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五任一把手升遷軌跡:自費改革的樂與怒--浙江在線-浙江新聞
溫州五任一把手升遷軌跡:自費改革的樂與怒 www.zjol.com.cn 2004年12月31日 浙江在線新聞網站
溫州向左還是向右
「草根層」的創業衝動,使無數個「中國第一」的溫州神話,演繹成了「四千兩板」的「溫州精神」,善於鑽營的游擊商人一夜之間成了財富英雄,時至今日,有人曾把功利溫州人「空手套白狼,四兩撥千斤」的經世致用生存哲學與猶太民族「千年流浪,精神不散」的宗教文化底蘊相提並論,聽上去覺得是溢美之詞。是褒是貶?喜滋滋的溫州人恐怕不會太在意,反正是說溫州人聰明吧。
就在輿論廣泛關注來自民間的資本力量衝擊市場「閘門」和走出去的溫州人「生炒通吃」的背景下,一個以強化政府主導的「指引經濟」政治信號,使溫州再度捲入「二次爭論」的風口浪尖。一個讓溫州普遍關注的信息就是溫州市委的人事變動。
2004年11月17日,浙江省委副書記喬傳秀在溫州正式宣布:原中共溫州市委書記李強上調浙江省委任秘書長,溫州市委書記由原杭州市委副書記兼蕭山區委書記王建滿繼任。
延伸閱讀:
海外溫州炒房團集資 「小炒」紐約商業樓盤 溫商商人"開進"東北 數百億民間資金東北覓商機 「溫州炒煤團」遭遇阻擊
「發現問題是政績,直面問題是責任,研究問題是進取,解決問題是能力。」王建滿赴任不久,即對他的下屬強調。
溫州經濟蟄伏已久,曾多次重複演義「敢為人先」並屢遭爭議的「溫州模式」,隨著王建滿的到來,再一次提出問號:向左?向右?李強說:「遵循規則!」
王建滿履新的第一天,溫州市政府門口簇擁著許多人,等候著新書記到來——來自開發區的失地農民徘徊多時,面無表情,路過的市民偶爾駐足觀望。
就在十天前,原溫州市委書記李強代表溫州接過「2004CCTV十大最具經濟活力城市」獎盃時,溫州老百姓為之傾城歡呼。
主持人王小丫與李強對話時,「逼」他當著家鄉父老和全國人民的面說一句話,李強說:「作為中國民營經濟的領跑者,它清晰的腳印,讓人們感受到民間的力量和市場的力量。」
李強將溫州經濟特色形容成「地瓜經濟」:一是具有很強的「生命力」,溫州經濟儘管像地瓜那樣並不起眼,但都是「野生的」,生命力旺盛;二是具有很強的「擴張力」,地瓜藤葉四處延伸,佔領外部空間,充分吸收陽光和雨露,溫州經濟善於「走出去」,能夠充分利用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三是具有很強的「反哺能力」,地瓜藤葉四處生長,但養分最終傳送給根部,受益的還是地下的莖果,溫州經濟始終根植於民,它的發展主要依靠無形的民間力量來推動,最後受益的也是人民群眾。
現場活動策劃人、溫州作協副主席李濤透露,在央視《對話》欄目中,李強和家鄉父老最後的離別贈言說了一句「遵循規則!」讓人感到分量很重,沒有人更比李強清醒的意識到溫州處在一個歷史的岔口,需要冷靜和反思。溫州圖強不僅需要良好的言商環境,更需要講誠信、講法制、講規則路徑。溫州經濟如同站在界河邊的「小卒」,只能一步一個腳印的攻破體制堡壘,不可能倒退,在沒有「過河」之前更不能橫衝直撞。
「地瓜經濟」需要包裝
王建滿比李強年長許多,在新老交替會上,李強說:「今後,溫州所取得的每一項成績,我都會感到由衷的高興;溫州發展當中碰到的任何問題,我都會更加細心地關注。」
李強出任省委秘書長,按以往慣例,這個頭銜前面一般都要加個「省委常委」,因為李強之前的溫州市委書記一般也是省委常委,唯獨從李強這一任開始,溫州市委領導不再擔任省委常委。
一位前溫州市委高層說,李強把溫州經濟形容成「地瓜經濟」,看起來有點土,說起來也不好聽,容易讓人聯想到「爛番薯」,但這個比喻確實合適,溫州的確需要包裝提升,如果還停留在過去的「土八路」做法,溫州經濟會出現問題的。
