陀佛不行!你聽了怎麼樣?如果你沒有智慧,聽他們一說,覺得滿有道理;如果你有智慧,聽了之後則哈哈大笑。為什麼?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心裡想佛就成佛了,那一部經怎麼不行?一句阿彌陀佛怎麼不行?不但行,決定行!念佛成佛,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念菩薩成菩薩。所以不會念的,念得很多,念得很亂,結果他什麼都成不了,因為太亂了,不能感一個純正之果。他念得太雜,念得太亂,這是我們常講的功夫不得力。要想功夫得力,一門深入。
菩薩修學六大綱領當中,精進,六波羅蜜,精進是什麼意思?精是精純、精一。一才精,二就不精,你要明白這個道理。精一,心才得定,後面是禪定,這個不可以不知道。禪定不是每天盤腿面壁,每天盤腿面壁的禪定沒用處。禪定是在日常生活當中,禪定是在我們自己每天工作之中,禪定也在我們生活應酬當中。外不著相,內不動心,那就是禪定。不起心、不動念是定,不分別、不執著是慧。定慧在哪裡學?在哪裡修?在哪裡完成?在日常生活當中。這不可以不知道,決定不能誤會。知道因果不空,他決定是斷惡修善,不但不做惡事,他一個惡念也不會生。這就是所謂菩薩畏因,眾生畏果。
【一切法即空即假。以即假故,所以因必有果,因勝果必勝。】
天台大師講,天台講三觀,一切法當中,即空、即假、即中,他講空假中三諦。空是講體性,體是空寂的;假是講相,假相,相是假的。為什麼說相是假的?佛法對於真假,它有一個簡單的定義,佛為我們說,凡是會變的就是假的,不會變的是真的。這個簡單的定義,我們用它來觀察一切法,就會開智慧。一切動物有生老病死,那會變,植物有生住異滅,礦物有成住壞空。那就說明了,所有一切法不外乎這三大類,這三大類的法都是有變化的,都不是不變的,所以這是假,相都是假相。空不變,空因為沒有相,它不變,所以空是真的,性空是真的。性是真的,相是假的。假相是從真性裡面變現出來的,所以相就是性,性就是相,性相不二,要明白這個道理。就像前面舉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金就是器,器就是金,一樣的道理。所以明白人見相就是見性,他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因為有假相,性它會現相,所以因必有果。這個相為什麼現十法界的相,為什麼現種種不同的相,這個就是因緣果報。
「因勝果必勝」,勝是殊勝。最殊勝的因,無過於念佛,念佛之因無過於念阿彌陀佛。這是世尊在《無量壽經》上跟我們介紹的,阿彌陀佛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所以念佛沒有超過念阿彌陀佛的。一般人雖然天天念阿彌陀佛,為什麼不靈?不靈的原因是口裡念阿彌陀佛,心裡面胡思亂想,所以才不靈。也就是說精進,他不精,每天幾千聲、幾萬聲,像是有進步,但他不精;他那個佛號裡頭摻雜著許許多多的妄念,這是他念佛不靈了。如果他能專一的去念,念阿彌陀佛,什麼都不想,那個功夫不得了。我們在《往生傳》裡面看到,有的人念一天,把阿彌陀佛念來了;有的人念兩天、三天,阿彌陀佛念來了。為什麼那麼靈?沒有雜念,專心念,那個感應就快速,感應真實。雜心就壞了,你看覺明妙行菩薩所講的,念佛最忌諱的就是夾雜。不但世法不能夾雜,世法是名聞利養、是非人我,這個東西不能夾雜,佛法也不能夾雜;我不夾雜世法,摻一點佛法行不行?不行!佛法也不能夾雜。念阿彌陀佛專念阿彌陀佛,裡面還夾雜著觀音菩薩就壞了。觀音菩薩夾雜不得,夾雜怎麼樣?你二心,你不是一心。又想阿彌陀佛,又捨不得觀音菩薩,這個東西麻煩大了。有人顧忌還很多:「我念阿彌陀佛,觀音菩薩不念,觀音菩薩會怪我。我有難,觀音菩薩不來救我。」他打這個妄想,你說糟糕不糟糕!其實我們一定要曉得一個道理,一切諸佛菩薩心是清淨的、平等的,沒有分別,只要你功夫得力,沒有一尊菩薩不照顧你。你不找他,他也要照顧你。為什麼?感應道交,彼此都是清淨心、平等心、大慈悲心,他就感應了。理跟事都要清楚,所以因勝果就勝。
我在講經的時候曾經說過,說了有一些人不相信,我講上上根人一生是依靠一部經,上上根人。我不說別的,咱們修淨土的,一生依一部經,依《無量壽經》行,依《阿彌陀經》也行。淨土有五經一論,隨便依哪一部都行。為什麼?一部經是精進,如果你說一部經太少,恐怕還不夠,再多找幾部好了,那是淨宗的五經一論,六種,你依六種。六種,說老實話是中根,中等根性,不是上上根,你的成就決定不如上上根,你學六樣東西決定比不上學一樣的。諸位要仔細去想想,學一樣他專精,學六樣他心已經分掉,他的力量已經分散,怎麼能跟那個人比!如果說六樣還太少,要學個十樣、二十樣的,淨宗東西還有,《印光大師文鈔》分量不少,《蓮池大師全集》、《蕅益大師全集》分量都很可觀。那叫下等根器,往生有沒有把握不一定。中等人往生可以說有把握,如果搞成十幾樣、二十幾樣,可以說往生沒有把握;看你臨終的時候緣分,要看那個時候,看緣分了。為什麼?心太雜,心太亂。如果說是超越淨土宗之外的其他教下都想涉獵涉獵,往生沒希望了。他要作佛學家,要作大通家,那個果報是繼續不斷搞六道輪迴,就這樣子,這個虧吃大了。
今天不但是我們學教要專精,弘法利生同樣一個道理,也要專精。需不需要建大道場?不需要。道場建大了,開銷大,那麼大的開銷,你一天到晚就被這個道場累贅,被道場拖垮;你不得不拉信徒,不得不想方法找錢維護這個道場,你這個心已經散亂。你心裡面佛菩薩統統沒有了,今天想這個信徒,明天想那個人有錢,搞這個,哪裡還會想佛菩薩?都不想了。你想的是什麼?貪瞋痴。道場愈大,貪瞋痴愈嚴重,將來果報到哪裡?到阿鼻地獄去了。我講的都是實話,都是事實,雖然很不好聽。
今天科技發達,我們利用科學技術來做弘法利生的事業,我們把經教、把佛法送到每一個人家裡面去,這個多自在!所以今天道場,有很多人問我,我只要有一間小房間就夠了,錄像機往前面一架,聽眾兩個、三個就行了,錄影帶傳播到全世界。現代科技日新月異,國際電腦的網路,最近一些同修來告訴我,他們把我的一些資料也送到網路上去了。來告訴我,全世界有五千萬個單位可以收得到。我們在家裡講兩個鐘點,全世界有五千萬個單位可以收得到,我何必要這個講堂?以前是沒有辦法,聽眾多了,沒有講堂不行。現在不要了,幹這個事情累贅,勞民傷財,自己還要去煩心,有智慧的聰明人不幹。一間房間就可以把佛法弘遍到全世界,不向聽眾收一分錢,你說這個多痛快、這個多自在!這個說明因果不空,因勝果必勝。
【以即空故,所以因果雖勝,亦行無所事。】
因果雖然不空,但是因果所顯示出來的相,還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佛菩薩事要照做,天天要做,講經說法天天要講,念佛修行天天要幹,因果不空。雖然天天幹,心裡面乾乾淨淨,若無其事,這就對了,與《金剛經》上所說的離相離念完全相應。這就是空有兩邊不著,這就是深明因果;真正明瞭因果,不是撥無因果。
【佛說一切法緣生,意在明其本不生也。】
這個意思更深,確實這是八地以上的境界了。這個話很難懂,但是我們聽得耳熟,迴向偈裡頭常念「花開見佛悟無生」,無生就是一切法本來不生。佛說一切法緣生,緣生跟本來不生有什麼關係?其實關係太密切了,我們是粗心大意,沒聽懂佛的意思。緣生就是無生,緣生是幻有,「幻有非有,真空不空」,這個話我們曾經聽過,幻有非有、妙有非有,妙有就是幻有,就是假有,真空不空,這兩句話是一樁事情。《心經》裡面我們常常念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是有,就是幻有、就是妙有,緣生的;空是自性,性相不二,性相一如。性本不生,相哪裡會真有?你真正了解一切法緣生,你就能明瞭無生法忍的意思。什麼叫證得無生法忍?也就是說,真正了解一切法緣生的人,就證得無生法忍,肯定一切法無有生滅,這是見到一切法的真實相。在《仁王經》裡面佛告訴我們,這是七地菩薩以上的境界,無生忍的菩薩,七地是下品,八地是中品,九地是上品,這三個位次的菩薩證無生法忍。證無生法忍,真正明瞭一切法緣生的理與事,理論與事實。
【若二六時中,世法亦隨緣做,出世法正隨緣起。卻一眼覷向一切法本不生處,看之。(看,即覺義、照義,了了明白也。)】
這一句它的意思:世法跟出世法是一不是二。如果是二,不一不異就講不通;如果是二,諸法如義也講不通。世法跟出世法是一,世法跟佛法是一。為什麼要說個世法,要說個出世法?實在講,這裡面那個消息很明顯,覺了就叫佛法、就是出世法,迷了就是世法。法是一個,就是覺迷。穿衣覺了,穿衣是佛法,是出世法;迷了,穿衣是世間法,是六道輪迴法,就是一個覺迷。吃飯,覺了是佛法,是出世法;迷了,就是輪迴法、六道法,就在覺迷,這個不能不知道。所以說是二六時中,就是一天到晚,二十四小時,世間法隨緣做。注意隨緣,不要攀緣。隨緣是一切都能夠恆順眾生,一切能夠隨順環境,順境也好,逆境也好,隨緣,沒有選擇的,沒有挑剔的。如果在裡面有選擇、有挑剔、有好惡,那就錯了,那是攀緣,不是隨緣。隨緣講得圓滿一點,就是我們在一切世法之中,生活也好,工作也好,待人接物也好,真正能夠做到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就是隨緣。《金剛經》後面教給我們,「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是隨緣。由此可知,隨緣豈不就是出世間法?一切法裡頭無住生心,一切法裡面「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哪裡是世間法?不但超越六道,而且超越十法界。可見得世法就是出世間法,出世法隨緣起。
這個地方,你慧眼開了,法眼開了,所謂是你看破了。怎麼看破?一切法不生不滅,一切法本來如是。就像佛在《法華經》上說:「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不壞)」,這是無生法忍的境界。所以這個地方的看,不是叫你眼看,不是用眼識去看,不是分別、不是思惟想像,這個「看」是覺,用這一個字做代表。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一接觸就叫「照」,就明瞭,接觸就明瞭。明瞭是什麼?明瞭不一不異,明瞭緣起性空,明瞭因果不虛。如果在日常生活當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果然有這樣覺照的功夫,你再要肯念佛求生淨土,決定得生。不但得生,你的品位還相當高,絕對不在中下品,《無量壽經》上講的上輩往生有分。覺,覺的相,
【亦不自以為能看】
如果覺得我覺悟了、我明白了,可惜這個人又糊塗了。為什麼?他又起心動念了。你看,又有我見了,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一個見起來,四個見都起來了;又著了「我相」。四相四見具足,還是六道凡夫。註解裡頭
【但於世出世法,正隨緣時,正如是看。正看時,正如是隨緣。可許他是個伶俐漢。】
伶俐漢是中國古代禪宗讚歎上根利智的人,也就是明心見性,這樣的人才稱他作伶俐漢。也就是說他在一切法裡面得大自在,他真的覺悟,得大自在。底下這幾句話好,把他自在的樣子說出來了,把他自在的理由說出來了,這正是我們要學習的地方。
【內三際心不可得,外一切法本不生。真一了百了,天下太平。】
這句話講得透徹,講得徹底,講得圓滿。內三心不可得,能執不可得,不但能執著的、能打妄想的東西不可得,你拿什麼打妄想?能打妄想的東西不可得,那妄想當然不可得。能分別的不可得,能執著的不可得,能憂慮的不可得,能牽掛的也不可得,你還搞什麼!你要曉得,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一切能得的不可得。外面一切境界相,因緣生法,我們這次講席說過很多遍,所謂因緣生法,就是一切現相都是剎那九百生滅的相續相而已,當體即空,了不可得。內外都不可得,你得個什麼?沒事!
我在此地住一個小房子,是一位居士的。門壞了,今天找一個人來修門。他告訴我,門要修堅固一點,怕人來偷東西。我說這裡沒有東西,都是經書,都是結緣的,誰要誰拿去,沒東西偷,沒有東西!要知道一切不可得的事實真相。《心經》到末後說「無智亦無得」,這是世尊二十二年般若的顛峰。般若像一個寶塔一樣,這是寶塔的塔尖。世間人的大病就是這兩個,一個是求智,一個是求得;俗人求得,世間雅人、高人求智。智也沒有,得也沒有,佛法裡講真實智慧。以學經這個例子來講,我講的能聽懂的人不多,聽懂他就相信了。聽了懷疑,聽了否定,那他沒聽懂。我也跟諸位,到處講席有的時候我都會提到,因為有不少同修發心研究經教,好事情!經教要如何能得入?我告訴他一個原則:佛的經裡面都沒有意思;都沒有意思,你就不能在裡頭求意思,你求意思就錯了。我教給人求經教,怎麼求?老實念,不要求解。這個怎麼講法,那一段什麼意思,沒意思、沒講法,你就老實念,念到你心清淨,自然就開悟。開悟悟什麼?悟個無智無得,幫助你入這個境界。這個境界一入之後,這個經不用的時候沒意思,念的時候沒意思;如果有人來問的話,意思就出來了。意思是人家問出來的;不問,沒意思;一問,就有意思。一個人問一個意思,兩個人問兩個意思,無量人問無量個意思,這個妙不可言!這是真的,一點都不錯。所以般若無知,無所不知,經沒有意思,無量義!
無量義你怎麼能求它的意思?同樣一部經,同樣一句經文,有無量種的講法,所以它是活的,它不是死的。一個意思一種講法,那是死的。你們看看每天報紙雜誌那個文章,死的,它就是那一個意思,決定不會有第二個意思,死的。不像佛法,佛法活的,怎麼說都說得通。不一樣的人,他有不一樣的困難,同樣一句經文,全都解決了,所以經有無量義。無量義是起用,是起作用,我們常講後得智。我們要求的,求根本智,根本智是無智,這個道理很難懂。
佛在經上也有舉例子,哪一部經我記不得,這是早年,很早時候,初學佛的時候,看一些經典有這麼一個印象。曾經有人問釋迦牟尼佛,佛弟子當中,智慧第一是舍利弗,有人就向佛請教,舍利弗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智慧?釋迦牟尼佛並沒有解答,舉了一個例子,他說:你看到鼓沒有?他說:鼓,看到了,這個道場天天敲鼓,我看到了。鼓那個肚子裡頭是怎麼樣?空的,什麼也沒有。佛就跟那個人說:舍利弗那個心就像鼓一樣,什麼也沒有,大叩則大鳴,小叩則小鳴,不叩則不鳴,那就是起作用。經典沒有意思,也像鼓一樣,它起作用的時候,人家怎麼問,你就會怎麼答,妙用無窮。
所以我教人,我是個過來人,我對於一切眾生非常愛護,希望你們都成就。你們都成就,我就省事,到處請講經,你們都可以去講,我就不要東奔西跑了,跑了這麼多年也很累,很想休息休息。我也希望你們講,我在下面聽,聽了我很歡喜。如何學?老實念,三個字,老實念。《金剛經》上說的次數太多了,「受持讀誦、為人演說」,這個我們念的遍數太多了,你就老實念。老實念還要老實去做。佛教我們無住,我們就無住,佛教我們生心,我們就生心;要照做,這才能開悟,才能開智慧。所以這個非常非常的重要。
無住生心,經上講得很具體,不住色聲香味觸法,法裡面有世間法、有佛法,世法、佛法都不住。我可以用它,我不執著它,住是執著,無住就是不執著,也就是講的若無其事,我用它。生心,生什麼心?要生利益一切眾生之心。佛在此地教我們生布施、持戒、禪定,生這種心,生六度心,生利益一切眾生之心,這就對了。這樣做,果然這麼做法,實在說真正肯這麼做的,就是像《彌陀經》上所講的,善根、福德、因緣成熟了。如果不成熟,他不可能這樣做。你看這個經典,每一部經末後,都有「信受奉行,作禮而去」;信受奉行,真正相信佛所講的話,受是接受、受持,受就是真正把佛的教訓去做到,這是信受奉行,那就是善根、福德、因緣三個條件都具足了。這樣的人,他才能得一切諸佛的護念,龍天善神的保佑,他得到,不求都得到,不念也得到。只要他功夫勤,這一生必定開悟。我們看古大德,《高僧傳》、《居士傳》裡面,看到那些人開悟。他為什麼開悟,我們為什麼不開悟?他具備了開悟的條件,我們想想我們沒有具備開悟的條件,我們聽了經,沒有依教奉行。人家聽了經,真的依教奉行,這就是開悟,證明他的善根福德因緣具足,我們善根福德因緣沒具足。為什麼?懈怠懶惰不肯去幹,這就是證明我們的善根福德因緣沒具足,佛菩薩雖然慈悲加持,加不上。所以這個經真正有大利益。
【本師教我們這些抄直路的法門】
《金剛經》、《淨土經》都是抄直路,都是抄近路,一生當中決定可以成就的。像這樣的經典都不長,《金剛經》經文不長,《彌陀經》經文也不長,這些真是直截了當。《無量壽經》雖然長一點,比起其他經典還不算長。
【我們要直下承擔】
佛給我們了,傳授給我們了,我們要肯接受,接受過來要把它當寶貝,這個重要。什麼寶貝?救命的寶貝,是真的不是假的。無量劫來在生死輪迴,苦不堪言,不能出去,今天得這個寶貝就可以出三界,就可以永脫輪迴。《無量壽經》再加上《金剛經》,那還得了!永明的話講得有道理,「有禪有淨土,有如戴角虎。」我們今天把這句話換一換,有《無量壽經》、有《金剛經》,那比戴角虎還厲害,這是真的。這兩個法門合起來,確確實實利益無邊,廣大無有窮際。
【努力向前。普賢菩薩警眾偈云: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
這首偈,佛門寺院裡面每天的晚課都要念。每個人對這首偈都很熟,提起來沒有一個人不會念。雖念就像唱歌一樣,唱過去了,裡面什麼意思大概從來也沒想一下,就這麼唱過去。因此它不起作用,我們每天還是迷惑顛倒,一絲毫的警覺都沒有。普賢菩薩這四句話,對於我們是高度的警覺。一個人的壽命再長,活一百歲,活一百歲的人不多。一百歲有多少天?三萬六千日。要是給你一個日曆,一天撕一張,三萬六千張,很快就撕完了。我們每天家裡掛的日曆,每天撕一張,命亦隨減,有沒有這個警覺心?撕掉一張,我們壽命少了一天,幾個人有這個警覺?有這個警覺的人,這是覺悟的人。迷惑顛倒,顛倒在哪裡?他麻木不仁,他不覺悟,到死了他還不曉得,還不知道。一定要提高警覺,要曉得人命無常,然後真正抓住短暫的光陰,放下假的,要修真的。真的是什麼?老實念佛,求生淨土。在《般若經》裡面開真實智慧,看破世間,放下萬緣,老實念佛,求生淨土,這個人是真正覺悟的人,徹底覺悟的人。要想往生,世出世間法要統統放下,不要有一絲毫顧慮。一定要曉得,一切法即空即假,一切法了不可得,你為什麼還要拼命在求得?這就錯了。那不求行嗎?不求,我明天能有飯吃嗎?明天還沒有到,你想這些幹什麼,這打妄想!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你想明天幹什麼!你命裡面有的自然有;命裡頭沒有的,怎麼打妄想也求不到,你說你這不叫冤枉!但是幾個人相信這個道理?幾個人相信這個事實?這個太難了。佛在經上講的,他也點頭,佛說的不敢不相信,可是他自己心裡頭那個疑團就是拔不掉。他就是不能接受,就是不能照做,還是拼命去求,疑根在;也就是沒有真正覺悟,沒有徹底明瞭。
我教初學的同修,你們想學佛,從哪裡入門?從《了凡四訓》入門,這不是佛經。我勸人先把《了凡四訓》念三百遍,遍數少了沒用處,印象不深刻,觀念轉不過來。所以要念三百遍,你的印象深刻,你會慢慢體會到裡面的道理: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了凡四訓》真的要是通達體會到了,你對於世間法不會求了。患得患失的念頭沒有了,你的心會清淨,清淨心生智慧。命裡有的,該有,我不要求;命裡沒有的,怎麼求也枉然,那又何必去求?我自己學佛,實在講是得力於《了凡四訓》。我初學佛的時候,那個時候台灣的佛經非常缺乏,很不容易找到。在台北有一位朱鏡宙老居士,這是個虔誠的佛教徒,他找一些他的朋友,大家湊一點錢來印經布施,組織一個台灣印經處。我是有一個朋友介紹跟這個老居士認識,那個時候我們很年輕,二十幾歲,他看到我們非常愛護。他那裡印的佛經,他都會送給我,送我一本《了凡四訓》,教給我要好好的去讀,我讀了之後很受感動。我得力於《了凡四訓》的利益太多了,真正了解這個因果,剛才我們念過,因果可畏!
【若依舊拖泥帶水,雖日日看經聞法,曉得些理路,有何益處。】
這些話都說到我們學佛人自己身上的病痛,我們就是犯這個毛病。對於生死大事、六道輪迴毫無警覺,沒把它當作一回事,這怎麼得了!每天研究經教,研究有什麼用處?不能斷煩惱,不能開智慧,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有什麼用處!
【要防他所知障生,比煩惱障更壞。】
這兩句話,若不是過來人說不出。能說得出這兩句話,高度的智慧,絕非普通人。所知障是邪知邪見,邪知邪見之人比貪瞋痴還可怕。貪瞋痴墮三途,邪知邪見所造的罪業,不但誤自己,還誤一切眾生,那個果報在阿鼻地獄。我們不說別的,就以剛才這個例子來說,有一些人以為念一部《無量壽經》沒有用處,念一句阿彌陀佛不管事,勸你回頭,要念許多經,拜許多佛,拜許多菩薩,那是所知障,邪知邪見。你本來一門深入,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作佛,他把你拉回來,送到阿鼻地獄,你說他的罪多重!他是不是有意的?可能不是有意的,他還是好心的。為什麼好心會做出這麼壞的事情?知見錯了,這個人認假不認真,信邪不信正,那就沒法子。所以,所知障的麻煩超過煩惱障。
下面這一大段經文,「約法施明體空」,這裡面分兩個段落,第一個段落是「明無法可說」。無法可說,這個意思我在前面都透出來了。前頭講《金剛經》難講,它的精彩都在後頭,後面拉到前面講就犯下,無法可說。所以我講的時候,我說這個經沒有意思,跟這個就很接近。經沒有意思,你研究意思幹什麼!法無法可說,你有什麼好說的!再分小段「明聞者性空」,再分小段「明無法可得」。這個經文的意思很深,所以沒講經文之前先有一番交代;如果不詳細交代明白,這個經文很不容易體會。前面一大段註解,這是交代的話。
【於福德勝報之後】
前面是講財施,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你所得的福報無量無邊,得福甚多。財布施之後,佛再接著跟我們講法施。諸位要曉得,財施是陪襯的話,重點是在法施;先用財施來做一個引子,然後接著法施。
【法施一大段文,正顯一切法皆是緣生。此一大段是約因說,以顯示緣生無窮,因果無盡之義。】
這些話必須要在講經文之前詳細交代,你讀這個經文,聽這個經文,才懂得它的意思,才能夠體會到它的味道。經文是從因上講的,從因上講,它的目的顯示緣生的一切法無有窮盡。我們以很淺顯的比喻,這一部經,經是法,你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經是一樣的。一部《金剛經》,釋迦牟尼佛當年講了,代代相傳,傳了二千多年,傳到中國、傳到外國、傳到全世界,傳到盡虛空遍法界,就這麼一本經。但是你要曉得,虛空法界有多少種類的眾生,眾生無量無邊,無有窮盡。對哪一類眾生,是哪一類的講法,講的各個不一樣,這裡頭就是無量義。無量義就是「緣生無窮,因果無盡」。無量義如何學法?學它裡頭的不變,不一不異,你學這個,這個東西掌握住,那就讀通了。無窮的緣生,無量的變幻,都不出一心,都不出自性,所以大乘法裡頭最要緊的是叫你明心見性。心現在不明,所以性見不到。心為什麼不明?因為有二障障住,二障就是前面講的煩惱障跟所知障。教你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住破煩惱障,而生其心破所知障;二障破了,心性就恢復光明,心性裡面無量的智慧德能都現前了。除這個辦法之外,沒有第二個辦法能令人明心見性。《般若經》是以明心見性為主,因此對於破二障非常重視;離相離念,離相離念是徹底除障的方法。我們今天講到此地。
金剛經-第87集請掀開經本二百零八面,倒數第三行,請看註解第二條。
【施者、受施、施物,約此三方面之因緣,已千差萬別,說之無盡。何況三方面倘不聚會於一時一處,仍無此一法施之事發生也。而聚會又非緣不可,由此可知,一切事莫非因緣所生者。】
世尊在《華嚴經》上告訴我們,世出世間一切法,大而世界,小而微塵,無不是無量因緣。這樁事情實在講,我們平常沒有去留意它,沒有細心去觀察它。甚至於說,我們心念太粗,根本就沒有想到這回事情,不知道因緣是如此的複雜,它複雜的程度可以說跟虛空法界是相等的,跟我們一個人八識心中妄想分別是無異的。然後我們讀這一段文,才能體會到它一點意思。施者是布施的人,修布施的這個人。受施是接受布施的人。我們修布施,諸位總得要記住,本經上所講的布施,包括我們一生全部的生活,要懂得這個道理,知道這個事實的真相。施物,你所布施之物。為了怕有新來的同修前面沒有聽到,這不能不多說幾句。譬如家庭主婦,我們講修布施波羅蜜,妳早晨起來,把家裡面打掃乾淨,準備早點,這就是布施。妳用妳的勞力在工作,妳用妳的頭腦在思惟,這個事情要怎麼做,今天早點要準備些什麼?妳一家人是受施者,你是一個施者,妳的家人是接受你布施者。有一個很清爽的環境,乾淨的環境,美好的點心,這就是妳施物。所以布施包含著我們一生全部的生活,無論在什麼地方都是在做布施。世間人雖做,他並不知道;不知道不能說沒有果報,不知道也有果報。
總而言之,十法界依正莊嚴都離不開因緣果報。佛在《法華經》裡面跟我們講「十如是」,一點都不錯,十如是實在講就是解釋《金剛經》上的一句話:諸法如義。諸法如義細說就是十如是;再展開,天台大師說的百界千如,豈不是把十法界依正莊嚴統統包括在其中?布施如是,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如不如是?法法皆如,無有一法不如,一切法都是我們一生生活的全部。諸位向這個地方去體會,向這個地方去理解,你才能夠明瞭佛在經上所說的義趣,我們才會得到受用。這是通常把它歸納為這三方面,施者、受施、施物,這三方面。
這三方面的因緣就很複雜很複雜,千差萬別,說之無盡,真的,說不盡的。不但我們凡夫說不盡,諸佛菩薩統統來給我們解說,無量劫中也說不盡,才曉得因緣不是偶然的,非常複雜。何況三方面,三方面要不能在同時同處聚會,這個布施行為就不可能產生。必須這三方面一定在同時同處遇到,於是布施這個事,我們講修布施行,這個行才能夠發生。聚會絕非偶然,聚會是緣,人與人的聚會是緣分,人與一切物的聚會也是緣分,沒有緣分不行。正因為這個事實,所以佛才教給我們,無住後面要生心,生心才有這個緣分,要不生心,哪來的緣分?所以諸佛菩薩在因地裡面沒有不發大願的,發大願度一切眾生,這就與一切眾生都有緣了。由此可知,一切事,世出世間法,沒有一法不是因緣所生的。我們接著看底下一段。因,有因當然遇著緣就會結果,就有果。
【果復成因,因又成果,果因因果,自此以往,千差萬別,永永無盡。】
這樁事情往深處講很難懂,太深太廣了;從淺處看,我們不難體會。譬如我們種瓜,瓜子是因,將來結成瓜是果;結的那個瓜,它又是因,裡面的子又是果,所以因果是循環的。因不是永遠是因,它會變成果,果也不是永遠是果,它又會變成底下一個因,因果循環,無有窮盡,這是因果果因的道理。因此佛常說這樁事情,把因與果兩邊都離開了,而講它當中的一個條件:緣。佛法講一切萬法的生緣,他不講因生,他也不講果生,他講緣生,他取因果當中的緣。為什麼?沒有緣,因也不會變成果,果也不會變成因,一定要靠緣。
緣,我們今天講就是條件,不是一個條件,很多條件,這個條件就非常複雜。譬如我們種瓜子,瓜子是因,結成瓜是果;這當中的緣,我們講粗說,不能細說,細說說不盡。這個瓜子一定要種在泥土裡,如果這個瓜子放在玻璃杯裡面,放一百年它也不會結瓜。為什麼?沒有緣,緣斷了,所以土壤是緣。有土壤還要有水分,如果沒有水分,這個地是個乾地,那個種子也不能夠結瓜。一定要有水分,要有陽光,要有肥料,要有人工去照顧它、培養它,它才能長得好,這些都是緣。這個說法說得很粗、很淺,如果細說,每一樣緣裡面又有無量緣。以土壤來說,那就不簡單,科學家的眼光一看,那裡面是無量的原子、電子、粒子,那個麻煩就大了。可見得決不是一個單純的,每一個粗的緣細分都是無量因緣,才能湊合湊齊它的變化,因變成果,果又變成因,所以說千差萬別,永永無盡。
【可見世出世間種種事相,所謂諸法者,更無他物,只是不斷之因果果因,於眾生心目間顯現變幻而已。】
這一句的確把世出世間,或者我們講十法界依正莊嚴的真相,一語道破。十法界依正莊嚴的真相是什麼?就是這一句。我們平常講「剎那九百生滅業因果報的相續相」,跟這個是一個意思,就是講這個東西。所以,哪裡有真實的?哪裡有實在的?在這一切萬相當中,你還想執著,還想得到,那簡直是妄想,沒有這回事。真正要記住,能得的三心不可得,所得的諸法不可得,內外俱不可得,我們的心清淨。萬緣放下,一個妄念都沒有,身心清淨,這才能入諸佛菩薩所證的境界。凡夫修行,不要說不能證果,開悟也沒幾個。再不必說開悟,功夫稍稍得力的就不多,這個原因在哪裡?毛病在什麼地方?不知道宇宙人生的真相,不知道十法界依正莊嚴的事實,以為這些假相都是真有,在這裡面起了妄想。妄想是什麼?貪瞋痴慢,這是妄想。在見思煩惱裡,是思惑。起了煩惱,煩惱是什麼?患得患失。順著自己意思的,一定想求得;不順自己意思,一定要想把它踢開,這就生煩惱,煩惱是這麼來的,哪裡曉得全是一場空!諸佛菩薩眼睛裡面看到這些事實,說這些人叫可憐憫者,真可憐!如果是事實,那並不可憐,不是事實,全都在作夢,把夢境當作真的,這才叫可憐憫。這一句話說得非常之好,我們再念一遍:「世出世間種種事相,所謂諸法者,更無他物,只是不斷之因果果因」。這個不斷就是相續相。但是諸位要曉得,是剎那九百生滅的相續相,你了解這個事實,你才會放下,你才肯放下。「於眾生心目間顯現變幻而已」,這真的是十法界依正莊嚴的真相。
【深觀其趣】
你往深處看,往細處看,往極微之處觀察,你看它的義趣,義是你觀察它的道理,趣是趣向,就是觀察它的變化,觀察它的因果。
【因是前因之果,前面一個因的果;果又是後面果之因。】
」
「既不固定,便非實在」,因不是定因,果不是定果,因果也不是個實在的。何況「剎那之間,皆成陳跡。」這個剎那就是平常經上講的,一剎那九百生滅。剎那已經是極短的時間,極短時間裡面還可以分。佛為我們說的這個,一彈指六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滅,實在講是隨順我們世間人說的,再說微細了,真的我們就不可思議!實際上的真相,是不是一彈指六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滅?不止,比這個數量還要多,不曉得要多多少倍!佛講到這些數字,都講得很委曲、很婉轉,要是真正說出來,怕我們聽了迷惑,聽了不能接受,不能相信。因此佛為我們說這些話,略略而說,概略而說,不詳細的說。譬如我們常講,凡夫修行成佛要經過多少時間?如果佛要是給你講無量無邊大劫,我們聽了不學了。沒指望,太長了,這還能學嗎?所以佛略略而說,三大阿僧祇劫;實際上三大阿僧祇劫也很長,聽說三個不多,這個我們就點頭可以接受了。所以給我們講,一彈指六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滅,這是我們可以接受的。實際呢?實際不止,還要細,還要短暫。這裡說了,剎那之間皆成陳跡。《楞嚴經》上講的「當處出生,當處滅盡」,那個當處,此地講剎那,剎那已經相當長的時間。哪裡是剎那?剎那早已經沒有了,早已經不存在了,這是真相。
不明真相的人,底下一句話就說明了,我們世間芸芸眾生不明真相,「苦苦分別,牢牢執著」,這是我們世間人,幹的這個事情,「豈非痴乎」,愚痴!佛說我們愚痴,我們聽了還很不高興,我哪一點愚痴?覺得我很聰明,我不愚痴,我哪一點愚痴?我們在外面說不學佛的人愚痴,人家會跟我們打架,這話說不得的;你讚歎他聰明很能幹,他就很高興,你說他愚痴那還得了!《金剛經》講到這個地方,跟你說愚痴,也許你不至於反對,雖然不高興,但是它講得有道理,不能反駁了,這是真相,事實的真相。
【一切法不過因因果果,次第演變,眩人心目。不能剎那停住,乃執為有實。】
我們就看到這個地方。這幾句要是用現代的科技來做比喻,很好懂!就像我們看電影、像我們看電視,電影、電視就是這個樣子。電視的畫面是怎麼組成的?我想每天看電視的同修很多,懂得這個道理的人大概還不多。電視的畫面是顆粒組成的,非常微細的顆粒排成線,由線組成面,如果你要懂得這個道理,你看電視就開智慧。不懂的人看電視的畫面,懂得的人不是看電視的畫面,是看電子光波在那裡活動。不會看的人,畫面是假相;會看的人,那個電子波動的現象,那是真相。同樣兩個人在看電視,一個看的是真相,一個看的是幻相、假相,那怎麼會一樣?你懂得這個道理,怎麼不生智慧?所以會看電視的人修般若波羅蜜,不會看電視的人在那裡生煩惱,那個心隨著畫面動,喜怒哀樂都表現出來,那是煩惱現前。會看的人,心裡頭「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他在那裡修般若波羅蜜,你說事哪有礙?真的是事事無礙。因為,這個波動的現象,現在科學家也知道,所有一切物質現象都是波動的現象,它不會停,它剎那剎那相續,從來它不間斷。把這個東西執著當作實有,
【自生纏縛,不得自在。】
這是你看錯、你想錯,你被外面虛幻的假相欺騙了。就像我們看電視、看電影一樣,被境界相欺騙了。「其為痴絕,固不待言。」這不但是愚痴,絕頂的愚痴,愚痴到極處了,這還要說嗎?
【法雖非實,卻是自無始來,遇緣即起。】
這個「法」是指世出世間一切法,十法界依正莊嚴,所謂大而世界,小而微塵,都包在這一個字裡面。確實它不是實在的,它沒有實體,都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這是實實在在的。可是它從無始以來,並沒有消逝過,所以諸位要記住,相不會滅的,永遠不會滅。這個道理前面都曾經報告過,相不會滅的,相會改變,相會變。它不會滅,它會變,它為什麼會變?遇緣就變了,前面講因果果因當中這個緣,緣能夠改變它。
【因果果因,剎那相續,曾不斷絕。】
這完全講的事實真相。其實,佛在一切大乘經論裡頭,處處都說,我們聽得也耳熟,雖聽得耳熟,實在講,佛所講的真實義,我們並不能了解。《般若經》裡面講得詳細,講得透徹。《般若經》在整個佛經裡面部頭最大,全部的《般若》是六百卷,《金剛經》是六百卷裡面的一卷,這是說綱要,細說有六百卷,這才講得清楚,講明白了。
【乃一味執空,不知隨緣之理。】
前面說著有,前面這一條是執以為實,自生纏縛,不得自在。六道裡凡夫所幹的,實在我們講凡夫,也要說清楚。欲界、色界的凡夫執以為實。無色界的天人,他執著空,他就是一味執空,他執著空;超越三界之外的,像辟支佛、阿羅漢,他們也執著空,這都錯了。這些人不知隨緣之理,隨緣這個道理、這個事實,他不清楚。普賢菩薩教給我們,「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可見得這些大菩薩,一切諸佛如來,知道隨緣的道理,知道隨喜的功德。
【托勝緣,獲勝果。】
托是依靠的意思,勝是殊勝。在佛法裡面說,十法界,四聖法界的緣就是殊勝的勝緣,六道的緣那就劣,就差一等。四聖法界跟法身大士相比,法身大士的緣殊勝,十法界的緣就劣,這是有差等的。由此可知,最殊勝的緣無過於念佛求生淨土,這個緣是無比的殊勝。我們要知道,文殊、普賢是華藏世界毘盧遮那佛的補處菩薩、等覺菩薩,他們還要發願求生西方淨土,我們從這個地方就能體會到,西方淨土的緣是無比的殊勝。平常我們勸人種善因、得善果,第一善就是念佛求生淨土,這個緣是無比殊勝。
【證本非緣生之性,超然於一切緣生法之外,解纏縛之苦,得自在之樂。】
這幾句話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這就剛才講了,是無比殊勝的緣。我們凡夫要在一生當中證得,除了念佛往生淨土之外,可以說絕對不可能。真如本性不是緣生的,所有一切萬法是緣生的,緣生性空,了不可得。性不是緣生的,它不是空的,決定可以證得,這就是禪家講的明心見性,我們念佛人講的理一心不亂,我們要證得這個。見了性之後,就超然於一切緣生法之外,超越了。六道是緣生法,十法界是緣生法,不但超越六道,而且超越十法界。超越十法界到哪裡去了?這不得已給它起個名字,叫一真法界。諸位要曉得,西方極樂世界是一真法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但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這是不可以不知道的。末後這兩句,離苦得樂,「解纏縛之苦」,這一句就是我們講的,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這些苦統統都解除了,都解脫了。「得自在之樂」,這是大自在,像《般若心經》裡面,我們讚歎觀世音菩薩,觀自在菩薩就是觀世音菩薩,得大自在。
【善學者,以緣生之理,隨機感緣,示種種法,以拔眾生之苦,予眾生之樂。】
般若關鍵就在你會不會學,也就是此處講的善學不善學。果然善學,善是善巧方便,你真懂得,你的成就非常之快速,確實能夠契入華嚴境界。這一次講席當中,也跟諸位多次的報告過,《金剛經》講的是原理原則,《華嚴經》所講的是我們生活當中點點滴滴的細節,就是把《金剛般若》的理論如何應用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那是《華嚴》。《華嚴》講事,本經講理。善學者,那就是善財童子,他善學。善財童子不是專指一個人,這個諸位要知道。凡是善學的人,都稱之為善財童子,所以善財童子包括男女老少、各行各業,只要你善學,你能夠把《金剛般若》的理論、方法,應用在你日常生活當中,工作當中,處事待人接物之中,你就是善財童子。如果你再能夠老實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那你就是普賢菩薩。普賢菩薩不是專指某一個人的,每個人都是普賢菩薩,那就修的普賢行。
「以緣生之理」,這就是說,時時刻刻、在在處處,我們六根緣六塵境界,能提起觀照的功夫。怎麼個提起法?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的這個時候,知道內裡三心不可得,外面緣生性空,了不可得,這就是緣生之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能所皆空,俱不可得。不可得裡面,這就是《金剛經》佛教給我們「應無所住」,這一條你就做到;知道內外俱不可得,就無所住。雖然無所住,可是這個事相現前,我的身體在,你們大家一切事都在,「而生其心」,生什麼心?「隨機感緣」,生這個心。這個心我再把它說明白一點:我明白了,我自在了,我放下了,看看這一切眾生還在迷惑,他沒有放下,他還執著,他對於事實真相還一無所知,我要想方法幫助他覺悟,要想方法讓他知道事實真相,這就叫度眾生,這就叫修布施。這裡面,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統統具足。
「示種種法」,示是示現,不但我們要教給他,而且要做給他看,你不做給他看,他怎麼會相信?要做給他看,做什麼樣子給他?做他心目當中最羨慕、最嚮往的大自在。這個自在,給諸位說,不是有錢,不是有勢力,有錢有勢力並不自在。一天到晚忙得那麼苦,實實在在講,為誰忙的?這就是迷惑。今天世間人忙得不得了,像沒頭的蒼蠅,你問他為誰忙的?他答不出來。糊裡糊塗忙。生,糊裡糊塗,死也糊裡糊塗,這個糟糕不糟糕!這個就錯了。一個很清楚、很明白的人,生活得悠閒自在,快樂無比,這是真正的令人羨慕。表現在外面的,這個大家可以說是沒有一個人不羨慕的,永遠年輕,永遠不老,這是連世間迷在富貴裡面的人他也羨慕。看看自己老了,自己病了,學佛的人不病不老,這就令人羨慕。就像惠能大師所說的,一天到晚、一年到頭,心中只生智慧,不生煩惱,你說這多快樂!你問他,他為什麼不老?他為什麼不病?就是因為他只生智慧,不生煩惱。人為什麼會衰老?為什麼會害病?煩惱太多了。示種種法,要學諸佛菩薩,這個我們也常說,佛菩薩給一切眾生做最好的生活榜樣,我們學佛的人也要學佛菩薩,給社會大眾做一個好樣子,可見得佛法不消極。
「以拔眾生之苦,予眾生之樂。」一切眾生,無論他是什麼身分,無論他是哪一個行業,無論他是怎樣生活的方式,都能離苦得樂。不必要改變他生活方式,不必要改變他的行業,就在他現前本分上,離一切苦,得一切樂。這是佛菩薩為我們示現的,佛菩薩教導我們的,這是真正善學的,會學的。「其不能者」,這個不能就是不善,學般若學偏差了,學走了樣子,這樣的人在現代佛教裡大有人在。所謂學邪了,正法他去修學,變成邪法了。邪法怎麼樣?依靠著佛法的修學,去搞名聞利養去了,這個就是,
【其不能者,勢必墮落。何以故?惡取空故。】
他聽了《般若經》上講這些道理,一切法空,能所都不可得,他就以為沒有因果,因果也是緣生的,也是了不可得,於是隨心所欲,無惡不作。前面說得很清楚,什麼都是假的,都是空的,因果不空。你要是造作惡業,將來必定要墮阿鼻地獄,阿鼻地獄是真的是假的?阿鼻地獄也是當體即空,雖然當體即空,罪還得要受。就好比說作夢是假的,這大家都知道,作夢不是真的。你要是做一個惡夢,夢到老虎吃你,要趕你,你不是嚇得一身冷汗嗎?那種恐怖,你說你有沒有?墮阿鼻地獄就是這樣的,就等於做惡夢一樣,你不好受。你沒有智慧。在那裡,這是假的,老虎也是假的,我讓牠吃吃也好,跟牠結個緣,供養牠一頓,那你就變成菩薩,你就是善學的了。你還要有恐怖,那你是不善。可見得十法界因因果果,都是那個緣在變。但是迷的時候很不容易覺悟,你在夢中遇到苦難的境界,你什麼時候能覺:「我在作夢,夢是假的!」你要有這一念,那就覺悟,那個境界完全就變過來了。所以地獄就變成天堂,這一念之間!但是那一念起不來,別人幫助你也沒用;換句話說,迷得太深,迷得太重,喚都喚不醒,這個道理在此地。古大德為什麼不願意講《般若經》?尤其是《金剛般若》,怕講這部經最大的一個因素,就是怕聽眾聽了之後惡取空,那個麻煩就大了。他要沒有聽到這個,還好一點,對因果還有點顧忌;聽了之後,他錯會了意思,無所顧忌,那個罪過就很重。
【二乘人,但偏於空,雖能超出緣生,而不能利用緣生,則沉空滯寂,成自了漢。世尊呵之曰:焦芽敗種,墮無為坑。此兩種執之病,雖苦樂不同,升沉迥別,然無智慧則一。】
這是說,一個是學般若墮阿鼻地獄的,這個事,實在講是很麻煩很麻煩的。實在講,我們不忍心去講,要在諸位會聽,你能夠會得其中之意就好,你就能生智慧。學佛學走了樣子的人太多太多了,特別是我們這個時代,正如佛在《楞嚴經》上所講,「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把佛經錯講了,講錯了,貽誤無量眾生。眼前雖然得名聞利養,一口氣不來就到阿鼻地獄去了,這是很悲哀的一樁事情。
二乘人是指聲聞、緣覺,阿羅漢與辟支佛這兩種人,「但偏於空」,他們出了三界,斷了見思煩惱,有他放下了,空有兩邊,有放下了,但是他執著空。執著空,所以他們的境界雖能超出緣生,這個緣生是指六道,超越六道輪迴,超越三界,而不能利用緣生。他不像佛、不像菩薩,菩薩能夠利用緣生,度六道眾生,他不離開六道,在六道裡頭遊戲神通,做種種示現,利益眾生,這是二乘人做不到的,佛菩薩是這麼做的。於是他們沉空滯寂,這就是我們常講,小乘阿羅漢證偏真涅槃,偏是偏在一邊,真就是空,他住在空裡面。沉空,佛用這個字來形容,就是他沉沒於空寂的性中。滯是滯留,停止在那個地方,不起作用。他是在一個很寂靜的境界裡面,他不動,這叫自了漢。自己雖然是煩惱、妄想、執著都斷了,很清淨、很自在了,不能利益眾生,佛在經上常常呵斥這些人,說他叫「焦芽敗種,墮無為坑」,無為就是空,他住在空裡頭。諸位要曉得,六道裡面,四空天人也是住在空裡頭,阿羅漢也住在空裡面,但是這個空,有一點不相同,一個是三界之內,一個是三界之外,這一點不一樣。
實在說,佛在楞嚴會上把他們的境界給我們說出來了,在其他經上我們沒看過。佛說二乘人所證得的偏真涅槃,實際上是什麼?猶為法塵分別影事,這個說得清楚,說得明白。這就是告訴我們,小乘人的偏真涅槃,實際上它是定,它是很深的禪定,《楞嚴經》上講九次第定,這個定的功夫等級,它是第九等的,這麼深的定。前面八定是世間定,叫四禪八定;八定是包括四禪,四禪天是四種禪定: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再往上去是四空定,合起來八定;這個八定是世間禪定,沒有超越世間。到第九定,功夫再增上,超越六道輪迴,他們的功夫是第九定,佛說還是法塵分別影事;換句話說,小乘人妄想並沒有斷。這就是說明,為什麼要利用緣生廣度眾生,破妄想分別執著,要破得徹底;小乘人不徹底,不究竟。
「此兩種執之病」,這就是一個學般若學偏差了,變成惡取空,執著空,撥無因果,他連因果報應都不相信,他認為沒有這個東西,這是假的,這是執著空。二乘人也執著空,可是他們的果報苦樂不相同。聲聞、緣覺住偏真涅槃,對自己是樂;那個惡取空的人,錯解般若的人,墮阿鼻地獄,苦!這兩種人,兩種執著之病,那個結果不同。升沉迥別,一個是超越六道輪迴,一個是墮到六道輪迴最底下的阿鼻地獄。講它的因,然則無智慧則一,兩種人都沒有智慧。聲聞、緣覺沒有智慧,錯學般若墮阿鼻地獄的人當然沒有智慧,有智慧怎麼會墮阿鼻地獄?怕有些同修聽了這個話,阿羅漢、辟支佛怎麼會沒有智慧?真沒有智慧,這是實實在在的。佛在大乘經上講,真如本性的三德密藏,三德是法身、般若、解脫,小乘人所證得的,這三種當中只是解脫裡面得一小部分。法身他沒有證得,小乘人沒有見性,沒有證得法身。般若,小乘人沒有,小乘人所證的只是半個解脫而已,還不是真的解脫。三德裡面他只得少分,一點點,這個我們必須要曉得。大乘圓教七信位的菩薩,論斷證功夫跟阿羅漢、辟支佛相等,都是斷見思煩惱,相等的;但是智慧完全不相同,不能比!阿羅漢、辟支佛沒智慧,圓教七信位的菩薩那個智慧就了不起,不相同!
後面這一段為我們做了一個總結。「佛說此一大段文」,這一大段文我們還沒有講到,還在後面,這都是要講這一大段文前面交代的話,囉哩囉嗦說了這麼多。
【意在使人洞知緣生事理】
洞是徹底明白,真正把它搞清楚了。對於一切法緣生的事相,緣生的道理,要搞清楚。為什麼?清楚了,你就不執著,不執著就沒事了,就怕執著。般若裡頭教給我們,空有兩邊都不能執著,執著就錯了,以免執有執空之病。我們再看下面的註解:
【不執有,則人我空。不執空,則法我空。我法雙空,便是洞徹三空之般若正智。】
由此可知,世尊苦口婆心,再再的為我們宣說,真正是慈悲到了極處。為我們說明事實真相,勸導我們兩邊不著,自己在日常生活當中又做給我們看,這叫三轉法輪:示轉、勸轉、作證轉。自己表現給我們看,表演給我們看,目的是教我們開悟,是教我們證果,是教我們明心見性,永脫輪迴。這個利益,世出世間法裡面都沒有能跟它比較的。為什麼不能執有?執著有,就有六道輪迴,你就出不了六道,你說這個多可怕!為什麼不能執空?執空你就不能見性,不能明心見性,不能解決問題。不執有,人我空,破了我執,出了三界;不執空,法我空,破無明、破塵沙,超越十法界。我法雙空,便是洞徹三空之般若正智。般若智慧總綱領就是人空、法空、空空,空也不能執著,空也要把它空去,般若講三空。一空到底,這是般若智慧現前了,心才達到真正的清淨,你心裡頭一個妄念都沒有了。
【便證空有同時之般若理體】
般若理體就是真如本性,你就明心見性,禪宗裡面所謂「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這就是本來面目,你就把本來面目找到了,這個境界也就是圓滿成佛,真的成佛了。
【故曰:通達無我法者,是真菩薩。】
不是假的!前面經文上我們念過,「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那是假的,不是真的,那不是真菩薩。真菩薩無我,通達無我法者;通達無我法,一定要洞徹三空。這個境界在圓教裡面講,初住以上的菩薩,《華嚴經》上稱之為法身大士,從初住到等覺四十一個位次,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這是他們的境界。如果我們能夠空有兩邊不著,空也不著,就能夠證入圓初住的果位。這樣的人念佛,那叫理一心不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實報土往生,不是方便有餘土,當然更不是同居土,是實報土往生。
【布施、受施、施物,皆因緣生法,當體是空,故名為三輪體空。】
我們要不要修布施?要!一定要生心修布施。我們整個的生活就是布施,從早到晚,一年到頭,點點滴滴,與一切眾生相處,全是布施,沒有一樣不是布施。但是不能夠住相,不能夠說「我布施了」,那你就不空,三輪就不空,你著「我」,你著有。也不可以說,因緣生法,當體即空,「算了,我什麼都不要做了」,那你就執空了,你就變成二乘,你就著空了。知道當體即空,而又偏偏在做;做,不空,不執著空;空有兩邊不著,這樣做法。事要很認真努力去做,決沒有一絲毫的執著。所以說,作而無作,無作而作,天天在做,若無其事。天天在做,就在做裡面去練功夫,練什麼?練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練這個。就在生活裡面、工作裡面去鍛鍊,我們佛法叫修行。所以修行在生活當中,在工作裡面,在日常應酬裡頭,這叫真修。由此可知,修行哪要什麼道場,不需要!釋迦牟尼佛過去在世的時候,講經說法都在大樹底下,沒有建道場。到後期才有一些國王大臣護法,才有精舍講堂,以前沒有,以前都是在樹下。雖有講堂精舍,世尊心地還是很清淨,並不以為「我有了道場,我有了講堂!」沒有這個念頭,講堂精舍是施主的,所有權是他的,佛菩薩只有使用權而已。他不要所有權,他有使用權,這個才真正得自在。由此可知,三輪體空就在日常生活當中體現。前面交代的話說完了,下面要講這一段經文了,由此可知,這個經文意思很深,怕你誤會,前面說了這麼多。請看經文:
經【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
科題上,就是這一大段,說明無法可說。這個意思很深很廣,前面我們也透露了一點,很婉轉的透露一些。我曾經跟同修們說,佛的經論沒有意思;如果有意思,那就佛有法可說了。沒有意思,正是透露出佛是無法可說。可是對機就說了,經典雖然沒有意思,對機意思就來了。機,千差萬別,於是它的意思也就無量無邊,對什麼人,有怎麼個說法,對什麼時代的人,有什麼時代的說法,活的,不是死的。所以佛經難就難在這個地方,難在它是活的,它不是死板板的。古來大德們的註解,我們可不可以看?可以看。可不可以用?可以用。但是你要記住,要活用不能死用,死用是死在註解之中,那就錯了,那就不是般若,沒有智慧了,要懂得活用。
這一部《金剛經》,從印度傳到中國來,早期在東晉的時代,鳩摩羅什大師翻譯的,羅什大師那個時代距離我們今天差不多是一千七百年。一千七百多年,代代相傳,傳到今天,經文還是一樣。每一個朝代,那些大德們講《金剛經》,講得不一樣,我們可以從古人註解裡面看到,那個註解講法都不一樣。這就說明經沒有意思,對機在說。對漢朝時候那個機,有對那個機的說法,唐朝時候人的根機跟漢朝人不一樣,必須有新的說法,能夠契唐朝人的機,他們得利益了,這就是為什麼唐人的註解跟漢人的註解不一樣。宋朝人的根性跟唐朝人又不一樣,時間不相同,我們應該能夠體會得出來。古時候社會的變化沒有現在這麼大,它是會變,變得很緩慢。農業時代,大概是幾十年、一兩百年就能夠看出很大的變化;不像現在,現在三年、五年,變化就看出來了,現在的變化太大了。以建築來說,中國那個時候古老的城市,幾十年沒有見,再去,沒有什麼大變樣子。現在新加坡三年不來就不一樣了,路也不認識了。環境在變,人心也在變,你的想法、看法都在變,現在變的幅度太大了。
同樣這一部《金剛經》,我跟諸位同修講的,今年講的跟去年講的不會一樣。為什麼?變了。聽的人還是這麼多,沒錯!你的腦子想法變了,不一樣,這才曉得經是活的,不是死的。《無量壽經》,我在新加坡講了兩遍,好像第一次是八九年。八九年我來的時候在弘法團講了一遍,第二次在這個地方講了一遍,錄音帶都有,你們去聽聽看,不一樣!同樣是這個經文,同樣的經本,內容完全不一樣。這是什麼?講經的難處。學經這一點是非常非常不容易,所以我勸大家學經要開智慧。怎麼開智慧?要放下。你不放下,你怎麼能開智慧?智慧是你本有的,開智慧不難,難在你放不下。你果然身心世界像這樣子空有兩邊都放下了,你看,你不是馬上就是法身大士了?法身大士智慧就圓滿了。佛所有的一切經教,你都通達了,無量義你也都明瞭了。為什麼?你先做到沒有意思,你必須做到完全沒有意思,起作用、對機的時候,自然生無量義,它就能生得出來。就是《金剛經》上講的:「信心清淨,則生實相」,實相般若就生智慧。你心不清淨,你沒有智慧,心清淨就生智慧。什麼叫清淨?統統放下就清淨。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世間法、出世間法,統統放下,這樣才清淨,才能夠生智慧。
第一段講的是示現,做出樣子給我們看。「說法無念」,有人向佛請法,佛就說法;雖說法,說而無說。說是說了,佛是不是聽了別人問一個問題,想一想這個問題我要怎麼答覆他?那就是有念了。別人提出問題,隨問隨答,佛沒有考慮,沒有想到我要怎麼答覆,我要怎麼跟你講,沒有!對他自己來講,無說,他沒有起心動念;對別人來講,有說,佛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怎麼沒說?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釋迦牟尼佛確確實實沒有動一個念頭,沒有起心,沒有動念。你要是明白這個事實真相,你才曉得佛經不能研究,你怎麼可以研究?你這一研究是什麼?全是你的意思,不是佛的意思,佛的意思你怎麼會懂?這是佛法跟世間法不同的地方,修學佛法最難的地方。可是難與易也不是一定的,哪有難易?從難易上來說,有的時候世間法也很難,學好多年還學不會,佛法放下就成了,佛法的難就是你不肯放下。馬上放下,馬上就得,這是佛法容易的地方,你不肯放下那就難。我們無量劫學佛,就是因為捨不得放下,難在這個地方。我們看到別人修行證果那麼容易、那麼快速,人家肯放下,放下一分得一分利益,放下十分得十分利益。我們看註解,此下數節,底下幾節的經文:
【正面是明如來說法之義】
經文表面上說的、看的,都看佛講經說法的義趣。
【而骨裏卻是教菩薩應如何離念。所謂言在此而意在彼也。】
這是佛法讀經、聽經的一個難處,難在什麼地方?意在言外。我們讀佛經,你要不懂這個道理,經典你就不得其門而入。佛的意思在哪裡?在文字之外,文字裡頭決定沒有意思。文字之外,古人所講的弦外之音,你要懂得弦外之音。說法意在言外,你要能夠體會到言語以外的味道,那你就會懂,決不在言語之中,決不在文字之中,是在文字、言語之外,你要從這個地方去體會。
【作是言念,其過何在。在作念我當四字。】
這個地方有「作是念,我當」,這也是假設的一個問題。世尊告訴須菩提:「汝勿謂」,你不能夠這樣說法,不能有這個念頭,「如來作是念」。這個地方不用佛,用如來,如來是講自性,自性裡面沒有念頭。事上可以,心上不可以,如來就是講本性、真心,真心離念,真心裡頭沒有念頭;妄心就有念,所以念叫妄念,真心裡頭沒有念頭。所以,不可以說如來有這個念頭。「我當有所說法」,「我」不就執著我相,就生起我見,那是凡夫,哪裡是佛?哪裡是菩薩?凡夫才起心動念,才有我執,佛菩薩決定沒有。勸他「莫作是念」,不能有這個意思,不能有這個念頭。有這個意思,有這個念頭,錯了!表面這樣說,意思是教菩薩、教這些學生要離念要離相,意思在這裡,所以意在言外。下面解釋有念就是執著:
經【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
這個經義很深很廣,特別是學教,佛門裡面術語叫學教,現在的話叫學講經,學教就是學講經,學講經的人不能不知道重要的原理原則。
【有所說法,謂心中存有所說之法。】
這是這一句話的意思。心裡面講,我要跟大家說法,我想說什麼法,這就錯了!無法可說,你有什麼法好講?一切法緣生性空,了不可得,你說什麼?這個「有所說法」,跟前面的經文「作念我當」,意思是相同的。
【一說此言,其罪甚大。】
實在講,眾生造作這個罪並不曉得,不知道這是有罪,這有什麼罪?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不是這個樣子的嗎?「我沒說錯!」我們覺得沒說錯,諸佛菩薩那個眼睛看到,你犯了很大的錯誤。犯了什麼錯誤?
