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達吉堪布:禪修對健康的巨大意義
主持人致辭:
索達吉堪布本次來我院作兩場學術交流,第一場同學們非常踴躍,效果很好。這是第二場,在教育與公共管理學院與哲學一級學科碩士點的師生交流。這一場有這麼幾項程序:
一、由我們學院院長為堪布頒發兼職教授證書;
二、由索達吉教授為我們贈書;
三、由堪布作「禪宗與心靈救助」的主題報告,以及我們與堪布進行學術互動。
(韋洪濤院長為堪布頒發教授證書;堪布贈書。)
剛才休息時,堪布說,他希望這個兼職教授不是虛的,而是實的,所以跟院長作了簡短協商,並達成一個備忘錄。備忘錄要求,為進一步加強哲學一級學科的發展,促進中國哲學學科的開放性建設,經雙方協商擬在以下領域開展合作:第一,在教育與公共管理學院一級學科哲學碩士點,設立研究生獎學金;第二,不定期來我院開展學術講座和學術交流;第三,與索達吉堪布所在的五明佛學院共建中國哲學的研究基地;第四,與索達吉堪布共同開展學術課題研究。其他事項則跟隨發展與時俱進。
(雙方交換備忘錄。)
下面有請堪布為我們作主題報告——
各位科大的老師、研究生同學,大家好。雖然我們生活在不同的環境里,但因為有著共同的願望和目標,以及彼此的信賴,於是成就了今天的這樁善緣,還有這次交流。
作為一名老師,近30年來,在我身披袈裟從事教學工作的經歷中,一直對教育有著濃厚興趣,從未捨棄或中斷,這是讓我感到自豪的地方。同時,看到老師們長久以來培養了那麼多的有德有才之士,也讓我由衷欽佩。
前兩天,有些老師對我說自己壓力大,工作、家庭、方方面面,壓力太大,所以想借禪修調調心,想在如何將禪修與生活結合方面,聽聽我的建議。今天就講講這個話題。
我們為什麼有那麼大壓力
儘管這幾年經濟已經相當發達,可人們心裡的痛苦並沒有減少,相反,據今年10月17號一則報道說,「中國是目前世界上壓力最大的國家」,壓力的來源主要是「工作」、「個人經濟狀況」、「來自老闆的壓力」。我也知道,一個人在這樣的壓力下生存,沒有些心力和智慧,是挺艱難的。
然而,我們為什麼會有那麼大壓力呢?
一方面是被逼迫的,不得不面對;但另一方面,我個人認為,也是我們要得太多,要的多了,就有壓力。
古人不一樣。古人生活簡單,慾望也不大,有簡單的衣食住行就滿足了,就算過上好生活了。可是現在不行。現在隨著科技發展,各國間的相互影響越來越大,人們的生活標準一提再提,目標也越來越高。但問題是,你把目標定得太高,一直達不到的時候,就只有自己痛苦了。
而人們又不肯降低標準。單從衣著來看,過去的人寒冷時有棉衣裹體,出門或見人時服飾得體,就可謂標準了。而現在不但要好看,還要講究品牌、價格、品味、層次,樣式也是東方的、西方的……複雜得很。耗去多少心思?
