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道教發展史略 --(錄摘)

中國道教發展史略 --(錄摘)鬼的觀念:從而下墮即為鬼。鬼者歸也,故「鬼」字從田而下行,凡神散歸於地稱謂「鬼」,。 人秉天命而生,人的生命即天命,與天地鬼神上下通者即為神<坡註:一些「氣功師」,就有這能力,是為「人神」,佛祖當年住有餘涅磐、留形住世說法四十九年,也就在這種狀態罷>。散歸於地,不能上下通者便為鬼。 能生萬物而非萬物之所生,能使神而神,鬼而鬼的即是道,歸結來說:(1)形而上的全能本體謂之「道」。(2)形而下的事物法則亦謂之「道」。<坡註:注意,這「道」即是宇宙萬物之本源,亦即萬物本身,是一切,這與大毗盧舍那佛、大梵、上帝、安那等概念實為同體異名,這一偉大的理論出發點,超出了凡人的想像範圍,的確為得道者才能悟出。比如說說現代科學認為宇宙系由很久很久以前的大爆炸產生,現在亦在膨脹之中,那麼我們反問一下「在大爆炸發生以前就沒有宇宙了?這發生爆炸所在的空間被稱為什麼,又是如何產生的呢?」> 後世道教稱黃帝學道於廣成子,所謂「廣成」這名號,有集其大成的意義。<坡註:注意廣成子,乃是上古時候修道成就人物,因道家往往奉老子為其始祖,故有忽略廣成子等更久遠之修習成就者傾向。> 《穆天子外傳》所稱穆王有八駿之馬,可以日行萬里,西至崑崙之巔而去會見西池王母的傳說,雖然後世學者多半疑作是偽造的文章,視為不經之談。但衡之以情理,當歸之為事出有因,查無實據的流傳故事,要是一筆抹煞,未免有欠考慮。《竹書紀年》稱穆王十七年,西征崑崙,見西王母,其年王母來朝,賓昭宮,似乎亦非憑空捏造,唯所謂王母也者,究竟是神或是人,事當另需研究。古今中外,不知有多少昔日的事實,沒有被列入當時經史之內!<坡註:有意思的是,在古希臘羅馬神話傳說中,也有宙斯阿波羅雅典娜等等天神常常降臨人世的記載,大概是當時人類還行為良心比較好,所以人世亦為天神偶爾可居之所罷,而今隨著西方工商業文化如洪水一般泛濫成災,地球已是千瘡百孔,人亦無惡不作,整個人世在天神看來臭氣熏天,已完全淪為地獄,所以天人降世之事已不可聞了。> 道家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的神仙方士 「上有好者,下必甚焉」 西漢的「內用黃老,外示儒術」<坡註:這種搞法有些象勸別人都學雷鋒,而我先緩一緩。> 由上古「祝由」巫術、咒語的流行,配合原始象形文字,及會意文字等的「圖騰」觀念,以與印度婆羅門教、瑜伽教派等流傳的咒語、法術共同交流,就變為精鍊精神作用,可以影響事物的符錄(上加竹頭)。以齋醮<坡註:音jiao>告天為祈禱天神的儀式;以披髮仗劍,畫符念咒為神通的妙用,從此深入民間,更由民間反應到上流社會,遂使漢末自恆帝、靈帝以後,朝野上下,籠罩著一片神秘的色彩。<坡註:道家畫符念咒、請神驅鬼、呼風喚雨之類的法術,形式神秘,且多有裝神弄鬼之人混跡其間,故頗難作出鑒定。現代科學體系往往以「封建迷信」之類,一杆子掃掉,決非良策。> 道教的初創時期,當推在東漢明帝時代,較為可靠。以後歷漢末、三國、魏、晉各朝,隨時均有發展。