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撥雲見月:「先天易」漫談(二)

  《易》的歷史,有著自身的發展、推進、演變過程。  伏羲經歷洪荒,首演八卦,肇始文明。開創並實現了世界人類史上文明古國中永不滅絕的中華民族,這就是伏羲文化的作用,《易》文化的作用。《易經》作為民族文化基石,漢文化的活水源頭,最初是以符號為文化底本。那是一部偉大的符號作品,一部符號形式的金字塔。其符號性、非實體性、無形性,使其具有了永恆屬性,是永遠摧不跨、毀不掉的中華文明與文化的根基與種子。使得中華文明在源頭上,是一部沒有文字的「無字天書」。  「易與天地准」,天地在則易在。天地毀壞,易才消失。易是怎麼作到與天地準的?在於易具有永恆性的基礎上,又有自身的變動、變易性。在「伏羲易」或稱「先天易」或稱「符號易」底本上,神農以後,歷代聖人不斷描繪出新的《易》的藍圖,不斷推動《易》自身的發展與進步。以圖契合天地之變、道之變。或者說在「先天易」這個根本上,後來長出幾株新的參天大樹;或者說在「伏羲易」的基石上,後人曾經建立起數座新的《易》的大廈。  伏羲臨洪荒而創八卦,《易》由此誕生。「天傾西北,地覆東南」天空的西北角上,天塌了相似,暴雨如傾,使得大地上江河泛濫。於是有女媧補天,於是有女媧止淫水。用伏羲自己創立的學說中表示河流的坎卦去形容,我們可以稱「伏羲易」為《坎易》,以坎卦為易經八卦中的首卦的《坎易》。史稱《川易》。  伏羲之後,神農在世,洪荒未退,人們居住在山上,在重視對山嶽岩石草木認知研究應用中,艮為山,即對易經八卦中艮卦的研究應用中,改伏羲《川易》為《連山易》,即以易經八卦中表示山脈的艮卦為易經八卦中的首卦的《艮易》。《連山易》的「連山」,就是山連著山啊。  神農之後,黃帝在世,洪水退後,露出肥美土地,人們走下山林,農業興起。在重視對土地的認知應用中,土地、大地稱做坤,即對坤卦的應用中,黃帝改《連山易》為《歸藏易》,即以易經八卦中表示土地的坤卦為易經八卦中的首卦的《坤易》。《歸藏易》中的「歸藏」,指的是土地收藏一切的性質,指的是回歸土地的意義與事件。  黃帝之後,歷經堯、舜、禹,夏朝建立,完成《歸藏易》時期。商代,人們已經初步具有了天命、上帝觀念,人們崇尚天的至高無上,賦予天自然人格神的能量。天的觀念的出現與形成,昭示了變化不居,周流六虛的自然之道,已經變動。昭示了《易》自身也應變動,應棄地之坤而從天之乾。商人無知,屢遷而不寧。又怎麼能夠安定呢?或至商代,人們已經不知道,《易》隨道之變而變的原理。至周初,文王遭獄中之厄,於獄中追問生死天命,以囚徒的身份,心境與環境,推演八卦,在對表示天、天命的乾卦的重視與認知中,改《歸藏易》為《周易》。即以乾卦為易經八卦中的首卦的《周易》。《周易》中的「周」,合於「周朝」的「周」,又合於天圓之意義。歷代中華聖哲隨著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變化,隨著「為道也屢遷」,主動或被動,數次推動與道契合的《易》本身的變化與發展,即易經的「變易」大特性,以適應人類事業的發展變化,以適應人類事業的與道契合。變則變,不變也得變。也實在是《易》本身於變易中達到「與天地准」的自身規律。反映於人事,反映於社會,則是變則昌,不變則死。得道則生,失道則死。每一次變《易》者是偉大的,是偉大的哲學英雄、文化英雄、思想英雄、自然英雄。變易的結果,如《川易》、《連山易》、《歸藏易》、《周易》,同樣都是偉大的創造性的作品。  《周易》是我們之前最後的變易。《周易》的變易,最初是由周王朝的開創者文王、武王、周公「一家三聖人」初步完成,近千年之後,由儒家創始人孔子最終完善;《周易》的完成時間距離很長,《周易》的應用、存在歷史時期也特別長,近於《周易》之前三《易》歷史時期的時間的總和。《周易》之前的三個《易》,在伏羲《先天符號易》底本上進行變易,應該說比較容易與順利,有可能是屬於自覺主動的去變,懂得道變易也變的原理的變。自覺主動的去推進由伏羲時期的坎卦之後艮卦、坤卦的變革、進位為首卦的變。到了要將《易》推進為《周易》時,要推進為以乾卦為首卦時,由於伏羲的《先天易》底本本身就是以乾卦為首卦,如果《周易》不可以跳過也以乾卦為首卦的話,這就出現了先前幾次變易中未有過的難度,而周家三聖人,他們完成了,為《周易》編出了不錯的程序,編出了既已乾卦為首卦又沒有與先天易重複的卦序。