所以,和外界的壓力相比,我認為,內心的慾望——或說怎麼樣都不滿足的心理狀態,才是真正的壓力來源。
禪修是最好的減壓方法
要想減少壓力,不管是哪種壓力,最好的方法就是禪修。
禪修時,是不是一定要放下全部生活,保持寂靜?也不一定。從前有個小和尚問老和尚:「什麼叫禪?」老和尚說:「餓了吃困了睡,就是禪。」可見,在禪宗大德的修行里,是不需要排斥任何行為的,行住坐卧都是禪。
如果是這樣,那我們普通人不也成了禪師,誰不是餓了吃困了睡?難道這也是時時刻刻在禪修嗎?再者,時下有一類所謂「生活禪」,這是把佛教世俗化了,還是說它雖然高深,但的確可以進入我們的生活?回答這類問題,其實主要取決於一點:就是看你是否了解這種修法。
如果你了解並懂得運用它,那的確是的,你可以在生活的各樣形態里禪修,即使生煩惱時也不例外,例如生氣。
生氣的時候,你要向內觀察這種憤怒意念,看它的本體到底是什麼?如果你能認識它的本體,並安住其中,狂暴的心態自然就煙消雲散了。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在真實層面里,並沒有一個另外的「憤怒」存在。確實沒有。
這就是禪,一種回歸自性的修行。
隨著佛教的普及,很多人發現,禪修背後的佛教認識,那種對心的透徹分析,是當今神經學、腦科學或心理學遠遠達不到的,而且禪修給心靈帶來的撫慰效果,更是超越了一般的治療手段。西方人喜愛禪修的原因就在這裡。你們也知道,當今歐美的高等學府,像哈佛、哥倫比亞、劍橋、牛津等都設有禪修中心,以幫助人們了解心性或處理壓力。
當你有了壓力,我想在座的都有體會,整個人會變得浮躁、心緒不寧,那時候也最容易把事情搞壞。什麼原因?我舉個比喻:透過平靜的水面,你才看得到清晰的月影,而當水面被攪動,月影就不見了。因此,當你心裡平靜時,才能把事情做好,也有效率,心不平靜就會出錯。
想想現實生活就知道了。當我們陷入競爭和攀比的怪圈時,內心被焦慮、不平、怨恨等情緒塞得滿滿的,於是慈悲心不見了,笑容也消失了。很明顯,負能量的提升削弱了善心,而更嚴重的,還會破壞正常生活:我們開始跟家人吵架、打罵孩子、敷衍工作……負面行為全都跑出來了。
所以,我們應該通過禪修來安心。心安了,萬事皆平。
禪修坐式類似金字塔
禪修可以安心,除了內在的專註外,還跟它的坐式有關。坐禪時,身體的外形酷似金字塔狀,上尖下寬,你們把釋迦牟尼佛的像與金字塔一對比就會看到,佛身與塔身相似。而這種金字塔形,科學界認為,是能聚集特殊能量的。
考古學家證實,埃及金字塔有4700年歷史,而位於波斯尼亞的「月亮金字塔」已經存在了12000年,這些在建築學裡都是奇蹟,因為水泥建築的壽命通常只有50到100年。
埃及金字塔是誰造的?有人說是人造的,也有人說是外星人造的,說法很多。但不管怎樣,和金字塔本身的古老一樣,塔內保存的物件也壽命極長,可以說,它的儲存效果遠遠超過了其他建築物。不僅是金字塔,就是它的模型也是如此,科學實驗證明:在模型里存放的鮮花長時不會枯萎,食品不易腐爛,人進去也能保持活力,傷口迅速癒合……
這種不可思議的能量,人們稱之為「金字塔能」。為了利用這種能量,還有人製造了許多金字塔形的構造物,甚至是大型建築。奧地利就有這樣一間酒店。
這個能量來自哪裡?科學家們很難解釋,不過他們一致認為,這種塔形本身有聚集宇宙波的能力,也就是說,它可以採集宇宙精華。常習打坐的人都有體會,一入座,你會感受到一種寧靜。寧靜的原因,一方面是心裡專註,一方面是打坐的姿勢呈金字塔形,你一進入這種狀態,自然就「天人合一」,宇宙能量直接融入到你的身心裡。
解釋禪修為何能給人力量,是件比較困難的事,要是用佛教詞句,顯宗的或者密宗的,怎麼解釋,你們都會有點陌生,但借用科學的理解方式,也許就不那麼抽象了。
毗盧七法
一般來說,在印度瑜伽或佛教的修行里,採用最多的坐式是毗盧七法。這七法要求:
1)雙足金剛跏趺或半跏趺坐:盤腿時最好雙盤,不行就單盤,或者坐在椅子、凳子上也可以。
2)雙手結定印: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兩拇指相觸,放在臍下。
