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性的人 自我是封閉的
任性,漢語固定片語。指聽憑秉性行事,率真不做作或謂恣意放縱,以求滿足自己的慾望或達到自己某種不正當的目標或執拗使性,無所顧忌,必欲按自己的願望或想法行事。任性行為大部分是在兒時,父母對孩子過分寬容和嬌縱的結果。例如:父母總是在寶寶哭聲的折磨下順從寶寶的心愿;也有後天形成,例如過分寵愛由於某些人(小孩子)的自制力差,情緒不穩定,易衝動,經常以執拗發泄不滿,過分的寵愛更助長了任性行為;有的人不聽話,其監督者無可奈何,於是放任自流,久而久之導致任性的形成。所謂任性,是指個人對自己的需要、願望或要求毫不剋制,聽憑秉性行事,放縱不約束自己 ;抗拒、不服從外來的管教;不按照別人的要求去做,或者表面上答應、內心不服!任性,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是個性偏執、意志薄弱和缺乏自我約束能力的表現。孩子任性心理不是天生的,而是家長不加約束,放縱教育的結果。美國兒童心理學家威廉科克的研究表明,孩子任性同時也是一種心理需求的表現,但孩子的任性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有必要從心理上加以糾正,否則會妨礙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的正常發展。 任性的孩子,喜歡不分場合地亂髮脾氣,經常一時興起無理取鬧,情緒波動性大,頻繁爆發不滿之情,是孩子心理健康發展的隱患。環境是導致兒童產生任性心理的主要原因。孩子任性心理不是天生的,而是家長不加約束,放縱教育的結果。當孩於的任性發展到一定程度後,就會帶來心理隱患,有必要從心理上加以糾正了。 任性不是孩子天生的性格特點,而是後天環境養成的主要是家庭教育不當造成的。那麼任性性格是怎樣形成的呢? 1、父母不懂得孩子的心理發育特徵,不知道在恰當的時期給孩子恰當的教育。比如2歲左右的孩子迎來了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不肯按父母的意圖做事,喜歡從自己的需要出發。 由於這個時期孩子小,沒有任何生活經驗,不懂得去理解別人,生活中所做的一切都只為「我」。而此刻父母沒有在這個叛逆期給孩子進行適當生存理念教育,而是聽之任之的話,孩子就很容易養成任性性格。 2、無原則的過度溺愛是孩子養成任性性格的重要因素。無規矩不成方圓,每個孩子都應懂得生存的自然法則。如果家長們抱著疼愛孩子的寬容心理,認為現在孩子還小,想使性子就使吧,等孩子大了自然就會好的。家長對孩子過分溺愛、百依百順,甚至明明是不合理的要求也遷就答應,一一予以滿足,把孩子放在高於一切的不適當的地位,待遇過優,寵愛過分,嬌生慣養,事事遷就,久而久之,孩子「自我為中心」的心態便會越來越膨脹,導致孩子任性所為的行為習慣。 這樣的孩子一旦遇事不順心意,就會大哭大鬧,耍潑耍賴直到家長讓步為止。殊不知孩子天生就是一個小小的操縱高手,他們很快就發現,只要自己堅持,疼愛他們的父母總會讓步的,於是,自然而然地就養成了任性的性格特徵。 3、家庭教育的不一致性也是養成孩子任性性格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家庭中經常看到這樣的現象,夫妻之間互相推卸責任,當孩子哭鬧耍賴時,爸爸說是媽媽慣的,媽媽說是爸爸寵的,或者爸爸媽媽說是祖輩們溺愛的結果等等,孩子夾在其中,很快就會發現總有一方是對自己有利的,聰明的小傢伙立刻意識到無論他(她)怎樣鬧,都會有人出面幫助其達到目的,於是便倒向那方,作為自己的保護傘,更為所欲為起來。家庭教育的嚴重不一致性,是造成孩子任性的又一重要原因。 因此,從一開始,家長就應該堅持有原則有技巧地愛孩子而不是事事順從的溺愛、遇事要與孩子講明道理和規則,讓孩子懂得辦事要既要尊重規則也要尊重別人的不同意見,不要以自我為中心。 對於已經形成任性性格的孩子,家長要善於調控和引導。在預測到孩子可能要任性時,主動地轉移他們的注意力,從心理上調整孩子的做事方式。
