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管孩子,他會不會就跟我不親了?| 愛與規則如何並存

娜寫年華寄語

Hi,大家好,我是娜寫年華,育兒路上我們結伴同行~

寶寶的慢慢長大,不再是從前那個只會躺著趴著的小肉團,有了越來越強的自主意識,我們常常需要給孩子「立規矩」,教會他們,行為的規則和邊界在哪裡。

但孩子又是活在當下的生物,總有許多想被立即滿足的需求和願望,比如,想多看一會兒電視,想多吃一塊餅乾,想再賴一會兒床……不被滿足時,會哭會鬧,不依不撓,有可能一個上午都不高興,看著孩子板著的小臉,我們難免心軟——

有必要對孩子那麼講原則嗎?

這樣管教孩子,以後會不會跟我不親啊?

更別提有時候還有長輩在旁邊勸解:來來來,到姥姥/奶奶這裡來,姥姥/奶奶給你……

美國發展心理學博士@陳忻 老師用這篇文章打消了大家的疑慮——我們的責任並不僅僅是為了讓孩子高興,而是更好的幫助孩子成長,愛和紀律是可以並存的。

【即將截團】?《成長吧,少年》第二季?(全6冊)中國最具人氣的兒童文學作品集,《東方少年》35年精選,名家雲集,經典匯聚,教育分享團購價68元包郵。孩子的閱讀黃金期,你給他讀這樣的書了嗎?

【即將截團】不到4元,就能買到高大上的正版世界頂級大師繪本,寒假孩子閱讀不用發愁了,超划算!這套內容經典的?《頂級大師繪本》?禮盒裝,全套40冊只需158元,差不多1.9折!童年不可錯過的一套書哦!

文 | 陳忻

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陳忻兒童心理

(ID:陳忻兒童心理)

有個媽媽講了一件事,她說:孩子不高興讓我很內疚。

有一天早飯的時候,兒子要看卡通片。通常吃飯的時候是不允許看電視的。但是這天起晚了,我上班就快要遲到了,於是沒有堅持原則,為了讓他快一點吃飯,就讓他看電視了。

吃完飯該上幼兒園了,兒子卻不讓關電視,大哭大鬧。可是他要上學,我要上班,不走不行啊,所以我就強行把電視關了。

把孩子抱上車之後,我問兒子:「是不是不能看電視,你不高興了?」兒子板著臉說:「是。」本來他每天下車的時候都要抱一下我,今天卻直接進學校去了。

這件事讓我覺得非常內疚,對管教孩子也變得不自信了。我很困惑:我這麼管孩子,孩子都和我不親了,他會不會以後就不愛我了?我以後還該不該這樣管他?

其實,類似的事情在每個父母身上都曾經發生過。在管教孩子的時候,我們經常會覺得很內疚,原因很簡單:孩子不高興了!似乎這是當父母最見不得的事。然後我們還很擔心,孩子是不是會從此跟我不親了?這種感受往往會改變我們的行為,讓我們變得對孩子「更好」一點,卻忘記了做父母的責任是什麼。

我們的責任不僅僅是為了讓孩子高興

關於孩子高不高興這個問題,一直是父母很糾結的事情。有一個媽媽說:孩子爸爸做了手術,在家需要靜養,她想跟孩子們說讓他們安靜點兒,但是又怕對青春期的男孩子提出這樣的要求會讓他們很不高興。

她左右為難,在吉諾特博士(Dr. Haim G. Ginott)的講座上就問了這個問題。吉諾特博士講一句發人深省的話,他說:「認真想一想,作為父母,我們的責任僅僅是為了讓孩子高興嗎?不是,我們的責任是讓孩子更好地長大成人。」

我看到這句話,有種醍醐灌頂的感覺。我們為人父母,並不應該一直要求自己無條件滿足孩子,讓孩子高興,而是要培養他們成人。

青春期的孩子確實喜歡聽很吵的音樂,動作可能大手大腳,但是,爸爸生病了,生病期間,剋制自己,體諒父母,這就是長大成人啊。父母愛孩子,孩子也需要體諒父母的處境,愛父母。讓他們剋制不能大聲唱歌,可能會讓他們不高興,但是,如果這樣能讓爸爸病快點好,估計他們也不會不高興了。

