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大般若經綱要(七)

大般若經綱要 第十五卷

(1997年2月凈空法師啟講於華藏講堂 - 共十七卷)

請掀開經本一百三十九頁,看卷二,般若綱要卷二。葛居士,節錄《大般若經》,它的段落、層次都非常清楚,完全依照經的原文、卷數節錄下來。我們在此地看到第一行:

【卷四十九之十一葉大乘鎧品】

我們看底下一段經文:

【菩薩擐一切法功德鎧。放大光明,遍照世界,變動大地,其中地獄火等苦具,鬼界恐怖饑渴,傍生所有眾苦,皆得除滅,便為稱讚三寶功德,令生人天,見佛聞法,如是幻事。雖有所為而無一實。何以故。諸法性空皆如幻故。】

這一段經文,意義非常的深遠,很值得我們學習。學佛的同學們,在中國大多數都是修學大乘;修學大乘,就是菩薩法。在我們現前這個地區,受菩薩戒的同修,尤其是甚多,到底我們是真的菩薩、還是假的菩薩?這一點我們應當要思考的,希望我們都能夠做一個名副其實的菩薩。當然,學菩薩決定不能離開大乘經論,也就是佛在經上常常勸導我們,要「受持、讀誦、為人演說」,這就是菩薩行,就是菩薩的誓願。這也正是如同世間的行業一般,我們選擇了菩薩這一門行業,尤其是出家人。出家人是專門從事這一個行業,在家同修是兼修的,出家人是專修的。

這個行業最重要的是幹些什麼?諸佛菩薩、祖師大德在千百年之中,都表演給我們看,這個行業就是職業的教員;職業的教員就是講經說法。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以身作則,示現證道之後,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四十九年,一直到他老人家圓寂,沒有一天空過,這就是如來家業。如來家的事業,如來家業是這個意思,他幹些什麼事,就干這個。

至於興建道場,這不是出家人乾的,佛第一個覺做出樣子給我們看,釋迦牟尼佛沒有建道場,歷代這些菩薩、羅漢,也沒有建道場。建道場是誰的事情?在家同修的事情。在家最要緊的是護持佛法,所以,在家人可以辦一些寺務,建道場是屬於寺務,出家人是當教員;換句話說,在家人可以當校長,可以當學校的執事,出家人不幹這些事,純粹教學,這樣才真正能做到身心清凈、一塵不染。有寺務,必定有污染,必定對自己的道業有妨礙。如果說對道業沒有妨礙,而經營一切寺務,那是佛菩薩再來,不是普通的凡人,普通凡人決定做不到,這是我們必須要清楚的。

佛在《無量壽經》上明白的教導我們:「縱使供養恆沙聖」,這是指修福。現代學佛的人,絕大多數都是修福,求福報!修福裡面最殊勝的就是供養諸佛菩薩,供養多少?恆河沙數那麼多。佛說:「不如堅勇求正覺」,比不上一個有堅定信心、勇猛精進求道的這個人,比不上!為什麼?福報再大,不能了生死。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里說過:「生死大事,福不能救,再大的福報,都沒有辦法救護生死大事。」我們想想,人生在世什麼事情最大?哪一樁事情最重要?生死事大,世間這個福事小!這是過眼雲煙,是小事,再大的福報、再高的權位,都是一彈指幾十年,就虛無飄渺了,一場空!

我剛剛從北京回來,北京郊外,歷代多少帝王的墳墓,這些人在世那還得了,「貴為天子,富有四海」。死了之後埋在地下,跟平常百姓完全平等,有什麼兩樣?到頭來總是一場空,佛說得好:「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又告訴我們:「萬法皆空,因果不空」。為什麼說「因果不空」?現象相續不空,它相續的。剎那生滅是空的,相續不空,轉變不空,這就是說明六道輪迴不空。你作善一定有善報,你作惡一定有惡報,因緣果報不空,這是真理,這是事實。我們一定要認識清楚,然後才曉得人生在世,修菩薩道可貴,這就是常講的「種善因,得善果」,最善的因就是行菩薩道。

『菩薩』是什麼意思?覺悟的意思,菩提薩埵,覺悟的眾生稱菩薩。道是什麼意思?道是方法。修菩薩道就是修覺悟的方法、修覺悟的道路。世、出世間所有一切善法,以這個為最善。儒家雖然講:「止於至善」,至善是什麼?沒說出來。佛法告訴我們,菩薩道是至善。選擇這個道路,這是真實智慧,是真正聰明人,他才懂得,才選擇這個行業、選擇這條道路,也可以說選擇這樣的生活方式。

『一切法功德鎧』,鎧是比喻,古時候打仗的時候,四邊所被的鎧甲,能夠御防刀槍的傷害,稱之為鎧,我想這個大家並不難懂,所以佛經上常常用這個作比喻。我們要有防身之術,防止一切邪知邪見的侵入,這就好比是鎧甲。披的是什麼鎧?「功德鎧」。什麼叫「功德」?這兩個字,我們要認識清楚。佛家這個術語,可以說在歷代,尤其是現代,普遍的被人運用,但是意思含糊不清。你是不是修功德?功是功夫、是修因,德是果報,所謂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功是耕耘,德是收穫。我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持戒有功,得定就是德。修定有功,智慧開了就是德。由此可知,功德是離不開戒、定、慧。

布施有功,破除慳貪煩惱是德,無始劫以來的慳貪煩惱斷掉,這是德。從六度上來講,持戒有功,斷除惡業是德;忍辱有功,斷除瞋恨、瞋恚是德;這叫做功德。你天天修布施,你的貪心、吝嗇絲毫沒有減少,你所修的功,後頭沒有德,這要懂得。你持戒,你的戒律持得很清凈,你沒有得定,你沒有得清凈心,你的功後頭也沒有德。沒有德,是不是白修了?沒白修!雖沒有德,但是有福;換句話說,你修的是福德,不是功德。諸位要曉得,功德決定是得定開慧。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念佛就是功,往生就是德。念一輩子佛,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所念的佛都變成福德,那不叫功德。功德這兩個字,我們要看清楚、看明白。一切法裡面都有功德,這一部《大般若經》裡頭,說得太多、太詳細了,我們把它歸納起來講,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就是一切法。在生活裡面、在工作裡面、在應酬裡面,修菩薩道、修六度,這就是「擐一切法功德」。

對人、對事、對物,我們用真誠的心去關懷、愛護、幫助他,這是布施。或者用我們的外財幫助他,或者用我們的內財幫助他;內財就是勞力、體力,我替他做義工,不需要報酬,這叫做內財布施。雖然修布施,不著布施的相,這樣才能達到永斷慳貪,我們修施就有功,心地清凈光明這就是德。由此可知,功德,六根在六塵境界上,時時可以修、處處可以修、念念可以修,都能夠修成圓滿的功德,這是比喻「擐功德鎧」。這個「功德鎧」沒有離身,真的成就了無量無邊的功德。功德一定是利益一切眾生,而不為自己。

功德成就了,自性般若現前;自性般若是本來有的智慧,如同諸佛菩薩果地上之所證得,我們智慧現前了。智慧怎麼現前?因為你有定。什麼叫定?因為你樣樣放得下;放下,心才會定;放不下,心不會定的;你心裡頭還有妄想、還有分別、還有執著、還有憂慮、還有牽掛,你怎麼可能得定?必須把這個統統放下了,你就得定。得定,定就是清凈心,我們凈宗經典裡面講的:「一心不亂」。一心就是定、就是禪定,不亂就是智慧,一心不亂是圓滿的定慧。《金剛經》上告訴我們:「信心清凈,則生實相」,由此可知,你要沒有清凈心,你怎麼會有般若智慧?般若智慧是從清凈心來的。要得清凈心,世、出世間法統統放下,你才能得到。

也許有同修說:「眾生很苦,遭這麼大的難,我們如何去幫助他、去救援他?」你發的心沒錯,很好!你自己有沒有想到,你有沒有智慧、能力去幫助他。就好比看到一個人掉到水裡去,好可憐!自己也不會游泳,趕緊去救他,不過賠一條命而已,他死了,跟他死,你能救他嗎?救不了他。現在在這個世間,這種慈悲的人很多很多,這個慈悲是賠命,以為是大慈大悲,實際上無濟於事。所以,佛才跟我們說:「縱使供養恆沙聖,不如堅勇求正覺」。實在講,「求正覺」這一句話,實際上就是指點我們求生凈土,求生凈土是真正的正覺。

眾生苦難我們看在眼裡,我們真的想救他,自己沒有智慧、沒有德能,憑什麼救他?想救他怎麼辦?趕緊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到了極樂世界,見了阿彌陀佛,得佛本願威神加持,我們有如同佛的智慧、有如同佛的德能,倒駕慈航,再來救他們,這才行。你有了本事,你不是白賠一條命,真有這個能力。所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再回來還不遲,這才是一個真正聰明人。往生西方凈土,就成就一切法圓滿的功德,這個時候才能大放光明,這經上講的『放大光明』。「大光明」是圓滿的般若智慧。

『遍照世界』,這個世界不是一個世界,十方無量無邊的恆沙世界,你都能照顧的到,你有這個能力、有這個智慧,所有十方世界,你都有能力照顧到。十方世界的苦難眾生,你有能力幫助他們。這個幫助是有效果的,不是一句空話。底下講:『變動大地』,這個「變動大地」就是講的效果。使一切苦難眾生真正得利益,這裡給我們舉了三條,『其中地獄火等苦具』,這是指地獄眾生所受的苦難,《地藏菩薩本願經》裡面講的詳細。

『鬼界恐怖饑渴』,這是講餓鬼道的苦難。鬼為什麼都稱餓鬼?因為他常常在饑渴的邊緣上,得不到飲食,得不到漿水,我們今天講口渴需要飲料,他得不到,所以稱之為餓鬼。餓鬼還有一個習氣,就是時時刻刻生活在恐怖之中,總覺得有人要害他。為什麼會有這種情形?大概過去在人道裡頭,常常害人,所以他有這個果報,因為你害人,所以在鬼道裡頭,就常常感覺到有人要害他,這生活在恐怖之中!

『傍生』是畜生道。畜生道的苦,大多數我們可以理解,我們能夠見得到,不像餓鬼、地獄,我們見不到。畜生一大半我們都見到,互相殘殺,弱肉強食,畜生之苦!菩薩出現在世間,能令這些苦惱的眾生皆得滅除,他這些苦難可以離開、可以消滅,這是菩薩具體對他們的關懷、愛護、幫助,所得到的效果。菩薩用什麼方法?這裡給我們指出一個綱領,就是『稱讚三寶功德』。

大乘法里無論修學什麼法門,顯教也好,密教也好,宗門、教下,無量法門都離不開三寶。離開三寶就不是佛法,這一點諸位要特別清楚。我們到底是不是真正在學佛,你要認真的去反省、檢點,你有沒有離開三寶?三寶就是覺、正、凈。《無量壽經》經題上給我們講的「清凈、平等、覺」,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之中,念念都不離清凈、平等、覺。清凈是僧寶,六根清凈,一塵不染;平等是法寶;覺是佛寶。

三寶也就是三學,清凈是戒學,平等是定學,覺是慧學。菩薩依三寶成就了一切法的功德,它幫助眾生也是用這個方法,勸勉一切眾生皈依三寶。皈是回頭、是回歸,從迷惑顛倒回過頭來,依自性覺、依覺悟,不再迷惑,這就是皈依佛。這個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不容易。覺的標準在哪裡?怎樣才叫覺?怎樣才叫迷?佛在經上跟我們說的標準,是有次第的,換句話說,有絕對的標準,有相對的標準。從相對標準上來說,我們才有下手之處。佛告訴我們,真正覺悟的人,起心動念不再想自己。起心動念還為自己、為自己這個身、為自己的家,這是迷惑顛倒,這個人沒有覺悟!換句話說,這個人沒有皈依、沒有回頭、沒有依靠佛,他還是凡夫,還是迷惑!