【謗佛】
毀謗三寶,戒經裡面講,那個罪過是阿鼻地獄。不論你是有意、無意,你了不了解,因為說這個話影響別人,就是誤導眾生,從這個地方結罪。你誤導眾生,你錯解了佛法,誤導眾生,這個罪就重。實在說,佛菩薩不會怪你,你怎麼樣毀謗他,他不會怪你,那個結罪是誤導眾生,從這裡結的。佛菩薩大慈大悲,絕對不會怪你。
【如來空寂性中,那得有念,那復有我。】
《金剛經》上講得很清楚,四相、四見都離了。這個地方的「如來」,諸位要記住,圓初住菩薩都可以稱如來,不一定指究竟圓滿佛。大乘經上常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所以《金剛經》上講的諸佛,就是從圓教初住菩薩講起,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叫諸佛。圓初住的菩薩他就有能力,應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他有這個能力。《楞嚴經》上二十五圓通,我們看到「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裡頭,也講到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那個觀音菩薩是什麼地位?圓教初住,圓初住的觀音菩薩。所以觀音菩薩,大家千萬不要誤會,在釋迦牟尼佛每一個法會裡面,身分並不一樣。在《華嚴經》裡面,善財童子參訪觀世音菩薩,那個觀世音菩薩是第七迴向位的觀音菩薩。法華會上,《普門品》裡面的觀音菩薩,是等覺的觀音菩薩。觀音三經,三經是三個不同的身分:一個是初住菩薩,一個是第七迴向菩薩,一個是等覺菩薩,這個我們不能不知道。不可以聽說觀音菩薩,就含糊籠統,這是太粗心了。由此可知,這個地方稱如來,圓初住就可以稱如來,因為他見性了,從那一分真性上說,就稱之為如來。空寂性中,圓初住菩薩就證得,四相四見完全離開了,所以他沒有念,他也不著相。
【凡作念我當如何,我要怎樣怎樣,是妄想執我之凡夫。】
這是凡夫,這不是佛。
【視如來同凡夫,非謗而何。】
你把佛當作凡夫來看待,這就是謗佛,這怎麼不是謗佛?學佛的人,謗佛的事情太多太多了!我舉個例子給你聽,你就曉得,這都是事實,有一些同修來告訴我:「法師,你叫我們念阿彌陀佛,你叫我們念《無量壽經》,我過去念了好多經,念了好多佛菩薩,現在不念,那佛菩薩不怪我?」你把佛菩薩當作什麼人?謗佛!佛菩薩心多清淨,清淨、平等、慈悲,你還把他當作普通人?我得罪他,他要找我麻煩了。不但沒有把佛菩薩當作好人,把他當作惡人,把他當作一個有報復心的,得罪他不得了,麻煩大了!把他當作這種人,現在我們講,當作黑社會的人,你說你這個罪過大不大?他起這種心,動這個念頭,這還叫學佛?糟了!鬼神你得罪他,他才會找麻煩;佛菩薩得罪他,不會找麻煩。但是你這種心,你把佛菩薩當作是個凡夫,還當作是個惡凡夫,還不是個善凡夫,這個罪很重。結罪是從這裡結的,不是得罪佛菩薩、佛菩薩找你,不是這個意思。這是我們必須要曉得。如果你過去修行不如法,現在如法了,專門學一部經,專門念一尊佛,你過去拜的那些佛菩薩看到,歡喜得不得了,你這才算對了!喜歡都來不及了,怎麼會找麻煩?這是世間一般人不懂得這個道理,不了解事實真相,產生這麼大的誤會,這個誤會就造罪業。
【法身無念無說】
這才知道,就是真心,法身就是真心,真心離念,就是清淨心、平等心,無念無說。
【報身、化身有說而實無念】
要記住這一句,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在我們這個世界示現八相成道,示現說法四十九年,他是有說無念,這個要知道。不但佛說法有說而無念,菩薩、羅漢說法也是說法而無念;再往下面看,許多祖師大德們說法也是有說而無念,我們不能不知道。我們學習要從這個地方學,那就正確,就沒有錯誤了。你能學到真的東西,真的東西是自性裡頭,不是心外求法,心外求法就錯了。釋迦牟尼佛講這麼多經典,我們依照這個求,行不行?我們要是真正答覆,那就是須菩提的話,「不也,世尊。」這個「不也」,不是否定詞,也不是肯定詞;不能這個說法,意思就是說,也可以也不可以。怎麼說也可以?展開釋迦牟尼佛所講的這些經論,引發自己的自性般若,可以,那沒錯。譬如《金剛經》擺在我們面前,用釋迦牟尼佛作緣,把我們自性般若引發出來,那怎麼不可以?是可以。我講的《金剛經》,不是釋迦牟尼佛的《金剛經》,是自性的《金剛般若》,這就是可以。假如說,死在這個文字當中,自己智慧沒有現前,還是依照釋迦牟尼佛的這個經文來講,又把他的意思講錯了。釋迦牟尼佛沒有意思,我們這裡講了好多意思,好多意思都是自己的意思,不是佛的意思,這就不可以。所以亦可亦不可,是這麼個道理。由此可知,特別是佛的大乘經,大乘經都是從實相般若裡面流露出來的,都是從真如本性裡面流露出來的,你怎麼能講?我們求學不能不明白這個道理,不能不懂得怎樣去修學。所以《般若經》上教給我們的大原則,從哪裡學?離相離念。果然離相離念,佛的一切經論,你自然通達,自然明瞭了。就像唐朝六祖惠能大師一樣,他心地清淨,「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一切佛的經典,你念給他聽,他就會給你講,講得非常妙,講的能叫聽的人都開悟。他有沒有念?沒有念,有說無念。我們舉惠能大師,大家都很熟悉,他跟諸佛菩薩一樣,有說無念。可見得中國在歷史上有這種人物,可以拿他來做證明,這不是假的。
【經文特舉如來,意在顯此。】
所以他不說佛,他說如來。這個諸位要記住,從圓教初住菩薩,只要明心見性,破一品無明,見一分真性,都可以稱如來;就那一品性上,那就稱如來。今天就講到此地。
金剛經-第88集請掀開經本第二百一十一面,第五行,從小註第三段看起。
【佛之說法,無非對機,法亦緣生,緣生體空,故法本無法,說即無說。】
前面跟諸位說得很清楚,諸佛菩薩乃至於一些祖師大德們,講經說法確確實實是有說而無念。說一定是對機,如果沒有機感,機是能感,佛菩薩說法要能應,感應道交,如果沒有眾生這些機感,佛就無有法可說。縱然有感有應,前面說過了,在相上有說,實際上無念,無念也就是無說。因此我們曉得,既然是有能感所感,那就是緣生,所以說法也是因緣所生。不但是世尊為我們說一切法,即使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為眾生說法,也不違背這個原則,這是我們一定要知道的。凡是緣生之法,都沒有自體,當體即空,「故法本無法,說即無說」,無說即說。說跟無說是一不是二,這才能夠歸到前面經文裡面所說的一如、不一不異,才能夠符合這個原則。這個原則要用現代人的話來講,就是所謂真理,一定回歸到這個真理。佛門裡面,我們也常常聽說「萬法歸一」,那個一就是不一不異,也就是諸法如也,諸法一如,就是這個意思。能夠符合這個原則,這是正說;如果不符合這個原理,那就是邪說。法是正說、邪說,差別在哪裡?差別在這個地方。既然是緣生,因此法也不能夠執著;換句話說,也不能把它放在心上,放在心上就錯了。心要清淨,心要空寂,心裡面不能有一物。
【佛何以能不起念隨緣說法】
很多人確實有這個疑問,我們也會有。我們要跟人家談個問題,心裡總要先有念頭,沒有念頭怎麼說得出來?尤其說得這麼有條理、有層次,一點也不亂。這個究竟是什麼原因?這個也給我們解答了,
【前修因時悲願薰習之力是也。】
總而言之,佛是過去生中在因地裡面,正如同我們現在一樣,我們天天發願,時時刻刻都發願要度眾生,要為眾生說法,成佛之後這個願力的力量很強大。我們知道,凡夫起心動念都為自己,從來沒有想過佛法,沒有想過為眾生。生生世世不起念則已,起念,頭一個是我,這個是業力,無始劫以來業力的薰習也了不起。《地藏菩薩本願經》裡頭所說,「業力能敵須彌」,可見得業力非常的強大。成了佛,業力消了,把業力轉變成願力,所以諸佛菩薩的願力非常廣大。
【此理《金光明經》說之最詳】
《金光明經》也是屬於般若部的,這個經裡對於這個問題講得很多,講得很詳細。底下引用一段《金光明經》裡面說的:
【經曰:佛無是念,我今演說十二分教,利益有情。】
諸位要知道,這個念頭沒有成佛的時候有,像我們現前有,有這個念頭;成了佛之後,為什麼沒有這個念頭?諸位要曉得,怎麼成佛的?離相離念才成佛的。如果這個念頭還有,沒離,那他是凡夫,他不是佛。佛決定是離相離念,雖然離相離念,但是無始劫來生生世世這個願力的薰習,這個力量在。這個力量如果不遇緣,這個力量不起現行,不起作用了,佛確實沒有這個念頭;如果有一個眾生要求佛,這個念頭眾生就有感,眾生有這個念頭,佛自自然然就有應,雖然不起念也有應。為什麼不起念也有應?無始劫願力薰修的作用就起現行,是這麼一個道理。所以眾生有感,佛有應;雖有應,確實無念。
佛現身無念,像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示現八相成道,他有沒有念?沒有念。絕對不是說:這個地方眾生機緣成熟了,應以佛身而得度之,我要到那裡去投胎,去八相成道現佛身。要是有這個念頭,他就是凡夫,他就不是佛菩薩。確確實實沒有念,示現八相成道、住世八十年,沒有念,沒有這個意思。也沒有說,「我一定要在那裡住世多少年」,沒有。來無念,去也無念。那為什麼剛剛好住世八十年,不住世一百年,不住世六十年?這個問題都在一個「緣」字,機感相應。這個地方有眾生的感,他就多住世。這個緣要是盡了,他就滅度,他就不住世。佛住世、菩薩住世,乃至於真正有修行的善知識住世,完全是看這個地區的眾生,還有沒有得度之機。這樣說法還是不太好懂,我們要說白一點,佛住世就是問一問這個地方,還有沒有人相信佛的話?還有沒有人聽佛講經說法,能依教奉行?如果有,佛決定住世;如果沒有了,佛就不住世。所以佛住世不是為自己,是為這個地方有沒有眾生肯跟他學習。這個學習要真學,不是假學,假學沒有用。我們很想聽經,聽了一句也做不到,那個沒有用處,那個佛不住世。聽了真幹,真正改過自新,有這麼一個人,佛都不會走,所謂是「佛氏門中,不捨一人」,一個人真正肯依教奉行,肯認真修行,佛都住世。由此可知,佛滅度,就說明那一個時代、那一個地區的眾生,已經不肯依照佛的教訓去修行,不肯依教奉行,佛住世毫無意義,示現般涅槃。
【又曰:然由往昔慈善根力,於彼有情,隨其根性、意樂、勝解,不起分別,任運濟度,示教利喜,盡未來際,無有窮盡。】
這一段的意思,跟《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完全相應,也是說明佛為什麼不起念說法度生,從來不起念。由然是自自然然,一絲毫勉強都沒有。自自然然是由過去生中,往昔是過去生中,慈悲善根之力。這個慈悲善根之力,過去生中生生世世發願度眾生,像我們現在依照古佛這個四弘誓願來發願。第一願「眾生無邊誓願度」,這是因中所發的慈悲大願。成了佛之後,不但是成佛,實實在在講,從我們《金剛經》的教義裡面來說,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是圓教初住菩薩的地位,從這個時候起,就沒有念了。《金剛經》的標準,四相四見斷掉了,沒有了,就證得圓教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樣的菩薩,在十方法界就跟如來果地上一樣,感應道交;眾生有感,菩薩就有應。眾生心目當中希望佛來教化他,應以佛身而得度者,他自自然然就現佛身。至於他現什麼樣的身分,像《普門品》裡面講的,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身,三十二應身沒有念,不作意的。「我要現個什麼身」,哪有這種念頭!自自然然與一切眾生感應道交。而眾生那個感極其微細,這個我們要曉得。
以釋迦牟尼佛為例子,世尊當年出現在我們世間示現成佛,夜睹明星,悟道成佛。他成佛了,人家看這麼一個出家人,在菩提樹下打坐,誰知道他成佛?誰去親近他,請他來說法度生?沒有人,沒有人認識。在這個時候,如果沒有人啟請,佛立刻就入般涅槃,就走了,我們肉眼凡夫不知道佛應化在世間。由此可知,這個世間人,以後佛教化這麼多眾生,這都是機感。我們這個感連自己都不曉得,就好像電波一樣,太微弱了,自己都沒有發現,可是佛那個地方就感動了,佛就有應。可是佛現身,還是要有人啟請,世間沒有人啟請,有菩薩們幫忙,菩薩變化成淨居天人,淨居天就是四襌。四禪很特別,四禪有九層天,除了正常的三層天之外,還有個外道天,叫無想天,那是外道天,修無想定到那裡去往生的,這都是凡夫天,四層是凡夫天;除這四層之外,還有五層,叫五不還天。那裡面是修行人,大小乘統統都有,這些人他們知道,他們有很深的禪定;換句話說,極微細的感動他發現了,這一觀察,佛成佛了,這還得了!沒有人啟請,他們趕快就下來,變化成人身向佛請法,佛這就住下來,就不入般涅槃,淨居天人代我們啟請。等到他一開口說法,我們這才知道這個人了不起,這個人有學問、有道德,我們應當跟他學。這是我們在經典裡面看到的,所以感應的力量在最初是相當薄弱。
於彼有情,這些有情就是有感的,也就是講機緣成熟的,與佛有緣。我們大家與佛統統都有緣,緣的厚薄不一樣,淺深不一樣。緣淺的,這一接觸佛法,聽個幾次經就不來了,這緣淺的;一部經聽完了,欲罷不能,還想聽的,這緣深的;機緣有淺深不同,這是一個說法。另外一種說法:緣深的,這一生當中就證果,這一生證果;緣稍微淺的,這一生當中開悟不能證果;緣再淺一點的,這一生當中他能夠行善,他能夠修福,他不能開悟,這又是一種說法。總而言之,與佛的緣有淺深厚薄不相同。於彼有情,隨著他的根性,隨著他的意樂,意樂是他喜歡。世尊當年在世,為什麼說了這麼多經,說了這麼多的法門,是隨眾生的根性,隨眾生的愛好,這個意樂就是愛好。還得要隨眾生的「勝解」,他能夠理解的,有些經講得很深,許多人不能懂,只有少數的人懂;少數的人,佛也不捨棄他。有些人智慧比較差一點,根性魯鈍,佛就跟他講淺一點。這就說明,一切大小淺深的根器遇到佛,佛為他說法都能得利益。佛說法隨眾生的根性、意樂、勝解,都是自然的,都是無念,「不起分別」,不起分別是無念,皆是無念。都是自自然然,「任運濟度」,濟是救濟,度是幫助他,幫助一切眾生。「示教利喜」,這一句是說,接受佛教導的這些眾生,他們所得的利益。剛才說過了,根器大的、緣深的,得大利益;根機淺的、緣薄的,得小利益。於是佛法就有五乘;人、天、聲聞、緣覺、菩薩,這是大分,細分太多太多了。教給眾生,利是利益,使他得利益,使他得法喜、得歡喜。末後這兩句:盡未來際,無有窮盡。從圓初住開始,一直到究竟果位,他們的應化都是盡虛空遍法界,哪裡有感,哪裡就有應,感應道交不可思議。
【不起分別而自然合度,所謂任運是也。】
這是解釋什麼叫任運,任運是自自然然,決定沒有分別,決定沒有執著,決定沒有起心動念。這個樣子,眾生有感,佛菩薩有應,叫任運,任運是這個意思。我們做不到,我們都是起心動念,起心動念的感應很粗很粗,這個粗的感應的確有。中國諺語所謂母子連心,母親這一生當中,時時刻刻都念著兒女,如果這個兒女很孝順,無論在什麼地方,無論在什麼時候,也是念念想著母親,彼此當中有感應。但是這種感應有念,那個感應的波就很大,幅度很大。佛菩薩跟一切眾生的感應,那個波非常微細,甚至於我們自己都不曉得,但是確實有感,佛才會有應,這都是任運的。
【何故能如此耶?由於往昔在因地時,悲願具足,深觀緣生,薰習成種之力使然耳。】
這裡面講的意思,跟前面《金光明經》上講的可以說是一樣的。但是有一句,「深觀緣生」,這一句不能夠忽略,這一句我們應當要學習。時時刻刻,一切時、一切處,我們對人、對事、對物,要把佛在《金剛經》上講的這些道理,給我們說的這些事實真相,就要在生活當中,對人、對事、對物,要提起來勘驗一下;這個在佛法術語,就叫提起觀照的功夫。那個利益無邊,利益是什麼?開智慧,破迷開悟。自自然然你也就放下了,這個放下就如同諸佛菩薩,漸漸在一切法裡面,學習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跟一切眾生往來,慢慢的也有一點任運的味道了,任運好!非常自然,一絲毫都不勉強,心地清淨,智慧增長,那個的確是有受用。這就是深觀緣生,薰習成種的力量。在果地上,到你證到圓初住,那就是真實的果報,就能夠跟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感應道交。
【經曰:依法如如,依如如智,能於自他利益之事,而得自在成就。】
我們先說這一段。「如如」就是講的真如本性。為什麼說兩個如?第一個「如」是體,是真心的本體,第二個「如」是它起作用,起作用就現相,所謂性如其相、相如其性、性相不二、性相如如,就是這個意思。由此可知,如如兩個字,把虛空法界所有一切法都說盡了,一個是性,一個是相。「法如如」,把體性說到了,依法相跟法性。再依「如如智」,如如智就是自性本具的般若,也沒有分別,也沒有動念,本性裡頭本具的般若智慧。「能於自他利益之事,而得自在成就」,這個境界不是我們的境界,所以很難懂,是圓初住以上的境界;也就是說,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是他們的境界。他能夠得大自在,就是《普門品》裡面講的三十二應,三十二應就是大自在的落實。現身自在,身相自在,想現什麼身相就現什麼身相。壽命自在,壽命長短自在,無有一樣不自在。後面一段這是講到說法自在:
【依法如如,依如如智。】
只要我們讀到這兩句,就知道這是法身大士,法身大士所依的。不像我們現在,我們現在依什麼?我們依的是業。無量劫以來所造的那些善惡業,我們依這個就很不自在,所以我們的身是業報身。果跟報還要搞清楚,我們這一生得人身是果,過去生中修五戒十善的因,修因你就得果,得這個身是果。這個人身這一生的享受那叫報。果是果,報是報。譬如,同樣我們得人身,果是一樣,報不一樣;有人富貴,有人貧賤,那個報不一樣。果是果的因,報是報的因。這個報,佛跟我們講修布施,三種布施: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果則是修五戒十善。可見得果報各有因緣,因緣非常複雜。
【而說種種佛法,乃至聲聞法。】
這是舉一個例子,聲聞是小乘。說種種佛法,五乘佛法都說。下面有解釋:
【法如如,法謂法性,如謂真如。後如字,謂一如也。】
這就是我們剛才講,性相、體用,一個意思,說是法性真如一如也。法性就是所有一切萬法的體性,我們稱之為法性,這是籠統的說。分開來說,這是佛經上常講的,有情眾生叫佛性,無情眾生叫法性;但是佛性不能包括法性,法性可以包括佛性,法性的範圍大。這是情與無情這樣的分法。真如就是自性的本體,法性就是一切法相的自性,它跟真心本體是一不是二,叫一如也。
【是說法性真如而一如,此根本智之異名也。如如智,如是一如,後如字,謂真如。智謂根本智。即真如根本智一如,即後得智之異名。根本智照真,後得智照俗。】
這幾句話需要解釋一下,否則的話很不好懂。法如如,此地解釋為根本智,根本智無知,《般若經》上所謂「般若無知,無所不知」。無知叫根本智,佛法的修學,我們知道它的目的是求智慧。戒定慧三學,戒是手段,定也是手段,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慧才是目的。慧就是智慧,智慧有體、有用,智慧之體,就叫它做根本智;智慧的作用,就叫它做後得智。求智慧先要求根本,像樹一樣,你要是沒有根本,哪裡有後得!後得是什麼?枝葉花果。沒有根,哪來的枝葉花果!先求根本。根本智是什麼?無知。根本智就是離相離念,所以般若無知,離相離念就恢復自性。智慧從哪裡來的?智慧不是從外頭求來的,是我們真如本性裡頭本來具足的。
佛法常常把水比作心,這很有道理,把水比作心。水在平的時候像一面鏡子一樣,外面境界照在裡面照得清清楚楚。水為什麼能照?它本來就能照。我們的心為什麼一切都知道,有那麼大,它本來就是這樣,就像水能照一樣。從能照來講,叫它做般若智慧,但是它一定要清淨、要平,它才能照。如果這個水起了波浪,混濁不平,照的作用就沒有了。我們今天的心,既混濁又起波浪。波浪是什麼?分別。混濁是什麼?執著。執著,心就不清淨;分別,心就不靜,就動了。所以叫你要持戒、要修定。持戒修什麼?恢復到自己心的平靜。持戒,恢復清淨心;修定,恢復平等心。心要是清淨平等,照的作用就起來了。所以這叫無知,般若無知,這叫根本智。
後得智,如如智,依如如智,如是一如。它這個字是一個樣子,一共是用了四個如如,四個如如講法不一樣,前面的依法如如跟底下後頭的依法如如,不是一個意思。後面這一句是承前面這一句來的,後面這個「如」是一如,如如下一個如字是真如,一如跟真如是一不是二。智,這是根本智。「即真如根本智一如」,這個地方要特別注意,真如跟根本智合起來,合成一,這才叫做後得智,這句話很重要。我們今天拼命求智慧,有沒有智慧?沒有!所求得的是什麼?佛經裡面所講的世智辯聰而已,不是真智慧。真智慧,我們離開這個文字,離開文字好講一點,我們講它的意思,就是宇宙人生事實的真相,要跟根本智合在一起。這個話你要是聽不懂的話,我們從比喻當中來說,就是一切現相要跟水在清淨平的時候合在一起,裡頭不就照清楚了嗎?清淨的水的本體,那叫根本智;水中所現的一切現相,那叫後得智。水乾淨,平是平等,沒有波浪,這叫根本智。現的這些現相,清清楚楚,一點都沒有錯,那叫後得智。
我們為什麼沒有這個智慧?剛才說了,我們的心污染,不乾淨,我們的心動;照也照了,照的那個相,現的那個相,是零零碎碎,斷斷片片,連不起來,所以你見不到真相,你所見的是妄相。這個波現的是這麼一塊,那個波現的是那麼一塊,好比是這樣的,把事實真相把它分開了,分成許許多多的碎片,只看到碎片裡面很小一部分的現相,而沒有辦法看到整個全體的景觀,就好比是這個比喻。這裡頭的文字是這個意思。
「根本智照真,後得智照俗。」真是體性,一切萬法的法性,也就是照體。後得智照假的,照現象,照一切萬法的現象;根本智照它的體。譬如,《金剛經》上有兩句話,合在這個地方意思就很明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凡所有相」,那是後得智照俗,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是根本智照真。一切法、一切現象,緣生性空,了不可得。但是要知道,智慧起作用的時候,一定是後得智跟根本智同時起來的。所以他兩邊不著,這是佛苦口婆心教導我們的。凡夫著有,不知道空,偏在俗這一邊;二乘人著空,捨棄了有,偏在執著性的這一邊。於是凡夫有用無體,二乘有體無用,這都是病,都不圓滿。佛教菩薩兩邊不著,兩邊不離。不著空,沒有離有;不著有,沒離空,兩邊都是不即不離。心地清淨,不著有;講經說法,不著空,空有兩邊都不著,這就是智慧現前,根本智跟後得智現前。了解這個意思,就懂得佛菩薩說法,說而無說,無說而說。因為他有根本智,無說;因為他有後得智,他有說。所以,說而無說,無說而說,這是講的這個意思。下面有這個比喻:
【水鏡無塵而發光】
這用兩個比喻,一個是水,一個是鏡子。鏡子也能照,如果這個鏡子上落了很多灰塵,它就不能照,一定要把灰塵擦乾淨。《壇經》裡面,神秀法師的偈子比喻,心如明鏡臺,要常常勤拂拭,勿使惹塵埃,他就用鏡子來比喻,所以要把它擦乾淨。
【依於此光,故能現相。】
這從比喻上說,水在乾淨的時候,一塵不染的時候,不起風浪的時候,跟鏡子在不染灰塵的時候,都有照的作用,都能夠現相。
【佛性亦然】
這是比喻佛性。佛性就是覺性,我們的真心本性就像鏡子一樣,就像水一樣,一塵不染,平靜的時候,就是清淨平等的時候,它自自然然的現相。這個現相,就是與虛空法界一切眾生起感應道交;這個起感應道交是自然的,確確實實沒有念頭。
【無念空寂,則智光圓遍。】
這個智慧光明圓滿,盡虛空遍法界,哪個地方有感,哪裡就有應。十個地方感,十個地方同時應;一百個地方感,一百個地方同時應。這一點諸位要曉得,不會說這個地方先,那個地方後,沒有。沒有先後,沒有分別,所以他才能做得到,這就是世俗所講的神通。世俗人看到,這是神通,分身,無量無邊的分身,我們在《梵網經》上念到「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這就是千百億化身,同時變化的,統統都沒有念頭;如果有念,就不能變化。我們今天沒有辦法變化,什麼原因?念沒斷,因為有念,四相四見,四見就是念,就是念頭。四相四見沒斷,所以一個身也變化不出來;如果說四相四見都斷掉了,就千百億化身,那個就是智光圓遍。
【依此智光,故空寂無念中。】
一定要做的,這就是根本智,空寂無念就是根本智。
【而得種種之事自在成就】
事自在成就就是千百億化身,這屬於後得智。
【可見自在成就,正由無念空寂而現智光。】
說明後得智正是由根本智而來的,無念空寂是根本智。明白這個道理,知道諸佛菩薩、祖師大德們,他們是怎麼說法的,說到令一切眾生都能夠相應,都能夠開悟,都能夠契入。這法叫妙法,妙在哪裡?無說而說就妙,有說而說就不妙了。要在這裡學,要在這裡下功夫。但是我們是凡夫,業障深重,從哪裡學起?還是要從有說而說學起。但是你一定要記住,必須從有說而說一定要進入到無說而說才行。這個事情難,難在哪裡?我們煩惱不能斷;斷了煩惱,破了無明,這才能入這個境界。
我們看近代的一些祖師大德們,諦閑老法師,這是近代大家公認的,沒有話說的,圓瑛老法師,這都是很難得的善知識。民國初年講《華嚴》的應慈法師,講戒律、講淨土的慈舟法師,不是上次來的那位慈舟法師,名字相同。這些大善知識,我們很清楚、很明白,他們沒有離相,他們沒有離念,他們不是圓初住的菩薩,但是他們說法也相當契機。甚至於我在臺灣親近的李炳南老居士,他講經說法有沒有說?有說。他講經的那天要準備一天,他那一天不見客,準備一天。可是他老人家常常跟我們說,他用那麼長的時間,那樣用心的準備,一上講臺,他所準備的東西統統用不上,所說的不曉得從哪裡來的?但是他還是要準備。這個道理我們要懂,這是比此地講的那是差很遠,低了很多,從層次上來講,低了很多。這是什麼道理?以前李炳老把這個方法傳給我,我這個講經,這一生講經,得力於李老的傳授,四個字:「至誠感通」。我們沒有能力斷煩惱,我們用真誠的心求感應。講臺上所說出來的,感應道交,不是自己有能力說的,這個話是真實的。
最近在中國、在外國,有不少的同修把我的這些錄音帶都寫成書。很多人寫成書,我沒有看過。最近我在看一份《無量壽經》,他們整理出來的講記,要我改改。我看了之後我有很大的感觸,我寫不出來,真的寫不出來,怎麼會講出來?這是實實在在的。不但長篇的大經我寫不出來,短篇的文字我也寫不出來。我有很多年很多年沒有寫文章,一封信我都懶得寫,寫不出來。《無住生心》那個小冊子也是你們看到的,那是有一些同修找我講一點東西,講個十分鐘、十五分鐘,錄下來,他們把它整理出來文字,我一看看也不錯。怎麼講出來的?不知道!這就是
【今謂如來作念我當說法】
如果我們起了這麼個念頭:「如來動了個念頭,要為眾生說法,要到這個世間來示現作佛」,這就錯了。
【便同凡夫,豈是如來。】
這是六道的凡夫,絕對不是佛菩薩。我們講菩薩,就是圓教初住以上,但是圓初住以上都可以稱如來,因為他見性了,他用的是真心。
【既不空寂,又豈能說法自在?】
凡夫能說法,不自在。為什麼不自在?沒有空寂,道理在這個地方。要想說法得自在,那個心要空寂,心裡頭不能有東西才行!我們在祖師大德裡面去看,最明顯的,說法自在的,無過於禪宗六祖惠能大師,他不認識字,他說法自在。他也沒有念過經,你把經念給他聽,他就跟你講,他講得很自在。你要問為什麼?他心空寂,他心像一面鏡子一樣。你念給他聽是感,他立刻就回應,回應的決定正確而沒有錯誤。為什麼?他的心裡頭沒有污染,他沒有是非人我,沒有貪瞋痴慢,所以他應的就純正,一點都沒有錯誤,道理在此地。
明白這個道理之後,我們學佛的人修什麼?修清淨心。要想修得清淨心,這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諸位要記住,不是說你不要了,那你就把《金剛經》聽錯了,《金剛經》叫我們放下,「好了!回家去一切都放下,家也不要了,兒女也不要了,事業也不要了」,那成什麼話!那不把世間法都破壞了嗎?所以你不能聽錯,這個放下是心裡放下,心裡面決定不要再牽掛,不要再去想這個事情;不想這個事情,不牽掛,那我這個事情能做得好嗎?做得更好。為什麼?智慧現前了。你從前做事是用思考,用分別心,有得失心,有分別、有執著在做,做得不好,做得很累、很苦,做得不圓滿。現在統統放下了,一切都不分別、不執著,沒有妄想了,智慧現前,你做得比什麼人都好。你要不相信,你就拿講經做個比喻,你看菩薩,講經不起心動念,講得這麼好;我們這些人講經,起心動念,一天到晚在準備,忙得不亦樂乎,講得不好,不就是這個道理嗎?講得不好。你從這一點當中你去體悟,然後你才曉得,我們生活工作,心清淨、心平等,萬緣放下,一定做得比從前好,比以前做得高明,做得圓滿,你的生活也過得幸福,也過得快樂。因為你生智慧,你的生活裡面充滿了智慧。不學佛的人,你的生活一天到晚充滿了煩惱,你過的是什麼日子?煩惱裡頭過日子,那你怎麼不苦!佛菩薩為什麼快樂?在智慧裡面過日子,他不是在煩惱裡面過日子,轉煩惱為菩提,那個日子過得很自在,過得很快樂。這一段經文主要是教給我們這一點。
【正所謂以輪迴見,測圓覺海,無有是處。】
後頭一句是批評。凡夫對於佛菩薩,在那裡亂猜,在那裡推測猜想,全錯了!這個推測猜想是輪迴心,輪迴的見解,你怎麼能夠明瞭諸佛菩薩的境界,那不可能。這個地方要細心體會,然後我們搞明白了,我們才知道從哪個地方學習,才能得到佛法真實的利益。我們看末後一段:
【諸佛菩薩說法,如空谷傳聲,有感斯應,初無容心。】
這幾句話是形容,佛菩薩說法那個事實狀況說不出來的,真的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此地的形容,像畫畫一樣,烘雲托月,月亮畫不出來,畫一些雲彩,當中空一塊,那就叫月亮。這個地方說法,就是有這個味道。佛菩薩的境界說不出來,從旁邊側面來形容,猶如空谷傳聲。空谷傳聲,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這個經驗,在山谷裡面我們長叫一聲,迴音,那個傳聲是迴音。你的音聲長,迴音就長;你的音聲短,迴音也短;你音聲響亮,迴聲也響亮。我們發出的音聲是感,迴音是應,感應道交,用這個來做比喻。「有感斯應,初無容心」,它確實沒有心。我們在山谷裡長嘯一聲,那山谷難道還起個念「這個人叫一聲,我趕快回他一聲」,沒有這個念頭,沒這種心。這就說明無念,說明空寂。
【大叩大鳴,小叩小鳴,適如其分,自然而然。佛之說法,如是如是。】
佛給我們說法,真的是恰到好處,所說的完全是應眾生的根機。我們現在中文翻譯的《大藏經》,釋迦牟尼佛當年所說的,說這麼多法,實在講是應當時之機,恰如其分。如果當時,我們這個地球上的大眾,沒有這種根機,佛決定不說這個法門,沒有感怎麼會有應?感應道交!
再說祖師大德講經說法,祖師大德講的經、說的法,都是釋迦牟尼佛的經,釋迦牟尼佛的法。前面曾經跟諸位報告,每一個時代,某一個地區,法師講《金剛經》,不一樣,講得不一樣。講得不一樣,我們不得而知,但是我們看《金剛經》的註解就明白了。《金剛經》自古以來的註解有一百多種,沒有一種是一樣的,有一樣的那何必要註?都不一樣。為什麼註得不一樣?佛滅度之後,這些眾生要想學《金剛經》,機感不一樣。當然這種感應,沒有佛當年那種感應來得純,因為佛無念、無心。祖師大德他們的心比我們清淨,這是真的。如果他們心跟我們心一樣,那我們展開經看不懂,他也看不懂。為什麼我們看不懂,他能看得懂?他的心比我們心清淨。由此可知,你看經典裡面的義趣,你能夠看多深?你能夠看多廣?完全跟你的清淨心有關係,跟你廣學多聞沒有關係,決定沒有關係。你廣學多聞,說老實話,反而產生了障礙,這個我們可以很明顯的看得出來。
我們看有一些法師講經,我在早年學講經,有一個同學明性法師,這個人已經過世了,不在了。我們同學當中,他是最用功的一個。早晨天沒有亮,就起來打坐、讀經;到天剛剛明亮的時候,他就跑到山上,一個人坐在那裡,經本展開,對這些樹木花草講經說法。從前生公是對石頭,他對樹木花草,一個人好用功,就講經說法,每天這樣練,苦練,寫的講義一大堆。我們知道他很用功,有一次大家請他上臺講經,講了一次之後,沒有人再請他了。他是真用功夫,蒐集十幾種古大德的註解參考資料,湊成一個大拼盤,端出來什麼都不是,吃力不討好。花很長的時間,講一段經文,叫人聽了之後,不曉得你在講些什麼。所以,你廣學多聞有什麼用?蒐集十幾種註解,統統合在這裡講,到底是講的什麼?我們從這個地方去體驗。這個經法講得好,能夠契入人心,不是廣學多聞,完全是清淨心。你能夠在這一部經上講多深、講多廣,與清淨心有關係,與廣學多聞絲毫關係都沒有,這一點要很細心去體會。
六祖惠能大師,惠能大師講東西一樣參考都沒有。他跟法達禪師講《法華經》,講的是不多,但是法達開悟了,開悟就不要講了。跟無盡藏比丘尼講《大涅槃經》,那個時間長,無盡藏比丘尼也開悟了。六祖那個時候年輕,剛剛離開黃梅,在避難的時候遇到無盡藏比丘尼,他那個時候二十四歲。經沒有聽過,註解也沒有,也不認識字,無盡藏比丘尼把《涅槃經》念給他聽,他聽了之後就跟她講;這部經講下來之後,無盡藏比丘尼開悟了。學在哪裡學?學清淨心,學放下。頭一個要把名聞利養放下,那個東西害死人,要把五欲六塵放下,這些東西沾上一個就完了,你就沒有法子。所以念頭要轉過來,念念為佛法,念念為眾生,你用這種心去感,諸佛菩薩都有應,才能真正達到感應道交。請看下面一段經文,科題是「本無可說」,這是真實話,句句真實。
經【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你不要以為真的有所說,這個才與前面的經文相應。前面告訴我們,「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佛法是法寶,寶要好好的收藏,要好好的保護不能把它丟掉,怎麼可以捨棄?這個地方把所以然說出來。因為本無可說,所以佛法不能執著,法要捨,也就是說,心裡面不可以有佛法,有佛法就糟了!「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你一肚子裡裝了佛法,那完了,那就大錯特錯!所以法尚應捨。
【無法可說,意顯本無可說。何以本無可說,以本來無法故。既本無法,那有可說。】
這個話的意思很深,確確實實沒有法。再給諸位說,這個世間確確實實沒有事,你天天做的那個事,做得很冤枉。天下本無事,誰去做事?庸人自擾之。庸人就是我們佛門講的迷惑顛倒,那些人有事做,沒事生事,叫無事生事,在做那些事。真正明白的人沒事,確實沒事,也沒法。沒法,為什麼佛說法四十九年?剛才講,眾生有感。眾生雖然有感,佛有沒有說法?佛沒有說法。佛沒有說法,眾生以為佛說法,這個很妙!佛本來沒有相,眾生以為佛現相。這個事與理愈說愈深了,但是全是實相,全都是事實真相,我們要了解。所以說,本來沒有法,本來沒有事,本來沒有六道輪迴,本來沒有大千世界,甚至於本來沒有十法界。不但本來沒有十法界,本來也沒有一真法界,這才是如來寂滅場地,才是圓滿的自性。我們看底下一節:
【法是緣生,說亦緣生。】
法是萬法,十法界依正莊嚴是緣生的,眾生有感,佛菩薩有應,這個感應就是緣,也是緣生的。諸佛菩薩在十法界裡頭,現種種身是緣生的,說種種法也是緣生的。
【說法者亦是緣生。既曰緣生,非無法、非無說、非無說者也。】
從緣上看,有;緣現相,有相。從相上看,有;從性上看,沒有。從相上看,有。「非無法」就是有法,「非無說」是有說,「非無說者」,有說法的人。可是你要曉得,這是從相上說的,相是緣生,剎那生滅,當體即空,了不可得,要入這個境界。底下講:
【然緣生無性,當體即空,故雖儼然有說法,即復了不可得,言其說即無說也。】
這就是所謂「說即無說,無說即說」,說跟無說是一樁事情,一如。前面跟我們講的無實無虛、不一不異,一點都不錯,所以,哪裡可以執著?
【明了緣生之義,便知法本無法,故說即無說。】
萬法緣生這一段,為什麼要說得這麼多?為什麼講得這麼深刻?關係太重要。不但它是般若裡面最重要的一環,也是整個佛法裡面的精髓。你能夠明白了,你能夠體會了,就是開佛知見,我們常講開悟了。你能夠把你悟得的知見,用在你日常生活當中,把生活裡面一切錯誤的知見,依這個改過來,你就證果,你就契入這個境界。有聽《金剛經》的同修問我:「我們在一生當中,能不能明心見性?」我的答覆是肯定的,能。問題是你能不能放下?你能放下就能。放下什麼?《金剛經》上講得很簡單:四相、四見。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只要你心裡頭真的沒有這些東西,你就明心見性,你馬上就升到圓教初住菩薩,你就證得了。你為什麼不能證得?你不肯放下。無始劫以來,執著一個「我」,不肯把我放下,念念還都想我,這就糟糕!這就是你為什麼不能成為圓教初住菩薩,那個根本的原因,就是念念捨不得把「我」放下,關鍵在這裡。不但現在是「我」不能放下,「我所」都放不下,你說糟糕不糟糕!什麼叫我所?我所有的財產,我所有的家親眷屬,我所就是我所附帶的這些,附帶的這些身外之物。附帶的這些東西,你都放不下,「我」你怎麼能放得下?所以放下是有次第的,先從「我所」放下,從我所有的,就是先把身外之物放下;然後功夫逐漸逐漸提升,「我」也放下了。諸位要知道,「我」要是放下了,那就很恭喜你,為什麼?你生死輪迴沒有了。你想到,為什麼會有生死輪迴?我!我要是放下了,你不會害病。誰害病?我害病。我沒有了,誰害病?「我」要是沒有了,什麼問題都解決了。因為有我,我煩惱,我很苦,我生病,我要老,我要死,都是一個我。「我」沒有了,這問題全都沒有了。佛在經上講三苦、八苦,全都沒有了,與你完全不相干,毛病都在這個「我」上。所以《金剛經》一開端,有我相、有我見,這不是菩薩,這是凡夫,六道輪迴的凡夫。有這個念頭,有這個見解的,叫輪迴心。天天幹這個事情,無論你幹什麼事,裡面只要有「我」在,你就造輪迴業。你是輪迴心造輪迴業,你怎麼能出得了六道輪迴?《金剛般若》裡頭把這個道理事實,真的是講得非常清楚,非常透徹。
讀《金剛經》,讀難,雖然讀,不懂意思。但是這一次《金剛經》我們細講,你聽了,我相信縱然不能把我、我所捨掉,多少也有點覺悟了,知道事實是這個樣子,這是多少能有一點悟處。如果這個悟處能夠相續不斷的話,真的有開悟的可能。你有這個悟處,你就覺得放下是對的,雖然現在放不下,慢慢的會放下一點。原本我這一個月要賺一萬塊錢,現在賺五千也可以了,就放下一半了。逐漸逐漸你對世間名聞利養會淡一些,這個淡就是放下。果然能一年比一年淡,你的功夫進展就很快。為什麼?真正能放下,你煩惱輕,智慧就增長,你對人對事對物一切的看法會轉變。從前的看法,佛經裡面講輪迴見,我們世間人講人生觀、宇宙觀,我們佛法叫輪迴見,這是輪迴心。你能夠轉輪迴出三界,能夠把輪迴見轉成佛知佛見,這個功德利益不可思議!所以要曉得,「緣生無性,當體即空,故雖儼然有說法,既復了不可得。」經上講一樁事,依這個說法為例,其實任何事情都是緣生的。我們生活緣生的,工作緣生的,處事待人接物全是緣生的,無有一法不是緣生的;既然是緣生的,統統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真正開智慧!
【明了緣生之義,便知法本無法,故說即無說。說法者即空即假,即假即空。】
天台智者大師,為我們說出三諦三觀,三諦三觀不是佛說的,是智者大師從《法華經》裡面悟出來的,三諦三觀是天台家的學說。佛經上有沒有?有,雖有,智者大師沒見到,還是智者大師發明的。什麼經上有?《楞嚴經》上有。智者大師在世的時候,《楞嚴經》沒有傳到中國來,印度一些高僧在中國弘法的,到天台山去訪問智者大師,聽智者大師講三止三觀,非常佩服!就告訴智者大師,《楞嚴經》上佛有這個說法。於是智者大師聽了非常興奮。為什麼?有經典跟他印證,可見得他的發現沒錯!但是這個經沒有傳到中國來。那個時候到印度非常不方便,沒有這個機緣。他在天台山築了一個小台,拜經台,每天向印度那個方向禮拜,求這部經早一天到中國來,他拜了十八年,這個精神毅力了不起。一直到大師圓寂,這個經還沒來,但是到後來,唐朝中宗的時候,這個經果然傳到中國來了。智者是隋朝末年,唐朝初年的人。所以《楞嚴》到中國的因緣也很殊勝,智者大師心裡頭求,求了十八年,這是感應道交。三止三觀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跟般若裡面講的「即假即空」,他加了一個中,他講空假中。空假中的原理,能夠應用在一切法上,世法、出世法統統都能夠符合這個原理。
【決不致妄作言念,罪同謗佛。正因無法可說,乃有說法及說法者之假名耳。】
經文「無法可說,是名說法」,有這個假名,有這個假相,卻沒有這個事實。所有一切萬事萬法,你要知道,都是假名假相,沒有自體。要知道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你要能記住這四句也能開智慧。所有世出世間一切法,它有假名假相,當體即空,了不可得。如果你能常作如是觀,就是在一切法裡頭你常常有這個觀念,常常有這個看法,你對於一切萬事萬法自自然然不會執著,也不會去計較,不會去分別,不會去執著,你就接近般若了,你會開智慧。換句話說,你就會學佛了,佛法前頭講過要善學、會學,你就會了,絕對不至於想錯、說錯了。像前面,想佛還有法可說,那就想錯了,佛還有相可現,佛還有眾生可度,這都是想錯了、說錯了,這就是謗佛,罪同謗佛。謗佛,前面跟諸位說過,真正有智慧的人不會謗佛,不會謗法。
【說法者無法可說,則學法者,當然無法可執。】
這個很要緊,這個說到我們身上來了。我們今天學佛法,你要是學了之後:「這個講得好,我要記住;記不住,還要用筆記本記住,唯恐忘掉了。」這樣學佛法,可以學一點佛學常識,真正的佛法學不到。為什麼?真正的佛法離言語文字,可是真正佛法也離不開言語文字,但是決定不是言語文字,要明白這個道理,要在這個地方細心去體會。經典我們要不要讀?要讀。要不要研究討論?需要研究討論,需要講解,需要認真學習,需要把經典裡面的理論、方法、境界要把它記住。記的方法有兩種:一種人強記,他很認真勉強,一定要把它記住;一種人自然記住了,他並沒有想記,但是天天念,念多了自自然然記住,這個好!自然叫任運。自然記住的好!多看多聽,自自然然記住。可以多看,可以多聽,決定不能執著,執著就錯了。為什麼不能執著?要曉得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佛法一切的修學沒有別的,要教我們開悟。如何開悟?要教我們得定。什麼叫得定?萬緣放下,千言萬語就是教我們放下而已,因為放不下,才把事實真相詳詳細細說明,說明之後,你想想應不應該放下?你不應該放下,還繼續搞輪迴、搞生死,這裡面多苦!你這一生的日子苦的還不夠?這個要覺悟,太苦了!做人還好一點,你看看畜生,畜生比人更苦。看到畜生,想到我要弄不好,來生跟牠一樣,你說這個多麻煩!畜生就示現樣子給我們看。餓鬼、地獄就更苦,雖苦,我們沒見到。這個一定要覺悟,不能再搞了,那就是真的要放下,要徹底放下。整個佛法沒有別的,就是教我們放下而已。放下,智慧就現前,無論做什麼工作,做得都比別人圓滿,都比別人做得好,這是一定的道理。這些事,諸位讀《華嚴經》你就明瞭了。
《華嚴經》末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這五十三位法身大士,《金剛經》上講如來,五十三位如來,他們散布在各行各業,都是模範,都是榜樣。經商的是商人如來、商人菩薩,商人裡面的榜樣,他們用菩提心,他不是用輪迴心。你在家裡面過日子,家庭主婦用菩提心不用輪迴心,妳是菩薩主婦;你做生意,你是菩薩商人;你做工,你是菩薩工人;你參政,你是菩薩宰官,菩薩國王。《華嚴經》上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些人都清清楚楚,一切現相是假相、假名,當體即空,了不可得,無論他在社會上從事於哪一個行業,哪一個崗位,他身心清淨,一塵不染,真正是造福社會,造福人群,利益一切眾生。佛法的殊勝利益,真的是無量無邊。學法的人當然無法可執,一定要懂得這個道理,要明瞭這個事實真相。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金剛經-第89集請掀開經本第二百一十三面,第七行,從註解第四段看起。
【說法者無法可說,則學法者,當然無法可執。既說法者無念,則學法者,便當觀照諸法緣生體空,會歸一如。觀力漸漸深,分別執著便漸漸薄,我見便漸漸除,念亦漸漸離矣。所謂通達無我法者,如是如是。】
這一段總結得非常之好!無論是我們自己修學,或是發心弘法利生,這一部經都是最關緊要的,一定要認真努力的去學習,當然更重要的是要去深入的體會。「說法」,這是世尊自己講,諸佛菩薩是能說之人。「無法可說」,這個意思前面都曾經講過。實在說,這是感應道交,眾生微細的感應,往往是自己也沒有能夠覺察到;但是有感應,而且感應也非常的複雜,那是無量劫的無量的因緣。不但與諸佛菩薩有感應,同時也與一切眾生都有感應。要用現在科學家的話來說,就彷彿像磁場一樣。無論是有情眾生、無情眾生,大到星系,今天我們是講星系,在佛法裡面講的法界,小至微塵,原子、電子都有磁場,而且本身的磁場與環境的磁場息息相關,這在佛法裡面就是感應道交。確確實實是無念,前面講了,諸佛菩薩有說而無念,這才叫正說,完全從真心法性裡面自然的流露出來。所流露出來的言說,或者種種的變相,恰如其分的應一切眾生之所感,說法原來是這麼一樁事情。所以佛在經上說,眾生實在講,是感自性中佛而為眾生說法。這個話我們細細揣摩,的確有很深的道理在。
因此,學法者當然無法可執。法可以學,不能夠執著,執著就錯了。正如同世出世間一切法,佛告訴我們可以受用,以幻入幻,大經裡面所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就是說明可以受用,不可以執著。為什麼不可以執著?因為緣生性空,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所以你執著是錯了,決不能夠執著。說法的人無念、離念,因此學法的人就應當觀照諸法緣生體空。這個觀照不可以中斷,一切時、一切處,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都要明瞭,明瞭就是觀察。明瞭什麼?明瞭事實真相,所有一切法都是剎那生滅的相續相,要了解這個事實,然後才能夠會歸到一如。為什麼一切時、一切處,我們六根對六塵境界,都要如是觀?他的利益是破妄想分別執著。如果我們在境緣之中,境通常講物質環境,緣是說人事環境,也就是我們常講對人對事對物,如果把緣生性空的事情給忘掉了,那就是你觀照功夫失掉了,於是妄想分別執著又來了,老毛病又犯了,這是必然的現象,老毛病會又犯。老毛病一犯,諸位要曉得,念頭是輪迴心,輪迴的念頭,一切所作所為都是輪迴業,還得搞六道輪迴,麻煩在這裡,所以一切時、一切處不能失照。觀照就是你要保持正確的觀念,這個觀照,觀就是觀念,要能夠把這個觀念提起來。這個觀念就是一切法緣生性空,性就是體性;會歸一如,萬法一如。懂得一切法因緣所生、當體即空,你的分別執著會漸漸淡了,不會像過去那麼嚴重;知道萬法一如,你的心逐漸逐漸平等。由此可知,這種觀照功夫,如果功夫得力,對我們念佛來講,確實有很大的幫助,幫助我們功夫成片,幫助我們到一心一亂;正如《無量壽經》經題上所說,幫助我們證得清淨平等覺。
所以觀力要漸漸深,要逐漸逐漸在日常生活當中培養這個觀念,這個觀念不可以失掉。底下說的就是它的效果,分別執著漸漸薄,我見漸漸除,念就是妄念、妄想也漸漸離了。這是通達無我法,通達無我法就是諸佛果地上的境界。依本經的教義來說,通達無我法的人,最低的果位也是圓教初住菩薩,所謂法身大士。就念佛人來說,如果通達無我法,這是已經達到理一心不亂,可見得金剛般若對念佛是很有幫助的。
我們看底下這一段,「明聞者性空」。前面一段「本無可說」,說無可說。聞,聽也得要會聽,會說也得要會聽。這一段經文,就是一百四十五到一百四十七節,這個三小段,「羅什大師譯本所無」,鳩摩羅什大師翻的《金剛經》經本上沒有這一段。「乃後人據魏譯加入者」,這是後人,《金剛經》在中國現存的譯本一共有六種,六種不同的譯本,《大藏經》當中都有收著,這是從魏譯裡面把這段經文節錄出來補在這個地方。「什師有意略去」,羅什大師並不是翻經翻漏了,他是有意的,他認為這一段經文沒有必要,全經經義還是貫通的。因為古時候的中國人,跟現在的中國人不一樣,從前的人喜歡簡單,愈簡單愈好。所以在言語文字,都講求要「簡要詳明」,簡單、扼要,也很詳細、明白,他是用這四個字來做標準。古人的言語文章,他要求的標準我們要懂得,然後才知道羅什法師為什麼把它省略掉了。他省略的意思,「別顯能所雙亡之義」,羅什大師意思用意很深,但是那要上根的人才能夠領悟,中下根人像我們這樣的程度,沒有辦法懂得他的意思。所以後來的大德把這段文補進去,對我們來講幫助很大,經義更為圓滿。故江校本依之,
【上言說法者無法可說,明能說者空。】
這個意思雖然很深很難體會,可是不能不知道,如果不知道,我們學法就變成坐實,那就壞了。坐實就是你有執著,你執著佛真有法可說,我們真有法可學,那個麻煩大了。麻煩在哪裡?你要曉得《金剛經》上講的四相四見,麻煩就是四相四見不能破、不能斷,麻煩在這裡。曉得說法者空,聞法者亦空,四相四見就淡了,雖不能破,逐漸逐漸淡薄了,那就有進步,所以一定要懂得。
【下言無法可得,明所說者空。】
能說者空,所說的法也是空的,也不可得。修功至極處,修行的功夫達到極處的時候,
【必應能所皆空】
《般若經》上給我們提起的綱要,就是一空到底,絲毫都不能夠執著。空也要空去,如果心裡面還執著有個空的念頭,那你也不空,你的心還是不清淨。所以人空、法空,空也要空,這才能恢復自性清淨心。底下講,能所皆空,
【方能性光獨耀,迥脫根塵。】
這兩句話,《楞嚴經》上有,在中國的禪宗特別重視這兩句,我們常常在道場匾額上看到,題詞時時看到這兩句話。「靈光獨耀」,性光跟靈光是一個意思,就是本性的光明透露出來。本性光明蓋過一切光明,日月光明要跟性光比較,那就像燈光跟太陽比一樣,顯不出它的明亮。我們性光為什麼透不出來?就是執著有個能所。連佛法能說所說的都不行,何況世間法!你有妄想有執著,就把你本性的光明障礙住了。所以要想性光獨耀,必須要迥脫根塵;迥是遠的意思、遠離,根是講六根,塵是說六塵。根塵遠離了,那什麼東西存在?那就是性光獨耀。
交光大師在《楞嚴正脈》裡面,教我們要學諸佛菩薩,在日常生活當中捨識用根;這個地方教我們要迥脫根塵,他老人家為什麼教我們要用根?他不是講六根,他講的根是六根當中的性。換句話說,教我們要用性光,不要用根,不要用識,根跟識都是障礙。遠離根塵就是根塵識都不要。根塵識是什麼?十八界,六根、六塵、六識,十八界。十八界不是好東西,凡夫執著以為是真的,把它當作寶。諸佛菩薩曉得那是障礙,如果捨棄十八界,性光就獨耀。
【此義即《心經》所說:無智亦無得。】
這個意思,《心經》裡面這一句跟這個意思很接近。智是能,得是所,既無能證之智,亦無所得的菩提涅槃。菩提涅槃尚不可得,何況其餘?菩提涅槃的相有,也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菩提涅槃的相有,但是相有體無,還是了不可得,因此不能執著,執著就錯了。
【清達天師作《新眼疏》】
這是前清的時代,清朝,有一位達天法師,給《金剛經》做了一個註解;這個註解收在《卍續藏》裡面,日本的《卍續藏》,將我們中國祖師大德的註疏收進去不少。他這個註解叫《新眼疏》,名字也很新,意思的確也新,很難得!
【分經文為信解行證四分,以經文明明具有此義故也。如生信文中,長老問:頗有眾生,生實信不。答曰:有持戒修福者,能生信心。末後結曰:佛及無上菩提法,皆從此經出。示學人當由此入。信為入道之門,結顯此意。】
後來一些大德們說達天法師的《金剛經》註解雖然好,他的見解還是坐實;換句話說,依舊有缺陷,但是他的科判的確是超越古德,比古來的大德好,科判值得讚歎,這是可取的。因此,
【開解文中,長老自陳深解義趣。示人當如是深解。末後結曰:當知經義果報,皆不可思議。當知,知就是解的意思,就是當解,結深解之義。】
你看,經裡頭有解的這一分,有信有解,行是修行。進修這一段文當中:
【明發心無法】
明是說明,說明發心無法,這個我們都念過了。
【繼令開佛知見。佛見,是不執一異。】
不一不異,一不可以執,異也不可以執,這是諸佛的見解。
【佛知,是三心不可得。一切法本無生。末後結曰:以無我人眾壽,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菩提。其示學人應通達內心外境。】
內,三心不可得,外,萬法因緣生,當體即空,了不可得,能執所執俱不可得,這是佛知佛見。所以佛才能不執一不執異。如果我們就大的境界上來看,一是一真法界,異是十法界,諸佛如來一真法界跟十法界都不執著。現相在不在?在,存在,一真法界的相在,十法界的相也在。佛為什麼不執著?相有體空。所以他都不執著,他在一真法界、十法界裡面得大自在。哪個地方眾生有感,他哪裡就應,像《普門品》裡面所說的,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樣的身,他能得這樣的自在。他這個自在怎麼得來的?不執一異,這個很要緊很要緊。人家心清淨,心裡面一念不生,才有這種能力。
末後總結,這是教給我們修行的原則,無我人眾壽,離四相、離四見。簡單的講,離相離念,念就是四見,離相離念修一切善法,這樣才能夠證得無上正等正覺。這是唯一的修功,修行要這樣修法,這是般若會上行門最高的指導原則,不可以不知道。這個原則通一切法,無論是哪個宗派,無論是哪個法門,都不能夠與這個原則違背,違背就不成就。禪要遵守,教也要遵守,我們念佛,剛才講了,守住這個原則可以得理一心不亂;學密也要遵守,不遵守不能即身成佛,即身成佛就是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必修無我無法之因,方證平等法界之果。】
這個平等是一真法界與十法界統統平等。為什麼統統平等?不一不異。這是講修行,經文裡面很明顯。後面再講證果:
【成證文中,明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
忍就是證的意思,忍當作認可,當作同意,有這個意思。
【其餘所說,皆是平等法界諸法空相之義。則皆成證之義也。】
這都是證的意思。《金剛經》上講的「是法平等,無有高下」,這是果地上的境界,果地上所見。如果不能夠明瞭不一不異,若不是真正做到不執著一異,「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你決定不能夠證得。從這個地方看,《金剛經》經文不長,只有五千八百多個字,信解行證四分的意思清清楚楚,《新眼疏》分科非常有道理。
《講義》分段依《新眼疏》。
【但加標約心明無住、約境明無住兩大部分。】
【使前後兩半部明義不同之處,一目了然。】
叫我們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當知《華嚴》以信解行證,顯示圓融無礙之入道次第。其境界正是諸法一如,一切皆是。】
這是我們在講《金剛經》的時候也曾經多次的提到,《金剛經》講理論、講原理原則,這些原理原則應用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那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華嚴經》講的是事,這個地方講的是理,理事不二,是一部經。《華嚴》的道理、原理原則就是《金剛經》,《金剛經》要講到細行就是《華嚴經》。《華嚴》也是以信解行證這樣的四分,顯示圓融無礙入道的次第,入道就是信解行證。
【此經,是為不斷佛種而說。】
這一句很不容易說出,如果不是深得各宗三昧,我們一般講,假如他不是過來人,這個話說不出來。確確實實世尊是為不斷佛種而說此經。為什麼?這就好比我們現在蓋房子、建大樓,支撐大樓最重要的是鋼筋、鋼板,那個東西就是金剛般若,它在支撐著,再高的大樓它不至於倒塌。由此可知,《金剛經》所講的原理原則,是一切經、一切法門的支撐,一切經論法門的原理原則。
【故一依《華嚴》信解行證入道次第說之,令聞者亦依此圓融次第而入道,以示衣缽相傳、燈燈無盡之意。】
信解行證四分是《華嚴》的特色,沒想到在《金剛經》裡面也這麼樣的清楚,這麼樣的明白。實在講這四科在《無量壽經》上也有,李炳南老居士的眉註,他也把它註得很清楚、很明白,裡頭有信解行證。
【《華嚴》曰: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信字尤要,成始成終,唯一信心而已。】
學佛,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實在講就是一個信字。我們初學的人,絕大多數是從迷信入門。怎麼說迷信?我信佛,佛是什麼?不知道!不知道,你就信了,那不是迷信是什麼?太多太多人都是這麼進來的,總算是運氣不錯,總算你進來了,不知道也進來了。進來以後慢慢搞清楚,把這些道理搞清楚,這個時候叫正信。我們常講正信的佛教徒,正信是明理,我信是有條件的,它有理論依據的,我不是迷信;你能說得出一番大道理,這才叫正信。正信,信心並不踏實,理是懂得一點,有時候對這些理論還打問號,到底是真的是假的?沒有證實,沒有證明,聽說而已。一定要通過行,行是證明;換句話說,把佛所講的道理,佛所講的方法,都能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讓自己在生活當中去體驗、去證明,佛這個道理沒錯,這個方法正確,把它證明了;證明了,這才叫真信,這是真的了。可見得真信,才算信心。《金剛經》上講的「信心清淨,則生實相」,那是真信,正信不管用。由此可知,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成佛就把信完全證實了。佛講如來果地上的境界,你也成佛也證果了,果地上的境界完全明瞭,跟以前佛所講的一模一樣,沒講錯,證明佛所教的是正確的,沒有錯誤,真正把它證得。這個信字,徹始徹終唯一信心而已。下面我們看經文:
經【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
我們在經文很明顯的看出,翻法不一樣,羅什大師翻的長老須菩提,此地是慧命須菩提,慧命跟長老是一個意思,意思相通。我們看註解:
【發心修行,必須依法。】
這是我們大家都知道。
【今云無法,且云說法者無法可說。然如是種種之說,莫非法也。】
你說無法可說,佛講這一部《金剛經》,《金剛經》是不是法?還是法,還是說的法。
【末世眾生聞之,深恐狐疑。故問聞說是法,生信心不。】
這一段實在講,對我們來說是有必要把它補進去,不能略去,略去那是對上根利智人來講,他們聽了沒有問題,意思的確圓滿具足。可是中下根人,非常可能有這個疑問:既然說法無法可說,能說的人空,所說的法空,我們還學個什麼?沒得學!上上根人聽這個話會開悟,一聽他就悟入;中下根聽這個話,沒有依靠,無所適從,這個問題太嚴重。畢竟上根人少,中下根性的人多,所以這一段的意思不能略去。而經義我們在前面都曾經報告過,說無法可說,能說者空,所說者空,有沒有能說?有。諸佛菩薩天天說法,釋迦牟尼佛在世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沒有一天休息的。
說了這麼許多經典,流傳到中國是很小的一部分;因為那個時候交通不便,不像現在經書這麼方便。從前的經本是寫在貝多羅樹葉上,叫《貝葉經》,貝多羅的樹葉很厚,一片大概是我們現在的紙張總有十張紙厚;它的一片,經文寫在那個上面。所以一部經,你說是一部《華嚴經》,大概現在一個大卡車都裝不下。你才曉得那個時候經典運到中國來多麼費事,要用馬匹來拖,一部經往往要用好多隻的馬匹,所以經典到中國來非常非常的艱難,不容易。不像現在印刷術發達,紙張很薄,字體印得很小,一部《大藏經》一個書架就擺滿。從前你們到寺院裡面去看,一部《大藏經》要放多少?一樓,一個藏經樓,那裡面就放一部《大藏經》。因為它的字大,經本也大,佔的空間就大,不像現在這種小本子。不過從前那個《藏經》,實在講閱讀很方便,因為它的字體很大,寸楷,一個字都是一寸那麼大,不要戴眼鏡。古人還沒有發明眼鏡,他眼睛不會老花,它字大,哪裡像現在的字縮得這麼小!現在《大藏經》雖然是濃縮了,能不能看?不能看,那個不要看多。現在《大正藏》一套一百冊,你能夠看一冊,恐怕你的眼睛已經不行了,一定會看壞。現在的《藏經》,只能夠把它當作參考資料,不適合閱讀,閱讀的《藏經》本子,一定是從前的老本子,那是閱讀的,現在這個經不適合閱讀。
這是說明有說法,有說法者也有所說之法。佛在此地為什麼強調無法可說?目的是教我們不能執著法,你執著就錯了。要曉得能說之法、所說之法,都是因緣所生;緣生之法,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你執著就錯了。再說個老實話,從前人聽經會開悟,現在人聽經為什麼不會開悟?這個很現實,關鍵就在此地,從前人他曉得緣起性空,了不可得,他不執著,他心是空的,所以聽法會開悟。現在人聽經為什麼不能開悟?現在人執著能說的人有,實在的;所說的法有,也實在的,他的心不空。所以怎麼聽,他都不會開悟,反而愈聽愈糟糕。他如果把這個東西,把佛所說的一切經法,都裝在自己心裡面去了,他那個心就是垃圾堆,把諸佛菩薩的垃圾統統收進去了,他怎麼能開悟?他開不了悟。所以心裡頭不能有東西,心要空,空就靈了,空靈。世尊苦口婆心的在此地誘導我們,你的心要空;心如果真的是空,心就靈了,一聽他就有悟處,所以是這麼一個道理。《金剛經》後半部經文,好處在此地,功德的利益在此地,決定不能執著。所以經可以讀、可以聽,不能執著。因為它有用無體,所以執著就錯了。這個地方是須菩提尊者,他知道中下根人一定有這個疑惑,所以在此地特別代我們向世尊請教,如何把這個疑惑破除,使我們得真實的利益。這個意思後面有。
【當知如上所說,皆是於法不執。】
這個非常非常重要,法不能執著。前面的經文,前面佛教給我們「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世間人真的是難分難捨,難分難捨就沒有辦法離開六道輪迴,諸佛菩薩比我們高明的地方,那就是他能捨、能放下,世法、佛法他統統放下,於法不執著。
【精修無我之妙法】
無我就是不執著,執著就有我,所以無我兩個字裡面的內容,就是我、法都不執著。正如同本經教誨我們的,不執著四相,不執著四見,四相四見把世出世間所有一切法都包括盡了,只要離四相、離四見,他就證得無我法,他就證得。我們功夫要在離相、離見,或者經上註解裡面講的離念;離念就是離見,離四見。修離相離念之行,就是精修無我之妙法。為什麼我們不肯離,為什麼離不了?原因就是對於世出世間法的事實真相不了解,《金剛經》為我們說明真相,世法的真相,佛法的真相,都講清楚,都講明白了,這個時候我們才肯放下、才肯離。離就行了,就入佛知佛見,就同佛解佛行。
【長老問意,正是指示學人,應信此妙法,修無我行耳。】
無我法,才是真正大乘法的精髓,大乘法的精華。再看底下這段經文:
經【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
尊者所問的,「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而佛所答的,並沒有說後來世的眾生能不能相信,沒答這個話;而答的是『眾生』,你以為後來的眾生,這叫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如果答未來眾生能不能信,那是枝葉上的事情,佛這個地方答覆是從根本上來解決,你以為還有眾生?
