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換人」奇點臨近:壓縮90%人工?
導讀:廣東長盈精密技術有限公司的打磨車間,率先用起了機器人。據介紹,原本這個打磨車間要用600個工人,但現在通過引入60台打磨機器人,人工數量降到了60個。「我們的目標是把人數降到20人。」
「五一」勞動節期間,東莞松山湖一家精密製造企業宣布建設「無人工廠」,將大量勞動者從危險、枯燥的生產線上解放出來。
無獨有偶,小長假過後,長三角的揚州官方也宣布組建智能製造機器換人專家庫,並透露,年內揚州有望出現「無人車間」。
雖然「無人車間」實際上依然需要人來操控,但這樣的消息還是將「機器換人」推向新的高度,也為「智能製造」提供了更大的想像空間。
此前,浙江、廣東等省份都宣布啟動「機器換人」計劃。以廣東為例,未來三年工業技改投資累計將達9430億元,並將推動1950家以上的工業企業實施「機器換人」。工信部也印發了《關於開展2015年智能製造試點示範專項行動的通知》,決定今年啟動30個以上智能製造試點示範項目。
然而,業界普遍認為,「機器換人」並不容易。尤其要注意的是,「機器換人」不應該只是簡單的機器替代人工,而應該與產業升級結合起來。對於國內的機器人行業及政府來說,在這股風口除了追求機器人製造核心技術突破外,更應該注重機器人配套服務的拓展。
一年半收回投資?
1000台機器人。
位於東莞松山湖高新區的廣東長盈精密技術有限公司近日大手筆宣布推進「無人工廠」建造體系首期計劃,替代約3000個工人。
目前,首批100個機器人已經「到崗」。「就是因為用上了這些機器人,我們看到了效益,所以才決定在這方面加快力度。」長盈精密總經理助理羅衛強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他們內部測算,這些機器人的成本回收期只要1年半左右。
該廠的打磨車間率先用起了機器人。據羅衛強介紹,原本這個打磨車間要用600個工人,但現在通過引入60台打磨機器人,人工數量降到了60個。「我們的目標是把人數降到20人。」羅衛強說,較之手工打磨,機器人打磨平均不良率降低了20.7%,效率提升了2倍,機器人平均產能超過21000件/月。
該公司董事長陳奇星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說,「無人工廠」並不是說完全沒有人,但會大規模壓縮人工數量,甚至可達到90%的水平。陳奇星說,若按目前的手工操作生產水平來計算,工廠需要2000人,但「智能工廠」建成後,雖仍需要一些軟體系統、中後台管理人員,但預計不超過200人。
近年來,珠三角等地「用工荒」愈演愈烈,企業不僅招工難,也面臨不斷上升的勞務成本。製造業大鱷富士康率先在業內啟動「機器換人」計劃,2011年,郭台銘曾提出三年時間部署100萬台機器人。儘管目前富士康還沒有達成這一目標,但「廠區的工人明顯減少了很多,但我們產值沒有減少」。富士康一位管理人員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家電標杆企業美的2012年開始也加大自動化力度。據了解,到2014年底,美的有800個六軸機器人,2015年預計集團將新增600個。
該公司家用空調事業部負責製造的副總裁烏守保認為,2015年可能會是個「分水嶺」。他透露,今年,他們廠在自動化的投資將達8億~10億元,未來五年生產自動化投入50億元,而2012~2014年前三年總共也就10億元。
在製造業轉型升級的大背景下,地方政府也開始用真金白銀鼓勵企業「機器換人」。以東莞為例,該市已設立了東莞市「機器換人」專項資金,從2014年起每年出資2億元,連續3年共6億元支持企業實施「機器換人」,最高補貼比例可達設備總額的15%。
據了解,文章開頭提到長盈公司機器人自動拋光車間就被列為機器換人應用重點扶持項目,正申請東莞市400萬的補貼。
配套服務亟須跟上
儘管在「機器換人」方面出現了這樣的苗頭,但機器人業界並不對此盲目樂觀。
「市場的確很大,但我個人感覺『機器換人』還沒有到完全解決了經濟性的時候。」深圳機器人協會秘書長畢亞雷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說。
烏守保也透露,對於美的來說,單點機器人,技術不高、投入划算的都做了。今後更多是系統性需要的資金量更大,對於內部管控的挑戰也會加大。「我們很關注投入產出,不能影響經營業績,不能增加消費者成本。」烏守保說。
的確,在「機器換人」過程中,眼下有個突出問題是,低端行業的高端機器人應用,比如衛浴五金(打磨拋光)。也就是說,這類行業生產方式非常落後傳統、行業領域非常廣、市場空間非常大,對價格極其敏感,但這方面的機器人複雜程度卻遠大於焊接等機械人。
「它要求機器人本體防水、防塵、防爆,對控制的要求包括力控制、離線編程等,而工藝上則要求曲面規劃、打磨等,非常複雜,導致成本也極高。」瀋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有限公司總裁曲道奎指出。
對於這類企業,如果盲目趕時髦進行「機器換人」,哪怕是有政府補貼的情況下,恐怕也會因為高投入導致生存危機。
全球四大工業機器人製造企業之一的ABB公司中國總裁顧純元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也指出,在這種情況下,光靠政府補貼,「運動式」地推進「機器換人」,效果依然難以達到預期。
顧純元認為,製造類企業以及政府不能光從「換人」的角度出發去看待機器人,而應該深入思考如何利用機器人來改變工藝生產流程、解決製造周期、成本以及整個工藝流程的問題,讓產品更有競爭力,從而實現轉型升級。
在他看來,政府更應該積極培育機器人上下游產業鏈,因為機器人本身提供的是一個系統。史陶比爾(杭州)精密機械電子有限公司機器人事業部副經理張振惠此前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也說,「如果新產品找不到下游做集成的合作夥伴,或者找不到解決方案,機器人推出去還是沒有用的。」
畢亞雷也持有同樣的觀點。在他看來,目前影響「機器換人」進度的除了機器人本身製造技術上的突破,更應該補足機器人推廣應用服務的短板。這其中包括維修、工藝改造適配等等。
「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原來這家工廠買機器人來做電腦,但做了兩年想轉做手機,能不能夠將原來的機器人快速改造適應新的工作任務,是必須要解決的問題。」畢亞雷說,這方面的市場非常廣大,也是中國眾多自動化企業的機會。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編輯辛繼召)
專業股權投資基金尋求智能製造、工業機器人、工業自動化、工業4.0等領域投資標的(凈利潤500萬元以上),如有興趣請發郵件至93619079@qq.com;或發個人微信(lvshunhui)。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即可查看股權投資論壇以往所有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