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國曾四次收復台灣倭寇是最早犯台的外族

    自古以來就屬於我國神聖領土的台灣,由於其孤懸海上、遠離大陸的特殊地理位置,以及大洋交通樞紐、沿海諸省屏藩的戰略地位,向來為外敵垂涎,屢遭入侵強佔。又因國內改朝換代,台灣也曾被割據一方,甚至分庭抗禮。為捍衛民族尊嚴,維護祖國統一,中國人民前仆後繼,戰鬥不息,曾前後四次收復台灣。  1602年沈有容揮師入台殲滅倭寇  南宋孝宗乾道七年(公元1171年),泉州知州汪大猷在澎湖派駐舟船水師,警戒台灣、澎湖地區水域陸地,這是我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澎駐軍。元朝建立後,元世祖於至元二十七年(公元1290年)降旨,設巡檢司於澎湖,隸屬福建同安府,台、澎地區始有地方行政機構,行使賦稅等統治權。  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為防備日本海寇侵襲東南諸省,下令實行海禁,但在軍事部署上只防海岸,不守海島,撤除了設在澎湖的巡檢司。由此導致倭寇乘虛而入,以台灣、澎湖為中轉站,頻頻襲擾沿海城鄉。  明萬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底,大批倭寇在福建海面流動,燒殺搶劫,遭明軍水師圍殲,漏網的殘部逃回台灣。鎮守浯嶼(今金門)的福建都司沈有容,決計趁此勝勢追窮寇,一舉將倭寇逐出台灣。遂挑選敢死之士,高大樓船,渡海追擊。時恰值西北季風,大軍揚帆東海,經澎湖直達台灣西南海岸。  明軍戰船先發制人,施放火箭,多艘敵船中箭起火,立時亂了陣腳。沈有容揮動令旗,高大樓船順風順水橫衝直撞,勢不可擋。倭寇力不能支,便把搶掠來的財貨拋入水中,意在引明軍撈取,緩解追擊。沈有容洞察敵人奸計,下令不準撈拾,向前廝殺。由於他治軍嚴整,無一違令,窮追猛打,全殲了海上倭寇。明軍在大員登陸,沈有容張榜安民的同時,追剿陸上的殘敵。在深山堅持鬥爭的台灣義軍與明軍緊密配合,合力殲滅倭寇的游兵散勇。倭寇頭目見大勢已去,如喪家之犬,倉皇下海逃遁。這是中國軍隊第一次從國外侵略者手中收復台灣,時為明朝萬曆三十年(公元1602年)春節前夕。  1662年鄭成功驅逐紅毛收回台灣  17世紀初,號稱「海上霸王」的荷蘭侵略者,開始把魔爪伸向台灣。先是以經商互市為誘餌,於明天啟四年(公元1624年),得到福建地方官允許,在台灣築城作為貿易場所。繼而通過利誘、威脅、武力恫嚇等手段,不斷蠶食擴張,最終將整個台灣置於其殖民統治下。  改朝換代,清軍直達江南。在廈門堅持反清復明的鄭成功,眼看滿清統一大陸已成定局,便將收復台灣的大計付諸實施,以建立抗清根據地,並解救紅毛(對荷蘭侵略者的蔑稱)統治下的高山族等各族同胞。  清世祖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3月23日,鄭成功率大小戰船200餘艘,軍士2萬5千人橫渡台灣海峽。航程上帆檣遮天,旌旗蔽日,螺號遠揚,浩浩蕩蕩,好一派正義之師、威武之師的雄偉氣象!船隊抵達台灣西部海港鹿耳門,適逢漲潮,鄭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登陸,經激烈戰鬥,佔領了海邊陣地。  鄭成功採取先殲小股之敵、後殲大股之敵的戰略戰術,先將赤嵌等小城市拿下,又分派精兵勇將駐紮海岸,巡邏海上,嚴陣以待,以攔截從海上來的荷蘭援兵。  台灣城是島上的第一大城市,又是荷軍總督揆一的大本營,城垣高大堅固,配備有西洋大炮。鄭成功為避免過多傷亡,下令斬伐竹木,在台灣城四周編樹柵欄,並挖掘深壕,將城中與外界隔絕,使敵不戰自亂,束手就擒。時間一天天過去,城裡缺糧少水,從南洋開來的紅毛援兵,也一次又一次被擊退。揆一狗急跳牆,曾幾度突圍,但每每損兵折將,不能越雷池一步。  揆一無奈,於是派人攜書,求見鄭成功進行和平談判。許以出10萬兩銀子犒勞鄭軍,要求解圍,並讓荷蘭人留在島上;以後各不相犯,並每年向鄭成功納銀1萬兩。  鄭成功嗤之以鼻,義正辭嚴回絕:「惟有還我台灣,可放爾一條生路,不然,大軍攻城之日,便是爾等葬身之時。」