直至北魏時代,才為正式定型的時期。 到漢末恆帝、靈帝時代,有沛國人張道陵(初名陵),本是太學諸生,博通五經,及其晚年,忽然感嘆讀書無益於年命之事,遂學長生之道<坡註:發此生死大事之一念並緊抓不放,乃智慧者得救之關鍵出發點。此念頭在多數聰明人心中亦會時時出現,但往往都被習慣性地壓制掩蓋下去,最終遂自願老老實實地向死神投降,並將自己一生努力奮鬥之所得奉上。時代愈「進步」,人日漸聰明,而智慧便日益退化。>,自稱得黃帝九鼎丹法,因無資財合葯,聞蜀人純厚,易於教化,乃與弟子入蜀,居郜(右半為鳥)鳴山中,著作道書二十四篇。 「五斗米道」。陵死,子衡行其道;衡死。魯復行之。 後來張氏子孫,又遷居於江西龍虎山,自宋元以後,歷代封號尊之為天師,與山東曲阜孔氏世家媲美千古,。 至於東漢期間,便有吳人魏伯陽,認為《周易》及老、庄之學,與修鍊丹藥而成神仙的方術,原理互通,彼此原為一貫,乃援《周易》、老莊、神仙丹道三種學問,融合貫通而著《參同契》一書,以說明修鍊神仙方術的不易原則,而使丹道修鍊方法,成為有體系、有科學基礎的哲學理論。於是神仙丹道之學,由此大行,《參同契》一書,也成為千古丹經鼻祖。後世道教與神仙家,尊崇魏伯陽為「火龍真人」。 東晉時期,許旌陽在江右以道術整治南昌、九江間的水利,提倡傳統文化的孝道,創立凈明忠孝教,其平生行誼,豐功偉績,永銘人心,《神仙傳》中記載,稱其功成德就之日,拔宅飛升,猶如漢代傳奇淮南王雞犬飛升的故事。他在道教中的地位,被尊為歷代仙班中數一數二的富貴神仙,對於後世道教的影響極大。。。。成為民間習俗所稱道教中的江西廬山道法。 真君以東晉孝武帝太康二年八月一日,於洪州(南昌)西山,舉家四十二口,拔宅上升而去,,。 其道功修鍊的方法,並重男女夫婦雙修,具房中正統的法術。據《凈明忠孝錄》所載,真人雖有主張男女雙修之說,但諄諄告誡,如非具大功大德者,切勿妄圖,否則必致身敗名裂,下墮泥犁。<坡註:可見這雙修之法,如同佛家密宗的一些無上密法,修得好則收效事半功倍,但危險也很大,絕不是可以普及於大眾者。> 其(《抱朴子》)自序云:洪體乏進趣之才,偶好無為之業,假令奮翅,則能陵厲元宵,聘(左為馬)足則能追風躡景,猶欲X(左上口下耳,右戈)勁翔(左為隔右半)於鷦晏(右邊加鳥)之群,藏逸跡於跛驢之伍,。 葛洪所著《抱朴子》傳述的丹道,以煉服藥物而成神仙為主,以棲神存想為用,實為傳統方士派的正統學術,並非後世道家專主身心內景,以性命雙修為煉丹宗旨,故葛洪亦擅長醫藥,尤精於外科。所著《抱朴子》的外篇,又包括立身處世、政法策略與兵書軍事等思想,可以媲美《莊子》、《淮南子》等道家名著。<坡註:由此可見,煉外丹藥物服食以成仙的丹道派,亦有成就者。只是這種方法相當麻煩且危險,搞不好就會中毒而亡,所以後世道家漸漸放棄了它,而採用了類似佛教密宗修色身成就的內丹道法。> 大凡言中國學術思想或哲學史者,對魏、晉人的「清談」與「玄學」,皆列為中國文化演變的主題。 由漢末、魏、晉以來張道陵所創的教法,以及神仙道士的丹訣等,一到北魏寇謙之時代,遂加以變更,成為正式的道教,從此捧出教主「太上老君」的稱號,同時又改變張道陵以來以中國名山大澤的名勝洞府做為教區的傳統,轉移其神仙管理人間的治道,一變為人、鬼、天、神互相交通,建立天上人間一體的道教系統的雛形。 