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無量壽經指歸 (第二十九集) 1996/4 美國聖荷西 檔名:02-031-0029
主講人 : 淨空法師
大乘無量壽經指歸 (第二十九集) 1996/4 美國聖荷西 檔名:02-031-0029
請掀開經本,第四十三頁,從第十四段看起:
【會疏雲,寂滅境智,諸根清凈,故名寂根。】
這還是繼續介紹十六位正士德號的名義,這是『寂根』正士。『寂滅境智』這是十地以上所證的,在《仁王經》裡面,世尊給我們說明菩薩的果位,以五忍來說。五忍最高的是寂滅忍,寂滅忍下面的是無生法忍,無生法忍同修們比較熟悉,因為常常聽到。無生法忍的菩薩是七地、八地、九地,七地是下品,八地是中品,九地是上品,這是無生法忍,在菩薩地位裡面很高的。再往上面去就叫寂滅忍,十地,就是法雲地的菩薩,是下品的寂滅忍,等覺是中品,如來果地是上品。所以,寂滅忍這個地位就非常之高。寂根菩薩也是等覺菩薩,他的確是證得中品的寂滅忍。『諸根清凈』,六根清凈,這是真正清凈,所以稱之為寂根。
【甄解雲,境智寂滅,根本嚴凈,雲寂根。】
《甄解》的意思跟《會疏》是相同的,只是說法不一樣,意思完全相同。
【會疏雲,信心智慧,永斷疑網。】
疑惑是菩薩修學最大的障礙,用什麼方法斷疑?只有智慧,開智慧,疑惑就斷了,所謂斷疑生信。《金剛經》上說得很好,所謂「信心清凈,則生實相」,生實相就是宗門裡面所講的明心見性,見性就是生實相。這個境界大家都知道,必須破一品無明才能見一分真性,而《金剛經》上告訴我們,說的是方法,也是原則,只要到信心清凈,就有能力破無明,生實相。可見得,信心清凈非常重要,而清凈就是智慧。
【甄解雲,明信佛智,無上智慧。】
『明』是明了,『信』是深信不疑,如來果地上的智慧無量無邊,我們能夠明了通達,深信不疑,這也是經上講的『無上智慧』。特別是用在凈宗法門,凈宗的理與事實在說是深廣無限。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唯佛與佛方能究竟,即使等覺菩薩,若不得佛力加持,他也搞不清楚。我們在凡夫地,一品煩惱沒有斷,對於佛所講的能夠深信不疑,這種人就是「無上智慧」。他聽了他能信、他肯發願,他老實念佛,一生成就。
這個意思實在說明了的人並不多,所以世間有許多人以為念佛是老太婆教,念佛的人沒有智慧,這是完全錯了。沒有智慧,怎麼有這樣殊勝的選擇?這個選擇是文殊、普賢的選擇,難道文殊、普賢沒有智慧嗎?凡夫選擇,居然同這些大菩薩,這是無上智慧。所以智慧跟世間的聰明才智不是一個意思,世間聰明才智的人,在我們佛法裡面講,他沒有智慧。為什麼說沒有智慧?許多殊勝的法門擺在他面前,他不認識,他還要選擇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他選擇這些東西,哪有智慧?真正有智慧的人捨棄這些東西,取無上菩提。
下面這一段,這應當是解釋「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普賢大士之德歸納起來就是菩薩的十願。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謂大士十種廣大行願。】
這個『大士』是指普賢菩薩,
【一者,禮敬諸佛。】
