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談談《易經》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一、天人合一的含義

「天人合一」是中國哲學以至中國文化中最古老、最廣泛的概念。它不但是儒家的基本概念,而且是一切其他思想體系如道家、中國化的佛家、法家、陰陽家、兵家、農家、醫家,以至風水、氣功、武術等的出發點與歸宿點。

儒家所謂天人合一,有二層意義:一是天人相通,二是天人相類。

天人相通的學說認為,天之根本性德,即含於人的心性之中;天道與人道,實一以貫之。宇宙本根,乃人倫道德之根源。本根有道德的意義,而道德也有宇宙的意義。性是天之所命,即人道之根源。道由性出,性由天授。道、天、心、性、命,只是一事。

學者們認為,儒家天人合一的學說發端於孔子的孫子孔伋(子思),大成於宋代道學,而由張載開其端。

天人相類,則是漢代董仲舒的思想。天人相類認為,天與人在形體、性質上皆相似,天所有者,人亦有之;人所有者,天亦有之,天人相副。

董仲舒提出了一個完備的「天人感應論」,把天上的一切都與人間的一切相比附,比如說「天以終歲之數成人之身,故小節三百六十六,副日數也。大節十二分,副月數也。內有五臟,副五行數也。外有四肢,副四時數也……」。(《春秋繁露·人副天數》)由此建構了一套完整的確認皇帝應當「法天而治」的理論。董仲舒的觀點難免有些牽強附會,但這個理論的影響之大,可以從司馬遷寫的《史記》上面看出來。司馬遷為了「凡舉事無逆天數」,而因「天有十二辰而作十二本紀;天有十干,作十表;天有八方,作八書;……」。更有甚者,北京的故宮就是「象天設都」的典型代表,地上的紫禁城完全是與天上的紫微垣相對應的。

二、易經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其實,所謂「天人合一」的思想最初來源於八卦。《易傳》中早有論述:「古者包犠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瑞士心理學家榮格對於《易經》思維曾給予極高評價,並把它命名為「同步原理」思維。他說:「《易經》中的科學根據不是因果原理,而是一種我們不熟悉因而迄今尚未命名的原理,我曾試圖把它命名為同步原理。」「這種根據同步原理的思維,在《易經》中達到了高峰,是中國人總的思維方式的最純粹的表現。」(《心理學與文學》,三聯書店1987年版)榮格把《易經》思維同西方傳統思維進行了比較,發現它不同於西方的因果思維,它不是線性的,而是「集合」的,不是歷時性的,而是「共時性」的。他所說的「同步」,就是指各種聯繫處在「相對共時性」中。榮格的發現在文化學和思維科學上是有意義的,他的解釋也有一定的說服力。

實際上,中國古聖人在創立八卦之時,已經發現了「天人合一」的奧秘。用現在的話說,就是發現了「宇宙全息律」。現根據揚力教授在《周易與中醫學》中收集的材料說明如下:

現代所謂全息,最初是指全息照相術,是一種光學照像方法。它和普通照相術不同,在顯示形象方面有獨特的優點。全息照的「像」不是物體的「形象」,而是物體的光波。即使物體已經不存在了,但只要照明這個記錄,就能使原始物體「再現」。這就是說,全息圖寓含著時間概念,可以歷史地再現原形。

60年代又發現了新的全息術,從一個小窗口,便可以看到全息圖象,也就是每一個小的局部都包含著一個大的整體,這樣一來全息圖又賦予了空間的概念。

全息理論則是借鑒全息照相術原理的一種理論,主要借用了全息的時空原理,即全息理論具備了再現原形的性能及小局部寓含了大整體信息的特點。也就是說,全息理論具備了時空和整體的縮影。

我國二千多年前的《黃帝內經》在全息理論方面已有卓越的貢獻。如《靈樞·五色》篇即已發現五官含有五髒的信息。如曰:「明堂骨(鼻)高以起,平以直,五臟次於中央,六腑挾其兩側。」即已提出鼻及其兩側包攬著內髒的全部信息。此外,還提出了顏面、目、脈象、人中、舌象及前臂都為內臟信息的縮影,從而提出「內外相應,上以候上,下以候下,中以候中」的著名命題,奠定了中醫診斷學的基礎。《皇帝內徑》的這些診法實際上就是全息診法,充分體現了生物體的部分是整體的縮影的全息原理。