為什麼說念念為自己是迷?諸位一定要明了,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六道輪迴從哪裡來的?從我執來的,只要你念念有我,就有六道輪迴。我是變現六道輪迴的第一個因素,所以哪一天把我破掉了,我執沒有了,六道就沒有了,你就超越六道輪迴,你就證阿羅漢果。只要你有這個念頭,你就出不了六道、出不了三界,你就沒有皈依。它這個標準是從這個地方訂的。

十法界從哪裡來的?從分別來的,也就是法執。我執變現六道輪迴,法執變十法界。你破了我執,就出了六道;破了法執,就出了十法界,這叫二障。我執是煩惱障,法執是所知障,這叫二障。這個道理事實真相要透徹的明了、徹底的明了,然後我們起心動念再不為自己,再不替自己著想,明天日子怎麼過,明天還沒到,想它幹什麼?那個叫打妄想!這個時候起心動念都想一切眾生,起心動念都為佛法。

「為佛法」這三個字,也要把它搞清楚、搞明白。什麼叫佛法?今天我們在寺院、庵堂裡面所做的,修那些福,是不是佛法?給諸位說,不是的。佛法是什麼?你先要明了「佛」是什麼意思,佛是覺悟的意思,法是方法。「為佛法」就是為自己求覺悟的方法,這叫「為佛法」。為一切眾生求覺悟的方法,這叫「為佛法」。所以,我們蓋廟、塑幾尊佛菩薩的形像,能不能幫助眾生覺悟?說實實在在的話,是幫助眾生迷信,並沒有覺悟。看到佛菩薩像,看到這個寺廟,到裡面去燒香拜拜,求什麼?求保平安、求升官發財,不是搞迷信了嗎?他不是去求覺悟。樣子好象是在為佛法,其實顛倒了,搞錯了。

諸佛菩薩形像本來是可以啟發眾生覺性的,但是現在社會大眾把佛菩薩當作神明來看待,走進寺廟裡面,佛菩薩形像面前,在那裡膜拜、禱告,幹什麼?談條件!「菩薩你保佑我發財,然後我再來供養你;保佑我發一百萬,我拿一萬塊錢來供養你」,盡干這些事情。幾個人在佛菩薩面前發願:「我要效法你,犧牲自己,利益眾生」,我們還沒見過、沒聽說過。所以,大家這樣才能體會到「為佛法」這三個字,許許多多人把意思錯解了,完全搞顛倒了,他哪裡有功德?

「為佛法」的正確意思|怎樣叫自己破迷開悟、怎樣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這就是真正的「為佛法」,為眾生、為佛法,不為自己。眾生有福,我們自己也是眾生之一,當然也就有福。所以,利益眾生是真正的利益自己。損害眾生說是利益自己,損人利己,這個話是假話,不是真的。損人決定不會利己,自己後面有大災難、有大苦頭要吃,真正的事實,利人才是真正利己。所以,覺悟的人念念為利益眾生、念念為利益社會,真正做到捨己為人,這是覺悟的相。

「皈依法」,法是正知正見,正的標準是什麼?與事實真相相應,這個知見就是正知正見。事實真相是什麼?《般若經》上講得非常透徹,《金剛般若》是《般若》的綱要;六百卷《大般若》,是它的細說。事實真相是一切法了不可得,這是事實真相。了解事實真相,於一切法決定不再分別、執著,二障就破了。不再將一切法放在心上,你心裏面所有的憂慮、牽掛,一掃而光,你的心,才真正恢復到清凈。清凈,真正的利益就現前。眼前果報|健康長壽,百病不生。你要曉得眾生種種的病痛從哪裡生的?從妄想、執著生的。這個事情麻煩,眾生不念佛、不念清凈心,念什麼?念病。今天想到這個痛,明天想到那裡痛;今天想到找這個醫生,明天想到看那個醫生。佛告訴我們:「一切法,從心想生」,他天天想這個,他怎麼會不生病?他要不生病,佛講的話就不靈了,不就講錯了?佛句句話都沒有錯。沒有事情盡打妄想,想病、想老、想死,這些果報都來了,怎麼來的?想來的。菩薩不想這些東西,菩薩念念想一切眾生,觀察一切眾生的苦難,想怎麼樣幫助這些眾生離苦得樂。如何幫助這些眾生破迷開悟,菩薩天天想這個,不想自己,所以他的身心一點毛病都沒有。所以,大家要記住佛講的話是真理,「一切法從心想生」。

佛法裡面講修行,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它的原理、原則總離不開觀想。這個道理就是「一切法從心想生」。佛菩薩為什麼修成佛菩薩?他懂得觀想,把念頭轉過來,把一切錯誤的觀念,轉變成正確的觀念,正確觀念與經上所講的統統相應。所以,他才能「變動大地」。「變」是改變,將大地這些苦難眾生轉變,真正能令一切眾生離苦得樂。

給諸位同修說,離苦並不是說這個眾生貧窮,貧賤之人,佛菩薩給他很多財富,給他富貴,你要這樣想法,那就完全錯了,因果定律就被推翻了。貧賤之人苦,苦從哪裡來的?妄想多、分別多,處處要跟人家比高下,那就苦不堪言。佛菩薩如何幫助他離苦得樂?叫他覺悟,不要跟人家去相比,把生活這樁事情、這些念頭統統放下,教給你想佛、想菩薩、想清凈、想平等、想慈悲,他就快樂了。日子過的還是貧賤的日子,但是非常歡喜、非常快樂,這是真理!不是說貧賤之人,佛菩薩保佑他發大財、做大官,不是這個意思,那你完全顛倒了。

富貴之人也有苦,你不要以為貧賤很苦,有一些富貴人比貧賤人更苦。富貴人驕慢、貪而無厭,貪瞋痴慢天天增長,那是真苦!特別在今天這個社會,於人於事,勾心鬥角,你說他心裡負擔多重!不要看到他有高官厚爵,有多少財富,他的日子過的可能還不如你們快樂。至少我們今天出去,一點憂慮都沒有,喜歡到哪裡玩,就到哪裡玩,他們出門要帶好多保鏢,怕人殺他,這種苦我們就沒有,他有。我們吃東西隨便吃,他吃東西怕人家下毒,處處都要提防,他樂在哪裡?所以,貧賤有貧賤的苦處,富貴有富貴的苦處。苦從哪裡來的?都是迷惑顛倒來的,如果覺悟了,他就不苦了,他就能離苦得樂。

佛菩薩幫助一切眾生,富貴也好、貧賤也好,都能幫助你破迷開悟,使你在現前生活當中,得到自在,得到快樂。你知道過去、今生,也知道來生往那裡去,你看那個多自在、多快樂!這個裡頭有法,理論、方法,佛菩薩教導我們,正確的理論、方法,與自然生態、因果的定律完全相應,不相違背,這才叫皈依法,這是法寶,法寶的功德。

僧寶,簡單的說二個字「清和」,清是清凈,和是和睦;所以,六根清凈、一塵不染,這是僧寶。僧也是團體的意思,你看我們念三皈依的時候,傳授三皈的時候,「皈依僧,眾中尊」。印度人稱僧,這是梵語;我們中國人稱眾,現代人稱團體,所以僧有團體的意思。團體不是一個人,大家在一起,在佛法裡面,四個人以上,在一起共同生活,這就是一個團體。所有一切團體裡面,僧團是最為可貴,貴在哪裡?貴在和睦,佛給僧團制訂的戒條|六條,叫六和敬;我們這邊底下有,六和敬。人人都遵守這六條戒律,這個團體是世、出世間所有一切團體,最值得人尊敬的,所以叫僧團。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所以,六和敬要放在家裡,你一家人和不和?大家都看看、常常講解講解,你一家就和睦了。你們經商做生意,你們店裡頭也應該掛一個六和敬,老闆、員工都能和睦相處,你的生意興隆,你才能發得了財。任何團體都要遵守這六條戒律,這是佛給我們制訂的。

六和敬幾個字,是茗山老法師寫的。茗老今年八十六歲,去年我在新加坡遇到他,他寫的字不錯,我請他寫六和敬。回來之後,我們就把它印出來。當中,我給它擺上一個印章,那個印章是我刻的,「回頭是岸」。這個印章沒有這麼大,是小的放大,不是這麼大的。希望諸位同修常常看看,一切時、一切處,要拿這六條來講解講解、討論討論,應該如何落實在生活上,落實在工作上。你的家庭就是僧團,你的公司行號就是僧團,所以這個不一定是出家人的,這是寺廟裡頭,那你把範圍看得太狹小了。任何團體只要遵守這六個戒條,都叫做僧團。

僧這個字並不專指出家人,在家人遵守這六條,也稱之為僧。所以,僧不分出家、在家。佛學裡頭有一些名詞像法師,不分在家、出家。在家人講經說法,也稱之為法師。和尚也不分在家、出家,和尚是印度話,翻成中國是親教師,就是指導我修學的這個老師,他就是我的和尚。我們現在人講指導教授,和尚就是指導教授的意思,所以不分在家、出家。唯有比丘、比丘尼,這一定是出家人,不是在家人。沙彌、沙彌尼是出家人,不是在家人。稱和尚、稱法師、稱僧,都不一定是出家人,這個常識諸位都要曉得。

所以,這些菩薩們他們成就的「一切法功德鎧,放大光明,遍照世界,變動大地」,就是依三寶功德成就的。修覺、正、凈有功,般若、解脫、法身現前,那是他的德,這是三寶的功德,究竟圓滿的功德。他以這樣殊勝的功德,來幫助三途苦難的眾生,『令生人天』。因為這些眾生業障很重,想度他成佛,不是容易事情,非常困難。那怎麼辦呢?先教他得人天福報,離開三惡道,到人間、到天上去受身。人間、天上都有佛法,有佛菩薩講經說法,所以說:『令生人天,見佛聞法』。

這些事,菩薩非常認真、非常努力去做,像《行願品》裡面所說:「無有疲厭」,他做得非常積極,不疲不倦,永恆的在做。雖然這樣做,對他自己本身有沒有妨礙?沒有妨礙。為什麼沒有妨礙?他了解事實真相。『如是幻事。雖有所為而無一實。』這就對他沒有妨礙了,他的心永遠清凈,不會被這些塵勞煩惱所干擾,他得清凈自在。我們凡夫做這些事情,就免不了要受這些事情干擾,我們講受它的影響,而佛菩薩不受影響。因為佛菩薩知道「能所皆空,了不可得」,所以他就不受影響,關鍵就在此地。

正是大乘法裡面所講的:「三輪體空」。雖然「三輪體空」,他不著空,他還是認真做,認真在這裡斷惡修善,幫助一切眾生,普度眾生,乾的不亦樂乎,不著空!雖然這樣認真努力去干,心地乾乾淨淨、一塵不染,他不著有,空、有兩邊都不住,這叫妙住。我們現在講《華嚴經》,正講到「妙住菩薩會」。妙住是代表僧寶,《華嚴經》五十三參,前面三位善知識,是代表佛、法、僧三寶。吉祥雲代表佛寶,海雲代表法寶,妙住代表僧寶。

這個妙住意思很深,就是告訴我們,我們這一生在這個世間要學妙住。就是空、有兩邊都不住,你才得大自在,世間人所講的幸福美福,你就真正享受到。必須兩邊不住,你才能享受到;住在一邊,你就享受不到。你要住在有邊,你是凡夫;住在空邊,你修得再好,也是二乘|聲聞、緣覺。出不了三界,你就在無想天、在四空天,你住空。所以空、有二邊不住,這才叫妙住,他了解事實真相。

下面說:『何以故』,為什麼?『諸法性空皆如幻故』,這是將兩邊不住的所以然說出來了。諸法性空,正如法相宗《百法明門論》裡頭所說的,我們同修當中,學過百法的人不少;但是雖學百法,大概也只是學了一些名相皮毛而已。百法有沒有真的懂?恐怕沒有,為什麼?真的懂了,真的體會到了,你就開悟了。怎麼知道開悟?你看論的題目叫《百法明門》,明就是開悟,禪宗裡面所講的「明心見性,大徹大悟」。學法相的人,從這一百法裡面就能「大徹大悟」,就能夠「明心見性」。

「何以故」,這一部論典,實際上就是解釋佛在大乘經上常常講的一句話,這一句話就是說的:「一切法無我」,所以《百法明門》就是根據世尊這一句話開演出來的。一切法展開來,把它分做一百類叫百法,一百法,後面二無我|人無我、法無我,所以整個一部論典,你要問講的是什麼?講的是「一切法無我」。這就是般若是性宗,性宗講的「諸法性空,皆如幻故」。《金剛經》上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你能這樣看法,你跟諸佛菩薩的看法沒有兩樣。世、出世間一切法夢幻泡影,當體皆空,了不可得,你把它放在心上,就錯了。

一切有為法,要用百法來解釋,那就太清楚了。百法裡面將一切法分做兩部分|有為法、無為法。哪些是有為法?八識是有為法、五十一心所、十一個色法、二十四個不相應,統統都是有為法。有為法總共九十四種,最後的六種叫無為法。一切有為法用現代的話說,包括一切的物質、現象、精神,都在有為法的範圍之內,身心世界都不可得,都是夢幻泡影,都是如露如電。如電是解釋它的真相,真相是剎那生滅。剎那生滅是說它生滅的速度太快了,我們凡夫沒有法子體會到,它的速度太快,所以也叫它不生不滅。其實不生不滅跟生滅是一個意思,不是兩個意思,也就是所謂生滅同時。生滅同時,生滅的相,你就找不到,你就見不到。