延至康熙元年(公元l662年)1月,台灣城中糧盡彈絕,紅毛軍或戰死,或餓死、病死,只剩十之二三的兵力。鄭成功審時度勢,發起總攻。  揆一為求活命,扯起白旗投降,並於2月1日在投降書上簽字。隨後,帶領殘兵敗將滾出了台灣。被荷蘭殖民者霸佔了38年的台灣,復歸中國所有。民族英雄鄭成功收復台灣的不朽功績,永垂青史!  1683年康熙帝和平統一海峽兩岸  台灣初歸,百廢待興,鄭成功晝夜籌謀復興大計,不幸積勞成疾,於收復台灣的當年病逝。他的兒子鄭經繼任延平郡王位,繼續治理台灣,與大陸上的清王朝分庭抗禮。  雄才大略的康熙皇帝一心想統一台灣,為避免同室操戈,擬以招撫手段解決。為此一連幾次派使者與鄭經談判,提出有理有節的條件:只要鄭經接受招撫,台灣歸屬朝廷管轄,可給予相當權位,對所屬文武各官,也都量材錄用。鄭經不允,要求台灣按朝鮮例,作為清朝的屬國來朝進貢。這實際上是使台灣獨立為國,使中國一分為二,理所當然遭到康熙帝反對。  談判破裂,戰事重開,雙方就這樣談談打打,一直處於敵對狀態。  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鄭經去世,他的幾個兒子為爭奪王位自相殘殺,最後由大將劉國軒、馮錫范操縱,擁立鄭克爽繼任王位。而此時的大陸,康熙帝已徹底平定了「三藩之亂」,民生安定,經濟發展,中央集權空前鞏固,收復台灣以達全國統一已成為大勢所趨,人心所向。據此,康熙決定以武力統一台灣,遴選精於海戰的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打造戰船,操練水師,做戰前準備。  一應準備就緒,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6月14日,清軍跨海東征。經7天激烈戰鬥,先將澎湖攻克,全殲鄭軍精銳。澎湖已失守,主力喪盡,鄭克爽六神無主。最終採取劉國軒的建議,順應時勢,歸順清廷。於是派人向施琅請降。施琅立即奏請康熙帝定奪。  消息傳到北京,一些滿族大臣主張拒絕鄭氏請降,直搗台灣,徹底殲滅之,以報往日之仇。康熙帝不愧英明之主,胸襟寬廣,告誡臣下云:「君子以德報怨,不可耿耿於舊仇。台灣兵民同是炎黃子孫,既願臣服,何忍再以刀刃相加?」他降旨施琅,接受鄭氏請降,又重申了先前的承諾:如能誠心來歸,可將前罪盡行赦免,加恩安插,務令所得。  康熙帝的友善與寬容,使鄭克爽疑慮消釋,派其岳丈馮錫范至施琅軍中,請王師擇吉日進駐台灣。8月11日,清軍東進至台灣鹿耳門,因汛小水淺,船不行入。出乎意料,次日早上,潮水驟漲數尺。軍民百姓無不驚奇,咸稱當年鄭成功收復台灣時也是這般情景,台灣回歸乃是天意。鄭克爽率文武百官,改穿清朝服裝,在岸邊迎接王師,向施琅繳上印璽、台灣疆域圖、土地戶籍冊。施琅當眾申明軍紀,約束部隊秋毫無犯。  1945年日本投降,寶島光復還神州  甲午之戰,清政府以敗績告終,被迫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其中一款,是割讓台灣給日本。此後,寶島與祖國分離,淪為日本的殖民地。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成為反法西斯的主力軍之一,與美、英、蘇並列為「四大國」。趁著這一有利形勢,國民政府將收回台灣提上了議事日程,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的《宣戰布告》中向世界宣布:茲特對日宣戰,所有一切條約,有涉及中日關係者,一律廢止。根據這一布告,《馬關條約》也在廢除之列,台灣應該歸還中國。中國政府的這一原則立場,得到了各盟國的認同及支持。《波茨坦公告》、《開羅宣言》都曾載明:戰後,應由中國恢復對台灣與澎湖列島的主權。
推薦閱讀:

「新皇」登基,「老皇」赦免?可是,阿扁沒有貪污耶!
許億:台灣在選什麼?
蔡英文要宣布台灣獨立了?
台灣被巴拿馬斷交,吳敦義和蔡英文的回應透露什麼重要信息?

TAG:中國 | 台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