我們先介紹『普賢』兩個字重要。佛在大經上給我們說很得明白,菩薩若不修普賢行,就不能圓成佛道;換句話說,菩薩如果不修普賢行,給諸位說不能往生極樂世界,這一點我們要特別注意到。正是一些大德常說,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為什麼那麼多念佛人不能往生?原因就是他沒有普賢心。什麼是普賢心?《無量壽經》上經題就是普賢心,清凈平等覺,具足這個條件就是普賢心。以普賢心修禮敬、修稱讚、修供養,那就叫普賢行;換句話說,心是普賢心,你在日常生活當中,工作處事、待人接物,全都是修的普賢行。
由此可知,不僅是宗門裡頭常常提倡著修行要從根本修,教下不例外,凈土也不例外。根本是什麼?用心,會用普賢心,就是從根本修。然後我們才曉得,十大願的意義跟普通菩薩不一樣。因為普通的菩薩,心沒有這麼清凈、沒有這麼平等,他是清凈平等到極處!為什麼說一般菩薩清凈、平等比不上普賢菩薩?這樁事情實在說我們並不難懂。一般聲聞、緣覺菩薩捨棄了六道,對六道他不執著、他也不分別,可以說他的心清凈平等,但是他對於十法界還執著,超越六道,沒有超越十法界。普賢心,十法界也放下,也不分別、不執著,六道、十法界統統放下。超越十法界,他證得一真法界,一真法界的菩薩當然超越十法界。所以從這些事相,我們就不難明了。
所以發心,大乘經上佛菩薩常勸我們發大菩提心,大菩提心就是不僅要舍六道,還要舍十法界,這才叫大菩提心。菩薩行,行,實在就是他的生活、行為、待人接物,將他整個歸納起來分為十大類,這就叫普賢十願。他的願叫行願,是生活行為裡面所表現的。第一個是『禮敬諸佛』,也就是我們常常在儀規裡面,佛門課誦,許多禮節、儀規裡頭常常看到,一心恭敬、一心頂禮,一心就是禮敬的意思,沒有一樣不恭敬的。恭敬心是從清凈心裏面生的,是從平等心裏面生的,是從覺心裏面生的,他不迷惑、不顛倒,對一切眾生平等的恭敬。這是修普賢行,這個就是普賢菩薩,決定沒有分別、沒有等級。對諸佛如來恭敬,對地獄、餓鬼也是這麼恭敬,決定沒有差別,這個叫普賢行。如果有差別,那就不是普賢行,那是菩薩行,六度菩薩。菩薩行裡頭還是有差別的,普賢行裡頭沒有差別,妄想分別執著斷盡了。如果照《金剛經》標準來講,他四相四見統統都離了,那就是普賢菩薩;如果四相四見沒有離,他不是普賢菩薩。
這是說明「禮敬」,禮是形式,我們講的禮貌、禮節,表現在外面的;恭敬,敬是內心,內心敬,外面有禮節。而禮,古今中外不同,我們是生在哪個時代,我們用這個時代的禮;我們住在某個地區,我們行某個地區的禮,因為要跟大家相接觸,這個一定要懂得。佛門裡面,特別是在寺院之中,還保守著許多的古禮,這些古禮是過去社會的禮節。如果我們不知道佛法的教學是現代化與本土化,對於佛法的推廣、佛法的弘揚就會造成很大的障礙。因為現代人他們不願意行古代的禮,這實在講也是講不通的,我們是現代人,怎麼會去行古時候的禮?這個我們必須要曉得,要知道古代人生活環境、意識形態跟今人完全不相同。今天實在講,沒有大聖人出世,制禮作樂不是普通人,不是賢人,是聖人的事情。古時候講聖人是什麼人?是帝王。今天制禮作樂應當是哪些人?現在是民主,民主裡頭權力最高的是國會,這是國會議員的事情,他們要能想到這一個國家、一個地區、一個世界,要為天下眾生制禮作樂。禮樂使人的生活都能上軌道,都能夠有秩序,有尊卑上下,有條不紊,禮節的作用在此地。如果禮要失掉,那就天下大亂了,現在這個世界確實是如此,沒有規矩可以遵循,我們守哪個地區的禮,守哪個國家的法律?這是世界、社會動亂的根本原因。小而一個家庭,大而一個國家、世界,要想叫它能夠安定、和平,一定要靠禮節,節就是節度,讓大家遵守,不能超過,也不能不及。