外界描述溫州經濟時,認為不按常理出牌的溫州人身處無序的市場中,當預先還來不及制訂市場「遊戲規則」時,溫州人敢為人先,贏得了市場先機,佔盡所有便宜。王建滿:「四個問題」的績效考評標準「你可以從王書記幾次到基層調研時的講話,好好揣摩他的『思想』。」作為「三朝元老」的黃德康秘書長,是溫州市委常委,在談到此前《溫州日報》報道的溫州市政府最近推出「有關溫州十大問題的課題」時,他表示具體內容暫時不便透露。
「發現問題是政績,直面問題是責任,研究問題是進取,解決問題是能力。」王建滿赴任不久,即對他的下屬強調。
接近溫州市領導的知情人士透露,王建滿的語氣意味著「金杯還需要口碑」。
據知情人介紹,12月8~10日,溫州市四套班子的主要領導參與專題調研彙報會,每天聽取調研彙報,題目是:《如何優化提升溫州產業層次問題》、《如何加快現代化服務業發展問題》、《如何加快開放型經濟發展問題》、《如何加快農村特別是欠發達地區發展問題》、《如何加強城市建設和加強城市管理問題》、《如何加快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問題》、《如何加快「生態市」建設問題》、《如何加快社會事業發展問題》、《如何推進「平安溫州」建設問題》、《如何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問題》。
知情人說,十大問題正好對應了王建滿的四個問題的「績效考評」標準,但這些問題早在王建滿前任在任時都已存在,甚至全國都普遍存在,溫州如何破解? (王孔瑞)
調控之重:溫州老闆醞釀遷徙
2004年末的溫州,一場輕柔的雨加雪姍姍掠過溫州,給這個十年來難得的暖冬添了些許寒意。恰如這偶爾輕寒的天氣一般,此時的溫州企業也深深地感覺到了來自於宏觀調控的冷峻。與此同時的溫州之外,旨在降溫的宏觀調控政策正有條不紊地持續推行。「原材料價格漲飛了」
「我們行業今年像我這樣能夠保本繼續盈利就算不錯了。」
余榮華,一位40多歲的溫州瑞安商人說,「今年賺的那麼點錢和沒有賺沒有區別。」
余榮華是瑞安私營企業浙江聯大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聯大化工」)董事長兼總經理,該公司是國內生產硝酸鉀的第二大企業。「今年我們生意不好做,原材料價格上漲對我們衝擊力很大。」余老闆說。
硝酸鉀主要原材料是硝酸銨和氯化鉀,「這兩項價格都比去年翻了一番,三四月份的時候,硝酸銨進口價為1035元/噸,國內產品價為800~900元」,「而今年年底,進口價格已經上升到2000元/噸,國內產品價格1800元/噸左右。」
作為中間產品生產商,之前,大多數此類化工企業都與上游企業簽訂了一年合約,對該年度供貨價格都有約定。聯大化工的最大客戶是電視機玻殼生產商旭日玻璃有限公司。年初的時候,他們已經按照當時的市場價格簽訂了硝酸鉀3000元/噸的供貨協議。
「我們的成本大幅度提高,可產品的價格已經限定死了,利潤空間急劇縮小。」實在捱不下去了,余榮華後來和客戶協商,好歹將出貨價格調升了500元左右。
據悉,目前國內硝酸銨和氯化鉀大部分依賴進口,這些硝酸鉀生產企業只能通過中化(中國化工進出口總公司)、中農(中國農業生產資料集團公司)兩條渠道獲得進口原料。從去年年底的糧價攀升,到今年年初的宏觀調控、國際運價的提高,「還有一些企業利用壟斷性資源的人為操作」,都從各個方面拉升了相關原材料的市場價格。
「我們通過中化、中農買氯化鉀,交了錢,拿了貨,但是拿不到發票。他們說明年(2005年)再給我們。」余老闆雙手攤開,對記者說。
「據說,今年發改委核定的氯化鉀市場銷售價為1570元每噸,而進口價格早就超出這個水平了,所以他們只有明年再給我們,這樣就符合發改委核定的2005年價格。」
更慘的是,國內其他原材料生產企業也跟著這一浪潮哄抬價格,「甚至還有一些企業囤積原材料,囤積幾十萬噸。」「一提固定資產投資,銀行就怕」「原材料漲成這樣,我們自己也要想辦法壓縮成本了。」