並且首次為《易經》的64個卦註上了卦辭、爻辭。近千年後孔子再補《易傳》,使得《易》終於成為具有文字的中華民族大典。  《易》自身的變易,會不會到《周易》止?  《易》自身的發展、推進,會不會到有了《周易》後就徹底停下來?  我想不會。  那麼,《易》需要不需要我們再一次主動去推動它實現變易,促使它完成自身的發展?從過去幾次《易》變的情況看,每一次都具有這樣兩重性:一是《易經》的預言性,人類生存的自然環境或社會環境,每一次都顯示了它完全是按照《易經》八卦早已經編好的程序在發展與更替;二是顯示出每一次自然或社會環境完成更替後,與之相應的一個嶄新的易學體系也必將產生,必定產生。與之相應的嶄新的易哲學、易文化、易思維、易方法,又總是需要由人類自己去完成。《易經》這種自身的變易,每一次又都極大地適應和推動了中華文明的進步和民族強盛。作為中華文化的基石與根本,《易》的演變,有帶動中華文明進步與民族強盛的源泉力量,也有這樣的歷史。  也有因為《易》本身不再進步,而影響中華民族進步的歷史。是什麼時候,《易經》不在進步的?不再具有影響和推動中華文明進步與民族強盛的力量的?  《易》本身不再進步,是從宋代以後。民族不再強盛,是從宋代以後。  伏羲創《易》,首開民智;神農用《易》,發現醫藥;《歸藏易》契合了夏、商農業開拓與甲骨、青銅文化鼎盛;《周易》契合了周代最為長久的歷史與周文化;孔子為《周易》作《易傳》,延續並完善了《周易》歷史使命。漢、唐文化,宋代文化,都是以乾卦為首的「天命文化」的延續與反映。宋代,「北宋五子」與朱熹,也想把《易經》推進一步。結果只是把《易經》狠狠折騰一番,與他們的折騰高潮相應的,是北宋南遷,金、元北來,元朝建立。元以後,千年間,再也不存在漢文化的盛世了。甚至不存在了漢文化的獨立。元朝與清朝中間,雖然夾了個漢人統治時期,而明朝打天下,舉的是佛教的旗幟,用的已經不是漢文化。我們應該正視,近千年間,只能寫一部少數民族統治史。儘管滿蒙以儒教治天下,用的已經只是漢文化的殼子。我們應該正視,《易經》是被「北宋五子」和朱熹們「玩」掉的、「玩」完的。《易》在源泉意義上具有推動中華文明進步與民族強盛的力量與作用,是到「北宋五子」以後消失的。  《易》在《周易》孔子立傳之後,到「北宋五子」之時,是應該再有一次類似前幾次的自身的大變易,大演進。是少了一次類似前幾次的自身的大變易,大演進。然而沒有人能夠完成。一去就是千年,一拖就是千年。滿州國好聰明,知道怎樣把漢文化弄做個空殼,知道用漢文化的空殼來統治漢民族。日本國真笨,不懂得用漢文化的空殼統治漢民族,假如有第二次,日本國還會那麼笨嗎?漢文化,真的也就剩下一個空殼了,漢文化真的已經到了苟延殘喘的時候,最危險的時候?  《周易》已死!以乾卦為首卦的《周易》的「天命文化」,隨著「天子政治」的社會結構倒塌,已經如同春日的殘雪在融化。伏羲創造的《先天易》,那個中華文化的基石上,需要重新建起一座巍巍大廈;那個中華文化的根脈,需要重新發芽,長出大樹;那個中華文明的底本,需要重新繪製嶄新的藍圖。與《易經》自身演變相契合的新的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已經漸漸形成與清晰。我們生在現代,我們能夠看清《易》自身幾次變化的規律是,在伏羲《先天易》八個主卦的基礎上,《川易》、《連山易》、《歸藏易》、《周易》,首卦從坎卦開始後,依次是從艮卦開始,從坤卦開始,從乾卦開始,那麼新的《易》,應該是從兌卦開始吧,也就大約可以稱作《兌易》!  《周易》已死,《兌易》當興!研究《易經》的人,誰不想把《易經》研究到能夠促進人類文明進步,推動國家強大的水平!誰願意由於自己抱殘守缺而繼續使《易經》自身停止不前?況且《易》自身的變易與發展是遲早的事情,必然的事情,也是能夠憑藉人力給以推動的事情,如果這是我們這一代人的發現,是我們這一代人的責任,我們又為何不從自己開始,不從現在做起呢?
推薦閱讀:

6、先天八卦為「體」、後天八卦為「用」
什麼是先天八卦和後天八卦?
百花詩話:一樹獨先天下春
道家的先天之炁與醫家的後天之氣

TAG:先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