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何以力壓《黃鶴樓》成為古今第一律詩,中國頂尖詩詞欣賞
南宋著名詩論家嚴羽在《滄浪詩話》中認為「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
而明朝的胡應麟在《詩藪》中則認為杜甫的《登高》:前無昔人,後無來學,此詩自當為古今七律第一,不必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後人為此而糾結,小編在網上也看不少關於「第一律詩到底是《黃鶴樓》還是《登高》?」這樣的疑問。小編倒認為,這個其實真的沒什麼好糾結的。注意上面兩位的原話,前者的前提條件是「唐人七言律詩」,而後者的前提條件是「古今七律」。他們分別提到了兩個時間概念,即唐代和古今,雖然「古今」的時間概念其外延遠比「唐人」更寬更遠,但實質上這兩個概念對於賞析這兩首詩來說,不是很緊要,畢竟杜甫也是「唐人」。緊要的是他們共同提到了一個重要的體裁概念,即七律。而崔顥的《黃鶴樓》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律詩。
崔顥《黃鶴樓》原文如下: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此詩半古半律,前四句完全不合律詩格律。後四句雖在韻律上勉強符合律詩要求,但頷聯的對仗又顯不工,比如「鸚鵡洲」對「漢陽樹」,前者是一個名詞,而後者則是組合詞,即「漢陽的樹」。後人評此詩,完全是由於確實寫得好,有很深厚的美學意蘊,以氣象勝,所以也就接受並認可了這首奇怪的「律詩」。認可歸認可,以古代文人的較真勁兒,問題還是要指出來的。《瀛奎律髓》評價說:此詩前四句不拘對偶,氣勢雄大。《唐詩廣選》中李賓之說:崔顥此詩乃律間出古,要自不厭。《刪訂唐詩解》也說:不古不律,亦古亦律。《歷代詩法》中說:此如十九首《古詩》。此類評價還有很多。
近現代又有些人把律詩分為廣義和狹義,把《黃鶴樓》歸到廣義律詩,這是極不嚴謹的。從宋、明兩代的評價就能看出,《黃鶴樓》就是半古半律。又有人說,大概那個時候律詩還是可以寬鬆的吧,這也是不對的,律詩發祥於南朝,發展於初唐,到武則天的周時,沈佺期、宋之問等已經將律詩定型。
據說《黃鶴樓》此詩的盛名,得益於「李白擱筆」的典故。相傳李白登上黃鶴樓後,想揮毫題詩,但當他看到崔顥所題《黃鶴樓》後,表示嘆服,把筆擱下,並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後人考證,李白擱筆是真的,但那兩句詩卻真的不是出自李白。清代湖北學者陳詩考證後指出:「李白過武昌,見崔顥黃鶴詩,嘆服不復作。去而賦金陵鳳凰台。其後禪僧用此事,作一偈:『一拳捶碎黃鶴樓,一腳踢翻鸚鵡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原是藉此一事設詞,非太白詩也。流傳之久,信以為真。」後世為讚頌李白的謙虛和才華還專門在黃鶴樓一側建了個擱筆亭,清朝江夏縣令曾衍東為此撰聯「樓未起時先有鶴,筆從擱後更無詩」。
而李白在黃鶴樓擱筆後,在金陵鳳凰台擬作了一首《登金陵鳳凰台》,世人皆知李白作詩向來不拘於格律,他這首《登金陵鳳凰台》的律詩,雖也有一些不合格律之處,但遠沒有崔顥的《黃鶴樓》那麼離譜。而且後世普遍喜歡把《登金陵鳳凰台》與《黃鶴樓》來作比較,結果基本上各有千秋。唐詩選脈會通評林》中周敬說:讀此詩,知太白眼空法界,以感生愁,勍敵《黃鶴樓》。一結實勝之。《山滿樓箋注唐詩七言律》中說:若論作法,則崔之妙在凌駕,李之妙在安頓,豈相礙乎?
