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維新是怎麼成功的?

淺談中日兩國近代化的過程

袁蕾/ 發表於東瀛紀事

題圖為大政奉還圖。

明治維新能夠成功,而中國近代的歷次改革和革命卻都以失敗告終,個人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日本的幕藩體制並不是一個穩定的中央集權體制,而幕府和幕府將軍,也不是一個穩定的中央集權政府,同時由於有天皇的存在,幕府將軍雖然是實際上的國家權力掌控者,但是並不是國家權力的最終擁有者,因為名義上的天皇才是這個國家的最高領導人,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當幕末時期,由於西方列強的入侵和倒幕運動導致幕府的對於全國的控制力和影響力大幅降低的時候,倒幕派自然而然的搬出了天皇來質疑幕府統治的合法性,而不是謀求建立一個新政權。

所以,在我看來,明治維新是日本重新確立更加穩固的中央集權,建立現代民族國家的一個過程。

但是按照這種看法,清政府作為當時中國的中央政府,其集權程度更高,對於地方上的掌控能力更高,其中央集權體制更加穩定,可以說是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集大成者了,解決了之前歷代政權所面臨的各種問題,按理來說應該能更加容易推行自上而下的改革,但是為何屢次都失敗了呢?

因為在這一問題上,中日所面臨的問題其實是一樣的。

在綿延近兩千年的中國傳統社會中,多次改朝換代而社會生活的基本秩序不變,原因就在於朝廷、貴族-士紳、民眾三者之間基本關係的穩定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國家-社會關係模式。因此,兩千年間,皇帝的姓氏在變,但社會的制度與結構卻相對穩定。這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中國傳統社會為什麼能持續兩千多年的謎底。

但從晚清末年開始,維持中國傳統社會兩千年的基礎條件開始發生變化。由於商品經濟發展的侵蝕,近代工商業的發展,西方近代文明的傳播及新式學堂的創辦,特別是科舉制本身的衰敗及最後被廢除,原來作為社會中間層的最主要部分----士紳-地主集團,開始沿著四個方向分化:一部分轉變為近代工商業者,一部分轉變為近代知識分子,一部分轉變為新式軍人,還有一部分仍然留在農村的,後者大多成為土豪劣紳。這實際上意味著維繫中國傳統社會兩千餘年的「國家-民間精英- 民眾」三層結構中一個至關重要的部分的分裂與解體。

這種變化帶來的不僅僅是一種政治體制的解體,同時在更深的層次是社會結構的解組,即由於社會結構構成的變化,社會失去了自組織的能力。在中國近代史的最後歲月里,呈現給人們的就是這樣一個政治解體與社會解組結合在一起的局面。對此,有人將其稱之為「總體性危機」。此後近一百年的時間裡,中國一直缺乏能定型社會基本制度框架的社會力量,社會制度缺乏內在的穩定根據。最終結果,就是頻繁的社會動蕩。加之帝國主義的入侵,社會正常發展的條件喪失殆盡。

對於當時的中國來說,當時所面臨的總體性危機,不僅僅是列強的入侵,而是由於新的生產關係的進入導致了原有的社會結構解體,也就是說,自秦朝以來中國一直維持著中國社會的這種社會結構在1840年開始解體,原有的中央集權體系已經開始崩潰,所以中國近代的主要任務,其實也是在重建一個具備現代民族國家性質的中央集權政府,所以如果你認為清末的中國還是中央集權政府,這大概是你的錯覺,特別是鎮壓太平天國時期,地方上開始組織團練武裝,這基本上標誌清政府開始喪失了對地方的控制,而這個問題在東南互保時期更為突出。同時由於中國的國土面積更大,人口更多,重新建立一個強有力的中央集權政府的過程顯然更加困難。代表舊勢力的地主階級和代表國外資本的買辦們仍然是巨大的阻礙力量。由於外國資本的衝擊,傳統的地主階級也無法轉變成為工廠主或是資本家,只能繼續剝削農民,然後社會矛盾越來越大。

當我們了解了中國的情況之後,再去看看日本情況,就很好理解了,對於德川幕府時期的日本來說,一是地方上仍然擁有相當的自主性,幕府的中央集權統治並不穩固,而由於天皇的存在,作為名義上的國家最高統治者,在名義上擁有比幕府將軍更高的合法性。我們可以發現在明治維新中,特別是包括之前的倒幕運動中,轉折點是大政奉還,因為從此天皇在名義上重新獲得了國家的最高權力,只要這樣地方各藩,特別是西南的薩摩長州兩藩,才能名正言順的出兵與幕府作戰,而不是被認為在謀反對抗中央政府。