我們所見的一切現象是怎麼回事?是它的相續相,就是生滅相,後面的生滅相,跟前面的生滅相很接近、很相似。我們所觀察到的是個相續相,相續相,《金剛經》上用的比喻「如露」。「如露亦如電」,電是閃電;閃電是代表生滅同時,有這個意思。這樣我們才能把宇宙人生的真相搞清楚。如果還不能體會,《金剛經》上給我們講:「三心不可得」,這個心是什麼東西?念頭,你的起心動念。過去心不可得,過去已經過去了;未來心不可得,未來還沒來;現在心不可得,說現在,現在就變成過去。這是說能得的心是空的,不是事實。

凡夫不了解真相,將這個不可得的三心,執著以為可以得到,這大錯特錯!能得的這一些事物、境界,所有一切現象,因緣所生,緣起性空,緣起就是因緣生法。因緣生法,這個法沒有自性,所以佛說它的真相是「當體皆空,了不可得」。換句話說,能得不可得,所得的也不可得,能、所都不可得,能、所都是一場空,這才是事實真相。所以,菩薩雖然很認真的自己修行,幫助一切眾生,他絕不著相、絕不居功,「我做了多少、多少」,他絕對不會起這個念頭。起這個念頭,他就不是菩薩,他就是凡夫,他又迷了。所以,他決定是一個念頭都不生。

那麼他自行化他、度眾生這個事是怎麼做出來的?是隨緣做出來的。這個道理,《楞嚴》上說得很清楚,「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隨心應量,這也就是我們講的隨緣。隨緣,你才得大自在,得大自在就是一切法空,你心裡頭絲毫沾染都沒有,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你要是這樣學習,你才叫真正的學佛,你才能得到佛法裡面講的真實功德。真實功德表現在現前是法喜充滿,真的是離苦得樂,無論自己生活在什麼環境,再貧窮、再下賤,也是歡喜的不得了,他這個歡喜不是從外面來的,內證裡頭發出來的,這叫法喜。這個法喜,貧富貴賤一律平等,這是真正平等法。

這段經文,最重要的還是「三寶功德」這四個字,菩薩依它成就功德,真正皈依三寶,成就三寶功德。菩薩幫助一切眾生,「稱讚三寶功德」,稱是稱揚,贊是讚歎,也就是說為一切眾生宣講「三寶功德」。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他講的是什麼東西?就是「稱讚三寶功德」,這一句話就把四十九年所說的,全都包括了,所有經律論三藏,都不外三寶功德。這個意思我們要懂,我們要深深的體會,然後才有真正的皈依處。真正你有了皈依處,你就會感覺到非常的幸運,你會感覺到你這一生過得很有意義,生活很充實,沒有空過!尤其是將自己斷惡修善一切功德,迴向求生凈土,那你就得到大圓滿。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大般若經綱要 第十六卷

(1997年2月凈空法師啟講於華藏講堂 - 共十七卷)

請掀開經本一百九十三面,這個地方有一段經文非常重要,教給我們修學具體的方法,就是十地菩薩所修殊勝的功行,我們把經文展開,頁數是下面的阿拉伯數字,一百九十三,從倒數第三行最後一個字看起。

【菩薩摩訶薩住初極喜地時。應善修持十種勝業。】

我們看到這個開端,佛就告訴我們,這個地方講的不是普通的菩薩,是大菩薩。如果就別教來講,別教初地就等於圓教初住的菩薩;換句話說,最低限度,他們都是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煩惱也斷了,無明也破了一品,這是《華嚴經》上所講的法身大士,是了不起的境界。

初地是歡喜地、『極喜地』,菩薩修到這個境界,從內心裏面生出來的喜悅,我們要問他歡喜的是什麼?為什麼有這樣的歡喜?第一、凡夫在這個世間,我們講現前這個世間,諸位都能深深的體驗到,人間太苦。你要頭腦冷靜一點,細心去觀察,我們景美有一個同修,出家人悟夆法師,今天他沒有來,館長往生的時候,住在醫院,他看到了。現在他母親也生病,病的也很嚴重,他時時回家去照顧。前天他跟我說:「他所觀察到,要不是親眼觀察,警覺性沒那麼高,親眼看到人生這麼苦!」他跟我講:「六道不好玩!」沒錯!六道確實不好玩,貧窮的人很苦,富貴的人也苦。有錢的人天天在念著,錢財是不是有貶值、是不是又升了,一天到晚就牽掛這個東西,股票是漲了、跌了,他頭腦沒得休息。地位高的爭權奪利,哪一個不苦?這個世間什麼人不苦?三界統苦。

這些苦果怎麼來的?佛在經上講,它有它的業因,「有果必有因」、「有因一定會結果」、「因緣果報,絲毫不爽」,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世間人所講的真理,什麼是真理?因緣果報是真理。佛雖然給我們講:「萬法皆空」,但是「因果不空」,這是一定要記住的。因果是不是萬法?是的!也是萬法。既然萬法皆空,為什麼因果不空?因果是講一切萬法的轉變,說它是空,它是快速的在轉變,它不能夠常住,所以說它是空。另外一個說因果不空,是講這些現象的相續,轉變、相續,這是事實,這個不是空的。但是這個現象確實是空的,正如《金剛經》上所說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是講「一切法皆空,一切法皆不可得」。

不可得,我們一定要得到,這就苦了。事實上是一切皆空,你把它當作真有,那是你看錯了。不可得,你一定要得,你做錯了,你看錯了、想錯了、做錯了,後面的惡果,你當然要承受。不是別人給苦給你吃,佛菩薩慈悲,不會給苦給你吃;閰羅王也不會給苦給你吃。苦頭從哪裡來的?自己造的,自己要受,自作自受!

佛的教導,目的是要幫助我們離苦得樂。佛用什麼方法幫助我們離苦?就是把這些事實真相給我們說清楚,我們聽了之後,明白了、覺悟了。覺悟之後,我們的想法、看法、作法,不會再錯誤了。不錯,果報就改變了,這一點要懂得。所以到菩薩這個境界,他怎麼不歡喜?六道輪迴脫離了,十法界也擺脫掉了,歡喜到極處,所以,初地叫「極喜地」。

說到這個地方,我今天早晨在電視台的錄像棚,錄了二個帶子,二個小時。有一個帶子,我提出養生之道,你看大家中年以上,對身體都非常關懷,怎樣保養身體,讓身體健康長壽,這裡頭有道理。另外一個題目,現在正是農曆的七月,七月是鬼月,超度非常盛行,所以,我們就談一談「超度的理論與事實」,這個要知道。有不少同修問我:「超度真有效嗎?」你懂得理論與事實,有效!如果你要不懂得照著這個模式去做,不見得有效果。所以,這個事情是要說一說。

「養生之道」是很重要,但是你一定要了解「生的事實真相」。生是怎麼來的?我們凡夫業報來的,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你要想知道你過去造的是什麼業因,你這一生所受的果報就是了,從果就知道因。你要想到來生果報怎麼樣?佛說你就想你這一生所造作的就是,這一生所造作的因,感來生的果報,這就是說明「因果不空」。我們要想得善果,一定要造善因,決定沒有說造惡果會得善因,沒有這個事情。惡的因一定招來惡報,善因才感得善果,一定的道理。

而事實真相是什麼?佛在《楞嚴經》曾經告訴波斯匿王,波斯匿王非常關心他的身體,也跟一般凡夫一樣貪生怕死,一般凡夫哪一個眾生不貪生怕死?聽到死就非常恐怖。佛就告訴他:「身一定是生滅的」;換句話說,一定有生死,可是「我」沒有生死。這就說明,我們現在的身體,裡面是兩部分合在裡頭,一個是生滅,一個是不生不滅。

那些東西是生滅?身體是生滅。佛就問他:「你自己想一想,你二十歲的時候,跟十歲的時候,做一個比較,你身體有沒有變化?」有變化!二十歲比十歲一定老很多,三十歲比二十歲又老了,四十歲比三十歲呢?佛就問波斯匿王:「你今年多大年歲?」「我今年六十二歲,皮膚也皺了,眼也花了,六根比不上年輕人那麼樣聰敏。」佛就說:「這就是會衰老、會變化,會衰老、會變化的,終歸要滅亡,這就是生滅法。身是生滅法,有生必有死。」

然後佛就問他:「你的身上還有個不生不滅的,你知不知道?」「這我不曉得!」佛就問他:「你見的能力,六根的能力,你幾時第一次見到恆河?」佛當年講經說法在恆河流域,恆河是一條大河。波斯匿王就跟佛說,他說:「我三歲的時候,我母親帶我出去遊玩,經過恆河,我就見到恆河,三歲的時候見到恆河。」佛就問他:「你現在六十二歲,你見到恆河的能見,不說別的,能見有沒有變化?」他想想:「沒有變化,我三歲能見,我六十二歲睜開眼睛還是能見。」佛就講:「你能見、能聞的見性,沒有皺,沒有老化,這對了!不會皺的、不會老化的,就是不生不滅,這個才是真正的你。」波斯匿王聽了之後,明白了,也開心了,曉得原來自己不生不滅。生滅的是身體;見性,六根的根性不生不滅。所以,人死之後會轉世去投胎,不是身體去投胎,就是你六根的根性,我們中國人講「靈魂」,佛法裡面講「神識」,這個東西是不生不滅,不會隨著時間變化,它不變化、永恆的,生命是永恆的。

明白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對於死亡不恐怖。死亡,我們用什麼心態去看它,換衣服一樣。衣服穿破了、穿舊了,你很歡喜把它脫下來丟掉,換一件新的,不就是這個道理!身體用了幾十年,用舊了、用老了、用壞了,也把它丟掉,換個新的身體,你就會很歡喜。了解事實真相,對於死亡一點恐怖都沒有,你很願意把它舍掉,再去換一個。可是再去換一個身體,這就是我們所講的投胎。聰明人、有智慧的人,一生當中斷惡修善,他的身體越換越好、越換越好看,縱然來生到人天,來生的福報比這一生一定要大,來生比這一生一定更聰明。更殊勝的是生天,天有欲界天、色界天,天有二十八層天。這個佛法講的清楚,其它宗教裡面了解的沒有這麼清楚。

我往年住在溝子口,我住的地方,跟天主教的神父方豪做鄰居。方神父是一個很有學問的人,我們也談得來,他也常常到我這裡借《大藏經》去看。看了之後,他告訴我:「佛教講的天道,比聖經講的清楚,好象是去過的。」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每一層的天人,生活的狀況,佛經裡面都有,壽命長短、生活的狀況,都講得很詳細,這個是基督教、天主教經典裡面沒有。

天有二十八層天,你生天生到哪一層天?越往上去越殊勝;換句話說,我們要想換一個身體,天道越往上面去,你的身體就越莊嚴,我們今天話講越美好,在佛家講的「相好光明」,越往上去越殊勝。這是聰明人舍這個身體,會換一個好的身體,沒有死亡!不生不滅。

不明白這個道理,不了解事實真相,迷失了自己,在這一生當中,貪、瞋、痴、慢、自私自利,做一些損人利己的事情。損人利己,我說了很多,損人決定不利己,沒有利己的道理。這種人不知道修善,不曉得斷惡,不知道積功累德,那麼他這個身體失掉之後,再去換身體,就越換越糟糕。換一個畜生身,畜生身比不上人身;換一個餓鬼身、換個地獄身,越換就越壞了。六道裡頭輪轉,十法界裡面捨身、受身,都是我們生活的環境,這是不能不知道的。

那麼現在我們看看眼前的社會,整個世界道德淪喪,佛菩薩、古聖先賢的教誨完全拋棄掉,不再講求了,以為這個東西過時了,這個東西陳舊了,不要了。今天還有一個同修跟我講,很感慨的說,從前我們小時候念書,學校裡面有一個共同的校訓|禮、義、廉、恥,掛在學校最顯著的地方。現在學校沒有了,為什麼?過時了。換句話說,現在人也不要講禮、也不要講廉;不講廉,就是盡量貪,能貪多少就貪多少。可以干一些無恥的事情,禮、義、廉、恥都過時了,不要了,這成什麼樣的社會?你能說這個社會沒有果報嗎?