普賢菩薩的禮敬,在意識形態上來講,實在是了不起。他禮敬的是諸佛,諸佛指誰?一切眾生都是諸佛,做學生的只有自己一個人,除自己之外統統是諸佛。這是他的心態,你說他那個恭敬心才是圓滿的,不敢輕慢一個眾生。不僅有情眾生是諸佛,無情的眾生也是諸佛,無情,我們今天講的植物、礦物,有情的是動物。《華嚴經》上所說的「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我們讀了「普賢行願品」才明了,唯有普賢行,他心目當中「情與無情,同圓種智」,一點都沒錯。這句話很難懂,平常一般人看到禮敬諸佛,大概都想到佛像,見到佛像知道禮敬。那個意思就太窄小,不是普賢行的意思,普賢行的諸佛是講三世諸佛。過去諸佛,佛在經上跟我們介紹了不少,過去佛。現在佛,佛在經上也跟我們介紹出一些現在還沒有入般涅盤的佛,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東方琉璃世界的藥師佛,都是現在佛。未來佛就是一切眾生,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將來都會成佛的。所以他的禮敬是禮敬三世諸佛,輕慢一個眾生就是輕慢一尊佛。我們凡夫敢做,不怕,無所謂,普賢菩薩不敢,普賢菩薩要修禮敬。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的,要認真努力向這個方向去學習,因為普賢菩薩的心真正清凈,心凈則國土凈,往生西方的條件需要清凈心,是要普賢行。所以西方世界,從下下品到上上品都是修普賢行的,那個地方可以說是普賢菩薩的世界,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別的菩薩,全是普賢菩薩。
【二者,稱讚如來。】
『稱讚』裡面就有差別,禮敬裡面沒有差別,是自性圓滿的顯露,要把它擺在第一,性德圓滿的露出來。於九法界的眾生都沒有分別,從等覺菩薩到地獄一視同仁,菩薩心目當中,那都是諸佛,三世諸佛。可是說到稱讚,慈悲心顯現出來。未來的這些諸佛,現在是凡夫,煩惱習氣沒有斷,妄想分別還時時現前,因此稱讚就不用「諸佛」,就換了個名字,叫『如來』。「如來」跟諸佛意思不相同,說諸佛,是從事相上講的,說如來,是從體性上講的。由此可知,稱讚是有標準的,禮敬平等,稱讚不平等,要與性德相應這就稱讚,與性德不相應,禮敬而不稱讚。
我們世間聖人也教導我們,教我們在社會上做人,應當知道隱惡揚善。看到世間人一些惡的行為,決定不要說,不要批評、不要說,看到世間人好的事情,要讚歎、要宣揚。這個教誨是真實智慧的教誨,含義太深了,現代人淺識,不懂這個意思。現在的社會,你看看錶揚的是什麼?哪個人造了一點點惡事,把他宣揚趕快擴大,不得了,做了好事決定不提,不說。現在這個社會是隱善揚惡,惡人就愈來愈多,愈迷愈深。古人這種教學法,能令一切眾生覺悟,迷惑的眾生他日久天長,經年累月,他良心會發現。你看我做一點點好事,別人就讚歎,我做了許多惡事,人家都原諒我,一句話都不說,久而久之良心發現,他就能夠改過自新。幫助一個人回頭,幫助一個人破迷開悟,幫助一個人斷惡修善,這才知道古德的用心,跟現代人用心不一樣。佛在這裡稱讚,這是教給我們,與性德相應的就稱讚。
