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水與墓葬選址

今天我們把那些把自己的命運與祖上的葬址聯繫在一起,並且認為自己的命運之所以不好是因為祖上的墳地不好這種思想稱知為迷信思想,不管社會怎麼發展,這種思想卻是一直沒能從社會上消失,相反,這種可以說是迷信的思想卻得到人們的重視,許多人對其進行了研究,覺得這是中國文化的一種,當我們去找其根源時,你會發現這種迷信思想在中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可以說是歷史悠久了。

《易經·繫辭》云:「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遠古時代殯葬極為簡易,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對死者的埋葬問題,逐漸發展成為一件大事。他們認為人死後靈魂還在,他們在另一個空間繼續生活中,靈魂不滅觀念在我國遠古的時候就已產生,如北京周口店的山頂洞人已經有為死者放置鐵礦粉未,隨葬石珠、骨墜、有孔獸牙等裝飾品,這些都是信仰靈魂不滅的產物,同時還有輪迴轉生說。我國至春秋時代時,孔子大力提倡「孝道」,厚葬之風日盛,歷代不衰,並逐漸形成一套隆重複雜的祭祀禮儀制度和墓葬制度,以及種種講究。於是,墳墓被認為是安葬祖宗及父母之首邱,上可盡送終之孝,下以為啟後之謀。所以上至皇帝,下至百姓,對墳墓的安置均格外重視。而作為為人擇地卜葬的堪輿家(風水師),更以陰宅為先務之急。

民間實行土葬的地方,人們在選擇墓地的時候,有崇尚風水的習俗。風水也稱「青烏術」,這一典故出自《軒轅本紀》:即「黃帝始劃野他州,有青烏子善於相地理,帝問之以制經」。同時,風水又被稱作「青鳥術」。有人認為「青鳥」是「青烏」的筆誤,其實並非筆誤。我們的先民曾見過以太陽為主神的崇拜和敬奉,太陽又與鳥有特殊關係,其傳說有二:一說太陽本身就是鳥;一說日中有烏(黑烏、金烏或三足烏)。這些在中國人古籍中都有所記載,如《左傳·昭公十七年》載:「少吳之國」以「百鳥名百官」。其中「青鳥氏,司啟也」,即是說「青鳥氏」為一種計時的天文曆法之官。從這我們就可以得知:中國古代初期的風水是與太陽崇拜有關的,風水從一開始就與天文地理結下不解之緣,而天文、地理又與農業分不開,可見風水的萌芽與人們的生活和生產是分不開的,在生產力極為低下的情況下,人類與自然的關係是支配與被支配的關係,求得天地與萬物的和諧,以達到逢凶化吉的目的,是古代人們的理想,這也是風水說的宗旨。

風水又被稱作「堪輿」。許慎在注《淮南子·天文訓》時,將「堪輿」二字的意義作民引申:「堪,天道也,輿,地道也。」據《史記·日者列傳》載:「孝武帝時,聚會佔家問之,某日可取婦乎?五行家曰可,堪輿家曰不可,建除家曰不吉……」可見堪輿家是諸多佔家流派之一。《論衡·譏日》載:「忌日之法,蓋丙與卯之類也,殆有所諱,未必有凶禍也,堪輿歷歷上諸神非一,聖人不言,諸子不傳,殆無其實,天道難知。」

風水理論認為,祖墓的風水,會影響後人的命運;而一國之君陵墓的風水,則會影響整個國家的命運。歷代的皇家陵寢都十分重視選擇陵穴,以圖皇權永固。皇陵一般都位於京師附近,如西周、秦、漢、隋唐均以長安為京師,故此這五個朝代的皇陵大多集中於長安附近;而元、明、清三代均以北京為京師,所以這三代的皇陵皆位於北京附近。然而,真正將風水理論應用到選擇墓地之中,從散見在古文獻中的一些佚聞趣事看來,它的出現,當在先秦兩漢時期。如秦始皇觀驪山,見「其陰多金,其陽多玉,始皇貪其美名而葬焉」,應是開風水理論應用於選擇墓地的先河。從風水理論來驪山的確是一塊理想的風水寶地。此山景色優美,山上草木蔥蘢,山下流水潺潺,符合陰宅風水說「背山面水」的擇地要求。另據記載,韓信母親亡故,因其家貧寒,被迫不得葬入村社的公共墓地,於是他「營燥地,傍可置萬家者,以為冢」。到了漢代,風水之說已經很流行了,《史記》載:「樗里子卒,葬渭南章台之東。曰:『後一百歲,當有天子之宮夾我墓』。至漢興,長樂宮在其東,未央在其西,武庫正當其墓。」由此可見,漢代風水之說能禍福於人的思想已較普及了,人們都希望得到一塊風水寶地,藉以升官發財。到魏晉南北朝時期,陰宅風水學的影響力開始擴大,不僅封建士大夫信奉其說,貴為皇室也受其左右。「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誰也不願用命運去冒險。再加上晉代統治者推行孝治,渲染孝行,把包括陰宅風水活動在內的喪葬儀式看做是孝行的最好體現。把「孝道」和陰宅風水便的結合,使陰宅風水的發展獲得巨大的推動力。唐、宋時期,陰宅風水學說完整理論體系和實踐方法得到了充分的闡述,以傳說為宋人托郭璞之名所著的《葬經》為代表,提出最重要的是「有氣」。到了元、明、清時期,陰宅風水進一步發展完善,三元三運,天地結合,河洛八卦,九星穴法,氣象天時等學說流行,甚至到《易經》中找根據,結合天文地理,五行算術,學說駁雜、晦澀,各門派眾說紛紜,從貴族到平民都信奉遵行,陰宅已成為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