三種方法制止孩子任性 孩子任性是有可能的,但是如果任性表現得太過火,則有可能是孩子缺乏自控能力。從性格方面來看,一部分來源於遺傳,另一部分則來自後天的環境影響,父母比較任性或是溺愛孩子,也可能導致孩子任性。 如果孩子過於任性,可能養成不好的性格。制止孩子任性,可採用置之不理的「冷」處理,也可採用「熱」處理。 「冷」處理是指對孩子的哭鬧置之不理。孩子的要求得不到滿足時,通常會哭鬧來抗議。如果孩子一哭家長就妥協,會助長孩子的任性,所以家長可以暫時不理會。孩子看到自己的要求得不到大人理會,自然就停止哭鬧了。 「熱」處理是指獎勵孩子不任性的行為,這種效果可能更好。比如這次孩子任性的時候,可以置之不理。下次孩子不任性,如媽媽說不讓玩水,孩子很快就不玩了,家長可以及時給孩子一個獎勵,比如表揚他、親一下,或給一塊糖等。 有時也可以暫時讓步。比如到吃飯的時間,孩子看的動畫片正好看到一半,孩子特別想把它看完,這時可以對孩子有一個小小的讓步。但必須跟孩子說清楚,下不為例。這種讓步和一味妥協是不一樣的。 孩子開始任性其實是成長的表現,意味著孩子的獨立性正在萌芽。隨著孩子接觸越來越多的事物,獨立性開始增強。3-5歲的孩子獨立性就開始萌芽了,什麼事情都想「我來,我自己做」,不如以前那麼聽話。這其實是好事,說明孩子在成長。但他們往往根據自己的情緒而為,不像成年人有正確、理性的判斷。即便有時並不合理,孩子也想去做。因此,父母對於孩子任性的問題上,要進行正確引導。
走出孤獨的圍牆 ——自我封閉心理解析 人們自我的發展、學習、工作上的進步、信息的溝通、心理的調適等等,各種不同層次需求的滿足,都離不開人際交往。然而現代都市快節奏的生活頻率和人際交往的複雜化傾向越來越明顯,人們面臨的突發事件和信息爆炸情況越來越多,這很容易給人們的心理帶來不適應感和挫折感,從而產生各種人際交往問題。在這些問題當中,自我封閉是相對突出的,並且是對人們的身心健康危害較大的交往障礙之一。 從社會心理學和人際關係心理學的角度來看,自我封閉是指個體將自己真實的思想、情感、慾望掩蓋起來,試圖與世隔絕。嚴重者對任何人都不信任,懷有很深的戒備,很少或根本沒有社交活動,隔斷了與他人的交往。由於人的本質屬性是社會性,因此自我封閉會對患者身心健康造成嚴重的影響。 人際和諧的表現之一是樂於與人交往,然而有些人不同程度的自我封閉心理,阻礙了其正常人際關係的發展。這其中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但是最主要的原因在於自閉症患者大多缺乏自信,自卑心理嚴重。比如有的人老是擔心一口改不掉的鄉音一張口就遭到別人的嘲笑,從此就很少說話,一張口就緊張,生怕被人嘲笑,最終導致自我封閉,不願與其他人交往。 隨著心理諮詢和社交指導的推廣,認知行為學說得到了發展。有些人認為社交恐怖主要是缺乏社交技巧和能力的培養鍛煉。缺乏社交技巧給別人造成不好的印象,引起別人不好的反應,導致尷尬的處境。同時,本人覺察到了自己的社交笨拙也容易造成緊張害怕。 針對人群中出現的這類交往問題: 首先,自閉症患者自身必須認識到,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不能過分誇大自己的短處,忽視自己的長處。應該在努力彌補自己弱點的同時,相信自身存在的優勢,並充分發揮自己的強項,增強自己的信心。 其次,作為患者身邊的親友,一旦發現患者出現自我封閉傾向,就應當尋找機會與他們多進行交流,找出問題所在,針對問題的具體情況,可以通過一些發生在自己身上的真實事例對他們進行教育,也可以通過多表揚他們身上的優點和長處,來增加他們的自信;讓他們放寬自己的心胸,從而克服自卑心理,大膽的突破自我封閉的樊籬,走出孤獨的圍牆;讓患者沐浴在人際和諧的陽光下,大膽的邁出正常人際交往的第一步,從而走向健康的人生。