表現在《華嚴經》五十三參裡面,這五十三位善知識皆是法身大士。示現在世間,身分地位、行業不相同,這裡面男女老少、各行各業,都是一切眾生的榜樣、一切眾生的模範,是我們必須要學習的。所以《華嚴經》的好處那真是讚歎不盡,它有圓滿的理論,有周詳的方法,後面五十三參還帶表演,做出樣子來給我們看。善財童子去參訪,所謂參訪就是在生活上與這些人接觸,我們從早到晚跟社會一切大眾接觸,就是五十三參。善財童子教給我們怎麼生活、怎麼工作、怎樣待人接物,這是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對於一切善人,就是他的言行都與心性相應,善財童子有禮敬、有讚歎,禮敬讚歎之後才提出問題來請教。可是我們在這部經上看到,他對於三個人有禮敬而沒有讚歎,因為那三個人,他的行業與性德相違背。我們按照經上的順序,第一位是勝熱婆羅門,勝熱婆羅門要用現代的話來說,是一個宗教裡面的傳教師,這位傳教師愚痴,在貪瞋痴裡面他代表愚痴。所以善財童子參訪他的時候,有禮敬,沒有讚歎。第二位甘露火王,這要用現代的話說是
佛菩薩講經說法的確不容易,我們要不能細心去領會,正如「開經偈」所說,「願解如來真實義」,如來的真實義我們怎麼會懂?五十三位善知識,你要把他看作五十三個人,有沒有錯?沒錯,是不是正確的?未必正確。你要能深深去體會,這五十三位善知識可以在一個人身上表現出來,也可以在社會許多的大眾當中表現出來,沒有一定,哪有定法?在一個人身上,一會兒起了貪心,一會兒發了脾氣,這還能讚歎嗎?不管你的貪瞋痴是對還是不對,都不能讚歎。所以,五十三參可以合在一個人身上,圓滿的修德,也可以表現在社會上任何一個行業層次裡面,統統都有。可見得佛說法實在是不容易,我們要能夠體會,不能夠死在經文上。正是所謂一切諸佛的名號,是表顯我們性德的圓滿,一切諸菩薩的願行,是表現我們修德的圓滿。《華嚴經》上所說,一即是多,多即是一,道理在此地,我們要善於體會。這是稱讚,所以稱讚不用諸佛,而用如來。
【三者,廣修供養。】
『供養』,實在講,就是一般菩薩所修的布施波羅蜜。供養是圓滿的布施,因為供養的心是真誠、恭敬,布施的心未必有那麼樣的恭敬,但是供養的心決定是恭敬的。我們對佛供養,對一切眾生就是布施,這個心有很大的差別。普賢菩薩對一切眾生統統是供養,他沒有布施,對佛是供養,對凡夫也是供養,對餓鬼、地獄也是供養。所以,他永遠是用平等心,真誠、恭敬、平等。
『廣修』,對象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剛才講了,連無情的眾生都包括在其中。無情的眾生怎麼供養它?桌椅板凳是無情的,怎麼供養它?把它擺得整整齊齊,擦得乾乾淨淨,這是對它的供養。以恭敬心、清凈心來做,這才是一切恭敬,才是一心恭敬,對人對物沒有二心。供養的範圍非常之廣,「行願品」裡面告訴我們,一切的財供養比不上法供養。而財供養裡面,《華嚴經.第六迴向章》裡面所說的,說了差不多七、八十種供養,說得很詳細。外財內財,內財不僅包括我們的智慧、體力,服勞役是供養,甚至於供養頭目腦髓,這是講到內財供養。《華嚴經》說得很多,《金剛經》我們剛剛講過不久,佛在經上校量功德也是很多次,大千世界微塵數的七寶布施,比不上法布施。
這些話我們也聽多了,在經上也看多了,有沒有相信?實在講,很難叫人相信。為什麼難信?我們對於事、理沒有真正搞清楚。世間人都知道財寶很管用,這一部經,甚至於經上講的四句偈,有什麼用處?肚子餓了不能當飯吃,天冷了不能當衣服穿,這個東西有什麼用處?而佛為什麼把這個看得這麼重?必須對於佛法要有相當深入的體會才了解,無量七寶布施可以解決我們一生的物質生活問題,但是你要想想,輪迴怎麼辦?不能解決生死輪迴的問題。如果把這個事實真相想通,才知道佛講的話有道理。只要不出六道,說個實在的話,決定在三惡道的時間長,在三善道的時間短暫。你得到全世界的七寶,得到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你能夠享受幾天?不出六道,都有壽命的限制。壽命再長,四禪天、四空天、非非想處天壽命八萬大劫,八萬大劫比無量劫那還是短暫,不能比!所以要想到這個事情才知道,大乘經典的四句偈,你真正能夠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可以幫助你超越六道輪迴,大千世界七寶怎麼能跟它相比?道理在此地。「行願品」裡面給我們講法供養,講了七條,七也是表法的意思,表圓滿,無量無邊的法供養,歸納成七大類。