3)脊背端直:不論你怎麼坐,一定要把整個脊柱端直,佛教的修行竅訣里說,身端直則脈端直,脈端直氣便運行正常,氣運行正常,心自然就被調正了。
4)頸部稍向前屈:不能往後仰,也不能左右歪斜。
5)臂膀後展放鬆:不要向胸前內收,微壓腰間。
6)雙目垂視鼻尖:不能睜得太大,也不是死死盯著,是微微地看著。
7)舌抵上顎。
這種毗盧七法坐式,從外觀上看就像金字塔,調整好各個部位坐定後,你的心自然就靜下來了。打坐過程中會產生種種分別,這時候你要運用修行竅訣,放下分別妄念,截斷萬緣。之後便可自在完整地接受宇宙能量了。
禪修對健康的意義
且不說解脫,很多科學家認為,這樣打坐對我們的身心健康確確實實有著非常大的幫助。
平時經常打坐的人,一般情緒上不易衝動,有取捨智慧,為人謙卑恭順,喜悅而又滿懷慈悲。總之,那種正面的心念會提升,而負面的心念自然消融。對於這種心靈能力,《靜坐的科學》一文解釋說:「當人在靜坐時,會增加35%的血液流到腦部。而提供給腦部的血量大小,與我們的心靈能力有密切的關係……腦部的功能也獲得改善。」
可見,打坐可以讓人精神活躍,且富於辨析力。
一般人上了歲數後,像養老院里的某些老人,基本是活在痛苦和憂傷之中,甚至絕望地等待死亡。但高僧大德們不是,因為常年禪修,即使他們活到一百歲——這種修行人很多,漢地有,藏地也有,依然是耳聰目明,開心自在。
我們那裡有位老修行人,一百多歲了,身體健康,到哪兒去都不用別人扶著。你跟他說話時會發現,他的反應和思維一點都不慢,尤其是在佛法方面。
本煥老和尚是在106歲時示現圓寂的。前幾年我去拜見他,老人家雖已年過百歲,但飯後繞佛殿時「跑」得特別快,我們要緊著追才能跟上。
<!--[if !vml]--> <!--[endif]-->這些都是我親眼所見,不是傳說,也不是離開了我們的真實生活,虛無縹緲的故事。
說到我自己就慚愧了,不能跟大德們比,可能也比不上一些在家的虔誠佛教徒。我喜歡禪修,有時修得還可以,感覺不錯;但有時修著修著,會想起很多事情,今天的、昨天的、很久以前的……心靜了,很多事情也跑出來了。
不過,真正會靜心的人,在你心靜的時候,痛苦、妄想連同不合理的分別意念全都會消失,處在這種狀態是很享受的,是一種法樂。而當寧靜的力量延續到生活里,你整個人的面貌會有改觀,精神好,心情開朗,比吃藥的效果好。現在人喜歡吃藥,靠營養葯撐著,但這些畢竟是葯,有益的同時可能也會有副作用,所以我建議你們多禪修。
如果能正確而規律地禪修,那種調整是看得見的。
不僅是身心上的,還有事業。喬布斯在「蘋果」上的超凡創造,不是一般的專註力所能達到的,他就是在長期的禪修實踐中,進行創新和管理,並發現世間奧秘的。如果這是佛教的一家之言,你們不信也可以,但世界上有很多心理學家和科學家也都認同這種力量。你們從媒體里找找看。
我聽說你們也有禪修課,這很好。我覺得,教禪修的老師不一定要信仰佛教,也不必要求你的學生信仰佛教,只要你把正確的方法傳遞出去,對他們的生活就有幫助——想調心的可以調心,要治病的也能治病,有很多好處。
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們把149人分成三組,第一組做禪修,第二組做慢跑,第三組任其自然,什麼都不做,主要是為了測試他們的抗病能力。八周後的結果是:和什麼都不做的那組相比,禪修組的病假率僅為其24%,而慢跑組的病假率為其52%。
從這個實驗中科學家看到,經常禪修的人,因為心平靜的緣故,身體也不易生病,免疫力強,甚至能抵抗傳染病。
禪修不是為了無所事事
禪修有這些好處,藉助它完成對社會的責任,無疑是有益的。遺憾的是,有人只喜歡其中的安逸,「無所事事,這樣最好。」其實無所事事最不好。禪修不是為了無所事事。
我們禪修,是要讓生命更有意義,並有所作為。
「我的教學壓力太大了,」常有老師這麼抱怨,恨不得逃避。其實我倒覺得,有點壓力好,天天打牌、聊天,這種人生有什麼意思?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享受了很多社會給予,懂得感恩的人都會想著有所回饋。什麼都不做,我們的存在有何意義?什麼都不做,又怎麼會有成果?