古人說,《左傳》裡面講的:「人棄常則妖興。」這是說社會大眾如果把倫常捨棄掉了,倫常是夫婦、父子、兄弟、朋友、君臣;如果把這些關係都不講、都不重視,那就家不成家、國不成國。常是一個道德基本的觀念,五條|仁、義、禮、智、信。人與大眾相處要有仁慈、要有禮貌,要知道盡自己的義務,要有理智,要有信用,這個是做人的五個基本的條件,決定不能缺少。「常道」,人如果把倫常失去了,這個社會裡就是妖魔鬼怪。管仲曾經說過:「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我們今天這個社會,誰還能記住古聖先賢的教訓,不但不記住,一個是過了時,一句話全部推翻,全部捨棄掉,這還得了!

我們放眼看這個世界,全世界任何一個地區,正如同佛經上所講,貪、瞋、痴、慢加速度的在增長,一年比一年熾盛。這樣下去,真的就像西方古老的預言講,一九九九年世界末日,算總帳!今年九七年,再兩年。我們細心去觀察,有沒有跡象呢?好象是有跡象。你看現在世界上,天災比從前增加,水災、旱災、地震、颶風,比從前多,比往年嚴重。更可怕的一樁事情,科學家提出警告,我們前幾天在報紙上看到。有一個同修,我是不大看報紙,他們看報把報紙剪下來給我看。科學家報告,今年海水的溫度上漲,北極白令海峽的冰山分裂了、溶化了。假如南北極的冰山溶化了,我們海水要增高三分之一;換句話說,現在靠海岸的平原全部被淹沒了,都到海底下去了。全世界的氣候變了,北極變成暖和,赤道變成寒冷,這是科學家所提出的報告,非常恐怖,這是事實。現在科學裡所講的溫室效應。

這種天災怎麼來的?人為的,違背了自然的規律,我們現在講自然生態,破壞了自然生態,所得到的結果,地球病了。為什麼會病了?被污染了。被哪些東西污染?被光化污染了,這個科學家也不只提起一次,很多次的警告。現在大氣層,臭氧層破壞了。大氣層里充滿了光化的污染,這個污染從哪裡來的?飛機排出來的氣體,汽車排的,工廠裡面所排的。這些氣體都儲存在空中,這種氣體是劇毒,它飄浮在空中也有限量,它越來越多,累積多了,負荷不了,就往下面落;落到地面,不但是動物不能生存,植物都沒有了。會不會落下來?必定會落下來。所以科學家一再警告、一再呼籲,人類要自制,要自己懂得約束,但是誰肯約束?飛機拚命在造,汽車大量在生產,誰肯停止,所以,這個是一切眾生的共業,沒有辦法。

我們學佛的人懂得這個現象,知道這些因果,那麼大災難來臨的時候怎麼辦?首先你要有個建全的心理,那就是不貪生、不怕死,知道死是換個身體而已,你就很自在,沒有恐怖。《般若心經》講:「遠離恐怖顛倒」。我們心是定的,災難來了,我們有更好的地方去。明天有災難,今天還沒到,今天我還要認真努力斷惡修善,還是不亦樂乎。不要「明天我就感覺得很恐怖了。」那就錯了。如果一有恐怖,你將來換身體,就越換越糟糕,你縱然不往生,你也得不到人天福報,決定不能恐怖,決定不可以驚慌,一定要有定功、要有智慧,來應付這個災難,來處理這樁事情,佛是這樣教導我們的。即使大災難明天就要降臨,我們還是住「極喜地」,我們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明天就到極樂世界,跟阿彌陀佛見面,怎麼不歡喜?你還有什麼可怕的?你還有什麼難過的?這些都是事實,所以,我們要了解生死是怎麼一回事情,六道、十法界是一回什麼事情。

我們處在這個時代,如果真的像科學家們所說的,我們也可以說,我們已經預知時至,我們在世間時間不會很長。科學家提出警告,如果環保不能夠及時做好的話,這個地球五十年之後,不適合人類生存。不但水有毒,空氣都有毒,你怎麼能活?這是科學家提出的警告,不是預言。可是我們以佛法這個角度來觀察,恐怕等不到五十年,五十年的時間太長太長,恐怕等不到。我們一定要認真努力斷一切惡、修一切善,一心念佛,求生凈土。要把佛法、凈宗法門,介紹給你的親戚朋友、你所認識的人,介紹給他們。世間的眾生,修學這個法門的人越多,的確能夠把這些災難,縱然不能避免,可以減輕,時間可以推遲,這個是能做得到的。

有這麼多人修善、有這麼多人念佛,諸位要曉得,念阿彌陀佛,你就能夠得到十方一切諸佛的護念,龍天鬼神的保佑,我們認真去做,增加護法神的威力。我們如果不懂,依舊在造惡,護法神想幫忙也幫不上,所以,我們要很認真、很努力的,把這一樁事情,當作我們一生當中第一樁大事來做,這就對了。

下個星期,我要離開台灣到新加坡,弘法人才培訓班第三屆開學了,學期是四個月,我要在那邊住四個月。原本我想在那邊講《華嚴經》,《華嚴經》是一定要講的,看看是對內講,還是對社會大眾公開來講,我還在考慮,還沒有決定。因為想到全世界這種災難,《華嚴經》也救不了。什麼經能夠救呢?《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能救。雖然《無量壽經》我在新加坡過去講過兩遍,第一遍是全經講完,第二遍是在那邊講玄義,沒有講經文,我也很可能這次到新加坡去講第三遍。第三遍講的方法,我利用科注,將來講記留下來,就是《無量壽經》的科注。這樣一來,《無量壽經》就有非常完整的批註,這也是一樁好事情,救急!真正是救災難。這些錄音帶、錄像帶,每一個星期,我會叫人寄到這邊來,你們同修在此地都能夠看得到。很可能這邊有些同修,會把這些錄像帶放在電視上廣播,諸位在家裡面都能夠看到,這是一個好事情。

我們生在現前這個時代,不能沒有警覺。學佛,佛菩薩是我們最好的榜樣、最好的模範,必須要依教奉行,學釋迦牟尼佛、學阿彌陀佛,與佛同心、同願、同解、同行,自然就感應道交,所以,決定不能懈怠。懈怠,我們救自己就沒有把握,一定要知道精進。

我們現在看經文裡面,初地菩薩他怎麼修法,我們在這裡面學習,他修持『十種勝業』,勝是殊勝。

【一者以無所得而為方便。】

地上菩薩的修持,都是以『無所得而為方便』,這一句是總綱領,這一句顯示他真正覺悟了,真正看破了,對宇宙人生的真相徹底明白了,知道一切法無所得,像《金剛經》上所講的:「三心不可得」,能得的不可得;「萬法緣生,當體皆空,了不可得」,所得的不可得,能、所都不可得,以這個為基礎。所有一切大菩薩他們的行持,也就是他們的生活、他們的工作、他們處事待人接物,上求佛法、下化眾生,都是以這個為基礎。所以,這一句非常重要,這一句就是事實真相。

【修治凈勝意樂業,勝意樂事不可得故。】

他修,『修』是修學,『治』是對治,『凈』是清凈,『勝』是殊勝。意樂之業,「業」是事業,也就是說,你很喜歡的事業。但是很喜歡的事業,這裡頭沒有染著,這個叫真正的歡喜。我們凡夫的歡喜是假的,凡夫的歡樂,它裡頭有副作用,不是真的。佛菩薩這個歡喜沒有副作用,真的歡喜。凡夫,譬如常說的「樂極生悲」,可見得那個樂不是真的,是假的。古德講經說法的時候有比喻,譬如凡夫喜歡跳舞,跳舞很樂,讓你跳上兩天兩夜不休息,你就叫苦連天,「我受不了!」樂會變成苦,所以樂是假的、不是真的。

飲食,好吃的東西、喜歡吃的,吃得很樂,叫你連續吃二十碗,你就苦了,你就求饒命,所以要懂得樂是假的,苦是真的。譬如挨打是苦,打一遍是苦,打一百遍更苦,不會變成樂,不會說打了幾百遍,快樂起來,沒有這個事情,這就說明苦是真的,它不會變成樂;樂是假的,樂會變成苦,你要懂得這個。所以,明白這個事實真相,樂是假的。可不可以享受?可以享受,絕不過分,適可而止,不放在心上,它就清凈了。

就是說一切事業裡面,這種樂決定沒有污染,為什麼呢?曉得這些事情,「當體皆空,了不可得」。既然「當體皆空,了不可得」,為什麼還要做?這個做裡面有兩個殊勝的意思,對自己來講,自己不落空,菩薩是空、有兩邊不住,我要不做事情,不就落空了,就住在空那一邊。如果我做,要是執著的話,就住在有這一邊。住在有這一邊,你就搞六道輪迴;住在空那一邊,你墮在偏真涅槃,或者你就生到無想天。這個都不是究竟,都不是一樁好事。所以,諸佛菩薩空、有兩邊不住,心地乾乾淨淨,一塵不染,曉得一切法不可得,他還要自己修行,還要去幫助一切眾生,做的不亦樂乎。他越做越快樂,他了解事實真相。

所以佛法裡面講:「看破、放下」,放下不是什麼都不做,那你就錯了。放下是什麼都做,而且做得非常積極。那怎麼叫放下?心裡放下,我做的絕對不把它記在心上。我斷惡,也不把斷惡的事情放在心上;我修善,也不把修善的事情放在心上。心永遠是清凈的,這就對了。

在佛法裡面,佛也像世間人一樣,也要設計一個標誌。世間人講他有事業,要搞一個旗號,佛也有旗號,也有一個mark,什麼東西呢?有兩個,一個是法輪,圓;一個是蓮花。決定有圓心,圓心在哪裡?不可得。諸位同修學過幾何,你就曉得,圓心是抽象,決定沒有事實。所以心決定有,心不可得,《金剛經》上講:「三心不可得」,三心決定有,而不可得。禪宗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面,跟我們講的:「本來無一物」,那是講什麼?講心!心裡頭本來無一物,所以心清凈,心是空的。空就靈了,靈就是智慧,就生智慧。

可是圓的周,周是身體,我們講身、心,心就是圓心,身是圓周,周要動。你看!輪要不動,還有什麼作用?還有什麼可貴?今天科技的發達,什麼東西推動?就是輪,就是輪在動推。所以,佛給我們講養生之道,心要清凈,身要運動,這是最健康的。現在這些人顛倒,要清凈的,偏偏不清凈,一天到晚胡思亂想,心裡頭牽腸掛肚的,不曉得有多少?你的心壞了,心是空的,你心裡裝那麼多東西,你的心就壞了。身要動,身偏偏要享福,不動,要很多人侍候,於是身一身毛病出來了,毛病從這來的。

你要懂得這個道理,心地清凈,心地空寂,佛教我們放下,心裡什麼都不要想,做再多的好事,都不要放在心上,統統放下,清凈心裡頭生歡喜、生智慧。這個歡喜不是從外面來的,外面來的歡喜,就跟打嗎啡吸毒一樣,刺激一下,過去之後更痛苦。所以,真正的歡喜,從內心裏面生出來的,那是真歡喜。身要動,身就健康;心要凈,心什麼都沒有,心就健康;身心健康,養生之道。你不但健康長壽,決定是什麼病痛都不會生。縱然有病,你懂得這個道理,你這個身體很快會恢復。為什麼?自己用定慧把身體重新來調整。原來壞,壞在哪裡?壞在胡思亂想、壞在貪瞋痴慢、壞在這個身體不動要享福,從這裡搞壞了。

現在明白這個道理,重新調整,你的身心能夠恢復健康,這是佛在經典裡面教給我們的。最重要的修清凈心,叫你萬緣放下,是心裡放下,不是事放下;事放下,不就不動了?事要做,心裡不執著,不執著能把事情做好嗎?會做得更好。為什麼?清凈心生智慧。《金剛經》上說得很好:「信心清凈,則生實相」,生智慧,智慧才能解決問題。世間人事業做得大的很苦,操心!天天要研究,天天要去想,想到最後,事情還是失敗,還是不能成就,原因在哪裡?沒有智慧。

他們認為,「我要不想、不操心,我這個事業怎麼能發展?」這個觀念就錯誤。真正要想事業發展,不要操心,不要去想,你讓你心地清凈,生智慧。諸位要知道,一個人在世間發大財,不是說他會想、會做就能發財。會想、會做的人多的很,他為什麼發不了財?我就很會想,我也很會做,我發不了財,道理在哪裡?你命里沒有財,你想也想不來。同樣一個事業,人家去做發財,我去做就失敗、虧本,命裡頭沒有!所以,發財要命,作官也要命,你命里有,到時候自然就有;命里沒有,求不到,這個道理要懂。你做生意、做事業是緣,你命里有是因,你再加上緣,後面果報就現起來。