現代的世界固然還有不少貧窮落後的地區,需要物質的援助,幫助他們能活的下去,這是大慈大悲,可是更重要的,要幫助他們開智慧。他們為什麼生活這麼苦?世間人不了解這個道理,佛法懂得,過去生中種不善因,這一生得的果報,才有貧窮、落後。怎樣改變他的環境?實在講物質的救援是救急,是救他燃眉之急,佛化的教育是從根本救起,只要他能夠覺悟,只要他能夠懺悔,斷惡修善,改過自新,他的環境會逐漸好起來,依報隨著正報轉。這是徹底救護,誰知道?知道因果的道理,人數不多。因此我們為佛弟子,有責任盡心儘力宣揚佛法,把佛法介紹給一切大眾。現在介紹愈來愈容易了,科學技術愈來愈發達,我們能夠把國際網路的號碼告訴親戚朋友,讓他們自己在家裡收到,這就是廣修供養,比什麼都方便。但是這些號碼現在我自己都不曉得,我是希望有人能夠留意,發心做成卡片。這些卡片像這邊都可以多放,同修們自己拿,寄給你們的親戚朋友,只要家裡有電腦的,統統可以能收到。
【四者,懺悔業障。】
我們先要說明什麼叫業障,先要曉得什麼叫做業?這個字它的本意就是造作。造作的範圍太廣了,佛把一切造作歸納為三大類,身、語、意,身體的造作叫身業,言語叫口業,念頭叫意業。用這三大類就能夠圓滿的包括所有一切的造作,總不出這三大類。所造的這些業,就是造的這些事,正在造作的時候叫事,事造作完了之後就叫做業。業,絕不是一個抽象的名詞,在佛法裡面講,你阿賴耶裡面落下了種子,這個種子沒有形相,可是它決定存在,遇緣就起現行。因此它就產生了障礙,我們佛門講業障,障什麼?障自性,障礙明心見性,障礙般若正智。實在上講,障礙自性這是總說,自性裡面有無量的智慧、德能全被它障礙住。不但造作惡業障礙,造作一切善業也障礙,可是你又不能不造業。因此佛教給我們,我們造的業要知道造凈業,善惡二邊都捨棄。因為造作惡業,將來果報在三惡道,你造善業,果報在三善道;換句話說,永遠不能超越六道輪迴,這就是障礙你。佛教我們修凈業,什麼叫凈業?造作一切善業而不著相,就是凈業。你在造斷惡修善,你執著有善有惡,執著有能有所,這就不是凈業,這是染業,它就障礙性德,也障礙修行。業障重的人,甚至於我們想修行、想念佛、想讀經,都會有種種惡緣障礙,叫我們好好的修行都修不成功。凡是遇到有這些境界現前,自己一定要知道,自家的業障深重,不要去怪環境,不要去怪別人。
你說人家來障礙我,他為什麼不障礙他,他來障礙我?是我自己的業障深重,我不怨天、不尤人,這是懺除業障。如果這些人來障礙我,我對他起怨恨心,你這個業障就更重,你什麼時候能消除的了?消除業障唯一的方法,就是不怨天、不尤人。不但他小小的障礙,甚至於殺害身命,你看像《金剛經》里講歌利王的故事,忍辱仙人在山上修行,沒有做錯事情,真的是無緣無故遇到歌利王。歌利王害他,不是把他處死就完了,叫凌遲處死,用刀割肉一刀一刀的把人割死,最殘酷的刑罰。忍辱仙人沒有一點瞋恚心,他忍辱,忍辱都圓滿了,不但不怪他、不恨他,而且感謝他,這是我們要學習的。為什麼感謝他?他不這樣做,我們忍辱怎麼能修成功?忍辱波羅蜜怎麼能圓滿?所以,我們對於一切惡人、對於一切惡事,我們要想到歌利王割截身體這個故事,絕不怨恨他,絕不嫌棄他,成就自己的清凈平等覺,那個人是大善知識!
