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道本無事人,佛是平常心

「道本無事人,佛是平常心」,下面我想從三個方面來闡述我對「佛是平常心」這一觀點的認識。

  一、佛陀是人而不是神,佛教是不搞教主崇拜的。

  傳說佛陀出生時,從摩耶夫人的「右肋出生」,佛陀誕生後便四方上下各行七步並說:「天上地下,唯我獨尊。」我對這一傳說不敢苟同,這些傳說是為了「神化」佛陀,這是外道婆羅門歧視女性等舊文化的思想殘餘,如果佛陀真是這樣誕生的話,那他就不是人也不是佛而是魔了。

  我個人認為佛陀的誕生也與一般人的誕生一樣,是從他媽媽下身生出來的(因為當時沒有剖腹產),剛生下來時作為嬰兒,當然也只會哭,不會走路和說話。佛陀也有生身父母,也結過婚生過孩子,讀書學習武藝,都與一般人相同;所不同的就只是他有高明的智慧,遠大的眼光,喜歡研究問題。

  佛不是生而知之者,釋迦牟尼是一個平平凡凡的人,在三十五歲的時候,釋迦牟尼在尼連禪河旁的菩提樹下證得了正覺,正確而透徹地覺悟了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從此人們才稱釋迦牟尼為佛陀,或簡稱為佛,意即真理的覺醒,或簡稱做覺者。可見,釋迦牟尼同我們一樣都是平凡的人,他能夠借修行而悟道,所有人類也都可以群起仿效,依照他所垂示的教法修行(或獨覺)而證果成佛,「佛」只是對一個覺悟者的通稱而已。

  可見,釋迦牟尼也需要經過學習,才具備人類所有的知識,用這些作為度眾生的工具,而使得眾生受益。佛的主要工作作用就是向能度眾生施教善道。

  釋迦牟尼佛住世時,有三不能:佛不能轉眾生的定業;佛不能度無緣眾生;佛不能度盡眾生界。

  釋迦牟尼不能像變戲法似地點石成金,佛不但不能改變眾生的因果,而且成佛以後也要受報,並且其他佛、菩薩、獨覺、聲聞等聖人亦有業必受。不過需要指出的是,心得解脫的佛,身體雖然跟一般常人一樣地受到痛、病等種種反應,但是不會因此而生起喜、怒、哀、樂的煩惱,所以,佛的受報和常人的受報迥然不同,受報的是對因果負責,解脫是從煩惱得到自在。如大乘羅漢、菩薩以及諸佛,乘病痛等的現象,他們卻未受到這些現象的困擾。

  總之,「佛」的含義也只是消除無明,獲得最高智慧的境界而已,並不是「神」(上帝)和「造物主」的同類語。

  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金剛經》)「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悟時,眾生是佛。」「凡夫即佛。」(《壇經》)眾生與佛本來一體,眾生的佛性與佛無二,只是在迷為眾生,悟即為佛。眾生是未來的佛,佛是過去的眾生,從這種意義上說,佛也只是已經覺悟的眾生而已。

  二、佛教是智信而不是迷信,佛教是民主、自由和具有思辨色彩的,佛教是不搞教言崇拜的。

  佛教是一種實證經驗為基礎的思想信仰體系,它要求人們培養美德,開發真智,用自己的智慧抉擇是非,認識對錯,反對盲目迷信。佛曾對弟子們說:「眾比丘,善知識,你們要像煅、切、磨、試黃金以鑒別其真假那樣對我的教言進行鑒別,不能因尊重我而盲目信從。」

  在全世界的宗教中,只有佛教的教言與經典是允許被教徒懷疑、討論和追究的。佛教不認為懷疑是罪惡或愚蠢,反而認為懷疑是達到覺悟的途徑,佛指出:「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正說明了這種實事求是的精神。

  並且「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金剛經》),這說明,佛法如渡河之筏,是方便,度脫開悟後就應拋棄。一切真正的佛法到了最後,像過了河的船,都要丟掉。古往今來在各種宗教中,敢於要弟子們把自己的教化理論最終捨棄的,佛教恐怕是空前絕後吧!