【彼,指聞法之眾生。】
你還以為有眾生。
【非眾生,約性言,非不眾生,約相言。意謂一切眾生,皆是緣生之義。】
這個答的實在是太妙了!如果不詳細的解釋,我們看到這個話真是所答非所問,不曉得釋迦牟尼佛講的是什麼意思。尊者問的意思我們也不懂,佛答的意思也不懂;佛要是不答,好像聽到問的我們還懂得一點意思,這一答,連問的意思也不懂。所以經義的確很深。眾生非眾生,眾生也是緣生之法,也是有相無體,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佛這個答覆,顯示這個意思。下面還有解釋,解釋的意思也很深。
經【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
這個地方我們又看到「即非是名」,如來說「非」,我們在《金剛經》前面經文看得很多,「即非眾生,是名眾生」。魏譯的跟羅什大師所翻譯的意思都相同,只是用字不太一樣。羅什大師翻譯是「眾生者,即非眾生,是名眾生」,他這樣的句子很多。請看註解:
【眾生重言者】
眾生眾生者,這是重複。
【承上非眾生非不眾生】
因為前面講非眾生、非不眾生。「眾生眾生者」是指前面這一句說的。
【本具佛性,非眾生也。故曰彼非眾生。但約名相,則是眾生。故曰彼非不眾生。】
佛這個答覆的意思就顯示出來了。尊者擔憂這樣深的大法,後來的眾生能不能懂?能不能信?而佛的答覆:你不必去憂慮這些事情,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我這個講法,大家就好懂了,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既有佛性,哪有不懂的道理,哪有不相信的道理!我這個講法,大家就聽懂了,就沒問題了。實際上這個經就是這個意思。「彼非眾生」,他有佛性,既有佛性他就應當作佛,你怎麼可以說他眾生?他雖有佛性,但是他現在迷惑顛倒,現在沒有明心見性,所以也可以說他現在是眾生,「是名眾生」就是指這個意思。下面這個意思明顯了。
【長老慮眾生】
這個慮是憂慮,怕的是眾生於是深法未能生信者。
【由於認眾生為眾生】
由於認眾生為眾生,就是他看到眾生是凡夫,凡夫就是凡夫,恐怕沒有能力相信這樣深的大法。
【故不免為之耽心】
他這個疑是從這兒來的。實在講長老非常慈悲,我們絕大部分的眾生確實有疑惑,這個不是假的。
【當知就相而觀,雖是眾生,其性則上等諸佛,本非眾生。】
這個解釋就很清楚很明白了。剛才說的,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所以從他皆有佛性這一點來說,你就不必去憂慮,不必去耽心他不信。雖然眾生在迷,但是也一定有一些善根深厚的眾生,就像《彌陀經》上所說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一樣的道理。一定有善根福德成熟的這些眾生,遇到這部經典,經典是緣,他有善根、有福德遇到這個緣,他能夠接受,他能夠相信,能夠理解,能夠如教修行,這是佛答覆的意思。
【既具佛性,豈不能開佛正知。則聞是法者,豈無能信者耶。故非眾生非不眾生一語,便含有莫作是說之意在。】
有這個意思在裡頭,就是不可以這樣說法。即使到末法的末期,我們今天是在末法的初期,末法一萬年,才過一千年,我們現在這個時代,是末法第二個一千年的開端,所以不算是末期。縱然到末法的末期,也不能說沒有人相信,沒有人奉行的,也不能說,還是有少數善根福德深厚之人在那個時代出現。
【觀此五蘊眾法】
五蘊是色受想行識,通世出世間一切法。
【但由因緣聚會,非生幻生。】
五蘊緣聚,它就現相。我們凡夫以為它生,實際上它並沒有生滅,緣聚現相;緣要是散了,這個相就消失。一切相,實實在在說,沒有生滅,只是因緣聚散而已,這個也是事實真相。《般若經》上常講的諸法實相,一切法的真實相,乃是緣聚緣散而已,沒有真實。
【非生幻生,本來無生。若知此義,則依法發心修行者,那得有法可執乎。】
這個經義,這一段是教我們破法執的。諸位要知道,破我執的人未必破法執,破法執的人決定破我執。我法二執俱破,那就是法身大士,就是入佛知見。魏譯的經文就到這個地方,這三小段是後來的人補進去的,補到《金剛經》這一段。再看底下經文:
經【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
科題裡面,明無法可得,這一段是須菩提尊者所體悟到的,他所領悟的。「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也是有名無實,不是真有一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佛所得,沒有這個東西。須菩提尊者聽《金剛經》聽到這個地方,他明白這樁道理,這是他的悟處;換句話說,也是他提出的聽經的心得。我們看註解:
【佛現具足身相】
具足身相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佛為什麼要現這個相?諸位一定要知道,凡夫之人無論是古人、是今人,包括後來的人,無論是中國人、是外國人,沒有一個不喜歡美,大家都愛美,不美就不能吸引人。所以佛一定要具足色身,世間人認為好相、美相,佛統統具足。所以佛是世間人心目當中第一個美人,讓人一看就捨不得離開他,用這個手段來攝受眾生,這是佛法裡頭常講,「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就是這個道理。所以佛菩薩的相都非常圓滿,讓你看到很歡喜,然後他講話你才會聽。阿羅漢的相那就差了,你們看那個塑像,佛門裡面這個造像,阿羅漢的相就奇奇怪怪的,沒有佛菩薩那樣的美滿。阿羅漢的相,你仔細去觀察,他雖然很奇怪很古怪的相,但是你細細去觀察,他離欲,不會那個相讓你看到生起愛欲之念,沒有,不會叫你生這個念頭;他會讓你生清淨心,生智慧。可見得這個現相也都是表法的,也都是幫助一切眾生契入佛道的一種善巧方便。
【佛現具足身相,既原為說法度生。】
佛出現在這個世間,就為這個事情,就是為了說法度眾生。
【而佛之所說,原說其所得,所謂如語。】
佛給我們說的是什麼法?實在講,他所說的就是他修行證果所得的,或者是把他修行證果的種種經驗,把他的經驗告訴我們,提供我們做參考。他所得的是什麼,給我們一個正確的指導,我們也希望將來也能夠證得。如語,五語裡面,前面五語講過,五語裡頭最重要的是如語。
【今知莫非緣生,當體是空,得即非得,佛即非佛,一絲不掛,空寂之性,竟體呈露矣。】
這是把如來修行證果到最極圓滿的境界,在金剛般若會上統統為我們顯示出來。世出世法都是緣生,佛法是緣生,佛在我們世間出現,示現八相成道也是緣生,說一切法是緣生,度一切眾生也是緣生。既然是緣生,也不能違背因果的定律,當體即空,了不可得,必定是這樣的。所以如來所得,得即非得。他有沒有得?確實有得。他得到什麼?什麼也沒有。諸位想想這個意思,他真的有得,得個什麼?什麼也沒有。你們細細想想這個話的味道,你要是能明白,你就有悟處;你要是聽不懂,這個話好像很矛盾,「真有得,又什麼都沒有」,這到底得什麼?諸位要知道,所得的是自性圓滿的開顯,一切都是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你得個什麼?自性裡頭如果沒有的,這個你真得了;你原來有的,你得什麼?這樣說,意思就淺顯得多。
如果再聽不懂,我們舉一個更淺的例子。你身上沒有錢,想到沒有錢不行,到銀行去拿錢,到銀行提款,錢拿來了,你得到了。問你得到沒有?你所得的是你自己存在銀行的錢,你銀行不存錢,人家怎麼會給你?所以你所得到的是你自己本來有的,就這麼回事情。得是不是得到?得到了,銀行是拿到錢了,是不是真的?沒有,還是自己的,別人沒給錢給你,就是這個意思。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你自性裡面本來具足的,你從哪裡得?所以大家細細去體會這個意思。《壇經》上說得好,「何期自性,本來具足」,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一絲毫欠缺。我們講佛經,一切諸佛如來講無量無邊的經典,全是自性具足的。到你一見性,你得了,所有一切經法都得了,得的是自性裡面本來具足的;得還是無所得,得的意思有,得的東西沒有。
佛即非佛,得即非得,因為當體即空。一絲不掛,一絲不掛是形容心裡面乾乾淨淨,一念不生。有一個得就錯了,你就不可能得;得的念頭沒有了,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空寂之性,就是我們真如本性,這個時候真如本性圓圓滿滿的顯露出來,這是究竟佛果的境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沒有這樣圓滿。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所證得的是正等正覺,也就是經上講的三藐三菩提,不是無上。阿耨多羅是無上的意思,法身大士他們所證得的是三藐三菩提。
【長老陳悟,正指示學人,應如是窮究到底,不令有一絲法執存在。然後我空性顯,始覺合本覺而成大覺。雖如是悟,當請明眼人為之證明也。】
這是須菩提尊者在此地為我們做示範,表演給我們看。在本經,長老跟釋迦牟尼佛一問一答,答了再問,問了再答,這就是教我們必須要追根究柢,才能夠把微細的疑惑斷掉,然後才真正放下。所以放不下,就是你疑惑沒斷。佛法的修行,我們在講席當中也很多次的報告,它是知難行易。佛法修行容易,不難,知太難,行容易。因為知難,所以佛為我們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因為行易,釋迦牟尼佛沒有帶我們在一起修行一天過。我們查遍《大藏經》,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沒跟大家在一起打個佛七,沒有!不但佛七沒有,佛一也沒有;禪七沒有,禪一也沒有。修行這麼重要,為什麼佛不提倡?行易知難。你要是知透徹了,搞清楚了,行簡單,放下就是了。可是凡夫他就放不下,放不下是知得不徹底,知得不究竟,金剛般若可以說在講經說法它是末後的一個階段,真的到追根究柢了。「不令有一絲法執存在」,這個微細的法執,「佛成佛,佛證果,佛得無上正等正覺」,還存這個念頭在,這不行,這個還是很大的障礙;必須連這些執著都要斷掉,都要放下,而後這個心才真正清淨,真的一絲毫法執都沒有了。
到這個時候,空性顯示出來,就是真性。真心圓圓滿滿的透露出來,顯示出來,這就是所謂始覺合本覺。始覺,沒有到究竟成佛的時候,都叫做始覺,你現在才開始覺悟。諸位要曉得,始覺不是一次,昨天我明白一些,昨天是始覺;今天又明白了一點,今天還是始覺。諸位要知道,從初發心一直證到等覺菩薩,都是始覺。為什麼叫覺?如果與本覺不相應,就不叫覺。與本覺相應,相應個幾分之幾,每一次都能相應個幾分之幾,這就很好。天天相應一點,天天在覺,時時在覺,處處在覺,這樣修行功夫就得力了;最怕的是不覺,不覺就迷。我們修行最大的困難,最大的障礙,就是那個覺會斷。
念佛人,為什麼教你佛號不能斷;學般若的,為什麼教你在一切時、一切處要提起觀照功夫,觀照功夫不能間斷。其實念佛跟般若裡面講的觀照無二無別,而且比觀照還要容易修,只要心裡面念著阿彌陀佛,把阿彌陀佛掛在心上,把其他的一切憂慮牽掛統統放下,讓你心裡頭二六時中只有一個阿彌陀佛,這個比修觀的確是方便太多。這樣我們將來必定往生,往生見佛那就成功了。由此可知,念佛念念這個佛號就是始覺,阿彌陀佛就是本覺。我們念佛的心就是始覺,念一聲佛號就是一聲始覺合本覺。可是不念佛又打妄想,這就很糟糕了。我們今天始覺合本覺的功夫很差勁、很淺,不得力;而打妄想那個時間長,那個力量很大,妄想牽著我們搞六道輪迴。今天擺在我們眼前真正的大事,是要如何讓自己二六時中,心裡面有佛號,不能有妄想,這是我們當前最大的一樁事情。所以一心念佛叫辦大事,什麼大事?生死大事,成佛大事,不是普通的事情,這就是始覺合本覺。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那就成大覺。淨宗以外的法門,始覺合本覺而成大覺,真的不容易!理論上講沒錯,學相當不容易;而在念佛人來講,比他們要容易多了。
雖然開悟,須菩提尊者在這個地方示現開悟了;悟了之後,一定要請一個明眼人來給他做證明,他是不是開悟?是不是真的開悟?明眼人就是已經開悟的人、過來人,你向他請教,他來給你做證明。如果沒有人做證明,你還有疑惑在,我是不是真的悟了?我悟的這個境界是不是佛的境界?今天找不到明眼人,實在說,經典也可以做證明。經典兩個用處,對於沒有開悟的人來說,經典可以幫助你開悟;對於已經開悟的人來講,經典可以為你做證明,你所悟的境界跟佛在經上講的一樣不一樣?如果完全一樣,證明你的悟處沒錯。如果有百分之九十九一樣,還有一樁事情不一樣,那你要明瞭,你沒有開悟。如果開悟,一悟一切悟,不能說我有百分之九十九開悟,還有一分沒悟,沒那個道理,這是一定要知道的。經典展開,完全與自己境界相符合,這才是真正的開悟。尊者找到老師釋迦牟尼佛,這是個明眼人,決定沒錯,向他老人家請教。下面世尊給他印證,證明他的悟處是正確的,沒錯。
經【如是如是】
這是給他印證。
經【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於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請看註解:
【一切事莫非對待,有對待便有能所。】
對待,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相對,凡是相對,就有能、就有所,能所相對,有能有所。
【有能所便有分別,有分別便有執著。】
這是逐漸在發展,從極其微細,極微細的就是對待,從對待裡面就變現出能所,從能所裡面又變現出分別,有了分別又顯出執著,這個事情就麻煩。法相宗所說的三細六粗,這幾句話也說明了,宇宙一切現象之來由,怎麼來的?十法界依正莊嚴就是這樣變現出來的。這個變現的時間非常之快,不是一樣一樣變現出來的,幾幾乎乎是同時,因為它的速度太快了,實在講它還是有過程、有次第,不過就是它的次第太快,我們肉眼凡夫沒有法子辨別;好像是突然的,同時顯現的。經上講八地菩薩對於阿賴耶的細相看出來了,微細相就是演變的過程,「無明不覺生三細」。業相、轉相、現相,這個有次第、有順序的,八地菩薩才看出來;我們凡夫看的是同時的,沒有次第,就是它太快了。
【少有分別,便是第六識,所謂我相是也。少有執著,便是第七識,所謂我見是也。】
見相兩分出來了。由此可知,前面講的對待、能所、分別,那是阿賴耶的細相、微細相。到第六識、第七識,這個相很明顯、很粗了,八個識的相顯示出來了。第六識是分別,第七識是執著,法相經論上告訴我們,八個識都有集起的功能,就集起這一方面來說,都叫做心,叫八心王,八個都可以叫做心。這八個都有分別的功能,就分別上來講,都可以說識,八個識。這八個同時都有執著的能力,執著是意,所以八個都可以稱之為意。八個,我們講心意識,都可以叫心,都可以叫意,都可以叫識,都沒叫錯,叫八心也對,八識也對,八意也對,都可以說。如果要細分,它們都有這個功能。哪一個功能最殊勝?它不平等,阿賴耶集起的功能最勝。如果論集起,前面七個識,能力都比不上阿賴耶,所以阿賴耶可以單獨稱為心,阿賴耶稱為心。若是就執著來講,這八個識裡面,第七的力量最強、最堅固,所以我們把第七末那稱之為意,它這個力量最強。若論分別,那是第六的能力最強,所以把第六單獨稱之為識,它的分別力量最強。於是心意識也可以分別說,心是第八,意是第七,識是第六,這樣講法也行。所以它這個意義,我們總要把它搞清楚,搞明白,這對於我們修行有幫助。
法相宗裡面,行門指導的綱領是在轉識成智。法性宗,像《金剛經》上跟我們講的指導綱領,可以說是一空到底,跟轉識成智意思接近,但是不同。法相宗的修行綱領,我們也可以用,實在講會用,幫助也很大。怎樣轉識成智?佛告訴我們,「六七因地轉,五八是果上轉」,這個說得很明白。我們能夠下手的是修因,修因證果,到證果的時候,果上五八自自然然就轉。現前我們用功要用在六七,六是分別,七是執著。那就曉得,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對人對事對物,不分別就轉第六識,不執著就轉第七識。不分別那就叫妙觀察智,不執著那就叫平等性智;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轉末那識為平等性智。《無量壽經》上教給我們「清淨平等覺」,若不能轉六七識,你怎麼能得清淨平等覺?所以相宗的修行原理原則,性宗的修行原理原則,對我們修念佛的人來說,統統幫得上忙。而且如果會用的話,我們念佛功夫的確很快得力,很容易得力,對於往生決定有把握,決定有幫助。所以這些我們必須要把它認識清楚。今天時間到了,就講到此地。
金剛經-第90集請掀開經本第二百一十八面,倒數第四行,從小註第二段看起。
【說心行不可得,說諸法緣生,令知緣生體空,有名無實,必應步步觀空,層層遣除。其所以痛遣所邊之法者,正所以痛遣能邊之我也。】
這一段是說明,如來遣除眾生執著的深意,我們應當要細心的去體會。心行不可得、諸法緣生,在前面都說過。經文當中讀過,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能執之心,空不可得;而所執之法,這一切法不但世間法,包含出世間法在內,出世間法也是因緣所生,緣生之法。它的目的是告訴我們:相有體空。實在說,只有假名假相,沒有實質,沒有實體,所以一切法決定不能住。佛教導我們,當然畢竟空不是一個人一下子就能證得的,逐漸逐漸放下,逐漸逐漸的去證得。步步觀空,層層遣除。遣除就是放下,一層一層一定要放下,世出世間法都不是真實的。佛教導我們,所執著的這一切法相,教我們一定要遣除、要放下,這是從經文表面上來看;而骨子裡面,實際上佛要教導我們的,是要從能執著的三心,三心不可得,說所執著目的是教我們遣能執之我。可見得經文含義非常之深,非常之廣,我們一定要細心去領會,去體會。
【用功之法,遣能當遣所,遣所即遣能。遣能所即是遣分別、遣執著也。分別遣盡,則六識轉。執著遣盡,則七識轉。二識既轉,則我法雙空,皆是一如矣。】
大乘佛法終極的目標,是教我們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而見性正是本經所講的一如,我們在經文上讀到,如來者,諸法如義。由此可知,如果能夠契入諸法一如,你就見如來,就證如來,自己也就成如來,所謂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個地方講用功之法,這是方法裡頭最重要的原理原則,最重要的第一綱領。佛法通常跟我們講,修行的方法、用功的方法無量無邊,四弘誓願裡面所謂法門無量誓願學,通常我們常聽到的八萬四千法門,法就是方法,門就是門徑。但是必須要知道,八萬四千方法也好,無量方法也好,所有一切方法的根本就是破執著,這個不能不知道。無論用什麼方法,如果不能破執著,那就錯了,全盤錯了。參禪要破執,念佛也要破執,持咒要破執,學教還是要破執。執著不破,你決定是凡夫。你的知見,也就是說你的思想、你的見解,就是我們常講的輪迴心。你所有一切造作,還叫輪迴業;即使是學佛,依舊用輪迴心,在佛法裡頭還是造的輪迴業,你怎麼能成就?也許諸位要說,我現在學佛了,這哪裡是輪迴心、輪迴業?我現在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我天天在修這個,沒用處;表面上的樣子,好像你是在學佛,你是在修菩薩道,是在修菩薩行。如果深一層的觀察,你依舊是在搞六道輪迴。六道裡面,果然你在搞三善道,那算不錯的!怕的是你還在搞三惡道,自己還不知道,這是真的,我們放眼看周邊附近學佛的人不在少數。怎樣學佛才如法?放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那就如法。
這裡講遣能遣所,「能」是能執著的心,三心不可得,「所」是所執著的一切法。必須要曉得,放下一邊,兩邊都放下。為什麼?能所是對立的,一邊沒有了,那一邊決定不能存在。無論你是從能邊放下,或者從所邊放下。能所怎麼說?從所邊放下,就是從萬法放下,世出世間法我再也不會把它放在心上;世出世間法擺在我們面前,我們是什麼態度?隨緣,這個多自在!什麼叫隨緣?心裡面絲毫不執著,這才叫隨緣,有一絲毫意思在,就不是隨緣,就是攀緣。你沒放下,你還有一點意思在,還想怎樣怎樣,這個不行!一絲毫的意思沒有,徹底放下,這就對了,這是從所邊放下。從能邊放下,那功夫更高。曉得什麼?三心不可得。我能得的心、能得的念頭沒有,哪裡還有所得?當然就沒有所得。所以佛教我們放下,歸納起來不外乎兩邊,能邊跟所邊,兩邊都可以,兩邊都好。但是我們一般中下根性的人來說,從所邊比較容易。上根利智多半從能邊,我們講的禪宗,中國禪宗,禪宗大德,他們《語錄》裡所說的,他們修行的綱領是從根本修。過去我們講過《永嘉禪宗集》、《永嘉證道歌》,曾經講過三祖的《信心銘》,講過大珠和尚的《頓悟入道要門論》。這些人他們所說的修行的原則,都是講從根本修。根本是什麼?根本是心。心就是《金剛經》上講的三心不可得,從這上下功夫。就知道中國禪宗這些大德,他是從能邊遣除。教下的這些人用功,多半從所邊遣除,譬如念佛堂主七和尚常常講:「放下身心世界、一切萬緣」,當然這句話裡頭能所都有,還是著重在所邊,一定要放下。放下,遣能遣所就是遣分別執著;遣就是放下的意思,把分別、執著放下。
如果真的分別放下,一切都不分別,世出世間法統統不分別,就轉第六識。前面跟諸位講的,法相宗的修行綱領是轉識成智,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四智就是般若智慧,換句話說,你已經開悟了,禪宗裡面講,你已經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妙觀察智就是真性裡面一分般若智慧。我們凡夫為什麼沒有?你分別沒有斷,你在一切人事物當中,世出世間法當中,你還是分別,有分別就不行。你的般若智慧沒有現前,你還是情識當家,還是妄心作主。這就是你無論怎麼樣的修學,修六度萬行,你也出不了三界,你也成不了佛,道理就在此地。甚至於說你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你也不能往生。什麼原因?這個地方身心世界沒放下。西方極樂世界稱之為帶業往生,但是你要曉得,帶業是帶舊業,不帶新業,不帶現行,是帶舊業。我現在徹底都放下,這樣才能往生。雖然放下了,業因習氣沒斷,那個可以帶去,那個叫帶業。但是業因習氣要是不斷,修其他的法門不能成功,修淨土法門可以往生,這就是淨土,古人稱為異方便之處,異方便就是特別方便,特別法門是指這個說的,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不能不知道的。
如果執著放下,於一切法都不執著,連身體都不執著。世間一般人對身體很注重保養,身體看得這麼重,諸位想想,你的身相怎麼斷?《金剛經》一開頭講,「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這是我相,你的我相怎麼破?所以真正修行人,連自己的身體隨緣,要照顧它幹什麼?照顧身體會好?不見得。那個害些奇奇怪怪的病,你問他照不照顧身體,他很照顧!照顧也沒有用,該生病他還是生病,該死他還是要死,照顧得再好,不能說他不病不死,沒這個道理。這是我們應當要覺悟的,佛法把這些事理講得很清楚、很明白。身心最健康的就是清淨,就是無為;換句話說,你真正把身心世界一切都放下了,那是最健康的心理,也是最健康的身體,所以何必去照顧!這個意思,我們在佛經裡面讀到、講到,似乎不難理解。實際上這裡面的道理太深太深,我們沒有能夠深入,所以經是聽了、是讀了,還是做不到。身體還是要保養,還是要進補,還是搞這些東西,這就是你沒放下,你沒做到。執著要是放下了,就轉第七識成平等性智,跟諸佛平等,跟一切眾生平等,跟萬法平等,無有一法不平等。為什麼?有執著就不平等,有我就不平等,無我就平等,你看看這個修行的綱領多麼重要!
六、 七識因地斷,六、七一轉,第八識跟著就轉,阿賴耶轉成大圓鏡智,前五識轉變成成所作智,成所作是什麼?那就是諸佛菩薩在虛空法界普度一切眾生,成就一切所作,度眾生的事業。像經上常講的隨類化身,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應給眾生說什麼法就說什麼法,全憑感應,沒有一絲毫的意思在。有一絲毫的意思,豈不又落在分別執著裡面?這又為我們顯示出諸佛說法,相上有說法,確確實實沒有說法的念頭;也就是說,他決定沒有分別執著。這個時候「我法雙空,皆是一如」,與諸法如義完全相應了。我們說的相應,說實在話,兩樣東西才相應,如果一樣東西,那連相應都說不上,的確它是一不是二。所謂相應都是多餘的,相應已經說錯了,這才進一步所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再看後面這一段經文,這是這一科的總結,直顯性體:
經【復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兩句話也是《金剛經》的名言。
【是法平等,無有高下,這兩句正顯無上菩提。法,指一切法。】
世間法、出世間法,一切萬法,一法都不漏,法法都在其中。
【此正明菩提無少法之所以然。】
前面佛曾經說:「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為什麼無有少法可得?因為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我們要問:諸佛如來所證的無上正等正覺在哪裡?我們以《金剛經》做一個例子來說,本經開端,世尊所示現的發起因緣,是入舍衛大城乞食,著衣持缽,無上正等正覺在哪裡?在穿衣上。無上正等正覺在哪裡?在吃飯上。無上正等正覺就是你日常生活從早到晚,就是你的工作,就是你對人、對事、對物。我們沒有發現,我們一天到晚都在煩惱中過日子,在苦惱煎熬中過生活,生活過的苦得不得了!你為什麼過得這麼苦?因為你在一切法裡頭不平等,諸佛如來於一切法當中平等,沒有高下;你在一切法當中有高下,不平等,那你的日子就苦了。可是諸位要曉得,一切諸法本來是平等,本來沒有高下。不平等、有高下從哪裡來的?是從你的妄想分別執著裡面變現出來的,是假相,不是真相。你能夠把一切分別執著放下,真相就現前。真相是平等的,真相是沒有高下的,真相就叫做無上菩提,就叫做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正等正覺有沒有?有。可不可以得到?不可得。為什麼不可得?無上正等正覺也是因緣生法,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所以佛說無有少法可得,道理在此地。到這個地方,這句經文把所以然說出來了,為什麼無有少法可得。
【肇公、智者皆云:人無貴賤,法無好醜,蕩然平等,菩提義也。】
肇公是僧肇大師,鳩摩羅什的大弟子,我們在《高僧傳》裡面看到,什門侍者。羅什大師的學生當中,有四位最傑出的,最了不起的,僧肇是一個。智者是隋朝天台宗的祖師,智者大師。他們兩個人都說過這個話,說的言語不見得是完全相同,但是意思完全相同,這節錄在此地。「人無貴賤,法無好醜」,這句話就是解釋《金剛經》上「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我們凡夫眼睛當中,人真的是有貴賤,法真的有好醜,為什麼佛與這些菩薩大德們說,人沒有貴賤、法沒有好醜?這是我們的看法跟他們的看法不一樣。第一:凡夫是見相不見性,著相。佛菩薩祖師大德,他們見相就是見性,見性就是見相,性相一如,性相不二,這個意思前面已經講得很多。這是第一個意思,我們看法不一樣。第二個:從能邊來看,凡夫是用分別心來看,妄想執著心來看人看事看物,妄想分別執著就是不平等,所以你看到外面境界就不平等,就有高下,就有好醜。諸佛菩薩、祖師大德,是用清淨心、平等心來看人看事看物,他心清淨看到一切法、一切人事都清淨,心平等看到一切萬法都平等;沒有好醜,沒有高下,道理在此地。這是菩提義也,菩提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諸佛如來證得無上菩提的意思。底下這幾句這就好懂了。
【意謂凡好醜、貴賤、不平等之觀念,蕩然一空。】
怎麼會空掉?放下。不會把這些想法看法再放在心上,也就是從你的心上,把這些想法看法都拿掉、都除掉,你的清淨心現前了。
【則平且等】
你的心平了,一切萬法都等了,等同。
【此即菩提之義】
就是無上正等正覺的真實義。無上正等正覺在哪裡?在虛空、在法界、在一切萬物,無有一法不是。要能體會這個道理,要能體會這個事實。
【如來所得無上菩提,於中無實無虛。】
為什麼說無實?因為一切法了不可得,能證、所證俱不可得,這是無實。為什麼說無虛?真如本性圓滿的顯露出來,這是無虛。自性裡面無量的般若、無量的德能統統現前了,使我們自己在十法界、在六道,能夠得大自在,去普度一切眾生,這是無虛。經中「無實無虛」,都是很重要的經文。
【諸法一如,是法平等。一切法皆是佛法,無有高下。】
諸法一如,平等的意思,一切法皆是佛法,也是平等的意思,無有高下。所以,生佛平等。佛菩薩心裡面,他跟眾生是平等的,絕對沒有一個念頭:「我成佛、成菩薩了,你們還是凡夫在六道裡面受罪,我比你高多了。」他如果有這個念頭,他是凡夫,他不是佛菩薩。諸位要曉得,天人有這個念頭,天人是「我比你們高,你們在我下面」,他不平等!我們在過去、在以往,還以為小乘人也許還有這個念頭。現在我們讀《金剛經》明白了,小乘連初果須陀洹已經沒有這個念頭了。為什麼?經上明明白白的告訴我們,須菩提尊者答覆釋迦牟尼佛說的:須陀洹如果有個念頭說「我證得須陀洹」,他就不是須陀洹。你才曉得,連須陀洹這樣的人,他也入了一點平等的境界;不過他入得淺,沒有佛菩薩那麼樣的深,他有淺的平等的境界;換句話說,在日常生活當中,對人、對事、對物,他不會有這個念頭產生,「我比你高,你不如我」,沒這個念頭!這是佛在大乘經上講得很多。小乘聖者雖然沒有這個念頭,可是他還有習氣在,習氣難斷!也就是說,他好像自己很了不起的樣子還在,他有沒有這個念頭?真的沒有這個念頭。要習氣斷,到辟支佛習氣就斷了,你絲毫都看不出來。這講佛法,世間法雖然沒有講到這麼高,可是也說到。
我們在中國古書裡面讀到過,所謂「學問深時意氣平」,一個人有學問、有道德,他的心是平等的,決定沒有傲慢。孔子在《論語》裡面明白的告訴我們,他舉個例子說:假如有一個人,他的才華像周公一樣,周公是孔老夫子心目當中最佩服的人。他說假如有一個人,能夠像周公的才華,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只要他犯這兩樁事情,一個是傲慢,覺得自己比別人高,這是驕;一個是吝,吝是吝嗇,吝嗇是不肯幫助別人。夫子說如果他有這兩樁事情,「其餘則不足觀矣」,那個人就不要說了,不必談他了,假的不是真的。真有學問,真有才華,絕對沒有這個毛病;沒有這個毛病就跟菩薩一樣,他有慈悲心,他肯幫助別人,主動的去幫助別人。所以夫子讚歎周公,我們就能想到周公的德行、周公的慈悲,能從夫子讚歎當中去體會。
古書念多了,大乘經念多了,不但可以修正自己的毛病,我們毛病的根本是妄想分別執著,這是我們的病根;我們也要從根本修,要把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斷掉。念佛人二六時中,就抱住一句佛號「南無阿彌陀佛」,把妄想分別執著念掉。同時我們也能夠觀察一切人,觀察一切事,不會被人事欺騙了。現在這個社會很多人,我們常講聽騙不聽勸,勸他沒用,不相信;騙他很管用,一騙就把他騙去了。為什麼他聽騙?沒有智慧,沒有能力辨別真妄,沒有能力辨別邪正,沒有能力辨別善惡。這就是我剛才講的,不要自己以為我積功累德,做了多少善事,說不定你所做的都是三途罪業。你出錢出力幹什麼?搞三途去了。不但在佛法上你沒有分,世間法的三善道都沒分,你說你冤枉不冤枉,可憐不可憐!佛法最起碼的利益,就是教我們有能力辨別真假,有能力辨別邪正是非,這一點好處就非常難得。這地方所說的,一切法皆是佛法,要懂得它的深義。
【法性既平等一如,有何可得,從一切法性體上講,無實,不可得。正當無有少法可得時,平等一如之法性,圓滿顯現,故曰無虛。】
這個說法,跟我剛才講的意思完全一樣,當我們將能得之心、所得之法,統統放下的時候,真如自性圓滿現前,這是無虛。無實無虛,無實無虛包括世出世間一切法。
【正因其不分別法】
不分別法,這個法是一切法,包括佛法,不分別法。
【不執著法,且無法之見存。】
見是見解,我們今天講你的想法、看法,你還有一個法的想法、看法,不行!你的心還是不清淨,你還是有法執,你被法染污了。六祖惠能大師說得好,本來無一物,哪裡還會有一法?有一法就有一物,本來無一物。所以連法的知見都不可以有,乃名無上正等覺,這個時候才稱你得無上正等正覺。如果還有一個法的見在,你就不能稱為無上正等正覺。那稱什麼?稱正等正覺。諸位想想,大乘圓教等覺菩薩,是正等正覺裡面地位最高的。他為什麼不能稱為無上正等正覺?這個大家都曉得,他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這是最微細的無明;也就是說,他還沒有完全放下,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放下,這是等覺菩薩。這一品無明,他也放下、捨棄了,不再有這個念頭,他就稱為無上正等正覺。諸位如果要明白這個道理,了解這個事實,佛法的修學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用的什麼功夫?放下而已,一句話就說完了。放下是布施,布施就是放下。放下貪瞋痴,你就決定不墮三惡道,把貪瞋痴布施掉,你要這個東西幹什麼?三惡道就沒有了。放下見思煩惱,六道輪迴沒有了,超越六道輪迴。由此可知,一直到等覺菩薩最後一品生相無明也放下了,就成無上正等正覺。這不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嗎?佛法的修學,菩薩法沒有別的,放下而已。兩個字:看破、放下。你能看破,你自然會放下;你能放下,你自然會看破。看破、放下相輔相成,看破幫助你放下,放下幫助你看破,這就是前面所講的步步觀空。步步觀空是看破,層層遣除是放下,這兩句話顯示出看破跟放下相輔相成,一切菩薩所修的,一切諸佛所成就的,如此而已。你為什麼放不下?為什麼看不破?
【其無有少法也,明矣。】
前面說,你不分別法、不執著法,並且法的念頭都沒有,這就是無上正等正覺,這就是世尊在此地講的「無有少法可得」,要體會這一層的深義。
【法性本來如是。佛惟顯此本來之性,其無有少得也,明矣。】
這從性體上來講,體性本來是這個樣子,成佛只不過是把本來的心性顯示出來而已,他哪裡有所得?既無有得,哪裡有所失?得失本來沒有。這個意思太深了,你要是能夠體會到,那你真的覺悟了。你能把這些念頭從心裡面拔除,你的功夫就成就了。
【說明諸法如義,復以不可得義,空其能執之心。且以緣生義,空其所執之法。能所皆空,則平等性體遂顯。】
我們用相宗的意思來講,這就是怎樣能夠證得平等性的修學方法,從修證平等性就能夠明心見性。《金剛經》這一段開示,對我們來講,真的是幫了大忙。佛為我們講諸法如義,「如來者,諸法如義」,接著又給我們講「三心不可得」,讓我們把能得的念頭打掉,於世法、於佛法俱不可得。這是無始劫來的妄想,無始劫來的習氣,一般人斷不了,不但一般凡夫斷不了,聲聞斷不了,緣覺斷不了,權教菩薩也斷不了,你就曉得妄想習氣之深之重。我們如果聽了佛這個開示,馬上就能斷了,那就是《彌陀經》上所講的,你無始劫以來的善根、福德、因緣成熟了。也是世尊在本經裡面所說的,你過去世的善根,不是一佛、二佛,三、四、五佛所種的善根。你在過去生中,已經在無量諸佛所種諸善根,今天成熟,你才聽到《金剛經》大開圓解。教下講的大開圓解,跟宗門講的明心見性是同樣的境界,那麼這個經沒有白聽,真放下了,真看破了。又以萬法緣生,說明凡是緣生之法,相有體無,當體即空,了不可得。讓我們看破世間,看破世出世間一切法,曉得這一切法,相有體無,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把要執著一切法的念頭也打掉,也沒有了。這個樣子,能所皆空,平等性智現前;平等性智現前,你就證得平等性。性是什麼?一切萬法的體性,證得平等性,意思就是說,你在相上見到性。相雖然不平等,性是平等的,你在相上見到性;在相上見到性,就是見性成佛。這個意思我們在這個經上說得很多,要以相上說,就相而論,在菩薩階位上,至少也是圓教初住菩薩的地位,圓初住就可以說是成佛了。如果念佛求生淨土,這個人得的是理一心不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生實報莊嚴土,這很不可思議!這是《金剛經》能幫助念佛人往生實報莊嚴土,上上品往生,這個經義功德不可思議!
【無上菩提非他】
不是別的,無上菩提是什麼?
【諸法一如之平等性是】
這句話如果不是說在這個地方,也就是說前面的經義我們還沒有透徹理解時,要是乍看這句話,我們確實不能理解。經從前面一直讀到此地,大家一直聽到此地,再聽到這句話,會點頭、會同意,實在說得不錯,無上菩提就是諸法一如,就是性相不二。
【菩薩通達此理】
通是沒有障礙,達是完全明暸,這個道理事實真相都明白了。
【盡遣分別執著而無我也】
這就是菩薩證得無我法,證得無我法,就入佛知見,就入如來果地上的境界,這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無我。
【所謂一切法性,本無高下。眼前事物,莫不如是。】
宗門大德所謂「山河大地,全露法王身」,法王身就是如來的法身,如來的法身是什麼?就是山河大地、一切萬法,盡是如來的法身。這句話也是顯示這個意思。
【佛言平等,是令去其分別。】
意思在此地。
【去其執著】
說平等,意思是叫我們把分別執著放下,放下就平等。換句話說,放下,你就能在一切相當中見性,見到平等性,平等性就是真性。
【任他高高下下,而平等自若。】
高高下下是幻相,不是真相,是假相,虛幻不實。不是真相,真相平等的。從假相裡面,你要去看真相、看實相,所謂諸法實相,你去看這個。
【蓋其心既平,其心既等。】
心平了,心等了。
【則事相上雖有高下,亦自高高下下,各循其分,不相擾亂,則一切平等矣,此平等之正義也。】
這一句又顯示了一句,所謂「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法」,世間法有高高下下,六道就是高高下下,十法界就是高高下下。佛法在六道、在十界,有沒有破壞六道、十界?沒有。佛菩薩用什麼態度?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一切眾生儘管高高下下,佛心是平等的,佛看一切高高下下還是平等的,所以諸佛菩薩在六道、在十法界,得大自在,住平等性。而我們凡夫在六道裡面不一樣,我們在六道裡面被業力牽引,自己完全做不了主,這個不自在。妄想分別執著,極其不平,所以把境界也變得高高下下,這是凡夫跟佛菩薩為什麼不相同的所以然。所以,我們要懂得平等的真實義,正義是正確的義理。
【故慕平等之風者,當自平其心始,等其心始。】
慕平等之風,就是仰慕諸佛菩薩。諸佛菩薩他們的心,為什麼那麼清淨?為什麼那麼平等?就像《無量壽經》的經題上所說的清淨平等覺,這是我們非常仰慕的,非常嚮往的。諸佛菩薩證得,我們為什麼得不到?這個地方說,你要仰慕,你希望證得,從什麼地方修起?也就是說從哪裡下手?從平等心修起,先要讓你的心在一切法裡面平下來、等下來;心平了、心等了,你再觀察一切萬法,就平等了。我們要問,為什麼一定要從心上去做功夫?為什麼不能從境界上做功夫?這裡面有它的道理在,諸位要曉得,境界,特別是六道凡夫的境界極其不平,在境界上修平等是不可能的。為什麼不可能?因為眾生每一個人造的業不一樣。六道的境界是什麼?是一切眾生造的業,業果變現出來的境界相。他造的業不一樣,他所現的果報不一樣,他怎麼會平等?所謂善因得善果,惡因得惡報,善惡就不平等;果上不平等,因為他因上不平等。因此我們要想修清淨心,修平等心,從一切境界上修,難了,哪一年才能修成功,沒指望!所以佛教給我們回過頭來,從心地上下功夫。然後心清淨,心平等了,境界縱管它不平等,縱管它不清淨,我們用清淨心去看,用平等心去看,果然外面那個極不平的境界也清淨了,也平等了,這個法子妙!如是確確實實能夠見到一切法的真實相,清淨平等相。這是為什麼要從根本修,為什麼要從心地上用功夫,道理就在此地。所以《金剛經》講的原理原則通一切法門,無量無邊的法門都不能夠違背這個原則。無論用什麼方法來修行,只要與《金剛經》上的原理原則相應,成就都不可思議!這個成就是幫助你看破放下,幫助你明心見性。請看經文:
經【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個經文義趣無窮,法味無盡,我們真正能嘗到味道,無上的法味,佛法裡面常用比喻,「無上醍醐」,我們讀了之後,的確就像嘗到無上醍醐的法味。的示修功,的的確確指示我們修學的功夫,要從離相離念;修行的功夫得力了,修行的功夫顯示出來了。
【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八個字,直將性體顯示出來,俾大眾開眼認明。】
這八個字確確實實幫助大家開悟,教下所謂大開圓解,你能夠向這八個字當中,去體會、去認識、去肯定,你就入佛知見,你就大開圓解。
【即復將修此證此之功夫,的的指出,令大眾舉步,方能達到目的也。】
這個開解,所謂解悟,你明白了,這個事實真相明白了。明白了還不是自己的境界,你自己沒有得到受用,一定要自己得到真實的受用,這才叫究竟法。我明白了,自己得不到受用,那有什麼用處!所以,悟了以後要修。修什麼?修是放下。悟是什麼?悟是看破。看破了沒放下,還是不管用,一定要放下。放下什麼?放下我、人、眾生、壽者。諸位要記住,我、人、眾生、壽者是包括世出世間一切法。「我」,是我執。與我對立的、相對的,就叫「人」。四相意思很深。我、人從哪裡來的?眾緣和合而現的。眾生就是緣生之法,「眾生相」:所有一切現相緣生的,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雖然了不可得,為什麼這個現相還存在?壽者相。壽者相就是這些緣生之法剎那生滅的相續相,壽者是相續。所以這四句,把世出世間一切法的真實相,統統說出來了。一部《金剛經》說的什麼?就說這四句。我們搞清楚,搞明白了,再也不放在心上,統統放下。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連法的念頭都沒有了,都不放在心上,這個心恢復到真正的清淨,恢復到究竟圓滿的清淨,真的沒有事。如果要住在這個地方,那你就著空。佛教給我們應無所住,無所住就是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無所住。無住之後要生心,而生其心;如果不生心,你就住空,你就住在無所住裡頭。要生心,修一切善法就是生心,生心不住空;無我、人、眾生、壽者,不住有,空有兩邊不住,這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兩邊不能住。
凡夫住有,我、人、眾生、壽者都住,都以為這是真的,所以雖修一切善法,不能證菩提,不能出三界,搞的是輪迴業,得三善道的果報。為什麼修一切善法,不能夠像佛菩薩一樣?因為你有我、有人、有眾生、有壽者,你有這個,你出不了三界。修一切善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你就超越三界。小乘人不能證無上菩提,原因在哪裡?他雖然是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他不修一切善法,他住在空裡面,他不修善法。他真的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無事,這是二乘人的觀念,所以他不能證菩提。菩薩兩邊不住。兩邊不住,本經前面所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你要曉得,前面這一句就是「應無所住」,修一切善法就是「而生其心」。這兩句合起來,跟前面「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個意思。懂得「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如何落實在我們生活上,我們在日常工作處事待人接物,在這裡面去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一段話不能不說,讓我們知道從哪裡做起,知道怎麼做法。
【古德修行必須先悟本性,古人證道比今人多者,其最要原因實在於此。】
我們從事實上觀察,知道這句話講得沒錯。我們看《高僧傳》,出家的修行人;我們看《居士傳》、《善女人傳》,在家的修行人,古人開悟證果確實比我們現在人多。現代人不要說證果的沒有,開悟的都沒有。這個修行,問題就嚴重了。什麼叫開悟?我說得很淺顯,有能力辨別真假、邪正、是非,這個人就算開悟了,我們今天這種能力沒有。把假的當作真的,把邪的當作正的,把惡的當作善的,大有人在。這實在是錯得離譜,錯得太多太多了,真的叫盲修瞎練,迷惑顛倒。我們要問: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沒有先悟本性、沒有聞經;換句話說,經讀的太少。也許有人說,我見到這些同修天天讀經,讀得不少!沒錯,是天天讀經,經讀得很多,不懂,不解義。不解義沒用處,所以讀經要解義,要懂得它的意思,讀經要開悟。古德教初學,我教初學的,也是教你去念一部經,不要求解義。但是諸位不能夠誤會,我教你讀一部經不求解義,那是過程,不是永久是這樣。我教你只是三年、五年不求解義,不是叫你永遠不求解義,那你就搞錯了。開頭的三年、五年,古人是講五年,我是把時間縮短,三年,這三年是讀經修定,心清淨才會解義,心不清淨不會解義,道理在此。三年把心定下來,心清淨下來了,再聽講經,一聽就開悟了。
這個道理就在《金剛經》上,「信心清淨,則生實相」,不是講得很明白嗎?你的信心清淨,一聽,實相智慧就開了。我們一般人聽經,為什麼不開智慧?心不清淨,心裡面還有是非人我,還有貪瞋痴慢,用這樣的心來聽經,聽一輩子都不會開悟。我們跟古人比較,毛病就犯在此地。不是古人他的天賦比我們強,沒有這個道理。剛才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哪有古人比我們強的?沒有!實在就是古人因緣比我們好,有好的老師指導他,他真肯做。先把心定下來,然後再求智慧。智慧實實在在講,金剛般若第一。
也許同修又問,我們曾經聽人家講,佛法裡頭「開智慧的《楞嚴》,成佛的《法華》」,你為什麼說「開智慧的《金剛》」?《金剛經》開不了智慧,去讀《楞嚴》去。《金剛經》開的智慧是金剛智慧,比《楞嚴》圓滿,但是《金剛經》很不容易懂,《楞嚴經》好懂,《楞嚴經》講得詳細。《金剛經》裡頭字字句句含無量義,你雖然念,你看不出來;可是《楞嚴經》上的意思浮在表面上,你能看得出來,容易開智慧,是這麼個道理。而實實在在講,要沒有人講還是很難,這就是佛在《法華》、菩薩在《大論》裡頭所說的,「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什麼樣的人說?過來人說。什麼是過來人?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的人,那個人叫過來人。如果還是有人、有我、有眾生、有壽者,那跟我們一樣,不是過來人。他說還不行,為什麼?他自己沒開悟。必須真正是過來人,他的知見得佛的少分,不會說錯。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為什麼今人不如古人。
我們從另一個方面來講,這是今人的緣分不如古人。現代社會講大乘經,講的人很少,要把這些大乘經的經義能講得透徹,那就更少了。有一些老法師講經,我初學的時候,聽一些老法師講經,這些老法師譬如講《金剛經》,一般講《金剛經》的時間不會超過一個月,大多數都是半個月、二十天、一個月,這一部《金剛經》就講完了。我曾經聽過,法師講經前面講得很詳細,後面愈講愈快,到後面念念就完了。那個時候我們年輕,我們當學生向老法師請教,「老和尚!你這個後頭,為什麼這麼簡簡單單念過去,一下就講完?」他告訴我們,他教我們,其實他教我們是錯誤的,不是正確的,我們現在明白了,那個時候不懂,他說:後面沒有人聽,你還講它幹什麼?人聽經的耐心不久,前幾天他是來捧場,到後頭不來聽了,念念就算了,趕快結束了。這樣一個心態來講、來聽,諸位想想,你怎麼能開智慧?我們在這個經上,前面說過,前後兩半部,《金剛經》的後半部意思深,前半部的意思有深有淺,後半部的意思唯深無淺。你要不細講、講得透徹,怎麼對得起人?人都跑掉了,總還有幾個人坐在這裡聽?有一個人坐在這裡聽,那你就對不起他,「佛氏門中,不捨一人」。聽淺義的人當然多,聽深義的人他聽不懂,聽不懂他就沒味道。所以聽經聽到最後人愈來愈少,正常的。愈講愈深,深了他聽不懂,聽不懂他就不來了,這是事實。
講經的人一定要細講,剩一個人也要細講,沒有人還要細講。什麼原因?我們現在在錄影、在錄音,現場一個人都沒有了,不要緊!這個帶子會流佈十方,全世界的人都在聽,這都是事實,全世界的人都在聽,不知道有多少人在聽!尤其是現在,我們這個帶子將來都會送到國際網路上,國際網路能夠收到我們這個資訊的,現在五千多萬,五千多萬個單位能夠收到我們這個資訊,你就曉得,我們講經不重視現場,現場有沒有人聽不要緊!我們曉得全世界有五千萬個電腦,可以收到我們這個東西,而且這個還流傳久遠。要是不認真不詳細的講,怎麼能對得起佛菩薩?怎麼能對得起一切眾生?這就是說,我們經一直到最後一個字,也要詳詳細細來說明,決定不能含糊,決定不能夠籠統,道理在此地。從前這些老法師跟我們說這個話,我們想想也不能怪他。為什麼?他那個時候沒有錄音、也沒有錄影,都是現場,現場人一天少一天,快點結束,也有道理,也對。我們讀這一段文,實在講很有感慨。再看底下第三段:
【以無我修一切善法,是明任是何法,平等平等。以此平等心,觀一切法,隨應而修,不可存高下心也。】
這是先說明修行人必須要具備的心態,我們所謂心理的態度,這個要正,也就是我們常講的菩薩心。你看善財童子參訪,五十三參,諸位看經文,這個印象會很深很深。善財每參訪一位善知識,在請教之前,一定先說我已經發菩提心,不知道怎樣修菩薩道,學菩薩行;菩薩道就是存心,不曉得怎樣存一個覺而不迷的心,怎樣修菩薩行?菩薩行就是修一切善法,菩薩道就是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先要懂得我要用什麼樣的心,要用萬緣放下的真心,因為你有一樣放不下,你那個心叫妄心,就不是真心。真心是清淨心、平等心,清淨平等心裡面一樣東西都沒有,真心,然後修一切善法,修一切善法是菩薩行。所以要有這樣的心態,任何法,世法、佛法,法法平等,無有高下。記住《金剛經》上這句話,「是法平等,無有高下」,看一切法,用這個心來看世出世間一切法。隨應而修,隨應是隨緣,隨緣而不攀緣。不可存高下之心,就是離一切分別執著。有分別執著就有高下,離一切分別執著。
【善法,即指布施,布施攝六度萬行。】
修一切善法。布施在本經我說得很多,因為經文上講得多,我們也就解釋得多,裡面最重要的意思,這兩個字包括我們一生全部的生活行為,這句話非常重要。我們舉的例子,也舉得很多。自己在生活當中,點點滴滴不為自己,都為別人,就是布施。我們做工為人家而做的,那就是布施;不是為自己,自己無我了,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了,這是完全不為自己。我們穿衣吃飯為誰?為眾生,不是為自己,無我了。這個意思就比較深,大家要體會,要在這裡體會。為什麼我穿衣不是為我,我吃飯也不是為我,是為別人,這個奇怪!這個想不通。其實沒什麼想不通的,我這個身體是為大家做工的,我穿衣吃飯維持這個身體,是讓它來為大眾服務的,不是自己享受的;如果自己享受的,那就著了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那就錯了,那是凡夫。釋迦牟尼佛他也要到舍衛大城去托缽,他也著衣吃飯,他為誰?他不是為我,為一切眾生,他是布施。所以把自己的身體統統都布施掉了,哪裡是為我?穿衣吃飯都不是為我,這樣才叫隨緣而不攀緣。
諸位從這個地方去思惟,從這個地方去觀察,然後你才曉得,菩薩行怎麼個修法,菩薩道怎樣養法,怎麼樣去養菩薩道,怎麼樣去學菩薩行,你就會了。真正學菩薩道、修菩薩行,你快樂了,你的境界,現前就轉變過來。原來我們的生活很苦,苦不堪言!不要看到世間發大財的人,有財富,在社會上有崇高的地位,作大官、作總統,你要跟他們一接觸,聽聽他們談話,「我太苦了!我都要爆炸了,我不行了,支持不了!」他苦不堪言。我們一般人看到好羨慕,他苦不堪言,他日子過得好可憐!別人不知道,他自己清楚,他常常找這些知心的朋友叫苦。一轉過來學菩薩道、修菩薩行,就自在了,真的是快樂、幸福、美滿,他那個境界馬上就轉過來。還是那麼多的工作,他為什麼會快樂?因為從前一切所作為我做的,他有分別,他有執著,我的財富、我的地位、我的權力,他一切都有「我」,好苦;現在「我」沒有了,為佛法、為眾生,他在行菩薩道,快樂無比!愈做愈快樂,愈做愈有精神。從前做事情他累,他會做得疲勞,很辛苦!現在做的工作量比以前增加,他不感覺得累。他為什麼不累?因為沒有我了。過去做工作做多了,為什麼會累?我做了這麼多事情,我累了,他有「我」。「我」沒有了,誰累?那個累找不到主了,所以他不累了;不但不累,給諸位說,他也不會生病。他為什麼會有病?有我,我病了,我要死了。「我」都沒有了,他病也沒有了,死也沒有了,統統都沒有了。這個道理很深,但是句句都是事實,決定不是假的,所以《金剛經》後半部真的是唯深無淺,
請掀開經本二百二十一面,第一行,小註第四段看起。
【以無分別執著心,修一切善法。則合於諸法如義,成法身之因。福慧雙嚴,成報身之因。圓修一切,得方便智,成應化身之因也。既是稱性圓修,故能性德圓明,三身顯現,而成無上正等覺,故曰得也。】
這一段完全落實在事相上修行,也就是說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應該如何修金剛般若,金剛般若的特色就是離相離念,所以無分別執著是非常重要的。這句話就是經上「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合起來說就是離一切分別執著。修一切善法,他不說行一切善法,而說修一切善法,這一句關鍵的字眼在修、在善法。這一句它的範圍非常廣大,也非常之深。凡是利益一切眾生的,無論是現前的利益,將來的利益,來生的利益,只要是利益一切眾生之事,這都是善法。
經文裡面用一個修,這正是顯示出,凡夫在日常生活當中常常犯了錯誤,那就是損人利己,無論是思想見解、所作所為,莫不是以自利為先,先求自利,能夠而後想到利益別人的,實在講已經是非常難得。所以佛用一個修,修是把我們那些錯誤的想法看法,錯誤的行為,要把它修正過來,修這個字意思很深。它的標準確實跟其他的經論不相同,它的標準是以諸法如義作標準,這個標準高。在一般佛法裡面講,高過人天的標準,它沒有說合於五戒十善,如果說合於五戒十善,那是人天的標準。它沒有說合於六度萬行,六度萬行是菩薩的標準,這裡說要合於諸法如義,這個高,這個標準是如來果地上的標準。我們在經文裡面讀過,「如來者,諸法如義」,所以這個標準是究竟圓滿的標準。這樣高的標準,我們要是能夠得到少分,能夠得一分、兩分,都是法身大士,就如《華嚴經》上所說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由此我們也能夠明瞭,《金剛經》跟《華嚴經》是同等的境界,都是法身大士的境界。這是成法身之因,我們要想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就得用這個方法來修,這是把大意說出來了。
我想同修們聽了之後,一定還有疑問,要在日常生活當中怎樣修法?讓我們在這一生當中,真正能夠得到無上菩提,經文末後一句是證果,也就是這一生成佛。經講到這個地方,我想同修們都能夠明瞭,凡夫在一生當中,要想證得無上菩提,只有一條路:念佛求生淨土。如果明白這個道理,這一段文就容易懂,就可以落實在我們現前的生活當中。一切善法是什麼?老實念佛。什麼叫修一切善法?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不再把牽掛放在心裡。你只要牽掛放在心上,你並沒有放下。我們舉個明顯的例子,你現前還有很多的產業,你還有很多的資金,你說我念佛要走了,我得要交代給哪些人,讓哪些人去繼承,讓他們去做些什麼事情。你要有這個念頭、這個舉動,問問你放下了沒有?沒有放下。真正放下了,一切隨它去吧!與我不相干,那個心才真正乾淨。我走了以後,我這個房子要交給誰,我銀行存款要交給誰,要去幹什麼事情,沒放下!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統統具足;這樣人念佛,能不能往生?大有問題!所以經上教給我們應無所住,現在就無所住,現在就沒事,你的心才清淨,才能相應,你那一句佛號才叫做老實念佛。心裡頭還有牽掛,還有許多念頭在,不老實。諸位要以這個標準來觀察,老實人真的就太少太少了,真正是鳳毛麟角,非常希有。非常希有的老實人,希望我們自己就是的,這是真正了不起。統統放下!利益眾生之事,那是佛菩薩的事情,一切佛菩薩安排,我們不要操心,我們操一點點心就不老實。佛菩薩如何安排?前面說過了,佛菩薩無念,世上一切事感應道交,做得圓圓滿滿,一絲毫缺失都沒有,佛菩薩心中離相離念,這是一切善法。這是沒有一樣不善,只要能離相離念,沒有一樣不善,可以說世出世間所有一切善法,你就統統圓滿,圓修圓證。心裡面想好事情,想得再多還漏了不少,還有好多你還沒想到。所以你看看,一切放下,清淨心現前,這個善就圓滿,這樣才能夠與諸法如義相應。否則的話,心裡頭還有念頭在,一絲毫念頭在,就不相應。這是希望同修們學《金剛經》要深深的去思惟。
第二句是「福慧雙嚴,成就報身之因。」如來果地上三身,法身是本體,報身是自受用身,除自受用之外,也是度化法身大士所現之身。因為《華嚴經》上所說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是報身,度報身的菩薩,你要是不現同類身,你怎麼能度他?一定要現同類的報身,這才能夠度法身大士。報身怎麼成就的?福慧雙嚴,修福修慧這兩項都修圓滿了。我們受三皈依的時候,皈依佛二足尊,二就是福慧,足就是圓滿,福慧修圓滿。福慧怎麼修法?還是《金剛經》上這兩句話,「離分別執著,慧圓滿;修一切善法,福圓滿」,福慧是這樣修圓滿的。一切善法,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前面跟諸位講過,穿衣吃飯、待人接物,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無有一樁事情不是修一切善法。所以一切善法,包括我們一生生活行為,這裡面也圓滿含攝著自行化他。菩薩教化眾生,不一定為眾生講經說法,講經說法是利益眾生的一種手段而已,手段是無量無邊。不用這種手段,太多太多,那用什麼方法?用示範,為一切眾生做榜樣,為一切眾生做模範。穿衣做個穿衣的模範,衣服整整齊齊、乾乾淨淨,吃飯給一切人吃飯做個模範,他一舉一動、一言一笑都是眾生的榜樣,那叫身教;講解是言教;心裡面就同諸佛如來一樣,不捨一人,不捨一法,這是意教,可見得度化眾生是身語意三業都圓滿。這個福慧才是雙嚴,嚴是莊嚴,成就報身之因。這樣講,實在講非常的微細,而在目前我們的心境還達不到這個境界,我們應該怎樣去做?應該要把分別執著要看淡、要看輕,要漸漸離、漸漸捨。在一切所為當中,要把大乘佛法盡心盡力的幫助它光大,要把念佛這個法門全心全力的介紹給一切眾生,這是就我們現前這個境界做得到的,也是我們現前應該要做的,要認真努力的去做,這都是真正在修行。
底下說「圓修一切,得方便智,這是成應化身之因。」應化身純粹是他受用身,決定不是自受用的。若是法身大士,他這個身相都是應化的,何況其餘。這個修法要注意圓修,要懂得圓。怎樣是圓,怎樣不圓,先要把這個意思搞清楚。有分別不圓,有執著也不圓,有好惡不圓,有高下也不圓,你懂得什麼叫不圓,圓的意思你就能體會到。離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修一切,一切底下有善法,修一切善法,這個地方是省掉了,從修一切善法裡面得方便智,方便智是後得智。所謂後得智,就是對於人情事故這些事理你都明暸了。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人很多很複雜,每個人的思想都奇奇怪怪,非常的複雜,你不接觸你不知道,接觸之後都明瞭了,這叫方便智,叫後得智;我們現在所謂心理學。心理學也分得很多,人有各種不同類的人,他們的心理思想都不一樣。由此可知,佛菩薩度化眾生確實不容易,不但一切人無量無邊的想法他知道,乃至於六道,天神、鬼神、畜生,那個種類就更多,數量不可思議,諸佛菩薩沒有一個不知道的,沒有一個不清楚的,所以他的應化才能夠收到成效,收到效果。
由此可知,三身的修法都離不開經上講的原則,這個原則就是前面所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佛這一句的意思,在本經上就用了許多不同的說法來顯示,前面我們曾經讀過,「不住色聲香味觸法,而行布施」,就是這個意思;不住色聲香味觸法,跟此地「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一個意思,而行布施此地講修一切善法。說法不一樣,義趣完全相同。六祖大師在「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一句下悟入,《金剛經》後面就不必講,完全通達明瞭了。這個綱領一定要記住,在日常生活當中,時時刻刻,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之中,你提得起觀照。境是物質生活環境,緣是人事生活環境,我們的生活環境總不出這兩大類,對人、對事、對物。什麼是提得起觀照?就是時時刻刻你提得起佛在《金剛般若經》上的教訓,讓我們在實際生活環境當中,能想起佛的教訓,能記住佛的教訓,能夠實行佛的教訓,離相離念修一切善法,要常常想著,要常常去照做,那才管用。
《般若經》上,我們這才讀一卷《金剛般若》,《大般若》總共六百卷,這是六百卷裡面的一卷。像這種重複,給諸位說,太多太多了,重要的這些句子重複百遍、數百遍以上。為什麼佛要這樣說法,他真的不怕麻煩嗎?確確實實不厭其煩,真的叫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重複到幾十遍、幾百遍,佛只有一個慈悲心,希望我們把它記住,道理在此地。這一部《金剛經》念下來,這個意思重複了很多遍,我們總會認識到,佛在《金剛經》跟我們講什麼,其他的想不出來了,「離相離念,修一切善法」,這個想得出來,「無住生心」,那就行了,你這個《金剛經》就沒有白念了。能夠應用在生活上,那你就是修般若行,你就真用功了,用上了。離相不曉得怎麼離法,你就想到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離念不知道怎麼離法,你就想到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這是離念。說得這麼具體,這麼明白,非常難得!
這種就叫做稱性圓修,離相離念就稱性,生心修一切善法的人就是圓修。「故能性德圓明,三身顯現」,宗門的話說,這樣你才能夠明心見性;學教的人,你這樣修學才能大開圓解;念佛的人,你才能得一心不亂。要有方法。功夫到家了,三身自然就現前,這個時候就叫做「成無上正等正覺」,就是經上講「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這麼一個意思。後面的意思愈來愈清楚,愈來愈明顯。
【行廣大行者】
在大乘經上,佛菩薩常常教給我們發大心、修大行、證大果,無一不大。怎麼個大法?心量大。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就大;有分別執著就不大。我為一家人修福,這個心量並不大;我為我們一國人修福,這個心量還是小;我今天為全世界的人祈福,全世界這個地球在太空,也小得很可憐,你這個心量不大。所以佛菩薩一發心,盡虛空遍法界,那個心量大。所以我們要以佛菩薩做榜樣,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我們都要發心去度他們,要發這種廣大心,你修的就是大行。修大行從哪裡修起?
【先於境緣上一切法不住】
從這個地方修起,入門之處,下手之處。境是環境,緣是人緣,就是講我們在人事環境、物質環境當中,先學一個不住、無住。無住要記住,就是不把這些東西放在心上。境緣有沒有?有。我們一天到晚都不能離開,它礙不礙事?不礙事。你要從心上放下!這個做法是很難,是不容易。難在哪裡?難在我們無始劫以來,攀緣成了習慣,現在叫我們捨離,都感覺得無所適從,不知道怎麼做好,老毛病、老習氣一下換,還不太容易,就這麼回事情;實在講,換過來好。世間人,一天到晚牽腸掛肚的事情有多少!出了家,自己家裡事情不想了,道場的事情一大堆,信徒的事情也一大堆,還是牽腸掛肚,沒有放下。無住就是放下。這一句講,於境緣上一切法不住,換句話說,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就這個意思。統統放下!放下之後,境緣上這些事還管不管?照管不誤。放下怎麼還管?放下是心上放下,不是事上放下。放下怎麼個管法?放下是智慧來管事。沒有放下的時候,諸位曉得,你是煩惱在管事,你對人對事起心動念都是貪瞋痴慢。諸位細細想一想,是不是這個事情?六根接觸外面境界,色聲香味觸法,你心裡頭憂慮的、牽掛的都是貪心,貪不到生瞋恚,愛發脾氣;貪到了歡喜,不就是天天搞這玩意。佛叫我們放下,是放下這些東西。放下這些東西,面對著現實的生活是智慧,這裡頭不是感情是智慧,理智用事,不是情識用事,大大的不一樣。絕對沒有說一樁事情做錯了,樁樁件件都是續佛慧命、利益眾生,你所修的是什麼?是福慧雙嚴。你在生活當中,你是做的這個。
我們今天貪瞋痴沒有放下,連念經都造業,其他的就不說了。怎麼說念經都造業?我舉個例子給諸位說,我們下面大家在共修、在誦經,維那師把磬敲錯了一下,下面人聽了就生煩惱,樂眾木魚少敲了一下,兩個眼睛瞪得又大又圓,連念經還有這麼多毛病出來,還都沒有放下,斤斤計較,都是在那裡分別執著,搞這個。所以這是錯誤,佛教我們放下。這是修學入門,修行第一個階段,從這個地方去練,所謂是歷事鍊心,先把它看淡,少分別、少執著、少計較,從這裡下手。
【後則於起心動念時,一切法不住。】
這是功夫深了,這是已經契入境界。像本經所說的,圓教初住菩薩以上,或者是說我們念佛人得一心不亂以後,那就是於起心動念時一切法不住,這是說這個境界。
【使知能執者,乃不可得之妄念,非真心也。】
前面經上講,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這個心還有過去、現在、未來嗎?哪有這個道理!這個地方所講的心,就是指的妄想、妄念、意識心,一個念頭生,生的念頭滅了,念頭滅了,底下念頭又生了,這個念頭是虛妄的,不是真實的,真實沒有生滅,有生滅就不是真實的。所以三心跟你講的是妄念,不是真心,是妄念。我們今天生活當中,做主宰的是妄念當家,不是真心;如果真心當家,那就好了,你就作佛、作菩薩了。佛菩薩用真心,不用妄念;凡夫用妄念,不用真心,真心不生不滅。你要記住,我們今天能執著的,能分別的是第六意識,能執著的是第七識,都是妄念,都不是真心。一定要認識清楚,虛妄不實,那不是真心。
【又說諸法緣生】
諸法,世出世間一切萬法,都是因緣所生,有相無體,當體即空,了不可得。
【使知一切法,皆是幻有,了不可得。】
幻有是假有,所以本經後面用比喻來說明,「如夢幻泡影」,如夢幻泡影,這是假的不是真的;「如露亦如電」,露跟閃電是比喻短,它存在的時間非常的短促。並不是長遠的住在世間,很短,短到什麼程度?佛在經上跟我們講「剎那生滅」。我們所見的幻相,是它虛幻的相續相,生滅的相續相,確確實實不存在。《楞嚴經》上講「當處出生,當處滅盡」,那是講的真相。由此可知,能執著的心,所執著的法,都是空的,都是了不可得。可是諸位要記住,這是我們前面讀過的,因果不空,大菩薩們對這樁事情非常清楚,非常透徹,所以他們講因果可畏。菩薩怕什麼?菩薩什麼也不怕,菩薩怕因果。這一點我們要能體會到,因為因果不空,所以佛才教我們而生其心,佛才教給我們修一切善法,而行布施,因為因果不空。這就是教你一定要斷惡修善,為什麼?善因感善果,惡因感惡果。
【發廣大願,則不取法。行廣大行,則不取非法。】
末後這個結論結得好!我們一般凡夫在平常細想不到。由此可知,這些祖師大德們,講經研教註解作論,來發明經義,對我們後學貢獻實在是太大太多了。發廣大願,像我們剛才舉的例子,如諸佛菩薩發心普度法界一切眾生,這個心願大、廣大。那要用《金剛經》的標準來觀察,大不大?不大。為什麼不大?著了相,著了相就不大。這個地方告訴你,發大心大願要離相、要離念,就大了。所以你發廣大願,要緊的是決定不能夠執著在法相上。世尊在這一次法會裡面,把這樁事情全都給我們表演出來,佛修行不著修行的相,證果不著證果的相,度生不著度生的相,在這個經上我們都看到了。佛不執著,這就是他不取法。行廣大行,雖然一切法不執著,也就是說一切法沒有放在心上,可是這一切法他統統做,他沒有一樣不做。我們凡夫日常生活當中所做的,佛菩薩都照做,沒有一天閒著。行廣大行,則不取非法。非法是空,不著空。發願不著有,修行不著空,空有兩邊都不著。
【法與非法,既皆不取。】
法跟非法兩邊不住,兩邊不著。
【則我人眾壽,四者皆無。】
這才真的把四相空掉了。四相要這樣離法,四見也是這個離法,你要懂得怎麼離。不但離四相、離四見,我們再看下面兩句,他這種修行方法真是妙。
【則法與非法,了不可得矣。】
不但法了不可得,非法也了不可得,它沒有著,這裡面初學的同學免不了有一點懷疑。「法」,法是有邊,我們不執著,這個好講;非法是空邊,空邊它本來就空了,那有什麼不好?空是好,執著就不好,執著有個空,麻煩就大了。三界之內四空天人,他為什麼生到無色界,他執著空。我們這些人生在欲界、色界,為什麼?因為執著有。執著一切色相有,離不開色界;執著七情五欲有,離不開欲界。諸位要曉得,七情五欲是妄想,哪有這回事情!可是打這個妄想,麻煩!這個妄想一打,離不開欲界。這是嚴重的錯誤妄想,沒有辦法離開欲界,六道裡頭最苦的是這一環。由此可知,色界天的妄想比我們輕,無色界天的妄想比色界又輕,六道輪迴就是妄想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金剛經》教給我們這個方法,就是脫離六道輪迴的方法:空有兩邊都不著,就超越六道。
【而常住真心,所謂是法平等無有高下者,便了了而得。】
真如本性所現的境界叫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平等法界。諸位要曉得,只有平等才一真,二就不平等,唯有一真法界是平等的。這個是都現前了,這個境界現前,了了而得,了是明瞭。
【即信心清淨則生實相是也】
實相是諸法真相,諸法的真相是平等相,是無有高下之相,這統統現前了。《華嚴經》上毘盧遮那佛的華藏世界是一真法界,《彌陀經》、《無量壽經》所講的西方極樂世界是一真法界,是平等法界,那就現前了,你就看到,你就接觸到;這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你證果了。請看底下一段經文:
經【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非善法,是名善法。】
這個意思很深。前面教給我們修一切善法,這是《般若經》與其他經很不相同的所在。般若最忌諱最怕的是著相,是坐實,這最怕了。說修一切善法,你就著了修一切善法的相,這就壞了。我們看看現在學佛的同修,無論國內、國外,大家都懂得斷惡修善。你再仔細一觀察,斷惡的人著了斷惡的相,修善的人著了修善的相。這有什麼不好處呢?我們世間人看這也不錯,滿好!這是好人。沒錯!他是好人,斷惡修善是好人,記住,這是六道裡面的好人,出不了六道。我們學佛的目的是要出六道,不要做好人,要出六道。要出六道,佛教給我們一切不執著才可以出六道,就怕執著;一執著六道出不了。要明白這個道理,曉得這個事實真相。所以佛一面說,一面就把它否定掉,這個意思就是告訴你,決定不能執著。我們看註解:
【以無我修一切善法,是約能修邊遣。】
能修的是我,我斷惡、我修善,無我,把我這一個念頭要放下,善儘管去做,不能有我的念頭,這叫學佛。如果修一切善法,我修善法,我要得善的果報,有因有果。你修善因得善果,能不能得到?能得,三界六道有漏的善因善果,不能出離六道。如果以無我來修一切善法,這個果報就不在六道裡面,六道裡面都有我,可見得超越六道輪迴了。這是從能修邊上教你放下。
【非善名善,是約所修邊遣。】
我們所做的善事,那個也不能執著。譬如我們今天在此地幹的這個事情,善事。我們大家在一起研究《金剛經》、講解《金剛經》,這是善事。如果把這個當作一樁善事看:「這個功德不可思議,果報不可思議」,我們又著了相;這一著相,這個善事又變成三界六道裡頭有漏的善事。豈不想想,釋迦牟尼佛一生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金剛經》上說,他沒說法,說法者無法可說,沒有說一句法;要有人說佛說法,那叫謗佛。他把所有一切善法沒有放在心上,事情有沒有做?天天做,他做了四十九年,他怎麼沒做?心裡頭痕跡都不落。這是說明諸佛菩薩在十法界裡頭示現種種身、示現種種法,他不住,符合了《金剛般若》的精神、《金剛般若》的原則:「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能所兩邊都離開。
【有能有所,便是分別執著,我相仍在。】
這一點我們要細心去體會。分別執著有粗細不同,我們六道凡夫分別執著非常粗。四果羅漢、辟支佛,佛在經上常講,他們見思煩惱斷了,我執破了,超越三界,永脫輪迴,他們沒見性。為什麼?他法執未破;我執已破,法執未破。我們要問:「他法執沒破,誰執著法執?」那還是有個我,如果要沒有我,你想想看,誰執著法執?可見得還是有我執。有我執,佛為什麼說他我執破了?粗的我執破了,微細的我執沒破。所以講無明,有講界內、界外,三界以內的無明他斷了,三界以外的無明他還存在。這別說阿羅漢,菩薩,等覺菩薩,圓教等覺菩薩,經上常講他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未破,最微細的執著,我們要問:「誰執著它?」還是有個我在,那個我是非常非常的微細。這個道理、事實,我們都要清楚、都要明瞭。到什麼時候我執才斷得乾乾淨淨,完全沒有?成佛,成佛沒有了,我執、法執統統乾淨了。只要有絲毫的見解在,那就是分別執著,我相我見仍然存在。
【故當遣之罄盡】
遣就是放下、離開,要把它離得乾乾淨淨,證到等覺的果位還要離,還要放下;他那最後一品生相無明微細執著要是不放下,就不能圓滿菩提。這也是說明般若法裡頭沒有別的,放下而已。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修什麼?放下、布施而已,不放下不行。剛才我們舉了一個比喻,我們年歲大了,快要走了,這個家業財產還在那裡操心,給這個、給那個,放不下!真正放下的人是沒事,真放下。會不會給後人留下糾紛?如果你真放下,我相信沒有糾紛。為什麼?你做出樣子給人看,你的後人看到你這個樣子會感動,真正放得下。你吩咐這個,吩咐那個,還要立遺囑,還要請律師,你沒放下,你的兒女怎麼會放下?那當然打得頭破血流,個個要爭,你給他的樣子就是放不下。真放下的好,得自在。佛菩薩示現這個樣子給我們看,那就是放下,講經說法、弘法利生也放下,這是正確,這是真正得般若三昧,真放下了。
【法即無法】
一如!法跟無法我們看起來是二,他法跟無法是一不是二,一如。
【無修而修】
我們思想見解當中,修跟無修是兩樁事,而佛菩薩境界當中,修跟無修是一樁事。無修而修,修而無修,是不是我們無修就是修?你要這樣解釋經義,阿鼻地獄決定有分,將來墮阿鼻地獄,「佛在《金剛經》上講的,我沒錯!」佛沒說錯,是你自己把意思解錯。佛修為什麼是沒修?無住生心,修!為什麼說他無修?他不著相。修一切善法,從來沒有間斷過;但是,他心地乾乾淨淨,無相無念,這是無修,他那個修跟無修是這個意思。不是說修了就是不修,不修就是修,那好了,你吃飯,吃了就是不吃,不吃就是吃,好了!你就不要吃了。意思要搞清楚,決定不能夠產生誤會。
【修一切善法時,便觀照非善名善。】
這就是他提得起觀照功夫,而觀照功夫《金剛般若》裡頭講得太多。譬如前面講的,三心不可得、諸法緣生,你就曉得一切善法是假名、假相,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雖然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還是要認真去做,認真的去修善。為什麼?業果不空。
【若其心中見有善法,即是我見,即非以無我修一切善法。】
要緊的意思在這裡,不能著,著就錯了。心裡頭不可以有「修一切善法」,這個念頭不能有。有這個念頭,要問:誰有這個念頭?「我」有這個念頭,我相就具足,我見就具足,你還是四相四見具足的凡夫,不是菩薩;菩薩沒有四見,沒有四相,你怎麼還有執著?於此體會得,這段經文的意思你就明瞭。
【此節經文,實乃結示開經以來諸義。】
這節經文是總結,《金剛經》開講以來,把全經的大意在此地做一個總結。
【即是開經以來所說諸義,說了一切義,無非令以無我修一切善法,以證平等之性,至此乃為點明耳。】
一部《金剛經》的宗旨,就是一部《大般若》的宗旨,也就是世尊當年在世二十二年講般若的宗旨。二十二年佛講什麼?無非是教我們「以無我修一切善法」而已,就這麼一句,佛講了二十二年。你聽了做何感想?這麼簡單,說這麼長的時間。沒錯!是簡單,時間是嫌長了一點,你做到了沒有?如果你做不到,別說二十二年,二百二十年都不算長,都不算多;你要真明瞭、真做到,那才行!為什麼要麻煩釋迦牟尼佛講二十二年?無我修一切善法,實實在在講沒聽懂。什麼叫無我?什麼叫一切善法?沒搞懂,所以佛不能不細說。聽懂了,又放不下;無我修一切善法是懂了,但是放不下,做不到。佛看到這個情形,佛很慈悲,不放棄,繼續不斷用善巧方便,誘導我們回頭,誘導我們入這個境界,這真正是叫大慈大悲。從這個地方我們能夠體會到,佛對於我們是如何的恩德;你在世間一般父母也做不到。業障習氣這樣深厚的人,佛能夠不捨棄他,能夠用這麼長的時間來幫助他破迷開悟,真正是難得。說這段經文是總結全經諸義,這也不是含糊籠統說的,確確實實能把經文精要的地方把它點出來。
【此經最初發大願、行大行兩段,是開章明義。以後約略計之,結示已有五次。前後自有其淺深次第。】
本經一開端,是須菩提尊者看到世尊入舍衛大城乞食,從著衣持缽到乞食回來,尊者看出門道。看出什麼門道?原來釋迦牟尼佛天天在日常生活當中,把金剛般若波羅蜜法完全顯示在生活當中。我們要是用「金剛般若波羅蜜」,大家聽到還是不太懂得它的意思,我們換句話說,最高、最圓滿、最究竟的智慧,完全在日常生活當中顯露無遺,這就是金剛般若波羅蜜法。別人沒看到,粗心大意沒看出來,須菩提看出來。看出來,他明瞭了,別人不明瞭,所以他的請法是為一切眾生啟請,希望釋迦牟尼佛把這樁事情說破,我們大家才明瞭;要是不說破,我們看不出來,肉眼凡夫怎麼能看出來,佛的生活是究竟圓滿的智慧。我們生活在無量無邊煩惱當中,他生活在究竟圓滿智慧裡面,這完全不同,這就是佛法最高的享受。由於尊者這一問,釋迦牟尼佛答覆,這一問、一答,我們聽了之後,明白了一些,也能沾到一點般若的氣分,這是我們凡夫得利益,這個用意在此地。
須菩提尊者啟請的話,「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這是啟請。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這是發大願。這個心怎麼安住?怎樣降伏?這就是修大行。所以此地講,發大願、行大行。經一直講到此地,經文已經有五次的總結,講一段佛做一個結論,講一段又做一個結論,這是第五次。而且每一次所說,每一次所結的意思,有淺深不一樣,愈往後面結得愈深、愈廣。第一次,在我們這個本子經文第三十節。
【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
佛給我們做了這樣一個總結。
【結度生不住相、布施不住相。】
這個意思實在講是很深很廣,但是
【經文上講,應如是生清淨心一段。結廣行六度應無所住。為令空有不著,俾如實空如實不空之自性清淨心現前耳。】
這是五十一節的一段經文,教給我們廣行六度,也就是學佛的人,日常生活一定要遵守六度的教誨。布施是捨己為人,這個意思前面講得很多,念念都是為一切眾生服務。你在家庭裡面,為你一家人服務,家庭裡面整理得整整齊齊、乾乾淨淨,不僅是為一家人服務,為一切眾生服務,做一個好的樣子,給你的鄰居看,給別人家庭看。人是一切人的好樣子,家是一切人家的好樣子,這叫做布施。所以布施的意思無限的深廣。你做生意,你經營一個公司,你是所有一切公司的好榜樣;我們建一個道場,是全世界道場裡面的好榜樣,這叫做修布施波羅蜜。可見得沒有說為自己,真的是為一切眾生。持戒,守法,意思是守法,循規蹈矩,做事情有條不紊。忍辱是耐心,要有耐心、要有毅力。精進是求進步。禪定是胸有主宰,不會被外面境緣輕易的動搖,心有主宰,那是禪定。智慧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佛弟子怎麼過日子,怎麼生活?要依六波羅蜜。雖依六波羅蜜去做,事上完全照這個做,雖做而不著相,這是應無所住,這就是空有兩邊不住。在事上這六條做得圓圓滿滿,不著空;心裡面乾乾淨淨,一個妄念都沒有,不著有;空有兩邊不住,如實空如實不空之自性清淨心才能夠現前。這是第二次為我們結的,意思比第一次深。
【第三次,在八十六節,應離一切相發菩提心。】
這有一大段文,有好幾個小節、小段。
【結離相方是發菩提心。不但二邊不著,並不著亦不應著。】
這就是通常講的大三空三昧。不執著有,不執著空,空空也不能執著;我空、法空、空亦空,空空都不能執著。
第四次做總結的時候,是經文第一百二十節到一百二十三節,一共有四段經文。
【諸法如義,無實無虛,一切皆是。】
這個一大段。這一大段我們講過不久,我相信同修們印象比較深刻。經義雖然是深,但是非常重要,這是從果地上來說明。
【以示證得清淨心者之境界】
佛是舉他自己做例子,佛證得法身、證得報身,也不執著,也是心裡頭若無其事,乾乾淨淨,這是世尊為我們現身說法。
【是一法不住的、法法皆如的、是無我的。一塵不立,將微細之分別執著遣除淨盡,乃能證佛所證耳。】
佛之所以成佛,所謂今佛如古佛之再來,佛佛道同,這是我們學佛修行最後的目標,我們所希望的、我們想證得的是這樣的境界。佛告訴我們要怎樣才能證得?要一法不住。不但世間法不能放在心上,佛法能不能放在心上?不能。佛法也不能放在心上,這才行。這就是除此地講微細的分別執著,前面我們說過,極微細的是等覺菩薩,那一點不除還不能成佛;必須要除得乾乾淨淨,放下得乾乾淨淨,那才圓滿成佛,如諸佛之所證。第五次這就是這一次,從第一五十節到一百五十二節,我們剛剛讀過的。
【今次乃是明白開示】
前面從比喻上來說,這個地方是直截了當為我們指示出來。
【一切法性本來平等,無有高下。】
經文上說,這是我們不能不記住的,不能不知道的,「是法平等,無有高下」。而且要常常用這句經文提起觀照功夫,到我們心有不平的時候,把這一句經文想一想、念幾遍,「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我們的心在境界上就平了,恢復到平靜。平靜是真心,我們今天雖然沒有證得真心,但是清淨平等與真心接近。真正用功,真正的功夫是什麼?就是這個,這要認識清楚。不是說我每天讀多少卷經,我念幾萬聲佛號,我拜幾百拜、幾千拜,那是形相、是樣子,不是功夫。功夫是什麼?離相離念而行布施,修一切善法,這個叫功夫。你要是會用,剛才講過了,穿衣吃飯都是功夫,穿衣吃飯都是修行,要明白這個道理。不會的,古德常講盲修瞎練,我們自己要認真反省,我們是不是屬於盲修瞎練?發現自己不對,趕快回頭、趕快改過,就對了。《金剛經》是很好的標準,而且是個絕對的標準,是以如來果地上的標準,給我們初學做標準,這是非常非常的難得!