15世紀,古希臘醫學之父——希波格拉底早已指出:「在身體最大部分中所存在的,也同樣存在於最小部分中,」以及「有什麼樣的眼睛就有什麼樣的身體,」已經寓含有全息的內容。

16世紀,達爾文已經注意到了部分與整體之間的親緣關係。

17世紀(1755年),美國科學家就已經發現了植物細胞的全息作用,即每一個植物細胞中都包含著產生一個完整的植株的全部基因,在一定的條件下,這個細胞即可發育成植物主株。

18世紀,德國生物學家海克爾提出了生物發生律,即「個體發生是種系發生的簡單而又迅速的重演」(《普遍生物形態學》,1866)。

19世紀,匈牙利學者LgnaceVomPeezely發現了虹膜上的30——41個組織器官定位點。

20世紀50年代,法國Nogier.P發現了耳廓是一個倒立的胚胎,從而創立了耳針療法。

美國、日本還曾發現了手掌、足掌的內臟投射區。

1980年,中國的張穎清發現了手的第二掌骨的全息分布,明確提出生物全息律,認為生物的任何一個小的局部都包含了整體的縮影。繼之又提出了「全息胚」、「泛胚論」等概念。張穎清認為,全息胚是生物體上處於向著新整體發育的某個階段的胚胎。全息胚在生物體上是全息分布著的,任何一個在結構和功能上有相對完整性,並與其周圍的部分有相對明確邊界的相對獨立部分都是全息胚。真正的全息胚是能夠發育成新整體的全息胚。所謂「泛胚論」是指生物體的每一個全息胚都具有發育成整體的全息,在一定的條件下,即可發育成新的個體。也就是說,每一個體細胞中都含有整體的全部遺傳信息,在一定條件下,都可發育成為一個完整的個體。

以上從中外全息律的發展史來看,《易經》包含著最早的宇宙全息律原理,八卦符號就是一種全息符號,可以說是全息律最早的表達方式。太極圖、八卦圖濃縮著宇宙的重要基本規律。如宇宙陰陽運動互根規律,陰陽消長轉化規律及陰陽平衡規律,是宇宙運動規律的全息縮影。因而與自然界萬事萬物的運動規律相吻合。

三、易經全息律的主要內容

易經之所以能夠用來預測,主要是因為古人發現了下列規律:

(一)周期律(時間循環)

早在漢唐時代,《周易》的「周」字就有兩解:一指周代;一指周普,遍也,備也。後者與《繫辭》之「變動不居,周流六虛」及《韓非子·解老》所說「聖人觀其玄虛,用其周行」是一致的。實際上,「周」字即有圓周、循環之意。《周易》的「易」字,漢人即有「日月為易」的說法。因此,《周易》的含義暗含「日月循環周期律」之意。《繫辭傳》說:「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說明事物都是周期性地循環發生的。無獨有偶,在西方《聖經》的舊約智慧書·傳道書篇章中,在小標題「萬事均有定時」中也有這樣的敘述:

凡事都有定期,

天下萬物都有定時。

生有時,死有時;

栽種有時,拔出所栽種的也有時;

殺戮有時,醫治有時;

拆毀有時,建造有時;

哭有時,笑有時;

哀慟有時,跳舞有時;

