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武志紅——《為何愛會傷人》

真正有智慧的人,不願意被奉為神。不管對方如何迷戀自己,如何將自己置於至高無上的位置,他仍然知道,自己只是一個人,一個有血有肉有優點的具體的人。並且,這樣的人還知道,迷戀者迷戀的不是真實的自己,而是迷戀者投射到自己身上的一個幻象。缺失,不是指現實的父母的缺點,而是指,在撫養孩子的時候,他們有一些什麼樣的缺憾。如果現實中的異性父母,給了孩子健康的撫育,既給了孩子充足的愛,又懂得給孩子自由的空間,那麼,這個孩子就沒必要花那麼多力氣在心中勾勒那個虛擬的理想異性父母的模型。相反,如果異性父母的一些撫養方式嚴重阻礙了一個孩子的心靈成長,那麼,這個孩子就可能會花大量的力氣來勾勒出一個理想的異性父母的模型來,並會經常想,假如我有一個那樣的異性父母該有多好啊。這就導致了一個結果:如果一個人沒有從現實的異性父母那裡獲得足夠的愛,他內心中的理想異性對他而言就尤其重要,而且這個理想異性,與他的異性父母的差異也非常大。這種差異,就是迷戀的根源。理想異性與現實異性父母之間的差異越大,就越容易沉溺於迷戀中。德國心理治療大師海靈格說,父母必須幫助孩子發展出向外的動力,即向家庭以外的廣闊天地主動探索的傾向。一般而言,這是孩子的自然發展方向,如果讓孩子自然發展,他會順利地走到這一步。然而,有些孩子的這個傾向被阻斷了。這種阻斷,有時是父母粗暴地阻止孩子發展,但更多的時候,是父母自己需要黏住孩子,需要孩子做自己或自己和配偶關係的拯救者。意識上,我們都在追求快樂和幸福,並且一定有相應的人生哲學。但潛意識上,我們都在追求自己所習慣的情緒或情感,這是致命的誘惑。男人和女人建立親密關係,習慣了幸福的人,會在這個關係中製造愛,而習慣了不幸的人,會在這個關係中製造恨。強迫性重複無處不在,就好像是,我們只習慣擁有過的生活,如果現在的生活變得與過去不一樣了,我們就得做點什麼事情,把現在弄得和過去一個樣。無論好的強迫性重複還是糟糕的強迫性重複,改變起來都不是很容易的事。所以,你會看到,一些堅信會贏得別人愛與支持的人,哪怕被拒絕100次,仍然會若無其事地與你交往。相反,另外一個人,你對他好了99次,但只有一次疏忽,就被他抓住,並被當做你不愛他、不支持他的證據了。要建立好的強迫性重複,最好的辦法就是父母在孩子童年時給他愛與支持,同時尊重孩子的獨立性,給予他足夠的信任。那麼,孩子就會學到愛、信任、獨立與自強,並把這些好的東西不斷地在他的人生中進行一遍又一遍的重複。所以,當陷入七年之癢時,不必惶恐,也不必沮喪,相反應去認識到它的價值,並接受自己的幻滅感。這種幻滅感產生後,接下來的相處,才可能是真正意義上的相愛。兩個幻影,不管多麼迷戀彼此,都不過是幻影而已。在自由戀愛時代,只要愛人不是你被迫選擇的,那麼愛情中的幸與不幸其實都是你主動選擇的。所以,只要是自由戀愛,就要試著不譴責對方,試著從自己身上找答案,然後主動選擇,並承擔選擇的責任。一個懂得愛的人,會一直懂得愛;但一個不懂得愛的人,會一直不懂得愛。愛的能力,和年齡關係不大。我了解的所有愛情悲劇,都反映出兩個信息:第一,危險的信號很早就被當事人感覺到了,但當事人沒有尊重自己的感覺;第二,每一個自由戀愛導致的悲劇,都是自己的特定心理所主動推動的,不管你看上去多麼無辜,做得多麼完美,你的愛情悲劇,至少有你一半的原因。戀愛時,我們都想找到「正確先生」或者「正確小姐」。然而,假若我們執著地認為,幸福就在於找對一個人,那麼可能我們終生都找不到自己的答案。相反,假若我們能明白,幸福在於內心的和諧,而外部世界都是我們自己內心的展現,那麼我們可能會發現,原來答案就在自己身邊,就是那個和我們一直廝守著的伴侶。那些老套的愛情故事,也有同樣的模式。那個乏味的配偶,就像是媽媽。而一場有感覺的婚外情,就像是玩耍或探索世界,真正驅動它的,也許就是好奇。儘管可以愛得死去活來,但其實質或許就像小時候玩過家家一樣,只是一場遊戲。並且,更為有趣的一點是,如果你有機會,去接觸那個「乏味的配偶」,你可能會驚訝地發現,他(她)並不乏味,甚至在你看來有趣極了,可在當事人看來,其配偶卻是那樣乏善可陳。真正的奧秘也許是,當事人創造了一個事實——將本來精彩絕倫的配偶變成了一個在婚姻中乏味的人。甚至,可能是當事人在想像中創造了一個事實:其配偶仍然是精彩絕倫,但其對那些事實視而不見,只能看到乏味的配偶。