【故一一法皆不可分別執著】
為什麼?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你怎麼可以執著?
【菩提法如是,一切善法亦如是。】
這是佛舉例舉到極處。前面從人來說,講的是如來法身、報身,這從人身來舉例,達到了頂點。到這個地方以法來說,他老人家舉的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通常我們講無上菩提心,就是無上正等正覺,無上菩提心。無上菩提心也是平等法,也是不可得,何況其他一切善法。連如來果地上所證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人家也不執著,我們修一點點善法,有什麼好執著的?世尊得無上菩提,心裡面也若無其事,我們修一點點善法,又何必要沾沾自喜?覺得自己很了不起,這錯了。所以讀《金剛經》要從這個地方去反省、去檢點。末後這是總結。
【用無分別執著之心】
這個「無」是貫下去的,無分別、無執著的心。無分別是平等心,無執著是清淨心,你看《無量壽經》經題上「清淨平等覺」,你能夠用清淨心、平等心,那你就覺了,你就是覺者,你就不迷;覺者是菩薩,你就不是凡夫。要用這個心,我們常講菩薩心。學佛人也常常掛在口上,菩薩心腸,菩薩心是什麼?無分別、無執著,清淨心、平等心,這是菩薩。
【修無有高下、平等平等之一切善法。】
用清淨平等心,修清淨平等法。諸位要記住,只要心平等、心清淨,所有一切法都平等、都清淨。這就是前面我們常常引用宗門的修行方法:從根本修。我們穿衣吃飯、待人接物,都是清淨法,都是平等法。你不要再去找,哪個法是清淨法,哪個法是平等法,所有一切法都是清淨法,都是平等法,世出世間法無有一法不是,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但是要用清淨心、平等心去修才行。由此可知,離開了清淨、平等,一切法都不平等,一切法都不清淨,佛法也不平等,還有大乘、小乘,還有五乘、菩薩,還有十住、十行、十迴向,那都不平等。為什麼不平等?你的心有分別、有執著。離開一切分別執著,佛法也是平等的。世尊四十九年所說一切法,沒有一法不平等,無有一法不是善法,而且是平等的善法,這個我們要注意到。
《金剛般若》諸位如果會了,你就會修行,你真的會修。不但你會修行,也可以說你會生活,你會過日子,這個話都是實在的。你不通般若義,你不會生活,你不會過日子,你天天過得這麼苦,天天過得這麼可憐,你不會過。通達般若,你過得很幸福、很自在、很美滿。般若在現實上,帶給我們的受用就不可思議,真正是人生最高的享受。這樣的修學,
【便契法性,便見寂照同時之本來面目矣。】
法性就是真如本性,契是契合,能夠用清淨心、平等心修一切善法,一切善法沒有分別、沒有高下,這個與見性就接近了。雖然沒有明心見性,但是你確確實實是朝著明心見性這個方向走,沒有走錯方向。你確確實實是向著明心見性的道路上走,所謂成佛之道,你沒有偏離。便見寂照同時,寂照同時是法身大士用功的綱領,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照是果地上的境界。從哪裡修的?從無住生心上修的。換句話說,無住的功夫成就了,就是寂;生心的功夫圓滿了,就是照。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是法身大士才有的。我們在《金剛經》上學到,法身大士他們修學的境界,怎麼成就的?原來就是無住生心;用這種功夫成就的,到如來果地上,達到究竟圓滿。寂照是同時的,換句話說,無住跟生心是同時的。不住色聲香味觸法、而行布施是同時的,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也是同時的,這樣我們才能夠真正得到般若的受用。本來面目就是明心見性,宗門裡面講的「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大乘佛法終極的目標就在此地。
我們從這個地方來看,世尊經文講到此地,五次的結示經文,他的用意、他的慈悲教誨很明顯、很深刻。學佛的人常常掛在口頭上,「上報四重恩」,天天念迴向偈「上報四重恩」,四重恩裡頭有佛恩,佛對我們有什麼恩德?不知道!迴向偈古人做的,不好不念,只好念一念,什麼恩不曉得,怎麼報不曉得,念了《金剛經》應該要體會到,佛的恩德無量無邊。怎麼報法?依教奉行。今天就講到此地。
金剛經-第92集請掀開經本,第二百二十三面,倒數第四行,請看經文:
經【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
後面這段經文是顯勝結勸,也是第四卷最後的一段,是行門裡面的總結。經文分兩個小段,第一個小段是比喻。請看註解:
【一個大千世界裡面,有十萬萬個須彌山王。】
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一個單位世界有一個須彌山,所有的這些星球圍繞著須彌山。世尊這個話在三千年前所說的,大致上的狀況與我們近代天文學家觀測的相似。但是須彌山到底是個什麼樣子,我們只有在佛經裡面,看到世尊簡單的描繪。實際上,我們依然沒能夠發現,在我們推想當中,須彌山決定不是在地球上,這個現在是可以肯定的。這樁事情我們也無需爭論,因為世尊在此地只是舉一個比喻為我們說而已。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須彌山王,根據佛在經上,這都是概略的說,我們不能把它坐實,要是落實那就有過失了。
一千個小世界,這是像我們現在所謂一個星團,一個星系,稱為小千世界。這樣一千個小千世界,再組成一個大的星系,就叫做中千世界。再從一千個中千世界,組合起來一個大的星系,就稱為一個大千世界。這是佛在經上常講的,一尊佛的教化區,一個大千世界。為什麼稱為三千大千世界?因為大千世界的組成是由小千、中千、大千這樣組成的,所以稱之為三千大千世界。我們不能誤會,三千個大千世界,那就錯了!像這樣的大千世界,在虛空當中無量無邊,不止三千。如果這樣說法,一千乘一千再乘一千,應當是十億;換句話說,有十億個單位世界,就有十億個須彌山,這須彌山很多!黃念
佛在此地做個比喻說,這麼多的須彌山王,七寶。前面重重較量功德,一次比一次殊勝,這一次這個人布施,不是一個世界的七寶聚,是三千大千世界所有須彌山王,這是天文數字,我們無法計算的。這是說:
【受持廣說此經之福德更大】
我們看底下這段經文,顯示持經之人福報不可思議。
經【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前面比喻當中,
【於前福德】
就是剛才我們念的
【等於十億須彌山王的七寶布施】
這個福報太大太大了!《金剛經》上每一次較量福德,都會叫我們懷疑,我們念念《金剛經》有這麼大的福報嗎?念了一輩子,福報也沒現前,好像不太可靠。這一樁事前面已經說得很清楚,關鍵在受持,單單是讀誦不行,一定要受持,要為人演說。受持是依教奉行,把佛在《金剛經》上講的這些道理、方法、境界,我們全都做到,那個福德就大了。經上所比喻的,我看並不過分,真正是大,諸位要認真去受持,你才能夠體會到少分。
【然而其福德,皆不能及持說此經者福德之一分也。】
多少分之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這個簡直是不能比!
【經,雖是文字名言,然由文字起觀照,而相似、而分證、而究竟成無上菩提,豈一切有相福德所能比。】
這是為我們說出一個道理,為什麼十億須彌山王的七寶布施,不及受持讀誦此經的一分。註解裡頭講得很清楚,我們決定不能夠疏忽,那就是觀照。讀誦而不能觀照沒用處,觀照就受持了。什麼叫觀照?這一點非常重要;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對人、對事、對物起心動念之處,要想到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宇宙人生的真相。譬如,佛給我們說,世出世間所有的境界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能夠提起這一句,這是觀照,這是開智慧。我們決定不迷在現前事相之中,相是幻相,不會迷在這裡面。佛教給我們處世生活的態度,教我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能執著。「無住」就是不執著,「生心」就是斷一切惡、修一切善。為什麼不執著還要斷惡修善?這個道理前面都說過。一切法是因緣所生,緣生性空,所謂「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所以教你不能執著。但是這裡頭還有一個事實,必須要知道的,因果不空。善因一定現善果,惡因一定現惡報。這是說十法界依正莊嚴,相雖然是虛幻的,但是它清清楚楚擺在我們面前,這叫做業因果報不空。所以佛接著說「而生其心」,雖生心、雖修善,也不能住,也不能把這個事情放在心上,那就對了!所以,在一切時、一切處,要想到《金剛經》上佛教導我們的;你能夠時時刻刻想得起來,這叫觀照。可不能把它忘記。
精采的句子很多,重要的譬如講到「諸法如義」、「無實無虛」、「不一不異」,這都是非常重要的綱領。能夠應用在一切世出世間法上,幫助我們覺察事實的真相。佛教給我們在生活當中,特別是人事環境當中,教我們「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個經文我們還沒有念到,在後面。表面上看是釋迦牟尼佛教須菩提尊者弘法利生的態度,實際上這兩句話可以應用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無論是處順境、處逆境,如果能夠用得上這兩句話,你一定是常生智慧,不生煩惱,所以這是非常非常要緊的。因此,絕對不是一切有相的福德能夠跟它相比。
【意顯持經說經】
持經是受持。依照經典的理論方法修持的人,自己得利益,又能夠利益眾生,把《金剛經》介紹給別人。
【能令自他同證法身。視彼報身,如同身外之財,何足校哉。】
校是比較、較量。你看看,這個我們在經典裡面前面讀過的,如來就他自身來做比喻,以佛的報身,經上雖然說的是劣應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而實際上,佛的報身,佛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人家也沒有放在心上,若無其事。這是給我們講,真正放得下。諸佛在果地上,依正莊嚴他都無住,他在虛空法界與一切眾生感應道交,隨類現身而為說法,那是佛菩薩的生心,無住生心他真的做到了,做給我們看。果地上依正莊嚴都能放下,我們今天這一點算什麼,何足以掛齒?
【佛現報身等,原為利益眾生,令他受用。】
這個意思,《華嚴經》上講得最透徹,講得最詳細。諸佛菩薩,我們說菩薩,《金剛經》上講的諸佛,所謂法身大士。他們現身,報身也好,應化身也好;現土,像阿彌陀佛示現西方極樂世界,毘盧遮那如來示現的華藏世界。無論是身、是土,他只有一個目的,利益眾生,這是我們一定要學習的。我們今天得到這個身,這個身是業報身。可是業報身不要緊,你能夠通達般若,就可以把我們這個業報身轉變成為智慧的報身,不是不能轉的。這個道理,經典上講得很多,境隨心轉,相隨心轉,依報隨著正報轉,你看都是叫我們轉。學佛修行就是要會轉境界;轉不了境界,你就白修了,你怎麼能得到佛法殊勝的功德利益?會學的人就是會轉,如何把我們業報之身轉成智慧的報身,我們學佛才真正得受用。轉過來的相是什麼?那就跟此地講的一樣。沒轉過來的時候,起心動念是自利,自私自利;一轉過來之後,起心動念都是利益眾生,把自己忘掉了,自己沒有了,就是《金剛經》上講的,你已經斷了四相四見,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沒有了。前面我們說過,轉八識成四智,你真的轉過來了。
【正如以財布施,令他受用也。】
這是舉一個淺顯的例子,這是一般凡夫統統做得到的。我們學了佛,大概多數人都懂得施財。無論是多是少,施財的目的都是幫助別人,都是利益眾生。
【故以此為喻。以顯證法身者,並報身之相亦不住也。】
連報身尚且不住,何況應化身,這是一定的道理,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
《金剛經》的四分,信、解、行、證,說到修行,到這個地方講完了。下面開始這是第四大段,為我們說明證果。
科題裡面,究極無住以成證。題目上著重在究極,極是到了極處,究是研究。就像《楞嚴經》上所說的,精研達到極處,那就證了。底下一段,明平等法界,明諸法空相,我們在此地做一個簡單的說明。
【此第四大段】
這是正宗分的第四大段。
【皆說如來境界。窮究無住,至此而極。】
到這個地方講到極處了。證,佛法裡面講到證果,證的是什麼?就是證的這樁事情。
【初明平等法界,顯示一切法性本無有我。結成前說菩薩通達無我法之義。】
「無我法」,在金剛般若這一會上非常非常的重要。如果你能夠通達無我法,我們一般講,你開悟了!佛知佛見,入佛知見。如果你能夠契入無我法,你就證果,最低限度的境界,你已經是圓教初住菩薩,別教初地菩薩。無我法非常重要,無我法的具體說明,就是前面所說的離四相、離四見。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放下了,心裡面確確實實不再有這個念頭了,這就是證入無我法。諸位要曉得,圓初住菩薩以上的,都是這個境界。
【次明諸法空相,歸結到不生不滅。所以令離相離念以除我執,無非為遣分別執著。所謂生滅心也。遣生滅心,為證不生不滅之性體也。】
前面交代的文字雖然不多,但是相當的清楚。說明佛為什麼要這樣說法,其目的何在?其善巧何在?我們明白、通達了,對於佛所講的義趣,確確實實能幫助我們理解,幫助我們深入。請看經文:
經【須菩提,於意云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生。須菩提,莫作是念。】
所謂是平等真法界,佛不度眾生。佛哪有度眾生?但是你要是執著佛不度眾生,錯了!我們沒入這個境界。我們今天說佛度眾生,不對!佛不度眾生,也不對!怎麼說都不對。為什麼不對?你沒入這個境界。如果你入了這個境界,你說佛不度眾生,對!說佛度眾生,也對!怎麼說都對。可見得智慧不開是不行的,不開智慧,那是開口便錯,動念即乖。要是開了智慧,一切皆是,一切俱非,怎麼說他都是圓融的,他都能講得通,都有道理。我們從前面一直讀到這個地方,看到這樣的經文,雖然不能透徹的明瞭,我相信也有少分的悟處,因為前面有這種例子曾經報告過。
【一真法界,平等平等,豈有凡聖之別。】
這是大前提,一定要明瞭,往後講經說法都是以這個做基礎。我們在《無量壽經》上,在四十八願裡面,如果是細心一點的人,讀了之後一定有疑問。沒有疑問的,兩種人:一種是很有福報的人,不分別、不執著;一種是粗心大意的人,心太粗了,沒留意。經上說,凡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我們曉得西方世界有四土三輩九品。而去往生的人,上至等覺菩薩,文殊、普賢都發願去求往生,下至地獄眾生。這就說明往生的那些人極不平等,差得太大太大了。而極樂世界又給我們講四土三輩九品,但是在願文裡面說,這一切往生的人到西方極樂世界都是平等的。身平等,皆是紫磨真金色身;相平等、智慧平等、神通平等,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漏盡通、神足通,沒有一樣不平等,這怎麼不叫人懷疑?你讀了這種經文,你不懷疑那才叫奇怪,懷疑是應當的。當然佛在經上為我們說明白,它為什麼平等?原來不平等,到了西方世界就統統平等了,所有的菩薩到西方世界都做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菩薩,我們一般講,圓證三不退。圓證三不退,通常講七地以上。上到哪裡?上到等覺。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不是像七地菩薩?不是!七地還差得遠。等覺,確確實實是等覺,他跟佛才平等,所以那個地方是平等法界。那個平等不是我們修得的,要靠我們修得,那困難,時間可長!三大阿僧祇劫,無量劫。
平等從哪裡來的?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的,是這麼來的,不是自己修來的,佛力加持的。我們要問:阿彌陀佛哪有那麼大的神力?這也能叫人懷疑。為什麼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不加持我們?何以阿彌陀佛願力、神力就那麼大?這個地方,如果是細究《無量壽經》,你就明瞭了。彌陀本願加持是顯說,明顯的,暗裡面不可思議!暗中,十方世界一切諸佛如來,統統加持阿彌陀佛,統統加持往生的那個人;換句話說,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是得盡虛空遍法界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的加持,這麼回事情。所以世尊苦口婆心的勸我們念佛求生淨土,《彌陀經》裡頭四次的勸勉,再而三,三而四,佛是慈悲到了極處。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明瞭這個事實,這才不懷疑,這才肯死心踏地老實念佛,才肯萬緣放下,一生成就。
所以在一真法界裡面,沒有凡聖的差別。佛跟我們講,西方世界有四土九品,你要是到西方世界去看,有沒有四土九品?沒有,平等的,大家都一樣的。華藏世界,《華嚴經》釋迦牟尼佛跟我們講,有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從初住到等覺,可是你真的要是到了華藏世界,你去看看有沒有?沒有。為什麼?那個地方平等。如果你說沒有,沒有你錯了!它真的有。你說有,也錯了!它平等了。理跟事都要清楚,都要明瞭。此地說的,
【意在教聞法者,當於法法頭上薦取平等之理,則可於法法頭上得見自性。】
宗門裡面開悟的大德,明心見性的這些人,他們入了這個境界。佛何以為我們講了許許多多高下不等之法?這個地方,我們要了解佛說法的義趣。佛為眾生說法,總不外二諦。佛依二諦而說法,二諦就是講的真諦、俗諦。俗諦是凡夫知見,隨順凡夫的知見。譬如講淨土,說有四土三輩九品,說菩薩有五十一個階級,隨順俗諦而說。如果隨順真諦而說,那就平等沒有階級,沒有差別。真諦、俗諦有沒有理論依據?有。真諦是依自性、真如本性,那裡頭哪有差別?俗諦所依的是法相。一個是依法性說,一個是依法相說;性裡面平等,相裡面不平等。但是如果你見了性,相也平等了。沒有見性,相是極不平等的。見了性之後,才曉得性相一如、性相不二。所以這段話重要的意思在這個地方,希望我們在法法頭上薦取平等之理,平等之理就是法性,然後在一切法相裡面就見性了,見相就是見性。我們再看底下這一段:
【佛不起心動念而能隨機應緣以度眾生者有二】
這個境界我們在前面看過。譬如釋迦牟尼佛當年示現在我們人間,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佛有說,確實有說,但是佛雖有說而無念。佛所示現的這一生過程當中,從示現降生到示現入般涅槃,從來沒有起一個念頭,這一點我們要懂得。也就是我們平常在講席當中,提示諸位同修,我們要認真努力去學習。學一個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佛菩薩跟眾生的差別在哪裡?就在此地。我們凡夫六根接觸六塵,起心動念、分別執著;諸佛菩薩對人、對事、對物,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差別就在此地。不起心、不動念,為什麼能夠現身去度眾生?這的確是個問題。我們無論幹什麼事情,都是先動個念頭,然後再去做,不動念頭,怎麼能做事?這是我們的老習慣、老毛病。佛沒有這個習慣,沒有這個毛病,他怎麼能辦事而且還辦得那麼圓滿?這個不能不問,不能不知道。此地給我們說出兩個原因,第一:
【夙昔大悲大願薰習成種之力,故能有感斯應。】
這一條前面我曾經跟諸位報告過,佛菩薩能與一切眾生感應道交,而這種感應,是眾生有感,佛就有應。而眾生這種感,實在說我們自己都不曉得。你們知道你們的善根什麼時候成熟嗎?不知道!我們不知道,佛怎麼會知道?佛知道。這個道理,我們要借用現代的科技,從這上面我們能得一點消息。你看現在的電腦、微電波,極其微細那個電波在那裡振動,我們人決定不能發現。可是它真的振動,真的在動。現在用極精密的科學儀器才觀測到,就那麼一點點的波動,佛心裡面就有感應。但是這種微弱的波動,我們這種粗心大意的人,沒有法子發現。但是真的有感,不是沒有感,佛就來了!真的有感。而我們這種感,也是無始劫來的善根,在阿賴耶識裡頭微微的在那裡動。所以佛菩薩真如本性當中,它就起了感應道交。我們這個波動,他就感應了,這樣現身說法。我們這裡一動,他為什麼能接收得到?他是過去生中,像我們初發心曾經發了願,眾生無邊誓願度。成了佛,不能說話不算話,從前說的話都要作數。現在成了佛,他能接收這種極微的電波,哪個地方有感,他哪裡就有應,感應道交,絲毫不爽,盡虛空遍法界,一個眾生都不會漏掉。是這個道理。
【第二,因具二智,成三身。如大圓鏡,光明遍照,故能所應不謬。】
這個意思前面我們沒說,雖沒顯說,可是也含攝著有,含攝有這個意思。佛在因地當中,因地是修菩薩行,修菩薩行的時候,他具二智:根本智、後得智。根本智成就了,實在講根本智就是清淨心,我們在《華嚴》裡面看得最清楚、最詳細。善財童子在文殊會中,文殊是他的老師。我們今天所說的啟
「如大圓鏡」,大圓鏡是比喻,比喻佛的真心自性,我們講真心,真心就像大圓鏡一樣,無所不照,虛空法界在這裡頭照得清清楚楚,這是光明遍照。這個光明是智慧、是感應,他能夠收到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心念裡面極其微弱的電波,他統統能收到。《無量壽經》上講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天眼洞視、天耳徹聽,他心遍知,他是一切眾生心裡起心動念沒有不曉得的,跟這個地方講的完全一樣,同一個境界。由此可知,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實在講雖沒成佛,等於成佛。經上講「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那個阿惟越致是上品的阿惟越致,不是中下品的;下品阿惟越致是七地菩薩,上品的是等覺菩薩。它不是講的下品,是上上品。
【故能所應不謬】
謬是差錯。眾生有感,佛的應,那個應是恰到好處、恰如其分,一點過失都沒有。這是我們講到菩薩度眾生,實在說是很難講的,菩薩度眾生就好像大夫給人看病一樣。大夫一生當中所看的病人,固然有不少他是把人家病醫好了,但是也有不小心把人醫死的,用錯了藥。哪一個大夫敢說,一生當中對病人沒有錯開方,沒有錯下藥?他不敢說。跟一個法官判案子一樣,哪一個法官敢說,我一生當中所斷的案子,沒有冤枉一個人,不敢講。菩薩度眾生亦復如是。所以我們要小心,要謹慎。菩薩裡面有高明的,有不高明的;不高明的就會有錯誤,高明的沒有錯誤。什麼樣是高明的?明心見性的菩薩、法身大士,他可以說絕對不會開錯處方,絕對不會錯用了藥,可以這麼說法。若非法身大士,已經證得正覺的菩薩,行!這個靠得住,這種叫做權教菩薩。像小乘阿羅漢、辟支佛,見思煩惱斷了,他所證得的是正覺,沒錯!我們要遇到這種菩薩,跟他學佛,縱然他有過錯,是小過錯,不會有大過錯;換句話說,不會害我們。但是可能延誤一點,這個可能。譬如說,你這個病治療要是很如法的話,一個星期就好了;他治療的不太妥當,把你拖到兩個星期才好,這個情形有。但是他一定會給你治好,時間拖長一點而已,叫你多受幾天苦,有這種可能,不會害你。如果這個菩薩連正覺都沒有證到,那就危險了!他跟我們凡夫一樣,具足四相四見,還有是非人我、貪瞋痴慢,你要是請他治病,相當危險!他要不把你送到阿鼻地獄,大概餓鬼、畜生可能都有分,這個就很麻煩了,就像世尊在《楞嚴經》上所講的,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這是真的,是事實。
所以,我們學佛要親近善知識。可是今天這個世界,誰是善知識?愈是真正的善知識,他愈謙虛,愈不承認,這個我們很苦!古時候,善知識很容易辨別,大致上還不差。古時候什麼人是善知識?閉關的人是善知識,住茅蓬的人是善知識,你去找他決定不錯。因為從前閉關住茅蓬是有條件的,如果沒有開悟,沒有資格閉關,沒有資格住茅蓬。我們剛才舉一個例子,善財童子為什麼還要去五十三參?他為什麼不閉關?一閉關就是告訴天下人,我已經畢業了,我不需要再學了。善財童子還要再學,還要到處求學,怎麼可以閉關?怎麼可以住山?古時候一閉關、一住山,就等於向大家宣布:「我已經畢業了,我沒東西好學了。」閉關住山是什麼?是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他要努力用功修行,他到無學位了。我們還求學,找他做老師沒問題。可是現在這個標準沒有了,這人剛剛一剃頭就閉關了,什麼都不知道他就閉關了,這個麻煩大了。現在標準沒有了,閉關也靠不住,住山更靠不住,這個事情就非常非常困難。在末法時期,實在講唯一的一個辦法,我們找一個真善知識:阿彌陀佛!大概這個不錯,他就教我們老實念一句阿彌陀佛就行,這個方子不會錯,不會害人。果然能夠如理如法老實念,決定成功。什麼病都治,這個方子好!這是釋迦牟尼佛跟阿彌陀佛,對末法眾生無量的恩德,留了這麼一個處方,這個處方不會錯。這是說圓滿具足二智,成就三身,他在十法界應化,決定沒有過失,這是到究竟圓滿的地步。經文裡頭:
【莫作是念】
表面上看是對須菩提尊者一個人,實際上,須菩提尊者是代表我們大眾。佛叫著須菩提跟他說話,那個說話也就是對著我們,就是對我們講的。
【是普誡一切人,不可以輪迴見,測圓覺海。實令學人必當斷妄念耳。】
如果我們講,佛發心度眾生,佛有眾生可度,佛為眾生說法,佛有所說法,這是凡夫的知見,凡夫的見解,這種思想見解叫輪迴心。為什麼叫輪迴心?因為在意念當中,有我、有人、有眾生、有壽者,只要你有我執、法執在,心裡還有這個東西,你的見解思想就叫輪迴心。所以佛在經上說得很清楚,「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他不是菩薩,他是凡夫。為什麼是凡夫?輪迴見,我、人、眾、壽是輪迴見,凡夫才有的,菩薩哪裡會有!這是《金剛經》上告訴我們一個標準。四相四見破了,就出了輪迴,你轉輪迴心就變成菩薩心,菩薩心就是菩提心,你不是輪迴心,是菩提心。真正修行人,真正想在這一生成就的人,要在這個地方著眼,要在這個地方用功。所以,我們決定不能拿凡夫的知見去看佛菩薩,用凡夫的知見看佛菩薩,佛菩薩都變成凡夫,這就是謗佛。前面說過,這個罪過很重很重。自己謗佛還無所謂,還影響別人;影響別人,換句話說,就是斷眾生的法身慧命,這個結罪就很重。所以佛門,像毀謗三寶的結罪,不是從自己身上結罪的,自己身上結罪沒有這麼重,從眾生邊上結罪的。你影響別人,你影響別人愈多,範圍愈大,時間愈長,你的罪就愈重。
在這個地方,我們舉出一個淺顯的例子。譬如說: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讚歎淨土,這個沒話說!《彌陀經》不是假的,十方佛讚歎。羅什法師翻的六方佛,玄奘大師翻的十方佛,這個經哪裡是假的!現在居然有人說《彌陀經》是假的,阿彌陀佛是假的,不是真的,阿彌陀佛是太陽神。不但到處去宣揚,還要寫成文字、寫成書流通,這個罪過就重。這個謗法結罪不在他個人誤會,不是他個人看錯、想錯了;將來這個世間,他這些文字、著作,只要世間還有一本在,有一篇這個文字在,他就出不了阿鼻地獄。必須這個世間他的影響力完全沒有了,他這個文字全部都消失,他才能出阿鼻地獄。你們去想想,結罪是這樣結法的,是看你影響的。我們細心去觀察、細心去體會,佛經裡面講的這些合情、合法、合理。戒律裡面結罪不會冤枉一個人,世間作法官的判罪會冤枉人,佛法戒律當中不會冤枉一個人。所以佛這句話告誡我們,千萬不要用自己的意思,自己的想法、看法,去批評佛法,批評經典,錯解了佛法,這個過失很大。在中國歷史裡面我們眾所周知的,所謂「錯下一個字轉語,墮五百世野狐身。」那個影響的人不多,說錯一句話,果報在畜生道,墮狐狸身五百世;說錯一句話,沒寫出文章,寫出文章可不得了!這個老狐狸算不錯,靈性很高,遇到百丈法師把它解決了,把這個公案解決了。。
這是警惕我們,我們後人學習講經說法,決定不能隨著自己的意思;隨著自己的意思,你要負責任。現在麻煩大了,因為你講經有錄音,有錄音帶流通,這個不得了,這個跟文字差不多。你這個錄音帶傳出去了,將來有一個帶子留在這個世間,你就出不了惡道,你說這個東西多麻煩!不能不小心,不能不謹慎。但是我們初學,佛法不弘揚,我們對不起三寶。特別是在這個時代,弘法利生的人太少了,一定要發心出來弘揚佛法。但是我們自己又沒有開悟,煩惱又沒有斷,如果講經說法一定錯誤百出;換句話說,不講還好,講了決定要墮三途,這個事情麻煩大了。
所以講註、選註,我們要小心、要謹慎。要選好註,他講得很合理,如理如法,我們選這個註子來宣講。註經的人跟我們講經,性質不相同。註經是提供參考資料,所以這個註解裡面是愈豐富愈好。註經的人就好像採買,叫你去買菜,你買的樣子愈多愈好,多多益善,買回來;講經的人是廚師,他做菜,你這個菜統統買了,他不一定全部要。我做幾個菜,選幾樣配搭配搭,菜就做得很漂亮,這才能供養大眾。於是我們取註就要注意,譬如用一個註解,我們取它的大概是十分之一就可以了。你們如果看
【無法可說,無生可度,是約性說,照而常寂。】
大乘了義經上,常常有這樣的句子,我們曉得,佛這種說法,是從真如本性那一邊所說的;也就是說,佛是依什麼說的?是依真心、依清淨心說的。清淨心中,一法不立,哪有法可說,哪有生可度!是從心性上說的。「照而常寂」,著重在寂,寂滅,一法不立。
【有生可度,有法可說。】
這個我們在經典上也常常看到,而且佛處處鼓勵我們要發心,四弘誓願就非常明顯,勸我們要發願,眾生無邊誓願度,可見得有眾生可度,我們要發這個心。「是約相而說」,從相上來講的。「寂而常照也」,著重在照。照是對相,寂是心性。從相上說,有生可度,有法可說;從性上講,無法可說,無生可度。這些道理、事實,我們要清楚、要明瞭。如果你不知道這個深義,你看到佛的講經說法,佛的話不能聽。
我剛剛學佛的時候,台灣大學有一位教授,
【合而觀之,正是性相圓融、寂照同時之義,當如是通達。】
【學佛必須開佛知見。佛知即是一切不可得,知一切即空即假。佛見即是不執一異。】
這都是《金剛經》最精要的開示,最重要的幾句話,我們果然能把它抓住了,受用確實是無有窮盡。真的能夠幫助你斷煩惱、開智慧,確確實實能做到,幫助你現前的生活幸福、自在、美滿,不是達不到的,真正能達得到。一個人煩惱輕,智慧長,體質就變了。雖然不能像《無量壽經》上講的金剛不壞身,至少你一生不生病,這個可以做得到。前天在這邊的一個同修帶我去洗牙齒,牙醫生問我有沒有什麼藥物反應?有沒有生過病,住過院?我說沒有,我一生到現在沒有住過院、沒有生過病。這是學佛的好處,不學佛行嗎?這點好處你可以得到,一生不生病,能夠得身心健康。心清淨,身體就清淨,清淨就是健康,也就不容易衰老。老從哪裡來的?煩惱來的。人一有煩惱,老得就快,人沒有煩惱,就不會老了,它不起變化,縱有變化,變得非常緩慢;憂慮、煩惱那是大風大浪,那個變化非常快。這是學佛你眼前就得到的好處,就得到的利益。要曉得一切法不可得,一切不可得,自然就不執著。世間人憂慮的是什麼?得失。沒有得到的時候,想盡方法要得到;得到之後,又怕丟掉,那個心多難過,日夜不安。晚上睡覺都做惡夢,那個日子就過得很辛苦。知道一切法不可得,一切法即空即假,你這個心放下去了。縱然得到了,沒有歡喜心,若無其事。為什麼?假的,不是真的,你有什麼好歡喜的!丟掉了也不苦惱,假的,本來沒有。所以你得失的念頭打掉了,你的煩惱去掉一大半。你不明般若,你就不懂得事實真相;懂得事實真相,心開意解。在生活上,決定沒有憂慮。為什麼沒有憂慮?你就懂得一點因果的道理,這個結也解開了。「一飲一啄,莫非前定」,有什麼好憂慮的!命裡頭不該餓死的,今天什麼都沒有,一無所有,到吃飯的時候,會有人送來;奇怪了,他不該餓死!命裡面該餓死的,給你一個金山,照樣餓死。你還求什麼?真正通達因果報應,求的念頭都沒有了。
你看了凡先生在《了凡四訓》裡面講的,他的命被
【欲通達佛法微妙之理,非將凡情俗見,一掃而空,必不能入也。】
學佛的人很多,學般若的人也很多,為什麼學般若不能得金剛三昧?為什麼學教的人不能大開圓解?為什麼念佛的人不能得念佛三昧?這個地方,一句話道破,「凡情俗見」這四個字。你還有這個東西,這個東西是障礙。凡情是煩惱障;俗見是所知障。給你說二障,你容易懂,這四個字就是二障。你二障不除,你怎麼能證得?怎麼能成就?要除二障,一掃而空就是放下了,你不放下怎麼行!世間法要成就真實的功業,建功立業真實的,真實的是禁得起歷史的考驗。你今天豐功偉業,人死了,一切都完了,那是假的,不是真的。你建功立業,歷史上世世代代都紀念你,都讚歎你,那是真的。你要禁得起歷史的考驗,也要放下,你要不放下的話,你做不到,你的功業是曇花一現,馬上就完了。看破、放下,是世出世間成功立業的祕訣,愈是大功大業,愈是要放下。世法尚且如此,佛法是教你明心見性,見性作佛;佛法是教你了生死超三界,永脫輪迴,你還要有凡情俗見,那你怎麼能入門?不但你不能證果,你連開悟都不可能。在這個地方講「開佛知見」,開解你都沒有分。說實在話,這不是佛菩薩不慈悲,不是佛菩薩不照顧我們,是我們自己有障礙。佛實在講苦口婆心為我們說明這個道理,說明事實真相,勸我們放下,你偏偏不肯放下,那有什麼辦法?這個佛菩薩不能勉強我們的。所以要自己覺悟,自己有智慧,真正肯放下。再看底下這段經文:
經【何以故?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則有我人眾生壽者。】
這是把所以然的道理說出來。前面說「莫作是念」,你不可以這樣講。「佛有法可說,有眾生可度」,不可以這麼說。『何以故』是為什麼?
【實無】
這個註解裡頭有,實無這個地方要有個句逗,念的時候要把它念出來。
【此二字最是徹底。謂實無作念之理。】
小註裡頭,實在講只是舉一個例子,但是它的意思很圓滿,解釋裡面講,這二字最是徹底。要知道,世出世間一切法,都是實無。你要講實相、講真相,無!沒有!所有一切你看到它有,是幻相、假相。這樁事情前面也講得很多。我們今天六根,所感受的六塵境界的幻相,實際上是剎那業因果報的生滅相續相而已,確確實實是當體即空,所以實無。《楞嚴經》上所講的「當處出生,當處滅盡」,那個當處到底是佔了幾許的空間、幾許的時間,我們粗心大意的人也不知道,也沒有去注意、去追究。如果你真的要去追究一下,給諸位說,時空都等於零。這是現在科學上的說法,時間跟空間都等於零,等於零那就是實無。如果說是千分之一、萬分之一、億分之一、億億分之一,它不等於零,那還有,那不能叫實無,實無是等於零,時空都等於零。這個事實真相,現代科學家還沒有發現到。他能夠發現到幾億萬分之一,他能夠發現到這個,那真是非常非常微細的波動。但是他還沒有能夠見到時空都等於零,佛法裡面告訴我們確實如此。時空等於零,就是前面講的寂,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到這個境界了。那個起作用,那真是廣大無邊,所以他的能力能夠遍虛空法界,就是他在時空上等於零。所以實無的意思非常之深,非常之廣。
在此地這是舉一個例子,「實無作念」。諸佛菩薩決定沒有這個意念,這是我們要曉得的。我們今天要學佛,我們講經說法,有沒有這個念頭?不能有這個念頭。你有這個念頭,你就有苦!我要到哪裡去弘法,我要為哪些人講經,錯了!跟佛法完全不相應。講經說法是緣分,你們這邊同修找我,正好我也沒事情幹,「好,就講講吧!」這一切隨緣,我沒有說一定要到這裡來講,要作意來講,沒有!所以我們要學隨緣而不攀緣。在這個世間,過一天算一天,不想明天,這個才自在!明天還沒到,想它幹什麼?今天不是很快樂嗎?不要想明天,什麼事都沒有。有同修問我,「法師,你還有什麼事?」沒事!什麼事也沒有!「你要什麼?」什麼都不要,沒東西好要的。實無,記住!實無就對了。
【眾生之所以成眾生,以有念故。眾生之所以得度,以無念故。】
這話說得好!簡單、明瞭。你為什麼會變成眾生?你有念。你為什麼會得度?你幾時無念就得度了。你有念,你沒得度;無念,就得度了。有念,你是眾生;無念,你成佛了,你至少是法身大士,你成佛了。你要曉得無念的意思,實無那個意思要緊。《金剛經》後半部的意思,真的是唯深無淺,這個意思沒有淺,只有深義沒有淺義,這是要記住的。凡夫跟佛菩薩的差別:有念、無念。有念、無念也是把它說得具體一點、落實一點,有四相、無四相,有四見、無四見,那就更清楚、更明白了。
【度生云者,惟令離念而已。】
什麼叫度眾生?幫助一切眾生,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教他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而已,這叫度眾生。千經萬論沒有別的,就這麼一樁事。希望諸位從這個地方細細去領略、去體會,你會得受用。
【若佛度生有念,則自尚未度,何能度生耶。】
這是說明,佛一再教誡大眾「莫作是念」的道理。為什麼不可以這樣講法?如果這樣講法,佛就有度眾生之念。佛說「我當度眾生」,佛就是凡夫,佛還有四相、有四見,他不是凡夫了嗎?這哪裡叫佛菩薩?佛度眾生尚且無念,這是我們要學習的。我們要學佛,就是要學離四相、離四見;離相、離念那叫真學佛,真用功!離相,不是說我們這個相不要了,你在家裡面,家不要了,你做事情,事業不要了。事業不要,你就真以為相能丟掉?你身還在!不管你跑到哪裡,你這個身相還在,你鑽到山洞裡修行,山洞也是相,你怎麼個離法?告訴你,心裡頭不執著,外面這個相沒有關係,沒有妨礙。《華嚴》上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妨礙的是什麼?心裡頭執著的那個相,心裡面妄想分別執著。這個我在前頭跟諸位講過的,中國的文字很有道理、很有智慧。中國人打妄想,那個「想」,心上有個相,把心上的相拿掉,相沒有了,剩下來的是真心,心就顯出來了。分別是「思」,心上面一個田,田是劃格子,把那個格子拿掉,剩下來是真心。現在人講「我有思想」,完了!思想是凡夫。「思」著了見,我見;「想」著了相,想不就有相了嗎?所以佛教我們離念,把思那個田拿掉;教我們離相,把想裡頭相拿掉,剩下來的是真心、是自性。所以叫你去這個,不是叫你去外面的境界相。外面的境界相要是去掉,那你就錯了!那還斷什麼惡,修什麼善?經上講得清清楚楚的。「不住色聲香味觸法,而行布施」,可見得「而行布施」是事要做,一樣也沒有少做,做得更積極,做得更圓滿;心裡面空了,心裡頭思想沒有了,留下來那是真心。大家要懂這個意思,要向這個地方去體會。
【佛度眾生,不過為眾生作增上緣耳。】
這是一句真話,諸佛菩薩能夠幫助我們的就是增上緣。大乘經上講緣有四種:親因緣、所緣緣、無間緣、增上緣。可見得眾生要得度,四緣要具足,四緣當中諸佛菩薩能幫我們忙的,就是一個增上緣,其他的三個緣要自己具足,少一個也不行。親因緣,沒問題,親因緣是什麼?真如本性。也就是經上常講的,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佛性是我們作佛的親因緣,這個沒有問題,我們成佛的親因有。另外兩個緣是我們能不能成就的關鍵。增上緣,增上緣是,佛教給我們作佛的方法,為我們講解作佛的理論,這是佛在經上教給我們的,這是增上緣,外面幫我們的忙;我們聽了、學了之後,自己要有「所緣緣」。所緣緣是什麼?就是本經裡面所講的「受持讀誦、為人演說」,這是所緣緣;所緣緣也是經典末後所說的「信受奉行」,那是所緣緣。我們是不是真做到呢?具足所緣緣,還有一個條件是「無間緣」,不能間斷,要有恆心,要有毅力。你具足所緣緣、具足無間緣,你成功了,四緣具足了,你成佛所有的條件一樣也不缺乏。我們今天修行不能成就,給諸位說,缺少兩個緣,親因緣有,這是理論上有的,沒有問題。增上緣有,我們聽經聞法、讀經念佛。缺少的是什麼?所緣緣沒有,我們所緣還是緣五欲六塵,還是緣是非人我,搞這些,沒有去緣佛法。我們所緣緣沒有、無間緣沒有,無間緣是不間斷,我們每天念佛修行,兩個鐘點不錯了,還有廿二個鐘點間斷,所以你不能成就。我們今天不能成就,是這兩個緣上有問題。如果這兩個緣上大家真抓住,沒有問題的話,哪有不成就的道理!所以要曉得,一切諸佛菩薩、善知識對我們的,就是增上緣而已。我們今天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退成佛,阿彌陀佛、一切諸佛加持我們的,給我們的是什麼?增上緣而已,也是增上緣。
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是我們自性當中變現的,這是我們具足親因緣,「自性彌陀,唯心淨土」,這是自性裡頭有的,這是親因,我們有分。我們能不能往生?還是這二緣。能不能老實念佛?念佛的祕訣,不懷疑、不夾雜,那是所緣緣;不間斷,那是無間緣。你能夠真正做到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決定往生。為什麼?四緣具足。理事都搞清楚,我們就有把握了,往生真的有把握。不但有把握,想什麼時候去就可以什麼時候去,你說多自在!你說這個多快樂!佛度眾生,只不過為眾生作增上緣。
【眾生自己發大心、行大行,實為主因。若無主因,雖有增上緣,生亦無從度也。】
我們從四緣上講,更清楚、更明白。要發大心、要行大行,這叫所緣緣,這都是在所緣緣裡面。如果自己不發心,不肯受持,即使佛菩薩親自來給你講經說法,也沒用處,你不肯做。
【是故眾生得度,實眾生自度耳。】
這個說話得有道理!眾生得度,真的是自己「受持讀誦、為人演說」,是自己度自己。佛只是在外面幫忙而已。即使淨土法門,這是特別法門,二力法門,佛來幫忙,臨終佛來接引,實在講是因為你真信、真願、真行,真行就是老實念佛。你具足這三個條件,臨終時佛來接引,還是增上緣。由此可知,親因緣、所緣緣、無間緣,還是自己具足的。所謂是佛不度眾生,眾生自己度自己。所以佛菩薩度無量無邊眾生,沒有居功,「我度多少多少?」沒有這個事情,沒這個念頭。眾生得度成佛了,他很客氣:「眾生自己自度成佛的!」他不居功,他沒有這個念頭。
【茍有一念,四相具足。】
如果有一個念頭起來,四相就具足。四相具足是凡夫,決定不是菩薩。
【如來正令發心菩薩,除此四相。】
四相是: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個前面都曾經詳細的說明過。
【但約如來邊言,以明無能、無所、無我之義。意在令學人了然於平等法界,實無有我耳。】
這個意思是真實的,決定不是虛妄的,我們要能體會,要認真的在這個地方學習。必須要知道無我法才是真實,世出世間一切法裡頭,唯獨無我法真實。諸佛菩薩,佛所以成佛,菩薩所以成菩薩,沒有別的,通達無我法而已。我們之所以不能作佛,不能作菩薩,還作生死凡夫,沒有別的,執著有我、有法,我們錯在這個地方。無我法就是無我執、無法執。這兩種執著一般大家都曉得,我法二執;我法二執都空的,無我法。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金剛經-第93集請掀開經本二百二十七面,最後兩行,請看經文。
經【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則非凡夫。】
從這個地方看起,小科題目「明本無聖凡」。《金剛經》在後面愈講愈真實,因為愈來愈真實,我們凡夫之人愈來愈不容易體會。往下說的都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也就是諸法實相。請看註解:
【此釋無能度、無所度之所以然也。】
前面說過,不但佛在本經上講,大乘經上我們也常常看到有這樣的句子,「佛不度眾生」。佛為什麼不度眾生?本經上告訴我們:能度之人、所度之眾生,都是緣生之法,了不可得,那是從相上講的。從性上講,萬法平等,無有高下,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一法不平等,從性上說的,也沒有能度跟所度。這個意思深,決定不可以錯會,不能夠誤會,這是《般若經》難講的地方,也是難懂的地方。可是學佛也不能不懂,實在說也不能不講,我們一定要細心、要謹慎,要微細的去體會去觀察。我們看底下這一段:
【一真法界、一切諸佛、一切眾生,同體之性之異名也。因其同體,故曰一如,故曰平等、無有高下。譬如金器多種,名相雖各各不同,無非金之異相異名,同體一如耳。】
事實真相的確很難懂,很難體會,可是後面這個比喻,從比喻當中我們能夠了解一個彷彿。前面這三句話,一真法界,什麼叫一真法界?就是一切諸佛;什麼叫一切諸佛?就是一切眾生。你說一切眾生也行,一切諸佛也行,一真法界也行,乃至於說十法界也行。明白的人怎麼說都行,不明白的人,怎麼說都迷惑顛倒,都搞不清楚,不知道是什麼意思,愈講愈糊塗。明白的人,他知道是什麼?同體異名;同體是一樁事情,叫的名字不相同,是一樁事情。所以本經裡面說「如來者,諸法一如」,諸法一如就是如來,如來就是諸法一如。諸法一如的意思,大乘經、佛教經典一打開,第一句話「如是我聞」,如是什麼意思?如是就是諸法一如,一切皆是,經上不是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嗎?世尊四十九年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講些什麼?就是講這個,千經萬論沒有離開這個宗旨。
經義要是不容易體會,不容易體會是實實在在的,下面舉這個比喻好懂,古大德,隋唐時代的大德為我們講這樁事情,就用金跟金器來做比喻。金是體,可是器那就太多了,我們到銀樓裡面去看金器太多太多了。器多它的名就多,用一個名沒有辦法稱這種種差別的形相。譬如我們用黃金造一尊佛像,造一尊菩薩像,也造一個人像,也造一個小動物像,你會看到這是佛,阿彌陀佛,那是觀音菩薩,那是天人,那是小貓、小狗,名稱就不一樣了。其實明白人知道一樣都是金,不管你怎麼叫都是金,成分都一樣,重量都一樣,價值都一樣,一樁事情。所謂「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這個我們好懂,諸位從這個地方去體會。但是在實際理體當中,意思無限的深廣。
《華嚴經》上說得好,「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是指什麼?一不是專一,不是獨一,專一、獨一那就錯了,那就有差別了,不能說是沒有差別、無有高下;一是任一。我們以眼前的事實來說,這是一般人疏忽掉的,所謂是粗心大意。我們眼前的境界,有我們的身體在,有我們的生活環境,有許許多多的人物環繞著我們左右,我問你:這是一還是多?從相上講是多,從性上講是一,這麼複雜的現象從哪裡來的?現代有許許多多的科學家,這個問題沒有辦法解決,宇宙從哪裡來的?生命從哪裡來的?我從哪裡來的?為什麼是這個樣子?這些問題都找不到答案。雖然科學家提出種種假設、種種推測,但是總不能叫人心服口服。這些可以說是大問題,人生的大問題,近代科學家他們都提出來,古代的這些人有沒有提出來過?也提出來過。你們看宗教的經典,基督教的《新舊約》,每一個宗教的經典裡頭都有,可見得古人也把這個問題提出來。但是許多宗教家找不出一個答案,就想出一個很好的方法,想出一個上帝,這是上帝安排的,上帝造的,把上帝招牌打出來,什麼答案都圓滿了,都解決了。可是現代的科學家,不相信上帝的話,這個就麻煩大了。他們要找原因,要打破砂鍋問到底。可是在佛法裡面,佛沒有說是上帝造的,佛沒有說是神明主宰的,佛也沒有說是他造的,沒有。佛給我們說這個現象,究竟是一回什麼事?佛告訴我們,一切唯心造。這是佛指出我們一個答案。
什麼人的心造?佛告訴你,就是你自己心造的。你能相信嗎?這個世界,這個地球,現在芸芸眾生環繞這周邊,都是我自己心造的,你能不能相信?也搖頭不敢承當,但是實實在在是你心造的。你要不相信可以做個實驗,你把眼睛閉起來,這世界就沒有了,張開來就現前了,那不是你自己造的嗎?你能說不是你自己造的嗎?這個事實一般人很難懂,所以佛又用比喻,比喻叫夢境,來做比喻,與這個比較相似。每個人都曾經做過夢,都有作夢的經驗,夢中有自己,也夢到很多很多人,有認識的、也有不認識的,也有虛空、也有山河大地。夢從哪兒來的?這個我們比較容易了解,夢是我們下意識變現出來的;下意識就是心,心變現出來的。心在哪裡?不曉得。《楞嚴經》上,阿難尊者提出心的問題,世尊也不問他什麼真心、妄心,都不問,只要你承認有個心,管他真心、妄心,在哪裡?你把心找來我看看。阿難很聰明,我們找還找不到,他有辦法想了七個地方,我們想不出七處,他有辦法想出七處,都被世尊否定掉。心有沒有?真有。心在哪裡?實在講,無所不在。那個境界就是你心變的,不現相的時候,心無形無相,你不知道它在哪裡;但是它現出相出來,那就好辦了。譬如不作夢的時候,你心在哪裡真的找不到;一作夢的時候,找到了,在哪裡?夢境就是心,心變成了相。
佛經上講「全真即妄」,真的就是心,妄是境界,整個的心變成了境界。「全妄即真」,整個夢境就是你的心。夢境這個心能變自己,能變很多很多人,能變山河大地,能變虛空。我們今天講時間、空間,時空現在是科學家沒有解決的問題。時間、空間怎麼來的?有沒有開頭?有沒有終結?有沒有變化?這都是大問題。夢中的時間跟空間從哪裡來的?也是自己心裡變現出來的。如果你把這個道理參透了,佛跟你講的,現前的山河大地、虛空法界、十法界依正莊嚴,從哪裡來的?你自己心裡變現的。因為你的心會現相,而且這個相會變,它為什麼會變?隨你的心的念頭在變;如果你念頭不變,那個相就不變。念頭會變,相就決定會變,所謂相隨心轉、境隨心轉、依報隨著正報轉,正報是心,就是這麼個道理。正因為這麼一個事實,所以佛在這個經上才教給我們無住生心,如果不是這一樁事,無住就好了,何必還要生心!就是你的心決定現相,相決定隨著你的念頭變,於是佛教我們生心。你生善心,這個境界就變得很善、很美;你生煩惱心,現的相就變得很劣、變得很粗,也叫你自己很不好受,道理在此地。你如果是純一清淨心,那就變西方極樂世界的淨土。所以虛空法界,都是自己的心性變現之物,離開心性無有一法可得。這就好像金跟器的關係,我舉夢境當中的關係,諸位從這個地方去體會,確確實實是自性變現之物。
我們有這麼多人在,也許有人問:這個境界是我一個人變的,還是我們大家一起變的?我再告訴你:一個人變的。那一個人呢?那個人是他一個人變的。他變的,跟我們為什麼相同?同分妄見。譬如我們現在這個講堂很明亮,亮的是燈光,哪一個燈光?這麼許許多多燈光,每一個燈光都遍佈,你在這裡分不出來,可是你熄掉一支燈光,它那個燈光就沒有了,就是這個道理。大家雖然是,我看你們,我變的;你看我,是你變現出來的,各個不相干。你要是不相信,這兩支燈光都開,光光互融,其實各個不相干;如果相干,這盞燈關掉,那個光流到它那邊,它不能熄掉。各個不相干!《楞嚴經》上講這個道理,講這個事實,講得很清楚,那很有味道,非常符合於現代的科學。現在的科學講地球物理、太空物理,《楞嚴經》上講這些東西。大講到虛空法界,小也講到電子、核子,也講到,講到粒子。無論是大是小,都是自性變現之物,離開自性,無有一法可得;時空也是自性變現出。諸位從這個比喻裡面去體會。我們再看底下一段經文:
【無聖無凡,本來平等。所以佛說:上無佛道可成,下無眾生可度。蓋度即無度,成即無成。所以又說:平等真法界,佛不度眾生。此皆約性體平等義說也。】
前面我們曾經說過,佛依二諦說法,這種講法是依真諦,所謂依真諦就是依事實真相。事實真相我們凡夫沒有發現,沒有看到,諸佛菩薩看到事實真相。就事實真相上來說,哪有凡聖?有凡聖這是二法,不平等。所以佛法,什麼是佛法?把事實真相統統搞清楚、搞明白了,就叫佛法;沒搞清楚、沒搞明白,就不是佛法,佛法的定義如是如是。清楚了、明白了,怎麼說都對,都不錯。說無佛、無眾生,對的,沒說錯!本來如此。說有佛、有眾生也對,也沒有說錯,現實的現相如此。一個是從體上說,一個是從相上說。如果沒有搞懂,怎麼說都錯,所謂「開口便錯,動念即乖」,你不了解事實真相,你把它坐實了,你不知道一切法無實無虛。
我們在《壇經》裡面看到,六祖惠能離開黃梅的時候,那個時候寺院裡面的大眾對他很不服氣,他把衣缽帶走了,那些人都想把衣缽搶回來。他跑到獵人隊去避難,避難十五年,時間不算短,十五年。以後,離開獵人隊到廣州,現在的光孝寺,聽到印宗法師講《涅槃經》。印宗法師在南方,也是很了不起、很有名氣的法師,講經說法。那個寺的大殿旁邊有旗竿,竿上掛著幡,風吹著,風動、幡動。有人在爭論,有人說風動,有人說幡動,兩個爭論不休,他在旁邊插了一句話:「不是幡動,不是風動,仁者心動。」不是風也不是幡,你的心在動。當時聽的人覺得他講得很高明,也都很佩服。印宗法師聽到了,講完經下來的時候接見他,向他請教,知道他是禪宗的六祖,才知道。於是就向他請教:「你在黃梅的時候,五祖忍和尚說禪定、解脫,怎麼講法?」他的回答高明:「禪定、解脫是二法,佛法是不二法。」
我們在這裡看到無凡無聖,凡聖是二法,佛法是不二法,哪來的凡聖?一個味道。跟你說有凡有聖,這是對初學人講的,對分別執著還沒有破的人講的,給你講許許多多的法相。菩薩,給你說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哪有那麼多!「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惹了這麼一大堆?你要懂得佛說法的義趣,佛是用這麼許許多多話來誘導你,到最後誘到哪裡?誘導到心地清淨、一念不生。為什麼佛講這些東西,叫你一天到晚在打妄想?佛跟你講這些法相名詞,你在這裡打妄想,比你一天到晚想是非人我、貪瞋痴高明多了。你妄想不能斷,佛就用另外一個方法來誘導你,把你妄想誘導不要落在三惡道裡,不要落在輪迴裡還照打妄想;依著佛經打妄想,這個方法很妙、很高明。可是佛最後的目的,一定是要把你的妄想全部打掉,恢復到自性,這是他的終極目標。這在佛法裡面稱之為善巧方便。如果是上根利智的人,佛教他的就簡單容易了,沒有這些囉嗦,單刀直入,那就很簡單。像《金剛經》都是對上根人說的,不是對中下人說的,沒說多少,果地上的境界完全都顯露出來。所以,我們要曉得佛說法的善巧。因此佛在經上一再的告訴我們,佛所說的法不能執著,因為所說一切法都是因緣生法,當體即空,了不可得;如果你要想到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那不就「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我們為什麼在一切法裡頭,看到不平等、有高下?因為我們不曉得它是緣生之法,也不知道它當體即空,誤以為真實,這樣才有高下。你要明白這個道理,這個道理懂了,這一段就好講。
無聖無凡,凡聖這個名詞是假定的,哪來的凡聖!什麼叫聖?明心見性就叫聖。什麼叫凡?無明煩惱蓋覆了本性,我們就叫他做凡。無明煩惱是真的嗎?不是的。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頭告訴我們,「本覺本有」,本覺是真如本性,自性裡面本具的般若智慧;「不覺本無」,不覺是無明、煩惱,本來沒有。本來沒有,哪來的凡聖?所以從自性上去看,確實沒有,凡聖都沒有,無聖無凡,本來平等。現在平不平等?給諸位說,現在的的確確是平等。現的相,這是十法界的相,佛、菩薩、聲聞、緣覺,底下六道眾生,這怎麼個平等法?它真平等。我們為什麼見不到平等?我們是迷在相上。就像剛才舉的這個例子,「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我們看到器,著了這個相,菩薩、佛、小貓、小狗、畜生,這不平等,相不平等。可是你仔細論論價值,黃金重量一樣,成色一樣,到外面去賣價錢相等,這怎麼不平等?平等的。從質上去看,它是平等,外面樣子不平等。既然體平等,相哪有不平等的道理?只要你不執著,就平等了。凡夫執著,你看看用黃金做一尊佛像,那還得了,天天在地下趴在那裡磕頭作揖。如果做一個小貓、小狗的像,他在那裡摸一摸,絕對不會給它磕頭的。不是一樣的東西嗎?著了相。
佛是見性不著相,於是十法界統統平等。無聖,不著佛菩薩的相;無凡,不著六道凡夫的相。他不著了,見相就是見性,十法界平等的,哪有不平等!為什麼佛菩薩不著相?為什麼我們會著相?我們不了解事實真相,他們對事實真相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十法界依正莊嚴,無量無邊的色相,這些色相是什麼?都是從真性裡面現出來的。真性為什麼現這麼多差別相?差別乃是因果不同,所以是業因果報剎那生滅的相續相而已。剎那生滅不是真的生滅,真的是什麼?真的不生不滅。不生不滅為什麼要說生滅?生滅的意思是剎那變化,變化,不是真的生滅,相永遠不會滅。如果大家對意思一下會不過來,我們還得舉比喻。譬如金,我們一尊金的佛像,我們現在不想要這個佛像,我喜歡觀音菩薩,把這個佛像熔掉,再塑一個觀音菩薩的相。我們就講:佛像滅了,觀音菩薩像生了,其實金還是那個,你從那一塊金來講,它沒有生滅。甚至於我佛像不要了,你把它做一個金磚,是磚的相;你把它化成一糰,有一糰的相,它總都有相在,相決定不會滅,相會變。從變上講,我們叫它做生滅,其實不是真的有生滅,真的,真的是不生不滅。我們的身體,你要講真的,我們真的這個身體不生不滅。那個人會死;死了,你這個身也沒有滅。現在科學家懂得,身體是什麼?許許多多的細胞組織的,細胞是怎麼來的?細胞是很多原子組織的,原子是電子組織的,電子是粒子組織的。這個身體現在在,這個緣聚,聚起來它就在;散了,它就離開了。只是聚散這個形相在變化,其實這些物質沒有滅,哪有滅?沒有生滅。這是我們現代科學知道,物質不滅。所以它只是在變,佛法講得清楚,唯識所變;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變就是因果的關係。所以我們在前面講過,所有一切現相都是假的,都是剎那生滅了不可得,唯獨因果是真的,因果不空。所以佛才教給我們無住要生心,生心的道理在此地。這個理事非常之深,非常的複雜,我們也只能說一個大概。了解事實真相,這幾句話就都懂了。
「上無佛道可成,下無眾生可度。」佛度一切眾生從來沒有居功過,「我度了多少眾生!」沒有這個念頭。為什麼沒有這個念頭?我們在《金剛經》前面看到,佛度一切眾生,心裡乾乾淨淨若無其事,是作而無作,無作而作,他的心清淨。我們講心清淨,作而無作,無作而作,都是從相上說的。這個地方是從理上講,是從性體上說,哪有佛道可成?無非是你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而已,放得乾乾淨淨,我們就給他起個名字,叫他做佛,成佛了。其實成個什麼佛?妄想分別執著放下而已。起了妄想分別執著,就叫他做凡夫,凡聖原來是這麼一樁事情。佛度眾生,幫助一切眾生,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教導他修行證果,眾生覺悟了,也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他成佛了。是佛度他成佛的嗎?不是!是他自己放下的,他成佛了。眾生怎麼成佛的?自覺、自悟、自度,自己成佛的,佛沒度他。這是昨天跟諸位說過了,佛只是做一個增上緣而已,親因緣、所緣緣、無間緣都是本身具足的,佛哪裡度眾生?佛不度眾生。
「度即無度,成即無成。」這些話,底下還有一句,「平等真法界」,真就是一真,前面講的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諸佛如來果地上所證的;換句話說,佛菩薩的生活環境叫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怎樣證得?心平等就證得。一真法界在哪裡?就在面前,我們並沒離開,十法界跟一真法界是在一起的。雖在一起,我們今天見六道,沒有見到一真法界。原因在哪裡?我們那個心不對。這個東西還要用比喻說,譬如我們現在電視機家家都有,新加坡多少個電視臺我不曉得,假定說十個,我們講十法界。十法界的電波都遍佈在同一個空間,十法界,你撥哪一個頻道,這個法界現前了,就這麼個意思。十個電視臺的頻道都在你那個按鈕上,看你怎麼撥法,撥哪一個,哪一個現前。你問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在此地,如果我們頻道撥對了,眼前展現出來的就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的頻道是平等心。心要怎麼平等?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就平等了,有妄想不平等,有分別不平等,有執著不平等,你就見不到如來他們那個生活環境。我們只要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諸佛如來生活的環境,我們馬上就見到,就得到了,這是真的,這個不是假的,所以叫一真法界。由此可知,十法界不是真的,十法界是識變的,就是你妄想分別執著變的。妄想分別執著怎麼會變成佛法界?你打佛的妄想就變佛法界,打菩薩的妄想就變菩薩法界,都是妄想;連佛也不想了,佛的妄想都斷掉了,一真法界。因此釋迦牟尼佛很對得起我們,教我們「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法是佛法,佛法也不能執著,也要放下,幫助你到一真法界。如果你所有一切都放下了,佛法不能放下,換句話說,你在十法界,住在佛菩薩法界裡頭,你永遠不能到一真法界。這是很對得起我們,「法尚應捨,何況非法」,告訴我們佛說法也是因緣所生,也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這統統是從性體上來說的,這是約真諦而說,確確實實是一切法的真相。
【發心菩薩,通達此義。應以無能、無所、無法、無我之心,修一切善法,乃能如是而證也。】
發心菩薩,是指發無上菩提心而說的。就像本經一開端,須菩提尊者所說的,「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這就是發心菩薩。這樣的菩薩非常難得!這樣的菩薩,一定得到一切諸佛的護念;換句話說,他發這樣的大心,一切諸佛如來都要幫助他成佛,他發的是成佛的心。那要真發才行,嘴皮上發,心裡頭沒有,那個不行,那個得不到諸佛如來的加持,要真心。你真正發這個心,你要通達此義。這個此義是什麼?近處講就是無佛、無眾生,無聖、無凡,這從近處說,你要懂得這個道理;從遠處來講,本經自始至終所說的道理,你要明瞭,你要通達。因為本經所說,就是為發無上菩提心,想成圓滿究竟佛果之人而說的,佛的對象是對他們說的。通達此義是解悟,我們講開悟了,他明白了,應該要怎樣才能夠圓滿成佛,他懂得。懂得,要不修沒用處,解悟,你理解了,你做不到,沒用處!