怕苦、怕累不是教育工作者的態度。我認為,在一個老師身上,智慧與利他是統一的,而當他把這些品性傳遞給下一代時,也成就了自己的偉大人格。自古以來,智慧就是這樣傳遞的。前輩們不計自我的發心和奉獻,讓我們在今天還可以享受到各種優秀文化,而面對下一代,我們也有同樣的責任。這是我們的事業,我們的使命。
我們不能做那種純粹的享用者——不付出,一味享用。沒有什麼比這更消極的了,以這種心態,也培養不出優秀學生。在我的理解里,搞教育的人就應該多付出,付出比得到有意義;若論得到,也沒有人會比老師得到的更多——「桃李滿天下」,這是最大、最光榮的回報。
因此,我們每天安排些時間坐禪是可以的,但天天坐著,甚至上課時也要坐禪,就說不過去了。
以前我讀書時,有一次上物理課,老師講著講著不講了,開始閉目坐禪,「你們也好好思維。」但我們不知道要思維什麼。「也沒什麼可思維的,坐著就可以。」結果,45分鐘的課,他坐了半小時,之後在黑板上寫了個「空」字,離開了。我們都不懂,但後來知道他還是有些境界的。
不過當時校領導批評他了,讓他不要把學生帶入迷信狀態。於是第二天,他不寫「空」,寫了個「實」字,還是沒講課。「我在安住,你們也安住就可以。」
作為老師這樣講課,可能境界「太高了」,也不太合理。
隨時隨地禪修
真正的禪修,不需要影響工作。你甚至不必單獨安排時間來修行,坐車開車、上下電梯乃至行住坐卧都可以。事實上,在禪宗本來的修行中,只要你懂得以心觀心,從而認識心的本性,隨時隨地都可以轉變意念;一個人在任何時候都能將心念轉變為對實相的了解,就是在禪修了。
《五燈會元》里有一則公案:唐宣宗問弘辯禪師:「什麼叫佛心?」禪師答道:「陛下每日處理種種事務的心,即是陛下的佛心,即使千佛來作開示,也別無其他。」
在座諸位每天的事情也不少,但如果你能觀心,也一樣會明白「即心即佛」——我們的心與佛無別。這種禪宗的修行竅訣,在密法中也有很多,不過,要有些境界才做得到。
為了引發這種修行,我們要培養每日打坐的習慣。比如,早上起床後,你可以禪坐10分鐘到半個小時。坐好後先排垢氣:吸氣,然後伴隨呼氣,觀想貪嗔痴等煩惱從鼻孔呼出體外;這樣連排三次。之後,靜靜地安住一會兒。
不要小看這十幾分鐘的修行,從這裡得到的平靜,將為你一整天的心態輸入正能量,起到很好的調整作用。
晚上睡覺前,最好也禪修幾分鐘。這時候禪修,就像通過按摩去除身體的勞累一樣,輕輕鬆鬆坐一會兒,內心的疲倦和雜亂就消失了。可以說,這是一種心理按摩。
對於只會調身而不會調心的現代人來講,很多人心理出了問題,有時也作心理諮詢,但這個效果很難說。倒不如平時就培養禪修的興趣,以啟發內心的寧靜,當你有了這份寧靜,在生活的所有時刻,都可以保持良好的條理性。
佛教認為,現實中的一切都是心的造作,而當你的心完全處於一種寧靜、澄清狀態時,會形成強大的專註力。就像非洲獵豹專註獵物並捕獲一樣,專註力可以讓管理者迅速作出合理抉擇,讓科學家一瞬間得到新的發現,而前輩的佛教智者們,更是以一種非同尋常的專註,開啟了智慧。
所以,如果能把握好規律性的禪坐,以及行住坐卧中隨時隨地的禪修行為,我相信,只要假以時日,不論是男士女士,我們終將迎來自己生命中的奇蹟。
千代野
日本禪師千代野的奇蹟,是在出家三十幾年後出現的。
千代野是一位絕世美女,生在貴族家裡,當時的君主、貴族及武將們都追求她。但她生來對榮華富貴及世俗生活看得很淡,再經禪師點化,她對生命的無常也有了透徹了解,於是萌生出家之念,並真的開始了求道之路。
千代野去過許多寺院請求剃度,但全都被拒絕了,原因很簡單:因為她長得太美,住持怕她守不了清凈戒律,就乾脆不接受。後來她來到常樂寺,求大覺禪師收下她,禪師說:「自古以來,美貌是女人修行的障礙,我怕你修不成正果,反而玷污了佛法。所以,你還是走吧。」
千代野知道是容貌讓自己出不了家,但她求道的心非常堅決,於是用火炭灼傷整張臉,毀掉美貌。然後又來找大覺禪師。禪師被她的決心所感動,攝受了她。出家後,她每日在寺里提水、劈柴、種菜,轉眼已是三十幾年。
公元1282年的一個月圓之夜,她在提水回來的路上,看見桶里圓圓的月影莊嚴優雅,不禁專註地欣賞起來。突然,破舊的桶箍斷了,水桶散落在地,水全部漏光,月影也消失了。就在這個時候,千代野開悟了。
這個故事有點悲壯,但很精彩。今天我們修行,不一定要像她或許多古代禪師那樣苦行,不過也可以借鑒他們的風範,隨時隨地禪修——不論開車、走路,還是吃飯、睡覺,在生活的各個環節中都可以修。那裡面的確有令你開悟的提示或因緣,若能把握得住,一樣可以見性。
不思善、不思惡,那個時候,誰是你的本來面目?