出現這種局面,我想,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們無數人極其缺乏安全感,為了擁有「至少有一個絕不會離我而去」的安全感,我們甘願將那個最重要的人——配偶——變成一個乏味的人,那就意味著他(她)沒有別人要了。或者,至少我可以將他(她)視為一個乏味的人,那我們就會覺得,這個沒有人要的無聊傢伙,怎麼可能會離我而去。經營感情其實是一種能力,它需要安全感做基礎。安全感高的人自然懂得經營感情,而安全感低的人自然就傾向於逃避問題並幻想正確的人。當內心有濃重的不安全感時,一個人就會將注意力集中在「不愛」的信息上,一旦嗅到「不愛」的信息,就會立即後退,並很容易在後退時做出嚴重傷害關係的行為。其實呢,這些「不愛」的信息,很多時候只是自己以為的「不愛」,或準確來說是內心的不安全感向外投射的幻象,而不是事實。或者假若對方的不愛是10分,自己就會傳出50分甚至90分的不愛信息來。這樣做,是為了追求一種掌控感:是我在控制著感情的進展,如果感情完蛋了,那也是我摧毀的,而不是你。如同暈車的人,如果是坐車,就會暈;如果是自己開車,就不會暈。誰開車,誰就在掌控車,而有了一切都在掌控的感覺,就不暈了。暈,是掉入不安全感的一種副產品。實際上,對於有濃重不安全感的人而言,突然掉入到真正的幸福里,也會有巨大的暈眩,而難以相信愛的到來,並會用各種各樣的方法挑戰對方,讓對方不斷給出愛的證明,好像至於這樣自己才能確信這就是愛。但這樣做的結果很容易是,對方感到越來越疲倦和厭煩,最後真的就不再愛了。我們都想做好人,並想用好的方式對待某人。如果一個人越重要,我們就越會用自己所懂得的最好的方式去對待他。然而,我們這個所謂的」好的方式「,常常是有問題的。並且,我們使用」好的方式「時,藏著一個邏輯:我對你這麼好,你當給予我回報。對回報的渴望也不算是問題,但關鍵是,我們還渴望對方也用某種特定的方式給予自己回報。如果對方不僅給了回報,而且還恰恰用的是自己所渴望的方式,我們就會覺得,這個人真愛自己。否則,我們就會失望,就會覺得對方對自己不夠好,並生出想遠離這個人的念頭。對方也會執著於類似的渴望。在親子關係中,一個孩子會有這樣的想法:如果某時父母願意與自己親近,他便認為這時的自己是好的;如果某時父母明顯與自己疏遠,他便認為這時的自己是壞的。考慮到我們國家的父母普遍將聽話視為孩子的一大優點,那麼不難理解,在我們國家的親子關係中,父母容易執著於權力的投射性認同:我對你好,但你必須聽我的,否則你就是壞孩子。相應的,孩子容易執著於依賴的投射性認同:我這麼無助,你必須幫我解決一切問題,否則你就是壞父母。如果父母特別執著於權力,那麼這個家庭的孩子就會特別執著於依賴。他不僅在他的原生家庭是依賴的,到了學校、社會和愛情中,他也會沉溺於依賴的遊戲中。因為他潛意識中認為:依賴是好的,會促進關係的親密;獨立是壞的,會導致關係的疏遠。這在他的原生家庭中是對的,但到了其他關係中,大多數時候都是錯的。同一件事情,因為坐標體系不同,不同的人就有了不同的認識,家裡主要處理的是感覺,理解和接受彼此的感受是核心。如果,你渴望理解對方,就必須學會放下你的坐標體系,嘗試著進入對方的坐標體系,這是實現相互理解的唯一途徑。發生了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個人內心的感受。我繼續說下去,」感受遠比所謂的事實更重要,而在家庭中,理解並接受彼此的感受是最重要的。「時代變了,我們愛的方式卻沒有改變。以前,物質很匱乏,所以愛的主要內容是保證對方的物質需求。但現在,物質需要已經不再那麼重要,心理需求的重要性則日益突出。鑒於此,我們應該進化我們愛的方式,重視配偶或其他親人的心理需求。心理需求的核心就是感受,親密關係的一個重要價值就在於交流並相互理解和接受彼此的感受。在親密關係中,不去糾纏誰對誰錯也是很多婚戀專家強調的一個原則。要想做到這些原則,首先需要一個意識:談事情A的時候,只談事情A,而不去扯事情B、C、D等等。否則,事情B、C、D等很可能就是擋箭牌。並且,談事情A時,重要的不是去分出個對與錯來,重要的是自己和對方的感受。具體到你自己身上就是,你能否坦誠地表達你的所有感受,你又能否聆聽到對方表達出來的感受。
推薦閱讀:

武志紅:原生家庭傷害|what?原生家庭可不能一個人背鍋
「人善被人欺」——武志紅心理訪談實錄 - Lily的日誌 - 網易博客
隱形的小孩|武志紅在奇葩大會上說的「黑色生命力」究竟是什麼?

TAG:武志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