史稱:當唐高祖(李淵)武德三年五月,據太原起家而稱帝的時候,因晉州人吉善行<坡註:積善行>,自言在平陽府浮山縣東南羊角山(一名龍角山),見白衣老父曰:「為吾語唐天子,吾為老君,吾爾祖也。」因此便下詔在其地立老子廟。及唐太宗當政以後,便正式冊封老子為道教教主「太上老君」,從此唐代宗室宮廷,雖都信仰佛教,亦同時信奉道教不輟。 太宗與玄奘之間,雖是君臣,而情猶師友,甚之他想要說服玄奘還俗來作宰相,並且親自為之製作著名的佛教文章-------《聖教序》。 無微不入 宋代大儒歐陽修,雖其平生反對佛教最切,但對於一行禪師的生平,敬服備至。 名山岩穴之士,隱跡仙人 (鍾離權)謂洞賓曰:塵心難滅,仙才難值,吾之求人,甚於人之求吾也。<坡註:如《楞嚴經》中普賢菩薩言「一切諸佛菩薩憶念眾生如母憶子」。又有云:鑿池不待月,池成月自來。又有云:高功夫是師父找徒弟。> 洞賓再拜曰:岩之志,異於先生,必須度盡天下眾生,方上升未晚也。<坡註:此言與觀世音菩薩類似,若真如此,則呂祖顯靈記載當很多才對。> 宋初開國時期,陰受道家思想影響甚大,就中關係最深的人物,當推華山隱士陳摶(希夷)。 「十年蹤跡走紅塵,回首青山入夢頻。紫綬縱榮爭及睡,朱門雖富不如貧。愁聞劍戟扶危主,悶聽笙歌恬(目旁)醉人。攜取舊書歸舊隱,野花啼鳥一般春。」 他的易經象數的「太極圖」、「河洛理數」等學說,數傳到後來的邵康節,而成就一位象數易學的千古通儒。 摶好讀《易》,手不釋卷。 陳摶,字圖南,。 宋朝由真宗開始以神道設教為政治目的,自己假託夢寐,捧出神仙趙玄朗作為道教的聖祖,利用群眾心理,使舉國上下,醉心宗教情緒,籍(草頭)此掩飾對北方軍事外交上的失敗。真宗即此一念種因,產生後來徽宗沉緬道術,迷信巫師們假託鬼神的扶乩<坡註:音ji1>邪術,想靠天神的保佑來阻止敵國的侵略,終至身為俘虜,國破家亡。由此可見,歷史事實的教訓:凡是利用宗教作為愚民政治的治術,其後果如何,不待辯而可知。<坡註:凡人的事還須凡人管,政教合一對於宗教和政治往往都不是好事。> 積非成是 北宋時期。。。張***。著有《悟真篇》行世,。「刀筆隨身四十年,是非非是萬千千。一家溫飽千家怨,半世功名百世愆。紫綬金章今已矣,芒鞋竹杖任悠然。有人問我蓬萊路,雲在青山月在天。」<坡註:最後一句精闢至極,頗有正宗禪味。> 乃著《悟真篇》授處厚曰:平生所學,盡在是矣。願公流布此書,當有因書而會意者。<坡註:修習者著書,大抵皆由此慈悲之意。> 弟子火燒化,得所謂耀金姿者千百粒,大如欠(上加草頭)實,色皆紺碧。<坡註:可見舍利子並非佛門所專有。> 《陝西通志》云: 張用誠,號***,嘗有一僧修戒定慧,能入定出神,數百裡間頃刻即至,與***雅志契合。一日,***曰:「禪師今日能與遠遊乎?」僧曰:「可,原同往揚州觀瓊花。」於是同處靜室,相對瞑目趺坐出神。***至時,僧已先至,繞花三匝<坡註:注意,這「遁術」亦有速度快慢之分,最快者即無速度,立刻移動即至,凈宗往生凈土,就是如此去的,沒有坐UFO過程>。***曰:「可折一花為記。」