命裡面的因是怎麼造的?前世修的。財富是你前生布施多,財布施多,你這一生命里有財富,無論做什麼事業,財源滾滾而來,你命裡頭有。你前生修法布施,你這一生決定得聰明智慧;你修無畏布施,你一定得健康長壽。種什麼樣的因,就得什麼樣的果報,「因緣果報,絲毫不爽」;要曉得這個道理,這是真理!我們明白了,明白我命里沒有財富,我知道財富怎麼來的?修布施來的,我今天就放心大膽去修布施。我命里確實沒有財,但是現在有。這個財富怎麼來的?這一生修的。從學了佛以後,明白這個道理,開始修布施。四眾同修對我的供養,我全部都拿去布施,越施越多,就這麼個道理。

我們今天大多數這個錢用在哪裡?用在印經,用在弘法。你這些錢財在這方面用,這是財布施;而我們布施的內容,是經典、是佛法,這裡面是法布施;一切眾生聞到佛法,接觸到佛法,心安理得,你是無畏布施。這個作法是三種布施具足。我今天得到的果報,物質上生活不操心,身上一分錢都不帶,走到什麼地方,過的都很好,每個人都想請我吃飯,還怕排不到時間,排不出時間。穿的衣服我自己不要操心,好多人拿來送給我,我都穿不完,到處送人。健康長壽,你們看到我今年七十一歲了。怎麼得來的?就是這一生當中,學了佛以後,我懂得修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

我今天敢跟你們講,我自己做了有效果,真的有收穫,我敢跟你們講,可以介紹給你們大家,你們可以去參考。越是年輕干越好,我是二十六歲學佛的;二十六歲學佛,我二十六歲就吃長素。三十二歲出家,出家就講經說法,教佛學院,一直就沒有中斷過。這是佛家的事業,釋迦牟尼佛做給我們看,我們選擇出家,出家是個行業,就跟你們社會的事業一樣,我喜歡這個行業,這個行業好!沒有人去做,可惜!沒有人去做,是因為沒有人知道這個行業,我既然明白、知道了,又沒有人去做,那我一定要去做,擇選這個行業。我選擇這個行業,在當年我的長官、同事、朋友,都說我學佛迷了,被佛教迷了,這個人沒救了。現在我這些老朋友碰到我,點頭,「你走對了!」現在才看到我,「他走對了!」這就是佛法的好處,他們不知道。

我當初明了佛法的好處,是方東美先生介紹的,我非常感激他。他把世間這樣殊勝的事業介紹給我,我聽了就生歡喜心,就認真的干。發了這個心,就遇到章嘉大師。章嘉大師指導我,他老人家圓寂之後,章嘉大師指導我三年,他過世之後,我就遇到李炳南老居士。我跟李老師十年,我這十三年的修學,奠定的基礎。

我知道佛法是一回什麼事情,世俗裡面的佛教是宗教,那是另外一樁事情,不想干,各人搞各人的。所以,我選擇這個行業,就下定決心另起爐灶,不跟他們混淆在一起,各人搞各人的,互不相干。我們在台灣,道場很小,這麼一點點大,你到景美去看,也是這麼一點點大,都在大樓裡面,可是我們在世界上名聲很大。每個地方的人,到台灣要來看我、來拜訪,一看到這個樣子都呆住了,以為我有很大的廟、很大的道場,一看,不是這麼一回事情。再看看我住的地方,很小很小一個房間,十一坪。

過去在這個地方,簡豐文居士做總幹事的時候,跟我提過好多次,想買一塊地建道場。我反對,我們決定不能幹這個事情。有錢,做弘法利生的事情,把佛法向全世界推廣,地方小,開銷少,容易維持,不需要向人化緣,不需要看人臉色過日子,看人臉色過日子,很難過!所以,我們過得多快樂!景美跟這裡兩個道場,你看裡面住眾多快樂,一個個都是,你去看!滿面笑容,我們沒有一絲毫的壓力,樣樣都如法。

所以,一定要記住最高的原則是「一切法不可得」,雖不可得,我們認真努力在干,你才能得真正的法喜。成就自己的道業,消除自己的業障,同時給社會,佛經裡面講「九法界眾生」,我們雖然不敢這樣想,至少我們會給六道眾生,作一個好樣子。我們念念想到社會,社會的安全,念念想到一切眾生的幸福,沒想自己!諸位要記住,不想自己,自己就不老了。你看我沒有老相,為什麼?不想自己,自己沒有了。沒有自己誰老?誰病?所以老病都沒有。世間人常常想自己,常常要顧及這個身體,於是老病來的很快。所以,我們念念念眾生、念念念社會,好!自己得的利益非常非常殊勝。

所以末後一句,也是戒,『勝意樂事不可得故』,這個就是說,勝意的樂業,業是你造作,你所造作最殊勝的,最殊勝就是利益社會、利益眾生的這些事業,你拚命去做,做了絕對不把它放在心上,為什麼?「能所不可得」,你與事實真相就相應,相應才是最健康、最美滿的。第二句:

【二者以無所得而為方便。修治一切有情平等心業,一切有情不可得故。】

你看每一句都是『以無所得而為方便』,這在禪宗裡面講,就是觀照的功夫。觀照到極處,像觀世音菩薩在《心經》裡面所講的照見。《心經》上:「照見五蘊皆空」,就是「無所得而為方便」。這是一個基本的理念,與事實真相完全相符的理念,然後『修治一切有情平等心業』,著重在平等心。我們對所有一切眾生,要生平等心,不可以說:「我喜歡這個,討厭那個」,你就生煩惱。喜歡是煩惱,討厭也是煩惱,七情五欲|喜、怒、哀、樂、愛、惡、欲,都是不正常的心。正常的心是清凈心,正常的心是充滿高度智慧的心,必定是對一切眾生平等的關懷、平等的愛護、平等的幫助,平等心現前了,這個很重要。

我們念佛,《無量壽經》經題上「清凈平等覺」。「修治」,我們今天對一切眾生不平等,「這個我喜歡,我幫助他、我愛護他、我照顧他。那個我討厭他,我理都不要理他」,這怎麼行?這種錯誤你要把它修正過來,「冤親平等」,你最親愛的,跟你的冤家對頭,在你心目當中是平等的,沒有高下,都沒有執著,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就對了,永遠保持你的心清凈。

你看我們供佛,這也是我常講的,供佛,所有的供具,如果在環境困難之下,都可以免除,香花水果,都可以免除,供一杯水就好了,最基本的供具,就是一杯水。水代表什麼?代表心!水清凈,清凈心;水平,平等的。所以那一杯水裡面,你看到了,你就想我的心要像水一樣清凈,要像水一樣平等,所以要供清水,不要供茶。茶有顏色,不清凈,雖平等,不清凈,這個諸位一定要曉得。你要曉得供水代表什麼意義,不要以為「這水沒有什麼好處,我們接待客人一杯水,應當好茶來招待」,好茶供佛就錯了,就有污染了,就不清凈了。供佛一定供清水,這個道理要懂。這一句是講修平等心。平等心一定在一切眾生身上來修;離開一切分別就平等了,只要有分別,決定就不能平等。離開執著就清凈了,不執著,清凈心現前;不分別,平等心現前。

不分別能辦事嗎?能!自己心裡頭決定沒有分別、執著,辦事情的時候有分別、有執著,這個分別、執著從哪裡來的?從眾生來的,隨著眾生的分別而分別,隨著眾生的執著而執著,這樣才能辦事,把事情辦通。雖然分別、執著,就是不分別、不執著。永嘉大師在禪宗裡面,是很有名氣的一位大德,他是六祖的學生,非常聰明,善根深厚。他修學的時候,一聽、一接觸,他就開悟了。悟了之後,到曹溪請六祖給他印證。這一見面,六祖就很歡喜、很佩服,「沒錯!確確實實明心見性」。

六祖給他印證之後,又問他一句,他說:「你還有分別嗎?」永嘉大師答:「分別亦非意」,這個高明!分別,弘法利生、講經說法要分別。「不可得故」,這四個字就是要分別,這個字念「不」,那個字念「可」,那個字念「得」,你要不分別,那怎麼樣念法?這種分別不是我自己心裡頭有分別,隨著眾生分別而分別,不是自己的意思,是分別亦非意。六祖說:「對!你如是,我也如是」。所以諸佛菩薩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種種表演,「分別亦非意」、「執著亦非意」,他也有分別、有執著,絕對不是真的,就好象唱戲舞台上表演的,假的不是真的,「如夢幻影,了不可得故」,後頭『一切有情不可得故』。所以,他做種種表演。這些表演幫助一切眾生悟入,幫助他開悟,幫助他離苦得樂,能夠生活像佛菩薩這麼樣自在、這麼樣的瀟洒,那是生活在高度的智慧當中、圓滿的智慧之中,這是真正得樂,真正離苦得樂。

我們能不能做到?能做到,問題就是你真的看破,了解事實真相,真的不把這些拉拉雜雜放在心上。事情來了應付去做,做的圓圓滿滿,做完之後,心裡頭乾乾淨淨,一塵不染。對鏡無心,像我們照鏡子一樣,心像一面鏡子一樣,來的時候,照的清清楚楚;去了之後,不落痕迹,這就高明了。凡夫的心像什麼東西?像照相機的底片,現相落影子,再現又落影子,那個底片一塌糊塗,亂七八糟,要怪在這個地方。佛菩薩的心像鏡子,凡夫的心就像照相機的底片,這是凡聖不相同之處,我們應當要學佛菩薩。

【三者以無所得而為方便。修治布施業。施者受者及所施物,不可得故。】

這個重要!這是修行很必要的一個手段。布施剛才講了,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越施越多,這個是一定道理,施是因,你種因,你所得到的是果報。但是你要曉得,你得到的越多,你就要越布施,越多越施,永遠不留,你這個人就聰明。但是世間人往往沒有這個智慧,看不到這麼遠,窮的時候、沒有錢的時候,還有布施,還想布施;錢越多了,就變成一毛不拔。我們看到有錢的很多,一毛不拔。真正布施的人,是沒有錢的人。所以,你才曉得「天道好還」,老天照顧人很周到,富人來生就窮,他不布施。貧苦的人肯布施,來生就富了,風水輪流轉,沒錯!

富人財富一多,引起了貪心、慳吝,捨不得再做布施,所以他的福報一生就享完;享完之後,來生就沒有了。這是不曉得事實真相,曉得事實真相,肯布施、歡喜布施,越布施越多,越多越布施。所以,財物,錢財自古以來叫通貨,通是流通,像水一樣永遠在那裡流動,不能止,一止住就變成死水;死水就變成臭水溝,就麻煩了。所以,你有財的時候一定要施,歡歡喜喜去施,不要怕,「我這個錢好不容易賺來,這一施光了,明天我怎麼辦?我這個生活怎麼過?誰來給我?」你看!你這個妄想一打,施的念頭就斷掉了,善心就沒有了,真心就被蒙蔽,沒有智慧又迷惑、又顛倒。

佛在經上教給我們的,決定沒有錯誤,認真去干,努力去干,決定得好的果報。財富的果報實在講不要多,多了沒用處,每天吃得飽、穿得暖,衣食住行樣樣不缺乏就夠了,何必要那麼多累積在那裡?那是愚人、可憐人。

我們曾經看到,現在這些年,我在台灣住的時間少,跟台灣同修接觸也少,幾乎回來就講經;講完了,第二天就走。往年早年講經,曾經有一段時期,大概二年,在信陽街李建興家裡,那是早期。他家裡有大廳,大概有我們這個廳一半大,他做了一個講堂,可以容納五、六十個人,我們在那邊講《華嚴經》,我記得講過一年多,常常跟李老先生聚會。他是當時台灣的大財主,人家稱他是煤礦大王,他是瑞三煤礦的董事長。雖然很有錢,過去生中有財布施,無畏布施缺乏,身體不好多病。晚年的時候,得老年痴呆症,在床上躺了十幾年,就是一口氣不斷。三班護士輪流照顧,真有福報,那個開銷很可觀,他家裡有錢病得起。這就是說,他命里有財,財要享受光了,他才會走,沒有享受盡了,他都不會走。到這個時候,身體不好,怎麼享受?躺在床上享受。

他家人不信佛,我們對他幫不上忙。我們知道在這種情形之下,他得的這個病苦相當辛苦,本身辛苦,家人照顧也很辛苦,古人所謂的「久病床前無孝子」,受不了這個拖累。解決的辦法就是把醫藥費布施掉,那個數字很可觀;如果把醫藥費拿去做好事、做慈善事業,幫助社會大眾,必定有兩個現象。一個現象是災消掉了,身體好了,他還有壽命的話,他身體好了。第二種現象,如果他壽命到的時候,他馬上就走,會走得很自在,走得很快樂。但是家人不相信,我們這樣講,「你這個法師又動腦筋,大概要騙錢」,有什麼法子?沒有法子!這個就是他的業障。所以真正懂得佛法明了的時候,事情好辦,不是不能辦,不是不能解決。所以佛的這些理論、方法、境界,的確非常高明、非常殊勝。