自我封閉心理實質上是一種心理防禦機制。由於個人在生活及成長過程中常常可能遇到一些挫折,挫折引起個人的焦慮。有些人抗挫折的能力較差,使得焦慮越積越多,他只能以自我封閉的方式來迴避環境,降低挫折感。還有些人受社會錯誤觀念的影響,如"逢人只講三分話,不可全拋一片心"、"出頭椽子先遭爛",如此等等,就降低了社會交往與自我表現的程度。社會交往是正常人的一項基本需求,交往能傳遞情感,滿足人的社會與精神需求。而有自我封閉心理的人則人為地剝奪了這項需求,使得信息狹窄,情感隔絕,孤獨感、隔世感油然而生,從而使心理活動病態化。從兒童來講,如果父母管教太嚴,兒童便不能建立自信心,不敢越雷池一步,寧願在家看電視,也不願外出活動。從青少年來講,同一性危機是產生自我封閉心理的重要原因。同一性危機是美國心理學家艾里克森提出的一個概念,他認為同一性危機是青年企圖重新認識自己在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而產生的自我意識的混亂。換言之,即指青年人向各種社會角色學習技能與為人處世的策略。如果他沒有掌握這些技能與策略,就意味著他沒有獲得生活自信心以進入某種社會角色,他不認識自己是誰,該做些什麼,如何與他人相處。於是,他就沒有發展出與別人共同勞動和與他人親近的能力,而退回到自己的小天地里,不與別人有密切的往來,這樣就出現了孤單與孤立。從中年人來講,艾里克森認為一個健全的中年人應關心和愛護下一代為下一代人提供物質與精神財富(還應包括整個家庭成員),如果一個人不能關心下一代,或者不能完成上述活動,那他就是一個"自我關注"的人。這種人只關心自己,不與他人來往,或者自我評價低而懶於與人交往。從老年人來講,打擊很易使人心灰意懶,精神恍惚,對生活失去信心,不能容納自己,常常表現為十分戀家。例如住在醫院,焦躁不安,回到熟悉的家,情緒才能平穩下來。可見,自我封閉心理與人格發展的某些偏差有因果關係。自我封閉心理的表現與危害不願結婚"男大當婚,女大當嫁"是一種社會習俗,也是人類的基本需要,但有些大男大女寧願獨身也不願成家。大男不成家,大多是不願承擔起建立家庭、養育子女的責任;大女不出嫁,是在期待出現理想中的"白馬王子"。有一位單身女教師這樣寫道:"單身有單身的快樂,但也有單身的孤獨,特別是寒冷的夜間,孤獨像迷霧一樣纏繞著我,心很涼很冷,有時甚至顫慄……但我絕不會找一個不是自己真心實意喜愛的人成婚。"這些大齡男女青年,或者迴避現實,或者期望過高,都將自己封閉起來。社交恐懼這多發生在那些性格內向者身上。由於幼年時期受到過多的保護或管制,他們內心比較脆弱,自信心也很低,只要有人一說點什麼,就亂對號入座,心裡緊張起來。他們最怕到公開場合去,在生人面前常顯得束手無策,於是乾脆躲在家中不出來。自責心理有些人因生活中犯過一些"小錯誤",例如偷過東西,看過黃色錄像片,違反過交通規則等,他們也許並未受過別人的懲處,但由於道德觀念太強烈,導致自責自貶。自己做錯了事,就看不起自己,貶低自己,甚至辱罵討厭摒棄自己。總覺得別人在責怪自己,感到惶惶不可終日,於是深居簡出,與世隔絕。自我封閉心理的自我調適樂於接受自己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常會面對許多挫折,有些人習慣將失敗歸因於自己,總是自怨自艾。他們十分關注別人的評價,遇事忐忑不安。我們應學會將成功歸因於自己,把失敗歸結於外部因素,不在乎別人說三道四,"走自己的路",樂於接受自己。曾經一個長相有缺陷的青年,因害怕別人譏笑而不敢見人,後來他努力發現自己的優點,如聰明、成績好等。優點發掘得越多,他就越自信、最後完全走出了自我封閉的圈子。提高對社會交往與開放自我的認識現代社會要求人不僅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而且還要"交八方友"。交往能使人的思維能力和生活機能逐步提高並得到完善;交往能使人的思想觀念保持新陳代謝;交往能豐富人的情感,維護人的心理健康。