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處以默——孫建希作品賞析
素處以默
——孫建希作品賞析
文/謝琳
「素處以默,妙機其微」出自晚唐司馬圖《二十四詩品》,意在應該保持虛靜的精神狀態才可洞察一切微妙的變化。孫建希的繪畫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這樣一種虛靜、素樸的追求。他的作品在筆墨的修鍊上能直入沉著而洗鍊、素樸而燦爛的境域,鍛造出意境曠遠、虛靜清剛的藝術品格。
展讀他的山水畫作品可以概括出以下特點:
其一,有知山樂水的圓覺之境:山水畫的緣起,是「天人合一」意境的集成,是知山樂水田園觀的體現。人們在千秋永立的高山流水面前,品味到的是宇宙精神,是對「道、理、性」的頓悟圓覺。孫建希的山水畫語言,「吐胸中之造化」,「寫胸中之丘壑」。他的山水十分開闊,曠野之中又十分靜幽,何以將兩者如此融合?其訣在筆,也就是他以筆寫山,做高古大文章。千山萬壑,筆筆入勢,縱橫交織,氣韻生動,這樣的山就非常壯美
其二,有愈小而大的意蘊之理:「超以象外」,追求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韻外之致,就是對愈小而大這一命題的藝術理解。中國畫咫尺千里法則,就是對這一命題的藝術揭示。孫建希的山水畫以駕馭「大場景」為能事。他的作品多採用全景式構圖,用沉澀的筆調細緻地皴出山體,幾道暗流升騰出雲氣,繚繞在山巒跌宕之間,進而山勢洶湧迎面撲來。看似無意而實則用心的點畫,繁複中卻能深入到畫面的每一個角落,讓畫面的內容最大可能地得以豐富。
其三,有人文關懷的真切之情:他始終關注和思考的是人與自然的關係。在對自然宇宙的宏觀靜默中,他表達的是對自然、對人世的一分終極人文關懷,是在山水中反觀人生世事,追索心靈家園何以慰藉的方向。他在用心構築出每一塊山體時,無不在宣洩著自己對大自然強烈的敬畏之情,因為他知道搜遍奇峰,覽盡靈水,不在於模擬物態,而在於借山水之靈光熔鑄自己心靈中的感覺世界,因此對於他所感知的自然對象,不是用簡單的色綵線條等元素的組合來表現,而是渾融著生生不息的世界。
縱觀孫建希的花鳥畫作品有以下特點:其一,意重於形。他不拘泥於外在世界的物理形態,而以直入靈性的感覺,並以「寫」的方式表達「意象」空間圖景。他憑著對繪畫藝術的理解、對自然的觀察,對生活的感受,將他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盡情地傾注到他的書畫藝術中。他深知寫意畫「貴在似與不似之間」,「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心與物化,情與境融。畫之構圖,變化多端,從不重複。大幅作品鋪天蓋地,氣勢宏偉,小幅作品小中見大,富有張力。
其二、骨法用筆。他有很深的筆墨功力,起訖分明,遇圓成圓,遇方成方,直中求曲,弱中求力,自然合於法度,停頓轉折亦隨筆鋒所向,線條靈動而富有張力。那些或起或伏的線條,給人以或靜或動的節奏感、韻律感。他用筆老辣而靈動,用墨鮮活而瀟洒。以富有變化、自由、率性、逸筆草草的筆觸畫出花鳥的動態,以剛柔並濟的筆墨勾勒出花鳥的神韻,我們能清晰地感受到他繪畫的語言魅力和描繪對象生命力的完美交融。
其三,構圖優美。他有很強的造型與構圖能力,清新富有律動,在對比中求和諧,在整體中有重點。虛實相生,繁簡得當,畫面舒展鬆動。他把寫實的造型和高度提煉的筆墨融為一體,把栩栩如生的視覺形像與高遠的精神境界融為一體。因此,他的作品既有典雅雍容的傳統筆墨意蘊,又重視現代審美情趣;既是對生活與大自然的謳歌,又是對生命與真善美的禮讚。
觀畫,看技巧;賞畫,析氣韻。我們從細微處觀察,看到了他的作品精緻一面;從整體著眼,便看到了他博大胸懷。
藝術的想像力來自對自然的體悟,來自對美的觀照。孫建希的畫所創造的意境是情與意象的歸結,清朝沈宗騫言:「筆墨出於手,實根於心」。的確,「游心之所在」正是獨辟的靈境。他所創造的意象,可所謂是心潛其中,氣足神暢。這個貫穿始終的「心」或精神力量,稱之為氣。如荊浩所言:「氣者,心隨筆運,取象不惑」。
對於中國畫而言,形骸可修,氣韻難求。而對於孫建希的畫而言,這氣韻既生於意,又發於筆,能筆與意連,意與境通。之所以這樣講,因為他所表現的是主觀生命與客觀的自然交融互滲,得天地之性情。
讀孫建希的畫作品中我深感:一幅作品的高與下,關鍵看其邏輯延續的怎麼樣,也就是後續的東西能否順理成章。孫建希的作品能有自己獨特的筆墨精神,就在於它貴自知,知其可行與不可行,在行與不行之中結合個人修養將自己定位定向,在積累中形成自己的系統及格調,這恰是他的敏銳之處。
孫建希 職業畫家。 1956年生於濰坊。 1975年就職於濰坊工藝美術研究所, 從事專業繪畫的學習 研究 創作;1983年深造於浙江美院國畫山水系, 受教於陸儼少、 孔仲起等先生。 創 作 作 品 多次參加學術大展: 1992年《九華雲起》入選全國首屆山水畫展;1993年《黃山印象》在全國職工美展中獲二等獎; 1994年《暮色天外來》入選文化部迎春畫展並發表於文化部專刊《藝術通訊》; 1997年參加新加坡舉辦的 「春到河畔」 藝術節中首次舉辦個人畫展; 作品多次參加對外交流並有學術論文《曲線與直線的聯想》發表於中國美術報。 作品力求以骨法用筆達到傳統精神與現實的浪漫主義相結合。崇尚 「筆墨當隨時代」 。 志向 「書以言志」 「畫為心聲」 。
推薦閱讀:
※名家繪畫:山水作品欣賞30
※怎樣才算學通、學透一首電子琴音樂作品
※元代?趙孟頫作品欣賞
※秋韻雨思的作品02
※驚艷:慈禧太后的書畫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