所以諸位要曉得,魔與佛不在外面,蕅益大師講的好,「境緣無好醜,好醜在自心」。你一念善心,外面來害你的人,都是佛菩薩,他來成就我忍辱波羅蜜,成就我精進波羅蜜,成就我禪定波羅蜜的,這個世間哪有惡人、哪有惡事?沒有!如果自己起一念分別執著,佛菩薩來都是魔。所以佛菩薩不現前,因為你有分別執著。佛菩薩一來,那歡喜還得了,我見到什麼佛、什麼菩薩了。佛菩薩是叫你心永遠清凈、永遠平等,不會叫你起大風大浪,歡喜也是煩惱,清凈平等失掉了。所以修行在哪裡修?就是在人事、物質環境裡頭去磨練,修什麼?修清凈、修平等。布施就是修放下,修舍,般若就是看破,真正能看破放下,什麼都能忍,樣樣都能夠隨緣,那就是菩薩行,你才真正得大自在。
我們學道最大的障礙,就是在一切境緣當中不能忍受,這是最大的障礙,順境生歡喜心,逆境生怨恨心。順逆就是等於說考試的,禁不起考試,這是不能成就的根本原因,所以必須要「懺悔業障」。懺悔在事上講,後不再做,我知道錯了,從今而後再不能有同樣的過失。儒家所講的不二過,過失只有一次,下次不會有同樣的過失,這叫真正懺悔。而我們今天佛門裡面修懺,自己也知道自己做了很多錯事,業障很重、罪惡很重,去拜個「梁皇懺」、去拜個「水懺」,拜完之後還照樣干,那有什麼用處?所以完全流於形式,不起作用。
真實懺悔法給諸位同修說,早晚課誦就是懺悔法。為初學同修對於課誦的義理不能深解,所以早年我們還特別提倡,早晚課讀誦完了之後念一遍《太上感應篇》,或者念一篇《
很可惜的,多數學佛的同修,經是念了,天天念,過失從來沒有想到,沒有想到去改過,也沒有想到自己有過失,你說這怎麼得了!古德告訴我們,世間只有兩種人沒有過失,一個是成佛了,沒過失,另外一個是六道眾生沒過失,他怎麼沒有過失?他不知道自己有過失。而修行人說實在的話,從須陀洹,小乘須陀洹到大乘等覺菩薩,他們的本事在哪裡?就是知道自己的毛病過失,不斷的在改,改了一個毛病,他就往上提升一層。小乘四果四向,大乘菩薩五十一個階級,從哪來的?地位愈下,毛病癒多,地位愈高,則毛病癒少,怎麼少的?改過自新!不懺悔、不改過,怎麼能成功?等覺菩薩天天還知道自己過失。
所以大家一定要明了,佛門裡常講的開悟,什麼叫開悟?知道自己的毛病叫開悟。把毛病改正過來,這叫修行,這是功夫,這修行有功夫,這要真干!佛法的行門無量無邊,八萬四千,歸納起來,總綱領就是懺除業障,八萬四千法門統統是懺悔門。所以這個地方懺悔業障,代表了大小乘修行一切的法門,哪一法不是修懺悔法?這是我們要認真努力去做。不在這上下功夫,沒用,不在這上下功夫,前面三條縱然是做到了,是修福,不能解決問題。普賢菩薩十願,關鍵就在第四條,這一條是樞紐,是關鍵。
【五者,隨喜功德。】
緊接著懺悔,提出了『隨喜功德』,隨喜功德就是懺悔業障的落實。凡夫業障、習氣很深,看不得人家一點好處,別人做了一點好事,得了一點好處,嫉妒心就生起來,瞋恚心就生起來。甚至於想盡方法去阻擾他、去障礙他、去破壞他,這個罪業就造重了。如果這個人的善行,善心、善行是利益社會的,利益一切眾生的,你要把他破壞了,阿鼻地獄的罪業!佛在此地教導我們,見到別人家好的事情要生歡喜心,別人的好處就是自己的好處,別人的功德就是自己的功德,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這個道理我們在講席當中講過很多次,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體,這是如來清凈法身,也是自己的清凈法身。