為了緩解生產壓力,聯大化工年中的時候開始著手技術改造,自己動手,生產硝酸替代硝酸銨。據悉,儘管可以使成本下降三分之一,這項技術改造卻要花掉余榮華1000多萬元。「我們需要保證一定的流動資金保證企業正常運轉,1000多萬元不是一個小數目,需要外來資金的援助。」
而在尋求外力幫助時,余榮華遇到了另一個困難。「我們去找銀行,只要一提固定資產投資,銀行就怕。」
據他了解,此次政府宏觀調控政策下,相關部門被要求嚴把信貸投放和土地供給兩個閘門,提高建設項目市場准入標準,清理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等。
聯大化工的銀行貸款計劃落空後,只好另尋他路,「自己有一點老底,還有民間資金的幫助」。儘管如此,聯大化工還是不得不放慢了技術改造步驟,本來是可以2~3個月完成的計劃,現在預計2005年才能完工。
談到資金問題,另一位溫州老闆黃順禹也有同樣的感慨。
「以前我們做項目,自己擁有30%~40%的資金就敢上了,一般銀行會提供另外60%~70%的貸款,今年,沒有90%的資金想都不要想。」而幸運的是,溫州地區現在有豐富的地下錢莊可以幫助企業暫渡難關。另外一位作塑料生意的瑞安商人介紹,小數目(100萬元以下)的投資他們一般都會先求助於「朋友」,只有大批量的貸款他們才會想到銀行。
其他地方的同行就沒有那麼幸運了。據余榮華介紹,山西文通集團下屬兩家子公司今年倒閉了,湖南一家業內頗有名氣的公司也被迫關門,還有浙江富陽的兩家。「貸款問題對於我們來說簡直是雪上加霜」。「我們要去外地辦廠」
今年最痛苦的事情就是他從瑞士引進的一個機械生產項目流產了。因為地價太貴,從最開始40萬元每畝到現在的80多萬元每畝,「我們根本承受不起那麼高的成本。」黃順禹說到此事的時候,語氣低沉。
據介紹,該項目引進需要非常多的土地投入。黃順禹當初也準備購買4.5畝工業用地,而就在兩個月之內,當地土地價格從160萬元每畝漲到380萬元每畝以上,「現在還在漲」。
貸不到款,土地價格又在上漲,壓力之下,一大批溫州商人甚至選擇到其他省市去辦廠。據記者了解,江西鷹潭今年大約有100家溫州企業搬過去;江西怡村,還有新余,也搬進了100多家溫州企業。「今年搬過去的這些企業大多數都是由於土地限制問題。」余榮華說。
「我們也打算明年在江西開子公司,規模比這邊更大。」余榮華向記者透露,江西地價比較便宜,大概3萬元/畝,他們也已經和當地談了100多畝地的合同,已經差不多了。(周帆) 溫州商人的政治觀
他們潛心研究政治,不是因為崇拜或害怕,而只是為了某一筆具體的生意
在講求實際的溫州人看來,政治雖然讓他們栽了不少跟頭,但始終是一種可以為自己所用的資源。現在,溫州商人潛心研究政治,不是因為崇拜或害怕,而只是為了某一筆具體的生意。溫州師範學院歷史系主任蔡克驕認為,溫州商人的集體智能匯流成一股「老百姓經濟」的民間力量,樹立了市場經濟「活力先鋒」的新形象,但政治地位上的受壓制和「自慚形穢」使得溫州人產生了強烈的政治訴求。
政治訴求膨脹
不少溫州人都記得,1999年,溫州的甌海區寮東村出現了新中國首例「村民罷免村主任」事件。
隨後,每到人大政協換屆,哪怕是村委會選舉,溫州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溫州商人一下飛機就徑直往自己村裡趕,因為當時各個村都在進行村民委員會的選舉。據當地有關部門知情人士說,很多私企老闆願意出價30萬元或者更高,就為了躋身「政界」,哪怕撈個「無品」村官也值得,這種政治訴求膨脹到連民間組織商會會長的位置,有時也會在商人之間爭得你死我活。
「與政府修好,是本公司最大的公關。」這是100多年前賓士公司的開山鼻祖卡爾.本茨對屬下說的話。
私營企業主劉建國入黨成了溫州商人對上述話的一個寫照。
劉建國入黨的消息發布兩天後,黨的十六大召開。劉建國的企業擁有300多位僱員。
之前,新華社曾如此報道劉建國的企業——浙江長江電子工業有限公司:「各地參觀的人來到這裡,能看到春的活力;慕名的客商來到這裡,能感受到商業奇才的魅力;外地打工者來到這裡能體會到無限的溫暖;黨政領導來到這裡,能看到黨建在非公有制企業中照樣能發揮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劉建國的5次入黨衝動
