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析孔子的主要思想及其核心- 中國儒教網

楊婧2010-9-7【論文摘要】:孔子的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其中包含了許多偉大的精神,其中"仁"的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佔據著中心的統治地位,而"禮""中庸"等思想則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與"仁"共同構成了偉大的孔子的思想體系。【論文關鍵詞】:孔子思想; 禮; 中庸; 仁 孔子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是中國思想文化的創立者和奠基者。孔子的思想包羅萬象,博大精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寶貴財富。孔子的思想影響數千年的中華文明,它也歷來是人們研究中國文化時必不可少的部分,其思想及思想核心也一直為人們所探討和爭論。文章也將淺要地談談孔子的思想及其核心。一、孔子思想中的"禮"與"樂"孔子思想形成的具體來源相當複雜,主要是從歷史文獻和當時社會現實中逐漸形成的。從他所處的戰爭頻繁和"禮"崩樂壞的春秋時代,可以知道"禮"在當時是一個相當嚴峻的話題。"禮"是奴隸社會及封建社會的道德規範,是維護宗法與等級制度的上層建築以及與之相適應的人與人交往中的禮節儀式。殷周重"禮",其禮儀往往形成一種嚴格的上下等級威儀和社會的差別意識。其實在夏、殷時代就已經有"禮"的存在了,但是直到周公時代的周禮,才形成比較完善的禮樂制度,所以人們一般把周禮作為研究"禮"的一個典型時期。由於孔子對"禮"的推崇,許多學者也因此認為"禮"是孔子的思想核心。孔子一生都以詩書禮樂教弟子,非常注重從理論上說明禮的重要性,他指出立身治國都非有禮不可。在當時的社會狀況下"禮"是起過積極作用的,但是到了後來,"禮"逐漸被人們理解為盲目保守、因循守舊的思想,並且成為束縛人們思想自由、婚姻自由的鎖鏈,所以產生了"吃人的禮教"的說法。但是我們並不能因此就否定孔子的思想,我們應該辨證地去認識和理解"禮"的思想。還非常值得一提的是孔子認為治人之"禮"要深入人心,必須同"樂"結合,也就是後來我們所說的禮樂相結合的"禮樂制度"。禮樂制度是以"樂"從屬"禮"的思想制度,是一種頗為完備的典章制度。"樂"作為音樂制度,它包括樂縣、舞列、用樂等都有其森嚴的規定,孔子思想認為,禮是道德行為的規範,而樂能調和性情、移風易俗。二者皆可用以教化人民,治理國家,而禮與樂相結合不僅能維護奴隸主貴族內部的等級秩序,更能有效地統治人民。二、孔子思想的"中庸"孔子思想中的"中庸"的主要內容並非現代大家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其主要思想在於修養人性,在於人們要自覺地進行自我修養。中庸是孔子思想範疇中一個極其重要的概念,貫穿於孔子的整個思想體系中。孔子中庸思想的理論基礎是天人合一,就是人們要自覺修養,從而達到像美好的天一樣的理想境界。"中庸"思想的實質就是規範人們的活動行為,試圖在禮壞樂崩的春秋末期中重建理想中的周初文明,恢復長幼有序、上下有別的社會秩序。中庸之道是孔子集前人尚中貴和的思想而形成的一個其重要的代表思想,他主張將中庸發展為認識和對待世界、探究和處理思想情感行為以及各種事物的合乎實際或一定標準的原則和方法的哲學範疇。他把"和"看作一種最高的價值,為了保持"和"的境界必須保持中庸之道。"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凡事都應該採取持中的辦法,而不能走極端,這是實現和的根本方法。孔子"溫而厲,威而猛,恭而安"更是中庸準則的典範。 孔子的中庸思想不僅對仁、禮有深刻的影響,而且滲透到他的政治觀、人生觀、價值觀、歷史觀、文化觀等各個層面。孔子就是以中庸思想為內核,構建起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的儒家學說體系。