《易經》曰:立天之道曰陰陽。陰宅風水在選址上最重視風水方面的考慮,為此,風水說有一套完整而又繁雜的理論和程序,大致可分為四個方面和步驟:覓龍、點穴、消砂、察水,這實際上就是對周圍環境的觀察、了解和選擇。俗語說:「不識來龍,豈明凶吉;不會點穴,其家敗絕;不會消砂,凶禍如麻;不會納水,災來財退。」對龍、砂、穴、水、明堂、近案、遠朝都有一定的格局安排和講究,包括基址的地質、水文、朝向、土壤的要求,尤其是與自然山川景觀渾然一體,達到極為宏偉完美的境界,以期達到天人合一的諧調與合同兩相。理想的墓地總體環境總是前有朝山,後倚龍脈,山,獅象或龜蛇山把守口,河流溪水似玉帶環繞等。所以在風水的做法上要求風水的建築,應該同其周圍環境、風景融匯在一起,達到依山為穴的境界,高明的風水師可以從風水的做法上看出主山高低、案山、朝山的遠近、青龍、白虎山的合圍狀況、水的順逆等情況,反之,一穴風水選好址之後,則必須根據主山高低、案山、朝山的遠近、青龍、白虎山的合圍狀況、水的順逆等情況,來裝飾、修造風水的建築。如主山高的則配較高大的墓碑,若青龍、白虎山有缺損的,必須加以護手,逆水的、案山緊迫的,祭床應厚且高企,護手應挺直、外擴;若是去水的,則祭床應低薄,護手應環抱、內拱,並築道池以緩解山勢,等等。當然所有的建築必須符合相關尺寸,才能使風水的建築與山川形勢匹配,與大自然融為一體,才能天人合一,做到見墳而知其環境的至高境界!《茗州吳氏家典》卷五載:在擇墓地時「既擇年、月、日、時,又擇山水形勢,以為子孫貧富、貴賤、賢愚、壽夭盡繫於此。」

這些我們都可以從歷代帝王的陵墓考古中就可以看出,前面我們已經說有關秦始皇陵選址的標準,可以說秦始皇陵是一個很好的山水結合選址例證。西漢11個帝陵在今西安市東郊、宣帝的杜陵在今西安市的東南郊以外,其餘9帝的陵都都坐落在渭河北岸咸陽市到興平縣境內的咸陽原上。東漢12座帝陵,除獻帝禪陵在河內郡山陽外,其餘11座陵都在今洛陽附近。自唐以來傳光武帝原陵在洛陽東北孟津,北臨黃河,南接邙山。唐朝帝王陵墓區,分布於關中盆地北部,陝西渭水北岸之乾縣、禮泉、涇陽、三原、富平、蒲城一帶山地,東西綿延三百餘里。唐陵的特點是「依山為陵」,不象秦漢陵墓那樣採取人工夯築的封土高墳,而開「山陵」之先河。十八座唐陵中,僅獻陵、庄陵、端陵位於平原,余均利用天然山丘,建築在山嶺頂峰之下,居高臨下,形成「南面為立,北面為朝」的形勢。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位於陝西省禮泉縣東22公里的九峻山主峰,九峻山山勢突兀,海拔1888米,南隔關中平原,與太白、終南諸峰遙相對峙。東西兩側,層巒起伏,溝壑縱橫,愈加襯托出陵山主峰的險峻雄偉。除了四周山巒的護衛之外,更有涇水環繞其後,渭水縈帶其前,山水具佳,愈加顯得氣勢磅礴,蔚為壯觀。北宋王朝建都開封,陵區卻設在鞏縣,遠離京師汴京,其主要原因是這裡山水秀麗,土質優良,水位低下,適合挖墓穴和豐殮厚葬。陵區南有嵩岳少室,北有黃河天險,可謂「頭枕黃河,足蹬嵩岳」,是被風水家視為「山高水來」的吉祥之地。從地理上我們可知,這些地方可是與山水相連的,可見他們運用了倚山傍方的選址理論。

現在我們不管什麼迷信思想,風水理論思想得到許多人的重視並對其進行研究,我們也可以說這也是中國文化中的一種吧,並且我們在生活之中一直在運用著,我們也應用辨證的觀點來看待風水理論。


推薦閱讀:

陰宅巒頭風水--牟銳/文
風水大師忠告:客廳的鐘錶不要擺在這裡了,多少有錢人都越住越窮
三元64卦風水理氣
海真論「帶來好運的10個客廳風水布局」
2013好運篇:蛇年要好運?吉祥家居風水布局

TAG:選址 | 墓葬 | 風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