從上可知,東方有聖人,西方有聖人,此心同,此理同。天干、地支、六十甲子就是我國古人用來表示各種周期循環的符號。

(二)陰陽同構律

古人認為,萬物是一體的。此即為「太極」。人類要分別認識萬事萬物,必須對一體的事物「一分為二」,以示區別,並用符號「- -」表示陰,用「—」表示陽,這就是「一陰一陽謂之道」。陰陽最初的含義應該是指晚上為陰,白天為陽。以後便進一步擴展開來,如:陰為暗,陽為明;陰為女,陽為男;陰為弱,陽為強;陰為柔,陽為剛;陰為輔,陽為主;陰為被動,陽為主動;陰為消極,陽為積極;陰為虛,陽為實;陰為里,陽為表;陰為末,陽為本;陰為低,陽為高;陰為下降,陽為上升;陰為未來,陽為過去;陰為死,陽為生;陰為後,陽為先;陰為偶,陽為奇;陰為器質,陽為功能;陰為靜,陽為動……這種分類,是由人類的潛意識認定的。所以,人類認識事物的規律就是不斷地「一分為二」,同類事物儘管各有特點,但其陰陽結構相同,因此帶有相同的陰陽結構信息。

(三)理象數統一律

八卦模型是人類認識事物的一種思維模型。它以陰陽模型為基礎,抽象地模擬萬事萬物。分陰分陽,是人腦潛意識系統認識事物的一種基本方式,計算機的思維就是模仿這種方式而以二進位為基礎的。所以《繫辭傳》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易經》的作者們沒有停留於把萬事萬物分為陰陽兩大類,他們把分陰分陽概括為「太極生兩儀」。為了更好地概括世界上萬事萬物複雜的陰陽結構,他們又由陰、陽的兩兩排列組合中產生出四象來,即所謂「兩儀生四象」:

陽上生陽,稱為老陽,可象徵夏天,符號為:

陽上生陰,稱為少陰,可象徵春天,符號為:

陰上生陽,稱為少陽,可象徵秋天,符號為:

陰上生陰,稱為老陰,可象徵冬天,符號為:

陰陽的兩兩排列組合,可理解為更深入的區分層次:陽中再分陰陽,陰中再分陰陽。也可以理解為時間上的發展:陽為先,陰為後,即陽上生陽,陽上生陰;陰上生陽,陰上生陰。

僅有四象,還不足以描述萬事萬物複雜的陰陽結構,於是「四象」之上再分陰陽,就生成了八卦:

老陽生陽,為乾卦();老陽生陰,為兌卦();

少陰生陽,為離卦();少陰生陰,為震卦();

少陽生陽,為巽卦();少陽生陰,為坎卦();

老陰生陽,為艮卦();老陰生陰,為坤卦()。

這樣,我們按陽先陰後的規律所得到的八卦序數為: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此即邵康節所謂先天數也,如圖1所示。

圖1伏羲先天八卦次序橫圖

可見,陰陽之理,八卦之象,先天序數在這裡是統一的。

《周易》的基本結構是八卦和六十四卦。其意義是通過卦爻符號系統和卦爻辭文字系統所構成的「象」來表達的。卦象根據取象比類的原則來確定。八卦的每一卦名有一個基本的代表物,但也同時代表許多具有相同屬性的其它事物和現象。八卦的基本代表物是:乾為天、坤為地、震為雷、巽為風、坎為水、離為火、艮為山、兌為澤。以之象徵家庭,則乾為父、坤為母、震為長男、巽為長女、坎為中男、離為中女、艮為少男、兌為少女。以之象徵動物,則乾為馬、坤為牛、震為龍、巽為雞、坎為豕、離為雉、艮為狗、兌為羊。以之象徵人體,則乾為首、坤為腹、震為足、巽為股、坎為耳、離為目、艮為手、兌為口。八卦的基本性質(又稱為卦情或卦德)為:乾為健、坤為順、震為動、巽為入、坎為陷、離為麗、艮為止、兌為悅。此外,觸類旁通,八卦可引伸到萬物,說明一切現象。

按照陽為先,陰為後的原則,八卦再分陰陽,可得十六個四爻卦;四爻卦再分陰陽,可得三十二個五爻卦;五爻卦再分陰陽,可得六十四個六爻卦。這就是伏羲六十四卦的排列順序,如圖2所示。

圖2伏羲六十四卦方圓圖

這樣一來,正好與把每個八卦再分解為八個卦,即「八卦相重」所得到的六十四卦結果一致,因而六十四卦是一種最佳的陰陽結構分類,可以象徵萬事萬物的六十四種陰陽結構或六十四種存在狀態。