但是《中庸》中儒家極力主張等級社會,無論處於富貴,貧賤,夷狄還是患難的地位,就要嚴格按照這些地位的要求行事,這顯然違背人性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所以,我們在看待"中庸"思想時它時一定要慎重,要辨證地去分析和把握它。在孔子之前"仁"並不是一個經常出現的核心範疇,在先秦思想中出現的最多的是"禮"。但是到了孔子這裡,"仁"便有了新的意蘊和極其重要的地位。孔子是在吸收以往"仁"的觀點的基礎上,進而完善成為"仁"學體系。孔子的"仁"主要體現為倫理道德規範和政治統治理念兩方面:"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即志士仁人,不因貪生怕死而損害仁德,要勇於犧牲來成全仁德,從中可以看出,孔子把"仁"看作是一種倫理道德規範,並且希望其成為人們恪守的準則; "仁"對社會統治思想影響同樣久遠,孔子曾提出"為政以仁"的政治論點,他認為統治者應該懷有仁愛之心,要"以德治國、以禮治人",孔子也希望能夠從"仁"出發,實現統治者對人民的一種"仁德"的統治,而並非以暴力手段去鎮壓和管制民眾。他認為施行"仁政德治"的君王更能夠爭取民心,安定統治。孔子的"仁政德治"思想也是孔子留給後人的重大啟示。此外,孔子主張任何人都應該有一種為"仁"的願望,他鼓勵人們去追求這種境界,把"仁"看成是"君子"需要孜孜不倦去達到的境界。在孔子的思想中"君子"是一般人都應該追求達到的境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認為"仁"就是"愛人",愛自己、愛家人、愛所有的人。從孔子的"仁"的思想中體現出了他對社會民眾的關注,對於人民的愛護。可以看出,孔子對"仁"思想的重視,也表明了"仁"的思想和學說是整個孔子思想體系的價值核心。它對於其他的如"禮"、"樂"等思想均處於統攝地位。參考文獻[1] 林凱. 從論語看孔子的中庸思想,福建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7年3月.[2] 王岳川. 孔子思想從"禮"中心到"仁"中心,中國文化網,2006年5月.[3] 王傑. 孔子思想的價值核心說"仁",益陽師專學報,2000年7月. 來源:墨如金傳統文化網還原孔子——三十不立,六十仍惑閱讀, 02/06 10:20孔夫子將他的一生概括為:「吾十有五,而治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對於孔子的話古往今來有很多種理解,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于丹認為,這句話描述了一種人生坐標,但是這種人生的坐標是有代表性的,但也不是絕對的。她說:「其實人生有生理年齡,有心理年齡,有社會年齡,真正有效率的生命是讓我們也許在二三十歲,就能夠提前感悟到四五十歲的境界。我們不一定要等到七十歲,才能達到一個生命個體所追求的最高境界。」然而,于丹教授並沒有詳細解釋和闡述這種人生坐標每一步應該達到的境界。楊伯俊先生和國學宗師錢穆先生的解釋更是各有千秋。楊伯俊先生的譯文如下:孔子說:「我十五歲,有志於學問;三十歲,【懂禮儀】說話做事都有把握;四十歲,【掌握了各種知識】不至於迷惑,五十歲,得知天命,六十歲,一聽別人的言語,便可以分別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歲,便隨心所欲,任何念頭不越出規矩。」錢穆先生在《論語新解》中闡述:先生說:「我十五歲時,始有志於學。到三十歲,能堅定自立了。到四十,我對一切道理能通達不再有疑惑。到五十,我能知道什麼是天命了。到六十,凡我一切聽到的,都能明白貫通,不再感到於心有違逆。到七十我只放任我心所欲,也不會有逾越規矩法度之處了。」對於其中的關鍵詞語,錢穆先生專門批註到:志於學:志者,心所欲往,一心常在此目標上而向之趨赴之謂。故有志必有學,志學相因而起。而立:立,成立義。能確有所立,不退不轉,則所志有得有守。此為孔於進學之第一階段;不惑:人事有異同,有逆顧,雖有志能立,或與外界相異相逆,則心易起惑;知天命:雖對事理本復有惑,而志行仍會有困。志愈進,行愈前,所遇因厄或愈大。故能立不惑,更進則須能知天命。