  並且,真理和客觀世界是客觀存在的。比如沙子,如果佛說「金子」的話,沙子仍然是沙子。佛經上很多地方說,女性要成佛的時候,必須先要轉男身,轉大丈夫相,才能成佛。這是一種著相和重男輕女,男尊女卑,歧視女性的錯誤思想。但佛碰到河上女,碰到勝鬘夫人,她們都結過婚,而且生過孩子,卻即身成佛。她們把佛當面說了一頓,佛說:「如是如是」(「就是這樣,就是這樣」),夫人說得對,不可著相,沒有什麼分別相,女性也可立地成佛,而不需要轉男身。是的,修學佛法也是男女平等的,一切眾生皆可成佛,何況是女性。在《無量壽經》中,法藏(阿彌陀佛)對佛發願說:「我作佛時,國無婦女。若有女人,聞我名字,得清凈信,發菩提心,厭患女身,願生我國,命終即化男子,來我剎土。十方世界諸眾生類,生我國者,皆於七寶蓮池蓮華中化生。若不爾者,不取正覺。」阿彌陀佛身旁的大勢至菩薩和觀世音菩薩,不就是在極樂世界(常)現女身嗎?(當然,觀世音菩薩原是男身,《華嚴經》中說:「勇猛丈夫觀世音」。)並且,有一種說法認為:在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的眾生,在男身大菩薩講經時,聽眾現男童子身;而在女身大菩薩講經時,聽眾現女童子身。他們仍有男、女身,只是已經沒有性慾,沒有男女性的區別。在小乘佛教思想中,仍有許多婆羅門舊文化的思想殘餘。如很可能是出於上座系化地部的「八敬法」和「女人有五障」,前面提到的佛陀出生時從摩耶夫人的「右肋生出」和成佛必須先轉男身,以及凈土世界無女性,羅漢、菩薩皆是男性等一系列男尊女卑的思想,這些都與提倡眾生平等,視眾如母的大乘佛教思想明顯的不協調。需要強調的是,密法生自般若智慧,不執人我法相,視萬物法性平等,無凈垢和美醜的執著,沒有男尊女卑的分別見和世俗文化造成的偏見,完全是一種通達無礙的境界。佛中有男佛女佛,菩薩有男女菩薩,明王有男女明王,有以男本尊法為主的父續部,也有以女本尊法為主的母續部,男性女性完全平等,男身可以成佛,女身也同樣可以成佛,沒有成佛必須是男身的說法。極樂世界等佛國也有男女身。這說明,佛陀也有一個不斷修正、深化認識的過程,並不見得佛和佛經上說過的就都是真理,佛教和佛法也是不斷發展和完善的。我們要做到「四依法」:「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 和「依了義不依不了義」。體會禪宗的「不立文字(不執著於文字、言語),教外別傳(教理之外另外傳的法門,即離語言文字的諸佛心印),以心傳心(以心印心,傳佛心印)」。

  另外,也應以平常心去對待佛教的戒律,有些戒律是需要改變了的,有些戒律在特殊情況下可以開許,變通。如過午可食;可以用酒治病痛;喝奶養生救命;五辛之一的大蒜能殺菌消炎和健腦益智,可以防治心、腦血管疾病和流感等疾病,只是對眼睛有些不好,食用大蒜對身體是利大於弊的,大蒜是可以適量食用的,每天可以吃一瓣生蒜或兩瓣熟蒜。

  藏傳佛教的「視上師如佛」,也並不是盲目迷信、偶像崇拜,而是因尊師而重法。如果有些師的言行不合教義法規,弟子應該像子女對待父母的錯誤那樣,善言規勸改正制止。「對(上師)善法行,應隨從奉行;對惡行為應當背棄」(《寶雲經》)另外,上師雖然說得合理,但自己執行有困難,做不到時也就「講明請寬恕」。這些都說明,對上師的服從並不是無條件的。

  三、佛教是不搞偶像崇拜的。

  常常看到或聽到外教徒攻擊佛教最劇烈的一點就是:「崇拜偶像」。說「佛教是偶像崇拜」,是只看到佛教的表面現象,不了解佛教本質的一種最大的誤解和歪曲。

  佛教主張「破相」,就是要打破人類因不明真理而認為「因緣所生的事物」是永存不變的錯誤觀念。偶像也在佛教所要破除的「相」之列,因為偶像只是由木、石、泥土等(飾金)而成,也是一種因緣所生的假合體,不能永存不變,當然本體是空的,所以也要破其「相」——破除偶像的觀念。正如六祖慧能大師偈中所指出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禪宗中「丹霞燒木佛,院主(就是當家和尚)落鬚眉」的公案,也說明了真正佛法不著相的道理。

  那麼為什麼寺院里還有那麼多的佛像存在呢?因為這是佛教以方便法門來救度眾生。佛教供奉佛像,有兩種意義:一是紀念、敬仰、效法意義,一是觀想意義。對佛像的供奉除此二義,別無他義。另外還有隨俗引導的作用,雖然從「本體是空的」哲理方面,一塊石頭跟一尊佛像是沒有分別的,供奉石頭也可以有這兩種意義,但如果叫一位普通信佛的老太婆把一塊石頭當佛像跪拜,一般來說,她絕對不會肯。總之,對佛像的供奉除紀念和觀想二義外,別無他義。所以供奉佛像的意義,在偶像所象徵的精神和真理,而並不在於偶像本身。並且,不但不能以佛像認為是見佛,即使是佛在世的時候,都不能看他肉身為師,否則便犯了著相的錯誤。

  總之,佛代表的是一種精神境界,超感覺的理念境界,並非一種凝固的、靜止的、可見的物質形象。所以在《金剛經》中說:「不可以(憑)身相得見如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以及「佛性本空」、「理佛無相」等等。不了解本質,只從表面現象上判斷其性質,只能證明其無知和淺薄。

  可見,佛教是不搞教主及教言和偶像崇拜的,我們要以平常心去對待佛教。


推薦閱讀:

平常心是道(馮學成《明月藏鷺 · 六、頌古聯珠》)
生活無常,平常心待之。
一顆平常心
最是難得平常心
隨緣與平常心

TAG:平常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