我們要曉得,布施的時候,施者,我們自己布施的人;受者,接受我布施的人,當中我所施捨的一些財物,都不要放在心上,「三輪體空」,你這個布施就是功德,福報之大不可思議。如果你常常記得我做多少好事,我布施多少錢財給那個寺廟、給那個道場,你一樣也不忘記,那麼你這個布施是福德,不是功德,果報不出三界六道,不出!如果你布施不把它放在心上,心地乾乾淨淨、一塵不染,就是功德,功德能夠幫助你了生死、出三界。所以說修積一切功德,迴向求生西方凈土,這個才行。你做一切好事,念念放在心上,「阿彌陀佛,我做了多少多少好事,我真的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理都不理你,不是阿彌陀佛不慈悲,是你自己有障礙,你自己有業障阻擋住了,跟阿彌陀佛不能溝通。必須統統放下,清凈心、平等心跟佛菩薩去溝通,就有感應。這些道理、事實真相,都要清楚、都要明白。

你看看!菩薩他們修行的都是些綱目、條目,這個經文在此地,一直到十地,十地圓滿十二法。這段經文很長,這段經文非常非常之好,一直到後頭,後頭還有,一直到第二卷終了,就是到二百三十七面。這底下經文實在太好,諸位自己也可以細細的看,我在這個地方,我會跟大家細說,對我們修學有很大的幫助。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大般若經綱要 第十七卷

(1997年2月凈空法師啟講於華藏講堂 - 共十七卷)

請掀開經本一百九十四面,第三行最後一個字看起。我們將經文念一段對對地方。

【四者以無所得而為方便。修治親近善友業。善友惡友無二相故。】

這是初地菩薩修學的十個科目,很像現代學校裡面,譬如你選了某一個科系,你要修多少學分,這個意思相同。初地菩薩要修十個學分,前面三個,上一次講過了,今天從第四個科目來講起。十地菩薩所修學的,實在說也就是我們現前應當要練習的,雖然我們現在沒有登地,可是我們要做預備工作,將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更容易、更殊勝了。

這個科目是講『親近善友業』,每一句裡面都有個「業」字。「業」要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活動,你修學那一些活動?教給我們要親近善友。地上菩薩跟一般菩薩不相同的地方,這是我們必須要注意到的,那就是『以無所得而為方便』,十個科目都是以這個為基礎,這才是真實的智慧。我們必須要覺悟。世、出世間法皆無所得,你要真正明了無所得的道理,了解無所得的事實,你的心多清凈!眾生的煩惱,可以說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從得失上來的,所以說患得患失,沒有得到的,希望得到;得到之後,又唯恐失掉。其實你縱然得到也是假的,你們想想看,人生在世間能有多久,到最後連這個身都沒有了,你還得些什麼?這都是事實,應當要覺悟。何況佛把這個事實真相,跟我們說明白了。

正如《金剛經》所說的,《金剛經》是六百卷《大般若》的精華。佛在經上明白的告訴我們:「三心不可得」,三心就是說的念頭,我們的觀念、我們的執著,是講這個。過去已經過去了,過去一分鐘過去了,過去一秒鐘也過去了;未來的還沒有來,當然不可得;說現在,現在就變成過去,現在不住、不停。這一段話是給我們說明,你能得的心不可得,或者說你能得的執著、觀念都不可得。

我們要細細的思維,佛所講的意義,「願解如來真實義」,那才是一個真正覺悟之人。你所得的無非是名聞利養、財色名食睡,不都是說這些東西嗎?甚至於學佛,學佛我要想成一個阿羅漢果,我要證菩薩果,我要成佛,能不能得到?給諸位說,都得不到,為什麼?世、出世間法都是緣生的,凡是緣生之法,緣是許許多多條件聚集現的現象,這些條件散了之後,這個相就不存在了。緣聚則現,緣散就滅,這是個生滅法。其實那來的生滅?沒有生滅,只是緣聚緣散而已,你要找生滅,也不可得。世、出世法都不例外,這是說明你所得的不可得,能得、所得都不可得,你在這裡面,念念要想得,要想保持不失去,豈不是妄想?

所以菩薩聰明,跟我們不一樣,我們不了解事實狀況,以為這些東西真有、是實在的,菩薩曉得幻有,真的像經上所說:「夢幻泡影」。夢裡頭有,「夢裡明明有六趣」,那是夢中的境界,不是真的。我們現前的境界,跟夢中的境界沒有兩樣,看穿了,得失的念頭就沒有。我們要問:「沒有得失這個念頭,還有沒有得失的事?」有!得失的事決定是有,為什麼有?因緣生法。譬如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你過去生中喜歡財布施,這是過去的因。現在遇到緣會結成果報,果報是什麼?你會得很多的財富。說實在話,這是因果的法則,就是這個樣子的,不是你求的。一切不可得,心地清凈,一切都放下,你命里有財,命里過去生中有這個因,這一生當中它自然結果。我們種瓜種豆,種子種下去,好好的培養它,那個瓜子是不是天天想到「我將來要結個大瓜」,它有沒有這個念頭?沒有!沒有這個念頭,它將來還是要結成瓜,這就是因果不空。所以「事」,像有得失,你心裡不能有得失的念頭,心裡有得失的念頭就錯了,心一定要清凈,一定要無染,這就是地上菩薩他們用心跟我們不一樣,心地清凈平等,充滿了智慧。

在這個科目裡面,他修什麼?他修「親近善知識」的活動。什麼是善知識?我們世間人一定說,這個人有道德、有學問、做好事,這是個善知識。其實菩薩眼睛裡頭不是如此,菩薩眼睛裡,所有一切眾生都是善知識,佛菩薩是善知識、妖魔鬼怪也是善知識,為什麼?他沒有分別,他沒有執著,萬法平等。善人那邊,學他的善處、學他好的地方;惡人那個地方,你看到他的惡,不學他的惡處,他也是我們的善知識。

諸位要明白這個道理,在中國歷史上,千百年來為大家所讚歎的|岳飛。提到岳飛哪個不尊敬,精忠報國。秦檜是個大壞蛋,害死了岳飛,沒有一個人聽到這個名字,不恨他,不罵他。兩個都是善知識,你想想對不對?聽到岳飛想到我們也要效法他,精忠報國;聽到秦檜決定不能做壞事。你看做壞事,千古罵名。換句話說,一個從正面教給我們,一個從反面教給我們,這都是善知識。而且你在這裡面,真正生起清凈心、平等心,成就自己的德行、學問、道業,是這麼來的。

所以這一句後面講,『善友惡友無二相故』,你明白這個道理,這一句話你才懂得它的意思。所以我們親近善友,應當沒有分別心,善財童子在《華嚴經》上參訪五十三位善友,那五十三位裡頭有善人、有惡人,勝熱婆羅門的愚痴,那不是善人,愚痴!甘露火王的兇狠、瞋恨,那個瞋恨、嫉妒到了極處。伐蘇蜜多女是淫女,我們現在所講的妓女,善財童子遇見他們,全是善知識,他們三個人代表貪瞋痴。三毒煩惱也是善知識,這個善惡不二,能走上不二,你才有成就。為什麼?證明你的分別、執著沒有了。在境界里起一念分別、執著就二了,二就不是佛菩薩,諸位要知道,二是凡夫。諸佛菩薩他所契入的,就是不二,你看《維摩經》上講的:「入不二法門」,不二才是真的。所以不二法門在《華嚴經》上稱它作「一真法界」。一真就是不二,不二就是一真,二個講法,一個意思。

怎樣才能入一真?怎樣才能入不二?凈宗的法門好!《彌陀經》上教我們:「一心不亂,心不顛倒」,一心能入、能證;不二、一真是所證。西方極樂世界是一真法界,西方極樂世界是不二法門,這個我們應當很清楚的理解。但是一般的凡夫實實在在說,很不容易做到。我們讀經也讀了不少年,念佛也念了很久,這個錯誤的觀念,錯誤就是二,起心動念就落二、三了,三心二意。落二、三這個話,不是隨便說的。二是講什麼?二意。三是三心。「三心二意」,法相宗講的。佛法裡面講真心、妄心。真心就是一,妄心才有二、三。三心就是阿賴耶識、末那識、第六意識,這叫三心。二意是講第六意識、第七識,其實末那叫意根。一個是意根,一個是意識。所以你才起心、才動念,就落在意識裡面,也就是說落在妄心裡,不是真心。

真心是什麼樣子?真心接觸外面境界,決定不會起心動念,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所以真心起作用,不落二、三。真心起作用,清凈無染,決定不會有染污。諸佛菩薩他們的生活,他們與一切大眾相處,用的是真心,凡夫、二乘(二乘是講聲聞、緣覺)、權教菩薩還都是用三心二意,何況我們?我們明明曉得這個道理,實實在在做不到,日常生活當中,依舊是落在三心二意裡頭。那麼我們要想成就就不容易,這一點要懂得。

所以,佛家的無量法門,許許多多的經論,裡面所講的,都是要用真心,你才能成就,你用妄心決定不能成就。這樣說起來,末法眾生簡直是沒指望、沒希望,諸佛如來大慈大悲,看到我們這個狀況,就特別開一個「帶業往生」的法門,諸位要記住,這個法門只有一個,八萬四千法門,沒有帶業的,帶業只有念佛求生凈土,就是這一個法門。這個法門,古人稱它作「門余大道」,門是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無量法門以外的一條修學證果的道路,所以稱為「門余大道」。

我們如果不依這個法門修學,你自己一定要有能力做到,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真正是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你看看你有沒有這個本事?有這個本事,行!沒有這個本事,那是不能成就的,不如老實念佛。這些理跟事,我們都必須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個「無二相」才是真實的,有二相是虛妄的。第五個科目:

【五者以無所得而為方便。修治求法業。諸所求法不可得故。】

『修』是修學,『治』是治理。我們一方面修學,一方面將所有所學的,把它整理出來,做為一個系統的知識,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科學。科學就是統系的學問,這叫「治」,那你就是真正成就,成績拿出來了。用這種方法來求法。譬如古來的這些大德,他們研究經論,將經中的義趣領悟了之後,他把它做一個系統,整理出來,或者作書、或者作論,這個對於後來研究佛法的,就有很大的貢獻。他們提出豐富的參考資料,像我們現在《大藏經》,實際上,釋迦牟尼佛所講的經律論三藏,大概只佔《大藏經》的三分之一,分量並不多,三分之二都是歷代祖師的著作。這些著作,就是他們『修治求法』的成績,提供我們後人作參考的。雖然認真努力在做學問,在佛門裡面做學問,『諸所求法不可得故』。

這一點諸位看了之後,好象很迷惑,為什麼求佛法,佛法也不可得?如果你以為真的有佛法可得,佛法就變成世間的學術,世俗的學問。你在佛門裡面不會開悟,佛的真實義,你體會不到。我們開經偈一展開:「願解如來真實義」,「如來真實義」,我們沒有法子體會。為什麼?做學問還是用三心二意。如果真的修行證果,我們中國古時候許多祖師大德不是凡人,佛菩薩再來的,他們還用三心二意嗎?他們對我們說法,不用三心二意就沒得說了,我們又如何能得益?所以,他要把他的智慧變成識跟我們交流。

這個意思,就彷佛像我們現在,你看看,用這些電器,照明也是電,錄像的也是電,錄音的亦是電。我們這個電好象現在都是用的一百一十瓦的電,其實真正的電是不是這樣?不是,適合於我們的環境,必須把它變成一百一,這適合於我們的環境。諸佛菩薩跟我們交流,也要把它變成我們能夠接受的這樣的度數,跟我們交流就方便,是它變現出來的。

今天科學家所講的不同的時空,三度空間、四度空間、五度空間。我們現在知道,時空確確實實是有許許多多不同的維次,我們沒有能力突破。而佛菩薩是一切不同的時空,他都能突破,而且都能隨意變現某一個維次,跟這一個空間、這一個地區眾生,跟他們交流,這真的叫大自在!這種說法,現代科學家能聽的進去,他們肯定有這種事實,但是不曉得怎麼證得。

佛法裡面有,有理論、有方法。非常可惜,佛法沒能夠傳到西方。西方雖然也有佛教|宗教的佛教、迷信的佛教,依舊落在心意識里的佛教,解決不了問題。必須離開心意識,你才能真正解決問題,也就是說,要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剛才講了,一定要做到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你就突破了。然後曉得無限度的維次、時空,原來就是一真法界。學佛一定要以這個為目標,萬萬不可以在佛門裡面求福報,那你就錯了。也許我們曾經聽人說:「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這個話沒錯!實在講不需要求,自然就有感應。有求的念頭,就是分別、執著,那就錯了。