底下要教你去做,你應該怎麼做法?把這幾個原則抓住,守住這個原則,你去生活去過日子,照樣你做你的工作,無論你是哪一個行業,決定不礙事,一樣一天到晚去應酬,只要守住這個原則,你就能成佛了。這幾個原則:「無能、無所」,你心裡頭不能有能所的念頭;「無法、無我」,法我是講執著。諸位要曉得,能所是無明,我法是煩惱。無能無所、無法無我,就是我們講的,你要離煩惱障,要離所知障。能所是所知障,諸法跟我是煩惱障,你要破二障。二障在哪裡破?生活上,穿衣吃飯、工作、待人接物,就在這些地方,要真正做到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修一切善法。一切善法,只要你做到無能無所、無法無我;換句話說,拿《金剛經》前面的句子,只要你真正能夠做到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無論你做什麼事都是善法,你穿衣是善法,吃飯也是善法,沒有一樣不是善法。如果你有人、有我、有眾生、有壽者,你念《金剛經》都不是善法,沒有一樣是善法。為什麼?你還當凡夫,你出不了三界,你不能夠明心見性,哪裡叫善?諸位要明白這個道理,你才曉得什麼叫做一切善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你想想看,就沒有一樣不是善法。而行善法,修一切善法,是這麼一回事情,這樣你就能證得。如是而證,證什麼?一真法界,明心見性。
【聖之成聖,凡之成凡。】
這一段我們從相上講。前面你看,你要怎樣去理解、要怎樣去修,這個原則都說出來了。聖人之所以成聖,凡人所以成凡,
【正由於一有念,一無念。】
差別就在此地。諸佛菩薩無念,六道凡夫有念,有念是凡夫,有什麼念?我、人、眾生、壽者,這是佛把所有一切的念歸納成這四大類。所有一切眾生的念頭、妄想,總不超過這個四大類,只要你有念,你就是凡夫,無念就是佛菩薩。
【起念,便有高下。】
你因為有念,六道有高下;天最高,人其次,再畜生、餓鬼,地獄最下,有念就有高下。再往上去,四聖也有高下,佛最高,菩薩其次,緣覺、聲聞又其次,有念才有高下。佛給我們講,菩薩有五十一個階級,有高下,五十一個位次。他為什麼有五十一個位次?因為他有念,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那就是他的念,他那個妄念沒有斷乾淨。那一品微細的妄念要是斷掉了,放下捨掉了,他就成佛,那就完全是無念。為什麼說菩薩有這麼多階位?為什麼講十法界?念有染有淨,念有輕有重,於是才有這些高下的現象,這個不平等。十法界不平等,六道當然就更不平等。會修的人,要在極不平等裡面修他的平等心,極不清淨的環境裡面去修清淨心,這個人叫會修。
【古德云:但驀直行去。】
這是古大德常常教誡學人、指點學人的。
【驀直的意思,絕無瞻顧之意。】
絕無瞻顧是沒有顧慮、沒有懷疑,毫不考慮,一直去就行了。禪宗裡面常常用這句話。
【只要明瞭道理,認準方向,便一直行去。】
這叫真精進。我們平常講精進,什麼叫精進?這個是真精進。此地說得很容易,實際上太難!道理你明白了沒有?方向到底在哪裡?你如果理不明,方向搞不清楚,盲修瞎練那個不行。今天說老實話,八萬四千法門,無論哪一個宗派都有問題,問題在什麼地方?理不明,方向不清楚,修學無從下手,這是實實在在話。今天有很多人喜歡參禪,什麼叫禪,他不知道。古人還有個野狐禪,他現在連野狐禪都比不上,你說可悲不可悲?什麼叫禪不知道,真的是盲修瞎練。不是墮在妄想裡面,就墮在無明裡面,功夫不得力,精神光陰浪費了,這真正是可惜。
唯獨念佛這個法門容易,只要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那就是驀直行去。你理論懂也好,不懂也沒關係,如果你想真正得利益,真正得好處,你就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準沒錯!經要不要聽?不要聽了。你聽經幹什麼?為什麼叫你來聽經?是因為你還不老實,你還不肯死心塌地念佛,這才叫你來聽經。我講《金剛經》開端的時候跟大家說過,為什麼講《金剛經》,因為你們念佛不老實,不肯放下。為什麼不肯放下?沒看破。《金剛經》的目的在哪裡?幫助我們看破、放下。看破放下,你就老實了,你就肯一直去,那才能成功。所以真正用功,真正想成就的人,諸佛護念,龍天保佑,你不會遇到災難的;災難落在面前,也沒有你的分,你有佛菩薩保佑,你不需要找個地方去避難。你還想找個地方去避難,諸位想想看,你一定有我、有人、有眾生、有壽者,那你一定要遭難。你什麼時候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還有什麼難?沒有了。所有的災難都消除了,都沒有了,你要明白這個道理。用功,回家用功就好了;念佛,一個人念就行了。過去我們要講大家在一起共修,共修有共修的因緣,有共修的條件。古時候那個因緣不錯,行!現在因緣不好。現在共修人多,嘰嘰喳喳的,張家長、李家短,這哪裡叫共修?如果說那是共修的話,修六道輪迴,不是修西方淨土。西方淨土是修清淨心,跟那麼多人在一起,眼睛看的,耳朵聽的,嘴巴裡說的,都是雜心閒話,心怎麼能靜得下來!不說話,你們打佛七止語,你不說話,你眼睛還會看見,你心裡還會打妄想,只是不說而已,你還是不清淨。
所以現在真正修行,說老實話,回家去念佛去,一個人修。一個人,有的時候精神提不起來,依眾靠眾,古人所謂怕自己懶惰懈怠,所以大家在一塊兒修行,彼此互相勉勵;看到人念佛,自己不念不好意思,共修的意義在此地。現在變質了,現在這個好處沒有了,在一塊反而麻煩。自己精神提不起來,怎麼辦?現在有辦法,有念佛機、有錄音帶,這個可靠,它不會給你找麻煩。特別是現在念佛的錄音機,還有隨身聽,你帶上耳機,你在家裡一天到晚念佛,你看,又不妨礙工作,又不妨礙別人,家裡人別人不念,你也不妨礙他。如果你的妄想多,你就把聲音開大,大的時候,外面什麼都聽不見,比念佛堂好!大聲把妄想壓住,把妄想伏住。心很清淨,可以開小一點,或者是照顧別的事情,聲音小一點,還能夠聽得到外面聲音;不想聽外面聲音,聲音就開大一點,好極了,比什麼都好。現在利用這些科學工具,自己真正用功確實得力,這個比打精進佛七好太多了。你一天到晚念,真是《金剛經》上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生心是修一切善法,你一天到晚在工作都是善法,都是幫助別人,都是利益大眾,自己的心地清淨、一塵不染,心裡面就是一句阿彌陀佛,你說這個方法多好!
我學佛四十多年了,這四十多年當中,我所看的、所接觸的、所感受的,我覺得小道場比大道場好。人愈多愈複雜,麻煩事情愈多,所以道場要小,愈小愈好,人愈少愈好。諸位想想,我們淨土宗古來的祖師慧遠大師,他是東晉時候的人,最初第一個念佛堂在江西廬山建的。那個時候他的同修算不少,一百二十三個人,這叫道場,不是隨隨便便人來就可以。遠公大師那個時候,還有一個很有名氣的人,謝靈運,這個諸位在歷史上讀到的,他的文章寫得好。謝靈運曾經到廬山拜訪遠公大師,想參加他的蓮社,不答應,拒絕他,不讓他參加。你看遠公念佛堂,進去不是那麼容易的,想來念佛就來念,哪有那麼容易!要保持一個清淨的環境,你心清不清淨?你心不清淨,你不要來。謝靈運為什麼被拒絕?心不清淨,喜歡寫文章,喜歡作詩,滿腦袋這些東西,打妄想,文人的習氣太重了,會影響大家的清淨心,遠公拒絕他。陶淵明,我們慧遠大師就很歡迎他,但是陶淵明沒有參加,沒有參加蓮社。一百二十三個人。我們在《西方確指》裡面看到,覺明妙行菩薩的道場十二個人。
在現在這個時代裡,很值得我們去反省,很值得我們去研究的。諸位自己仔細去想想,人少好,小道場固定的這麼多人,真正用功。人少、道場小,開銷少好維持,不要拉信徒,拉信徒想方法找錢來養道場,諸位想想那是什麼道?想盡方法去拉信徒,甚至於不擇手段,你想想看他是什麼心?貪瞋痴慢。他是什麼道?三惡道。那個道場是三惡道,這不是佛道,不是菩薩道。佛道是平等心,菩薩道是六度心。現在道場很多,你要看清楚它是哪一道,糊裡糊塗走進去,可不得了!如果它是地獄道,那個麻煩就大了!一定要認識清楚。我跟大家講的,句句都是真實話,所以你要曉得,西方極樂世界的道場在你家裡,不在別的地方,一個念佛的隨身聽,那就是西方極樂世界之道,要懂得這些。
【轉凡不轉凡,成聖不成聖,以及一切生死利害等等,概不掛念。如此,便與道相應,與性相應,速能成就。否則反不能成也。】
我剛才說了這一大堆,好像與這幾句也有關係。真正修行人,要把所有一切的念頭統統放下。佛在經上教給我們轉凡成聖,法相宗教給我們轉識成智,淨土宗裡面教給我們一心不亂,這些說說算了,不要去理會它。如果把這個東西放在心上,決定有障礙。念佛的同修求什麼?求一心不亂。念了幾個月,念了一、兩年,跑來找我:「法師!我念了這麼久,為什麼還得不到一心不亂?」我聽了之後就告訴他,我說:「你這一生都不會得到一心不亂。」他聽了就很茫然。我說我跟你講真話,你為什麼不能得一心不亂?你因為有一個一心不亂的心障礙了你,你得不到。怎樣才能得到一心不亂?把那個一心不亂的念頭拿掉,你就一心不亂了。你心裡頭放個一心不亂,你怎麼會得到?永遠得不到!《金剛經》佛講「法尚應捨」,你為什麼不捨?聽明白了,知道了,知道之後要捨掉,不能執著,教給你老實念就行了,自自然然就到一心不亂,求不得!一求就壞了。所以你修行有一個念頭,我要轉凡成聖,我要轉識成智,你永遠落在事相裡頭,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你這一生沒指望了。這個道理、這些事實,一定要搞得清清楚楚,要真正把障礙排除掉,真正放下。
所以轉凡不轉凡、成聖不成聖、一心不一心,一概不要去理它,這是佛法邊的事。世間法邊上的事情呢?一切生死利害等等,不要掛在心上。你家庭裡面的事情,你工作裡面的事情,人與人當中這些事情,複雜得不得了。學佛的人應該怎麼樣面對它?統統放下,沒事!你把這些事情掛在心上,壞了!要知道世出世間法都是業因果報,這個人跟我很好,過去結的善緣、好緣,但是要知道,緣有盡的時候,緣盡他走了,好!沒事了,走了。遇到一個惡人來纏繞,也是緣分,也有盡的時候。緣聚緣散,聚也好,散也好,不放在心上。順境也好,逆境也好,心裡頭若無其事,我們那一句佛號才念得好。我今天想求西方極樂世界,只抓住阿彌陀佛,其他的都不想管。現在人得失的觀念很重。今天發財了,得很多錢,若無其事,與念佛不相干。今天輸了錢,輸了幾百萬,沒事,若無其事,不相干。我生也沒帶來,死也不帶去,你要真能放得下,你這一句佛號才念得好,佛號念好了,你才能真正解決問題。世出世間法都不受干擾!佛在這個經末後告訴我們,「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一切人事物的相,不取是什麼?不執著,一切都隨其自然這就好,根本沒事,何必一定斤斤計較,死都不肯放下?那是自找麻煩。沒人害你,自己害自己,沒人害你,沒有人逼迫你,自生煩惱,自己迷惑顛倒,你能怪誰?所以這地方,末後一句「概不掛念」,決定不要把這些事情放在心上,世間法、出世間法統統不放在心上,你能這樣做,就與道相應。道是什麼?清淨心、平等心,這是道。「與性相應」,與真如本性,真如本性是什麼?是道之體,清淨平等覺的本體就是真如自性,與這個相應。「速能成就」,明心見性,我們念佛人講理一心不亂,你就很快可以得到。你得到這個,你才能解決世出世間一切問題,沒有一樣你不通達,沒有一樣你不能解決。「否則反不能成也」,否則是只要你有一絲毫的牽掛,你就不能成就。無論是世法、是佛法,心裡頭沒有真正放下,還有牽掛,那就不行,一定要捨得乾乾淨淨,心裡頭不能有一物,心要空,心要淨。心本來是淨的,本來是定的、不動的,本來沒有東西,你不能把它放一個東西在裡頭,《壇經》上說的「本來無一物」。再看底下這段經文:
經【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後半段跟前半段義趣大大不相同,前半段須菩提尊者答覆的多半是「不也世尊」,多半是這種語氣;後半段他的語氣變了,「如是如是」。後半段是講一切法皆是佛法,沒有一法不是佛法,完全是從法身大士果地上的境界來說的。
【問意謂,可以觀想有相之應身,即是觀想無相之法身否。】
法身就是真如本性,這個意思就是說,可不可以從相上去見性?意思就是這個意思,看法相就是法性。
【一個有相,一個無相。】
法性是無相的,法相是有相。有相的相,是從無相的性變現出來的,這個理跟事我們都要明瞭。
【若執以為可,未免取相,而有著相之過。】
不能執著有,執著「可以」,那就變成著相。
【若執以為不可,未免滅相,而有墮空之過。】
這兩邊都有過失,過失從哪裡產生的?諸位要記住,著,著就有過失,如果不著,說可也行,說不可也行,都沒有過失。由此可知,過失生在執著,若執,你執著以為可,執著是病;執著以為不可,毛病還是在執著。
【試看長老所答,可以增長見地不少。】
增長見地就是增長智慧,我們一般世間人講增長見識,有這個意思在。他這裡答的:「如是如是」。
【如是句,實非應諾之辭,乃是說理。】
我們看到這個字的樣子,往往是依文解義,「如是如是」,那就對,是可以,我們不是這個解釋嗎?這個解釋就把意思完全搞錯了,不是這個意思。《金剛經》字字句句都含無量義,我們要不小心看這個句子,準會把它講錯,意思會錯了。他答的「如是如是」,不是我們想像那種肯定這種字句,不是這個意思,這是說理,這裡面含著有理。
【如者,諸法如義。是者,一切皆是。】
這兩個字的意思深。我們前面講了好多次,講了好多個小時,就是說這兩個字的意思。如果是諸法如義,那就是了,那就都是了,沒錯!所以它的意思,
【意顯惟如則皆是,不如則皆非。】
先把這個前提說出來。
【此明法法皆是緣生】
法法皆如。
【不執著緣生相,而會歸一如性。】
這是前面一個如是的意思。
【則法法雖皆緣生,亦即法法皆是佛法。】
這就是一切皆是的意思。這一段我們用淺顯的話來說,大家就更容易明瞭。如果你把性相,性是十法界依正莊嚴的理體、本體,就像我們作夢一樣,能現夢境的那個心是體;變現出夢境,那是相。性跟相不一樣,性看不見,所以叫它做空;但是這個空不當作「無」講。一般人說到空,空什麼都沒有了,不是這個意思。它有,有為什麼說它空?你看不見,你聽不到,你也摸不到,不但摸不到,想都想不到;換句話說,我們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都達不到,它確實存在,無處不在。因為六根都達不到,叫它做空;它真有,它能現相。在夢中現出境界相,我們講它能現相。你要是把這些道理事實統統都搞清楚了,那麼相就是性,相是性變現出來的;器就是金,那就對了。這就惟如皆是。如果你執著性不是相、相不是性,那就皆非,你都錯了;對性你也看錯了,對相你也看錯了,你說是說非統統都錯,一切皆非。明瞭通達了,一切皆是。
【法法雖皆緣生,亦即法法皆是佛法。】
佛法,什麼叫佛法?真相通達明瞭就叫佛法。佛是覺的意思,你能夠真正明瞭一切法都是緣生,那一切法怎麼不是佛法!你確實都明瞭、都清楚,知道一切法都是緣生,你決不會執著一切法。為什麼你不會執著?因為一切法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佛在這個經上前面講得很好,我們凡夫能執著的,能執著的是心,能執著,能執著的三心不可得,這是告訴你,能執著是空,當體即空;所執著的一切法、人事物,那是剎那生滅業果相續的相,也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能所俱空,能所都了不可得。你要是真的把這個真相搞清楚了,哪一法不是佛法!樣樣都覺悟了。
【兩稱之者,令人當重視如字。】
如是如是,如是兩稱特別加強語氣。佛經一開端,如是我聞,第一字就是如,「如」是什麼意思?如的真正意思,就是諸法一如、諸法如義,你懂得「如」了,就一切皆是。一切經裡頭「如是」,用《金剛經》這兩句話,真的講得很清楚、很明白。諸法如義,一切法皆是佛法,世尊所說一切經都是發明這個道理,都是說明這個事實。所以這兩稱是教我們重視這個如字。
【必其能如】
能如就是對於如的意思通達明瞭,然後一切法皆是佛法,「是」是這個意思。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在三十二相裡,確確實實就見到如來的報身、法身。正是所謂「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你從一法裡頭能夠見一切法的法性,能夠通達一切法的法相,可見這個意思的確很深。
【若領會得性相一如。既不滅相,亦不執相。則觀三十二相應身,即是觀如來法身也。意顯既一如矣,觀相即是觀性。】
這個境界是法身大士的境界。在中國過去宗門裡面,這個境界特別明顯。開悟的人,見了性的人,老師常常勘驗他,就是測驗。禪宗裡面像《五燈會元》、《傳燈錄》,這些記載都是學生開悟、見性了,老師考試測驗的記錄。其中問答,在那時候的考試,用現在的話來講都是口試,沒有筆試,不要寫文章的,這一問一答,老師就曉得學生是不是真的開悟了,真正開悟也要請老師印證,所以那是考試的記錄。他們一問一答,我們都聽不懂,不曉得他們說的是什麼話,聽不出他的意思。如果你要懂得「一如」,懂得「皆是」,《禪宗語錄》你聽起來就很有味道。如果你要是不懂的話,你聽不出來,好像所問非所答,問的話也奇奇怪怪,答的話是莫名其妙,你有這種感觸。實在講,宗門裡面的機鋒,就是測驗問答的這些語句,最原始的大概就是《金剛經》上。《金剛經》上,釋迦牟尼佛跟須菩提一問一答,如果沒有註解,沒有詳細說明,我們看起來也看不懂,也是所答非所問。再看底下這段:
經【佛言: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則是如來。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經義都在科題上,所以科題非常重要,它就是解釋經文的,為我們點明這一段經文的意思。這一科,就是這一大段,「約性相明非一異」,非一非異就是不一不異。前面這一段總顯如義,註解裡面就詳細發明這個道理。第二段,前面是總說,別遣情執。佛法所謂是覺法;正覺、正等正覺、無上正等正覺。凡夫為什麼不覺?就是有情執,有這個東西就不會覺悟。如果你要真正求覺悟,必須把情執放下,這是最難放下的。為什麼難?無始劫來的習氣太深太深。所以有一些根利的人,一聽佛法他懂了,他明白了,也知道這個東西不好,可是就是放不下;好像不忍心放下,不好意思放下,這還是迷,還是惑,還是迷!在這種狀況之下,釋迦牟尼佛只好再說,再給你,再給你講了四十九年,給你講了二十二年般若。由此可知,放下是真難真難!不能不一而再、再而三,千百遍的重複,就是這個情執太深太深了。這是從遣取相明非一,從這方面來說,還是叫我們放下;遣就是叫我們放下,叫我們捨離,從取相這方面來說。所以佛舉這例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轉輪聖王也有三十二相,他是不是如來?須菩提答覆: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我們看註解:
【佛之言此,正因初發心修觀者,無明分毫未破,方在業識之中。若聞一如皆是、是法平等之說,不揣分量,遽謂觀相即是觀性。不知所觀者,正是識而非性也。一切學人應於此中細細勘驗。】
佛看學人,看學生,看得很清楚,看得很明白。有聽明白的,少數,太少太少。多數都是把意思聽錯了,自己把意思聽錯了,並不知道自己錯,還以為自己聽清楚、聽明白了,這樣的人大有人在。不但現在很多,釋迦牟尼佛在世,當時這個情形就不少。我們正是此地所說的初發心修觀者,好在我們還沒有依般若來修觀,依般若修觀就很麻煩。我們今天是用念佛的方法,念這一句阿彌陀佛也是修觀;觀是觀念,就是我們的想法、看法。我們觀念錯誤了,把觀念修正過來叫修觀,我們能夠把世出世間一切法放下,一心一意專念阿彌陀佛,這個觀念是正確的,所以念佛也是修觀。如果說念佛不是修觀,他對於念佛法門不了解,不但對於念佛法門不了解,他對於一般大乘佛法他也不了解。初發心修行人,無明沒破,無明沒破我們都是在業識範圍之內,也就是我們起心動念,我們所有一切的行為,都是心意識在做主宰,相宗裡面所說的八識五十一心所。六道眾生、聲聞、緣覺、權教菩薩,都是用的八識五十一心所;換句話說,你沒破無明,破一品無明,那就見法身、證法身,那是法身大士。圓教初住、別教初地,這樣的人才是《金剛經》的當機者,《金剛般若》標準在此地。他們真正是萬法一如,是法平等,無有高下,這是法身大士,不是我們境界。我們今天在《金剛經》上,也聽到這個話,這是釋迦牟尼佛對法身大士說的;我們聽了,我們聽了以為自己聽懂了,我們也來學學,不揣摩揣摩自己的分量,以為見相就是見性,人家見相是見性沒錯,一點都沒錯;我們見相還是見相,決定沒有見性,要懂得這個道理,確確實實不是我們的境界。我們要在這裡頭留意,要細心去勘察,不能搞錯。錯了,不是佛錯,佛沒有說錯,經沒有記載錯,我們把意思會錯了。意思會錯了,麻煩很大,很容易墮在惡取空,你修行的方向就錯了。後來的結果當然就錯了,正是所謂「差之毫釐,謬之千里」,這也就是古德所謂是盲修瞎練。看著經典盲修瞎練,這個叫冤枉!這就是我們常講,開經偈裡頭說的「願解如來真實義」,他是錯解如來真實義,曲解如來真實義,這是搞錯了。這一段意思還很長,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金剛經-第94集請掀開經本第二百三十面,從註解第二段看起。
【必須盡空諸相,剿絕情識,方足語於性相一如。倘有微細分別執著,便是業識,何云觀相即是觀性乎。】
世尊講這部經,實在是相當不容易,因為聽眾之中,尤其是在今天末法的時代,錯會意思的,曲解意思的,幾乎常常可以見到。為了防止把意思解錯,所以委曲婉轉善巧的教誨,我們在經文當中,處處也能夠讀到。佛與大菩薩的境界,必須要把妄想分別執著斷盡,然後才可以說,諸法一如,一切法皆是佛法;也就是說,從相上就見到真性。我們在《般若經》上這些話聽多了,最怕的是我們也學會了見相就是見性,以為自己見性了,這就壞了。這就把自己悟門堵死,這一生當中決定不會開悟了。為什麼?以為自己開悟了,以為自己契入如來境界,殊不知自己依舊是凡夫。凡夫之人誤以為自己是聖人,這個叫以凡濫聖,罪過就很重。所以佛這個後面許許多多的教訓極力的防範,唯恐我們錯解了。經上把這些道理說得很清楚,事實真相也都說出來,我們為什麼還不能開悟?還不能證入?我們的障礙就是在情識。情是煩惱,七情五欲,情是煩惱;識就是分別,就是所知障。我們是被二障障住了。二障沒除,性相就不是一如,性不是相,相不是性。為什麼?因為我們有執著。有執著,性相決定不是一如,你要是把性相以為是一如,這裡面的過失就太大了,這是不能不知道防範。為什麼?嚴重了就是所謂惡取空、撥無因果,造的罪業就很重。
所以小註裡頭說,「倘有微細分別執著」,此地講的微細分別執著,說實在的話還是粗相,但是對我們凡夫來講,那的確是相當微細。見思煩惱,這是指你見思煩惱沒斷,換句話說,你是六道裡面的凡夫。見思煩惱要是斷了,他有能力出三界,有能力永脫六道輪迴,距離佛知佛見接近了。他能不能說性相一如?還不行!這個我們講到有能力斷見思煩惱,證阿羅漢果、辟支佛果、權教菩薩,不行!他還沒有到性相一如。那些人還有情識,當然比我們是微細得多了。這就是此地所講的微細分別執著,在佛法裡也叫做界外的無明;三界以外的,三界就是六道,六道以外的,這是微細的,這個也要把它斷掉。我們大乘圓教裡頭常講,塵沙煩惱斷掉了,無明煩惱也破一品了,至少要破一品,就可以說性相一如,見相就是見性,真的不生煩惱。這個事情實在講,我們在境界裡面可以勘驗一下,試驗試驗我們是不是到這個境界了?到一如的境界。一如境界就是圓教初住菩薩的境界,法身大士的境界,他的心完全平等,妄念確實不生。日常生活當中,隨便拈一法都可以來試驗一下,看看有沒有到這個境界。夏天熱了,新加坡這個地方夏天熱,你穿個棉衣行不行?如果穿著棉衣也不出汗,差不多有一點一如的味道,冷熱一如。到北方冰天雪地的地方,也可以穿一件T恤,不冷!萬法一如,冷熱一如。你行不行?這個可以試驗,一試驗就試驗出來了。真的入了一如境界,好醜一如,沒有分別執著了;香臭一如,很新鮮的菜吃得很有味道,放上幾天已經臭了腐爛了,吃了是不是還是津津有味?決定不會生病,這就真的到一如。如果沒有這個功夫,自己要曉得,經上講的是佛菩薩的境界,不是我們的境界,我們還是老老實實守規矩,按部就班,教你斷惡你就斷惡,教你修善你就修善,不可以說善惡一如,你沒這個功夫。功夫到了是沒錯,你沒到這功夫。這就講我們還是有意識,還是有分別執著,六根對境界還是有喜歡的、有討厭的,這個不行,這是凡夫。諸位要記住,法身大士決定沒有這種現象,他的心是清淨的、是平等的,他入了一如的境界。我們還有分別執著,這個微細的分別執著,已經可以說到阿羅漢、辟支佛、權教菩薩,他們都沒有到一如的境界。這是見相是相,絕對不會在相裡面見到真性,我們今天理上是有那麼一點點模糊的現象,事實上我們完全看不到。
【一如平等,惟有諸佛方能究竟。】
法身大士,這裡面有四十一個階級,初住菩薩,我們以圓教來說,初住菩薩是剛剛證得,證得一如;往後去,無明分分斷,真如分分顯,必須要把四十一品無明斷盡,真如就圓滿的顯現出來了。所以說是惟諸佛方能究竟,這個諸佛是指圓教的佛果。
【必須既不執實,且虛相亦泯。】
心要真清淨,真清淨心裡面是一念不生。《金剛經》上講的諸佛,古大德的註解裡面,也有說作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所以是四十一位諸佛,這個講得通,不是講不通,講得通。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見性就成佛了。為什麼?見了性之後,兩邊都不執著。從這一句來看,既不執著實,也不執著虛,實是有邊,虛是空邊,空有兩邊都不執著,這是從圓初住,往後去都是這樣的境界。
【直下一念不生,並不生亦無,方是一如而不異。】
一念不生了,如果還有個一念不生,他還不是,還沒有見到一如,還有一個妄念在。真正做到一個念頭都沒有了。我們要問,我們念這句阿彌陀佛,到底是有念還是無念?在我們現前境界裡,這一句阿彌陀佛有,真有!一點都不假,西方極樂世界也真有。臨命終時,佛真的來接引,我們真往生,有!可是這個有,也能夠念到一如,這看你功夫;念到一如的時候,不是不念,還照念,照念阿彌陀佛。不但阿彌陀佛非有非無,這句名號也是非有非無,兩邊不著。佛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著無;心裡面乾乾淨淨,若無其事,不著有。可見得這一句佛號,你那個功夫要是會用,懂得《金剛般若》的原理原則,一天到晚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空有兩邊不住。這個方法好,比大乘任何一個宗派法門裡面修行都踏實,因為你不到一如的境界也往生,生凡聖同居土;如果到達一如的境界,那也往生,生實報莊嚴土。這跟其他法門不一樣,其他法門不達到一如不能見性,不能超越十法界,功夫差一等的,連六道都出不了。這樣就很清楚、很明白,修學的方法總沒有念佛來得穩當。
【直須雖一如平等,而亦無所謂一如平等,乃為真一如,真平等。豈業識未空者,所能妄以自負。】
末後的教誡非常好!這是給我們提出嚴重的警告。業識不空,千千萬萬要記住,我們確確實實沒入境界;不但沒入,連正解都還有問題,也就是純正的理解我們還有一段的差距。如果你真正理解,你一定肯做,一定肯幹!我們為什麼做不到?理解得不夠透徹,真理解到透徹了,一定會去做。
【今云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這是釋迦牟尼佛叫著須菩提尊者給他說,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
【明明存有能觀、所觀。】
有能有所。能:我觀、我看;如來三十二相是我所看到的,有能有所。能所從哪裡來的?從分別執著來的。
【業識宛然】
換句話說,你在日常生活當中,對人、對事、對物,還是業識當家,業識就是妄心。我們今天講用心,什麼心?生滅心,一個念頭生,一個念頭滅;妄想心。此地講的業識,就是妄想心。有這個心在,真心就不能現前。前面講的一如平等,給諸位說,是真心,不是妄心,真心就一如平等。我們不會用真心;雖然有,不會用。可是必須要知道,真心跟妄心是一個,不二,離了妄心去找真心,找不到。佛在經上,關於這個事實也說得很多,「真妄不二」,「全妄即真,全真即妄」,我們在前面用金跟器來做比喻,用夢境來做比喻。真心、妄心是一不是二,佛在經上常用水做比喻,水跟波,《楞嚴經》上用這個比喻。把真心比作水,妄心比作波浪,波就是水,水就是波,沒錯!但是波跟水的樣子不一樣,作用不一樣。波是動的相,水是靜的相;換句話說,波要是不動,那就是水。妄心就是波,它在動。
所以佛法修行是修定,修清淨心,修定;定下來之後,那就是真心,定下來那就是一如平等;動的時候不平等,動的時候不清淨。我們現在這個心是動的。這個地方講,那個微細的分別執著,那是小波小浪,微波。我們六道凡夫的心是波濤,大風大浪。什麼是風?外面的境界。境界一誘惑,風就吹動了,你的心裡面貪瞋痴慢都起來了,貪瞋痴慢是波浪,大波大浪。三界之外的權教菩薩、聲聞、緣覺,他們對外面境界的感受是微波微浪,他確實還有波浪,但是我們凡夫已經看不出來,覺得他很平;他要跟法身大士一比較,那就很明顯,他的確還有小波浪;法身大士沒有了,這個波浪沒有了,完全平靜下來了。業識要懂得,業識就是心動,動的心就是妄心。
須菩提很聰明,佛這一問,尊者懂得佛的意思,所以前面說「如是如是」,這是前一段講的,
【乃云如是如是。殊不知早已非如,毫無一是矣。】
前面講的時候,我們要懂得尊者答覆裡面的深義,精華的義趣,唯如即是;如果通達一如,哪有不是?就在相上就能見到性。這一段是預防還有微細分別執著的人,「如是如是」,他不能說,不是他的境界。你要答個如是如是,那是法身大士答如是,沒錯,佛點頭;我們如果跟著答如是如是,佛馬上就搖頭。這是真的,一點不假。那個答覆的話沒錯,都是「如是如是」,意思不一樣,一個是真正明暸,一個是隨著人家言語在亂說,不是自己的境界。這是對於妄心做當家的人,他要說如是如是,那就錯了。
【古今多少行人,粗念稍息,便謂已證三昧。習氣仍在,輒云任運騰騰。是皆以混濫為圓融,鮮有不墮落者。】
這一段話說得好!把釋迦牟尼佛說這一段的意思,慈悲都為我們顯露出來了。由此可知,誤解佛所說的,自古就不乏其人,何況於現代。粗念稍息,粗的妄念少了,少了,這個人怎麼樣?得輕安,剛剛得受用。心裡面很安靜,這是初得輕安,這是佛學的名詞,輕重的輕,平安的安。剛剛得這個境界,這是我們學佛初步功夫得力。外面境界干擾小了,外面五欲六塵接觸之後,不會大風大浪。小小的波浪,感覺到自己的心很平靜,不太受外面境界誘惑,這是輕安。於是他誤會,以為自己已經證得三昧,這在佛法裡面稱為增上慢,沒有證得,他自以為證得。但是他並沒有騙人,不是存心騙人,他自己搞錯了,搞誤會了,沒證以為證得了,這種情形很多。
我過去曾經遇到一位老居士,他告訴我,歡歡喜喜的告訴我:他證得阿羅漢果,我怎麼講他都不相信,他自己認為他真的證得了。他也不是欺騙人,也不是打妄語,實在講是誤會。到最後我搞得沒法子了,我說好吧!真正證得阿羅漢,那一定有神通,這我們在佛經上讀得太多了,須陀洹就有天眼通、天耳通,須陀洹是初果;你既然證得阿羅漢,是四果羅漢,我們在他家客廳裡頭聊天,我說你大門外頭有人走過,你有沒有看到?他說:沒有看到。那你沒有證得阿羅漢,牆壁你看不穿,你真正證得阿羅漢,門外牆壁外面任何人走,你一定會看很清楚,你有天眼。你天眼還沒有得到,你連須陀洹也沒證到。這樣他才相信,才知道自己誤會了。他是心輕安,念佛功夫真的得一點力。從前遇到外面境界,人家讚歎很歡喜,人家要是罵他幾句,生氣好幾天;現在遇到這個境界,大概已經不動心了,已經無所謂,就以為自己證阿羅漢果了,其實那還遠得很。但是總是好境界,有進步了,可是不能有誤會;有誤會,功夫就不能再向上提升。這是粗念稍息,這個情形確確實實有,以為自己證得三昧。
「習氣仍在」,習氣還在,也學菩薩遊戲神通,那還得了,那不得了!「任運騰騰」,就是常講的,諸佛菩薩示現在我們人間遊戲神通。像大家所曉得的,古時候的濟公活佛,那就是任運騰騰,他什麼忌諱也沒有。近代民國初年,也有一個這麼樣的法師,金山活佛,是江蘇鎮江金山寺的妙善法師。我們最近這裡印的《金山活佛神異錄》,那是樂觀法師寫的,我們把它印出來給大家看看。那是任運騰騰,但是他那個樣子我們做不到,我們沒有法子。這個法師,你們去看看《傳記》就曉得,他一生都不洗澡的,他冬天、夏天就一件衣服,他冬天不冷,夏天不熱,他吃東西是亂七八糟的。人家丟在地下東西不要的,他都撿起來吃,別人供養他的錢,鈔票,他一拿到手就吃下去,那個鈔票細菌多少,他那個學不得。我們在他的《傳記》上,因為每個人都知道他從來不洗澡的,有一天好心的居士準備洗澡水讓他洗個澡;那個洗澡水,人家喝了,什麼病都治好了,你說奇怪不奇怪!我們看到金山寺的妙善法師,我們就想到古時候那個濟公是真的不是假的,妙善法師跟濟公非常相似。這個我們學不得的,為什麼?我們習氣還在,他沒有習氣,他可以做,我們不能做;我們要這樣做,那就是以凡濫聖,我們凡夫冒充聖人,那還得了!「皆以混濫為圓融」,他們是圓融的,我們做不到,這是冒充不得的!「鮮有不墮落者」,鮮是少,少有不墮落的。怎麼可以學這種人,自以為得自在!
我們舉一個簡單的比喻來說,這是現在社會學佛人都應該要警惕的。中國的佛教,無論出家、在家,都吃長素、素食。現在學密法的人很多,密法吃肉。沒錯,這個密宗真正修行有德行的人,他吃眾生肉是超度牠,你吃眾生肉,有沒有能力超度牠?你要是沒有能力超度牠,是不是吃牠半斤,將來要還牠八兩呢?這個問題就嚴重了。不要認為好像密宗對於五欲六塵都可以充分的去享受,又能即身成佛,這個法門太好了!換句話說,不斷貪瞋痴也能成佛,所以學密的人很多很多。他將來會不會有結果?印光大師在《文鈔》裡面講得很多,怕的是將來都要墮三途,不能即身成佛,哪有這個道理!我們必須要了解密宗的歷史,密宗承傳的狀況,你才曉得他的生活方式怎麼來的。密教在中國,在西藏、西康、青海,這些高原地帶遊牧民族,他們的生活,主要的食物就是牛羊肉,他沒有稻米、沒有蔬菜,這是不得已的。你現在有五穀雜糧,有蔬菜可以維持生活,你就不應該再吃眾生肉。雖然吃肉不是殺生,但是間接的殺生,不是直接是間接的。你不吃肉,人家就不殺了,因為你要吃,他殺了再賣給你,這些道理我們一定要懂得。所以我們縱然學密,也不應該學他們那種生活方式。為什麼?我們的分別執著猶存,不要說言語造作,起心動念都有罪過。所以這個的確很少有不墮落的。
【此是行門歧途,必須識得,以免誤墮。】
這是修行裡頭的岔路,你要認識清楚,你才不至於誤會墮落了。我們要問:古時候濟公長老,他示現的那個是為什麼?諸位必須要知道,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示現種種形相,我們前面講過,都是感應道交。他自己沒有意思,完全是眾生的感應,應一類眾生之機。宋朝那個時代,濟公出現在宋朝,那個時代大家持戒很嚴。持戒很嚴有所謂死在戒條之下,被戒律綑死了,動彈不得了,這是對於佛制戒的意思不清楚。所以濟公示現一個真正解脫自在,你太保守了,他就示現開放,破你的執著,破你分別執著的。如果濟公長老要在我們今天,他一定示現一個規規矩矩持戒的人。為什麼?我們大家現在大家不持戒,開放自由了,他一定示現一個很守規矩的人,都是給我們做榜樣。我們有什麼病,他用什麼方法來治我們的毛病,要明白這個道理。每一個地區,眾生的病不一樣,每一個時代眾生的病也不一樣,所以佛菩薩應現在世間,種種不同,我們明白這個意思,你疑惑就沒有了。你才能看出諸佛菩薩大慈大悲,真正是普度眾生,都是利益眾生的。
這一段,須菩提尊者答的話:「不應」,「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應,實在講也是個活句,《般若經》裡頭說老實話,沒有死句,字字句句都是活的,怎麼講都講得通。
【意顯非絕對不可】
跟前面答覆的「不也」意思相同,不是絕對不可以。
【若其情識已空,則有相等於無相,無相何妨有相。】
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行!有什麼不行?就跟前面講的「如是如是」,可以!條件是業識真正空了;也就是說,必須要轉八識成四智,這樣的人行!沒有問題。如果沒有轉識成智,那就不可以。底下講,
【而非少有情識者,所應混濫也。故曰不應。】
對於權教、二乘(小乘聲聞、緣覺)、六道凡夫來說,不應。不應是包括阿羅漢、辟支佛、權教菩薩,他們微細的妄想執著沒斷,所以不可以說見相就是見性,不可以。
【此語正是切誡學人者】
對我們初學,可以說是嚴重的告誡。
【佛說一如平等,是令一異皆不可執。】
不能執一,不能執異;一是空相,異是種種不同的形相。由此可知,一是性,異是相,性相兩邊都不能執著。《般若心經》裡面所說的色空,色就是異,空就是一;「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是一如。如何能見到一如?還是這麼個道理,兩邊不能執著,執著一邊就不如,就不是。所以說一異(就是兩邊)都不可以執著。
【今以相觀性,明明執一。】
我在相上見性,性相兩邊你執著一邊,所以明明執一。
【尚得曰一如乎】
那就不是一如的境界。從相見性,不執著相也不執著性,那就一如;你還有相可見,有性可見,你兩邊都執著了,哪裡是一如?一如的境界,說實在的話,「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一如說不出來的,也想像不出來的。你一想就是微細的分別執著,早已經不如,早已經不是,這個意思很深很深。諸位要從這些文字言語裡面去體會,你可不能執著言語文字,執著言語文字,那你就完全錯了,你都落在分別執著裡頭;必須把分別執著統統拋棄,捨得乾乾淨淨,一如就在面前。有一如這個念頭,就不如,這很重要很重要。世尊提到轉輪聖王,轉輪聖王也要介紹一下。
【轉輪聖王,以十善化世,為人世第一大福德人。具三十二相,由有漏福業而成。不同佛之由無漏法身而現者也。】
世尊告訴我們,世間福報大的人就作王,大國王、小國王,都是過去生中修大福報的。現在民主國家的總統也是王,都是過去生中修大福報。但是總統那個福比國王要差得很多,為什麼?國王一切自己可以做主,總統還受國會的干涉,受人家的限制,不能完全做主,福報差一點。福報大的當王,所有的人都得要聽他的,這是王。最大的那個王,佛告訴我們是金輪聖王,輪王。為什麼稱他為輪王?他有輪寶,他有這個寶,寶物。輪寶是他的交通工具,也是他的兵器,打仗的時候他用這個做兵器,輪寶,所以稱他作輪王。最大的輪王是金輪聖王,他統治四天下,四天下就很大了。要照黃念
不過我們近來常常看到有飛碟到我們這邊來,也許就是輪王的輪寶。實際的樣子我們沒有見到,但是我們看到許許多多的報導,大概不是假的,是真有這些事情。我自己見過一次,那個時候可能還沒有學佛,我在台北,見到一次飛碟,我見到的時候,停在空中,它不動的,大概停的有十幾分鐘,很明亮。有些人說那個恐怕是信號彈,軍中打的信號彈,打上去的,面積很大、很亮。但是十幾分鐘之後,它就移動,剛剛移動的時候速度很慢,愈來愈快,愈來愈快,一下就不見了。到第二天報紙上也登了,看到的人不少。在那個時候,還沒有像現在這樣的重視,這是不明的飛行體,它可以停留在空中,我只看到一次。所以這個東西是真的,不是假的,絕對不是看錯,很多人看見的。我想佛經上講的輪寶,大概就是這些東西,確確實實是佛所說的,是他的交通工具,也是他的武器,他用這個來征服其他的星球,這是統轄太空;不是統轄這一個地球、一塊版圖,不是的,那是小王,那個不是轉輪聖王。
轉輪聖王福報大,世間真是第一大福德人,過去生中修的大福。「以十善化世」,必定是仁慈的,教人以十善業道,以這個教化眾生。轉輪聖王也是有三十二相。由此可知,世間的福報,三十二相是果是報,是果報,果報必有因。他的因修得很圓滿,所以他的果報圓滿,但是他是有漏,什麼叫有漏?妄想分別執著沒斷,修一切善福,得這麼大的果報。他跟佛不一樣,佛的福報也是圓滿,但是佛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因此佛的三十二相比轉輪聖王的三十二相還要殊勝。這兩個一比較,佛的三十二相非常明顯。這是附帶在此地說,介紹一下轉輪聖王。請看底下一段經文,說偈結成,結成「遣取相明非一」,結這一段:
經【爾時世尊而說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這首偈在《金剛經》裡面也很重要。我們看底下註解:
【爾時二字,是令學人應與上段經文同時體會。】
這個兩段,這是兩小段合起來是一個整個的意思,這兩小段不能分的。我們今天很好,這兩段同時來看的,所以意思能看得圓滿。
【因偈中所說,正是所破所解之所以然。】
也就是說,為什麼佛不許微細分別執著沒有斷的人,不可以說在相上就能見性,他舉三十二相舉這個例子,不可以說從相上去見性,道理在哪裡?這一段說出來了,這首偈子說得很清楚、很明白。我們繼續看註解:
【色,統指一切色相,三十二相當然包括在其中。】
若以色見我,假如你從相,這個「我」是性。
【兩我字,指如來言,即是性也。】
諸位要懂得這個意思,如果不懂意思的話,就會搞錯了。釋迦牟尼佛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我不從色看你,我從哪裡見你?我們當然是見色聞聲,才知道釋迦牟尼佛在這裡講經說法,才知道!所以這個我,不是講我們個人的我,這個我是講的真如本性,是講如來,用這個做代表的。就是後頭說「不能見如來」,意思是一樣的,那個我就是如來;就是說你從相上不能見性,是這麼一個意思。色聲香味觸法這是六塵,六塵通常用一個「色」代表,色不能見性,聲香味觸法都不能見性。法裡面包括佛法,如果從佛法裡面可以見性,那世尊絕對不會在本經上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絕對不會說的。佛法也不能見性,你要見性,佛法也要捨掉,你才見到性,這個諸位要知道。別的東西放下,世間法、出世間法統統放下,佛法是寶貝,法寶不能放下,壞了!照樣不能見性。一個色代表了,色聲代表了。聲,用這個「聲」就把說法包括在裡面,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講經說法,都是以音聲為佛事,這個我們大家都曉得,那個時候沒有寫成書,都是音聲為佛事。
【正謂不可執取上來一如平等諸說】
前面講一如,諸法一如,無實無虛,不一不異,諸法平等、無有高下,這些說法就包括在音聲裡面,佛說了這麼多。如果你要向文字、音聲當中去求,求明心見性,就錯了!那是人家行邪道,就錯了!心外求法,這就變成外道了。為什麼?下面說明了。
【若以色見】
色見就是相見,你要是想從相上見,
【以音聲求。顯然業識用事,執著六塵境相。故斥之曰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佛這個話用意太深太深了,很難體會。說出這樣的話,真是慈悲到了極處。我們不論別人,想想自己,自己現在在學佛,是不是從色相、音聲當中求?我們真的是搞這個。多少人在佛堂裡面,我們看到他燒香跪在佛菩薩面前,在那邊禱告嘰咕嘰咕,搞了半天還不起來,他就是從色相上求。知識分子從《大藏經》經本裡面去求,經本還是色相,也是色相,聽講經從音聲。民國初年妙善法師示現的,破我們這個執著。妙善法師一個人也沒有廟,他居無定所,今天到這個信徒家住幾天,明天到那個信徒家去住幾天,一年到頭都在外頭遊蕩,不知道人在哪裡。可是每一個家庭都很歡迎他,都把他當活佛來供養,他沒有拘束。他念佛跟別人念的不一樣,平常他從來也不拜佛,人家跟他頂禮,他趕快跪下來也向人家頂禮,隨和,一點架子都沒有。一般出家人看他好像看不習慣,好像出家人,在家人頂禮,接受是應該的;哪裡一看到在家人頂禮,趕快就趴在地下磕頭還禮,他就是這個習慣。破我們的執著,破我們的分別,破我們的習氣。寺院庵堂、佛門的道場,要供養莊嚴的佛像,不但佛像要莊嚴,叫一般人進來一看生歡喜心,還要佈置許許多多的道具,幡幢、寶蓋、香花供養,諸位要曉得,這幹什麼的?這是不是修行?不是。接引眾生,它用意在此地。我們道場裡面住眾,每天做早晚課,威儀整整齊齊的,唱戲表演給別人看的,要懂得這個意思,給那些初學佛的人、沒有學佛的人,讓他看到這些人對佛這樣的尊重,大概佛還不錯,我們去打聽打聽;接引他入門,這就是唱戲表演給人家看。真正修行是不著相。我們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寺院道場所有一切設施,都是為了接引眾生的。但是你要曉得,眾生,每一個時代、每一個地區,文化背景不一樣,意識形態不一樣,生活方式不一樣,你要了解他們,然後你用什麼樣的設施才能度化這一方的眾生。你要拿著中國這一套,還拿著中國古來這一套,去度現代的外國人,決定行不通的。所以佛法一定要懂得現代化、本土化,你才能度當地的那些眾生。
我們舉一個很簡單的比喻,譬如畫大家都喜歡,可是有個地區他特別喜歡某一種畫,你在佛堂裡面供養,就選擇他們大家都喜歡這個畫,他看到歡喜。一切為眾生,不為佛,佛菩薩不要,佛菩薩一切一如,他哪有這個分別執著?所有一切的選擇,都是為當地眾生,為他們來選擇的,他們喜歡什麼;譬如建個道場,他們喜歡什麼形式的,像我們現在這些道場都建設中國形式的,新加坡這個地區被中國同化了。可是在外國你建出這樣的道場,說實在話,對象對誰?對華僑,外國人不進來。外國人一看,這中國古老的文化,他不進來。色相、音聲,我們要會用它,決不能執著它,執著就錯了。這個地方講,還有微細的執著。顯然業識用事,執著六塵。
故斥之曰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這是佛在此地喝斥這一類的人他錯了。行是修行,他不是修行正法,他修行的是邪法。邪正的標準,我們要知道,正法,你一定成佛,這是正法;不能成佛,那是邪法。你學佛了,還要繼續搞六道輪迴,在六道裡面修一點福報是邪法,不是正法。諸位要知道,正法的標準,一定是超越六道輪迴,勉強來講阿羅漢算是正法,超越輪迴了;但是他還不能算純正,因為他還有微細的執著。真正純正的正法是法身大士,那是正法。我們今天說老實話,別說破無明,見思煩惱伏都伏不住,沒有這個能力。你要不相信,自己坐下來,坐五分鐘,很冷靜的去觀察,你心裡頭有沒有妄想,五分鐘當中不曉得想了多少!你就曉得心裡頭妄念的起伏,伏不住!試試看念念佛號,看看壓得住壓不住,還是壓不住,這個就知道不行,有什麼能力了生死出三界?實在講除了念佛帶業往生,沒有第二條路。對我們這種人來講,正法就是一句阿彌陀佛,除一句阿彌陀佛之外,對我們來講統統是邪法。為什麼?不能成就。不能見如來就是不能見性。
【是則欲觀一如,非盡空情識不可。】
你要把情識,情是煩惱,識是妄想分別,要把它斷得乾乾淨淨,你才能見性,這是把道理說出來了。可是又怕我們還有疑惑,剛才講了,我們學佛不能離開佛像,不但寺院裡頭有莊嚴的佛像,我們居士、學佛的人家,家裡面也供養佛像,怎麼能離得開色相?底下說:
【佛經中每令人觀佛相好,須知此是方便。】
這是對初機來說,初學佛的人有好處。為什麼?你這個業識裡頭,一天到晚都是貪瞋痴慢,這個對於自己傷害太大太大了,既然有妄念、有妄想,我不想別的,專想佛,這個好!把妄想的對象換一換,這是個方便法,臨時的辦法,教你想佛像,教你想佛經,佛經裡面講的這些意思,你就想這個,想這個比想世間五欲六塵好太多太多了,這是初步的修學,可是那個功夫要知道向上提升,並不是到此為止,要知道向上提升。此是方便。
【故令捨染觀淨】
佛相是清淨的,菩薩相是清淨的,你要是常常觀想有好處,最小的好處,最明顯的好處,相隨心轉。你的相貌天天想佛想久了,就變成佛相,就變成菩薩相。所以你供養一尊很莊嚴的佛菩薩像,天天想,想個五年、十年,你的相貌會變,會變成佛菩薩的相,體質會變,會變得很健康沒有毛病,佛菩薩身體健康沒有毛病;一切法從心想生。所以佛法修行,對觀想非常重視,你看淨宗的修行,《十六觀經》。
【所以《十六觀經》中,最要者為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數行文。】
這兩句是我們淨土宗修行的原理,基本的理論。從這個理論上,我們就明暸念佛成佛,我們得到這麼一個答案。是心是佛,這個心就是真如本性,一切萬法之本體,這個心跟此地經上講的如來是一個意思,真如本性是一切萬法的本體。佛就是這個心現出來的,菩薩也是這個心現出來的。從這一句裡面,「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是心作佛是我們現在幹的。我們天天想佛,天天看佛像,我們就作佛。能不能成佛?決定能成佛。為什麼能成佛?我們心性本來可以現佛。從這兩句,我們把它展開來看,是心是菩薩,是心作菩薩,你從這個道理一引伸就如此。菩薩是我們真如本性變現出來的,我們只要念菩薩、想菩薩,就變成菩薩,道理在此地。同樣一個道理,是心是人,是心就作人;是心是鬼,是心就作鬼;是心是地獄,是心作地獄。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心作的。這兩句是把總的理論給我們說出來了,我們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根據這個道理。而實實在在講,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依這個道理,決沒有違背這個道理。
我剛才講了,是心是鬼,是心作餓鬼。所以你從那個心,前面那個心,是心作佛的那個心,那個心是一(我們前面講一異,那個心是一),是真如本性,是萬法的理體;下面這個心是識心,就是分別心,分別妄想執著的心,妄心。前面那個心是真心,真心是本體,能現;後面這個心,能變,它把境界變了。所以佛在這個地方教給我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那個境界相會變。什麼是鬼?貪心是鬼。貪財、貪名、貪色、貪佛法都不行,不能說我貪佛法就作佛,沒這回事,貪佛法還照樣作鬼。為什麼?貪心作鬼,並不是講貪的對象,是講貪心。所以世出世間法不可以貪,記住,要貪的話,就是我作鬼了,將來就變餓鬼道;餓鬼道現什麼?是心是鬼,那就餓鬼道現前。地獄是什麼?瞋恚、嫉妒,不能有。有瞋恚、有嫉妒,是心作地獄,那麻煩大了,一定要懂這個道理。所以這幾行文,真是把十法界依正莊嚴的原理講清楚了。
【明得一切唯心,則知雖觀相好而不執實,其分別執著之情識遣矣。】
聰明人,有智慧的人,觀相而不執著相,觀想而不執著想,這是兩邊不住,那個能見性,那就是能成佛,是心作佛了,在十法界的佛法界裡面。連這個念頭統統都沒有了,那就超越十法界,超越十法界所現的是一真法界。這是我們要注意的,一定要懂得,知道怎樣修法。底下說,
【念佛人雖觀見彌陀現前,極樂世界現前,亦不可著也。】
決定不執著,要知道事實真相。念佛人有見阿彌陀佛的,夢中見佛的人很多,定中見佛的人也很多。念佛,念佛堂裡面止靜的時候,就是坐下來念佛的時候,這個時候也有人見佛、見蓮花,見西方極樂世界,有這個情形。見到之後,要若無其事才好,如果一見到,「這不得了,我念佛有功夫,見到佛了,你們都沒有見到,我比你們高明太多了!」這就完了,就著魔了。見如不見,真正見到這個瑞相,心裡面若無其事,從來也不會把這個當作話題來給別人說,這是好境界。如果你見到之後,常常在外面炫耀,你所見的不是真的,是魔境界。真正的感應,是心清淨,感應西方依正莊嚴現前。我們在歷史上看到的,過去慧遠大師,我們淨土宗初祖,他一生當中見過三次西方極樂世界,從來沒有告訴過人,任何人都沒有提過,他往生的時候說出來的。他臨終往生的時候,西方極樂世界又現前了,他告訴大家,他說我要走了,這個境界過去曾經見過三次;人家問他,你見到這個境界怎麼樣?跟《無量壽經》上講的完全一樣,那個沒錯,經是證明,跟經上講的完全一樣。因為慧遠大師那個時候,佛經淨土宗的經典翻譯成中文的,只有一種《無量壽經》,《彌陀經》、《觀無量壽經》都還沒有翻出來。所以最初遠公大師建立淨土宗,就依靠一部經《無量壽經》,這是我們淨宗第一經,這個要曉得。
現在人一般講不老實,沉不住氣,小小境界就到處炫耀,覺得自己很了不起!所以佛菩薩絕對不現這個境界給你看,為什麼?你禁不住!一定要大風大浪不動,佛菩薩示現一下,讓你增長信心,讓你自己曉得往生極樂世界有決定的把握,是這個用意,不是叫你到處炫耀的。可是有許多感應,初學的人有,以後呢?以後就沒有了,我也遇到過。有個同學告訴我,他初學的時候感應很多,看到光、聞到香,絕對不是自己燒的,聞到異香,一年當中會有好幾次。現在學佛學了十幾年,一次都沒有了,他問我是不是退步?那我也給他答覆,就跟《金剛經》上講的答覆一樣:亦是亦不是。怎麼亦是亦不是?如果你自己這些年來念佛,一面念佛一面還是打妄想,那就一點不錯,你完全退步了。為什麼說亦不是?如果你這麼多年來,用功很得力,確實煩惱輕,智慧長,那就不是退步。因為你初學常常有這些感應,增長你的信心,信心有了,不能再現了,再現就變成魔了,哪有常常現的道理!再現是什麼時候?臨終接引的時候,相一定現前,平時不會來打擾你,不會來干擾你。所以完全看你自己修行的境界,這個答覆也是亦可亦不可,不是一個肯定的答覆。所以境界現前不可以執著,不可以炫耀。現在有很多地方,見光見什麼,還要照相、還要錄音,到處拿去炫耀,不好!佛法是教修清淨心的,不是搞神通感應的,這個要記住。神通感應決定是壞事情,不是好事情。所以,佛法決定不以神通感應作佛事。
【上來遣相已遣至極處】
遣相是叫我們放下,所有一切的法相都要放下,以至於到最後微細的分別執著也要放下,這達到極處。
【因少有所取,便著色相。】
我們自己修行用功,要常常在這個地方回光返照,自己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之處,還有沒有這些事情,妄想分別執著,還有沒有這些事情。這些事情現前,就是我們一般人講,心裡面有牽掛,有憂慮、有牽掛,稍稍有就著了相,四相都具足了。
【便是向外馳求】
向外馳求就是我們平常講的攀緣,你是攀緣,你不是隨緣。
【便非正知正見】
你的想法、看法都是錯的,不是正知正見。生活是修行,修淨土的人也要生活,修淨土的人也離不開社會,也離不開人群。你每天都要對人、對事、對物,這一句佛號念念提醒我們修清淨心,念念提示我們跟阿彌陀佛同心同願,同德同行,這叫真正念佛,這心裡頭有佛。除佛之外,一切要放下,心裡面不可以有絲毫分別執著,不可以有絲毫的牽掛。一定要曉得,牽掛是六道,是輪迴,無論牽掛什麼都是輪迴心造輪迴業,這樣往生就困難。
【便是法執我執】
有絲毫的憂慮牽掛存在,就是妄想,就是煩惱,妄想是法執,煩惱是我執。
【便與空寂之性相違】
學佛的人,我們只有一個方向,一個目標:明心見性。念佛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幹什麼?還是為了明心見性。在我們這個世間環境不好,障緣太多,明心見性不容易。我們求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別的,換一個環境,那個地方沒有障礙。十方諸佛剎土,諸佛都有淨土,不能說諸佛淨土不好,諸佛淨土障礙少,不是完全沒有障礙,比我們這裡障礙少,好一點而已。西方世界完全沒有障礙,論到修行的環境,西方世界是所有一切諸佛剎土第一。假如不論修行,論莊嚴、依正莊嚴、論美好,有許多諸佛世界超過西方極樂世界,這是釋迦牟尼佛在經上給我們講的,超過極樂世界太多太多了。但是要論修行的環境,沒有一個世界能夠跟極樂世界相比,這也是世尊為什麼教我們選擇西方世界,為什麼要教我們念佛求生彌陀淨土,道理在此地。這就是有妄想分別執著,就與性德相違背。空寂之性就是清淨心,你的心不清淨,你有分別,你的心不平等,這是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對人、對事、對物,要練!本來這些人我看不順眼,我練習,練習看得很順眼;本來有一些人我看了很歡喜,練習看得很平淡,要把它看平等,要把自己的心恢復清淨,這是功夫。念佛人如何下手?阿彌陀佛!遇到人不歡喜的,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那個不歡喜就沒有了;遇到這個人生歡喜心,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也把心念平等,念清淨了。念佛的方法好!你要會用,會用就是會用功,不是說一天念幾萬聲,看到這個人還討厭,看到那個事情很喜歡,那有什麼用處,那沒有用處!所以要會用,在起心動念之處,一句阿彌陀佛壓平了,恢復到平靜,這叫會用功。你不會,豈能見如來!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金剛經-第95集請掀開經本二百三十三面,請看經文:
經【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請看小註,看註解:
【此段經文】
這是一百六十一段,跟後面的一段,後面是一百六十二段,這兩
【不但在後半部中,有萬鈞之重。即開經以來,所說不應取非法、非非法,以及說即非、是名等義,直到此處,方說明其所以然。】
這兩小段的經文非常重要。世尊在本經屢次的教我們,不可以取非法,不可以取非非法。非法是空,非非法就是有,空有兩邊都不能著;不但空有不能著,空空也不能著。正是一切經中所講的三空三昧,三空三昧無論是大乘、小乘都說;人空、法空、空空,空也空。在本經經文上,我們曾經看到許多句子裡面都有「即非、是名」,前面曾經讀過,也曾經為同修們詳細的報告過。經文到這個地方,世尊總算是把為什麼叫我們兩邊不住,空空也不能有,道理在此地說出來了。我們繼續看註解:
【前半部是對初發大心者說。空有皆令不著,以合中道。凡說即非、是名處,語氣大都兩邊兼顧,既不著有,亦不著空。是名,含有名相雖假,未嘗不是之意。】
有這個味道在裡面。這個大意我們在《節要》第四卷的開端,給諸位報告過了,說明《金剛經》前後兩半它的大意。前面是對初發心的人說的,初發心,實在說不是普通人,大乘經上給我們講,發心住就是圓教初住菩薩,初住菩薩是初發心,對他們說的。一問一答當中,意思都是教導空有兩邊都不能著。說「即非」,就是不能住的意思;說「是名」,不著空。說「即非」,不著有;「是名」,不著空。為什麼不著空?名相雖然假,假的它擺在我們面前。這一樁事情,我們的確不能夠疏忽,一定要把這些理事搞清楚,不搞清楚,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所謂是提不起觀照功夫,也就是我們常講,你在日常生活裡面,對人、對事、對物,你是怎麼個看法。大乘經上給你講的這些原理原則,你有沒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如果統統沒用上,日子還跟平常一樣,一天一天過下去,這個不行。這樣一天一天混下去,學佛等於沒學,你沒用上,沒有看清眼前種種現象的實況,你沒看見。
佛為我們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雖然講一彈指有六十剎那,一剎那有九百生滅,這在古代時候的人已經就很難想像了。所有一切現象,十法界依正莊嚴,是這麼一回事情,業因果報剎那生滅相續的現象。所以說真的,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這是真話,絕對不假。我們凡夫心太粗了,佛跟我們說,我們都體會不到,但是這樣的話,如果對現代的科學家來說,那他們的體會就非常非常深了,比我們體會要深。我們照佛在經上講,一彈指六十剎那,經上講力士就是身體非常健康強壯的人,他彈得快,彈得有力量,一秒鐘一般講可以彈四次,並不多。四乘六十再乘九百,剛剛好兩個十萬八千;換句話說,就是二十一萬六千分之一秒,二十一萬六千分之一秒,佛給我們講的事實真相是如此。這個在從前人確實很難思惟想像。
在今天不行,今天何以不行?我們曉得佛說話是方便說,並沒有講到真實相;真實相上實在講,佛在經上有,《楞嚴》上給我們說的,「當處出生,當處滅盡」。當處,那個時空幾幾乎乎等於零,現代科學家沒有法子觀察出來。我們用現代科學來觀察,科學家已經肯定了,所有物質的現象只不過是波動而已,說波動、說粒子都講得通。我們就以現代科學的常識來說,這一般大家都知道光的速度,光有波,這個我們曉得,所謂是光子、光波,說光子、說光波都可以,光一秒鐘它的速度是三十萬公里。如果以
你以為有個東西存在?沒有!凡夫以為它真有東西存在,不曉得這是業因果報生滅的相續相,不知道!斤斤計較,妄想分別執著牢不可破。眾生迷惑顛倒,迷在哪裡?不了解事實真相,迷!意識裡面胡思亂想,嘴裡頭胡說八道,身體胡作妄為,幹這些事情,這是世尊眼睛當中看到所謂可憐憫者,真正是可憐!全非事實。所以初發菩提心,初破無明的人,《金剛經》上半部為他們說的。特別提示空有兩邊不住,這是把所以然的道理說出,說出空有兩邊的所以然。相有體空,相是幻相,就是相都不可得,我們所看到的相,因為它是相續相,所以產生了誤會。
【後半部是對已發大心】
初住以上,二住以後,已經發大心了。
【發大心、修大行】
這些人不但超越六道,而且統統超越十法界,後半部是對已發大心、修大行。
【並能不取一切法相者說,但恐其獨獨取著菩提法相,則終為空寂之累。】
我們先說這一句。已經證得一真法界,宗門裡面所謂明心見性,見性就作佛,是這樣的人。他雖然見性,雖然成佛,他成的是分證即佛,天台家講六即佛,他成的是分證即佛),並非究竟圓滿佛。分證即佛是真的,決定不是假的。往究竟的果位,他還有四十品無明沒斷;換句話說,那還相當遙遠。所以這些人依舊繼續不斷在修學,他是法相、非法相統統都捨掉了。為什麼?不捨不能破一品無明,他統統放下了,統統捨了,破一品無明,證一分真性。這個境界,在我們淨土宗裡面,就是初證理一心不亂。諸位要曉得,理一心不亂是法身大士,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將來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生實報莊嚴土,到西方世界成佛快。什麼都放下了,唯恐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個放不下,怕的是這個。實實在在,那是不是真的?真的!確確實實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念念當中都要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這個沒放下;這個要是放下了,他就證得究竟圓滿佛。為什麼世尊在此地要提起這樁事情,這裡說出來了。
等覺菩薩,我們不看別人,看文殊、普賢。文殊、普賢是華藏世界的等覺菩薩,毘盧遮那佛的後補佛,他為什麼要發願求生西方淨土?他為什麼不在華藏世界斷最後一品生相無明,證無上正等正覺?他為什麼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這裡面我們想像大概有兩個原因,一個原因是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斷那一品無明成佛,在時間上來得快,因為西方世界修行的環境好,總是為這個原因。在華藏世界時間要長一點,到西方極樂世界時間很短,他就證得無上正等正覺,這是一個理由。第二個理由,他是表演做給我們看的,鼓勵我們,現身說法。華藏世界等覺菩薩都要求生淨土,那我們不求生還行嗎?總之兩個意思,除這兩個意思之外,沒有理由;可能兩個意思都有,兩個意思都有。因此我們曉得,一真法界裡面的法身大士,真的什麼都乾淨了。所謂的最後一品生相無明,就是極其微細的執著,他要證無上正等正覺,佛在金剛會上極力告誡這些人,這個念頭不能有。他要是獨獨取著菩提法相,他有一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有這麼一個念頭在,終為空寂之累。空寂是無上正等正覺,就是如來果地上的,他沒有辦法證得,只要有這個念頭在,終不能證性,這個證性是證究竟圓滿之性。諸位要明白這個道理,證究竟圓滿之性。
【而此執甚細,最為難除。】
這個執著的確是非常非常的微細,我剛才是就現代科學已經知道的光的速度,來跟諸位說明,業因果報剎那生滅的現象。光是不是達到究竟?還有沒有比光速度更快的?有,還有!可見得我們用光速,來量一個厘米,一個極小的距離,觀察它生滅的現象,用光的光波來觀察,還不是真實相,還不是究竟微細的現象。所以這個執著太細了,細到什麼程度?決定是細到他自己不知道。為什麼?自己知道他就能除掉,就可以斷掉,因為自己不知道,所以他斷不掉。由此可知,初住菩薩破了一品無明,第二品的無明他不知道;等到他發現了,還有一品無明,再把這一品無明斷掉,他就變成二住菩薩;三住菩薩的無明,他不曉得,就這麼個道理。他知道了,他就能斷掉。到等覺才發現,後面還有一品,那一品斷掉之後,再仔細去觀察沒有了,那才證到究竟的佛果,究竟佛位,是這麼一個道理。所以難!難在這個地方。由此可知,我們在這裡也得到一個結論,一個證明,佛法是知難行易,知真的是難,斷不難。知太難,你發現太難了,斷不難。
【故後半部所說,皆向著有邊痛遣。】
這是「即非是名」它這個用意不一樣。前半部「即非是名」,是空有兩邊不取的意思;後半部就是說即非是名,還是在有的這邊。這個有,諸位一定要曉得,就是業因果報剎那的相續相,還是這個相認識不夠透徹,叫你在這邊放下,在這邊也要離開。
【雖即非、是名並說,含有法相雖是,終為假名。空有不著。】
可見得這個意思比前面的意思的確是深。剎那生滅的相續相雖然有,幻相雖然是有,這也是假相、假名,萬萬不能夠執著,執著就錯了。