少頃欠伸而覺。***曰:「禪師瓊花何在?」僧袖手皆空。***乃拈出瓊花,與僧把玩,弟子問曰:「同一神遊,何以有有無之異?」***曰:「我金丹大道,性命兼修,是故聚則成形,散則成氣,所至之地,真神見形,謂之陽神。彼之所修,欲速見功,不復修命,直修性宗,故所至之地,無復形影,謂之陰神,神不能動物也。」元豐五年夏,趺坐而化,壽九十有九。<坡註:這陰神陽神之分,頗有泄露天機之感。佛說意生身,不知也分這兩類,身外分身,同樣有形有質,這在佛菩薩境界,應該也不屬難事罷。> 白玉蟾隱於福建武夷山潛修<坡註:當真是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從之日眾。其時朱熹亦正在武夷講學,彼此師弟之間,互有往來。朱熹外示儒術,內慕道法,屢次想從白玉蟾處討教丹道,都被白玉蟾婉轉拒絕,猶明代王陽明問道於道人蔡蓬頭,幾遇呵斥,如出一轍<坡註:又如孔子問於老子,也碰橡皮釘子。歷史上可沒有佛道兩家人物請教於儒者被斥的>。朱熹晚年化名崆峒道士鄒析(言旁),竭力研究《參同契》而無所獲,引為終身遺憾,後來雖有白玉蟾的啟示,卻礙於一代儒學宗師的身份,不能誠懇謙虛請教,所以始終不得其門而入。陶弘景所謂:「神仙有九障,名居其一。」甚矣,名心之難除,良可概嘆!<坡註:朱熹老先生的參究生死大事之迫切心,可比禪宗的惠可祖師差遠了,所以「多藏必厚亡」。> 明、清以後的道教,即以全真道為其中堅骨幹,是為開北宗龍門派的翹楚。全真道的學理與方法,完全近於禪宗北宗漸修的路線,而且又富有儒家與宋代新興理學家的精神。 王重陽。。。不久,便遇呂純陽化身的點化,就修道了。 本傳又說他此後五年中秋,再遇呂純陽於醴泉。「師趨拜之。眾笑言曰:是害瘋。安得識真仙師?。。。」 初宜甫<坡註:馬丹陽>夢其南園一鶴從地湧出,師至,同師擇地立庵,師指鶴起處,命名全真。全真之名,始於此矣。 到金大定十年正月四日坐化,享五十八。<坡註:重陽祖師的走法與佛家最流行款式頗相似。> 他臨歿<坡註:音mo>的時候,囑戒弟子勿哭,自己作頌說:「地肺重陽子,呼為王害瘋。來時長日月,去後任東西。作伴雲和水,為鄰虛與空。一靈真性在,不與眾心同。」 丘處機,字通密,號長春子。這都是他師父王重陽真人為他取的名字<坡註:這賜予慧命的師父,當真恩德賽過父母>。。。重陽當時贈以詩曰:「細密金鱗戲碧流,能尋香餌食吞鉤。被予緩緩收綸線,拽入蓬萊永自由。」。。。。後來他便獨居於蟠(石旁)溪、龍門七年,專志修道,備嘗難苦。後世道教的龍門派,俗稱北派的,就宗於他修道於龍門而定名。他在這幾年中,對於修道的心得,隨時作成詩歌,因此流傳開去,聲譽便逐漸隆盛起來。因金朝的京兆統軍夾谷公禮請,遂還歸終南,弘揚全真道。。。又說:富貴驕淫,人情所常。當兢兢業業,以自防爾。誠能久而行之,去仙道不遠。橘(言旁)詭幻怪,非所聞也。 在我們的歷史上,當六朝的時期,前秦苻堅為了迎接高僧鳩摩羅什東來,專為他發兵七萬征服龜茲國,才得到了羅什大師。後秦王姚興,而且又為了大師,於弘始三年(公元四零一年)派兵滅了後涼,他才到了長安。在此以前,苻堅為了爭取道安法師,及習鑿齒等學者,也不惜用兵十萬,進攻襄陽,硬把他們俘去。 