但此前劉建國5次要求入黨被拒也是事實。
1999年3月,劉建國寫下第一份入黨申請書,半年後,他參加了溫州市經委系統的入黨積極分子培訓班。但之後有關通知他說,根據有關規定,民營企業主不能加入中國共產黨。
2000年12月,劉建國在公司建立了黨支部,還聘用了一名外地複員軍人出任支部書記。
2001年,劉在溫州代理的空調銷售業績達到1億元,占浙江全省空調銷售份額的六分之一。但他要求加入中國共產黨的請求還是被拒絕了。
「我的入黨動機,無非是搞好企業管理,努力服務社會,更好地帶動職工擁護黨和政府。我年輕、我有錢、我要求進步,這有什麼不好?」劉建國曾對當地媒體表示。
浙江省委副書記喬傳秀之後專程到劉建國的公司,詳細了解公司發展歷程及黨建工作情況。她對劉建國致富不忘回報社會的做法給予充分的肯定,並對他說:「企業要做大做強,政治上要積極要求入黨。」
劉建國聘用的公司黨支部的支部書記徐志久說:「非公經濟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吸收民營企業主當中具有代表性的先進分子入黨,是中國經濟生活發展和政治生活變化的必然,為什麼要把一位先進代表人物『放在外邊』?」
共求利益最大化
溫州「雙扣」是溫州地方牌類遊戲,規則類似普通的「爭上游」,所不同的是遊戲需要兩副牌,遊戲的方法是配合的兩方要儘快將手中的牌出完。遊戲的關鍵是,只要合作的雙方利益均衡,最終贏得的利益能最大化,雙方就聯合往對手的痛處出牌。
這種牌理已經被溫州商人玩到了現實生活中。
企業從悄悄地賺錢到藉助政策和政府的公關需求(即樹立公眾形象),鞏固企業的根基,已經成了溫州商人的「共識」。和商人的政治敏感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溫州官員的現狀,政府工作人員對「吃皇糧」的工作並沒有過多優越感,官員們對干出一番事業的民營企業主的態度可以用佩服來形容。
曾有機構對溫州市260名政府部門的幹部、職工進行調查,93%的人認為「致富是當前最大的政治」。調查顯示,54%的溫州人「不要烏紗要銅板」。
溫州的普通官員們常常嘲弄自己的官位:「我們這裡當官不能有架子,如果企業覺得官員沒水平,對其沒幫助,其是不會理我們的,頂多也不過是給點面子,表面客氣。但若企業不給面子,我們也沒辦法,別說為難企業,就是稍微有點拖延,他們都有可能去告狀。他們中好多人是政協委員、人大代表,他們可以直接把意見反映到高層領導那裡去。」
一位溫州服裝企業負責公關的經理說,對政府或是官員的公關,不一定就是花錢買路,更重要的是要適應中國「熟人社會」的國情。
據他介紹,溫州的企業里都有專人負責和政府的各個分管部門打交道。這些人的工作規律是:隔一段時間,就到對口的部門去坐一坐,和辦事人員聊聊天,拉拉近乎,偶爾請他們吃頓飯。還有,就是捐助政府的公益事業,幫助官員樹立政府形象。
「我不會指望這樣就能讓政府違反原則替我辦事,」一位溫州企業的高層說,「但有時候,他們把我當作朋友的話,就能提供給我很多信息。」 溫州五任一把手升遷軌跡:自費改革的樂與怒
一些曾在溫州為官的人認為,溫州的「自費」改革史,實際上是整個社會變革的生動寫照。看溫州改革必須了解溫州的過去,如果沒有這個痛苦的歷程,溫州是一張空白的明信片,假如溫州沒有被爭論,溫州也就不會被世人所關注。
袁芳烈「開河」上世紀80年代,溫州的爭論焦點是「姓資姓社」。
改革開放前,溫州以「亂」著稱。1981年初,鄧小平和李先念曾批示,督促浙江省委徹底解決溫州問題。
1981年8月,時任浙江省副省長的袁芳烈受命來到溫州。雖然他對集體經濟已有所反思,但還是帶著對個體經濟的偏見赴任溫州。
袁芳烈深入溫州4年後,從接手「割資本主義尾巴」的政治任務轉變為「探索一條主要依靠群眾自身力量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新路子」。