天命指人生一切當然之記義與職責。耳順:外界一切相異相反之意見與言論.一切違逆不順之反應與刺激,既由能立不惑,又知天命而有以處之,不為所搖撼所迷惑,於是更進而有耳順之境界。耳順者,切聽人於耳,不復感其於我有不順,與道有不順。當知外界一切相反相異,違逆不順,亦莫不各有其所以然;從心所欲不逾矩:從,遵從義。或說:從字讀如縱,放任義。矩,曲尺,規,圓規。規矩方圓之至,藉以言—切言行之法度準則。此處言矩不言規,更見其謹言。聖人到此境界,一任已心所欲,可以縱已心之所至,不複檢點管束,而自無不合於規矩法度。此乃聖人內心自由之極致,與外界所當然之一切法度規矩自然相洽。近兩天聽楊老師說易,卻忽然在想:孔子這番說法難道僅僅在講一個治學的道理嗎?難道不是在告誡我們一生中心智應該達到的某種高度和境界嗎?似乎突然可以站在某個高處看人生的道路,自出生那一刻起,我們每一個人便放開自己的腳步飛奔,都在匆忙中跨過一個又一個坐標,奔向同一個終點——「死亡」。無論過程如何,這卻是一個現實,我們都在匆忙地向死亡的終點奔去。在迎接死亡那一刻,一切都不重要,一切都不曾擁有,每一個人都會有同樣赤裸裸的公平的結果,這就是大自然的造化。而當我們能夠提前跳出人生的軌跡來看這樣一個過程的時候,就更應該如孔子先生告誡的一般,遵循這世間本來的規律。「吾十有五,而治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我以為也許孔子先生的話可以這樣理解:十五歲左右的年輕人開始有想法,開始想到自己一生中需要把握一些東西,是知識、技能、智慧還是物質?三十歲的時候開始有能力去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名利地位,房子、車子還有一切能夠產生誘惑的東西,從此人生便開始陷入艱苦奮鬥的歷程;勞碌追求十年,得失之間的四十歲,忽然像廣告中濮存昕說:「人到中年,名利看淡了」,終於開始了不惑,這裡的「惑」也許是指「誘惑」,難道不是說,人們到了四十歲的時候才開始明白一切都是不切實際的誘惑,是為「空」;但是看清終歸是看清,掛在嘴上卻不能落實到行動;到五十歲這十年中人們會在這追逐與抵抗誘惑的矛盾中逐漸放慢腳步,靜心去觀察周邊的人,周邊的起伏跌宕,逐漸明白一切都是遵循上天本來定下的法則,沒有人能夠逆轉;如此一來,到了六十歲的時候,曾經想要追求的已經不惑,曾經想要逆轉的依舊遵循「天命」,那麼我們沒有什麼不能接受。周遭的聲音都能夠理解,能夠定義為自然本來的因果,「耳順」是由於內心已將他們定義為自然本來的「因果」;如此修鍊,七十歲的里程碑則心與自然法則吻合,不需要去調整和剋制便會達到「天人合一」的「不逾矩」境界。此乃人生追求死亡過程中心路歷程所能達到的極致境界吧。現代社會發展似乎扭曲了人生本來的生長衰亡之法則,加速了我們的身體奔向死亡的速度,卻延緩了我們的心智到達高度的過程。看看周邊,三十歲還在迷迷糊糊、懵懵懂懂的不立一族不算什麼,一旦「而立」,外界的誘惑卻讓人們開始為房子、為車子、票子、孩子和老子開始苦苦奔波,十年的時間似乎已經不足以讓人們「不惑」。四十歲開始謝頂,開始擁有五十歲的健康狀況,甚至六十歲卻還不能不惑,還在名利場上苦苦追求的人更是不計其數。也許就在這種苦苦奔波中,很多人來不及準備就到達了生命的終點,而那些孔子先生談及的境界,卻是永遠不能觸及的遺憾了。孔子先生不是還說了啊:「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義天乎。」(文/雨季相遇)(引自http://blog.stnn.cc/maomaorain/Efp_Blog.aspx)(原文http://blog.stnn.cc/StBlogPageMain/Efp_BlogLogKan.aspx?cBlogLog=1002079829)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這句話的意思是:"做一個君子,要老想著這九個方面:看到一個現象時,要想一下,是否透過現象看到了本質,是否真正理解、明白所看見和看到的東西;聽到什麼的時候,要考慮一下,偏聽了沒有,輕信了沒有;說話處事時,要老想著自己的臉色不要冰冷地板著,任何時候臉色都要溫和才是;要到考慮自己的態度是否恭謹,不論貴賤,自己的態度都得恭敬;說話時,要想一下,自己是否在撒謊。