而在戊辰戰爭結束後,代表著日本傳統社會結構的幕府體制徹底解體,一個新的現代民族國家建立,這時候日本人不再認為自己是土佐人或是薩摩人了,而是認為自己是日本人,在這之後,新的明治政府又通過西南戰爭徹底解決了地方上擁兵自重的問題,一個強有力的中央集權政府才建立起來,只有這樣才能自上而下的推行改革。而明治維新中,幾個核心的改革措施,包括土地改革,殖產興業,文明開化,稅收改革等等都離不開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的支持,因為在土地改革中,必然要犧牲農民的利益來完成原始的資本積累,而稅收改革也要觸動一部分人的利益,至於改變原有的生活方式更不用說了,必然會引起社會的動蕩,比如廢刀令的頒布,如果沒有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來維持基本的秩序,很有可能會引起社會的進一步動蕩,從而葬送倒幕運動的成果,最典型的就是明治政府與地方勢力矛盾集中爆發的西南戰爭。

而對於中國來說,從洋務運動開始,到戊戌變法,辛亥革命,二次革命等等,第一無法建立一個強有力的中央集權政府來應對當時的總體性危機,第二無法改變中國傳統的財稅體制,政府的財政問題始終得不到解決,第三缺乏一個真正具有感召力的意識形態,甚至連某個領導人的個人權威都建立不起來,而日本好歹還有個天皇。

這些問題則在蔣介石通過軍權奪取政治權力的四一二事變之後,反而更加的嚴重了,並沒有得到任何解決,當蔣介石選擇依靠大地主和買辦階層進行清黨摧毀了國民黨基層組織之後,國民政府就已經徹底喪失了對基層的控制能力,那麼上述這三個問題自然都解決不了。自上而下的改革自然也就不可能了。但是話又說回來,明治維新能夠成功,其實也是靠著自下而上的倒幕運動摧毀了原有的幕府統治。

評論里和其他答案里有很多人說,諸如當時日本的識字率,對於西方的了解程度也是很重要的原因,但是這些的都只能稱之為助力,只是能夠加速日本的近代化,但是這些助力能夠發揮作用的前提,是擁有一個強有力的中央集權政府來確保社會的基本穩定。

如果我們只看晚清政府的所作所為,其實可以發現晚清政府面臨著一種兩難的抉擇,如果它不從骨子裡更加接近西方,它一定會被西方吞沒;如果它試著從骨子裡去接近西方,它就無力再維持自身的存在。晚清政府面臨的這種兩難,實際上一直至今有餘波。這一點在五四前後表現得極為突出,而這也可以說是中國近代思想史中的核心問題和矛盾——不全盤西化無以救中國,全盤西化則何謂中國。

而日本呢,則是走具有日本特色的西化道路,其實這種TG走得所謂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其實是一樣的,他們都在根據本國的實際情況來利用西方的理論解決問題。只不過多多少少會留下些後遺症,這就是後話了。

而日本在之後走上軍國主義的擴張道路,其實是和所謂的明治維新的改革不徹底,個人認為沒有任何關係。

首先,日本是一個島國,這就意味著,他的人口,資源都是比較少的,國內市場也很小,因此,隨著日本工業化的不斷開展,勢必需要更多的資源和更大的市場,本國沒有怎麼辦?那就只能去開拓殖民地了。但是呢,日本是一個後發工業國,明治維新正式開始的時候都已經是1868年了,那時候整個世界基本上都已經被瓜分完畢了,包括德國在內都分不到陽光下的地盤,只能奪取些太平洋上的小島。所以為了繼續工業化,擴大市場,獲得更多的資源,唯一的途徑就是和先發工業國爭奪殖民地了,因此,日本現實通過甲午戰爭奪取了朝鮮和台灣,在一戰中又奪取了德佔青島與德國的太平洋領地,但是這些還是不夠的,那麼怎麼辦?一是入侵中國,二是奪取東南亞,接下來的事大家就都知道了,日本人在二戰中把這倆件事都做了。

而這也是後發工業國所面臨的主要問題,德國也遇到了,美國也遇到了(現代美國的建立其實是1868年北方聯邦吞併了南方),義大利也遇到了,但是為什麼只有德意日最後走上了戰爭擴張的道路?雖然美國的那塊地的地理條件非常好,本國的人口夠多,面積夠大,有非常大的本國市場,同時資源也十分豐富,但是即使有這麼好的地理條件,美國還是在南北戰爭後進行了對外擴張,一是美墨戰爭奪取大量領土,二是美西戰爭確立了美國在加勒比海地區的地位,同時又獲得了菲律賓,使得美國在亞洲獲得了立足點,三是吞併夏威夷,最後是通過二戰獲得了大量的海外基地,肢解了英國的殖民體系。你看,美國就算是有這麼好的地理條件,但是作為後發工業國還是要進行對外擴張,與德意日相比並沒有什麼區別嗎。所以日本走上軍國主義擴張道路是後發工業國所共同面臨的現實情況,嚴格來說並不是因為明治維新的不徹底。
推薦閱讀:

被蛇咬傷怎麼緊急處理
移民新政答疑:父母移民擔保期五年變十年,期間看醫不免費?技術移民160分以後怎麼算?……
別人說「你辛苦了」,怎麼回答?
果郡王與雍正關係如何,歷史上的果郡王怎麼死的?

TAG:成功 | 明治維新 | 怎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