【性是一切法本體,相是表面。】
修行欲證性者,這是我們必須要認識清楚。修行修個什麼?你將來希望得個什麼?無論哪一個宗派,無論哪一個法門,總而言之,最後的目標就是明心見性,這個諸位要知道。即使我們念佛求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去幹什麼?還是明心見性,還是見性成佛,還是這麼一樁事情。如果學佛不拿見性做目標,這就錯了,那你就是生生世世繼續去搞輪迴,你在佛門裡面無論怎麼修法,你所得的是有漏的福報而已。這樁事情不難懂,我們也說得很多,相信同修們多少都會有一點印象。一定要知道,我們學佛為的是見性;換句話說,為的是徹底正確的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不願意、不甘心做一個迷惑顛倒的人,我們想做一個明白人,諸佛菩薩是明白人。
【要想證性,既不應執取相,亦不應斷滅相,此一定之理也。】
這是一部《金剛般若》所說的總持、大主意如此。「取相」,在法相裡面執著;「斷滅」是一定要把相拿掉,把相去掉,那也錯了。相怎麼能去?這個道理,前面曾經跟諸位報告過,相是不會消滅的。你要想把相滅掉,沒這個道理。你要問為什麼沒有這個道理?因為相根本不存在,你怎麼滅它!它要真有個東西在,可以滅它;它沒有東西在,你滅什麼?所有一切法相不生不滅,這個一定要清楚、要明瞭。可是這個說法,我們聽了很迷惑,我明明看到人有生老病死,植物生住異滅,礦物有成住壞空,怎麼說沒有滅?那個滅是你看走了眼,你看錯了,實實在在沒有生滅。諸位想想,剎那業因果報生滅相續,你想想這句話的意思,你在這一句裡面體會到一切法不生不滅,那是真的,所以相滅不掉的。滅不掉,為什麼我們會看到有很多生滅的現象?剛才講,我說你看走眼了。相不會滅,但是它會變,它變另外一個樣子你就不認識了,你以為前面那個相滅了,後面新的生了;其實它沒有生滅,它會變,相會變,不會滅。所以,你要想把一切相滅掉去證性,沒這回事情,那你就錯了,錯用了心。這個錯誤的認識,就又變成障礙,叫所知障,障礙你永遠都不能見性,那你的虧就吃大了。明白事實真相,相跟非相都不要去理會它,沒事!它有相也好,沒相也好,絕對不要把它放在心上,放在心上就是妄想分別執著,不可以!這是一定的道理。
也許你們聽過黃念
我們今天聽經、學佛,為什麼不開悟?就是聽雖然是聽,學雖然是學,一絲毫也不肯放下,毛病發生在這個地方。你不肯放下,你虧就吃大了。我跟你們大家相比,我相信你們也會感覺到,我比你們有智慧一點。為什麼我比你們會有智慧一點?說老實話,我比你們放下的多一點,就這麼個道理。你要是比我放下的更多,你的智慧就在我之上,我不如你。這不是從外頭求的,你放下一分,你就得一分智慧;放下十分,你就得十分智慧。我不過放下一、二分,你們是一分都沒放下,事實的真相就在此地。
有一些老同修們,這個我在講席過去曾經講過,如果你們很細心,過去也曾經聽我講過經,或者你們聽錄音帶,我講的經,每一次講的不一樣,每年講的不一樣,境界不相同。一年比一年講得清楚,一年比一年講得明白,一年比一年講得微細。這是什麼道理?智慧增長。智慧增長,是不是我繼續不斷的在看經在研教得的智慧?跟諸位說,不是的。如果你這樣看法,你就錯了。你這樣學法,你也錯了。真相是什麼?我一年比一年放下得多,道理在此地。今年比去年放下更多了,想一想七十歲了,古稀之年,古人常講「人生七十古來稀」,說得不好聽,該死了!這世間與我沒分了。沒學佛的人、老人會執著,學佛的人統統放下了,隨時打算往生,所以智慧就比從前更多一些。智慧從哪裡來?放下來的。我剛剛學佛,我的老師章嘉大師教給我的:看破、放下,放下、看破。看破是智慧,放下就是這個地方所講的不執著,空有兩邊都不執著,佛法也不執著。可是我們達不到《金剛經》的境界,我們還執著阿彌陀佛,還執著西方極樂世界,這個不執著不行。這個不執著,我們往生就落空,見性見不到,往生再落空,那個麻煩就大了,所以非執著不可,其他的不執著了。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佛法、世法我統統不執著了,一切隨緣,很自在!所以人家問我,我說真話,沒事!什麼事都沒有,等著往生,沒事!這才叫得大自在,沒事了。我把這個道理說給諸位,你們如果有心,這是提供給你做一個非常好的參考資料。所以煩惱輕,智慧長;煩惱輕就是你放得下,你肯放下,智慧自然就增長。再看底下這個註子:
【言如來,言具足相,顯性雖無相,而亦無不相。說一具足相,聞者可以領會句中影有修福德。是證性者,必不斷滅相,且修福德廣度眾生。】
這是修學大乘的人,不能不知道的。防止你又執著非法相,執著什麼?執著空。執著空的樣子,什麼都不幹,沒事,沒事就什麼都不幹,那就錯了!那佛也不度眾生,佛為什麼一天到晚在度眾生,諸佛菩薩修福從來沒有中斷過,修福就是布施供養一切眾生,這個事從來沒斷過。這就說明諸佛菩薩空有兩邊不住,心清淨,確實沒事了,不住有;時時刻刻、在在處處弘法利生,不住空,空有兩邊不住。弘法利生隨緣,哪裡有緣,哪裡就去,正是前面所講的「作而無作,無作而作」,這才叫無住生心,這才叫兩邊不住。所以這個地方,經文裡頭佛說「如來」,如來是從性上講的;說「具足相」,具足相是從相上說的,性相兩邊都說到。
性跟相的關係,底下這一句話說得好。「性雖無相,而亦無不相。」這就是剛才問的這個比喻。我問你,你拿黃金給我,黃金是什麼樣子?它無相亦無不相。從這個粗顯的比喻當中,諸位細心去領會性相的關係,你要在這裡頭明瞭。佛有更深的意思。具足相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是我們世間人所說的,我們世間人所觀察的。而實際上在大乘經上,佛告訴我們的,像《華嚴》、《觀無量壽經》,佛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不止三十二。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釋迦牟尼佛在我們這個世間示現的劣應身;我們世間人以為人身上這個相貌長得這樣,那就算是貴相、好相。世間人以為的好相、貴相,佛統統具足,三十二種統統具足,一樣也不欠缺。實際上佛的報身那是無量相、無量好,具足相是講佛的報身,一樣也不欠缺,樣樣都圓滿。
我們凡夫每一個人都想自己的相好,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相長得好,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體質好,健康長壽,還要年輕不要老。看看諸佛菩薩,他真的做到,他們真的是健康長壽,美貌又不老。在楞嚴會上,阿難尊者看到釋迦牟尼佛,他心裡想,這種相不是父母所生的,一定是他自己修成的。阿難發心出家,是為了好相才出家的,你們在《楞嚴經》上看到的,他為了愛美出家的,看到釋迦牟尼佛的相很圓滿,想得這個相貌,這麼出家的。由此可知,諸佛菩薩的相好也能度眾生,也能夠把眾生引到佛門裡面來,接引的手段。相好怎麼來的?真的是修來的,這不是假的,福相修福修來的。所以佛的三十二相,諸位細細看
佛這個地方說具足相,就含著有修福的意思,決定不能把修福看輕了。成佛,我們在受三皈誓詞裡面,「皈依佛,二足尊」。「足」就是此地講的具足、圓滿的意思;「二」是智慧、福德兩種圓滿;佛並不是一種,智慧圓滿,福德也圓滿。他那個福德從哪裡修的?就是度化眾生,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教化眾生的福德,這個福德最大。佛在此地教給我們一定要修福,不能不修福,成佛一定是福慧圓滿,不會偏在一邊,福重要!修福裡面,大乘經上常講布施供養,三種布施裡面,法布施為最。《金剛經》上告訴我們,《華嚴經》上普賢菩薩廣修供養,「一切供養當中,法供養為最」,這都是講修福。法供養裡面,第一殊勝的是講經說法,第一殊勝的。講經說法不是人人都能的,我們沒有能力,為什麼沒有能力?業障太重了,沒有能力,所以機緣非常非常不容易遇到。
但是現在由於科學技術的發達,講經說法人人都能。怎麼說人人都能?你要想修這個福,多買幾套講經的錄音帶送人就行了。我們把講經的錄音帶送給別人,送給別人的道場,那就是講經說法度他,不必要自己講,請人家代我講,這很聰明,很高明!好像你辦學校當校長,可以不要上課,我請老師,聘請人代替我上課教學生,功德是你的。在以前沒有辦法,以前只有聘請法師到這個地方來講經說法,當然那個條件比較困難。現在我們買錄音帶、買錄影帶很便宜,所以說這種弘法利生,法布施、法供養人人都有機會,問題就是你要會做。另外就是印經書,這也是非常好的法供養、法布施,這種布施裡面,給諸位說,一舉三得。無論是你買錄音帶、錄影帶,或者印書,你都要花錢,錢是財布施;你布施的物品裡面,這是佛法,法布施;財、法都有了。別人聽到經,從經典裡面開悟,得到法喜,煩惱輕,智慧長,這是無畏布施。所以你一個做法,財、法、無畏三種布施都具足,一舉三得。你的果報,你得財富、得智慧、得健康長壽,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一生當中你說做好事,你要真正有智慧,給諸位說,只有這一樁是真正的好事,除這一樁之外,都不見得是真的好事。你花了很多精神、時間、金錢,未必能得到效果,唯獨修法布施,這個功德是圓圓滿滿的;而且費用不多,人人都能做,人人都做得起。古人要是看到我們現代人,羨慕得不得了,他們想做,做不到。所以要明白道理,要了解事實真相,要會抓住機緣,善巧運用科學技術,幫助一切眾生能夠聽聞正法,這是修大福德,修真實的福德。
底下講,是證性者,證性就是成佛,明心見性。成佛的人必不斷滅相,也就是說,成佛之人一定會很認真努力的在教化眾生,在修福,廣度眾生。我跟諸位同修說,廣度眾生我們統統都有分,而且統統都可以做,不是不能做,可以做。再講到你如果真正發心來弘揚佛法,那個福報就更大了,自利利他,無比的殊勝。法一定要有人弘揚,如果沒有人弘揚,佛法在這個世間就斷滅了。由此可知,如果是培養弘法人才,這是世出世間第一等的福報,沒有比這個更殊勝。但是培養弘法人才,緣不容易,太難得了。民國初年,
我們在倓虛法師《念佛論》裡面,看到有一個居士鄭錫賓。鄭錫賓年歲並不大,他是一個商人,做生意的。以後聽到倓老法師講經,聽得很歡喜,他就把生意丟掉了,不做生意了,跟著倓老學講《彌陀經》,他就會講一部《彌陀經》。學一部經不難,學講一樣,學會了之後,他就到處講《彌陀經》,到鄉下,鄉下沒有人去,大法師很難到鄉下去。鄉下聽經的人不多,五個、六個、十個、八個就不得了,就很多了。這個村莊講一部講完了,再到那個村莊,他一年到頭專門在外面講《阿彌陀經》,到處講《阿彌陀經》,就會講那麼一部。以後他往生的時候,他是講經往生的,他預知時至。《彌陀經》講完了,當中有幾個好朋友,就是請他來講經的這些好朋友,他就跟那幾個人商量,請他們給自己租一個房子,他說:我要走了!你走還要租房子幹什麼?他說不是到別的地方去,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他那些朋友跟他說,「你真的有把握?」「真有把握!」那沒問題,到我家去好了!都不顧忌,都沒有忌諱。在他朋友家裡面,打掃一個乾淨的房間,他是盤腿坐在床上,跟大家告別,請大家念佛送他往生。這些朋友們就跟他說,過去這些往生的人,臨走總是作幾首偈,作幾首詩,留著給我們作紀念,你也不能例外,也得給我們說幾首偈。
現在你們要想學講《彌陀經》,不難!《彌陀經》的錄音帶聽,專門聽這個帶子,這個帶子如果聽上一百遍、兩百遍,你自然就會講了,有什麼難處!一門深入。我過去在洛杉磯,洛杉磯有一個居士,
現在有錄音帶好!你可以聽一百遍、聽二百遍,哪有學不會的?只要你有一個目標,一個方向,我學一部經,我將來專門講這部經,沒有不成就的。到哪裡去講?居士林也不請你,到哪裡去講?找你認識的朋友,到他們家裡去講,三個人、五個人都可以,何必要那麼多人,慢慢的法緣就勝了,所以結法緣很重要。要知道平常多結緣,送經書、送錄音帶多結緣,緣結得多,將來你聽眾就多了。聽眾靠緣分,沒有緣分,講得再好,也沒有人來聽,沒緣!緣很深的人,講得並不怎麼好,聽眾滿滿的,他跟他有緣,聽眾就喜歡他,那就沒有法子了。我們過去初學經的時候,我們有二十多個同學,法緣最殊勝的是
所以希望同修們要發心。開始學,不要學太長,學短的。長的經像《無量壽經》很長,學一品,很好!譬如《無量壽經》,我們專學第六品「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專學這一部分,這個很好,可以到處去講,我只講一品。或者我們淨宗所定的晚課,晚課我們三十二到三十七,這六品經都不長,都很短,講這一部分也非常之好!這一部分是教人「斷惡修善,持戒念佛」。所以我們講,有一個重點,有一個中心,有宗旨、有目標、有方向,學一樣。無論在家、出家應當要學。在家退休了,年歲大了,沒事情幹了,退休之後實在講很無聊。我有好多朋友、同事、同學退休了,他們年齡有的比我大,見了面都搖頭,沒事幹,坐吃等死,好悲傷!我們聽了好難過!真的坐吃等死。所以不如學會一部經,這一部經講老實話,不要學太多,七天講圓滿。你就學會一部,七天講圓滿,那你人老退休了,你還有事情幹,到處講經,到處受人歡迎,晚年的生活過得多美滿,那真有意思!學會講一部經,不必長,七天就行了。你們如果真的學會了,馬來西亞很多地方都希望人去講經,找不到人,你們可以每年到馬來西亞巡迴十幾個地方,一個地方去講一次,也是去旅遊去玩的話,那生活過得自在,太美滿了,會叫人羨慕你,這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學一樣,開頭學講,找你的親戚朋友,一個、兩個就可以跟他講,這是修福德,廣度眾生。
【無上正等正覺,可為性德如來、果德佛之統稱。】
成佛都有十號,十種稱號裡面,十號都是通號,只要成佛一定具足這十個名號。十號裡面第一個就是「如來」,如來是明心見性的通稱。如來是什麼意思?《金剛經》上說得很好,「如來者,諸法如義」,只要你證得諸法一如,不一不異,那就是如來,能親證這個境界就是如來。
【此中舉之為顯二義】
佛在這一段經文裡面,舉出如來這個名號,在這段經文裡面它含有兩個意思。
【因上句顯說具足相,隱含修福德二義,故宜用兼含性果二德之稱。又欲藉果證以明因心也。】
由此可知,這個名號在這一段經文裡面,含義很廣很深。如來不但是性德,而且裡面含著有具足相。從性德理體上講,如來的法身,如來除法身之外,還有報身,還有應化身,這裡面就含這麼多意思。法身是體,不生不滅;報身是相,智慧所成之身,有生無滅;應化身是他受用身,有因有果,有生有滅,那是示現的。在十法界,所謂應以什麼身得度,佛就現什麼身;眾生當聞什麼法,佛就說什麼法,與一切眾生感應道交,一絲毫都不錯。這一樁事我們前面曾經念過,諸佛如來所有一切示現,相上確實有說,心裡面確實無念,這是我們必須要了解的。佛是有說無念,所謂「說而無說,無說而說」,這才叫正說。如果有念而說,那是凡夫說法,不是如來說法;如來說法決定是無念無說而說。所以這裡頭有性有相,有因有果,含著有這麼多的意思在裡頭。
【前所謂無法者,是二邊不著,法與非法皆無。如此,方是發菩提。】
「前」是講前半部,前半部經義宗旨之所在。所以告訴你無法,教你二邊不著。法是法相、有相,非法是空,空有二邊不著,空有二邊皆無,這是發菩提心。大乘佛法菩提心非常重要,不發菩提心就不能成佛。再跟諸位說,不發菩提心不能往生。這一句話大家要牢牢記住。你要想在這一生當中往生極樂世界,你要發菩提心,你看看《無量壽經》「三輩往生」裡面,無論是中輩、下輩、上輩,經文明白的告訴我們,「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是西方極樂世界往生的條件。不管是四土三輩九品,統統要具足,沒有說下下品往生不需要發菩提心,沒有這個道理。由此可知,發菩提心重要。現在念佛的人很多,往生的人很少。什麼原因?他有沒有一向專念?有。一天到晚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最後不能往生。毛病出在哪裡?沒發菩提心,所以不能往生。單單一向專念,沒有菩提心不能往生;單單有菩提心,沒有一向專念,給諸位說,可以往生,往生的品位不高。這話不是我說的,蕅益大師說的。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告訴我們:「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之有無」,發菩提心有信願,決定可以往生;「品位高下,在持名功夫的深淺」,一向專念是持名功夫的高下。所以能不能往生決定在發菩提心,品位高不高決定在一向專念,這是我們一定要搞清楚。發菩提心,蕅益大師所說的跟此地講的不一樣,到底哪個對?講的話不一樣,你如果細細去揣摩一下,一樣的。你看看,這個地方不是說得很清楚嗎?二邊不著,法與非法皆無,這才是發菩提心。蕅益大師教給我們是什麼?你只要真正發心,一心一意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蕅益大師這個講法,我們好懂,一心一意發心求生淨土,我們可以發這個心。跟《金剛經》合起來看看,意思就更清楚了。《金剛經》上講的,發菩提心是二邊不著,我們一心求生淨土,不著空;一心求生,如果還有一個念頭捨不得這個地方,那不行!所以這個地方身心世界萬緣放下,放下是不著有,豈不是空有二邊不著!蕅益大師講的,跟《金剛經》講的,沒有兩樣,是一樣的,這才能保證你往生。所以你真正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要放下,什麼都不能執著,名聞利養要捨掉,心裡頭要捨得乾乾淨淨。有什麼需要交代的事情,不要等著,「我現在還沒走!」那不行!現在就要交代,時時刻刻準備走,要有這個念頭,現在就交代清楚;交代清楚,沒事了,那才是真正菩提心現前。需要交代的,趕緊交代掉,沒有交代的更好,什麼也都不要管,一切隨它去,根本就不需要交代,那個心就更乾淨了,更清淨了,沒事了!什麼叫菩提心?要搞清楚,否則的話,經上一再講,上輩、中輩、下輩都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還把菩提心誤會,還把菩提心錯解了,也發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地方樣樣都放不下,還以為自己發了菩提心,這是對發菩提心錯解了,誤解了,將來還是不能往生。這個一定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點都不能錯。
【若但會得不取法一面】
這是說怕大家對於佛講的這個意思錯會了,只能體會一半,另一半沒有能體會到。就像我剛才舉的例子,《無量壽經》上講的發菩提心,蕅益大師說你發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你聽了這個話,只聽一半的意思。那一半呢?那一半不曉得,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地方名聞利養我一樣還不能放下,那就不是蕅益大師的意思。蕅益大師的意思是,一心一意只求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二心,沒有另外一個念頭。不能把另外的妄心,附加在那個上面,那就不是菩提心。古人比喻裡頭說,醍醐裡頭不可以摻雜毒藥,摻一點毒藥,醍醐也變成毒藥,決定不許可的。所以這個意思,《金剛經》一合,意思就圓滿了。就知道,一定要萬緣放下。所以這裡說,預防,怕體會錯誤只取一面,取一面那就落空了。
【豈是發無上菩提。此中得發並說,故與前說相映成趣之要旨也。】
這一段經文裡面,屬於有得,有發有得,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前面講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這個地方講得,你發就有得。你發心是因,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證果,這個地方看到因果不虛,因果是真的。
【觀則不應取相,得則不應廢相。修觀重在見性,觀相豈能見性。】
修觀是大乘佛法行門的總說,我們念佛也是修觀。修觀這個意思,在前面說得很清楚,修是修正,觀是觀念;我們許許多多的觀念錯誤了,要依佛經的教誨,把我們錯誤的觀念修正過來。這個觀念,一般也講想法、看法,我們的想法、看法錯了,把它修正過來,這叫修觀。而修觀的目的是見性;見性,我們換句話說,就是要見到宇宙人生的真相。我們用這個說法,大家好懂,見性這個名詞很不容易理解。換這個講法行嗎?行!因為性就是諸法實相,《般若經》上講的「諸法實相」,諸法是一切法,實相就是真相。我們修觀的目的,是為了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這樣說法大家好懂。你要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一定要用清淨心,因為心不清淨,一切真相你決定不能了解。佛常用水、用鏡子來做比喻,水一定要很乾淨、沒有污染、很平的時候,它才有照的功能,才把外面的境界相照得很清楚,見到真相。如果水有污染,你照外面的相是污染的;如果這個水有波動,你照外面的相是零亂的,是不完整的,你決定見不到真相。佛告訴我們,我們的心像水一樣,所以要修定,要修清淨心,要修平等心,就像水一樣,清淨心是乾淨、沒有污染,平等心不起波浪。這個時候,宇宙人生的真相你就見到了。由此可知,如果你要是著相,取相就是執著,你要是分別執著,分別是心動了,起波浪;執著是污染了,染污了。你要是有分別執著,你是決定見不到真相。要用佛門的術語,你有分別執著,你決定不會見性,你見不了性;你要想見性,一定要離分別執著,這個道理在此地。佛為什麼在這個經上自始至終這樣的強調,道理在此地。你不是這樣修法,你見不了性,你成不了佛,你解決不了問題;你要想解決問題,要想成佛,非這樣做不可。我們前面念過「信心不逆」,信心不逆的意思就是說:非這麼做不可,除這個做法之外,沒有別的辦法,一定要離妄想執著,分別就是妄想。所以修觀不應取相,在一切境界上不應該分別執著。
「得則不應廢相」,你將來成佛,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了,有沒有相?有!有具足相,你成了佛,確確實實得到報身,依正莊嚴。西方極樂世界不是假的,華藏世界不是假的,我們眼前這個世界也不是假的,都擺在面前,得不廢相;但是修觀的時候不能著相。你要明白這個道理,曉得這個事實,十法界依正莊嚴,你就有能力、有方法去變;我們如何把眼前這個相,變成諸佛如來的淨土。我們自己變,不是別人幫我們變,自己變。我們可以把自己現在這個業報身的身相,把它一轉變,變成具足的報身之相,把它變成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應化身的身相,會變。剛才說過,相不會滅,它會變。怎麼變?心變了。我們今天為什麼是這個相?因為今天我們心裡頭有妄想、有分別、有執著、有貪瞋痴慢,這個相是貪瞋痴慢的相,是妄想分別執著的相。如果你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都放下、都打掉了,相馬上就變了。那就是經上講的,變成具足相,那就變成佛相;人相可以變成佛相。所以要曉得,我們修行的目的在哪裡?是為了見性。
「觀相豈能見性」,觀相就是著,你觀相執著在相裡頭,你見不了性,是凡夫。在一切現相當中,有自己喜歡的,喜歡就生貪愛,喜歡就是妄想,貪愛是執著,就貪愛了;討厭,討厭也是妄想,總想離開它、遠離它,遠離它就是煩惱,就是執著。怎樣對一切順逆境界裡面生平等心?平等心不是妄心,平等心是真心;生清淨心,清淨心是真心,沒有污染,沒有執著,心就清淨;沒有分別,心就平等。《無量壽經》的經題「清淨平等覺」,心清淨平等就覺了,就不迷。再看底下這一條:
【如義,雖不廢相亦須不取相,方名為如。】
經文裡頭說的,「如來者,諸法如義」。我們什麼時候證得如來?證得如來就是明心見性,我們念佛人就是得理一心不亂。什麼時候能得理一心不亂?諸法如就證得。這是教給我們一個方法,這是明心見性的面面觀。明心見性,好像走到我們這個講堂來,怎麼走進來?很多的門,只要你找到門路,不管哪個門路,找到一個門路就能入。「如」也是個門路,你可以從諸法一如這個門路見性。怎樣叫如?不著相,不廢相;還是空有二邊不著,不廢相不著空,不取相不著有。不廢相就是不取斷滅相,相存在,知道它是剎那生滅的相續,何必要廢除!何必要叫它斷滅!沒有這個必要。因為它是剎那業果的生滅相續,「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所以沒有必要去執著,沒有必要執著。這就好,這就自在!這個意思,希望大家要能體會,要細細去體會,體會得愈深,你得的受用愈殊勝。要應用在生活上,真正的能與十方一切諸佛感應道交,這就是得一切諸佛的護念加持,同時能跟十方世界一切眾生,也起感應道交。因為十法界依正莊嚴,是自己心性變現出來的,所以上可以對諸佛,下至惡道眾生,是一體的,它怎麼不感應?《金剛經》這個如字講得太好了,講得太透徹了。
【今著一邊,不名如也。】
所以佛說「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這個地方是補充前面一首偈子裡面所說的深義。為什麼不在那個地方講,在要這個地方講?因為到這個地方才顯示出那個甚深的密義,這是不在前面講,在此地講的原因。這是顯示給我們,真正修行人決定不能著在一邊,空邊有邊、性邊相邊都不能夠執著。執著,你心裡頭就有一物;換句話說,你的心被污染,你的心不平等。一定要做到無一物!無一物那個念頭在,還是有一物,有那個無一物,這個事情麻煩了。什麼都沒有了,你心裡還有個什麼都沒有。心清淨了,心裡頭還著了一個清淨,這就麻煩大了。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佛也說得很清楚,也說得很好,無始劫來的習氣。總是著一邊,無論哪一邊,他總要靠一邊;你叫他什麼都不靠,佛講二邊不著,中道,又靠上中道;中道跟二邊又對立了,中道不存,中道也沒有,好!他又靠了個中道也沒有,怎麼樣都搞不乾淨。但是這個執著愈來愈微細,愈微細愈不好除,愈不容易除掉。前面講的,一直到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未破,那就是最微細的執著。我們學佛頂要緊的,就是要有覺有觀,能夠覺察,然後功夫才得力。這樣粗的、明顯的執著,是非人我、貪瞋痴慢,在日常生活當中不能覺察,這個問題太嚴重了。所以你菩提心怎麼發都發不出來,發的是嘴皮上的菩提心,跟佛講的菩提心不相應;就是你沒有看破,沒有放下。真正看破放下,那個心才叫菩提心。菩提心是成佛的第一個因素,最重要的一個因素,不能不知道,不能不認真的去學習。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金剛經-第96集請掀開經本二百三十四面,倒數第三行,從小註第十段看起。
【此段不說觀而說得者,是約修因證果說也。亦即約性相相得說也。性相不相得,不名證果。意顯若能不著於相,相亦何礙於性,故相得也。性是裏,相是表,約表裏言則非一。表是裏之表,裏是表之裏,合言之則性相非異也。】
我們看這一段的註解,經文不說觀,而說「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特別用這個字。在前面曾經跟諸位報告過,《金剛經》每一字、每一句,都有很深的意思,因此我們讀誦研究,不能不細心,不能不留意。這一個字說明修行人確確實實有所得,不是沒有得,真的會成佛,會成菩薩,會成阿羅漢,不是沒有。同樣一個道理,我們沒有超越六道,在這個世間裡面,我們修善因一定會得善果,造惡因一定有惡報。此地也將前面所說,能所皆空,可是因果不空,因為因果不空,他就有得;如果是沒有得,修因沒有果可證,那因果也就空了。諸位要曉得,因果決定不空。所以底下講,這是就修因證果而說的。可是在前面,不但是如來果地,即使連小乘須陀洹也不可得;那個不可得的意思,我們要明瞭,是證果的人他自己心裡若無其事,並不執著而已,不是他真的沒證果,他真的有證。須陀洹就是須陀洹,阿那含就是阿那含,他確實證得這個果位,但是他自己不著相。這是本經說得很詳細的地方。
說修因證果,也就是就「性相相得」而說。性相要是不相得,不相得和我們講的不相應是一個意思,性不是相,相不是性,性相不相應,這個不叫證。我們今天的境界,就是性相不相應。為什麼我們性相不相應?對於這其中的理沒搞清楚,對於所有一切相狀的真相也沒搞清楚,所以我們在觀念上、思想上,種種看法上,性相不是一,它是二,這樣就不能證果,怎麼修也不能證果。實在講,修裡面關鍵的地方,就是要把我們這些錯誤的觀念修正過來。以往沒有接觸到佛法,沒有聽佛講過,實在講這些問題,的確只有世間極少數的聰明人,他們發現這個問題,感覺到有這個問題的存在。而絕大多數的人粗心大意,一天到晚忙著生活,沒想到還有這麼個問題存在;讀了佛經之後,才知道不但有這個問題存在,這還是一個很大、很嚴重的問題,必須要解決的問題,我們用淺顯的話來說,宇宙人生的真相,這是大問題。真相是「性有相無」,有無的標準,在佛法裡面所謂的,佛法講有,那就永恆不變,這是佛法說有的意思;佛法說「空」、說「無」、說「幻」,它的意思是說它會變,它不是永恆的。尤其我們在這個經裡面說過多少次,所有一切的現相都是剎那生滅的,既然剎那生滅,當然它不是永恆的,所以佛說它無,說它是幻,說它是假,意思在此地。
「意顯」,這個意思顯示出。「若能不著於相」,幻相無論它怎麼樣變化,只要你不執著它,你不去分別它,不去執著它,相不礙性,本來就不礙性。你執著是以為它妨礙性,這是我們一個錯覺,一種迷惑顛倒的想法,不是事實,事實上決定不相妨礙;不妨礙就相得,就相應。實際上說,即使我們執著,如果從事實真相上來講,它還是相應的,還是相得的,不過就是那個相得我們沒有見到。如果說我們妄想分別執著見不到事實真相,諸佛菩薩加持不加持我們,保佑不保佑我們?這個我們在大乘經裡面看多了,諸佛菩薩加持、保佑。甚至於你根本就不相信佛法,毀謗佛法,盡幹滅佛法之事,佛菩薩還是加持你,還是保佑你,從來沒有改變過,這叫大慈大悲!那我們要問:佛菩薩為什麼要加持這些人?那個道理就是性相相得,就這麼個道理。我們沒有見到,沒有想到,實實在在原來就是相得的,原來就是無礙的。我們學佛修行修什麼?就是要把佛跟我們所講的,我們去把它證實,就如此而已。
底下這兩句實在講,把事實真相說出來了。性是裏、是體;相是外表、是作用。如果從表裏來說,表裏不一樣,理事不一樣,我們凡夫就著了這個相,於是事實真相永遠見不到,不知道表是裏之表,裏是表之裏。表裏是一不是二,這就是不異;從表裏外表上來說,表裏不一;非一非異。這個地方說一個原則,說一個綱領,諸位必須要知道。大說到法界、說到三千大千世界,小講到微塵,這是從相上講,無論大小,無論簡繁,我們今天講一粒微塵,簡單,一個世界,繁雜,都離不開這個原則,這個原則是不一不異,涵蓋了世出世間一切法,我們要懂得這個原理。懂得這個原理,有什麼用處?底下就說了:
【若體會得,自能不取相,亦不取非相。】
我們先說這兩句,你真正明白通達了,你兩邊都不執著,兩邊都不取。相是外表,我們講法相,十法界依正莊嚴的法相,你對於一切相不執著了。我們前面讀過的,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個四大類,把所有一切現象全都包括了,你不會執著。亦不取非法相,非法相是空,你也不會著空。空有兩邊都不會執著,這個好處利益太大,前面說過,不但六道超越了,十法界也沒有了,你到哪裡去了呢?你住在一真法界裡,這個層次就高,你跟諸佛菩薩,這個菩薩我們常講的法身大士,你跟他們是同一個境界。
【又行布施,又能圓融。】
布施是事相,佛菩薩他做些什麼?這一點諸位要知道,佛菩薩完全是在做布施,六度統統是布施。布施裡面有三大類,有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持戒、忍辱是無畏布施;精進、禪定、般若是法布施。所以你要問,諸佛菩薩在十法界裡面,他做些什麼?一個「布施」就統統包括盡了,布施供養一切眾生,他做這個事情。布施不著空,又能圓融,圓融是不著有;如果著了有,就不圓融。也就是所謂行布施而不著相,我們常講三輪體空:不執著有我,我能施;也不執著有人,人接受我的布施,他不著這個相;也不執著我所施之物。這三方面都不執著,叫做三輪體空。所以他天天行布施,時時刻刻行布施,他的心清淨,心裡面真的若無其事,好像沒做事,這就是常說「作而無作」,作是行布施,無作是圓融,心地乾乾淨淨、一塵不染。「作而無作,無作而作」,我們要學這個。學這個的好處太大了!這個大的好處,我們的心量很小,不敢當!譬如說大福報來了,請你去作總統,「這個事情不行,我做不到,我不敢當。」實在講,這還是小事情。給你發一筆大財,財產一下來了幾千萬、幾億萬,這太多了,我接受不了。我們凡夫是這個,小小一點點就很滿足,這個不是大人物。學佛,佛的心要大,佛要辦的事是盡虛空遍法界,哪裡一點點就滿足?這是不可以的。所以行布要圓融,圓融要行布。行布就是有次第,無論什麼事情,有程序、有次第、有先後。這些實在講都在一個「緣」字,佛與大菩薩在六道、十界裡面現身說法,總在於緣。緣成熟了,他就現身;緣不成熟,他等待。實在說,此方的緣不成熟,他方緣成熟了,佛菩薩在虛空法界應化,可以講沒有一分一秒鐘是中斷的,永遠不中斷。
【事事皆合中道,法法不違自性。】
這是講你真正體會得了。中道就是剛才講了,三輪體空,這個是符合於中道。即使日常生活當中,穿衣吃飯也不違自性,這句話不好懂。為什麼說穿衣吃飯不違自性,你先要明瞭自性是什麼?自性是真心,穿衣吃飯也是真心,待人接物也是真心。我現在穿衣吃飯、待人接物也用真心,那我是不是佛菩薩?我們現在講的真心,是自以為真心,其實不是真心,假的!我們的問題就是認假不認真,把妄心當作真心,這是我們無量劫來的修行不能證果,我們錯了,錯認了。世尊在《楞嚴經》裡面,對於這一樁事情提出嚴重的呵斥。佛還舉了一個例子,譬如蒸沙怎麼能煮成飯?沙不是飯的因,因果搞錯了,煮一鍋沙想把它煮成飯出來,哪有這個道理!我們是用的妄心,用妄心修行希望將來能證到佛果,就像煮沙作飯一樣,永遠不能成就。
這樣一來,真心在哪裡?真心是什麼樣子?能夠提出這個問題,這就開始覺悟了。你知道現在用的心是妄心,你想求真心。真心是什麼?真心離念,真心裡面沒有妄念,有妄念就不是真心。不但佛在經上常常給我們講,世間人也明瞭。距離我們不算太遠,清朝末年
我們學佛學什麼?要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之處,學釋迦牟尼佛這一套本事,那叫真的學佛。在我們中國,諸位知道禪宗六祖惠能大師,惠能大師為我們示現得很清楚、很明白,他的的確確是事事皆合中道,法法不違自性。我們在《壇經》裡面看到他說法,看到他的生活,看到他的行持,他做到了,做得很像釋迦牟尼佛。實在講,《壇經》是他的語錄,我們就把他當佛看待,把他的語錄尊稱為經,稱它作經。就是因為他事事皆合中道,法法不違自性;其他祖師大德他們的註疏,我們都稱語錄,沒有稱經,唯獨六祖的語錄,我們稱它為經。所以這就是,能大師能夠學到,我們為什麼學不到?其實能大師之後,也有不少人學到了。哪些人?近代的虛雲老和尚,他學到了;印光大師他學到了。我們從《印光大師文鈔》裡面去看,從虛老和尚的年譜裡面去看,他們學到了。換句話說,大家容易了解,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用真心,不要用妄心,就對了。用真心與諸佛菩薩完全相應,真的是此地所說的,又有行布,又有圓融,《華嚴經》上的「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再看底下這一段:
【前說觀,是約因說。明修因不可取相,不可修有漏之福。】
諸位要記住,著相就是有漏,著相修一切功德,都變成有漏的福德,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不可以誤會的。以為我們積功累德修得還不錯,哪裡曉得全是有漏福德。為什麼是有漏福德?你是有漏心修的,漏是什麼?漏是煩惱的代名詞,這個意思是說,你本性裡頭原來有無量無邊的智慧德能,煩惱把它漏掉了;好像一個器皿一樣,我們拿個杯子,杯子盛水,水可以飲用,杯子底下有個小洞,雖然裝進水,它慢慢就漏掉了、漏光了,把你的功德法財統統漏掉了,用它來比喻煩惱。只要你有煩惱,你修什麼樣的功德,都變成有漏的福德。這就是說,學佛為什麼首先教你斷煩惱,斷煩惱之後你才成為法器,法器也是我們佛門裡面的術語,你才成個器;換句話說,你才有資格接受佛的大法,才能夠修學,才能夠成就。如果你還有煩惱,你不是法器,這個話說得很重。四弘誓願裡面,一開端第一願是發願,「眾生無邊誓願度」那是發願,發願之後要起行,我們要真幹!幹從哪裡幹起?斷煩惱。煩惱斷了之後,才有資格學法門。為什麼?學了會開悟,煩惱沒有斷,學法門不能開悟。不能開悟變成什麼?清涼大師所說的,增長邪見。法門裡面如果滲透煩惱進去,就是邪知邪見,增長邪見。
古時候善知識教學生非常嚴格,一定先教你斷煩惱,煩惱斷了之後,再讓你學法門。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那是最高的標準,不是普通標準,實在講我們做不到。善財童子在文殊菩薩會中,斷見思煩惱,斷塵沙煩惱,還要破一品無明;換句話說,是圓教初住菩薩,他不是凡夫。圓初住叫發心住,《金剛經》上講的,他真正發菩提心,斷煩惱的標準在此地,這個時候有資格法門無量誓願學。學法門到哪裡學?去參學,五十三參,五十三參是法門無量誓願學。到最後遇到普賢菩薩,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那是什麼?那是佛道無上誓願成,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成佛去的,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四弘誓願次第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過去講《華嚴》時候曾經說過,一部《華嚴經》是什麼?就是四弘誓願,這是我們修學真實的榜樣。你怎麼發心,怎樣去斷煩惱,怎麼學法門,怎麼成佛道,《華嚴經》上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今天說實實在在的話,煩惱都沒斷,所修一切的善全是有漏之福,這個要知道,那麼在我們就沒有法子把它變成功德了,這樣我們看起來也很悲哀。實在講有辦法,有什麼辦法?把我們所修一切的善業,迴向西方極樂世界,只要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這個有漏的善都變成無漏的功德,這個方法妙!除這個方法之外,我們沒有第二個方法。佛的經典雖然多,千經萬論裡面找不到第二個方法。如何能把有漏之福變成無漏的功德,只有這麼一個辦法,這是世尊教給我們的。
如何轉變?念念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日常生活裡面,斷惡修善,在工作當中,待人接物之處,要知道斷惡修善;不但一切惡的事要斷,一切惡的念頭都要斷。我們的煩惱沒斷,分別執著沒斷,所以這個統統都是有漏的善福。但是我們一心一意求生淨土,斷惡我要做,修善我也要做,做了之後,不要把它放在心上,一心一意求生淨土,拿我們種種的善業,統統迴向淨土,莊嚴佛淨土,這就是轉的方法,把有漏之福轉變成無漏功德的方法。
這個地方說,前面說觀,觀三十二相;這個地方講得,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講得,得是從果上講的。知證果不廢相,佛證果了,確確實實現的身相跟我們不一樣,佛就是跟我們在一起,現的這個身相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現的好相,殊勝莊嚴。他為什麼有這麼多好相?前面說了,累世的善行,累世的福德,福報不是一生一世修的,生生世世的修積。這種人很了不起,生生世世的修積,一定要很大的耐心、毅力。修福而不享福,那個福就愈修愈大,愈修愈殊勝。可是我們人只知道這一生,不曉得前生,真的生生世世修嗎?新加坡有許多道場,有沒有拜過水懺?假如拜過水懺,《水懺》裡面講的悟達國師,悟達國師是十世高僧,他出家修行,死了以後又得人身,又出家修行,十世,十世高僧,到第十世還出家。因為福報太大,出家人也有大福報,做皇帝的老師,做了國師,做皇帝老師也不簡單,過去生中十世的修行,哪裡是偶然的,世出世間法裡頭決定沒有偶然的。你這一世覺得不滿意,就怨天尤人,那怎麼能成功!你不曉得,就是以我們人世間現前社會來看,在家、出家的,出家有很多大和尚,有大福報的,你要是明瞭佛法你就知道,累劫所修,不是一世的,一世不可能。世間不要說是作帝王,做一個部長都要修好幾世,都不是一世修得來的。一世修的,做個小鄉鎮長、科長、科員差不多,這是我們在佛法裡面看到的,做個縣市長都不是一世修的。才知道世間的富貴都是很多世的累積,連出家人得我們今天講的名利、供養、名望,也都是多生多劫的修積。如果他要享受,那這一生就享完了,就沒有了。雖然有名望、有利養,不接受,他來世就更大了。
有名譽、有利養而不接受的,像虛雲老和尚。他在中國、外國,提起來沒有人不尊敬,他得到大家的尊敬,自己若無其事,並沒有覺得自己了不起,平易近人!生活還是過得那麼清苦,沒有講求一定吃飯要多少菜,要怎麼樣子,沒有!決定沒有講求。你看印光老法師,這就是世世修行,福報現前不受,給別人去受。虛老和尚一生建道場,我們在年譜裡面看到的,建道場,修復道場,哪個道場年久失修了,他去化緣,把那個道場修好,請一個有修行的出家人去當住持,他就離開了;再沒有牽掛了,不說那個道場是我建的,沒有!再不牽掛了!建好了,你看人家建道場,為佛法、為眾生,不為自己。印光老法師一生印經,他皈依的信徒多,太多了,所有一切的供養都拿去印經書,修法布施,我們得到他的恩惠就很大很大。我們在初學學佛的時候,許多的參考資料、古德的註疏,都是印光老法師印的,蘇州弘化社的。自己的生活依舊是那麼樣的清苦,這就是福報現前不享,我們要學。
你能把這些事情看出來了,是智慧;你真肯向這些善知識去學,那叫大福報,真正有福,你是福慧雙修;決不是眼前名聞利養的受用,那就壞了。因為享福,給諸位說,沒有不造業,那個造業太可怕!《慈悲三昧水懺》裡面,悟達國師是十世高僧,皇帝供養他一個沈香寶座,他還迷了,還動了心,覺得自己很了不起。這個念頭一動,冤家債主貼上身,害了人面瘡,幾乎送了命,不容易!這是說明世間人的福報,都不是一生一世修得來的,享福很容易,很容易就把它享盡。好像儲蓄一樣,一點一滴去攢錢,很不容易,好多年才攢一筆錢,要花,兩天就花光了。諸佛菩薩的高明處在哪裡?他只是攢積,永遠不花。花在哪裡?給一切眾生去花,自己永遠不花。所以到果報上,就現出無比的依正莊嚴,成了佛那個是性德完全顯現。法藏比丘成佛,示現的是西方極樂世界;毘盧遮那成佛示現的是華藏世界。人家最後得這個果報,得這個果報是不是他求的?沒有。永遠沒有求享受,永遠沒有一個貪圖享受的意念,自自然然現出這樣殊勝莊嚴不可思議的果報。我們學佛連這一點道理都不懂,這樣的事實都不曉得,我們的佛叫白學了。
修福這一段特別提示我們,不要忘了修福,修福重要!怎麼修福?不捨己怎麼可以利人?中國古人有一句話說,說得也很有道理,世間人說的,不是我們出家人說的。他說,吃別人不願意吃的食物,當然不好吃,好吃誰不喜歡吃!別人不願吃的就不好吃。吃別人不願意吃的食物、穿別人不願意穿的衣服、做別人不願意做的事,什麼事?利益眾生的事情,這是人家不願意做的。這就是自己;自己刻苦、節儉,利益一切眾生,這叫做大人物,真正是大人物。在我們佛法,那他是真正修福。我們佛門當中也常說,「佛氏門中好修福!」可別修錯了。佛門裡面修福是有的,但是修錯的也不少!你要有智慧,要仔細去觀察真佛還是假佛,真的佛那個福報就大了。
今天還有一個同修問我,建道場福報大,提供給很多人在那裡學佛,我說那個福報當然大。但是你要曉得,真正修行才有福。如果不是真正修行,哪裡來的福報!那沒有福報。什麼叫真正修行?古代的寺院庵堂跟現在不一樣,古代寺院庵堂真的是修學的道場,修學場所。一般是二時講經、二時修持。二時是多長的時間?經本裡面講的是晝夜六時,晝夜是六時,一時是我們現在的四小時,二時是八小時。每天聽經八個鐘點,上午、下午上課。行門裡面大概不外乎兩類:一個是參禪,一個是念佛。所以道場有講堂、有禪堂、有念佛堂。喜歡參禪的清晨四個小時,晚上四個小時。當中休息的時間,什麼時間?夜晚十點鐘到兩點鐘,你去睡覺的四個小時。半夜兩點鐘要起床、要用功,那叫做道場,所以他成就快。換句話說,你想打妄想沒有時間,你想講一句閒話,也沒有時間,不讓你有空閒的時間去打妄想,去雜心閒話,那叫做道場。現在我們道場沒有了,所以你記住,建道場觀察觀察那裡頭有沒有道?
今天居士林這個道場,一天才講兩小時的經,從前是八小時,你才講兩小時,那打了多少折扣,不夠標準。實在講,夠標準最低限度要打對折才勉強過得去,對折是一天要四小時。所以希望同修,如果真正有福報,沒有福報也是沒有法子,這個福報也是累劫所修,你要覺悟,「我建立一個道場,不管大小,一天講經四小時」,我們統統打對折。修持也是四小時,也就是早課兩個小時念佛,晚課兩個小時念佛。一天念四個鐘點的佛,聽講四個鐘點的經,一天這個道場有八個小時,才勉勉強強可以說這是個道場。如果真這樣做,給諸位說,你是今天世界的第一家,一切諸佛護念,龍天善神保佑;因為現在這個世間已沒有,你是第一家,只有你一家,那諸佛菩薩不保佑你,保佑誰?居士林有一樁事情是全世界第一家,供齋,什麼人到這兒吃飯都不要錢,一天三餐,一年到頭,世界第一家,走遍全世界找不到。有些道場也發這個心,但是七天,它在法會上七天,它不是天天供,不是一年到頭的。所以這是世界第一家。如果它也能夠再做到:這個道場每天念佛四個小時,講經四個小時,那了不起,那新加坡是佛國,修福要這個修法。
每天講經四個小時不容易,你請一個法師,身體受不了,可以聘請幾位法師,住在這個地方輪流講。每天兩個人講就可以,三個人講也行。這真正修福,懂得什麼叫做道場。在這個道場裡面,那就真修福了,你出錢出力,福不唐捐,真修福了。如果有這麼大的地方,這裡頭沒有講經,也沒有人修行,這是有廟無道,古人也說「不能興教」,這個對佛教毫無利益,一點好處都沒有。希望大家在這個地方留意,認真朝這個目標去設想,朝這個目標去做,大家就真正有福了。現在整個世界都動亂,我們在大乘經典裡面,明白這個道理,知其所以然;換句話說,動亂當中,我們這個地區不亂,能不能做到?能。大家修福,這個地區就不會受到別的地方的干擾。大多數的人修福能轉共業,要真修,真正肯犧牲自己,犧牲自己的享受,來建立一個如法的道場。這裡說,
【證果不廢相,修因亦不廢相。】
修因一定在事相上修。
【亦廣修福德,但不可取著耳。】
如果取相、著相,那就是有漏的福報,是三界有漏福報。不取相、不著相,這是無漏的功德,無漏的功德能幫助我們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個地方要跟諸位提示一下,不著相好懂,什麼叫不取相?我們講得簡單一點,不取相就是不攀緣。譬如我剛才跟諸位提起的,大家能夠建立這樣一個如法的道場,實實在在講,建這麼一個道場並不困難。我們有這個心、有這個願,要不要到處化緣去求人?不要。你只有這個心、這個願,大家都有這個心、都有這個願,自然就成就,這就是我們講的隨緣而不攀緣。我要想建這麼一個道場,我能做得到,我在新加坡向你們化個緣,我相信搞一個道場不難。我為什麼不做?攀緣!這是違背佛陀的教誨,我們不能做出這個樣子給後人看,「看!某法師他到處去化緣。」我們不能做這個,做這個不如不做,因為影響力非常非常不好。如果有人找到我的話,我願意做,那樣好做,我不是攀緣的。我在台灣的道場,在美國的道場,跟現在澳洲的道場,我都沒有動個念頭說是要搞一個道場,它自然來了,要找我,那我只好去了,明天就要去。一切都是順其自然。順其自然,你們找我,我講話就方便,你們大家會聽;你不聽,我就走路了,我決不要你這個道場,我決不留戀這個道場。我教給你的,你相信、肯聽,我很歡喜,我住在這裡;你不肯聽、不歡喜,我馬上就走,我自在!沒有一絲毫牽掛,沒有一絲毫留戀。你有牽掛、有留戀,西方極樂世界沒分,那就真正可惜了。這個地方樣樣能捨,西方極樂世界才有分。所以要真正能捨,真正為佛,真正為眾生,這是有智慧、有福德。底下一段說:
【修福不修慧,不能得無上菩提果。此節文切誡莫作不修福得菩提之念。】
這是一小段,我們先看這一段,了解佛為我們講經說法的深義。千萬不要以為,修福不修慧,這些人很多,修福不修慧的人很多,不能得無上菩提果,他從來也不想得無上菩提果,剛才講的心量小,只想得眼前的福報,佛菩薩保佑我升官發財,家裡平安,他都求這個。他哪裡求證果,他沒求!可是有一些現在講是少數,不是多數,修慧不修福,以為這個樣子可以證果,這個觀念錯了。這一段經文裡頭,世尊切誡莫作不修福得菩提之念,沒這個道理。前面說過,成佛,佛叫二足尊,福慧圓滿,有福沒有慧不能成佛,有慧沒有福也不能成佛,一定要兩樣都具足,兩樣都圓滿。這才知道為什麼菩薩從初發心一直到等覺都在修福。慧在哪裡修?修福不著相,就是修慧。可見得福慧雙修,福慧等修,平等的,慧跟福沒有分開。著相那就沒有慧,那就修福不修慧;不著相是福慧雙修,這個要知道。底下說:
【修慧不修福,亦不能得無上菩提果。】
意思都顯示出來了。
【前偈中明見性不應取相,此明見性亦非廢相。合而觀之,已將理、性、事、修,以及性相非一、非異、行布、圓融,之因因果果,說得細密之至矣。】
在《金剛經》的經文裡面,如果沒有古德為我們詳細的解說,像這些地方在經文當中,我們確確實實很難看出來,念經都馬馬虎虎混過去,不知道字字句句裡含著這麼深的意思在。我們把前面的偈子跟這個經文合起來看,顯示經裡面講理事,理跟性是一,理就是性,性就是理;事即是修,修即是事。但是這裡頭還是有個差別,所以才分開來講。理淺,性就深了。「事」是指的事相,無論真妄、邪正、善惡都是事,「修」,那就斷惡修善,修離不開事,就在事上斷惡修善。以及性相非一、非異,這個深,這個意思深,確確實實說到了宇宙人生的真相,的確是非一非異。非一是講從現相上來說,如果我們講體相用,相與作用千變萬化,無量無邊,非一;非異是講它的性,講它的理,它的性、它的理是一個。能現萬法的是真如本性,是一;能變一切萬法的是識,不是別的,法相宗講唯識,唯獨識是真有,其他的都是假的,「識能變,性能現」,這是講非異。
「行布」是次第,無論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所謂是有規矩、有先後、有方法、有次第。雖然在這些次第當中,它裡頭還有圓融,這就非常不可思議!次第裡頭有圓融,圓融裡面有次第。為什麼?次第裡頭不著相就圓融,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妄想就圓融了。如果在次第當中,有分別、有執著就不圓融。我們舉一個很淺顯的例子,釋迦牟尼佛在我們這個世間,示現的身相,示現的生活;工作,他的工作是講經說法。他這個身與他的報身,與他的法身,一樣不一樣?一樣的。他那個身就是報身,就是法身,一即是三,三即是一。為什麼?不執著。法身不執著,前面講報身也不執著,應化身也不執著,統統不執著,一即是三,三即是一。我們今天不行,執著,分別執著,堅固的執著。我們自性也有三身,為什麼不能證得?就是把這個業報之身堅固執著了,所以自己自性的三身不能圓融,道理在此地。這是說明行布裡面,如何能夠得到圓融,圓融裡面又現出次第,為了教化眾生,十法界一切眾生,應以什麼身度,他就現什麼身,那叫圓融裡面現行布,行布裡面不礙圓融,這叫得大自在。所以這因因果果,說得非常的細密,非常詳細,非常精密。
【相與非相,福與非福,兩邊不著,為正觀念也。】
在修觀的時候要注意,觀,諸位要記住,就是我們的思想觀念,我們對人、對事、對物,我們想法、看法這叫觀念;觀念錯了,完全看錯了,完全想錯了,這個我們要承認。有一些人死不承認,認為他自己看得很正確,想得很正確,比別人都高明,其實全想錯了,全看錯了。依什麼標準來修正?依《金剛般若》,諸位要知道《金剛般若》上的標準,是如來果地上的標準,絕對的標準,決定不錯,這是真實的標準。所以佛法傳到中國來,諸位應當能夠想到,當年高僧向印度以外傳法,那是四面八方,到處都弘傳,並不是特別喜歡中國,不是的。為什麼四面八方去傳播,而在中國生根?在中國茁壯開花結果,反而勝過、超過了印度。這個道理在什麼地方?中國人能接受,中國人謙虛,古時候的中國人。現在的中國人不見得謙虛,古時候的中國人謙虛,都是受儒家的教育、道家的教育,都能夠自卑而尊人。所以佛法傳到中國來,大家一聽很有道理,很歡喜就接受了,不是偏愛中國人。
諸佛菩薩在這兩千年當中,在中國應化示現的也特別之多,其他的國家地區裡頭沒見過。像我們熟知的,幾乎佛門裡大家都知道的,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再來的,阿彌陀佛的化身;永明延壽是阿彌陀佛的化身;智者大師是釋迦牟尼佛的化身,釋迦牟尼佛再來的;傅大士是在家居士,彌勒菩薩的化身;布袋和尚也是彌勒菩薩的化身,我們現在塑彌勒菩薩,都塑布袋和尚的相;最近的印光大師,是大勢至菩薩的化身。佛菩薩在中國示現應化太多太多了,許多身分沒有露出來,我們不知道,這幾個是身分暴露了,我們才曉得;暴露的少,沒有暴露的多。這是我們中國人真正有福,我們中國列祖列宗積的德行,這是積功累德的感召。就是說我們要曉得自己觀念錯誤,然後才能接受,依照佛的經典來修正。錯在哪裡?錯在執著,錯在分別。佛教給我們於一切法,對於佛法也不例外,「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世法、佛法,我們要不要用它?要。我們生活在其中,我們用它,我們接觸它,我們天天也在做,就是不能執著。執著是凡夫,不執著是佛菩薩,佛菩薩跟凡夫差別就在此地。我們吃飯,我們是凡夫執著,佛菩薩也吃飯,他不執著;他不執著,他跟法性相應,他不違自性,吃飯不違自性,吃飯事事符合中道。我們吃飯要挑揀,這個好吃,那個不好吃,這個味道好,那個味道不好,分別執著,我們搞這些。我們穿衣也執著,他穿衣不執著。佛菩薩跟我們不一樣的地方,人家不分別、不執著,我們是樣樣分別、樣樣執著,不同的地方就在此地;除此之外,沒有不同的地方。《金剛經》上教給我們,也就是這一樁事情。「相與非相,福與非福」,兩邊都要清楚,都要明瞭,都有用處,不能執著,兩邊不住,這才是佛菩薩的觀念,就是佛知見,佛之知見。
【若但取一邊,即非正觀正念。】
你執著一邊錯了,執著兩邊當然就更錯了。大概大多數的凡夫執著有,少數的凡夫執著空,執著有的在三界裡面欲界、色界,在這兩界輪迴;執著空的就到無色界,無色界空。執有、執空都出不了三界,脫不了輪迴,這叫做凡夫。空有兩邊不執著,這才能夠超越六道輪迴。下面說:
【三十二相不應取,可知具足相亦不應取。】
三十二相是佛的應身,具足相是佛的報身,我們明瞭,應身的相不能著,報身的相當然也不能著。
【具足相不應滅,可知三十二相亦不應滅。】
有一些人誤會了,一定要滅相才見性,錯了,相怎麼能滅得掉?相只有變化,決定沒有消滅的。前面經文上說的,具足相不能滅、不應滅,那三十二相當然也不應滅。這是告訴我們,宇宙人生所有一切現相,不要存一個「我要把它滅掉」這個念頭,不需要。為什麼?不妨礙。對我們修行證果不妨礙,對我們生活也不妨礙,對我們弘法利生還是不妨礙。既然一切都不妨礙,你要滅它幹什麼?
【分而說之者,但為便於顯明非一非異之義耳。】
把取相、滅相分開來講,顯示不一不異的道理,就是非一非異的真相。從相用上講非一,從理體上講非異,分開來看、分開來說,意思特別的明顯。這是說明佛為什麼要這個說法。
【當知具足相,是由福慧雙修來。修福時不著相,便是慧也。因此,乃能成具足相,得無上菩提。】
我們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大家都會修了。怎麼個修法?修福不著相,這裡面就有慧。前面在「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我們就詳細的報告過。無住就是不執著,是智慧;生心是修福,無住跟生心是一樁事情,無住生心,生心無住,福慧雙修,理事圓融。事上沒有離開我們日常生活,真的穿衣吃飯,一天到晚點點滴滴,我們所作所為的,在這裡面斷惡修善。什麼是惡?自利的就是惡,利他的就是善。無論做什麼,都想到別人得利益,照顧別人。在家裡面我照顧這一家人,這是修福,這個道理前面講得很詳細。你一家好,一家上軌道,你是這個世界第一家庭,給別人做好樣子,是一個家的典型,一個家的模範,這就是普度眾生,這是善。只為一家人利益,連鄰居都沒有考慮到,這是惡。諸位要曉得,善跟惡不在事,事上沒有,在心;一念自私的心就是惡,一念利益眾生的心就是善。
譬如我們剛才舉例講一個道場,你這一個道場,做得像樣、如法,不僅僅是你的這一個道場,剛才講了,諸佛護念、龍天保佑,一切善神都保佑你,你要曉得,你這一個如法的道場,會叫整個世界所有道場把你當作榜樣,都要照你這個樣子學,你這個影響力就太大太大,這叫普度眾生。所以學佛的人,我一個人要做一切人的好樣子、好榜樣,像佛一樣,佛菩薩應化在世間,就是給一切人做好榜樣。佛菩薩示現居士身,他有一個家庭,他的家一定是每一個家庭的好榜樣;佛菩薩示現一個商人,做個商主,《華嚴經》五十三參有,今天講的企業家,公司行號的大老闆,他做所有一切商界的榜樣,所有一切商人的模範,那就是菩薩。諸佛菩薩示現在各行各業之中,目的是什麼?就是給那一個行業做樣子,做個好樣子,做典型,這叫普度眾生。決不是每一個學佛的人都要出家,不是這樣的。甚至於菩薩示現在那個行業裡面,從來也沒有看到他拜過佛,沒有看到他學過佛,他的的確確是佛菩薩;他只教化那個行業,他沒有講來教化佛教。你在事相上看不出,但是你仔細觀察他的精神、做法,跟佛在經上講的完全相應。這是我們要細心去觀察、去體會,然後才曉得自己怎麼個修法。
相貌,這說得很明顯,福慧雙修修來的。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相貌好,都希望自己身體好,都希望自己青春永駐,能不能做到?能。怎樣做到?福慧雙修。記住!慧就是不著相,慧就是清淨心,福是利益一切眾生。沒有大智慧不能修大福報,大福報是要大智慧的人,大智慧是他肯放下,沒有大智慧放不下。放不下,他很有錢,很有地位,他前生多少世累積下來的果報,這麼一回事情。他這一生糊塗,福報現前,享福享糊塗了,是這麼一回事情。修福不著相就是修慧,就是福慧雙修,這樣能夠成就具足相。你想得相好光明,決定能得到;你想得無上菩提,也一定可以得到。我們再看底下這一段,這一段是這一科的總結,經文雖然不多,意思也非常非常的深,非常的廣。
經【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我們看註解:
【這一節經文,正是說明前面一科標示切誡意思之所以然。】
上面一句說「作是念」,上句明「作是念」之所以然;何以故下,後半句,說「莫作是念」之所以然。把前面一段的經義,到這個地方就更加明顯,我們只把這個意思說出來。
佛叫著須菩提尊者,凡是叫著名字,下面都是重要的開示,叫名字提醒他特別注意。汝若作是念,「若」是假設,如果你有這麼一個念頭。「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這正是尊者在開經前面所說的話,「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發無上菩提心。發這個大心的人說諸法斷滅,當然這是沒有這回事情,這是假設的。前面講「作是念」,作什麼念?就是作這個念頭,說諸法斷滅相。實在說有這個錯誤觀念的人不是沒有;如果沒有,佛何必說?真的有!實在講現代這些科學家,他們發現的就近似斷滅相。一切法不生,但是要曉得,一切法也不滅,它不生那就好像斷滅,後頭有不滅,是相續相;就在相續相裡面看錯了,看到那個相變了,以為它斷滅了。譬如擺在我們眼前的,我們看這個人死了,就以為斷滅,其實他不是死了,他是一個轉變,他變到另外一個境界去了。相會變不會滅,他變成另外一個相,我們就叫這個相死了,那個相生了,這個相滅了,我們就會產生這種錯覺。這是一個錯誤的觀念,不是正觀。所以告誡他「莫作是念」,你不能這個說法。底下說,「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於法不說斷滅相。」發無上菩提是覺悟的人,他是正覺覺悟的人,哪裡會把事實真相看錯?怎麼又會說錯?他沒看錯,當然他就不會說錯;說錯了,是看錯了,是真正誤會了。意思到這裡,愈來愈清楚,愈來愈明瞭。這一段的意思很長,也很深、很廣。今天就講到此地。
金剛經-第97集請掀開經本二百三十六面,請看經文:
經【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這段經文是結顯正義,我們看註解:
【此節正是說明上來標示切誡一段經文之所以然】
這一句是總結前文,說明這一段的旨趣。
【上句明作是念之所以然,後半句何以故下,說明莫作是念之所以然。上段正義,至此方顯。】
佛說經的義趣,到此地顯示明瞭了。為什麼佛在前面說「作是念」,又教我們「莫作是念」,真正的意思在哪裡?這是我們必須要明瞭的。
【佛說此遣滅相一段文,正是闡明前云無法發菩提心之真實義。應潛心領會。】
菩提心要不要發?佛在一切大乘經論當中,都勸發菩提心;如果不發菩提心,那就不是修學大乘。換句話說,大乘法就是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礎上,怎麼能不發?為什麼佛在本經又說無法發菩提心?這裡面的意思很深很深。金剛般若是我們自性當中本具的智慧,自性清淨,一法不立。如果有發菩提心,豈不是叫立了一法嗎?有一個菩提心,心就不清淨。這個意思,真的要很細心的去體會。發是真發,有沒有菩提心?真心、本心原本就是個菩提心。但是諸位要曉得,菩提心之名也不可得,名是假名,絕非事實。假名有沒有?有;決定無有自性。這些全是緣生之法,本經上說得很清楚,既是緣生之法,總不外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那是你真正的菩提心。佛為什麼在此地說明無法發菩提心?佛說的是真話。最怕我們凡夫初學,聽到佛說發菩提心,於是以為有一個菩提心可發,在佛說法當中又生起分別執著,那就錯了,那就決定不是菩提心。什麼是真正菩提心?一切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那個心就是真正菩提心;有一絲毫的妄想分別執著,就不是菩提心。
佛在《觀無量壽佛經》中說,「菩提心之體是至誠心」。真誠到了極處叫至誠。什麼叫誠?古人說過,「一念不生是謂誠。」由此可知,心裡有一念就不誠。有念都是妄念,妄念統統放下,統統捨棄,這個心叫誠心。誠到極處叫至誠心,這是我們自性真心的本體。有體必有用,有用必定有自受用、他受用;也就是我們常說,「你用什麼樣的心對自己,你用什麼樣的心對別人。」對自己就是自受用,對別人叫他受用。佛告訴我們,對自己叫深心。深心,古德的解釋叫好善好德。善跟德是什麼?善德達到極處就是寂照。善是清淨心,德是平等心,《無量壽經》經題上清淨平等覺。他受用,則是大慈大悲。大慈大悲用現代話來說,就是清淨平等的關懷一切眾生,愛護一切眾生,就是這個意思。盡心盡力的幫助一切眾生,這是菩提心。菩提心雖然發了,可不能執著。為什麼?執著就與性德相違背。佛教給我們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要發,發了決定不能夠執著,所以佛才叫我們離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這是說「遣滅相」一段經文的深義,也是說明無法發菩提心的真實義,真實義確實如此。但是千萬不要誤會,無法發菩提心,那我就不發了,那你又錯了,又著了相。這是凡夫的大毛病,不是著有,就是著空。佛教給我們要開智慧,開智慧是空有兩邊不著,兩邊不著的方法要發菩提心而不著相,就對了。下面一段說:
【凡說理到精深處】
《金剛經》的後半部,確確實實說理達到精深之處。
【切須細辨】
很仔細的去辨別,去體會。
【不然,勢必差之毫釐,謬之千里,走入邪道而不自知,危險之至。】
這是《般若經》自古以來難講的地方。我們在古人註疏裡面看到,唐宋以來,很多的法師大德們不願意講這個經典。原因是什麼?怕大家聽了這個經,曲解了意思,把意思解錯了,領會會錯了意,那個麻煩就大了。這個地方真的是差之毫釐,失之千里。
【此學佛所以要開圓解,要親近善知識,為急務也。】
我們如果稍稍留意,只要稍稍留意,觀察我們常常往來的一些同修,你會發現確實有人自己以為修得很不錯了,其實他是全盤錯了。自以為修得不錯,自己還很得意,一遇到挫折,一遇到障難,他就退去了。原因在哪裡?沒有能開圓解,沒有能解如來真實義,是把佛的真實義錯解了。親近善知識也不容易,佛法的修學要靠緣分,緣分不是偶然的,多生多劫的善根、福德,才能夠感得緣分。緣成熟了,遇到了,如果善根、福德不足,或者兩者當中有一樣不足,或是善根不足,或是福德不足,都容易曲解經義。雖遇到善知識,也很難得到真實的利益。由此可知,這個事情哪裡能勉強?勉強不得的!