只有開放自我、表現自我,才能使自己成為集體中的一員,享受到人間的快樂和溫暖,而不再感到孤獨與寂寞。一個人的發展高度,決定於自我開放、自我表現的程度。誰敢於開放,誰敢於表現,誰就能得到更好的發展,因此要改變封閉狀態。克服孤獨感,就要把自己向交往對象開放。既要了解他人,又要讓他人了解自己。在社會交注中確認自己的價值,實現人生的目標,成為生活的強者。如果沉浸在"自我否定"、"自我封閉"的消極體驗中,就會閉目塞聽、思維狹窄、阻礙自己去積極行動。故有的心理學家將這種自我封閉的心態稱為"自我監禁"。精神轉移法即將過份關注自我的精力轉移到其它事物上去,以減輕心理壓力。例如有一位異嗅恐怖症的女孩子。身上本無異味,但總是心懷疑慮,認為有味,如口臭、狐臭、屁臭、汗臭等。只要精神一緊張,自己就能"聞到"臭味,由此害怕見人,但精神放鬆或轉移注意力,這臭味便消失了。這種情況可用精神轉移法緩解,例如練字、作畫、唱歌、練琴等。系統脫敏法自我封閉者要正視現實,要勇敢地介入社會生活,找機會多接觸和了解外人。這樣不斷摸索經驗,可擴大與外界的交往。這可以從最易的做起,逐步完成難度動作。如:寫信→打電話→上街→外出見朋友→參加集會,邀朋友來家做客→在電台為朋友點歌→在報刊上發表文章→在公開場合講演→擔任某一群體負責人。
清空大腦-你是哪種壓力類型?身體、情緒和人際關係是壓力作用的3個層面。它們互相影響,但對不同的人來說,程度不一。左頁表格里是一些關於壓力情況的描述,請遵從自己的內心,選出最符合自身情況的選項,最後的得分和色系能幫助你了解自己的壓力水平,以及你在哪種類型的壓力中最脆弱,並提供適合的解決辦法。
你是哪種壓力類型-1-測試題 第一步:了解你的壓力水平 統計你的答案,按下列公式計算出你的得分: 「完全相符」的個數:________×3分=_________ 「基本相符」的個數:________×2分=_________ 「基本不符」的個數:________×1分=_________ 「完全不符」的個數:________×0分=_________ 總分=__________________ 總分在0~5分之間 可以基本斷定,目前的你沒有什麼重大的壓力問題。你的生活就像一條「靜靜流淌的大河」,不受約束也沒有困難……你真的很幸運! 總分在6~12分之間 你似乎知道如何面對生活中的壓力,並在很多時候都能保持平靜。你的壓力水平不算高。 總分在13~20分之間 壓力常常能促使你表現出最好的自己,在面對困難時,鼓勵你。但如果在某些時候,你能試著更好地控制它,會更加有益。 總分大於或等於21分 你的壓力水平太高了。但一切都還來得及,要麼對你的周圍環境作出一些改變,要麼學會控制壓力。 第二步:了解你的壓力類型 看看自己在哪類表述中得分最高。從中可以知道自己更需要從身體、情緒、與他人關係中的哪個方面來為自己解壓。你是哪種壓力類型-2-2-了解你的壓力類型 【藍色得分最高:身體壓力型】 壓力會使人體產生某些化學物質,導致身體疲倦、痙攣……對你來說尤其是如此:你的壓力主要累積在身體中。因此要得到放鬆,就應當特別注意你的身體。至於具體用哪種方法,則取決於你的身體感覺。 你感覺身體沉重:肩膀很沉,肌肉緊張,呼吸困難,經常心跳過快…… 方法:放鬆自己。除了瑜伽、身心修鍊術外,你還可以進行呼吸練習。遇到紅燈或排隊時,呼吸練習可以讓你不再急躁、平靜下來。 你感覺身體疲乏:覺得沒力氣,沒精神,常常疲憊不堪……即使經常睡覺或打盹,卻總是犯困。這是因為壓力使身體時刻處於緊張狀態。如果讓身體保持靜止,反而會阻礙它釋放壓力。 方法:去運動吧。別相信你的疲倦,去運動吧。不僅在周末的時候,每天都可以進行半個小時的勻速步行,走樓梯而放棄電梯,走路去購物…… 身體沒有任何感覺:大量的腦力活動會讓你覺得自己已經快「忘了」自己還有個身體。 