六十四卦的陰陽結構,與生物學中遺傳密碼研究所發現的生物遺傳基因的組合方式是一致的。決定遺傳機制的分子有兩種,分別稱為脫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這兩種分子結構相同,都是磷酸基、糖鹼基組成。DNA和RNA中的磷酸基是沒有區別的,但糖有兩種,核糖和脫氧核糖。每種糖可分別接四種鹼基,兩種糖可以得到八種組合,如圖3所示。

磷酸基+糖

脫氧核糖+鹼基

脆腺嘧啶T

胞嘧啶C

烏嘌呤G

腺嘌呤A

不脫氧核糖+鹼基

尿嘧啶U

胞嘧啶C

烏嘌呤G

腺嘌呤A

圖3生物遺傳基因的組合方式

這樣,每三個DNA和RNA能決定一種遺傳密碼,八種鹼基每次取三個,重複組合,只能是六十四種。這與八卦及其所生成的六十四卦的結構完全一致。

(四)先天八卦與後天八卦全息律

1、先天八卦

所謂「先天」、「後天」二詞始見於《乾·文言傳》:「夫大人者……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天且弗違,而況人乎!」意思是說「大人」有天德,行為與自然規律相合。干開創性的事業,天道不違背他;做時勢所迫之事,也能合乎自然規律。大人做事,天且不違,人還能違嗎?」

《說卦傳》記載:「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數往者順,知來者逆,是故,易逆數也。」宋儒邵雍認為這是講先天卦位的,並據此畫了「伏羲八卦圖」,也就是先天八卦。所謂先天八卦,意指反映天地之間自然現象的八卦。如圖4所示。

圖4先天八卦方點陣圖(由外向內看)

邵雍在《皇極經世書》中說:「『天地定位』一節,明伏羲八卦也。……乾坤定上下之位,坎離列左右之門,天地之所闔辟,日月之所出入,是以春夏秋冬,晦朔弦望,晝夜長短,行度盈縮,莫不由乎此矣。」後人對邵氏之說多有批評和不解。實際上,這是一個很完美的全息圖,是根據陰陽分類原理和陰陽升降變化規律解釋八卦卦象的。現分析如下:

首先,根據「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成卦模式,以「陽為先,陰為後」的原則,得到八卦的先天邏輯序數: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乾在陽極,坤在陰極,中間為量變到質變的過渡狀態。

其次,按自然現象列出天地日月四大象:乾為天在上,坤為地在下,離為日出東方,坎為月出西方。

其三,以「左為陽,右為陰」的原則,陽儀之卦排列在左,陰儀之卦排列在右。

其四,按天陽之氣上升(陽氣逐漸增加),地陰之氣下降(陰氣逐漸增加)的量變到質變規律,兌排列在左上,震排列在左下,巽排列在右上,艮排列在右下。

其五,根據「陽為過去,陰為未來」的原則,從震到乾的方向順看,是從陰往陽,是面對過去;從巽到坤的方向逆看,是從陽往陰,是面向未來。所以《說卦傳》說「數往者順,知來者逆。」

其六,就一年四季而言,離為春分,乾為夏至,坎為秋分,坤為冬至。

其七,就一個月而言,坤為晦朔月,離為上弦月,乾為望月,坎為下弦月。

其八,就一天而言,離為早晨,乾為中午,坎為傍晚,坤為夜半。

其它四卦可依此將時間等而分之。因此,先天八卦圖反映了「春夏秋冬,晦朔弦望,晝夜長短,行度盈縮」的日月運行天象。

2、後天八卦

《說卦傳》記載:「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說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萬物出乎震,震東方也。齊乎巽,巽東南也,齊也者,言萬物之潔齊也。離也者明也,萬物皆相見,南方之卦也。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向明而治,蓋取諸此也。坤也者地也,萬物皆致養焉,故曰致役乎坤。兌,正秋也,萬物之所說也,故曰說言乎兌。戰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陰陽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勞卦也,萬物之所歸也,故曰勞乎坎。艮,東北之卦也,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邵雍認為這是講後天卦位的,並稱此為「文王八卦方點陣圖」,也就是後天八卦。所謂後天八卦,意指反映人類及萬物生成規律之八卦。如圖5所示。