是否說了實在話;做事時,要想一下自己是否在敬業、認真;有問題或疑問時,是否馬上問人了,以求得正解。人非聖賢,孰能無惑?惑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自己要發脾氣時,要想一下所帶來的不良後果。想一下你自己也反感別人發怒;若是可以不勞而獲時,要想一下是否取之有道、得之有義,是否自己應該得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季氏》譯文君子有九種考慮:觀看時,想想看明白了沒有;傾聽時,想想聽清楚了沒;想想臉色是否溫和;想想容貌是否恭敬;想想說話是否忠實;想想辦事是否認真;遇到疑問,想想怎樣向別人請教;將發怒了,有什麼後患;看見可得的,想想我是否符合道義。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這是一位將軍給自己的書房取名九思齋的原因。且不說我們這位將軍個人如何,但文章在寫他的時候,確實讚賞有加。君子有九思,何謂君子,在我看來,定是人品一定要好,學問也要有的人。抑或是有禮有節,信仰堅定的人。自古以來,人們對君子這樣的稱呼往往關乎與名聲或者品質,其實不用想得太多,只要是能有良好的操守,謙和的態度,怎麼也算君子一個吧。君子視思明,要分得清是非,辨得明真假,要把人和事看得通透。可往往人就是看不清是非曲直,或者是不敢或者不想看清真假虛實。要麼放棄了自我的標準,換得一時安穩,卻遭受良心的煎熬,痛苦一生。當然,如果是看不清人和事,但是看清了自己,願意與世無爭,逍遙自在,這樣的君子,還是不錯,至少能守住自己內心的那塊天地。君子聽思聰,不要聽風則雨,要多聽多想,要聽得聰明。人多嘴雜,每個人的標準不同,思維方式不同,同一個事物在不同人那裡千差萬別,有的真實有的誇張,光是聽人說,安能辨它真偽?君子要多聽,要善於聽不同的聲音,還要聽得聰明,要聽得出什麼對,什麼對自己有利。首先要做一個好的傾聽者,才能做一個好的語者。君子色思溫,謙謙君子,自古就有。君子是應該有平和的心態,溫潤的言語。要心懷寬廣,有容乃大;要處變不驚,瀟洒自如。有時候太激烈和明顯的表情能瞬間轉變周圍的氣氛,引起不必要的麻煩,君子應該有比常人更大的氣量,比常人更穩定的情緒。君子貌思恭,要真誠待人,無論貴*;懂得尊敬,也懂得謙卑,就像是玉一塊,不如炭火那麼熾熱,不如冰水那麼寒冷,溫溫的,讓人覺得舒服。只有尊敬別人,才能得到別人的尊敬,那些目空無人,總是高高在上的人,不懂得自己什麼時候應該謙虛和恭敬的人,不會有好結果的。君子言思忠,要學會說話,懂得說話,什麼時候該說話,什麼時候該說什麼話。要言行一致,說出的話,擲地有聲,常言道君子一言,駟馬難追。自己的話要對自己的心忠誠,自己的話要對自己的行為忠誠。只可惜,有的人陽奉陰違,心口不一,讓人感到厭惡。君子事思敬,要懂得敬業,每一份事業都需要全心全意,都要全情投入。沒有隨隨便便就能做好的事情,只有仔細思考,周密準備,態度認真,才能有可能把事情做好。君子疑思問,要好奇,要有疑問,要多問。只有能不斷發現問題,不斷思考問題,才能不斷解決問題,才能不斷進步。學會提問,需要時間的積累和實踐的經驗,才能知道什麼地方有問題,要有提問的好奇心,才能在別人沒有發現的地方發現問題,人之所以為人,除了會使用工具以外,還有思考。人類在思考中進化了。君子忿思難,對於這個,我只能認為是君子要剋制自己的情緒,要學會三思而後行,學會忍讓。當然,這些都是在自己的最大限度以內的,不能因為需要做君子就讓那些小人們得寸進尺。首先是要忍讓,其次才是反擊。退一步海闊天空,有時候一時的忍耐,可以換來今後長久的平穩。君子見得思義,個人認為是在利益面前,要知道自己堅守的道義。有的人見利忘義,看見即得好處,便忘記了自己還是人,可以犧牲別人的一切甚至生命。君子愛財要取之有道,切不能把道義放兩旁,把利字擺中間。如果您還有什麼不滿意的,請發消息給我,並附上問題的連接,謝謝
推薦閱讀:

這片天山深處的草原里,藏有中國最曼妙的曲線美!
中國團扇:傳統創意之美
中日韓:那隻袋鼠憑啥來亞洲!?
《中國搖錢古卜講義》總論篇(71)
中國茶的基本種類

TAG:中國 | 思想 | 孔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