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幫裁縫
浙江寧波的鄞州,奉化一帶面海背山,無餘地可耕,人們尋求活路,紛紛外出謀生。十九世紀中葉,杭州灣對面的上海,為新近開埠,故呈現出異樣繁華。一批來自寧波鄉下的手藝人背著裁縫包,穿行於開埠後的上海灘。一間狹窄的房間,一塊門板擱在兩條高腳長凳上,門板上鋪一塊灰布,放幾樣顏色不同的線團,一個熨斗,一把尺子,一把剪刀,幾枚針就是裁縫的全部家當和工具。一旦做好衣服,用一塊比八仙桌面還大的白布一包,送到客戶家裡,又用這塊白布把客戶的面料包回來,裁剪、縫紉,然後再送去。這樣賺一些手工錢糊口,人們稱這種裁縫為包袱店老闆。這些人中某些人站穩腳跟後,把親人,親戚,朋友同鄉接來上海一起從事裁縫行當,久而久之,鄞州,奉化的裁縫隊伍日益壯大。
十九世紀末,上海灘上出現了許多洋行,這些洋行的外國僱員和中國的富家子弟在十里洋場興起了一股穿西裝的熱潮。頭腦靈活的寧波幫裁縫立刻從做中裝轉為做西裝,由於他們重質量,講信譽,生意日益紅火。他們的實力和地位也隨之一樣紅火,於是上海人就叫「奉幫裁縫」為「紅幫裁縫」,加上吳語(上海話)中「奉」,「紅」同韻,於是「紅幫裁縫」一說便沿用至今。也有一種說法,這些寧波裁縫是給「紅毛」(當時民眾對西方人的稱呼)做西裝的,人們便以「紅幫」稱之,比如寧波服裝博物館館長、著名「紅幫」文化研究學者陳萬豐如是解釋——
「『紅幫裁縫』是一個約定俗成的名詞。19世紀初,寧波地區奉化江兩岸的一些裁縫,先後在日本橫濱、東京和中國上海、哈爾濱等地開始縫製西服。他們最初的服務對象,主要是荷蘭、英國、法國、俄國和美國等西方國家的人。在此前很少見到西方人的中國民眾心目中,這些西方人和中國人的顯著不同之處就在於他們的白皮膚、紅頭髮,根據這些特徵,中國老百姓便以『紅毛』稱之。而寧波西服裁縫又是主要為這些『紅毛』做衣服的,所以人們便以『紅幫』稱之了。」。
而那些只會做長袍、馬褂、對襟衣的裁縫,則稱為「本幫裁縫」。
1906年,浙江鄞州姜山鎮李玉堂祖孫三代在北京王府井大街開設的「新記行」服裝店,是紅幫裁縫的服裝名店,店名由原北平市市長何思源題寫。(資料照片)
上海「榮昌祥」創始人王才運
名聞遐邇的上海「榮昌祥」
左圖:中國第一部西服專著的作者顧天雲。他身上所穿的,正是正宗的紅幫西服
右圖:紅幫裁縫中的一部分,以做「改良旗袍」見長。這是刊登在1930年 《中國大觀圖畫年鑒》中的廣告。
推薦閱讀:
※紅幫裁縫 衣網情深 浙江日報
※紅幫裁縫鼻祖不是張尚義而是他的後人 錢江晚報
※紅幫洋服:憑什麼單店業績可以做到近千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