所以,佛教給我們要發願,有願但是不能有心,像四弘誓願,「願度眾生,願斷煩惱,願學法門,願成佛道」,可是你不能有分別、執著。如果有分別、執著,你這個願永遠達不到。為什麼達不到?因為分別、執著是障礙,執著是煩惱障,分別是所知障,這是經論里常講的二障。這兩種障礙,障礙你不能明心見性。除這二障,心性就顯現出來。心性裡面本來具足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才藝,一切都是無量的,是你自己心性裡頭,本來具足的,一樣都不缺。

今天我們講財富,無量的財富。性德的流露,在一真法界裡面,我們看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華嚴經》上講的華藏世界,毗盧遮那佛的依正莊嚴,都是從自性裡頭自自然然流露出來的。這個理跟事都很深、都非常微妙,我們只能夠去體會,不能去思維,不能去想像。一思維、想像,又落到分別、執著去了。

什麼叫體會?體會是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那是一種體會,這個用功夫。禪宗裡面講「觀照」,不能用研究,佛家用參究,而不用研究,研究是用意識,參究不用心意識叫參。用心意識一般叫研究,研究是研究不出道理出來的,參究才能夠悟入。所以,法要不要用功認真努力去做?雖然去做,心地依舊是清凈不染,為什麼?曉得法也不可得,法也是緣生的。

既然是緣生之法,我自己明白就好了,我何必還要把它整理,還要把它寫出來,現在你們大家做成錄音帶、做成CD到外面去流通,何苦、何必呢?這是假的。為什麼還要這麼多人,大家認真、熱心、努力在做?為度一切眾生,不是為自己,自己沒事!因為許許多多的眾生,對於這些事實真相,還在迷惑、還在分別、還在執著,已經悟入的人,要作一個樣子給他看。這種樣子,引導他悟入,這就是大慈大悲。所以古往今來,這些諸佛菩薩、祖師大德們,雖然知道這個是「夢幻泡影,如露如電」,雖然知道一切法不可得,他做得還挺起勁,絕不消極,做得比一般人更認真、更努力,那是教化眾生,幫助社會大眾悟入,道理在此地。第六句:

【六者以無所得而為方便。修治常樂出家業,所棄捨家不可得故。】

這一句它的意思很深、很廣,絕對不是勸大家統統去出家。今天我們看到這個經文,『出家』就想到你要找一個寺院剃頭,去當比丘、比丘尼,那麼你這種想法錯了,這個不是大乘佛法的精神。你看《無量壽經》,《無量壽經》裡面所說的,上輩往生一定是出家而做沙門,這是條件。所以,有人就說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上輩往生的是出家人,我們在家人沒有份!」可是事實上,你去看看《凈土聖賢錄》,你去看看《往生傳》,上上品往生的,在家人很多!那跟經上講的不就矛盾了?經上講的沒錯,你自己會錯了意思。

佛告訴我們,家有四種家;出也有四種出。那四種家?第一種就是現在大家觀念當中「田宅之家」,我們今天講的不動產,你家裡有土地、有房屋、有家親眷屬,這是世俗人所謂的家。佛經裡面講的「田宅之家」,這個家出不出不要緊、不礙事,沒有什麼了不起。比這個更重要的「三界是家」,三界就是六道輪迴,這個是家。你有本事出離六道輪迴,算是你出家了,這個與你有沒有家庭,沒有關係!你要能出得了三界之家。第三種、「煩惱是家」,你能把煩惱斷掉了,佛說你是真正出了家。第四種、「生死是家」,生死有兩種,一種叫分段生死,一種叫變易生死,六道凡夫兩種生死都有。

分段生死是我們壽命一個階段一個階段。而變易是我們身體的變化,一天比一天老化,青春不能永駐,天天在起變化,叫變易生死。超越三界之後,你證得阿羅漢、證得菩薩、成佛了,十法界裡面的佛,分段生死沒有了,六道裡頭分段生死沒有了,有變易生死。一直到等覺菩薩,他還有一品無明沒斷,還有一次的變易,到圓教如來的果位,兩種生死都斷盡了。所以佛講的「家」,意思很深、很廣!

出也是如此,也有四種,第一種、「身出家」,像我們現在穿了出家人的衣服,剃除鬚髮,身出家,心裏面還是想名聞利養,還是患得患失;換句話說,你身出,心沒出。你心跟在家人沒有兩樣,這個沒有用處,解決不了問題。第二種、「心出身不出」,在家居士修行的,他身沒有出家,他有家庭、有妻子兒女、有田宅財產,他有。心地對於這些五欲六塵,真正是一塵不染,真的放下,一心去修道,身沒出,心出了,真正有成就,所以出著重在心出,不著重在身出。第三種、「身心俱出」,身出家,心也出家,我們常講佛門裡面祖師大德身心俱出。第四種是「身心都不出」,你們曉得是誰嗎?你們在家居士,身沒出,心也沒出,身心都沒有出。所以出有四種,家也有四種。然後才曉得《無量壽經》,上輩往生出家而做沙門,不是講身出,重要講心出。

「沙門」兩個字的意思,「沙門」是梵語,意思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這種人就叫做沙門,出家如果這樣做,出家人叫沙門。在家人這麼做,在家人也叫沙門。這個我們才真正明了了,「出家」真正的意義。所以,此地一定要明了,『修治常樂出家業』。「樂」是歡喜,喜歡修出家業。『所棄捨家不可得故』,你的心才真正清凈平等。出家不著出家相,修行不著修行相,這個高明,正是《般若經》經上所講的:「三輪體空」,所以他的成就是無比的殊勝。第七:

【七者以無所得而為方便。修治愛樂佛身業。諸相隨好不可得故。】

第七個科目,是要修學『佛身』。「佛身」是功德身,此地所說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我們的相貌不好,你看看這個地方是初地菩薩,對於自己的相好要注重。人家一看你這個相不好,就不願意跟你學,「學佛學的這個樣子,算了!」興趣就起不來了,如果學佛的人相貌好,這個能夠攝受人心,阿難尊者為什麼發心學佛?看到釋迦牟尼佛的相太好,他心裡想,這個相不是父母所生的,是他修來的。阿難愛漂亮,喜歡相好,所以出家跟釋迦牟尼佛修學。

換句話說,你修學佛法有沒有功夫、有沒有成績,表現在哪裡?就表現在你的容貌裡面,表現在你身體裡面。現在這個社會上,很時髦的一句話說:「改變體質!」學佛確確實實改變容貌、改變體質,這個道理實在講並不難懂。世俗間算命看相都會說:「相隨心轉」。換句話說,你的心真誠,你表現的相是真誠的相;心清凈,你的相貌一定清秀;心慈悲,你的相貌一定善良,這個一定的道理。心地清凈平等,你一定什麼毛病都沒有,佛教給我們要順自然,懂得隨順!經論裡面常講隨緣,緣就是自然,你能夠懂得隨順自然,這就是最健康的。自然指的什麼?心本來是清凈的,你要能夠隨順自然,你心地就清凈。心是平等的,「法爾如是」,本來就是這個樣子。

你起心動念,人我是非、貪瞋痴慢,這都不是自然。你的心裡頭本來沒有這個東西,惠能大師講的多好:「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本來無一物,就是自然的心,你現在這個心裏面東西太多了,不自然,違背自然的法則,於是乎毛病就出來了。你能夠隨順自然,百病不生。體質能不能改變?能改變,你修清凈心,你的體質就改變了。你生清凈慈悲心,你的容貌一定改變。所以,你學佛有沒有成就,這個東西不能騙人,完全在你的身體表現出來,你怎麼能夠欺騙人?你只能騙糊塗人,只能騙外行人,明白人、內行人一看就曉得。你修行有沒有功夫,你到達某一種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身」,以佛身最圓滿,為什麼?佛心最清凈,佛心最平等,佛心最慈悲,所以表現出來是圓圓滿滿。經上常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還有「廣長舌相」,廣長舌是怎麼修的呢?不妄語,佛在經上說,一個人三世不妄語,他的舌頭伸出來可以舔到鼻尖。釋迦牟尼佛舌頭伸出來,可以把面孔蓋住,給你作證明,生生世世不打妄語,不造口業。

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江味農居士《金剛經講義》裡面說得很詳細。這個本子流通得很普遍,諸位很容易得到,可以細細去看看,他將每一個相好的因由都說出來,修什麼樣的因,得什麼樣的果報,三十二相是果報。

末後這一句好!『諸相隨好』,「相」是三十二相,「好」是八十隨形好。『不可得故』,也是夢幻泡影,也是不可得。不可得,為什麼要認真去修學呢?無非是勸導一切眾生斷惡修善,因為每一個眾生都貪愛相好光明,都喜歡它。告訴你,你希望得到,我教給你怎麼樣修,你才能得到。念念都是為了度化眾生,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沒有為自己。實在講,利他才是真正的自利。如果起心動念,以為這是真的,這是利己,這就錯了。你所得的利益就太小太小了,微不足道。必須曉得,這個相好不只三十二,大乘經上常說的,像《華嚴》。這一類經典裡面稱佛,佛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說之不盡,這是圓滿性德的表現。第八個科目:

【八者以無所得而為方便。修治開闡法教業。所分別法不可得故。】

這一條是說的教化眾生,前面第五條裡面所說的「修治求法業」,這是求學。學成之後,一定要發心教學,才能真正做到續佛慧命、弘法利生,這是佛家的事業。佛家指誰?每一個學佛的同修,無論在家、出家。佛的事業是什麼?佛的事業與你們的生活、與現在各種行業不衝突,不但不衝突,決定有幫助,因為佛家的事業是戒定慧。

菩薩的事業是六波羅密,無論是用在生活上、用在事業上,都有很大幫助。可是你學會了之後,你一定要傳給別人、要教導別人,這個科目就是教學,「修治開闡法教業」,你將你自己所修學的、所領悟到的智慧、德能,無條件的去教導願意學習的這些善友,你要去幫助他。如果有條件去教導,就變成世間的買賣行為,這就不是佛法。

你看諸佛如來教化一切眾生,有沒有跟人家談條件?我傳授一個法門給你,要多少代價,沒有這個道理,你們去查《大藏經》。現在在外國,灌頂都訂出價格,灌頂一次收多少錢。我在邁阿密講經,那個時候曾憲偉居士來問我:「法師,你在這裡收不收皈依?」「可以!」「價格多少?」價格多少,哪有這種道理,查遍《大藏經》,釋迦牟尼佛給人皈依,沒有價錢的;給人灌頂,也沒有收錢的,也沒有訂出條件的。諸佛如來對一切眾生,真的是無條件,這個才是真正清凈平等覺。

而眾生對於佛菩薩的供養,佛菩薩有沒有接受?接受之後,立刻供養一切大眾,從來沒有說自己享受的,沒有!自己要留一點享受,就變成凡夫。為什麼?他又有所得了,明明事實真相是無所得,他怎麼會又有所得?有所得是六道凡夫,無所得是一真法界的法身大士,我們今天這一關很難突破。如果我們真正懂得一切法不可得,把得失的念頭舍掉,這一生當中超越六道輪迴就不難了。最大的難關就是這個觀念,沒辦法超出,總是以為有所得。看看環境周邊的人,所有的人他們都有得,我怎麼會沒有得?總是認為有得有失,好象是真的,這是應該的,佛講的無所得,「沒聽說過!」總是懷疑、總是覺得奇怪。你以這個懷疑的心,你怎麼能學佛?《無量壽經》上說過,疑是菩薩最大的障礙。

這是必須要修學的,就是弘法利生、續佛慧命。這一樁事情,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隨時隨地去做,這就告訴我們隨緣去做,與下面『所分別法不可得故』就相應了,隨緣做,隨時隨地去做。遇到人念一聲南無阿彌陀佛,這也是傳法。他聽了很歡喜,對於法接受了;他聽了不高興,不高興他也聽進去了,不能說不高興的時候,他就沒聽見,還是一樣聽見了,聽見就行了!「一歷耳根,永為道種」,你把阿彌陀佛的種子,種在他八識田裡去,現在他雖然不知道好處,總有一天他會發現,「這個種子有用處,這個種子有好處」,總有一天會發現。由此可知,闡揚大法真是方便有多門,我們要懂得隨緣去做、去修。