自他不二,生佛不二,怎麼能障礙別人的善心善行?所以遇到了,一定要知道隨喜。隨喜,還得要盡心儘力去協助他,成人之美。實在自己沒有力量幫助,生歡喜心,歡喜讚歎,為他宣揚,這是自己沒有力量幫助的時候,我們用歡喜心、用言語來幫忙,這才叫隨喜。隨喜功德,那個人有多大的功德,你就得多大功德。所以諸佛的功德不可思議,他功德從哪來的?從隨喜來的。我們在許多經論當中見到,十方一切諸佛如來都隨喜阿彌陀佛,都稱讚阿彌陀佛,像世尊在本經里為我們介紹的,阿彌陀佛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極力讚歎,勸勉我們念佛求生西方凈土。一切諸佛在一切剎土為一切眾生宣揚這個法門,勸導大家求生凈土,這是隨喜功德。彌陀的功德多大,諸佛如來的功德跟阿彌陀佛一模一樣,一絲毫差別都沒有。所以我們應當明白這個道理,曉得事實真相,見到人家點點滴滴的好處,我們都隨喜、我們都歡喜,如果有幫得上忙的地方,我們一定自動自發的去幫助他。
不但是學佛的,不學佛的人,甚至於妖魔鬼怪,污辱佛教的、毀謗佛教的,我們要不要幫忙?要幫忙,當他需要幫忙的時候,我們要幫助他,這個時候正是叫他回頭的時候。而不能看到,那是外道,他遭難我們還生歡喜心,那就錯了,那哪有慈悲?愈是遭不幸的,菩薩對他愈慈悲,愈是把他當作優先拯救的對象,這是修菩薩行。看到人走錯路,實在講是沒有緣喚不回來,他執迷不悟,那就不管他了。他已經有了警覺心,可以回來的時候,應當拉他一把,這是大慈大悲,這是不能推卸的。可以拉他一把而不拉他,慈悲心沒有了。所以,這十願裡面,每一條的境界都無盡的深廣,都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而且這些事情時時刻刻都發生在我們的周邊。怎麼個學佛?怎樣修行?都在生活之中,都在對人、對事、對物,一切時一切處。
修行不只是在佛堂,要把它局限在佛堂里,我們就做錯了,那就是勝熱婆羅門,愚痴、固執,離開佛堂就不是道場,那就錯了。道場是一切時一切處,對人對事對物,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全是道場。正如同我們在學校上課一樣,在課堂里上課,課堂里學習,到社會上要用得上,在生活上要用得上。由此可知,它從課堂延伸到社會,不是一輩子都在教室裡頭,哪有這個道理!離開教室就沒用了,這個東西學它幹什麼?那不叫浪費時間、浪費精力!學以致用,佛法是學生活,是學處事待人接物。
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推薦閱讀:
※大乘無量壽經指歸 (第五十五集) 1996/4 美國聖荷西 檔名:02-031-0055
※大乘修心發願文《善妙菩提道》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鍾茂森: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第十五集)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講記 (必成正覺第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