當你正在起心動念,或什麼都不執著的時候,以心觀心,瞄準它、觀察它,當下就能認識心的本性。這不是不可能的,因為由迷而悟,也不過是一瞬間的事而已。
通達心性,才是對心靈的終極救助
當你在一瞬間里認識心的本性,你將發現,原來心的本面如此簡單,只是無始以來我們和芸芸眾生一樣,從來沒有通達,所以才會一直在紅塵中翻滾,在輪迴中流轉。
就心的本面而言,這裡沒有我們現在所見的對立、浮躁、不凈和醜陋世界,一切呈現除了純一而美麗的景象外,別無其他。這才是最精彩的境界,可惜我們還感受不到。正因為不了解這種空性本質,我們以再再疊加的分別妄念,將原本不存在的東西當作真實、堅固的存在,進而在執著、求取、計較、分別中,把自己弄得苦不堪言,墜入深淵。
為什麼不觀觀心呢?
生存在這個世間,要生活要工作,也許你覺得又苦又累,也許你樂此不疲,但在佛教看來,最美妙的地方不在外界,而在我們的內心。什麼時候能認識到內心世界的奧妙,眼花繚亂、看似真實的外境,便當下崩塌瓦解,那時候,你也就安住在了妙不可言的境界里。
這是用言語無法表達的,想用文字描述、用其他任何方法把它指示出來,也是徒然。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亦如「啞巴吃糖,有味無可說」。這些禪宗和密宗證悟者的表述,是最貼切不過的。佛陀證悟後不也說「深寂離戲光明無為法……縱於誰說他亦不了知」?佛陀也是擔心沒人了解,才安住了49天,經天人祈請後,開始轉動法輪。
所以,如果我們想藉由禪修來尋求心靈救助,最好致力於體悟心性。因為只有通達心性,才是對心靈的終極救助。
不要覺得這個太高,其實我們有這個能力,也有這種因緣,人人都可以透過虔誠的信心和精進修持,證悟遠離戲論、不可思議的般若境界。當你掌握了以心觀心的竅訣,也能隨時隨地去觀照時,觀照中,外在世界就會完全融入你的心。
那時候你就明白,為什麼佛教會講「萬法唯心造」。
「心怎麼可能造物質?」這麼簡單的質問是難不倒佛教的,「萬法唯心造」不是假說和猜測。有人想不通,是因為對佛教的認識太少,修鍊太少。如果能對這些深邃的思想有些認識,哪怕將千分之一、萬分之一用在生活里,我相信,你肯定會過得逍遙自在、快樂無比。
然而遺憾的是,由於種種因緣的阻隔,雖然我們遇著佛法了,也學習佛法了,佛法的境界卻始終離我們的心極為遙遠。那種真實和純粹,始終不能融入我們的心。
不管怎麼樣,我相信年輕人有無限潛力。我很羨慕在座的老師們,因為你們可以為他們提供心靈資助。幫年輕人成辦事業、爭取地位,頂多是暫時利益,而給予心靈指點——讓他們心理健康,具有利他理念和因果正見,才是對其一生乃至生生世世的光明前途,最不可思議的幫助。
因此,在傳遞知識的同時,如果也能涉及慈悲觀與萬法真相等理念,甚至讓自他有所通達,你的教育就不一樣了。
人生是無常的,海明威說「歲月不待人」,佛教說「生命在呼吸之間」。所以,當我們擁有生命、無常尚未到來時,應該用這個人生來做最有意義的事——幫助他人的事,而且是那些能最深刻、最長遠的幫助他人的事。
推薦閱讀:
※靈魂伴侶真的有,只要方法對一定會呼喚到
※坦尼沙羅尊者:呼吸禪定步驟
※二十一禪修手冊
※清邁| 烏蒙寺三日閉關禪修
※《一日禪》謀事在人 成事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