因此,如果把崔顥的《黃鶴樓》奉為「第一律詩」確實有些勉強。
小編的看法是(雖然小編不是名人,但談談看法總是可以的),杜甫的《登高》被奉為「第一律詩」,方是名至實歸。原因有二:一是在《登高》格律上完勝崔顥《黃鶴樓》。不僅字字句句都合律,且全詩四聯,每聯都對仗工整。杜甫格律上的造詣,非眾詩家可比,在唐代,如果他說第二,沒人敢說第一。比如他還有一首世人傳誦的名篇,「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同樣也是句句工對。二是《登高》在氣象上並不輸於崔顥《黃鶴樓》,後面小編會有小篇幅的賞析。
杜甫《登高》原文如下: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注釋】
登高:農曆九月初九為中國傳統節日重陽節,有登高的習俗。
猿嘯:指長江三峽中猿猴凄厲的叫聲。當地民謠有「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之句。
渚:水中的小塊陸地。
回:迴旋。
落木:指秋天飄落的樹葉。
萬里:指遠離故鄉。
作客:客居,長年在外地,遠離故鄉。
百年:常用來比喻人的一生,這裡喻指晚年。
繁:形容詞動用,增多。
新停:新近停止。杜甫晚年因肺病戒酒,所以說「新停」。
【賞析】
杜甫,世人皆知。前段時間有個惡搞杜甫的表情包叫「杜甫很忙」,風行一時。這個確實有點唐突古人了,何況人家杜甫是位個性比較嚴肅的詩人。杜甫生於官宦世家,其祖上杜預是西晉時的政治家、軍事家,是滅孫吳,完成西晉統一大業的統帥之一。祖父杜審言也是唐代大大的詩人,杜甫曾說:「吾祖詩冠古。」工於五律,對近體詩之形成與發展,有很大貢獻。被後人評論為中國五言律詩的奠基人。他的五律《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被明朝的胡應麟讚許為初唐五律第一。杜甫的父親名頭就一般了,叫杜閑,官至朝議大夫兗州司馬。因此杜甫不僅有家學淵源,而且家底應該不薄,否則他不可能在長年東西流離,沒有多少收入的情況下,不但活得挺好,而且還有閒情逸緻吟詩、作畫、寫字。史載杜甫的畫和書法俱佳,從他詠過不少與書法有關的詩就能看出端倪。
《登高》作於唐代宗大曆二年(767年)秋天,那時杜甫正在夔州,已經五十六歲了。當時安史之亂已在四年前結束,但是各地方軍閥沒閑著,趁勢爭奪地盤。而此時杜甫本在嚴武幕府,卻因嚴武病逝而失去依靠,只好南下,想直達夔門,不想病魔纏身,所以又在雲安待了幾個月後才到夔州。這天他獨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遠眺,百感交集。於是,就有了這首《登高》。
杜甫詩風沉鬱頓挫,此詩亦如此。開篇即是歷代傳誦的佳句,天、風,沙、渚,猿嘯、鳥飛,多個意象,自然成對,構成一幅悲涼的江天背景。字字精當,不可替代,彰顯詩人文字提煉藝術高超。頷聯更是大氣盤旋,雄渾遒勁。景中有情,「無邊」和「不盡」,使「蕭蕭」「滾滾」更加蒼涼、深遠,傳達出「逝者如斯乎」般的千古感慨,以及壯志難酬的嘆息。前人把此句譽為「古今獨步」的「句中化境」,千年傳唱。頸聯開始抒發感情,從時間和空間兩方面入手,由客居日久,飄泊經年,寫到晚年體弱多病,孤苦無依,悲戚之感油然而生,詩意也更為深沉;尾聯以對偶結,寫因時世艱難,而白髮日多,自己又窮困潦倒,因病斷酒,憂愁倍添。時世的艱難和個人的窮困,歸根結蒂是國家的悲哀,這是詩中要表達的憂國傷時這種深層次思想,也因此,杜甫自身的高尚情操就躍然紙上了。
【名家點評】
宋人楊萬里《誠齋詩話》:「詞源倒流三峽水,筆陣獨掃千人軍。」「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前一聯蜂腰,後一聯鶴膝。
宋人劉克莊《後村詩話》:此兩聯(按指「無邊落木」四句)不用故事,自然高妙,在樊川《齊山九日》七言之上。
明人胡應麟《詩藪》內編卷五:通首章法,句法,字法,前無昔人,後無來學。微說說者,是杜詩,非唐詩耳。然此詩自當為古今七律第一,不必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元人憑此詩云:」一篇之內,句句皆奇,一句之內,字字皆奇;亦有識者。
清人楊倫《杜詩鏡銓》:高渾一氣,古今獨步,當為杜集七言律詩第一。
清人方東樹《昭昧詹言》:筆勢雄駿奔放,若天馬之不可羈,則他人不及。
清人曾國藩《十八家詩鈔》:張云:此孫僅(小編註:孫僅,北宋狀元,大儒)所謂「夐邈高聳,若鑿太虛而號萬竅」者。
推薦閱讀:
※天下江山第一樓——黃鶴樓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鑒賞
※七、「又要到白雲黃鶴的地方了」
※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孤帆遠影碧空盡)詩與古琴曲賞析
※昔人已乘黃鶴去, 此地空餘黃鶴樓。崔顥《黃鶴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