古人說「師資道合」,學生遇到老師,學生遇到好老師,好老師遇到好學生,可遇不可求。那個遇就是善根、福德、因緣的成就,不是勉強得來的。往往我們見到一位好老師、真善知識,他在一生教學當中,跟他的學生絕對不只一個人、兩個人,有徒眾多到成千成萬的,可是這千萬學生當中,有幾個真正得利益?可能只有一、兩個,可能完全沒有。而後才體會到,「可遇不可求」這句話的深義。真正善知識跟真正好學生,從什麼地方能見到?從師生授受的態度當中可以見到。做老師的以真誠心傳授,沒有絲毫隱瞞,絕無吝法,這是老師和盤托出。而做學生的百分之百的順
正因為難,佛菩薩不出世。為什麼?不出世是他的慈悲,因為出世,眾生造罪業,眾生不能接受佛法,那就毀謗佛法,毀謗佛法罪業就重了。所以佛菩薩不出世,不讓你有機會造這個罪業,這叫大慈大悲。所以佛出現於世間,不出世於世間,皆是大慈大悲。在這種狀況之下,我們如果自己發心真想學,怎麼辦?我在此地提供給諸位,唯一的辦法是深培善根,佛門常講修福修慧;修慧就深培善根,修福是廣結法緣,我們從這裡下手。只要用的是真心,只要有這個誠意,培養善根不是做不到的,可以做得到,也可以在五年、十年當中,將我們的善根培到一個相當的程度。一定要認真做,而後才能夠感應道交。
至於像經文當中講到精深之處,很難體會,那要用什麼方法?至誠恭敬的去讀誦。等到你心地清淨,《金剛經》上所講的「信心清淨,則生實相」。我不信,我就不會去讀,我不會去誦,我當然信它。用讀誦的方法,或者用聽經的方法,一樣。現在聽經可以用錄音帶,可以用CD,一遍一遍反覆的去聽。聽多了,心定下來了,把妄想分別執著都放下了,都捨離了,恢復到心的平靜,恢復到心平等清淨,這個時候就生實相,生實相就生智慧。心生智慧,精深之理你自然就能體會;不但能體會,一定能夠圓解。圓解兩個字非常重要!能圓解,你一定能夠圓圓滿滿、活活潑潑的應用在你的生活當中,那叫做受持。受持是真正把經義都做到了,都變成生活行持,不會有一點的差錯。這裡面,
【發無上菩提者,當生度生是本分應盡之責。】
發菩提心最重要的就是要發這個心。度化眾生是我們自己本分的事情,應該盡的責任。正如同父母培養兒女,你要養育他,你要教導他,這是你應盡的責任,是你本分的責任,所謂天職。一個發菩提心的人,他真的覺悟了。他覺悟什麼?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如果沒有這種覺悟,度眾生一定不平等,一定不清淨。我為什麼要度他?為什麼要幫助他?一大堆的問題。不知道宇宙人生是一體,真正覺悟的人他知道,這個意思前面說得很多。所以諸佛菩薩,他們確確實實是把度盡一切眾生,認為是自己的天職,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
【雖盡也等於未盡之心】
雖然是盡了心、盡了力,還是等於沒盡心、沒盡力。為什麼?芸芸眾生這麼多,你雖然是全心全力想幫他的忙,他現在還是不聽話,還是不能接受。當然大乘法裡,我們自己盡心盡力就是圓滿,所以圓滿不在相上講,是在你發心上講,發心圓滿,功德就圓滿。這是不論事相,戒律裡頭所說的,大乘論心不論事,小乘人是論事不論心,大乘論心不論事。發意圓成,就圓滿功德,這是《楞嚴經》上講的。可是心上圓滿,事上真的還是沒有圓滿;因此,圓滿的念頭不能有,這是雖盡也等於未盡。
【豈是說斷滅諸法乎】
諸佛菩薩他們表現在外面的態度,永遠是那麼樣的謙虛,永遠是那麼樣的誠懇,這就是事相上未盡,心行上圓滿,事相上未盡,依舊要繼續不斷努力去做。雖做亦若無其事,亦無分別執著,這就是兩邊不住,這就對了。所以佛在這個經上,前後所說都是教我們明白這個意思,要認真努力去做,做了又若無其事,心裡頭不沾絲毫的痕跡。
【又說若菩薩作是言,我應滅度無量眾生,則不名菩薩者,亦是說不可存一我能盡責之心。豈是說斷滅諸法乎。】
這個理深要細細體會,菩薩要不要發這個心?要。諸佛如來常常勸勉我們發這個心,但是發心怕著相,你一著相,你是不是菩薩?是的,什麼菩薩?權教菩薩,權是權巧方便,揀別你不是真正的菩薩。為什麼?四相沒斷,「我應滅度無量眾生」,我相,我是能度,眾生是為我所度,你看你「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四相具足,則非菩薩。那個菩薩就是真正的菩薩,真菩薩;不是真菩薩,真菩薩離四相、離四見。離四相、離四見的菩薩是什麼地位?圓教初住、別教初地,《華嚴經》上所講的法身大士。《金剛經》上世尊講菩薩的標準是法身大士,你雖是菩薩,不是法身大士。法身大士要離相,不能存著「我能度,眾生為我所度」,不能有這個分別執著,有這個分別執著就錯了。事天天要幹,心裡頭清清淨淨、一塵不染,一個妄念都不生,那就是真正的菩薩。底下說,這都是我們回顧前面重要經文的開示:
【佛得菩提無少法可得】
這是經文前面我們都念過的。
【這是說雖得而不存有所得,亦非斷滅諸法也。】
這是說明菩薩不說斷滅相,諸佛如來也不說斷滅相。佛有沒有得無上正等正覺?佛有得,雖得,絕對不會心裡頭「我證了無上正等正覺,我得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果有這個念頭,他又著了我相,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法相;換句話說,我執、法執都在,我法二執未破是凡夫,不是菩薩,他哪裡能成佛?前面說過,法身大士我法二執已經捨掉,捨是捨心裡面的妄想分別執著,不是捨事;事要照做,事不能捨。為一切眾生種種示現,種種說法,從來沒有間斷過。無少法可得是心裡頭,心清淨了,沒有絲毫的執著;事上從來沒有間斷過,不疲不厭。這是甚深之理,要細心去體會,這才能覺悟。
【證法身、得菩提,必須福慧雙修,乃能悲智具足故也。】
前面這兩句,是我們所有學佛人念念希求的目標。證法身,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兩句的意思,就是世俗裡常講的成佛證果,證無上菩提果。佛教導我們也是以此為最高的目標,要怎樣才能夠證得,證法身、得菩提?不要忘記,必須福慧雙修,要修福、要修慧。福是事上修,落實在事相當中,佛為菩薩說的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這五條是事,每天在修學,時時刻刻在修學,從無間斷。修學的方法,前面說得很多很多,要記住。般若是慧,般若怎麼修法?雖然是一天到晚、一年到頭永無間斷的在修,心裡頭若無其事,那就是般若。跟佛菩薩一樣,無有少法可得,雖盡心盡力等於未盡心力,要讓你的心清淨平等,這是慧。菩薩六大修學的綱領,在我們生活當中,一分鐘、一秒鐘都不能離開,要懂得一修一切修,穿衣也是六波羅蜜,吃飯也是六波羅蜜,生活當中點點滴滴盡是六波羅蜜,你這才叫福慧雙修,你才能夠悲智具足。悲智具足是應用在生活上,度化眾生。普度眾生,這個動力就是大慈悲心。一切善巧方便是智慧,沒有善巧方便度不了眾生,沒有慈悲力量推動,你也不願意度眾生,一定要悲智具足。
【欲證平等法身,諸法如義。】
這是達到最高的境界,在修學上,這是真實的果報,這個境界最低層的就是圓教初住菩薩,我們常講的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證得一分法身,就見得一分諸法如義。本經裡面所說的,非一非異,無實無虛,這個境界你能夠契入一分,這是法身大士。怎樣才能夠入這個境界?
【必須盡歇狂心,一念不生,而後可耳。】
這是難處!盡歇狂心是《楞嚴經》上所說的,狂心是妄想。「一念不生」必須把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也就是說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平等法身,諸法如義,才能夠現前,你才能夠契入少分。如果妄想分別執著還在,還是那麼多,甚至於一天比一天增長,那個沒有用處,這個事情難,真難!不少人以為佛法自己修學得很不錯了,以為自己妄想分別執著都沒有了,可是在他的心念、言談、舉止當中,我們看得出來,妄想分別執著十足的存在,沒有減少幾分,哪裡談得上功夫!諸位必須曉得,或者也說:「他理懂得了,他放不下!」你們覺得這個話說得對嗎?有些人點頭不錯,很對!其實完全錯了。正是因為理沒通,所以他放不下;理是看破,看破哪有不放下的道理?沒能放下,換句話說,根本就沒有看破。那些道理,不過是在佛經、古來祖師大德口裡,所謂是道聽塗說而已,自己沒有絲毫的領悟。他如果有領悟,哪有放不下的道理?他領悟一分決定放下一分,領悟二分決定放下二分,放不下是沒入境界。這一點要清楚、要明瞭,才不至於自欺欺人;欺人還罷了,自欺虧吃大了,自己欺騙自己,完全不知道。這一樁事情《金剛經》的確幫我們很大的忙。這個經要常常讀誦,常常去體會,真的幫助你看破,幫助你放下,也就是幫助你過諸佛菩薩的生活。
【度盡眾生而不著相,非說一生不度,而為斷滅相。】
這是再次為我們提示,度眾生不著相,不是說一個眾生都不度,那就錯了。一個眾生都不度,你就著了非法相,你著了空相,還是著相。度眾生是不著空,不著相是不著有,空有兩邊不著,這才是正義。怎麼可以說一個眾生都不度?沒這個道理,那是完全錯了,那就是經上講的斷滅相。明白這個道理,就要能夠舉一反三,聞一知十。
【行布施時,不應住相,並非不行布施,而成斷滅相。】
再舉一個例子。布施在哪裡行?就在生活當中行,在工作當中行。我們每天從早到晚,我們的生活為一切眾生,這就是布施。我們無論從事於某一種行業,都是為了服務社會大眾,那就是布施。我每天想這些事情,意業布施;我每天做這樁事情,身業布施;我宣導這些事情,講解說明這些事情,口業布施。身語意三業都在修布施。布施不著布施相,這是三輪體空,你明白這個道理,持戒不著持戒相,忍辱不著忍辱相,精進不著精進相,那就是波羅蜜,那就是兩邊不住,那就是《金剛經》上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由此可知,這些原理原則、修學綱領,確確實實可以用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使我們在生活裡面得大圓滿,使我們在工作裡面得大自在,這是你真正得到佛法的受用,《無量壽經》上所說的「惠以眾生真實之利」,這一點都不假。
【應如是降伏者,是執著與斷滅,兩邊皆要降伏,不是降伏一邊。】
降伏一邊,還有那一邊怎麼辦?所以它是全面的,它不是局部的;它是圓滿的,它不是欠缺的。應如是降伏,前半部跟後半部都說到,所有一切執著要降伏,所有一切斷滅的念頭也要降伏。執著是妄想,斷滅的念頭也是妄想。所以在此地,我們做一個複習,想想前面佛給我們重要的教誨,這些經文句子。
【但應如所教住】
佛雖然是給須菩提說的,須菩提是我們的代表,為須菩提說的,就是為我們自己說的,為我們每個人說的。我們今天實際上所用的方法,巧妙到極處了。這在前面也多次的說過,我們用一句阿彌陀佛,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福慧雙修,就是悲智具足。如何修學法?生活裡面,工作當中,處事待人接物,事情照做,認真努力做,心裡面不離這一句阿彌陀佛,心裡面就是想著阿彌陀佛,就是念著阿彌陀佛,跟《金剛經》講的原理原則統統相應。而實際那個效果,比《金剛經》上講的更要殊勝。為什麼?《金剛經》上這個方法叫你「兩邊不著」,要真正達到它的標準,你才能開悟,才能見性;你的功夫不到,你開不了悟,你見不了性。要達到《金剛經》的標準,上上乘功夫。禪宗六祖惠能大師所接引的對象是上上根人,上根還不行,上上根人,中下沒分。這個沒分就是你可以修,你開不了悟,你得不到真實利益,解決不了六道生死的問題。可是念這一句阿彌陀佛,那個利益殊勝無比!功夫不到家也行,他能夠帶業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比修般若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還要殊勝。為什麼?依照般若來修的,見性成佛也不過是圓教初住以上的菩薩而已。你看看淨宗法門所說的,阿彌陀佛在四十八願裡面所講的,這是我們淨宗第一依據,四十八願是阿彌陀佛自己說的。凡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不論品位,到達西方極樂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這還得了!阿惟越致菩薩,一般大乘經上世尊常說的,七地以上。
我們學佛的同修大家都知道,古代有一位龍樹菩薩,了不起!龍樹菩薩在中國,中國大乘八個宗派,八宗共祖,他是八個宗的祖師,哪一個宗裡面祖師都有龍樹菩薩,八大宗的共祖,那還得了!他是什麼地位?初地菩薩。我們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七地菩薩,比龍樹菩薩高多了,他是初地;初地到七地,他還要修一個阿僧祇劫才能到七地。你就曉得淨土的殊勝不可思議,淨土法門真正是難信之法。我們念佛人是不是就比龍樹高了?不行!比不上他,為什麼?因為他老人家往生了,他也在西方極樂世界,他一往生,那個品位就高了。本來就是初地,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那個品位提升就太快了。這是我們不可以不曉得的。
應如所教住,應該就像佛教導我們的去住,實在講,佛教導我們就是要把心安住在阿彌陀佛上,安住在西方極樂世界上。
【即是兩邊降伏,兩邊不住。】
怎麼念佛人是兩邊不住?兩邊是空有兩邊,娑婆世界完全放下,再不掛在心上,不住有;西方極樂世界一心憶念,不住空。豈不是空有兩邊都不住!決定往生不退成佛,符合金剛經上金剛般若的原理原則。念佛法門與金剛般若很相應,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
【如是一無所住,自能得所應住,亦即是如所教住。若心有住,則為非住也。】
這個心必須要兩邊不住,要若無其事;但是這個修行方法是真難,所以為什麼要上上根人才行,中下根人不容易做到。用念佛這個方法,就大大的不相同。念佛說老實話,你心住在其他法上,那就錯了;住在阿彌陀佛上,就正確了。這個地方講,「若心有住」,我們住在阿彌陀佛上,住在西方極樂世界上,那是不是也是「則為非住」?不是的。那什麼原因?因為西方極樂世界是法性土,彌陀名號是我們自性的德號,所以憶念彌陀名號,憶念西方世界依正莊嚴,這是把心安住在自性上,「唯心淨土,自性彌陀」,這個對!這個沒有錯誤。所以古德講淨宗念佛暗合道妙,表面上看到好像不符合,底下符合,暗中符合。從有念念到無念,從著相念到離相,暗合道妙。因此這個法門才能夠普度一切眾生,上中下三根普被,利鈍全收。淨宗不可思議,所以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讚歎,一切諸佛勸導我們;我們離開這個法門,想在一生當中成就,實在說不可能的事。
【此經有無邊功德】
我們在此地念這一句,我相信同修們從開經一直到此地,聽講沒有中斷的人,你們會點頭,能肯定,《金剛經》的的確確有無量無邊的功德。因為它是整個佛法精華之所在,精髓之所在,是整個佛法修學理論的中心,原理原則都在此經。
【而能信心不逆者,便為荷擔如來,增福滅罪,當得菩提。】
這裡面關鍵的一句話,就是「信心不逆」四個字;如果真正做到這四個字,念佛往生決定是上上品往生。「信心不逆」,前面講過,真的明瞭通達,肯定了,非照這個理論修不可,這才叫信心不逆。決定不能違背,一定要照辦,這才叫信心不逆。信心不逆的成就,這底下三句:第一個「荷擔如來」,荷擔如來是續佛慧命,弘法利生。這樣子說來,我們是不是要去講經說法?諸位要曉得,講經說法是續佛慧命、弘法利生的一種手段,手段方法多,無量無邊,這是其中的一種。我不用這一種也可以,用其他的方式也行。其他什麼方式?在我生活當中,在我工作當中,在我處事待人接物當中,我做出來給大家看。本經的開端,釋迦牟尼佛每天都到舍衛大城去乞食,著衣托缽,那是金剛般若波羅蜜,那是續佛慧命弘法利生,生活當中做到了。我們要懂這個意思,這也是在這個經上時時提醒同修的,我們要做一切眾生的好榜樣,諸佛菩薩是給我們眾生做樣子,做好樣子的。我們學佛就是學這些,我們的思想,我們的生活,我們的言行,能不能為一切眾生最好的榜樣,最好的模範,這是真正的續佛慧命、弘法利生。我們的家庭是所有一切家庭的好榜樣,讓別的家庭讚歎你,向你學習;你在工作是一切工作的好榜樣,你的事業是一切事業的好榜樣,這是一個受持《金剛般若波羅蜜》的學者。經上常常講「受持讀誦、為人演說」,演是表演,說就是講經說法,演是要在生活裡頭做到,表演給別人看。釋迦牟尼佛入舍衛大城,著衣持缽,那是演。須菩提一問,佛就說,前面是演,後頭是說,不是單說沒有演,他真做出來給我們看。佛做的是什麼?總而言之一句話,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心地清淨、平等、慈悲,這是無住顯示出來的。生心,每天工作照做,做得很認真;穿衣,衣服穿得整整齊齊的;托缽,缽拿在手上規規矩矩的,叫人看到生恭敬心。有演有說,這樣才能夠荷擔如來。
增福滅罪,那是當然之理。依照這個經典去修學,你在這裡修福、培福,福愈培愈多,罪障愈來愈少,這是罪滅的現象。當得菩提,那是後來的果報。現前的果報,你所得的好處就是增福滅罪;將來得的好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前面講的證果,證法身,得菩提。
【而此義甚深,必須深解。】
這個意思,就是佛所教的「應如所教住」。經有無邊功德,這個意思深了,你不能深解怎麼行?唯有深解,你才真正能夠生起信心不逆,然後你才真正能夠做到續佛慧命、弘法利生。
【若依究竟了義說,法、報、應三身,皆是非常非斷。】
這是說實話,真正說實話了。法身、報身、應身,如來在果地上證得三身,三身都是非常非斷,常跟斷都說不上。假如我們套六祖惠能的話,這個意思比較容易體會。能大師那個例子,我們可以說常斷是二法,佛法是不二法;非常非斷就是不二法,那就是佛法。如果說有常有斷,我們懂得那是佛的方便說,是對於初學的人而說的。為什麼?初學的人沒有見到事實真相,無始劫以來生活在妄想分別執著之中,他這個習氣很深,牢不可破。如果佛說真的,他不能接受,他也不會相信,所以佛必須順著他的習氣,慢慢的來糾正,來誘導,因此佛說法有方便說,有真實說。不是佛不說真實話,說真實話,你接受不了,所以佛說方便法。法身不生不滅,報身有生無滅,應身有生有滅,我們聽起來可以接受,佛講得不錯,我們看到是這樣的。如果說法身、報身、應化身都是不生不滅,那我們聽起來就迷惑了,我們不能相信。其實怎麼樣?法、報、應三身統統是不生不滅,這是給你講真話。不但佛的法報應三身不生不滅,我們現前這個身也不生不滅,愈說你愈莫名奇妙。這是講真話,我們的身也是不生不滅,所有一切萬事萬物都是不生不滅。到什麼時候,你會點頭同意、肯定?當你證到無生法忍,你就點頭。無生法忍是一切法無生,無生就無滅,就是一切法不生不滅,你看到了,看到這個事實真相。忍是認可的意思,佛講這個話我同意,我贊成,忍是同意的意思、認可的意思、肯定的意思,對於佛所講的一切法不生不滅肯定。
這個境界,在大乘經上佛說的,七地菩薩,七地菩薩見到宇宙人生的真相不生不滅,所以證無生忍。《仁王經》上說的,七地菩薩證下品無生法忍,八地證中品無生法忍,九地證上品無生法忍,無生法忍三個位次。我們念佛人迴向,花開見佛悟無生,花開見佛悟無生是什麼地位?最低限度是圓教七地菩薩的地位,七地、八地、九地無生法忍,花開見佛悟無生,這個品位那麼高。
【此經曰如來,指法身說。具足相,指報身。三十二相,指應身。】
這個我們在《金剛經》上看到多次了,此地非常明顯的為我們表示出來。三身,凡是講如來,都是指法身,都是指自性,從自性這方面說的。凡是講具足相,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這叫具足相,報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是應化身、應身。釋迦牟尼佛當年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在我們這個世間就是這種應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三身並說,以明不應取相,不應滅相。】
為什麼不應取相,不應滅相?因為相非常,所以不應取,相非常。為什麼相非常?這個事實真相,佛不是沒說,佛說了,我們很不容易體會,佛跟我們講剎那九百生滅業因果報的相續相,這就是把非常說出來了,也顯示出不生不滅。佛這種說法,實在講還是不得已的一種方便說;真實說,不止剎那九百生滅,不止。這個剎那當中,九萬、九十萬、九百萬、九千萬、九萬萬分之一都不止,但是這樣說法,我們聽了反而迷惑。所以佛以方便法靠近,這個說法接近事實真相,接近,愈說愈接近,這叫善巧方便。這是為什麼不應取相,所以然的道理說出來了。為什麼不應滅相?因為他確確實實現相,相不會滅的,相只有會變,相會變,相不會滅。相既然不滅,相是體之相,性體不滅,性現的相怎麼會滅?當然不會滅的。所以你就不應執著,或者說斷滅相,不會斷滅的;你說斷滅相,那你看錯了,你也說錯了,不是事實。底下有,我沒有看到,
【因其非常,故不應取。因其非斷,故不應滅。】
這個意思已經說出來了,諸位從這個地方去體會。但是這個問題雖然講了這麼多,你不能把它應用在生活上提起觀照,你很難得受用。許許多多的學佛人,讀經、聽經的時候,好像很明白,讀完了、聽完了,他又迷了,老毛病、老習氣又犯了。原因在哪裡?觀照功夫提不起來。譬如我們剛才講的,你真正提得起來,無論對人、對事、對物,你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有一切現相,就用佛的話來說,剎那九百業因果報的生滅相續相。你能夠念念不忘,用佛知佛見來看人、看事、看物,你還會不會執著?當然不執著了,你自然就放下了。為什麼放下?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你怎麼會不放下?貪瞋痴慢疑統統斷掉了。世間人為什麼妄想那麼多,憂慮那麼多,得失念頭那麼重,對於這個事實真相一無所知,以為這一切法是真的,以為真的能得到,殊不知一場空,全是假的,沒有一法是真實的。一切法皆空,因果不空;一切法皆假,因果不假。因為因果不空不假,所以佛教給我們而生其心。因果為什麼不空不假?因果能變,能變現相,才能改變。善因就把現相改善了,改成善果;惡因就把這個現相改成惡報,善惡果報從哪裡來的?從生心。所以你要懂得生心,善心就是善的念頭,一定有善果,惡的念頭一定有惡報。你才曉得,六道輪迴怎麼來的?六道輪迴就是我們善念、惡念變現出來的,善念多就變三善道的境界,惡念多就變三惡道的境界。所以,要曉得因果不空。諸位一定要懂得這個道理,要明瞭事實真相,不要聽了《金剛經》上什麼都空,因果也沒有了,那就不得了!那你造作罪業將來必墮三途,就是前面講的「差之毫釐,謬之千里」,走入邪道而不自知。佛不害你,經也不害你,是你自己把意思搞錯了,會錯了意思,這就不得了!
【經旨,這是本經的宗旨,明明是顯三身非常非斷之義。】
說明這個道理,說明三身非常非斷;換句話說,就是萬法非常非斷。在萬法就講得太籠統了,舉一個例子,舉如來果地上的三身,其餘的就可想而知,就不必麻煩了。
【非常非斷之義明】
這個道理清楚了,真的明瞭了,
【非一非異之義因而更明】
非一非異是本經裡面重要的義理,我們在前面也用了很長的時間,為大家說明,這個道理確確實實難懂。如果你把非常非斷的意思搞楚清,非一非異就好懂,就會更清楚。非一非異涵蓋了一切法,一切法從相上講,非一,不是一個,千差萬別;若從性上講,沒有差別,就是非異,異是兩樣,沒有兩樣;體性是一個,相狀千差萬別。體性非斷,現相非常,它會變化;常就不變,非常。諸位想想,非常非斷、非一非異,意思是一個不是兩個;再跟你說非生非滅,還是一個意思。實在講般若說理、說事都非常精深,不僅是理精深,事相也說得精深。現代科學確實給我們幫了很多的忙,我們借重現在科學,融會在經義之中,使精深微妙的義理,我們也能夠體會到幾分,這不能不感謝近代的科學。從這個地方我們也聯想到古人,古人怎麼能信?怎麼能領會?怎麼能證得?我們不能不佩服!我們真的佩服得五體投地。
【然後見圓而知正也】
你不懂這些精深微妙的義趣,你的見解不圓,你的知見不正。見解不圓,知見不正,你的生活就沒有辦法離苦得樂。何以故?圓見正知才能夠破迷開悟,破迷開悟之後,才能夠離苦得樂。所以修行一定要先開智慧,先解後行,要圓解,大開圓解之後,然後就圓修圓證。《華嚴》四科,我們《金剛經》這個本子也是四科,信解行證,解在行之先,一定要先開圓見,先開正知,而後你修行就一帆風順,沒有障礙。再看後面這一段:
【定慧約修功】
我們講戒定慧三學,這都是就修行功夫上來說的,功夫有淺深之別。
【寂照約性具】
寂照是自己本性當中本來具足的。寂是什麼?寂是性定。《楞嚴經》上所講的「首楞嚴大定」,那不是修來的,是自性本定,自性本定在大乘法裡也叫寂。照是什麼?照是自性裡面本來具足的般若智慧,也不是修來的。寂照都是性德,寂是性定,自性本定,照是自性本具般若智慧,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這是寂照的意思。寂而常照,照而常寂,什麼人有?見了性的人就有了,《金剛經》上所說的諸佛如來,如來就是見性了。諸佛,就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圓教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見一分真性,他就有寂照,就寂而常照,照而常寂,他就有了。所以圓初住菩薩就是諸佛如來。我們現在沒見性,要怎樣才能見性?要修定、要修慧。這是論修行功夫,我們的定慧怎麼個修法?我們看底下的註解:
【必須離名絕相,依本寂以修定,依本照以修慧。】
我們就看這兩句。這個標準高,說起來還勉強,我們能不能做得到?這種修法,就是大乘常說的,始覺合本覺,修定修慧是始覺,本寂本照是本覺,始覺合本,始本不二,那叫究竟覺。這個話我會說,我很熟,但是做不到。做不到,這個話就是一句空話,沒意義!可是我們自己要曉得,《楞嚴》上真的是為我們透出這個消息。本寂本照在哪裡?佛在楞嚴會上說,就在我們六根門頭放光動地,不在別的地方,就在六根門頭。六根門頭是眼耳鼻舌身意,就在這裡。怎麼個修法?交光大師所講的,跟這個地方所講的一個意思,但是這個話是不一樣的。交光法師講的捨識用根,跟此地講的「依本寂以修定,依本照以修慧」,意思完全相同。
六根本定,六根本照,我們舉一個例子,就不必講六樣,講一樣其他的都可以以此類推。我們以眼見,我們眼睛看外面的境界,這個境界在佛法講色相,眼睛看外面的色相,看得很清楚、很明白。眼睛就像一面鏡子一樣照見,照得清清楚楚、了了分明是慧,是本照。雖然照,這裡面確實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妄想,那是定,本寂。眼如是,耳鼻舌身樣樣都如是。我們在見的時候,他會打妄想,會起心動念,這個很好看,多看幾眼,那個不好看,不想再看它了,這是定也沒有了,慧也沒有了。你心動,你在這個境界上起了分別執著,起了好惡,起了貪瞋痴,你就錯了。如何保持見色聞聲,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那就是這兩句話,依本寂修定,依本照修慧,就是這兩句話。
交光大師在《楞嚴經》註解裡面,教給我們用的這個方法,他沒教錯。但是我們就是沒有法子用得上,見色聞聲還是會起心動念,還是會分別執著,那就沒法子。方法不是不好,理論沒錯,問題出在哪裡?問題出在我們自己無始劫來習氣太深,業障太重,習氣太深,這個方法沒有辦法,改不過來。正是因為改不過來,所以佛才教給我們念阿彌陀佛,這個方法我們可以做得到,但是也要警覺心很高;如果警覺心不高,阿彌陀佛忘掉了,那有什麼辦法?那就沒有法子了。功夫怎麼用?當我們見色聞聲,心裡面如果起了妄想,起了分別執著,趕快阿彌陀佛;用一句阿彌陀佛把那些妄想分別執著壓下去,降伏其心。用什麼降伏?用阿彌陀佛降伏其心,用這個方法。這樣的人會念佛,他真會念佛。有人一天到晚拿著念珠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念念相續,沒錯!但是念念之中都把妄想分別執著壓下去,這個念佛叫功夫,有功夫。如果一面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面還在打妄想,那什麼都完了,那只是樣子而已。古人講的你一天念十萬聲,喊破喉嚨也枉然,沒用處!功夫得力不得力,就是你這一句阿彌陀佛,能不能把所有一切的妄想分別執著統統伏住?降伏其心,我們用這種方法,比般若的方法好。這個方法,業障深重、習氣深重行!還能用得上。般若裡面,你用本寂本照,那你的業障習氣重,完全用不上。所以這一句阿彌陀佛好,你真肯用,當然開始有困難,開始想壓壓不住,只要你真肯壓,真肯幹,就得諸佛護念,就得諸菩薩來幫助你,所謂是三寶加持。慢慢會叫你功夫得力,能叫你伏得住,伏住之後,你就能夠得功夫成片、得一心不亂。
【定慧修功,圓滿均等,便能寂照同時,便是證得法身。】
這是講證果。要定慧功夫相等,這個很重要!功夫不等,偏重在慧,偏重在定,這樣的人很多很多。雖然也能得一些利益,得一點好處,不能見性。這就是為什麼權教菩薩,權教菩薩在圓教裡面是十信位,沒到初住;在別教裡面是三賢位,別教的十住、十行、十迴向都沒見性,初地才見性。為什麼有這些差別?就是他定慧不等,有的修行人偏重在定,有的修行人偏重在慧,定慧不能夠均等,所以他不能見性;一定要圓滿均等,寂照同時。寂中有照、照中有寂是自然的,沒一絲毫意思在裡頭,這個時候就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證得法身了。
【報應二身,即復顯現。】
證得法身的時候,報身一定現前。報身是自受用身,你自受用身就變成報身。應身、化身也現前,應身、化身是與十方世界一切眾生感應道交,這前面說過,自己並沒有意思在,如果有意思在那就錯了,自己沒有意思在。眾生有感,佛菩薩自自然然有應,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應以什麼身得度,不是菩薩說「我應該以什麼身」,沒有這個念頭;應以什麼身是眾生的意念,眾生那一點微弱的意念,可能他自己都不曉得。因為菩薩的心很清淨,因此這個感應對他來講很靈敏,我們這個念頭非常的微弱,像那個電波一樣,很微弱的電波,但是他那個心感應非常靈敏,再微弱的,他都能夠接收得到。微弱的波,甚至於我們自己都不知道,這是有的時候,佛菩薩,「我沒有想你,你怎麼來了!」其實你已經動了念頭,你不曉得,就是你那個波很弱,能夠感應他來。所以即復顯現。
【性雖隨緣現相,而仍超然不著。】
雖然現相,雖然說法,他還是若無其事,還是如如不動,就像《金剛經》末後所說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是言法爾不著,本來不著。】
確實有這個意思。法爾是自然的意思,自自然然不著,清淨心中確確實實不著,本來不著。由此可知,我們講「著」,也是一個虛妄的執著,不是真的,是妄想。真心本性裡頭沒有妄想,哪來的著不著?這個意思愈講愈深,愈講愈細,一定要細心體會。今天就講到此地。
金剛經-第98集請掀開經本第二百三十八面,第三行,從註解第十四段看起。
【諸佛與大菩薩,為利眾生,恆現報身及應化等身生滅之相,而不住著法身。就其有常住法身而不住言,故曰法身非常(不住涅槃)。雖不住,因其常在大定之中,故所現相儘管生滅熾然,而法身常住自若。所謂過一切相,不著於相者,實由於此。故又曰法身非斷(不住生死)。此是定慧修功圓滿境界。】
這一段的開示也非常之好,在學佛同修來說,這也是重要的佛學常識。為什麼大乘法裡面常說「法身非常非斷」,這是依什麼說的?這裡為我們講清楚了。諸佛與大菩薩,這個地方是通指圓教初住以上的果位,一直到究竟佛果,都包括在這一句當中。諸佛菩薩證果之後,他們唯一的事業就是度眾生,幫助眾生破迷開悟,幫助眾生了生死脫輪迴,圓證無上菩提,這是菩薩的事業。為這一樁事業,諸佛菩薩在虛空法界無量無邊的剎土隨處現身。所現之身,有報身、有應化身。示現報身的,譬如我們講的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為利眾生示現淨土,示現的報身。而實在說,阿彌陀佛也是久遠劫就成佛了,決定不是法藏比丘修行五劫就成佛的,諸位曉得那是示現的。正如同釋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北印度迦毘羅衛國示現的應身相同,他也決定不是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而證無上菩提的,久遠劫早就成佛,所以示現的。世尊為我們示現的是應身,彌陀為我們示現的是報身,這是不相同的所在。這種不相同是不是佛的意思?給諸位說,不是的,是機感相應,眾生有感佛則有應,就連西方極樂世界也不例外,也是十法界一切眾生有感,阿彌陀佛有應。應化身有生有滅,佛所示現的報身是有生無滅,唯獨法身不生不滅,法身沒有生滅。佛不住法身,這裡關鍵的意思在此地。他證得法身,尤其是究竟佛果,他們證得的是圓滿的法身。雖然證得圓滿法身,他不住,我們要體會這一點意思。他為什麼不住?那叫大慈大悲。就其有常住法身而不住,所以說法身非常。法身非常的意思跟不住涅槃的意思完全相同。因為他不住,所以隨類現身,十方應化。
雖不住,因其常在大定之中,這是我們在大乘經上常常讀到的,「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不但報身常在定中,即使佛的應化身也是常在定中,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這個意思前面都曾經細說過。以佛說法而言,世尊在這個經上明白的告訴我們,佛說法不但是無有定法可說,佛實在是無法可說,所謂說而無說,無說而說。為什麼說他無說?常在定中。就是示現的應化身,也從來沒有起心動念過,所謂是六根對六塵的境界,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就是在大定之中,這就是涅槃的意思,就是法身的意思。故所現相儘管生滅熾然,像釋迦牟尼佛所示現的應身,住世八十年,世尊是八十歲入滅的,為大眾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這是生滅熾然,我們凡夫看到這個現象。而法身常住,法身是理體,報身、應身是從體起用,從體上講清淨寂滅相。
所謂過一切相,過是超過。不著於相者,實由於此。佛在這部經上教給我們修行的總綱領、總原則,這個綱領、原則通一切法門,所謂是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都不能違背這個原則,這就是「無住生心」。這是教給我們為什麼要不住於相,這個在此地不必再多說,前面已經說得很多了。
「故又曰法身非斷」,非斷是不住生死。總而言之,這一段裡頭要緊的就是「不住涅槃」、「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就現身,現種種身,說種種法,利益一切眾生;不住生死就是永遠在大定之中,從來沒有起心動念過,這就是不住生死,這就顯示法身非斷。這也是我們修學的大總持法門,我們應當認真努力來學習。因為佛菩薩不住涅槃、不住空,涅槃是性體,性體空寂,不住空而現相,雖現相而不住有。不但應化身他不住,報身也不住,法身也不住,三身圓滿證得,三身都不住,這才叫真的證得。一住那就壞了,決定住不得的,定慧功夫才能夠圓滿,如果有住,功夫就不圓滿,這是法身大士們的境界。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真正會用功,真正會修行,所謂的歷事鍊心。歷是經歷,我們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當中用功夫,用什麼功夫?修定修慧。不管你修什麼法門,總不外乎定慧這兩個原則。修定就是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是修定,定是這個修法的。除了修定,還得修慧。慧是怎麼修的?慧是外面六種境界清清楚楚、了了分明,一點都不迷惑,這叫修慧。所以慧在定中,定在慧中,定慧等學,定慧等運,這是真會用功,真會修行。我們在這段文字裡面,要是能把這個方法學會,我們的受用就不可思議。
【三身非常非斷之名,非異也。】
異是不同。三身都是非常非斷,都有這個意思,也都有這個講法,這是不異。
【而法身非常非斷,與報應非常非斷之所以然,則非一。】
確實不一樣。
【故說一有種種一,說異有種種異。】
就在諸佛菩薩所證得的三身上來說,一與異確實有種種不同。
【且一中有異,異中有一。】
由此可知,一跟異不是二法,一異如果是二法,那就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這樁事情是教我們從各個不同的角度上去觀察,但是見要圓,解要圓,面面都觀察到了,你見就圓了。見圓,解就圓,這才能圓修圓證。最怕的是你只看到一邊,沒有看到另外一邊,你在這裡面生起分別執著,那就錯了。所以必須面面皆到,才知道一中有異,異中有一。
【執則皆非,不執則皆是。】
可見得問題就是在分別執著,離開一切分別執著,沒有一樣不是,法法皆是。如果執著那就錯了,法法皆非,不能執著。不能執著其所以然的道理,前面都講得很多很多。能夠執著的三心不可得,你所執著的無論是世法,無論是佛法,都是緣生之法。凡是緣生之法都無自性,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這說明了,能執、所執俱不可得。此地為什麼講常與非常,講一與異,這是怕你有微細的執著,微細的執著還是有妨礙,妨礙你明心見性。這種微細的執著說實在話,對於你要想了生死、永脫輪迴,已經沒有妨礙了;但是要想達到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個微細的執著有障礙。必須要知道,必須要能把妄想分別斷掉。
【當如是見、如是知,如是見者則為圓見,如是知者乃是正知。】
這個意思都說過了,有了正知正見,有了圓滿的見解,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那就是圓修圓證了。
【明了非常非斷之義,則非一非異,其義乃得徹底,解得透徹。即諸法一如,是法平等諸義,亦皆徹底。】
可見這個經的好處,確確實實能幫助我們契入大開圓解,大開圓解就是宗門裡面的大徹大悟。我們雖然達不到這個境界,這部經念多了,意思稍稍明白一些,多少它會幫助我們放下一些;能放下一些,念佛功夫就能夠得力,帶業往生在這一生當中我們才有把握。所以《般若經》上講的,非常非斷、非一非異、諸法一如、是法平等,這些都是《般若經》的精義,最精華的部分,最精彩的句子。它的意思、義理無限的深廣,要細心去體會,受用不可思議。再看末後這一段:
【扼要之修功】
這是講到總持法門,我們修行要把總綱領抓住。
【唯在不取相、不滅相】
不取是不執著,不滅也不是有意遠離它,都是對「相」說的。相不必執著它,也不必去遠離它,為什麼?它不礙事!
【而以性為中樞】
修行人要緊的是明心見性,無論修哪個法門,我們念佛也不例外。念佛如果要能得理一心不亂,生實報莊嚴土,你一定要參透「唯心淨土,自性彌陀」,你看看還是以性為中樞。
【豈但相不住,性亦不住。】
前面,法身非常、不住涅槃,是性也不住。不住生死是相不住,不住涅槃是性不住。
【並不住亦不住】
如果還有個「我現在兩邊都不住了」,還是一個妄想在,兩邊不住這個念頭也不能有。
【通達此理以念佛,便得理一心。】
你要是把這個道理明白了,參透了,會用了,在生活當中,在工作當中,在處事待人接物當中,你會用這個原則,那好!你念阿彌陀佛是理一心不亂,將來往生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這是真實的上上品往生。從這一節顯示,金剛般若對於念佛法門實在是大有幫助。所以這個經我們要是跟《無量壽經》、《彌陀經》合起來看,利益無量無邊。請看底下一段經文,下面這一科,約不受福德結無我:
經【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世界七寶布施。】
佛在本經為我們較量功德,這個地方是第六次,前面我們曾經看過五次。先把前提說出來,假設『菩薩以滿』,滿是圓滿,『恆河沙等世界七寶布施』。這個境界我們凡夫沒有法子思量,真正是不可思議!我們看註解:
【一切法無我,如曰無聖無凡、非一非異之理,亦是法法皆然。】
「一切法無我」是真理,確確實實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法相宗裡面發明這個事理,說得非常的詳盡,一部《百法明門論》就是為我們說明這一樁事情。我們到底下一節再說,因為它的經文在下面一節。本經前面或者是大乘經上常說:無凡無聖、非一非異,跟這一句這個意思完全貫通,所以它也是涵蓋世出世間一切法。
【得無上果者,不廢修福,但須不受不著耳。】
這個開示就非常非常重要了。得無上果,我們把這個意思擴大來說,圓教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那就是無上果。法身是無上果,證得一分也是證得無上果。從初住菩薩一直到如來果位證得圓滿法身,這是《金剛經》上所講的諸佛如來,這些人修福,對於修福從未間斷。不但菩薩修福,佛修福,釋迦牟尼佛修福,阿彌陀佛修福,沒有一尊佛不修福。佛已經福慧二足尊,福慧都圓滿,他還要修福嗎?他還修福。我們要不要修福?那不修福行嗎?佛在果地上還要修福,可見得修福是菩薩事業裡面第一樁大事。修福就是修布施波羅蜜,普賢菩薩廣修供養是修福。但是要緊的是修福可不能享受,可不能享福,可不能著相。為什麼?享福一定著相,著相才會享福,不能著相,著相就錯了。
【又不可聞不廢修福而又生貪著也】
貪是煩惱的根源,無量無邊的煩惱、生死,乃至於六道輪迴,從哪裡來的?從貪心裡面生出來的。所以貪是根本,六道輪迴的根本,一切罪業的根本。修福就怕你有貪心,所以教你不受不著,不受不著斷貪煩惱,可以說你無始劫來所有的煩惱從根拔除了。自古以來,無論在家、出家的真正修行人,表現給我們看的,都是修苦行,他不享福。出家人修苦行的很多,在家人修行的,只要諸位稍稍留意,他的物質生活總是比一般人要降一等,甚至於降好幾等。
我們在歷史上看到的,唐朝的
【此中,借布施福德,顯成不受者之為得無我忍。】
在修布施裡面,他能夠修福不享福,修福不執著,成就了忍辱波羅蜜,他能忍!能忍才會有進步,才有精進波羅蜜,後面才有禪定,才有般若智慧,這才像個菩薩,福慧才能成就。
【又借無我功勝,結束前文所言菩薩應通達無我法之義。此節不過引一布施多福,以為下文不受作張本耳。】
主要意思是後面一段,這一段是先說這個菩薩以滿恆河沙數世界的七寶布施,舉一個例子:修福,諸佛如來菩薩都修福。我們再看底下一段:
經【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
這是兩個比較,前面這位菩薩是以滿恆河沙等世界七寶布施;後面這個菩薩,『若復有人』,這個人是『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就像
【一切法無我】
剛才也說過了,這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你要是真正明瞭通達,那就是法身大士,不是普通人;就是《金剛經》上所講的諸佛如來,那你也有分。
【一部百法明門論所云】
《百法明門論》是天親菩薩作的,法相唯識宗的經典,也是法相唯識的綱要,也可以說是法相唯識的概論。它的文字不多,是天親菩薩依據彌勒菩薩的《瑜伽師地論》,這是法相宗的一部大論,根本的論典。《瑜伽師地論》,彌勒菩薩將世出世間一切法歸納為六百六十大類。天親菩薩看這部大論對於初學的人有困難,因為他說得太多、太繁瑣,不是初學的人能夠接受,所以將六百六十法再歸納,歸納為一百法,便利於初學,稱之為《百法明門》。百就是,這一百法,諸位要曉得,展開來就是無量無邊的世出世間法,把它歸納為一百大類。明是智慧,門是門徑,這個題目的意思,你可以從這一百法裡面找到一個開悟的門徑,從這個門你就可以開悟。這是相宗入門的教科書。這部論的內容是什麼?就是說明一切法無我,將一切法歸納為百法,歸納為一百大類,然後再給我們說明無我。兩種無我:人無我、法無我;一切法無我。下面這個表解就列得很清楚。這一百法又分為五大類:
【心法八】
我們常講八識,八識是屬於心法,八大類。
【心所有法有五十一類】
心所有法就是心法的作用,從它的作用上分為五十一類。
【色法十一】
色法是我們今天所講的物質現象、物理現象,都包含在色法裡面。心是精神的一部分,色是物質的一部分。還有一類:
【不相應行法】
它有這些事,但是這些事它不是心也不是物,但是它也離不開心物,離開心物,這個法就不存在,可是它確確實實不屬於心,也不屬於色法,所以單獨給它立個名叫不相應行法,有二十四。這四大類都叫做「有為法」,《金剛經》末後有一首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要懂得有為法是說的什麼,就是講心法、心所有法、色法、不相應行法,統統叫有為法。什麼叫有為?有生有滅,剎那生滅,有生有滅。合起來這是九十四。後面還有一大類叫做:
【無為法】
無為法有六類。無為法是什麼?沒有生滅。像虛空,虛空我們沒有看過它生滅,所以虛空就列在無為法裡面;真如本性沒有生滅,所以真如也列在無為法裡面。合起來,九十四加六就是百法,把一切法分為一百大類。然後歸結到無我。
【人無我】
你看看,人不外乎色、心跟不相應,《金剛經》上講得很好,「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人當然無我。
【人無我,法也無我。】
心法、心所法、色法、不相應行法都是屬於生滅法,從這個地方得到一個結論:一切法無我。因為無我,所以你不應該受,你受就錯了,不但你享受錯了,你執著也錯了,不可以執著。我們看底下一段,還是解釋這個問題。
【此菩薩之大作布施福德而不受,所以稱其得成於忍。】
忍,他心是定的,只知道修福修得很快樂,修得很自在,不受福德,不受。我們常講,隨緣而不攀緣,執著跟享受是攀緣,離開,心裡面沒有這個念頭,沒有這個意念,一切隨緣,隨緣就自在了。隨緣裡面沒有執著,沒有貪受的念頭,所以他得成於忍。
【經旨並非不重視福德,惟當不著不受而已。亦實趨重於得忍。】
經意的宗旨,我們要清楚,不是說不重視修福,那你就錯了。諸佛菩薩沒有不修福的,六度裡面第一個就是布施,哪有不修福的?普賢菩薩十大願王,一開頭「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你看前三條都是修福,怎麼不修福?《般若經》裡頭佛教導我們,修福不可以執著,不能著相。為什麼?你著相,你四相具足,你所修的福就變成六道輪迴裡面有漏的福報,這就搞錯了。如果你要享受、要享福,也是六道裡面的有漏福報,不是如來果地上的福慧二足尊,與那個不相干,沒交涉了,這是我們要懂得。除這個意思之外,也非常重視得成於忍,這個很重要。忍是修行成敗的關鍵,能忍就成功,不能忍就不能成就。成就與不成就,《金剛經》的標準是以「見性」定做標準;也就是說你能夠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是《金剛經》上所說的菩薩,以這個為標準。忍是關鍵!六度裡面說,你能夠得成於忍,後面才有精進、禪定、般若,你才有成就;如果沒有忍,你就不能成就,你所修的福在三界六道裡面享受,你修的福不會是空的,一定會得福報。
【一切法不外境、行、果。】
前面我們是用《百法明門》來解釋一切法無我,法相宗說的。相宗以外的經論,像《華嚴》、《法華》、《楞嚴》這些大經,也都講一切法,但是不像法相宗的分法,法相是彌勒菩薩分析的,他分得非常微細,其他經典沒有這麼詳細。這是一般大乘經上所說的,一切法不外境、行、果,把它分為三大類。
【境是境界,五蘊、六根、六塵,這都是屬於境。行,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十大願王。】
我們淨宗學會的同修,在行門裡面我們就訂這個五科,這是我們在日常生活行持當中的守則,我們要遵守的原則。
【果,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乃至無上菩提。】
這是果,這是大乘法。特地從初住說起,與《金剛經》的教義相吻合,初住的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是真實的果報,大乘裡面常常用這個方法來分。
【無我,謂一切染淨諸法,緣生體空。】
染法是六道,淨法是四聖,染淨包含了十法界,諸位要曉得,十法界裡面的佛,還不到初住菩薩,我們這是圓教,圓教初住菩薩破得一品無明、證得一分法身,他住在哪裡?他住一真法界,不是十法界,諸位要曉得。十法界有沒有佛?有,藏教的佛,通教的佛,他們沒有破無明,沒有證法身。天台家講藏通別圓,藏佛跟通佛是十法界裡面的佛,別教、圓教,那是一真法界了。所以染淨,染是六凡,淨是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都是因緣生法,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我在哪裡?當然無我,無我是事實。我們今天的大病,就是堅固的執著有個我,這是大病,這個事情真的是麻煩大了。念念當中有我,還有我所,我所有的,叫我所。我所有的是些什麼東西?老實話,不外乎貪瞋痴慢。我貪、我瞋、我痴、我慢,總不外乎這些東西。一天到晚在造罪業,天天幹這個事情,念佛不能往生。念佛往生的條件,心淨則佛土淨。你要把我、我所放下,你的心就清淨,這樣念佛才能往生;我、我所不放下,不能往生,念佛都不能往生。所以要知道,十法界緣生體空。
【故一切法中本無有我】
佛教給我們無我,正確的,沒講錯!佛絲毫沒有勉強我們,因為本來無我,你偏偏執著有個我,「我」是什麼?「我」也是不相應行法。
【當知所謂我者】
這說明什麼是我?我是什麼?
【即眾生無明不覺】
這個「我」的念頭、「我」的執著,從哪裡來的?從無明裡頭來的,從不覺,不覺就是迷。無明,我們說個粗的話,就是糊裡糊塗,糊裡糊塗、迷惑顛倒裡面去建立一個「我」。你要是曉得這個事實真相,「我」是什麼?我是無明,我是迷惑顛倒。
【於一切法中妄生,妄就是妄想,不是事實,生起了分別執著之見是也,這個就叫我。】
《金剛經》上前面我們念過:「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三心不可得,問你:「我在哪裡?」你要是真正體會到三心不可得,我就沒有了;我沒有了,就恭喜你,你成菩薩,你是法身大士。為什麼?你證無我法,這是法身大士。
【而一切法性,本來空寂,那有此物,因其本無,故當除之也。】
本來沒有個我,「我」且沒有,哪來的「我所」?所以要知道,我們今天種種苦難,你為什麼這麼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佛經上講的八苦交煎。你為什麼這麼苦?就是你迷惑顛倒妄想當中生了一個我,你才受這麼多苦難。如果你要是覺悟,本來沒有我,事實上也沒有我,無論在哪一法裡面找都找不到,你就解脫了,你就自在了,你就永遠脫離輪迴。就像觀世音菩薩在《心經》裡面所說的,「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樁事情,由於我們迷得太久、迷得太深,佛在經上這樣明顯的為我們開示,我們聽了也點頭,也能接受,但是境界轉不過來。轉不過來是習氣太深,轉不過來,要轉,不轉不行。初學的時候勉強的轉,用什麼方法?布施。布施就是放下,布施就是捨,從容易的地方先做起。譬如先捨身外之物,身外之物我不貪,我不據為己有;「我所」,先把我所有的捨掉,先捨我所,然後進一步「我」也放下;我也沒有了,那就成功了。所以這是兩個大的階段,要知道怎樣去做。
【此二句,上句是解,下句是行。合而觀之,是明此菩薩解行成就。】
知一切法無我,是解,得成於忍是行,這一小段經文合起來看,說明這個菩薩解行成就了。
【又上句知是慧,下句忍是定。合之,便是定慧均等。因定慧均等,解行成就。所以所得功德勝前菩薩。】
前面那個菩薩是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這個菩薩的功德超過前面,前面是在事相上的布施,這個菩薩明心見性,那是那個菩薩不能夠跟他相比的。
【忍字,安安不遷。】
不遷就是不動的意思,用現代的話來說,不為外面一切環境所誘惑,所以它是定的。兩個安,意思是說心安,身也安,身心都不受外境的誘惑,這叫忍。必須功夫做到得成於忍,這叫真功夫。我們常說,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五欲是財色名食睡,六塵是色聲香味觸法,在你面前你還動不動心?如果還會動心,沒用!你沒有得到忍。這些東西在面前,如如不動,《金剛經》後面我們還沒念到,「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就是此地「得成於忍」。得成於忍是什麼樣子?外不著相,內不動心,這是得成於忍。得成於忍就是你定慧均等,定慧均等就破無明。無明煩惱為什麼破不了?定慧不均等。定慧均等就破無明,破一品無明你就證一分法身。所以這個功德不是前面大千世界七寶布施所能夠相比的。
【方為真實通達,真是菩薩耳。】
真菩薩,《金剛經》前面有標準,四相離了,四見離了,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全都沒有了。我們也很想破四相、斷四見,怎麼修法?這裡好!教給你,你只要得成於忍,四相就破了,四見就斷了。得成於忍怎麼個修法?你一定要深深的明瞭,一切法無我,你要真正通達這個事實真相,真正通達一切法無我,你才能放得下。通達一切法無我就是看破;你看不破,你怎麼會放得下?必須看破之後,你才真能放下,你才成功。真正放下,那就是外不著相,不取於相;內不動心,如如不動,這是法身大士。所以這是真實通達,真的菩薩,《金剛經》的標準,真菩薩。
【須知解固居行之先】
清涼大師的四分:信解行證,解在行之先。
【然非如法實行,確有經驗,何能深解。】
這就說明,解跟行是相輔相成,你能夠解得一分,你要不能做到一分,你那個解就不會進步。所以你一定要做到,你做到了,你那個解會進步,又提升了一分,然後你的行也跟著進步。解幫助行,行幫助解,解行是相輔相成的。到底哪一個在先,哪一個在後?不一定。但是最初一定是解在先,行在後;真正起修,不一定哪個先哪個後。所以你真正行,行當中有了經驗,有了體會,你的解就更深入、更圓滿。
【前云,行由解出,解因行成。】
能夠達到圓解,是要真實修行功夫所成就的,你沒有真實修行的功夫,你的解就不能夠深,不能夠圓,深解圓解一定要有真實修行的功夫。從這兩句話,「行由解出,解因行成」,顯示出它是相輔相成的。
【即通達之真詮】
真詮是真理,我們講的通達世出世間一切法;你一定要這樣的修法,你才真正能通達。
【如是通達,乃得成忍耳。】
得成忍也不是容易,得成於忍是要解行功夫圓滿,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心裡面若無其事,毫不勉強,真的放下。請看經文:
經【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
這是這一個小段的結語,結論。
【此節,正是開示學人,功夫必須做到如此,方能無我。故須釋明成忍之所以然。】
把得成於忍所以然的道理,要細細的說明,說明的原因就是要效法菩薩,為什麼不受福德,修福德不受福德,歸結到最後,就是教我們契入無我法,契入無我法那就是證果。
【凡是菩薩,因其修福不受,方於無我成忍。】
這一句很重要。凡是菩薩沒有例外的,從圓教初住一直到等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沒有一個是例外的,每一位都是修福不享福。如果享福,他就不能夠得成於忍;因為他修福不享福,所以他得成於忍。因為他得成於忍,所以能夠在六道十界應化度生,像《普門品》裡面所說的,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示現什麼身。我們世間的人求佛菩薩,佛菩薩一定化身在人間,畜生道裡面求佛菩薩,佛菩薩要示現畜生身,餓鬼道裡面求佛菩薩,佛菩薩要示現餓鬼身。六道三途苦!唯有菩薩得成於忍,他才不在乎,他不享福,他要享福不會到六道裡頭來,六道裡面太苦了!這就是說明他不受福德,在六道裡面度化一切眾生,修福!所以,不能得成於忍,怎麼能做得到?
【因不受故,所作福德盡成無漏之功德。】
這經文上講的,他的功德超過前面的菩薩,為什麼?他不受,不受,福德變成功德;如果受的話,功德就變成福德,功德沒有了。功德跟福德不一樣,福德不能明心見性,功德可以明心見性,可以見性成佛。下面再把受的定義,做一個簡單扼要的解釋,什麼叫受?
【心有其境,名之曰受。】
你心裡面沒有放下,諸位要知道,事上放下了,可是心裡還掛念著,你還是在受;可見得這個受的意思,必須心裡頭沒有掛礙,沒有牽掛,真的捨乾淨了。
【今曰不受,正明其心空無境也。】
他的心恢復到本性,真心本性裡面沒有一物,《六祖壇經》裡頭講得很好,「本來無一物」。如果有一物,你還在受,你沒有做到不受。不受就是本來無一物,心裡面乾乾淨淨,一絲毫牽掛都沒有,古德常講一絲不掛,用這個來形容心裡面乾乾淨淨,沒有絲毫的牽掛,這個才叫不受。由此可知,不受不是在事相上講的,相沒有妨礙,事事無礙。什麼東西有礙?心裡頭有礙。心裡面真放下了,事上就無所謂,才真正能做到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可見得普賢菩薩這兩願,如果沒有得成於忍,做不到!一定要先得成於忍,恆順、隨喜才可以做得到。
經【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
佛講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修福不受福德,須菩提哪裡不知道?明知故問,代我們問的,為什麼菩薩修福不受福德?
【問意要在令大眾徹底明瞭,皆能達於不受之地。】
須菩提問這一句話的意思在此地。
【知此問重要,當於下節開示,加意體會也。】
這一問的確很重要。為什麼?我們如果真正明瞭它的道理,明瞭它的事實真相,我們才肯發心學習。菩薩是我們的榜樣,我們要向他學習。所以理跟事不能不清楚、不能不明白。下面世尊要為我們開示,這些開示非常重要。字字句句不但含義深廣,在修學,實在講修學就是生活,在生活上顯示出來的是大用無方,所以我們應當要特別留意。
經【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佛把這個道理說出來了,說明為什麼不執著。
【初句言作福德,使知雖不受而應作。】
菩薩絕對不是說不修福,可以說從無間斷的修福。我們世間人貪圖福報,有的時候修福還會間斷。菩薩不貪圖福報,修福從來沒有間斷,為什麼?那是性德,真的是開發自性。
【不可因不受之言,誤會修福可緩。】
那就錯了。
【當知作福德,即是修六度,是從大悲心出。諸佛如來,以大悲心為體。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云何可緩乎。】
這就是說明,菩薩修福非常積極,特別是《華嚴經》上的普賢菩薩十大願王,願願在結論的時候都告訴我們無有疲厭,從來沒有休息,沒有感覺到疲倦,沒有感覺得厭惡,認真努力不斷的在修。什麼是修福?六度就是修福,十願就是修福,我們淨宗學會訂的五個科目都是修福,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十大願王。絕對沒有說修福可以緩一緩,修慧要緊,殊不知慧在福中。修福不著相就是修慧,修福不受福德就是修慧,可見得福跟慧是分不開的。如果修福著相,那就有福沒有慧,修福要是享福,有福沒有慧。只要不著相、不享福,慧在其中,真的教你開智慧。底下說得好,完全是《華嚴經》的教義,作福德就是修六度,這是從大悲心出。為什麼不享福他會去修福?在一般人講,我既然不享福,我福也不要修了,這是正理,很合乎邏輯。菩薩為什麼這麼傻?我們要是用邏輯來看菩薩,菩薩都很傻,不享福,修福,修了福讓別人去享福,這不是傻瓜嗎?這個裡面的意思就非常深,他有大悲心,大慈大悲這個力量在推動他。世間人天天工作,勤苦的在修福,什麼力量推動他?名利在推動他,執著享受在推動他。因為他有享受,所以他肯做。菩薩不享受,他為什麼肯做?大慈悲的力量。
「諸佛如來,以大悲心為體。」我們佛門裡面常講:慈悲為本,方便為門。這是佛法,佛法的根本是大慈大悲。諸佛菩薩怎麼證果的?怎麼修成的?就是大慈大悲。大慈大悲是以清淨心、平等心,無條件的關懷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這是大慈大悲。這裡面有條件,那就不行!如果你執著有受,這就是有條件的,你的心不清淨、不平等,那大悲心就失掉了。所以成佛、證果,大悲心為體。
大悲心從哪裡來的?因於眾生。離開眾生,你這個大悲心從哪裡發?引不起來。雖然大悲心是性德,如果沒有緣,它生不起來。緣是什麼?緣是一切眾生,特別是一些苦難的眾生。苦難不僅僅限於物質生活的貧乏,物質生活貧乏是苦。物質生活非常富裕,苦不苦?壽命到了還要搞六道三途,這都是苦難眾生。換句話說,沒有覺悟,依舊迷惑顛倒,都是苦難的眾生。所我們不要看錯了,有些物質生活非常艱苦的人,我們看到他好可憐。沒錯!他現在生活是可憐,他來生,來生不一定墮三途,來生可能得人身、生天去享福去了,他這一生是他受的果報。他受這個苦難當中,他造的業少,他妄想少,每天生活已經自顧不暇,還想什麼?我們一般凡夫看不出來。富貴人家一天到晚胡思亂想,造作罪業。所以天道很公平,富貴人來生貧賤墮三途,貧賤苦難的人來生富貴、生天,所以風水輪流轉。老天爺很公平,不會說你苦,生生世世的苦;你享福,生生世世享福,沒這個道理。你仔細一觀察,你才曉得每一個人造的業報不一樣,苦樂不相同,但是迷惑顛倒是相同的。佛菩薩大慈大悲幫助眾生破迷開悟。一切苦難都是從迷惑顛倒裡面生的,唯有迷破了,你才能得到真正的樂。真正的樂一定是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你才是得的真樂。菩薩幫助眾生,是幫助這個。所以對於六道眾生、十法界的聖賢,所示現的都是修福不著不受,這個意思深!