為溫州正名的他最後被平調回杭州,出任省政法委書記,卻沒有獲得省委一句公開的評價。據知情人士透露,袁芳烈在離開溫州很久之後才知道,省委對他的繼任者特別囑咐:去溫州要搞活國有企業,要凍結原來的幹部。
董朝才「後繼」
新任市委書記董朝才上任3個月內,對溫州市各部門的工作不作評價,並把袁芳烈的幕僚班子丟在一邊,開始跑國企、跑供銷社、搞調研。這是個話不多,衣著、作風都像農村幹部的書記。幾乎沒有人知道新書記的葫蘆里裝的是什麼葯。
15年後,董朝才向媒體承認,他是帶著問題和「對資本主義的天然警覺」到溫州的。
董朝才說,他知道歷史上跟農民唱對台戲的教訓。「三年自然災害,餓死了多少人呢!凡是我們跟農民唱對台戲的時候,經濟就要出大問題。」
「我給自己一句話:老百姓想乾的事,不去阻攔;老百姓不想乾的事,不去強迫。」董朝才曾公開這樣表示。
正在遠處觀察董朝才一舉一動的袁芳烈拊掌而笑:「溫州除此之外,無路可走。老董繞了幾個彎子,終於上道了。」
溫州市委政策研究室馬津龍說:「董朝才任上的5年,風風雨雨沒有停過,民間有句話說:『打雷在深圳,下雨在溫州。』溫州的問題,哪怕是芝麻粒大,都可能跟意識形態掛鉤。」
有著與溫州農民一樣的「改制情緒」的董朝才最後被調到浙江省體改委。
劉錫榮「追隨」
董朝才改革思路的繼承者是劉錫榮。
這個樸素、儒雅的書記,是抗戰時犧牲的中共第一任浙江省委書記劉英的遺腹子,於1981年12月任溫州市委常委、秘書長,1983年4月後,任溫州市委副書記。1988年12月後,任中共浙江省委常委、中共溫州市委書記。
在溫州追隨袁芳烈、董朝才10年的劉錫榮,認定的也是他們兩人的路。在溫州經濟發展最困難的時候,他提出「不等、不靠、不伸手要」,並曾宣布,溫州市委市政府三年內不買車、不建房,咬緊牙關建機場。集資成功建設溫州機場之後,劉錫榮還為溫州鐵路建設絞盡了腦汁。
據溫州師範學院美術系教授魏敬先回憶,劉錫榮了解到祖籍溫州樂清、客居香港的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在海內外有不少功成名就的弟子,為了爭取海外投資,劉錫榮用一種很有人情味的政治智慧作為「統戰手段」。魏敬先說,南懷瑾是一個孝子,於是劉錫榮就與魏敬先商量,能不能用南懷瑾母親的頭髮,綉一幅他母親的肖像作為見面禮?
為難的魏敬先接受了領導布置的「政治任務」,但到哪裡能找到過世已久的南懷瑾母親的頭髮呢?經過一番努力,魏敬先發現南懷瑾的妻子(南懷瑾離開故鄉前的妻子)平時為婆婆梳頭時,有心留下了婆婆不少的頭髮,這件事因此得以玉成。
魏敬先說,劉市長到香港會晤南懷瑾時,事先沒有告訴他要送他這幅肖像。等到見面後,劉市長揭開鏡框外的綢子,南懷瑾一看是母親的肖像,撲通一聲跌跪在地:「知我者,劉市長也!」
當激動的南懷瑾得知那幅肖像竟然是用他母親的頭髮繡的,就更加激動不已,當場表示,一定要為家鄉做一些公德之事。此後,通過南懷瑾的關係,溫金鐵路順利籌資約5億元人民幣,並於1994年建成通車。
馬津龍說:「在改革方面,劉錫榮不事張揚,在很困難的條件下,恢復了溫州的經濟。」1991年6月後,劉錫榮出任中共浙江省委常委、省紀委書記,浙江省副省長。
張友余「二次創業」
此後,張友余接任了溫州市委書記。
張友余的得意之作,是在國務院七部委聯合打擊溫州「假冒騙」,處理以溫州柳市電器為代表的質量問題時,表現出的極其高明的「政治智慧」。
張友余提出了以「質量立市」為口號的「二次創業」。「客觀地評價張友余的政績,他為『溫州模式』搭建了二次創業的平台,為溫州的民營經濟發展衝出困境開了綠燈。如果說到他的缺憾,那就是在他的手裡成就了一個女貪官楊秀珠的權力追求。」一位溫州廳級老幹部說。
以「建設現代化溫州」為口號的蔣巨峰,最後榮升為四川省委副書記、常務副省長。
來源: 第一財經日報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