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醫生創始人張銳先生今離世,我們應如何有效防治心梗?
綜合整理自醫學界心血管頻道、春雨健康等
據多家媒體報道,春雨醫生創始人、移動醫療的行業先驅張銳先生於今日凌晨因病離世,現已證實。
張銳,1974年出生於安徽,中國人民大學生物學學士,新聞學碩士。曾任《京華時報》新聞中心主任、網易副總編輯、網易新聞客戶端創始人 。2011年離職創辦移動醫療企業春雨醫生。
2016年10月6日,經多方確認,春雨醫生創始人張銳於2016年10月6日凌晨3時突發心肌梗塞去世,享年44歲。
正如春雨健康官微訃告所說:「張銳先生是中國互聯網領域的先行者,是中國互聯網領域的先行者,張銳先生的突然離去,是中國互聯網領域創業者的巨損失。」
那麼,就心梗而言,我們應如何正確認識心梗、有效防治心梗?
以下是一部為了防治心梗而拍攝的微電影,完美地回答了以上兩個問題:
心梗救治,牢記兩個「120」
多位專家共同呼籲,應針對公眾加強救治心梗知識的宣傳和教育,讓大家牢記兩個「120」:及時撥打120急救電話,把握120分鐘的黃金救治時間,莫讓時間成為生命的阻礙。
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主任委員、亞太心臟協會主席霍勇表示,概括來說,心梗的搶救需要闖過三道關,一是患者自己,二是急救運送,三是醫院救治,其中患者這關尤為關鍵,直接決定搶救的成功與否。
第一,及時辨別心梗。中國科學院院士葛均波指出,心梗的典型癥狀是胸骨正中或偏左部位出現疼痛,有瀕死、壓迫感,可持續5~15分鐘或以上,伴有出汗、噁心等癥狀。
一般來說,胸痛持續20分鐘還不緩解要高度懷疑心梗,超過5分鐘就應提高警惕。另外,有時心梗還會出現不典型癥狀,表現為胃疼、牙疼、嗓子疼,十分容易被忽視。出現上述癥狀時,患者本人及家屬需格外警惕,最好馬上送醫,絕不能硬著頭皮忍耐。
第二,馬上撥打急救電話。葛均波指出,1/4的患者不會第一時間撥打急救電話,從而延誤搶救時機。
北京市急救中心副主任劉紅梅告訴記者,統計發現,心梗患者中近一半自行到醫院就診,只有不到26%的人通過呼叫急救車到達醫院。但實際上,自己送醫存在很多弊端。
首先,隨意搬動患者或患者自行走動,會提高院外死亡率;相反,如果撥打急救電話,醫生會在來的路上指導患者先行自救;
其次,很多人不了解醫院的情況,送去的醫院可能沒有救治心梗的能力,即使有能力,院方也可能因沒做好人員、設備和床位的準備,從而延誤救治。打急救電話的意義就在於醫院可以迅速啟動有針對性的急救綠色通道,搶得救命時間。
第三,平靜地等待救援。葛均波表示,如果病人存在冠心病病史,懷疑心梗時,可服用硝酸甘油、阿司匹林等藥物,但如果沒有病史或不清楚病人的情況時,最好不要隨便給病人服藥。
讓病人平躺保持安靜,如果可能的話最好吸氧,實在沒有氧氣,可以把窗戶打開,讓病人得到充分的氧氣供應。發生心梗後,最壞的情況是室顫,可能導致猝死。此時,最好保持病人的呼吸道暢通,並做胸部按壓和人工呼吸,防止腦缺氧,以免大腦細胞迅速死亡。
第四,配合醫生的工作。葛均波指出,病人如確診心梗就應馬上進行手術,但現實生活中,很多病人家屬往往不太配合,這和當下的醫患關係有關,導致寶貴的搶救時機白白被浪費。因此,為了病人的安危,家屬一定要信任醫生,並配合醫生工作,儘快簽字,儘快手術。
儘管心梗發病急、病情重,但研究發現,90%的心梗是可以預防的。霍勇說,如果我們為心梗的危險因素製作「榜單」,前三名中有高血壓、高脂血症、吸煙,此外,糖代謝異常、運動過少、蔬菜水果攝入不足、精神緊張等也有一定影響。如果存在一個或多個危險因素的話,就應提前預防。
在此,我們再次緬懷張銳先生,同時也希望手機屏幕前,為生活和工作奔波的我們,都能勞逸結合,多多注意身體。畢竟,健康才是人生最大的資本!
願大家都能健康、幸福、快樂常伴!
推薦閱讀:
※「感情耗盡,可我們依然還是夫妻」
※人生,註定是一場修行;我們,一路朝聖而去
※【素食護生】正道行修:我們為什麼要培養吃素的習慣?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二十五位港片女神(組圖)3
※(3)[轉載]地支告訴我們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