因大悲生菩提心,菩提心是覺心,真正覺悟,徹底覺悟,圓滿的覺悟。這個覺悟的心,決定是不著不受,才覺悟!在家、出家的,自古至今我們肉眼凡夫不認識,只看到修行很不錯的善知識,我們不曉得他是不是佛菩薩再來的,我們沒有這個能力,看不出來!但是從理上講,佛菩薩應化在這個世間,示現給我們做榜樣,那個數量也很多很多,男女老少、各行各業,決定是有,示現給我們看的,只是我們不認識而已,但是在佛法上,像這個經上所講的,解行相應,行解愈深,能夠觀察得出來。從這個地方才能生起真正覺悟的心,這是諸位必須要知道的。一有執著,一有受的念頭,我們馬上就迷了。諸佛菩薩確實他已經不迷了,為什麼還要做這個示現?這就是大慈大悲,給我們做一個樣子。
以近代的善知識來說,虛雲老和尚、印光大師,這是兩位出家人,他們作福德沒間斷過,但是他們不執著,他們不受福德。虛老和尚我們不曉得他的究竟,印光大師是西方極樂世界大勢至菩薩應化來的,大慈大悲做給我們看的。居士當中,夏蓮
請掀開經本二百四十三面,從註解第二條看起。
【若為求福德,以修六度,是名貪著。則是自利,而非利生。非大悲心,非無上菩提。故不應也。】
這是說明佛教菩薩為什麼不能夠受福德、不能夠執著福德的原因。如果菩薩不修福德,那菩薩就不度眾生,不能度眾生。如果修福還附帶著有條件,那就著了相,像前面所說的四相具足,貪瞋痴慢沒有斷除,那是凡夫不是菩薩。因此佛叫菩薩修福德,而不著福德相,同時決定不能夠享受福德,有貪圖享受的念頭就錯了,這個地方就講得很清楚。凡夫如果要是說修福沒有果報,他決定不幹,這是凡夫跟菩薩不相同的地方;凡夫只看到眼前的福報,種善因,得善果,他一定要希求善果。菩薩這一句話適應不適應?給諸位說,更適應,不但適應,圓滿的適應。我們曉得善果,最大的善果、最圓滿的善果是什麼?是明心見性,這是究竟圓滿的善果。由此可知,如果我們貪圖世間五欲六塵的小善果、小果報,這就把我們究竟圓滿的善果障礙掉,不能夠得到,不能夠現前,這個損失實在講是太大太大。
由此可知,還是菩薩的眼光深遠,他們的眼光大,看得遠、看得真,佛的教誡沒有錯誤。這一段話我們要常常把它放在心上,時時刻刻警惕自己,為什麼?因為我們是凡夫,無量劫來我們的煩惱習氣非常深重,一不小心就犯了錯誤。犯了什麼錯?又搞自利,這個錯誤很容易犯,不要認為小錯誤沒有大關係,你要是這個想法你就錯了,這個小錯誤有大障礙。近一點講,障礙你不能出離輪迴,障礙你不能念佛往生;從遠大的地方看,障礙你明心見性,障礙你見性成佛,可見得這不是小障礙。什麼叫自利?什麼叫利生?利生當中決定要把自利的念頭斷掉,自利的行為斷掉,這裡面就真正得到自利。諸位要曉得,沒有自利的心,沒有自利的行為,才是真正的自利,利他就是自利。如果有絲毫自利的念頭在,自利不能利他,不能利他。必須真正利他才能夠自利,你的大悲心、大菩提心才能夠發得出來。菩提心一發,就是發心住的菩薩,發心住是圓教初住,可見得菩提心不發則已,一發不但是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這一段我們也就很明顯的體會到,是排除我們發大慈悲心、發大菩提心的障礙;要曉得這個心發不出來,到底是什麼原因、什麼東西把它障礙住?現在把這個障礙找出來,原因找出來,只要能夠把原因跟障礙消除,大慈悲心、大菩提心自然就發出來。
【作福德,不著空也,大悲也。】
這是修福。修福,我們在講席裡面,很具體的說出修三福、修六和、修三學、六度、十大願王。這就像蓋大樓一樣,從地基一直蓋到最高的頂層,實實在在不可思議。這是不著空,這是利益一切眾生,大慈悲心。
【不貪著,不著有。】
可見得佛所教給我們的,確確實實是空有兩邊不住,這是智慧。般若智慧怎麼修法?就是在修福當中不著相,《金剛經》上教給我們「離相離念而修福德」,這就是般若波羅蜜,這就是福慧雙修。福裡面有慧,慧裡面有福,也就,是
【悲智具足,空有不著,這也叫中道。】
可是諸位同修心裡面不要印上一個中道,心裡頭要是印上一個中道,你就又錯了。「是名中道」,佛不得已給我們起個名字這叫中道,中道也不能著。「即是應無所住,行於布施。」前面佛在經上講得很多,也講得很詳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無所住而行布施,就是這樣一個修學法。
【不著功醇】
醇,我們一般講功夫深、功夫到家,已經能夠做到自自然然,不起心動念,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自然而然不起心動念,功夫醇這就是真的不受,決定不會落印象。阿賴耶裡面落印象,那是受,你受了;要做到不落印象。古人常常用鏡子來做比喻,我們每天都會照鏡子,早晨起來洗臉要照鏡子,晚上睡覺之前也會照照鏡子。古大德教給我們,我們用心要像鏡子一樣,鏡子你照的時候清清楚楚,現的相很明顯,它不著相;不但我們離開的時候,鏡子裡頭沒有這個相,你們想想看,正在照的時候,這鏡子裡頭何嘗有相?常常用這個觀想,會開智慧。我們用心要學鏡子一樣,不但離開的時候沒有相,正在照的時候也不著相。絕不可以像照相機的底片一樣,一照裡面相馬上就印上去,那就叫受。不受,鏡子不受,照相機的底片受,諸位從這個地方去體會。
【故不受亦是一切不受】
世間五欲六塵不受,佛法受不受?佛法也不受。佛在經上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佛法也不受。無上正等正覺受不受?我們這個經讀到此地,佛告訴我們這也不能受,真的是一切不受。
【一切不受是平等法界】
平等法界就是心性顯露出來。
【本來一切法無我】
平等法界就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裡面沒有我這個念頭,有這個念頭就是受,這個念頭沒有了。會用功的人,古人所講的聰明伶俐漢,這個意思就是我們常講的上根利智,經上常講上根利智,宗門裡頭說聰明伶俐漢,他就從日常生活當中下手,用真功夫,從根本修。從根本修就是修清淨心,修清淨心就是一切不受,用這種功夫。在日常生活當中、工作當中、待人接物當中,用心像鏡子一樣,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切事情做得非常圓滿,心裡頭乾乾淨淨、一塵不染,這是上上乘功夫,這不是普通功夫,這是法身大士所修的。所以上根利智的人,就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他就能做到。這個道理、事修我們要明瞭,我們也要認真的學習。如果你會了,受用無窮,一切不受的受用,那是真實的享受,在佛門裡面稱為三昧,三昧翻成中國意思是正受,那是真正的享受。一切不受才是真正的享受,才叫做正受。別人生活在十法界裡,生活在六道輪迴裡,你用這種功夫得力,你是生活在一真法界裡,你生活在平等法界裡,你生活在清淨法界裡,那怎麼會一樣?自然不一樣。
【如是知,如是行。】
知就是覺悟,要像這樣的覺悟,要像這樣的修行。
【便是廣修一切法,而行所無事。】
廣修一切法,換句話說,生活還是照常生活,工作還是照常工作,跟過去沒有減少一點點,沒減少!只會增加不會減少,為什麼會增加?菩薩要精進。精進就是工作量要增加,不會減少。這就是廣修一切法。一切法,前面說過,一般講的境行果,相宗裡面講的「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一切法!一法裡面就是一切法,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雖修,因為他一切不受,所以若無其事,行無所事。因為若無其事,所以他不疲不厭,不像一般人做工作,做久了就厭倦,世間人常講幹一行怨一行,他初幹的時候還有興趣,幹了幾年,老幹這個事情,那就埋怨、就討厭。菩薩幹事情不會埋怨,愈幹愈歡喜,為什麼?因為他一切不受,純為利生,沒有利己,利己就受,沒有利己,純為利生,這個非常非常要緊。
【久久功醇】
時間久了,功夫醇了,功夫醇我們一般講功夫到家,《般若經》上講的波羅蜜,波羅蜜就是功夫到家,就是功醇的意思。
【則心若虛空】
這是境界,好境界現前,心不但清淨,一切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捨掉,虛空沒有界限、沒有污染,真心現前。有分別、有妄想、有執著,諸位要知道那是妄心。我們學佛的人,不學佛的人就不談了,我們學佛的人什麼時候真心現前,自己知道,這個不必請教別人,什麼時候到心若虛空的時候,真心現前了。再看底下這一句:
【雖一切法熾然行之,不厭不倦。】
一切法,實在講就是指我們日常生活,生活很繁瑣,工作、應酬這裡面顯示出一切法。熾然行之,很繁瑣的事情、拉雜事情一天到晚不中斷,一年到頭,一生一世,這常說的,沒完沒了,可是菩薩行不厭不倦,不厭不倦是普賢菩薩,行行願願都是無有疲厭。
【而相忘於無何有,是之謂不受。】
註解裡頭把不受的意思,不受的形相,到此地真的為我們說得很透徹、很明瞭。如果不說得這麼詳細、這麼透徹,我們把經文含糊籠統念過去,如何能得受用?這個經義如果我們真的明瞭、真的透徹,這一生受用無窮,我們現前就得大自在,現前就得真正的解脫。工作、生活依舊是積極,絕對沒有顯示消極的狀態,沒有!生活得更勤儉,生活得更歡喜,生活得更活潑,這是在生活上表現的積極。工作更認真、更努力、更勤奮,大乘佛法哪有消極?這樣的經典,這樣的經教,給諸位說,實在是希有難逢,不容易聽得到。聽明白就要幹,我們才不辜負釋迦牟尼佛,不辜負祖祖相傳的教誨。當中這一句話好,「相忘於無何有」,在生活當中,在工作當中,在應酬當中,剛才說了,作而無作,無作而作,那你就快樂,你就會不疲不厭。「作而無作,無作而作」就是相忘,相忘於無何有。
【一心清淨,一塵不染。】
這是效果,這是成就。
【自然而非強制】
這是自然的,沒有一絲毫勉強在裡面;我一定要這樣做,佛教這樣做,我不做不行,這還有點勉強。有一點勉強好不好?不錯了,你的功沒有醇,但是這個功要繼續不斷用下去。我們現在是凡夫,是要勉強一點,前面說過,久久功醇;現在不勉強不行,做不到,一定要勉強自己。而且凡是用功的過來人都很清楚,要常常責備自己、勉勵自己才行。為什麼?在生活當中,一天到晚老毛病、老習氣常常犯,說不受又受了,常常犯。常常犯,常常知道自己犯,給諸位說,這就是覺悟;常常犯,自己習慣成自然,不以為是過失,這個人叫迷惑顛倒,他不覺。能夠知道自己常常老毛病犯了,常常怎麼又受了?怎麼又會起心動念,又有分別執著?不要等現行,不要等造作,念頭一生馬上就覺悟。業障習氣重,一覺,妄念它就息掉,就不會繼續增長,這叫做用功。
我們念佛人,在妄念起來的時候,阿彌陀佛,把念頭馬上轉成阿彌陀佛,恢復到自己的心地清淨無染,念佛人用這個方法,這個方法很好、很殊勝。念佛功夫如何能得力,如何能夠在短短期間證得念佛三昧?今天經文講到這個地方,大家一直聽下來的,我跟你講念佛三昧好講,平常念佛三昧不好講。用念佛這個方法,念到一切法不受,念到心地清淨無染,那就叫做念佛三昧。念佛三昧功夫要再深了,那就叫一心不亂。功夫的淺深,完全在不受,在不執著、不受。不執著,一切都能不執著,都能放下,這是事一心不亂;到一切法都不受,是理一心不亂,那個境界高。
【恆是而非偶然】
後頭兩句話好,自然不勉強,沒有一絲毫勉強,自自然然不執著,自自然然不受,永恆的不受,不是暫時的。我來打個佛七,我這七天不受,離開佛七場所又受了,那個沒用處。所以它不是短時期的,永恆的你就得一心不亂。
【悲智足,定慧等。】
足就是圓滿的意思,大慈悲跟大智慧圓滿,滿足了。定慧均等,定慧等就破無明,定慧不等不能破無明;或者是定多慧少、慧多定少,都沒有辦法,都不能夠破無明,不能證法身;破無明、證法身一定要定慧等。他為什麼會等?諸位仔細想想,因為他是平等修,所以他容易等。我們一般人是修慧他就不修福,修福他就不修慧,所以他的福慧不等。你看有一些人在佛門裡面很擁護,出錢出力,但是聽經從來沒有看到過,他就是修福不修慧。有的人比較清苦,你叫他出點錢,他沒錢、沒有能力,講經他天天都來,他修慧沒修福。一個是修福不修慧,這個明心見性很困難,這不是等。我們今天在《金剛經》學會什麼叫等,這個很了不起。在日常生活當中能夠一切不分別、不執著,就等了;你有分別執著,你就不平不等。所以修慧原來就是修福,修福原來就是修慧,福慧是一次修的,不是兩次修的,兩次修的就不等,一次修的當然等。諸位聽了金剛般若,要是這一點沒有聽懂,沒有學會,那你一部《金剛經》叫白聽。你會用這個功夫,你的成就是金剛三昧,在念佛人是念佛三昧。你用這個理論來修,修成功之後叫金剛般若三昧。
【無以名之,名曰得成於忍。】
這種境界,這境界沒名字,如何來顯示這個境界?我們現在說,如何與人溝通,來說明這個境界?那先要講個名詞,不得已,實在不得已,叫它做得成於忍。得成於忍也不能執著,這是不得已給它起了個假名。名固然沒有離實,所以實至名歸,名實一如。通達沒有問題,不通達又怕在這裡面生起妄想分別執著,那就錯了,這是《般若經》難講之處、難懂之處。
我們再看下面這一大段,明諸法空相結成法不生。這段文很深、很難體會,所以在講經文之前,又不能不囉嗦,先把這一段經文的大意做一個介紹,然後讀經文就比較容易,這是我們在後半段,往往看到有很深的,意義非常深廣的經文,都在經文前面要細細的來介紹。
【向後經文(從這往後),正是點滴歸源之處。】
源頭就是真心、就是本性。點滴歸源之處就是佛法裡一般所說返本還源、消歸自性;我們如何能夠回歸到自性,懂得回歸自性,那就是諸佛如來,菩薩以下都做不到。這個地方我們講的諸佛如來,諸位一定要記住,諸佛如來的名號,是從圓教初住菩薩起,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他才能夠點滴歸源;換句話說,點點滴滴他都能夠跟自性、跟真心相應。像世尊在本經一開端,為我們示現的著衣持缽,他都能夠跟自性相應;沒有見性的菩薩做不到。他為什麼做不到?沒有見性的菩薩,他有受,這是剛剛講過,他在一切法裡面有受,他不是不受;見了性才不受,不受就見性。受,這個享受、接受,受有多寡不同,菩薩、阿羅漢、辟支佛他們受比我們輕,比我們少,我們這個受非常的重,非常的繁多,就是樣樣都放不下。阿羅漢他已經把三界六道放下,三界六道這裡面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他不受;但是他還有受,還有放不下的,是什麼?涅槃他受。前面佛教給我們,不住涅槃、不住生死,他生死不受,涅槃他受,這就不行。唯獨明心見性的菩薩,涅槃也不受,生死、涅槃兩邊都不受,這叫法身大士,《金剛經》上所稱的諸佛如來都是講法身大士。他們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沒有一念不歸源,沒有一行不回歸自性,這叫法身大士,這叫諸佛如來,跟經上講的諸法如義、不一不異、無實無虛完全相應,這就是點滴歸源之處。
「故其所含之義」,底下經文裡面字字句句的含義,「甚廣、甚深、甚細」,字字句句的境界無限的深廣,也是無限的微細。「必先加以說明」,這個在沒有讀經文之前必須要說明,然後我們入了經文才能體會。
【上來所說,千言萬語,一言以蔽之曰,無住而已。】
上來,如果從近處講,就是這部《金剛經》從開端說到此地;從廣處講,釋迦牟尼佛二十二年所講的般若,從開端講到此地,真的是千言萬語。世尊二十二年所說的六百卷《大般若經》,講的是什麼?給諸位說,兩個字「無住」而已。前面我們講不受,不受就是無住,無住就是不受,二十二年就講這個。為什麼用這麼長的時間,說了這麼多的話?就是因為你不肯不受,你一定要受,才勞累世尊這麼辛苦,苦口婆心、千言萬語,一定要把事實真相說清楚:能受、所受俱不可得。你真正明白能受、所受統統不可得,當體即空,你自然肯不受、肯放下。
【當知欲不住相,必須其心不取。不取,正為破我。】
我就是我執。不住相,本經所說「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四大類就包含世出世間一切法相,一切法相總不出這四大類。我們要想離四相,要想不住四相,就是不住一切相,必須其心不取。取是攀緣的意思,心稍稍有一點攀緣,不行!學佛的人,我們一般看很不錯、很有修行,世法不攀緣,佛法還攀緣,有些人在想要怎麼蓋一個道場,有的人在想我們如何去印經流通,做卡帶、CD去流通,這不行!心裡頭有住,都不乾淨。所以
如果打著般若的旗號,裝模作樣、欺騙眾生,將來的果報在阿鼻地獄,這個真的是很清楚、很明白。明眼人對這個世間大富大貴決定不羨慕。為什麼?看得很清楚,往前走沒幾步就是天堂、地獄的叉路口,你看他往哪裡去?我說沒幾步,就是沒有幾年,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大富大貴的人不知道修真實的福報,這一生享福的時候造作罪業,他迷惑顛倒,他並不知道他造的是罪業,他以為他對社會、對國家、對人類有很大的貢獻,他沒有智慧,有真正智慧的人不一樣。所以天堂、地獄叉路口就在眼前,自己知道走哪一條道路,前途無限的光明,他怎麼不自在、他怎麼不開悟?所以學佛頂要緊的是不攀緣,這一點非常重要。
個人的一生自然有因果,我們這個道場,最近這幾個月來,《了凡四訓》印了好幾萬冊,大家細細去讀讀,那不就明瞭了嗎?「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你還愁什麼?還要想到明天的生活、明年的生活,我下半輩子的生活,你想那麼多幹什麼?你打妄想!了凡先生真的搞清楚、搞明白,從此以後什麼都不想,他心定,他並沒有開悟。他是明瞭人的一生是被命運注定,他明白這個道理,知道這個事實,不再打妄想了。我們連這點功夫都沒有,一天到晚還在胡思亂想,還在患得患失,不如了凡先生。學了佛之後,應該怎麼樣?把我們一生生活上的問題,統統交給佛菩薩,由佛菩薩來支配,由佛菩薩來管理,不要再操這個心。什麼時候該建一個佛堂,佛菩薩來建,時節因緣到了,這個地方的眾生有此必要,佛菩薩就來;無此必要,不來,何必要我們操心?弘法利生,我們做這個有此必要,佛菩薩自然送錢來給你,做得圓圓滿滿;無此必要,到處化小緣化得好辛苦,做得不圓滿,做得叫大家生煩惱,那個不圓滿。所以這些事情統統交給佛菩薩,統統交給護法神,你說你有多自在,你有多清淨!所以最要緊的,這是我們非常非常不容易做到的,「其心不取」,我們修行真的要在這裡下功夫。不取,破我執,破我執的利益太大了。我執破了,一般講超越六道輪迴,證阿羅漢果,小乘是阿羅漢,大乘是菩薩。無量劫來生死輪迴牢不可破,今天能夠突破,你就想這個功德利益多大,哪裡是世間果報能夠相比的,大千世界七寶布施也不能比。大千世界七寶布施,你也不過是有漏的福報而已,你能夠享幾世、享幾百世富貴而已,你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這才曉得不取,《金剛經》末後佛教給我們「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才曉得這個功德利益不可思議!
【】
「不取,正為破我。」
為的就是這個,破我執。
【證一如平等之一真法界】
這就是入了《金剛經》諸佛如來的境界,不但我執破了,法執也破了。四相裡頭,我相、人相是我執,眾生相、壽者相是法執;我見、人見是我執,眾生見、壽者見是法執。所以離相離念,我法二執都空了,這個時候證入一如平等的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一如法界,法法皆如,法法皆是,生佛平等,眾生跟佛平等,情與無情平等,《華嚴經》上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情與無情平等,這叫做一真法界。
【即是常住不動之法身,稱為如來者是也。】
這個境界我們稱它作如來。如來是什麼意思?就是此地講的意思,《金剛經》上講的「如來者,諸法如義。」這一段就是解釋什麼叫諸法如義,以及如何你能夠修得諸法一如,知道從什麼地方下手。證得平等一如,就是證得法身自性,因為自性是清淨的、是平等的,法身是一如的,這就是所謂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所以這個經是教我們成如來的,是教給我們成佛的。
【總之,全經所說之義,不外「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八個字。】
這八個字在後面,是全經的總結,結在這八個字上。
【此諸法空相一大段經義】
這就是底下一大段的經文,要說明諸法空相。
【乃是融會全經旨趣而究竟徹底以說之者,所謂點滴歸源也。故其所說,更圓更妙。】
這是《金剛經》後半部的特色,我們在《講義》第四卷的開端,
【全經皆說無我】
般若可以說是自始而終都說這個事實,都說這個道理。
【至此則說無我原無】
給你講無我,無我有沒有?無我也沒有。
【無我尚無】
佛教給我們無住。
【則無住亦無住】
你要住在無住上就壞了。你心裡面還執著一個無我,還有一個無住,你已經就有住,你住在無住上,這就錯了;無住也沒有。叫你不取,你就執著有個不取,你還是取,你取了一個不取,你的心還是不清淨,不取亦不取。
【一且不存,哪有二?邊尚且沒有,哪有中?】
給你講中道,是名中道,你不要以為真的有個中道。邊都沒有,哪來中?
【雖紛紛萬有】
這是我們講宇宙人生森羅萬象,擺在我們眼前的非常複雜,尤其是我們現在的社會,你看到全世界幾乎每一個國家地區都是亂成一團,我們生活在這個時代苦不堪言。新加坡是個福地,住在這個地方的人,人人都能夠安居樂業,無論在精神、物質上,壓力很少。我們走過世界許許多多的地區,你到那個地方你會感覺到沒有安全感,住在這個地方至少還有安全感。現在社會非常的安定,治安很好,還有一點安全感。可是人他會打妄想,現在新加坡不錯有安全感,再過十年、二十年有沒有?這又打了很多問號。妄想多,想前想後,想近想遠,天天在打妄想,你說這個生活活得多苦。不知道事實真相,真相是什麼?【雖紛紛萬有,有即是無。】
這是事實真相,《金剛經》自始至終也為我們說出,也說得很多,說得很詳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佛在大乘經上常講「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的念頭愈複雜,外面的相就愈複雜,大家果然把心靜下來,什麼都不想了,給諸位說,天下太平,什麼事也沒有了。現在這個世間為什麼這麼亂?諸位不必念很多書,不必要很大的學問,我們中年人細細回顧一下,三十年前的社會。我們中國講三十年是一世,世界的世是三個十,三十年是一世。三十年前的人比現代人妄想少,沒有現代人想得那麼多,想得那麼遠,想得那麼複雜,所以那個時候的社會跟今天社會比較,那個時候的社會安定,動亂少、天災人禍也少。
三十年之後,人心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你們諸位能知道嗎?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子?被電視、廣播害了。從前小孩多天真,什麼事都不懂,天真活潑,現在兩歲的小孩都胡思亂想,為什麼?一天到晚看電視,你才曉得整個世界動亂不安的根源在哪裡,在電視。這個東西害死人,可是你們還那麼喜歡它,這有什麼辦法!今天說老實話,講這個世界,我們地球被污染了,要想搞環保,真正能夠把環保做得好的,必須把電視統統消滅掉。你們諸位細細想,對佛法能夠說是有深一點的體會,細細想,你就知道我講的話正確,恢復到人心的正常、平靜。佛法常講「依報隨著正報轉」,我們今天被電視、廣播、大眾傳播的資訊害了。底下說明它的原因。
【何以故,本不生故,是之謂如如,是之謂不動,是之謂不取。】
可見得如如、不動、不取,乃至於前面講的不受,這個意思的確是甚廣、甚深、甚細。我們看到這個經文的字樣,只能體會到一點粗淺的意思,極其深微廣博的意思,我們體會不到,我們是了解皮毛而已。必須要知道,三心不可得,森羅萬象緣起性空,了不可得,然後你才能夠體會,佛在這裡教給我們,無住、無我、不受的精深博大微妙之義,你才能夠體會得到。底下說得好!
【生心不取,即是取了矣。】
我不取,不取早已經取了。
【生心不動,其心早動矣。生心如如,尚何如如之有耶。】
你全都動心了。從這個地方,諸位多少能夠體會一點。我們在講席當中常常提醒大家、勸勉大家,對人、對事、對物要學著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又不廢事,就是事相我們還照做,不是說離開人、離開事、離開物,不是的!我們沒有離開,天天照樣生活,照樣工作,修福德。生活、工作、待人是修福德,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是修智慧。福慧雙修,悲智等運,你的成就才是圓滿的,才是福慧均等,等就破無明,就證法身。不是教你不做,樣樣都做,歡歡喜喜的做。
【生心除我,則我見我相儼然也。】
這一段的大意,的確非常重要!我們起個念頭,要破我執,諸位想想,我執能破得了嗎?決定破不了。所以小乘的修學太難,小乘人著相修;大乘比小乘要快多了,大乘懂得離相、不著相。大乘裡面的禪又高明了,禪是真實智慧,禪是般若而不是禪定。諸位要曉得,禪是修般若,你以為禪是修禪定,那就錯了。為什麼它不叫修般若,叫修禪?定跟慧是一起,定裡頭有慧,慧裡頭有定,定就是慧,慧就是定,它是這個意思。《六祖壇經》一打開,第一面裡面六祖就開示,先把修學的總綱領提出來,教大家「總淨心念摩訶般若波羅蜜」,把宗旨馬上就現出來了。他修的是什麼?摩訶般若波羅蜜。他修的是般若智慧;摩訶是大,大般若智慧。
【此一大段所說,正是極力發揮不取於相、如如不動,至究竟處。】
向下這一段經文,我們要細心去體會,經文要把這個道理跟事相說清楚、說明白。
【即是引導學人,觀照深般若處。】
世尊說這一段經的目的在此地,幫助我們,希望我們能用得上這個方法。也就是說,在日用平常當中,能夠提得起觀照的功夫,像觀音菩薩《心經》裡面所說的:「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這一段就是教給我們這個方法。會用這個方法,你就能夠照見五蘊皆空,果然沒錯,跟科題上相應。照見五蘊皆空就是諸法空相,就是諸法不生,這才能度一切苦厄。見思苦、塵沙苦、無明苦,這三樣都斷掉,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是這一段經文修學的結果。
【亦即令一切眾生,得大自在處。】
大自在是講受用,《心經》一開端「觀自在」,你會用這個觀照的方法,你就自在。宗門裡面的觀照,功夫也有三等,最初就是用觀照,我們要學。什麼叫觀照?時時刻刻提得起來,佛在經上講的教訓,時時刻刻我們能記住,能夠提得起來。照是怎麼樣?照是比照比照,我的起心動念,我的言語行為,跟佛的教訓相應不相應?照就是對照一下,把它拿來對照一下,時時刻刻要對照,一不對照自己就走叉、就走錯了,這叫觀照。觀照功夫成熟就升等,叫照住,到照住的時候就得定,不必像前面時時刻刻拿來對照,不必要了,這個時候心已經平等,也就是說般若三昧得到了,念佛的人講念佛三昧得到了,心裡面已經沒有妄想分別執著,都很微薄,逐漸逐漸淡了,這是照住。功夫再往上提升是「照見」,見是見性,就明心見性,照見,見到宇宙人生的真相。像佛在經上告訴我們,我們所看到一切現象,是剎那九百生滅的相續相,你看到了,你看到這個真相。看到真相這才了解,原來是這麼一回事情,真的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照見了。這是觀照功夫的三個層次。
這三個層次,諸位要曉得,跟我們念佛功夫三個層次完全相同,而且觀照跟念佛可以配合。念佛第一個功夫叫功夫成片,念佛人功夫成片跟性宗的觀照是一個意思,境界是相同的。淨宗的事一心不亂,就是照住,得念佛三昧;淨宗的理一心不亂,就是照見。念佛念到理一心不亂,就是大勢至菩薩講的「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心開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所以自得心開的境界,是理一心的境界,是性宗照見的境界。我們用的名詞不相同,用的方法不相同,宗門跟性宗裡面他用觀照,用這個方法,微密觀照,《楞嚴經》上所說的;而我們淨宗就是用一句佛號,《無量壽經》告訴我們:「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我們這個專念,實在講比觀照方便,而它的成就比觀照殊勝。觀照的功夫不是不好,很好!若不迴向求生淨土,縱然他到最高的等級照見,諸位想想也不過是圓教初住、二住菩薩,只能到這個地位。可是淨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阿鞞跋致,七地、八地的菩薩,不能比!所以從果上來講,淨宗方法比它容易,條件比它簡單,成就比它高得太多太多了。
即使像
【若沾一毫攀緣相、名字相、以及心緣相,便無入處。】
這一句可以說是對我們提出了嚴重的警告,也是非常強烈的警告。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裡,一開端就告訴我們;他那部書名字叫大乘起信,換句話說,是修學大乘入門的書,學大乘法要從他這一部書學起,第一本教科書。一開端就告訴我們這三樁事情,「離名字相、離言說相、離心緣相」,跟此地的意思差不多,相彷彿。這個地方就是沒有言說相,它這裡有個攀緣相,絲毫不能夠有,沾上一點點,大乘你就不得其門而入。念佛人如果沾上一點點就不能往生,不要以為我有信願行;經上講信願行三個條件就能往生,沒錯!信願行是方法,這個方法裡面要有成績,你拿不出成績出來不能往生。成績是什麼?心淨則土淨。你用信願行這個方法,是不是修到清淨心?果然清淨心現前,那當然往生。我們常常在經上,祖師註疏上讀過,「一念相應一念佛」,什麼叫相應?清淨心;換句話說,一念當中言說相、名字相、心緣相統統沒有,那就相應。如果沾上一點點就不相應,那一念就不相應。我們如何從一念相應,漸漸學到念念相應,那你往生就有把握。這個很要緊!千萬不要把這三句話等閒視之,那我們就犯了很大的錯誤。
攀緣相,攀緣跟隨緣要辨別得很清楚。諸佛菩薩在我們這個世間表演示現的是隨緣,沒有一絲毫攀緣。攀緣是什麼?我想怎麼做是攀緣。隨緣是恆順眾生,你們想怎麼做就怎麼做,做得有偏差,我告訴你修正一點,這是隨緣。我給你修正,你接受很好,你不接受就算了。你接受是如法、正法,得善果;你不接受,我看你造罪業,你將來得惡報。我的責任不能不告訴你,但是我不能夠勉強你一定要接受、一定要不接受,我有這個念頭,這就攀緣。接受、不接受是你的事情,善果、惡報也是你的事情,與我毫不相干;這是隨緣,這個不是攀緣,攀緣跟隨緣很大的差別。我們學佛目的何在?這個的確是個大前提。學佛的人很多,你問問他為什麼學佛?他不知道。有很多人沒地方去,無聊!無聊來學佛也不錯,聽經也是消遣,打發時間。這個有什麼結果?種一點善根而已,不能解決問題。我們學佛的目的先要訂清楚,好像我們要到哪裡去,先要把目標訂清楚、方向訂清楚,這個就有意義。我們念佛的人,我們的目的是往生,我們的方向是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的條件是必須把這邊完全捨棄掉,所以絲毫攀緣的念頭都沒有。這個世界捨得乾乾淨淨,沒有一樣是自己的,連我也沒有,哪裡有我所,這才真的叫乾乾淨淨。
名字相、心緣相;心緣跟攀緣又不一樣。心緣,譬如我們剛才講,前面講的文,你有個念頭不取,這是心緣相;有個念頭我心不動,有個念頭我也學如如,這是心緣相。也就是我們常講意念牽掛,你心裡頭還有牽掛,極其微細的牽掛都是屬於心緣相。必須要叫你心裡頭毫無牽掛,這是不能不離,不能不放下。如果不能放下,如果不能捨棄,這個現象我們自己能夠體會得到。我們學佛學了很多年,為什麼不開悟?我們平常也很用功,為什麼功夫不得力?障礙的根本就在此地,你沒有把這個放下,所以聽經不開悟,念佛功夫不能成片,道理在此地。
【行人應先明瞭理體本來無相】
行人是修行人。《金剛經》上講的是總原則、總綱領,這個原則、綱領能夠貫穿顯密宗教、一切法門,我們念佛都不能夠例外,都在它原理原則之中。行人就是泛指修行人,無論你是學哪一宗,學哪一種法門,你應當首先明瞭理體本來無相。理體是真如本性,是一切現相的本性,是一切事的道理,是一切萬物的本體。從性上說、從理上、從體上,沒有現相,沒有相。
【所以應不取相】
應是應當,應該不取相,不取相是正常的,取相就錯,取相是不正常。
【時時處處,皆應觀照諸法本來無相之理體。】
這是教給我們怎麼樣觀照;換句話說,教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怎樣用功。千萬不要以為,我每天念多少卷經,念多少佛號,念多少遍咒語,每天拜多少佛,這沒用的!這是形式、樣子,無濟於事。真正的功夫要在離相離念,這才是真正功夫。這個地方教給我們怎樣離相離念;也就是說如何在日常生活當中,時時刻刻提起觀照的功夫。無論是對人、對事、對物,對人,想一切眾生的本性,看到人就想到本性,看到一切萬物它的本體,體就是性,性就是體。碰到一些事情,事情很多,從早到晚太多、太繁雜,事有個理。事從哪裡來?從理上來的。再想想佛在經上告訴我們的,沒錯!理本來沒有事,性本來沒有相,體本來沒有物,體性是空寂的,你能夠這樣子,在人事物裡面去觀察,在相上就見性。見相就是見性,見事就是見理,見物就是見體,這個叫用功抓到門路,會用功。這個功夫得力,自然就不著相;功夫用醇,你就得三昧。功夫醇就自然而然,一絲毫勉強都沒有了,自自然然不會著相,自自然然不會取相;連不取、不著、不受這個念頭都沒有,這是你學般若的功夫真正得力。這也有個名詞,叫做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可見得這個修學是圓修。圓修一定是建立在圓解的基礎上,圓解在哪裡?第一句話說,行人應先明瞭理體本來無相,這是圓解。
不但外面境界相沒有,空的,我們念念思惟那個心相也是空的,也沒有,三心不可得。三心是講我們裡面,講自己,我們能夠執著的,能取、能受、能著,那是三心,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不可得;換句話說,你能執著、能取、能攀緣、能受,不可得。你所攀緣、所取、所受的,是外面的境界,外面境界因緣所生,無有自性,當體即空,了不可得。內外俱不可得,這是圓解,你真明白了,宇宙人生真相你真的明白了。現相是什麼回事?現相是業因果報剎那生滅的相續相。所以,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不空,所以佛教給我們生心,而生其心;萬法皆空,佛教給我們不住。「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個法才圓融、才自在,不能偏在一邊,偏在一邊就錯了。今天就講到此地。
金剛經-第100集請掀開經本二百四十五面,倒數第六行,從小註第八段看起。
【了義經中,語語能證道,句句可入門。以《彌陀經》言之,如「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兩語,固然說有前後,執持是下手處,一心是執持之功效,然若不能體會一心以起修,終亦不能做到執持。然則一心不亂,豈可僅作功效觀之乎。】
這是舉一個例子來說明,大乘了義經典,所謂了義,就是它所說的道理、所說的方法,確實能夠幫助我們在一生當中,修學能達到開悟,能達到見性成佛的效果,這樣的經論才稱之為了義的經典。除淨宗經典之外,像《華嚴》、《法華》、《楞嚴》、《楞伽》、《金剛般若》,都是屬於了義的大乘經。這些經典裡面,字字句句都能夠幫助我們證道,都能夠幫助我們入門,這個門就是大乘了義之門,這不是普通的門徑。
下面舉一個例子說,他不舉別的經,舉《阿彌陀經》,
名號有什麼功德?就事相上來說,阿彌陀佛這一句名號包括盡了,釋迦牟尼四十九年所說的一代時教,就在這一句名號之中,這是我們就事論事,才知道名號功德不可思議!隋唐古大德將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做個比較,哪一部經第一?這一比較之後,幾乎大家都公認《大方廣佛華嚴經》是第一經。為什麼稱《華嚴經》是第一經?這不能說沒有道理,《華嚴經》對於宇宙人生的事理、性相、因果,面面都說到,說得非常完整;清涼大師以四科判經:信、解、行、證,這個教義圓圓滿滿,確實可以稱為第一經。可是再把《華嚴經》跟《無量壽經》做個比較,大家公認《無量壽經》第一,這是第一當中的第一。為什麼一開端不把《無量壽經》看作第一?要比較之下才稱之為第一?這是剛才說過,《華嚴經》講得圓滿,《無量壽經》跟《彌陀經》講得沒有《華嚴》那麼圓滿;面面都講到,沒有。為什麼《無量壽經》會把《華嚴經》比下去?《華嚴》到最後也成佛了,怎麼成佛的?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才成佛。由此可知,《華嚴》到最後,如果不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他就成不了佛。由此可知,原來《無量壽經》是《華嚴經》的總結,是《華嚴經》的歸宿;《華嚴》是大本,《彌陀經》是小本,大本、小本是一樣的。所以是《大方廣佛華嚴經》的歸宿、總結,結在這個地方,那當然是第一的第一,沒有話說。《無量壽經》我們現在採取的本子,是夏蓮
剛才這樣子較量都是從相上說的,如果我們說得更深一層,阿彌陀佛的名號就是自己的真如本性,這四個字都是梵語音譯,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佛翻作覺,所以要是用中文譯出它的意思,無量覺。無量包括了世間法、出世間法,世出世間法無量無邊,不可思議,沒有法子計算的。那真是經上所說的,「唯佛與佛,方能究竟」,等覺菩薩也沒法子,也不能知道它的邊際。這是自性、性德,六祖惠能大師所謂「何期自性,本來具足」,無量無邊一切法是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能生萬法」,十法界依正莊嚴是自性變現出來的。自性的體、相、德用,一句阿彌陀佛名號統統包含了。所以阿彌陀佛這一句名號,是我們真如本性的德號。念這個名號能見性,念這個名號能證無上菩提,所以大勢至菩薩才說,「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不假方便,不需要再借任何一個方法來幫助,不需要!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你看看這麼簡單、這麼容易,這樣的不可思議。自得心開,心開就是禪宗裡面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就用這一個。這是它深的意思,它是自性德號。
我們再從因果上來看,那更不可思議!從因果上看,一定要懂得因果的原理。佛在了義經中,像《華嚴》裡面所說的,一切諸法,包括世間法、出世間法,一切諸法,十法界依正莊嚴,這裡面包括了一真法界,這些境界從哪裡來的?經上說:「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因為《華嚴經》上有「唯識所變」,所以法相唯識宗把《華嚴經》也算他們主要經典之一,法相宗總共有六部經、十一部論,六經十一論,《華嚴》是六經之一,就是《華嚴經》上說的「唯識所變」。佛又常在大乘經上告訴我們:「一切法從心想生」。這些要緊的經文句子,它的甚深廣博的意義你要是明瞭,然後你才會真正相信因果。因果裡面,既然一切法從心想生,所以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這就是從心想生,大勢至菩薩所依據的就是從心想生。所以我們才知道「念佛是因,成佛是果」。
我們今天一天到晚起心動念,我們念的是什麼?給諸位說,念什麼就變什麼。世間人一天到晚念什麼?念鈔票、念黃金、念美鈔,天天念這些。念這個東西變什麼?諸位曉得,念這個是念貪,貪圖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享受,他念貪心。念貪,將來變什麼?變餓鬼。所以諸位曉得,念黃金、美鈔,念五欲六塵,他是念鬼;他念鬼,將來死,他就變成鬼,是這麼個道理。一天到晚發脾氣,這個人看不順眼,那個事情看不慣,那是瞋恚,瞋恚是念地獄,將來就變地獄,這不是好事情。所以佛教給我們念佛,十法界裡頭佛最圓滿,我們天天念佛,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念佛成佛,這就是執持名號。你要不把名號功德利益,真正搞清楚、搞明白、搞透徹,執持兩個字相當不容易。
人真的到執持,就是一心念佛,《無量壽經》上講的「一向專念」,一向就是一心,一個方向、一個目標專念,其他的統統放下,心裡面再也不牽掛,那才叫做執持名號。你這個念法,得一心不亂就很可能,看你功夫的勤惰。功夫勤惰從哪裡說?你是不是真的放下,是不是真的徹底放下,放下是功夫。放下,所有一切障礙沒有了,把業障放下了。第二層的功夫,你是不是專念?一心專念阿彌陀佛,專想西方極樂世界,果然如此,一心不亂很容易得到,因為你這種念,你已經是一心稱念。
由此可知,這兩句雖然一個是功夫,一個是效果,效果也是功夫,功夫也是效果,這才符合《金剛經》上所講的原理,萬法一如。如果它是兩樁事情,那就不是一如。它確實不違背《金剛經》上最高的原理,一如、非一非異。執持名號跟一心不亂,從相上講非一,它是兩樁事情,一個是功夫,一個是功效。從理上講,它是一樣的,它不異;所謂是因中有果,果中有因,因果不二,功夫跟效果是一不是二。
但是淨宗的下手處就是在執持,執持必須要放下萬緣。金剛般若的確幫我們很大的忙,幫我們看破世界,看破宇宙人生的假相,我們才真正從心裡面把它捨棄掉。不但身外之物我再不牽掛,再也不憂慮,再也不去想它,即使這個身體也不想它。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一心一意念阿彌陀佛、想阿彌陀佛,這就是執持名號。這樣念佛決定往生,沒有一個不往生的,所謂是萬修萬人去,一個都不漏掉。
底下文我們念念就行了,意思都說到。然若不能體會一心以起修,終亦不能做到執持。要想真正做到執持,一定要懂得一心、一向,大經上給我們講的,一向專念、一心稱念,這個才行。由此可知,一心不亂如果僅僅當作功效來看,那還是有偏差,與非一非異、諸法一如的原理就不相應。
【此經句句說理、說修,即無一句不可以貫通全經。】
這個意思,我想每一位同修讀誦《金剛經》的經文,多少都能夠有一些體會,縱然不能夠很深的體會,淺淺的體會我相信一定有。確確實實這個經文字字句句都能夠貫徹全經,前面能貫徹到後面,後面也能貫通到前面。
【故隨拈一句,皆可從此悟道。】
我們讀到後面的經文,會更深刻的體會到前面所講;讀經的時候,讀到前面經文也能夠領會到經後面的義趣,這就是我們平常講的悟處。悟有大悟、有小悟,悟有淺深次第不同,這是我們讀誦受持真實的受用。再看末後這一段:
【若真伶俐漢】
伶俐漢是禪宗裡頭常說,即是教下裡面所講的上根利智,根性很利的人。
【得知大乘佛說是法印,便可隨拈一句,以印之於事事法法。】
上根利智的人,他們聰明,他們知道怎麼修,知道如何用功。我們雖然不是上根利智,但是也應當學習。我們縱然得不到大的利益,可是小的受用是決定可以得到。大乘經,尤其是了義的經,真的字字句句都是法印。法印,在中國人講,跟中國古人講沒有問題,那個意思很明顯。跟現代人、跟現代外國人講,他們的印象很模糊,不知道這個印是作什麼用的?尤其現代,現在在外國我們都簽字,都不用印,印沒用處,現在印都變成藝術品,變成欣賞的。從前這個印是代表信用,政府機關有公文要告訴老百姓,如果這上面沒有印,那就是假的,大家不能接受。必須要把官府的大印蓋上,這是正式的文件,是地方長官負責任頒布的,我們要接受、要奉行。
佛有沒有印?佛沒有印。佛所說的法,就叫做法印,佛講的原理原則。凡是符合佛所說的原理原則,這是真經,這不是假的。在通常講,小乘經有三法印,小乘經所說的決定不會違背這三個原則:無我、無常、涅槃,三個原則。大乘經裡面叫一法印:實相。實相是什麼?事實真相,所有一切大乘經,都是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大乘經以實相印,這叫總印。如果要別說,佛在大乘裡面字字句句都是法印,字字句句都是真實語,我們不能違背,應當依教奉行。佛法實實在在講,的確是合情、合理、合法。世尊並沒有說,我們在一切經典裡面自己可以仔細去觀察,佛沒有說只有他一個人說的稱之為經,別人說的都不行,佛沒有這個說法。而且佛很開明,給我們講佛的經有五種人說,除佛以外,佛的弟子、仙人、諸天、變化人;但是除佛以外,其他人所說的,一定要跟佛說的原理原則相同,佛點頭都承認它是佛經,這就講與法印相合。他講的大乘法門,確實講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雖不是佛說的,佛聽了會點頭同意,跟佛講的沒有兩樣。由此可知,佛法是非常開明,今天講的民主,決沒有專制,沒有獨大。
譬如民國初年以來,印光大師提倡《了凡四訓》、提倡《安士全書》。《安士全書》前面一部分是《
《金剛經》上字字句句都可以做為法印,不只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不止,好的句子太多太多!確實隨拈一句,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事事法法裡面來印證。譬如我們講「無住生心」,無住生心是《金剛經》上的總原則、總原理。如果把無住生心四個字做一個方印,那裡面就很有味道。你念「無住生心」,你再從下面念到上面,「生心無住」,還可以倒過頭回頭來念「無住心生」,你念圓圈,「心生無住」,你怎麼念,愈念就愈有味道。把它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用在工作裡面,這叫修菩薩行,存這個心叫修菩薩道,學菩薩行。
【換言之,便是事事法法,都向這法印上理會之,如此方是會用功人。則行住坐臥,不離這個,易得真實受用也。】
這是確確實實,我們才會得真實的受用。「無住」,不能有一絲毫的執著;「生心」,念念利益一切眾生,生這個心。這一段在經文前面說了這麼多,為的是底下這一段經文的意思非常深、非常廣、非常微細,所以在講經文之前,做一個整體的介紹,再入經文就容易懂了。如果不是這樣詳細介紹,這個經文的深義,實在很難看得出來。這一段的大科是要說明「諸法空相」,說明「法不生」。我們看佛是用什麼樣的方法,來把這個意思為我們說清楚、說明白。請看經文:
經【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
我們先看這一段,這一段講的是什麼意思?實在講我們不懂,看不出它的意思來。雖然前面講得那麼多,諸位看這個經文能懂意思嗎?若不懂意思,看看科題,這個小標題,這是第一百六十八段,「泯相入體」。怎樣泯相?不著相;不著相就見性,體就是性。由此可知,佛原來在這裡面舉一個例子來說,他舉的什麼例子?他舉名號,舉佛號。「約聖號明離去來」,舉一個例子。如來這個名號沒有來去,你要說如來若來若去,那你根本不懂這個意思。名號如是,法法皆然,哪一法有來去?來去的意思深!八不裡頭,前面說過,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一不異,前面都講過。你懂得一句,你全都懂了,知道一樁事情「不來不去」,就曉得一切法都不生不滅,一切法都不一不異,你看跟《金剛經》前面講的意思就通了。可見得這一句話裡頭,意思真的很深、很廣、很細,粗心的人念這一句不懂,不知道佛說什麼意思。我們看註解:
【諸法空相,是大乘法印。】
萬法皆空,無論從體上說,無論從相上說,無論從作用上說,這個我們前面都說得很多很多。一般初學的,像小乘經上常講,體講空,相講有,作用也講有,不講空;可是在大乘了義經上給我們說實話,體、相、作用俱不可得,這才徹底,這才究竟圓滿,所以這是大乘法印。
【不來不去等句,莫非法印。】
不來不去,像前面講的非一非異、無實無虛,都是法印,都是講的原理原則。
【法印者,一切法皆可以此義印定之謂。】
這是個原理,在數學裡面講這是個公式,它能夠涵蓋一切,能夠包括一切。「此示例」,這一句話是世尊在此地舉一個例子說。
【來去等,皆是對待之事相。】
由此可知,凡是相對的事相,都可以用這個例子來觀察,我們才得到它的真相:不來不去。
【欲證性體】
欲證性體就是你要想明心見性,我們念佛的人,你要想得一心不亂,得一心不亂就是證性,就是明心見性。
【必須超越一切對待】
我們為什麼見不了性?為什麼得不了一心?是因為我們生活在相對的環境裡面,相對不是真實的。相對,它相對立了,那諸法就不如;超越相對,法法皆如,那就一如。一如才能見性,相對的是凡夫境界。四相,四相怎麼來的?四相是從對待當中產生,先有個我,我的對面就有人,我跟人就對立;我、人是一邊,對面就是眾生。由此可知,六道裡頭怎麼建立的?從一個相對逐漸逐漸變成無量無邊的對立,這是六道的現象。佛的方法很巧妙,教給我們斧底抽薪,從什麼地方來突破這麼複雜相對的環境?這麼複雜它有個根源,那個根源是「我」,把「我」去掉了,再複雜相對的馬上就解決了。所以佛教給我們,從我執、法執上下手,這個法子非常妙,非常的高明。所以,必須超越一切對待。
【空其虛相,空其諸法之相,即泯相入體之義。】
相,前面說得很多,相不會滅,相是決定有,但是要知道,相是假相、幻相。為什麼說它是假的、是幻的?它會變,它雖然不會滅,它會變;會變就不是真的。佛法裡頭講真假,它的定義:真是永遠不變,那就叫真的,會變就是假的。我們這個身體的相是假的,它會變,不是一年一年的變,那變得太慢了,你看走了眼;也不是一天一天的變,是剎那剎那在變。所以,哪裡有我?不要以為你從家裡到這邊來,實在講你家裡也沒有你,到這裡來也沒有你,你在哪裡?這個幻相剎那剎那在變,剎那相續相,要懂這個道理,要知道事實真相。我們在這裡坐一秒鐘,一秒鐘不知道變了多少,一秒鐘太長太長。就以佛的方便說,也不可思議!佛說一彈指六十剎那,一剎那九百個生滅。我們講一彈指一秒鐘彈四次,我們一秒鐘已經有兩個十萬八千次生滅的變化,你說「我」在哪裡?確確實實沒有我,《金剛經》講「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真話!是事實真相。
所以空其虛相,空是不要執著、不要分別,永遠不去分別,永遠也不要執著,一切事隨緣就好。學諸佛菩薩,諸佛菩薩怎麼生活?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所以佛菩薩得大自在、得大解脫,解脫就是自在,他懂得恆順,懂得隨緣。如果我們有分別、有執著,就決定不能隨緣,決定不能隨順,必須要把一切分別執著統統放下。分別執著很難放下,為什麼放不下?事實真相沒搞清楚。如果真正明瞭,《金剛經》上這個話也是法印,「三心不可得」,這也是法印,我們也可以在生活當中,點點滴滴常常想著這句話。三心不可得是無我,我沒有了;諸法,諸法空相,相有體空,了不可得;內外俱不可得,我們分別執著放下了,再不做這個傻事情。分別執著是傻事,迷人幹這個;覺悟的人沒有,覺悟的人再不搞分別執著。所以他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他一天到晚法喜充滿,快樂自在。
所以空其諸法之相,這個意思深。平常我們講淺的意思,我們只說,這個我在講經的時候常講,只講什麼?把我們心裡面想的那個相去掉,沒有叫你取外面,把心裡頭的思、想拿掉;思就是分別,想就是著相。「思」,心裡頭有個田,劃上格子,那是分別,分別就有界限,田字是表示界限,你心裡頭起了分別。「想」,心裡頭就有相,想一個人就有人的相,想一個事有事的相,想一個東西,有一個東西的相。把那個田拿掉、相拿掉,就剩下一個心,那個心就乾淨、就清淨,這個意思淺。《金剛經》上半部有深有淺,《金剛經》到下半部這個講法不行了,這個講法不徹底。固然心裡面的妄想分別執著沒有了,事實上的相呢?事實上的相真的沒有,事實上的相是夢幻泡影。可見得《金剛經》後半部的意思真的唯深無淺,後半部的意思深廣微細。確確實實沒有,確確實實了不可得,這才真正見性了,真正能見性,即相即性。所以後半部經法法皆是,不像前半部法法皆非,後半部是法法皆是,這是泯相入體的精微之義。
【倘著一相,必致愈引愈多,萬相紛紜,永永不得清淨。】
這是真的,剛才我說出六道裡頭,六道的現象是無量無邊的對立,形成這樣複雜的現象。這種複雜的現象,實在講就是最初著了一個相。佛在經上講,最初一念不覺而有無明,從這裡第一個對立起來。這一個對立起來,馬上就起了一個連鎖的作用,從一個對立一變就變成無量無邊的對立,這個麻煩大了。這就是六道輪迴怎麼來的,怎麼回事,把它的根源觀察到。
【讀經聞法,不可著文字相,不可著言說相。】
這幾句話,大乘經裡面時時提示,不斷的在提示,為什麼佛不厭其煩這麼多次的提出?實在講,就是因為我們凡夫無量劫來,分別執著的習氣太深。說實在的話,佛提示一千次、一萬次都不多,我們沒做到;做到就不必再提了,沒做到是時時刻刻要提醒。我們今天讀經,哪有不著文字相的道理?我們聽經,哪有不著言說相的道理?果然不著,那就好辦,你讀經會開悟,聽經會見性。我們讀經不開悟,聽經也不見性,什麼原因?著文字相,著言說相。這個老毛病、老習氣改不掉。聽了經,離開講堂,這個法師還講得不錯,比那個講得好,那個不如這個,你看看,你不都在分別執著打妄想嗎?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所以屢次的提醒,這是大慈大悲。
【佛所說法,無非令人離相證性,故語言文字皆不可執。】
我們讀經、學佛,我們的目的跟佛教給我們的目的不一樣。佛教我們目的是希望我們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而我們學佛的目的,是希望升官發財、家庭平安、健康長壽,目的不相同。佛那個目標究竟圓滿,我們這個目標太渺小,太小了。但是我們這個小目標是牢牢的執著,死都不肯放鬆,所以佛顯示這個大的方向目標,我們永遠不能夠完成,這個道理在此地。佛的確在了義經中苦口婆心為我們開示,希望我們在這裡覺悟。真正學佛就是真正取佛所教導的方向目標,我們以見性、以成佛、以往生淨土為目標,那你就要真學,一切放下,都不能夠執著。
此人全不知性,這就是經文裡頭說的,若有人言,這是什麼人?凡夫之人,就像我們現在。我們要問:如來是什麼意思?如來這個字是什麼意思?怎麼個講法?你讀了《金剛經》,如來是若來若去若坐若臥,你講得沒錯,《金剛經》上說的。這個說法是不解如來所說義。前面經文上講的,那個意思很正確,「如來者,諸法如義」,那個意思是對的,這個意思就完全錯解了。
【此人全不知性,著於名言。】
教你不執著文字相,不執著言說相,他文字相、言說相統統都著了。
【是於佛說之義毫無領會,故曰:不解我所說義。呵斥此人不解,正欲一切人深解空相之義趣也。】
佛責備這個人,菩薩聰明,佛責備這個人,從這個人的反面,就是菩薩應當要學習的,反面就是真正理解佛所說的義趣。再看底下這一段解釋,為什麼佛說他不解如來所說義。
經【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這是「如來」又一個意思,如來是不來不去、非一非異,跟前面「諸法如義」一個意思,兩種說法一個意思。
【如來即是法身,法身常住不動,無所謂去來也,法身遍一切處,亦無需乎去來也。】
佛的十號,成了佛都有十個號。這十個號,如來是第一個號,它排列的次序有關係,如來是排第一號。如果不證得「如」,那就不叫做成佛。「如」是什麼?「如」是真如本性,這一點諸位同修要注意到,「如」是講真如本性。真如本性是法界的本體,現代哲學所說的宇宙萬有的本體。這些哲學家在人間來講,是非常聰明的人,哲學是求智慧的。他們在探討宇宙從哪裡來的?生命從哪裡來的?一切萬物從哪裡來的?要找它的根源,這個根源就叫本體,找這個東西。所有一切萬物,我們今天講太虛空、空間、時間。過去人家對時間還沒有什麼觀念,現在科學家也探討時間從哪裡來的?空間從哪裡來的?的確時間、空間也有起源之處。不是講時空沒有邊際,那是講廣大沒有邊際,其實它還是有源頭的。所以時間跟空間也不是真的,它也是個現相,自性變現出來的。我們講這個時空,是有開頭、是有結束的;也就是說,時空都是有生滅的。從什麼地方去體會?從作夢,你想想你作夢的時候,你夢中有沒有時間、空間?有。夢中確實有時空,哪裡能離得開時空!夢裡頭時空從哪裡來的?當然從發夢那個時候出現,那就是時空的起點;什麼時候時空滅了?一覺睡醒,時空就滅。時空有生滅,所以它也不是真實的,也是虛妄的,妄想變現出來的。
在百法裡面,空間、時間都排在不相應行法裡面,有為法。它的名詞叫時分、方分。時是時間;方就是方位,東南西北、四維上下,十方。因為空間好像沒有什麼變化,因此在無為法裡頭也把它放上,叫虛空無為。你看我們動物、植物、礦物,都有很明顯的變化,動物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異滅,礦物有成住壞空,有很明顯的變化。空間好像沒有看到變化,三千年前空間是這樣,三千年後空間還是這樣,沒什麼變化,所以也把它放在無為法。但是那個無為法要曉得,無為法六個,只有「真如無為」是真的無為法,其他的五種是相似無為,因為在裡面看不到它的生滅,所以就把它放在無為法,但它不是真的無為法。所以我們從夢幻泡影裡面去體會到,時空有生滅,禪宗裡面講粉碎虛空,這個話是真的,它不是假的。在我們佛法裡面也常說,大家不留意。
等覺菩薩破最後一品生相無明,你們聽聽這個名詞,生相無明,生起一切現相,就是這個無明所生起一切現相,這個現相裡面就包括時空。如果這一品生相無明斷了,時間、空間就結束,時空裡面所有一切萬事萬物也結束了。可是諸佛如來大慈大悲,到那個頂點的時候,現在科學家叫起點,起意的起,科學家把這個定作起點,就是我們佛法裡講的生相無明;等覺菩薩到這個境界,他破不破?他不破,這叫倒駕慈航。他不是沒有能力破,他有能力,有能力而不破。不破就是不把這個現象,就好像在作夢一樣,他可以醒過來,他不想醒,繼續再作夢,作夢幹什麼?夢裡頭還有很多人在作夢,幫助那些人,他是可以醒來,他要去幫助那些夢中人,這叫做大慈大悲,廣度眾生,他有能力。科學家講的起點,我們佛經裡頭有,但是這個點我們找不到,憑著科學儀器去探測,那是探不到的,必須要甚深的禪定,才能把宇宙起源的地方找到,等覺菩薩才找到。
「如」是真如,真如遍虛空法界,無處不在,你怎麼能說它有來有去?就如同我們現在講的無線電波,電視台裡放出來的頻率、電波,涵蓋著整個地區,你不能說它有來有去。我這裡有個電視機,頻道一撥對了,畫面馬上就現前,你不能說它來;我把它關起來,不能說它去;它沒有來去,這是我們的真如本性。諸位要曉得,佛的真如本性盡虛空遍法界,我們的真如本性也是盡虛空遍法界。今天晚上你們到這個講堂來聽經,你們來了沒有?有沒有來去?你要說「我有來有去」,就是前面說的糊塗人,「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你從家裡到這兒聽經,聽完再回家,有沒有來去?不來不去,無所從來,亦無所去,這是真的;你確實沒有來,確實沒有去。確實沒有來,為什麼有來去的相?當處出生,當處滅盡。你有來去這個相,是你妄想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你離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你就看到真相。真相是什麼?沒有來去。你在家裡是在那個空間裡面現相,到這個地方是在此地現相。你在路上走,每
【無所從來,亦無所去,非謂畢竟無來去。】
這是從相上講,相上講有現有隱,現相我們叫它來,隱沒我們叫它去,實在是隱現。而我們凡夫隱現不自在,受業力的支配。什麼叫業力?妄想。業是造作,造作的結果叫做業。我們成天想東想西,成天在打妄想,妄想那個結果就叫做業。因為業力在支配,所以佛教給我們生心,生心是什麼?我不想別的,我專想佛,想佛,佛的境界就現前。佛門也常說,大乘法裡頭講十法界,一法界現,九法界隱。像我們現在人法界,十法界的人法界,這個法界的相現出來,其他九個法界的相都隱、都沒有、都不見了,隱藏了。這個法界現前的久暫,時間是急、還是長、還是短,也是業力在做主宰。有功夫的人,不要說是聖人,凡夫;凡夫的功夫,禪定,修得禪定的人,他是定功在主宰,色界天、無色界天,他是定功。定功還是業力,他的業跟我們一般的業不一樣,他修定。欲界凡夫是善惡業力在主宰,善業現三善道的境界,惡業現三惡道的境界,這個境界是虛妄的,不是實在的。怎麼會變現出來?業力變現出來的。所以它是業因果報剎那生滅的相續相,這是六道裡面的真相。我們要曉得、要清楚,是自己業力變現出來的。諸佛菩薩在這裡面的應化,是他願力與眾生業力交感而變現出來。三千年前,釋迦牟尼佛在我們這個世界示現成佛,那是怎麼回事情?他老人家的願力,跟我們眾生的業力,感應道交顯現出來的;也是無來無去,統統都是無來無去。
這個第二段裡面說,非謂畢竟無來去,這是從相上講,眾生執著,相現就來了,相不現就滅、就去了,我們有這麼一個執著。
【說來亦無處,去亦無處。無所者,無處也。】
經上講的「無所」,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沒有處所。為什麼沒有處所?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法身,你怎麼能夠說有處所?就像我們今天打開電視機的頻道,畫面出現了,你怎麼能說它有處所?我打開,來了;關掉,去了。這個來去可以說,但是你說處所,你不能講。如果有處所就有一定的地方,就這個處所,那個地方那個處所就不行、就不現;它盡虛空遍法界到處都現,它可以同時許許多多地方都出現,沒有處所。再有處所就錯了,沒有處所。
【形容法身本遍一切處,豈更有來處去處乎。】
這是事實真相。絕對不是說,成了佛,是如來果邊的事情,這與我們不相干,那就錯了,那佛給我們講這個經幹什麼?佛舉他這個例子來說明,我們每一個人都是這個樣子的;不但每一個人,所有一切眾生,連蚊蟲螞蟻也是這樣的。螞蟻,牠的業重,造作罪業重,墮了那麼個小身,牠也是當處出生,當處滅盡。牠壽命長短也是受牠業力支配,都是業因果報的相續相。佛法講輪迴,六道輪迴,其實六道輪迴這樁事情,釋迦牟尼佛沒有出生之前,我們曉得古印度就有很多很多的宗教,在釋迦牟尼佛之前。他們那些人,因為古印度的宗教都修定,在禪定裡面看到六道,所以六道輪迴是印度很古老的說法,不是釋迦牟尼佛說的,這是事實。古印度這些宗教家們,對於六道情況了解得很透徹,因為他們的定功能夠生到非想非非想天,實在了不起。他知道六道之當然,不曉得六道之所以然。六道他都看到,情況都了解,六道怎麼來的他不知道,六道怎麼樣超越,他不知道。佛才出現於世,為大家解決這個問題。有不少人想超越六道,但是沒有辦法。佛出現於世,把六道所以然的道理說出來了,教給大家超越六道輪迴的方法,佛為這個才出現於世間。
現代的西洋人對這樁事情逐漸逐漸接受了,有很多基督教徒,虔誠的基督教徒,他們相信輪迴,現在在美國就很多;他怎麼相信的?用科學方法證明。在證明的許許多多方法當中,而佔絕大多數他們用催眠術。把一個人催眠,然後問他:你回到過去,回到十年前、二十年前、三十年前、四十年前,回到前生去,你現在見到什麼?他就說出那個狀況。你做什麼事情?你的生活狀況怎麼樣?這一問,有很多是動物,催眠術因此發現人前生有很多是從動物裡頭來的,還帶著有動物的習氣。現在有很多催眠,並不是有意要找前生,不是的。生病,他害這個病,病的時候找了很多醫生,很久都醫不好,不知道怎麼辦?用催眠的方法,找到他疾病的來源。真能夠找到,幫助醫藥的治療,恢復他身心的健康,但是附帶的就找到前生去了,把輪迴這樁事情證實了。
我過去有一段時間,不長,大概是有一年的時間,我看報紙雜誌登的輪迴這些事情,我就把它剪下來,現在慢慢就變成一本書,這個將來可以把它印出來,讓淨宗學會把它印出來,很有趣味,都是真的,都是真實的事情。像現在新加坡這些報紙上,我也常常看到登的有些奇奇怪怪的事情,如果有心人去蒐集,我想一、兩年就變成一個小冊子。這都是事實,讓我們多了解宇宙人生那些複雜的業因果報。我們從這些地方,這是事實擺在面前,你不能不相信,堅固我們對佛所講的信心,才知道佛陀的偉大、佛陀的高明,宇宙人生一切事理、現相,講得真是無微不至,講得非常的透徹。所以要曉得,一切法確確實實不來不去。佛說這些話用意在哪裡?還是教給我們無住生心。我們做不到,所以愈說愈廣、愈說愈深、愈說愈細,叫你徹底明白無住生心是有此必要,那就真幹了。你看底下說:
【意即住而無住,無住而住,乃離相之極致,來去與不來去之相俱離矣。】
你必須徹底了解真相,一異、來去這個念頭就沒有了,統統斷掉了,恢復自性真正的清淨,佛說的無住生心,你才能做到真實圓滿。無住生心裡面,功夫淺深差別的距離很大很大。我們前面說過,初初證得,就是初初可以做到無住生心,是圓教初住菩薩;可是從初住到等覺,那個距離太大。佛常常在經上告訴我們,成佛修行要經歷三大阿僧祇劫。三大阿僧祇劫給誰說的?不是給我們說的,是圓教初住菩薩;也就是說,你真正做到無住生心那一天算起,算到三大阿僧祇劫,你證到法雲地的菩薩。第一個阿僧祇劫證三十個位次,十住、十行、十迴向;第二個阿僧祇劫從初地到七地;第三個阿僧祇劫八地、九地、十地;三大阿僧祇劫,從初住菩薩到法雲地的菩薩,是這個算法,沒有證得初住以前不算。這才曉得無住生心淺深差別很大,不是一樣的。我們今天要想學,說實在話學了什麼?相似,我們學無住生心是相似位,可能連相似位都做不到;相似位做不到,那是觀行位。天台大師講六即。如果完全做不到,照著經講我也會講,講給大家聽,聽了很歡喜,完全沒有做到,還是造作,還是妄想分別執著,這叫名字位,有名無實,有解無行,名字位。有解有行,真的做了,真幹了,那叫觀行位,所以常講你提得起觀照功夫。這就是前面講的法印,你能夠把「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時刻刻在你的生活當中、工作當中去體會,那是觀行,你真正在用功,是真照做。做到跟佛菩薩那個境界很接近、很像,但是還沒有能證得菩薩的果位,那才叫相似位。相似位是很接近,再往上面去是分證,那就真的是初住菩薩。這是修學的三個階段、三個層次,我們今天不用這個方法,雖不用這個方法,原理原則相同。前面跟諸位報告過,般若他們的方法觀照、照住、照見;照見那就是分證位,這是圓教初住;照住是相似位;觀照是觀行位,那是真用功,功夫用得上力了。
我們念佛,我們是用念阿彌陀佛這個方法,功夫成片就是般若裡面講的觀照;功夫成片,我們念佛的功夫得力了。事一心不亂就是他們的照住,相似位;理一心不亂就是他們的照見,分證位,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我們用的方法是念佛,但是念佛,剛才講過了,你要會念,不會念不行。怎麼叫會念?一心稱念,那叫會念。你念佛還有二心、還有三心,那個不會念,你怎麼念,功夫也不能成片。所以念佛要真正得到念佛的利益,心要乾淨。世間法、出世間法統統放下,一心一意稱念阿彌陀佛,那叫做會念,你才能夠得功夫成片,才能夠得一心不亂。我們今天念佛,夾雜的太多,覺明妙行菩薩講得好,念佛最忌諱的是夾雜。我們不但夾雜世間法,沒有一樣放得下,連佛法也放不下,還夾雜著佛法,你說怎麼得了!不懷疑,可能我們同修們都做到,不懷疑了;但是夾雜、間斷,這是我們功夫不得力的原因。我們要痛改這個毛病,要真正做到不夾雜、不間斷;不間斷不是我們口裡頭念的不間斷,心裡頭意念不間斷,不一定在口上。
譬如,這都是事實,老太太心裡頭常念掛著孫子。她喜歡這個孫子,她並沒有一天到晚念著孫子、孫子,沒有!沒有念,也沒有一天到晚去想孫子那個相,沒有!但她心上真有,隨時隨刻提別的事情她不注意,一提到孫子她眼睛就圓了。這說明什麼?她心上真有,那叫憶念。我們如果能夠像這些老太太,把阿彌陀佛當作孫子就行了。心上真有,說別的她不注意,不放在心上,一提起阿彌陀佛精神就來了,那就是念佛人。你看看,不一定佛號掛在口上,心上真有,這是大勢至菩薩講的:「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心上真有,這才行。什麼事情擺在面前,這是第一,其他都排在後頭,都不重要;這樣念佛才能成功,才能夠念到功夫成片,念到一心不亂,這才決定能往生。否則的話,有口無心,一面念一面又拉拉雜雜的想,拉拉雜雜的,這個不行,這個沒用處。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推薦閱讀:
※金剛經詳解十二
※金剛經讀經淺得(63--61)依了義解佛所說義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106-110集)
※《金剛經》六種原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