愛和紀律可以並存

關於孩子會不會因為媽媽管他而不再愛媽媽的問題,波頓·懷特(《從出生到3歲》的作者)認為,父母認為愛和紀律不能並存的想法是不對的。他建議,父母應該從孩子七八個月大的時候開始,始終如一地設立界限,並且這種界限反映了父母和孩子之間合理的權利分配,當孩子學習到自己不能為所欲為時,孩子會感受到父母全部的愛。

比方說,小寶寶常常說,我的,我的!他看見的東西是他的,他想要的東西也是他的。我們支持他的想法,是你的東西就是你的,我們不亂動。不過,是別人的東西你也不能亂動。我家孩子小的時候,有時候要來翻看我的雜誌,被他們撕壞過一些;玩過我的手錶,把表面砸花了;玩我的眼鏡,眼鏡腿折了……

在我能看到的時候,或者在事情發生了以後,我總是會說:這個是媽媽的,不是你的,不要拿媽媽的東西。剛開始,讓他不要玩我的眼鏡,他也有些不高興。不過,講得多了,他們也就慢慢明白了,別人的東西不要隨便動。

當然,為了讓他們建立這個界限,他們的東西,我們也尊重他們的意見。只有互相尊重,才能讓孩子建立界限。如果我們只說別人的東西不要動,但是我們不尊重他們,經常不經過他們的允許,扔他們的東西(比如拿回家的石頭什麼的),那麼,這個界限就無法明確。

當他們建立了界限以後,很多事情就容易處理了。大寶4歲多的時候,有一次年終演出,結束以後亂鬨哄,回家發現他褲兜里多了一輛小車。問他哪來的,他說地上撿的。我怕是別的小朋友丟的。第二天回幼兒園一問,果然是一個小朋友丟了,回家還找呢。我就讓大寶把車還給小朋友,跟他說:這是Tyler的東西。他弄丟了,謝謝你幫他撿回來。他二話沒說就把車還回去了,也沒有哭鬧說這是我的車,因為這確實不是他的。有時候幼兒園會發一些東西回家,我也要問清楚:是老師允許拿的嗎?

因為小寶寶是「自我中心」的,如果我們不幫助他們建立界限,他們會無視他人的權利,只關注自己的權利,認為自己比任何人都重要。沒有界限的寶寶到了幼兒園這樣的社會環境,會經常因為不如意而有挫折感。因為他發現這個世界不是以他為中心的,而父母卻沒有讓他準備好,反而他有時候會懷疑父母的愛。

把感受和行為分開

我們要去理解孩子的感受,這一點很重要。但是,不需要無條件接納他們的行為。

兒子因為媽媽關電視不高興了,媽媽可以理解他的感受:「你還想看電視吧」?或者「我也希望我一整天都可以看電視」。可是繼續看電視的行為不能接受:「現在我們必須出發了,不然你上幼兒園要遲到,媽媽上班也要遲到了。」接著還可以安撫一下他的情緒:「要不這樣,等我們下午回家,媽媽陪你看一集吧?」或者讓他說一件放學回家他想乾的事情。

所以,我們可以說出孩子的感受,安撫孩子的情緒,但是不見得一定要接受他們的行為。

其實文章開頭的媽媽,為了讓孩子快點吃飯不磨蹭,答應他可以看電視,在早上每一分鐘都很寶貴的情況下,我很能理解。不過,媽媽可以在答應他之前,先講好條件,比方說,我們就看一集(通常動畫片只有20分鐘),看完以後我們就出發。必須確保孩子答應這個條件,並且自己把定時器定好,這樣後面可以省掉很多麻煩。

在很多時候,我們的情緒很容易被孩子的情緒所感染,影響。如果我們自己情緒穩定,在孩子不高興的時候,處理事情會冷靜很多,也會想出很多好辦法。

- End -

文章 | 作者簡介:陳忻,美國發展心理學博士著有育兒書籍《養育的選擇》個人育兒原創公眾號:@陳忻兒童心理 個人微博:@陳忻-兒童心理。


推薦閱讀:

小孩子讀幼小銜接班到底有沒有用?
為什麼最有出息的孩子,不是那個曾經的第一名?
孩子總是有逆反心理怎麼辦?
常被打罵的孩子易出現7個心理偏差
為孩子做得太多,才是把孩子養成不懂感恩的「禍根」

TAG:孩子 | 規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