方法:寵愛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通過一些簡單的行為寵愛自己:按摩你的手、腿、足,用張大毯子把自己包裹起來,再抱個熱水袋,或者找個周末去海邊放鬆放鬆……這些能喚醒你的感官,身體的各種感覺能幫助你排空大腦。 【綠色得分最高:情緒壓力型】 壓力讓人覺得不舒服,因為它會導致一些負面情緒的產生:恐懼、憤怒、沮喪……這些負面情緒對人的心理是有害的,你會發現要疏通自己的情緒非常困難。同時,它也會影響你的世界觀,你愛用批評的眼光審視一切,你的想法總是悲觀的……所以現在,你亟須給自己的生活注入一些積極的情緒。有橙色人際關係壓力的人,非常敏感,自我封閉,喜歡孤獨 沒有屬於自己的時間:打開備忘錄,你會發現自己所有的時間都花在別人身上,或是用於完成一些強制性任務。你經常感到沮喪、不被理解,面對各種強加的義務感到無能無力。 方法:讓自己高興起來。每天做一件讓自己高興的事,哪怕時間再短。比如,離開辦公室前,讀一頁你最喜歡的書;在兩次會議中間給你最好的朋友打個電話;在陽台上而不是電腦前喝咖啡……時不時地會心微笑,將使你的周圍環境變得更加輕鬆。 過於在意生活中的所有細節:你喜歡誇大所發生的每件事,凡事不願讓步,缺乏容忍力。 方法:逃離現實,為自己建立一個想像的世界。比如用筆在一張白紙上隨意塗寫;去電影院看電影,去劇院看演出;在角色扮演遊戲中假裝自己經歷了一場災難等等。找到一個心理排遣的空間並不意味著逃離現實。你會發現人可以從暫時的逃離中得到滋養。 工作是你唯一的激情:你很幸運,能從事自己所喜歡的工作。這是好事,但也可能變成一個陷阱。當工作成為讓人上癮的毒品時,後果有時是災難性的:焦慮、健康問題、壓抑,更不用說它對家庭生活和人際關係所造成的惡果。 方法:找到新的愛好。在成長過程中,你肯定曾放棄過某個童年時的夢想吧,重新找到它,並勇敢地去實現它。想學外語?去報名參加培訓班吧。喜歡畫畫?那麼,把地下室改成畫室,每天花一個小時去搞藝術……如果你從事的工作是以腦力勞動為主,就盡量選擇一個可以調動你的身體和感覺的興趣愛好。 【橙色得分最高:人際關係壓力型】 壓力和人際關係在兩方面緊密相連。首先,在工作或家庭中,他人是最主要的壓力來源;其次,壓力會導致兩種行為:逃避和攻擊。你很容易生氣,非常敏感,自我封閉,喜歡孤獨。不管你是否天性喜歡獨處,但終究和其他人一樣,是個「社會動物」,也許正是這種對人際關係的需要讓你左右為難。根據這種不適的表現形式,可找到不同的解決方案。 你覺得別人是敵人:你的不信任感是如此強烈,以至於在面對陌生人時總會覺得不舒服,你不怎麼說話,或者僅僅是敷衍幾句。問題在於,你過於壓抑自己的情緒,使其像毒藥一樣有害於你。 方法:學會信任別人。在你的身邊肯定有某個你可以完全信賴的人。真誠地同他/她談談你的感受。這些談話可以訓練你更自如地在其他人面前表達自己的想法,並且幫助你更放鬆地與他人相處。 你覺得自己孤立無援、一無是處:在工作中,你覺得自己只不過是一串鏈條中的一節鏈環而已。你找不到行動的意義,覺得自己不受尊敬。真誠地向他人敞開心扉,可以讓你拋棄過去對周遭充滿敵意的看法 方法:融入某個團體。組織一場朋友間的聚會或晚餐;和親人們多多交流;與其獨自一個人悶在角落裡畫畫,不如參加一個繪畫小組,和其他人一起畫。 你對世界的看法過於黑暗:你覺得凡事都很糟糕,懷念對某些價值格外推崇的年代。你希望一切有所改變,但又對此不抱什麼希望。 方法:培養利他主義精神。你覺得自己無能為力,卻忘了你其實有能力改變自己對世界的看法,只需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些簡單的努力就好:幫助某個同事;靜下心來聽打電話來的朋友的傾訴;真誠地感謝他人的幫助;甚至還可以嘗試投身於某項慈善事業。真誠地向他人敞開心扉,可以讓你拋棄過去對周遭充滿敵意的看法,使生活變得更加美好。
推薦閱讀:
※活出和諧的自我
※現代詩歌要在傳統與創新中自我發展
※女人為什麼怕老
※029 「自我」的成長階段論:「自我」形成的基礎條件——安全感
※心理學家告訴你,如何科學認識自我
TAG:自我 |