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我們的精神為什麼不和諧
于丹:我們的精神為什麼不和諧 |
——用「和文化」去完成思想補課 |
2013年06月19日14:04來源:新華日報 |
于丹:我們的精神為什麼不和諧--理論
|
新 觀 點 某種意義上講,「和文化」論題是醫治這個社會的良藥,我們不能簡單提人與人之間的和,人還要跟土地、跟歷史和。 「和文化」要對症下藥,要針對思想方式,要先知道天地萬物農耕的根基在哪裡。 「和文化」要針對我們被破壞的思想基礎去完成一次補課,從我們跟宇宙自然的敬畏和諧,到社會政治的和睦建設,幾個層次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建立起一種欣欣向榮的健康的狀態。 今天生活條件雖然比任何時候都好,抑鬱症卻比任何時候都多,中國的心理諮詢行業興起,我們精神迷茫程度比任何時候都重,我們其實需要為一代人,甚至幾代人去做心理治療。我想在道德倫理層面這個良方就是「和文化」。中國今天為什麼需要「和」? 首先,中國人在當下認識到一點,即人與自然的天人和合。因為中國處於一個社會急劇轉型的時期,在十八大報告當中最多的概念就是城鄉一體化進程。我們現在城鎮化進程超過52%,以後還會大力提升。目前美國已經達到82%,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城鎮化還是我們經濟轉型的根本和重點。但是,當我們擁有高樓大廈、立交橋這些都市共同的標誌之後,作為一個農耕民族,我們最具個性的那些文化特徵還保留多少? 今天,我的學生們已經習慣於過聖誕節而不是春節了。因為聖誕節有各種各樣的舞會、聖誕老人、熱鬧的儀式,而春節我們還有祭祀還有孩子蹦跳的企盼嗎?半個多月熱鬧的日子是跟農耕掛鉤的,我們現在不再意識到春夏秋冬的節序跟我們生命的內在關聯,我們正在失去道法自然的信仰。我們的孩子現在可以在網上點播任何想看的東西,農村不再搭台唱戲了。各個地方的地方戲是什麼盛況?也許只有從魯迅先生的《社戲》中才能領會。失去中國的鄉土,我們就失去了最大的根。 我一向認為,尊天親地道出了中國人亘古的情感基礎,對於天道的敬畏,對於大地上不管是動物、植物總要有一個親近悲憫之情。人腦能夠判斷而電腦卻永遠不能判斷的就是是非。傳統文化中講「格物致知」,致了那麼發達的科學知識,良知在哪裡?某種意義上講,今天這個「和文化」論題是醫治這個社會的良藥,我們不能簡單提人與人之間的和,人還要跟土地、跟歷史和。《周易》上說我們要先「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這是我們典籍中對人文最早的解釋。凝聚起來價值觀,再去流化人心。文化文化,文而化之,這是一個過程。文化不是遺產,化生的過程是一種價值的確認。我們一代人是秉承著懷疑長大的,現在網路上有一種情緒:每個人本能都怕壞事,但是一出壞事大家就傳謠,這是一個什麼現象?很多人現在寧可相信壞消息,關於政治的,關於文化的,關於經濟的,這個社會是有很多讓我們不滿意,但是懷疑主義更大地放大了恐慌,盲目的恐慌無助於我們社會的改善。這來自於我們小時候懷疑的習慣,我一直認為階級鬥爭哲學還在我們思維方式中起著作用,我們這些不到50歲的人有著這樣的想法,那50歲的人比我們感受更深,經歷過文革的人又怎麼看待這個世界? 「和文化」要對症下藥,要針對思想方式,要先知道天地萬物農耕的根基在哪裡。我們不見得要把四書五經拿出來告訴大家,我們就看最基本的,中國人摔個跟頭,出個事,會說「哎呀我的天呀,哎呀我的媽呀」,喊天說明我們信天理,喊媽說明我們信倫理,所以說,現在農村目不識丁的老奶奶對於中國文化信任程度,比我們都市念了好多書的人要強,因為她告訴子孫不傷天害理。 人跟天地自然的和是第一個層面,社會政治的和諧是第二個層面。孔子在他的美政理想中提出過尊「五美」,即惠而不費,勞而不願,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這其實就是我們今天所期待的。中國的民主,中國的進步,不應該僅僅是翻譯過來的語言,我們的祖輩說過很多話都是跟國際接軌的。把老祖宗國際化的話,跟今天的國際文明真正接上軌也是我們的實力。社會政治制度理想的和諧層面,是文化自省。人人要有這樣的自省,不是指點別人而是反觀自己,讓一個人把握住自己的生命。中國沒有全民的宗教,中國人的信仰根基是文化信仰,我們怎麼樣能夠喚醒全民的文化信仰,從而走出既無信又輕信的狀態。「和文化」在今天要針對我們被破壞的思想基礎去完成一次補課,從我們跟宇宙自然的敬畏和諧,到社會政治的和睦建設,幾個層次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建立起一種欣欣向榮的健康的狀態。只有健康的中國人,才能把中國人的夢想變為理想,把夢想變為現實。 (作者為北京師範大學教授) |
推薦閱讀:
※大學人文精神及其社會功能
※英國憲政的自由精神的生長
※精神出軌比身體出軌更可怕嗎?
※先知道鐵觀音的茶道精神理念才能喝最到位?
※一年內從INTP變成ENFP,後來又變回INTP,是精神分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