可是人們卻遺忘了當成吉思汗武功鼎盛的時期,他遠自印度邊境,也為了一位學者道士,派兵東來中國,迎接丘長春。而且更忽略了丘長春的先見之明,他不辭辛苦地到了雪山以南,是為得預先布置,保持民族國家文化的傳統。這是多麼可歌可泣,而且含有無限悲憤的歷史往事! 翻開歷史的記載,自秦皇、漢武,海上求仙以來,並唐、宋的帝王,誤於神仙方術者,屢見不鮮。丘長春以全真道的大師,成吉思汗呼為神仙而不名,而且經過如此艱難的請去,他應當傳些長生不老,修成神仙的法術了。事實上,並不如此。他教給成吉思汗的,卻都是中國正統學術,儒、道兩家忠孝仁義的話。尤其諄諄勸其戒殺而治天下。 據道佛兩家歷來相傳的觀念,認為《西遊記》的作者,是站在道教立場來讚揚佛家的解脫。《封神演義》的作者,是站在佛教立場來贊成道家的精神。但無論如何,明代以後,中國民間宗教信仰的觀念,以及對道、佛兩教的認識,都由於此二書而來,乃至一般知識分子,亦附會因襲,始終不加深究,故對宗教思想,產生許多可以發噱的誤解。<坡註:尤其是《封神演義》中的魔家四將,更混淆進了佛教寺院,搶了四大天王的不少鏡頭,還有《西遊記》中紅孩兒與善財童子的混淆等,這些小說對正統宗教的有效影響,說來十分有趣。> 明末清初,,。。有伍沖虛、柳華陽師徒為主的伍柳派,專主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的內功丹法,以斷欲而修證身心氣脈,幻出化身以成神仙正果,其說似是而非,不脛而走,不久即普遍流傳民間。自清初以至現在,幾已掩沒數千年來正統道家神仙方士所有的學術,實為正統道家的枝指,不及詳論,但一二百年以來,凡言道家修鍊的丹法,莫不奉之為金科玉律,仙才衰落,辯正無人,殊可嘆息。至於師承不同,各立宗旨,凡此各派,因限於篇幅,亦不詳論。<坡註:南師在此對伍柳派一棍打倒,此說可存疑。道家修法,並非如佛家系祖師說法多如牛毛地傳下來,而是多有小乘傾向,寫書也多用隱語怪話,故修成功者大多帶有很多自悟成份,當然也有老子呂祖等上師直接點化者,所以道家大人物往往推陳出新自創宗派和修法,相互差別會很大。伍柳派是否為金丹大道,只有靠其神仙來說明了,好比禪宗六祖慧能的《壇經》,其中新說法頗多,因其肉身不腐坐在那兒,凡人就難以將其道理推倒了。現代大陸的「道家氣功」,若只能如表面看來的那樣治治病,出一些「特異功能」,就這些小花樣,而不能得道成仙,那也只能算是末流了。> 十九世紀以來,正式代表道教的勝地觀宇,舉其塋塋(下為牛)大者,如北京的白雲觀、成都的青羊宮、甘肅的崆峒山、陝西的華山、山東的嶗山、四川的青城山、廣東的羅浮山、江西的龍虎山、湖北的武當山、福建的武夷山、浙江的天台山等處<坡註:俗話說天下名山僧佔多,道何嘗不佔>,雖然還保有道教觀宇與若干道士,仿效佛教禪宗的叢林制度,各別自加增減,設立規範,得以保存部分道教的形式,但已奄奄一息,自顧不暇,更無餘力做到承先啟後,開展弘宗傳教的事業了。
推薦閱讀:

TAG:中國 | 發展 | 道教 | 國道 | 發展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