圖5後天八卦方點陣圖(由外向內看)

邵雍在《皇極經世書》中說:「起震終艮一節,明文王八卦也。乾生於子,坤生於午,坎終於寅,離終於申,以應天之時也。置乾於西北,退坤於西南,長子用事,而長女代母。坎離得位,而兌艮為偶,以應地之方也。王者之法,其盡於是矣。」邵氏在這裡明確指出,先天八卦是「應天之時」的,後天八卦是「應地之方」的。對於文王八卦為何不同於先天八卦,易學界也一直在研究。

實際上,先天八卦主要講自然界的陰陽升降現象,後天八卦主要講自然界的五行變化現象。後天八卦圖同樣也是一個完美的全息圖,是根據陰陽分類原理結合五行分類規律解釋八卦卦象的。現分析如下:

首先,八卦與五行相配:離為火,坎為水,震、巽為木,乾、兌為金,艮、坤為土。

其次,五行與方位相配:東方木,南方火,西方金,北方水,中央土。

其三,五行與四季相配:春天木,夏天火,秋天金,冬天水,四季之月土。

其四,火性炎上,故離為南方之卦也,位在上;水性潤下,故坎為北方之卦也,位在下。

其五,震、巽為木,應排列在左(東方);乾、兌為金,應排列在右(西方)。

其六,從春分到秋分的半年時間內,正是一年中的雷雨季節。《說卦傳》說「震為雷為龍」,認為雷和龍具有相似性。《說文》曰:「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說明雷電正常出現和停止的時間是從春分到秋分這半年時間。震為雷、為龍,兌為雲雨、為澤。雲從龍,故震為東,代表春分;兌為西,代表秋分。

其七,震、離、兌、坎為四正卦,其餘四維卦的位置根據什麼安置呢?《周易乾鑿度》回答了這個問題:「孔子曰:乾者天也,終而為萬物始,北方萬物所始也,故乾位於十月。艮者止物者也,故在四時之終,位在十二月。巽者陰始順陽者也,陽始壯於東南方,故位在四月。坤者地之道也,形正六月。四維正紀,經緯仲序度畢矣。乾坤,陰陽之主也。陽始於亥,形於丑,乾位在西北,陽祖微據始也。陰始於巳,形於未,據正立位,故坤位在西南,陰之正也。君道倡始,臣道終正,是以乾位在亥,坤位在未,所以明陰陽之職,定君臣之位也。」

可見,四維卦的位置也是根據陰陽之道和四時五行規律而排列的。陽氣始於亥,從天而降,乾為天,故乾位於西北亥位。以人倫而言,乾為君,故象徵君道倡始。艮為止,為四時之終,故在東北丑位。陰氣始於巳,巽卦一陰在下,象徵陰氣之始,故位於東南巳位。陰氣成形於未,坤卦三爻皆陰,象徵陰氣已成,故坤卦位於西南未位,為陰之正位。以人倫而言,坤為臣,故象徵臣道終正。

總之,易經八卦反映了古老的「天人合一」思想,與現代科學所發現的某些宇宙規律不謀而合。但這種「天人合一」既不是機械的形體合一,也不是單純道德意義上的「合一」,而是陰陽結構與五行分類「信息合一」。故「天人合一」是易經哲學思想中的合理內核,是指導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法寶,是把握人類命運的方向盤。(文/何丕軍)


推薦閱讀:

易經八卦:遊魂卦,歸魂卦,世爻,應爻,動爻,在線求本卦和變卦
易經預測排卦指南
如何用R實現朱熹《周易本義》中的算籌卜卦方法
星旋態宇宙模型與《易經》
現代易經家居風水 家宅牆裂阻礙財運還是影響健康?先了解一下

TAG:思想 | 易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