【九者以無所得而為方便。修治破憍慢業。諸興盛法不可得故。】

這一條在初地菩薩,實在講這是大煩惱,在《百法明門論》裡面,二十六個煩惱叫大隨煩惱,僅次於根本煩惱,根本煩惱就是貪瞋痴慢疑。『憍慢』,憍是驕傲,慢是怠慢、傲慢。這一種煩惱習氣,是我們修學世、出世法最大的障礙,佛是要我們斷煩惱,憍慢你要斷。世間法裡面,孔老夫子教人,夫子教人沒有教你超越六道輪迴;換句話說,儒家教人是在六道裡面,修養德行,希望能夠得人天的福報,他們的目的在此地。因此對於這一條沒有說斷,但是他說了:「傲不可長」,不能增長。傲慢,這些聖賢人都知道,每一個人都有,六道的眾生,每一個眾生都有。你說這個眾生沒有傲慢,沒有傲慢是聖人,決定不是凡夫,都有!不必要學的。貪瞋痴、嫉妒、傲慢,與生俱來的,誰去學這種東西呢?不需要學的。

煩惱的淺深,習氣的輕重,與過去生的行業有密切的關係,所以這些煩惱是無始劫以來累積的習氣。變成了今天我們學佛,乃至於我們求生凈土,這都是嚴重的障礙。我們要想在這一生當中成就,決定往生,這個習氣不能不把它伏住;斷,當然斷不了,這是實實在在的,你要有理性把它克服住,讓它怎麼樣?讓它不起作用。也就是說這個念頭一起來,阿彌陀佛,把念頭轉成阿彌陀佛,這個念頭就壓下去,時時刻刻警覺到,用一句阿彌陀佛把這些惡的念頭換過來,你這樣叫會念佛。而且知道『諸興盛法不可得故』,你為什麼會嫉妒別人?為什麼自己覺得驕傲,嫉妒別人,別人興盛,自己不服,這就生氣。自己比別人強,就驕傲了,你看這個麻煩不麻煩?古往今來中國、外國你仔細去觀察,確實是這個樣子,都是煩惱。這個煩惱習氣一定要破除,所以「修治破憍慢業」。最後一句:

【十者以無所得而為方便。修治恆諦語業。一切語性不可得故。】

到這個地方是一個大段落,初地菩薩所修的十個科目,末後教我們修『恆諦語業』。「恆」,永恆不變,「諦」是真實,這一句話的意思,就是教我們一定要修學誠實語,處事待人接物要講誠實話,從反面來講不妄語。不妄語裡面包括著不兩舌,兩舌是挑撥是非。不綺語,綺語是花言巧語,說得很好聽,目的是欺騙人。不惡口,惡口是說話粗魯、很難聽。所以,不妄語里包括這幾條。初地菩薩末後一個科目,特彆強調不妄語,處事待人接物坦誠,在在處處都是以真誠心,對待一切人物,永遠用真誠心,這個地方有個「恆」字。

初地菩薩尚且如此,我們今天在初學,如果在言語當中不謹慎,不能夠剋制,毛病、習氣常常犯,還是欺騙別人,還是挑撥是非、花言巧語,我們決定不能成就。如果大家細心觀察,我們附近常常接觸到的同修當中,有很認真的、很努力修持的,每天讀經多少遍的,念佛數萬聲的,一舉一動,佛佛皆知,但是他不能成就,細細想一想,原因在哪裡?不知不覺在口業里流露出,你所修積的功德漏掉了,從哪裡漏掉?嘴巴里漏掉。一遇到人,張家長、李家短,這個人是,那個人非,所修積的功德全漏光了,你怎麼會有成就?

所以佛在經教里教給我們,「守口如瓶」,瓶口很小,要好好的守住;「約身如繩」,約束自己的身體要像繩索一樣,繩索一松就散掉了;「防意如城」,意是念頭,防意就像防守城池一樣,要小心把守。《無量壽經》裡面一開端,也是叫我們修清凈的三業,這個地方是初地菩薩,法身大士,圓教更不必說了,別教初地等於圓教的初住,也是法身大士。由此可知,我們修行要注意哪些事情,要從哪些地方下手,這就很清楚、很明白了,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此地有幾個問題,我們順便在此地解答一下。

這裡有一位同修問,他說:「法師,佛教有沒有開沙盤,在什麼經典可以找到證明。」

答:這個事情我沒聽說過,開沙盤大概是駕乩扶鸞,那個不是佛教,道教裡頭有,佛教裡面沒有,佛教經典沒有說過這些事情。沙盤確確實實是由靈鬼加持,所以,小的問題往往也很靈驗,很能夠迷惑人,可是大的問題就靠不住了。他說話不負責任,他走了之後,你也找不到他,所以這個事情還是少接觸的好。

我初學佛的時候,曾經用這個問題請教過章嘉大師,因為我小時候在大陸上,好象我念小學的時候,我曾經見過扶鸞。扶鸞的儀式,我記憶很清楚,大概扶鸞的人都不認識字,拉黃包車,挑水的、苦力。而且沙盤乩是兩個人扶,一個人扶一邊,降臨之後,那個乩的筆就會動,在沙盤上寫字,字寫得很清楚,我們在旁邊都能認識,速度並不很快,我覺得那是真的。因為兩個扶鸞的人都不認識字,而且這個人是隨便找來的,不是職業的,我很相信。但是在台灣,我曾經去參觀元玄學社,有我幾個朋友在裡面,邀請我去參觀,那時候我還沒有學佛。但這個扶鸞的是專門一個人,降臨之後,速度非常快,我們怎麼注意看,一個字都看不出來。有一個人在旁邊念,念的時候,那邊就有人在記錄,記錄下來,一個小時扶下來,大概有好幾千字。我就把這個事情向章嘉大師請教,這個我不敢相信,為什麼?只有他一個人,換另外一個人就不靈。

所以把從前所看到的,跟在台灣所看到的做一個比較,我覺得以前的可以相信,這個不能相信。章嘉大師把這個事情告訴我,靈鬼降身,他說是什麼菩薩再來的,說什麼佛再來,全是假的,冒充的。佛菩薩、神仙決定不來干這個事情,都是一些小鬼來冒充,也有做好事情,「你們有什麼問題?」他給你說說,都是小事,大事情就胡說八道。他告訴我這個東西不能相信,特別告訴我,清朝亡國就亡在扶鸞上,慈禧太后相信這個,國家大事都在鸞壇里決定,最後亡國。這也是中國古聖先賢的教誨,一個國家要興旺,聽於民,聽老百姓;一個國家要亡,就聽於神。慈禧太后聽神,所以亡國,不尊重老百姓的意思。所以,這個不必要問,也不必去找,這個沒有意義。

這位同修問:「所謂憶佛是觀想佛的像,講話的時候不能念佛,可用憶佛代替嗎?《無量壽經》說現在的人飲苦食毒,菜都是農藥,念佛人當一心念佛萬緣放下,需要吃一些解毒的食品如豆苗。師父有沒有吃過這些營養的東西?念佛人可不可以念《無量壽經》,專持一句佛號?」

答:你問得很好,但是憶佛跟觀想不一樣,這個要曉得。憶佛,憶是你心裏面常常想到佛的教訓,常常想到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這個叫「憶」,所以,《無量壽經》要念熟,不念熟,你怎麼會想的起來?你念得很熟了,隨時隨地,你心裡要是有念頭、有想了,你就把這個想轉變,你就想西方極樂世界,想阿彌陀佛在因地裡面,發願修行證果、度化眾生,你去想這個,這個好!這個叫憶佛,憶佛就是念佛,你心裡頭真有,有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所以意是心裡頭常常存著有。

觀想不一樣,觀想是念佛的一種方法,觀想念佛。觀想一定要依照《十六觀經》、《觀無量壽佛經》,這裡面教給你的方法,一定要如法,如果不如法,你就錯了,所以它跟憶佛意思不相同。講話的時候,你就把念佛停下來,講完再念,這樣子好!就彼此都不礙事。所以說做事情的時候,我們把念佛放下,或者讀經也放下。事情做完之後,再提起來,這樣就好。否則的話,一面講話,一面還要念佛,講話也許講錯了人家沒聽懂,佛也沒念好。念佛的時候,夾雜著閑話,兩方面都沒有搞好,所以我們凡夫還是一樁一樁的做就好。

這個經上講的「飲苦食毒」,在現在這個時代一點都沒錯,確確實實,佛沒有講錯。由此可知,《無量壽經》上所說的那個境界,就是我們現在的社會,不但中國這個社會菜有農藥,外國的菜也有農藥,只是他們農藥的分量可能比我們輕一點,我們這農藥分量太重,對人身體健康有害處。可是大家在這個環境里也慢慢習慣,抵抗力增強了,這也是一定的道理。你每一天吃補的東西,自然產生一種抗體。所以從國外回來的人,在外國住的時間很久,回來的人一個月就生病,為什麼?沒有我們本地人這樣強壯的扺抗力,他抵抗力弱,所以很容易生病。由此可知,我們這個地方毒比外面毒更深,我們到外國去若無其事,沒有關係不礙事,外國到我們這個地方,就要吃點虧。

如何解毒?給諸位說,「清凈慈悲」,不需要用解毒的葯,清凈心、慈悲心能解一切毒,大家好好的修清凈平等心、修清凈慈悲心。食物裡面五花八門,所謂是健康食品,我聽到這些名詞,我不太相信,為什麼?現在假冒的東西太多了,可能第一批出來的是健康,第二批里就參雜了,就不純了。賣這些食品的人,只希望求得自己的利益,對於他人身體的損害,他不負任,他沒有這個觀念,我們對這個事情一定要小心謹慎。實在講,最健康的食物|粗茶淡飯,這最健康,越是便宜的越是真的,沒有人去作假話,越是名貴的越靠不住,假冒的太多!青菜、豆腐不是假的,沒有人去假冒這些東西,這些健康營養品都靠不住。

這位同修問,是他日前在家中澆花,水剛剛澆上去之後,花盆裡面有許許多多的螞蟻,螞蟻都進到房子裡面來了。情急之下,拿了殺蟲劑把全數都消滅掉了,事後又感到很後悔。問法師:「殺害那麼多的眾生,對弟子有何不利的影響?又弟子該如何補救?」

答:這真的,殺害眾生確實有影響。你們看看《安士全書》裡面《文昌帝君陰騭文》救一窩的螞蟻得很大的福報,殺害這麼多的螞蟻,不能說是沒有因果責任,一定有的。你既然知道了,像這些事情,我們家庭里常常有。螞蟻為什麼進到房間里來?房間里有吃的東西,它來找食物。所以家庭特別是廚房,一定要整齊乾淨,斷絕外緣。然後你有剩的這些東西,螞蟻常常喜歡吃的,你把它灑在院子裡面,布施它,內外彼此有分。它也有靈性,久而久之,它懂得,你在外面喂它,界限劃清楚,它就不到你家裡來,這樣多好,彼此相安無事,確確實實有靈性。

台灣居住的環境,確實不是個理想的環境,這個大樓這樣的建築物,裡面都是些蟑螂、小動物,決定不能避免來干擾我們的生活環境。所以這些殺蟲劑,我們可以用它來做預防,你不要看見的時候殺它,你每隔二、三天,或者是一個星期,拐角上統統都噴一次,它不會來,預防。不要等它來了殺它,你這個心就很慈悲了。你要懂得它來需要什麼,我們在房子外面布施給它,這樣子做就做得很圓滿。

殺這些眾生,你應當誦經念佛迴向給它,都很好。真正有效,你要拿出真誠心去做,不是說有口無心的把經念一遍迴向就沒事了,不是這個意思。譬如說,你發願「我念一百部《無量壽經》給你迴向」,你要念滿一百部,你念三百部就念滿三百部。我給你念一萬聲佛號、念十萬聲佛號,你要刻定一個數字,要刻定時間,我一個月完成,或者我一個星期完成,這樣給它迴向有功德。

「還有一樁事情,是我們基金會,我們這個小道場現在出版的書籍很多,校對是很不容易的一樁事情,人手也不夠。今天我們的總幹事,林居士要我在講台上向大家報告這個事情。希望諸位同修有時間、有興趣,到這個地方來,幫助我們校對這些經書,因為過去印的經書,裡面還是有錯誤。其實這一樁事情,諸位同修能到這個地方來,很好!不能到這個地方來,在你家裡做也行。你在家裡,把書帶回去看,看到發現有錯誤的地方,你把錯誤的地方記錄下來,告訴我們櫃檯,我們來訂正。希望將來所有這些出版物裡面都沒有錯字,這個對於修學佛法研讀教義…(帶子沒有了,此段可刪)。」


推薦閱讀:

般若境緣集-如何究竟成佛(二)
大般若經要義
守培法師:佛門教學不拘形式 語默動靜無不契機|般若講堂|守培法師
《地藏法門》收穫體會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卷第五百四十六

TAG:般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